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3-13 14:29:22| 人氣1,359|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小說閱讀 - 謀殺的解析

推薦 6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的一位朋友【註一】,對「小說」有如下的理解,或期許:「我總覺得它最基本的存在價值就是娛樂而從不覺得它是神聖的。或許說它的神聖就在於它在本質和源起上根本不神聖。它能給出一個空間,讓人與現實生活裡及現實生活以外的一切相遇,它提供一個無限可能的途徑,經由文字為媒界,可以讓人的想像在真實(我們各人存於其中、認識的那個偏狹的真實)之外獲得自由。」

良有以也!這番言語,可能是自《漢書》「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以來,最能適切清楚的說明許多我解釋不清的重點,和理由。

一度我以為我不再愛看小說了,當然我持續閱讀,但閱讀的方向偏離,傾向滿懷意義的、為了某些認知目的而作的閱讀,譬如當我想知道歷史、人類、社會、宗教、媒體種種遞變興衰和發展演進,或各類數理生化會統專門知識,我會找書看,純粹用於滿足個人好奇慾望,但對於不具知識性的書籍,譬如通俗類、暢銷類小說,我不是不讀,只是失去了趣味、熱誠而聊備一格,毫不認真,目的在於打發時間或休息,很多是坐窩在書坊一角讀完,讀的時候甚至因工作的疲困而打起瞌睡來,似乎作者的精心安排再刺激緊張多變,也早已司空見慣而麻木,文字是否華美不必多談,單情節上便找不回舊日焚膏繼晷、廢寢忘食的熱血忘情。至於那些介於知識性與休閒性,短期內不易收獲的純文學,因為具備了太多「神聖」本質,所以約莫三十歲前便全數收入書櫃,供憑弔瞻仰,不過最近老來又撢去積塵重新翻開,有了全新的視野和氣象,不過先暫且擱住,容後再談。

所以便興奮的提起這本近日叫我一口氣讀完,雖然也是蹲踞在書坊一角,卻全無冷場、瞌睡也不打的《謀殺的解析》。本質上這是一部推理小說,書店的分類上也擺在「推理」一區,卻與其他虛構的推理小說不同,或可列為歷史類或虛構歷史類。作者Jed Rubenfeld以翔實的街道景物生活描述,包括曼哈頓大橋構築方法,帶領讀者重回二十世紀初的紐約,藉1909年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與弟子榮格(Carl Gustav Jung)唯一一次的美國之行,以心理分析的外衣包裝謀殺推理,書名The Interpretation of Murder,當然便是向佛洛依德最重要的著作《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致敬。故事其實簡單,起於一樁謀殺、消失的屍體和另一樁未遂謀殺案,心理學家因少女的失語症介入調查,佛洛伊德則以大師身份督導年輕弟子從事精神分析,加上伊底帕斯情結、性虐待、歇斯底里症、移情作用等等精神分析現象,還添加了榮格與佛洛依德決裂的歷史公案,一時之際繽紛多彩讓人目不暇給。只是作者設置的陷阱架構不夠嚴謹,缺乏夠份量的詭計,很容易讓讀者從半途便盤算出作者的意圖而少了推敲的樂趣,就以類書而言(我心喜充滿解謎樂趣的本格派),不算是好的「推理」小說。但另一方面,這部小說可說未演先轟動,預付的版稅先創下天價,出版後也獲得2007年英國圖書獎的年度最佳圖書記錄小說,書中明快切換的場景和敘事風格,很容易改編成電影,事實上也賣出了電影版權給華納公司,綜合而言,仍可算是一部娛樂價值高、很容易入手的小說。

但「娛樂價值」本來只是好小說的基本功能,而這本書自2006年9月出版後,雖取得2007英國文學小說暢銷排行榜第一名,但在美國排行榜或銷售量似乎不如預期,反映了讀者若非對佛洛依德或精神分析學派的歷史公案有興趣,可能還真不容易入手,而這一點,恰是我給予高度評價的地方。佛洛依德何許人也?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者,心理學發展史上絕不可忽略的人物,對我來說,年輕時《夢的解析》《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均可歸為啟蒙書,那種種對於夢、性、情結、意識、潛意識、遺忘、錯誤、迷信等日常現象的奧秘解釋,曾在某個時段讓我沈迷,雖然便如同榮格一般,早已不同意將一切心理動機因都歸因於受壓抑的性欲此種解釋方式。作者將榮格赴美後的怪異行徑寫得寫十分有趣,最終分道揚鑣的結果大體不變,一段榮格重現以精神力創造的爆炸聲響相當具有戲劇性,而幾位學閥的嘴臉和醜聞、或虛或實的互動對話、最後還穿插入美國心理學「三巨頭」的陰謀,總結於榮格的戀父弒父情結,都明白的為佛洛依德抱不平。對我來說,作者最具創造力的,莫過於對《哈姆雷特》中經典獨白 “To be, or not to be, it’s the question” 的反覆思量。學術界對此一向爭議頗大,一派認為應解解釋為「生存還是毀滅」,另一派則認為是「繼續向罪惡鬥爭還是就此甘休」,To be的結局是死亡,但卻是經過行為和抗爭,選擇毫無作為的Not to be可以偷生,卻苟且。佛洛依德則純粹從精神分析角度,將此一獨白界定作戀母弒父的伊底帕斯情結(Oedipus complex),而作者在來回推敲後,突然恍悟伊底帕斯情結並不是下一代對上一代的糾結情感,而是倒過來指父親對女兒、或母親對兒子的戀與弒,成為最終破案的關鍵。作者Jed Rubenfeld雖是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但碩士論文卻是佛洛依德,也曾在茱莉亞學院研究莎士比亞,這些令人稱奇的資歷,應足夠讓他暢所欲言,只是我的學養不夠,無法辨明是否屬於作者本身的創見,但讀來確實讓人茅塞一開也饒負趣味。

寫虛構歷史小說不能離開史實太遠,小處情節或可杜撰,但大處絕不容許扭曲,所以書中佛洛依德和榮格的對話多有所本,不是摘自私人通信,便是其他著作,而主角裡患失語症的少女,便取自佛洛依德的著名案例《少女朵拉的故事》。只是翻譯上有些問題,心理學教科書上的「榮格」有時也被譯成「楊格」,和書中第一人稱敘述者Younger的譯名「楊格」相同,當然作者沒有任何暗示,純粹只是音譯的問題。這樣的小細節並不會折損閱讀的樂趣,可以很輕鬆,當然也可以與作者一般窮盡腦汁作「堅疑不信」的考察功夫,雖不能歷史翻案,但絕對可以滿足嚴肅讀者對知識性的需求。

註一:paris3310私人倉庫「閱讀隨想/朱天文-巫言(續)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paris3310/3/1303668963/20080221164307/)

台長: Dave
人氣(1,359) | 回應(1)| 推薦 (6)|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讀書 |
此分類下一篇:一個人讀書 - 伊甸園東
此分類上一篇:《傅科擺》:虛構的歷史與破解的密碼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