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命金》
是!這是我的首選,整部電影主配角演員專業且演技紮實、結構緊湊而環環相扣,完全展現了劇本、導演和剪輯三方缺一不可的功力,對於一向不怎麼欣賞香港警匪片的我來說,從頭到尾都充滿著觀賞的樂趣。劉青雲因本片獲得最佳男主角獎該算實至名歸,但直到1/3處方出現,也凸顯了本片三條主線共織的情況,很難去決定所謂的「主角」是誰。
當然仍有瑕不掩瑜的缺點存在,譬如相互牽連的主線中,張警官一方便顯得薄弱,購屋一事其實只為多凸顯金融風暴的影響,去之可以,而黑道人物的表演方式依舊充滿誇張的港片風,跳脫不去警匪片的刻板印象,讓我不得不懷疑莫非港人平日便是如此粗聲粗氣、瞪眼凸目的講話。
片尾大口吞吐雪茄的三腳豹與舔著霜淇淋的Teresa擦身而過,張警官太太購買的房子突然上漲,這種皆大歡喜的結局可討好一部分觀眾,但卻留下大幅疑問。杜琪峰花了三年時間來拍攝、剪輯這部電影,卻難以說服我金融風暴何以在短時間內偃旗息鼓。電影需要戲劇效果,可一向理性的我偏偏喜歡製造反高潮,所以採社會新聞體杜撰了這一段:
「……警方根據車內採集之指紋及目擊者證詞,證實與『凸眼龍』同車之花衣男子為黑道混混『三腳豹』。經約談到案後,該男子坦承與『凸眼龍』同車且為好友,係依據『凸眼龍』所託下車與『何事通』共同炒作地下期指,但拒絕透露『凸眼龍』的傷勢來源。不過警方已根據兇器遺留的指紋鎖定嫌犯為『宋先生』,將約談何某以瞭解其牽涉之金融交易問題,並針對宋某發佈通緝。另外『三腳豹』亦供稱炒作期指之資金500萬元係搶奪自萬通銀行地下室遭劫殺之鐘原,但警方調查後發現,鐘原共提領1000萬元,為釐清短少之500萬元下落,已約談銀行理財專員Teresa……」
《女朋友男朋友》
最具企圖心、卻也是留白最多的一部片,有1985年到1997年的跨時代議題,有異性戀同性戀議題,有流行的小三議題,甚至還包納了2010年台南女中的脫褲風波,如此多面向議題濃縮在105分鐘內,其侷促和擁擠可知。
我知道不應該這麼說,不過每每看台灣電影總讓我提心吊膽,而劇本、台詞也常讓我雞皮疙瘩聳立,只因為台灣這塊土地上發生的人與事、說與聽,都環繞身邊、都太熟悉了,所以缺少了距離美,讓影片中所有的小梯凸、小疙瘩都會被明顯放大。這種情形發生在片頭仿台南女中事件中,雙胞胎姊妹叛逆、恣意的向學校嗆聲,非常刻意不自然,必須從後續劇情中得知為了鋪陳父母遺傳的個性而預埋伏筆,只是兩位年輕女孩的表演方式有相當的被操弄感。讓我坐立難安的還包括跋扈又無能的學校教官,以及幾位主要演員的10數跨年演出,譬如獲最佳女主角的桂綸鎂,當年看她青澀的《藍色大門》十分欣喜,但10年後再回頭扮演高中生,而且是與她氣質完全不符的台妹(是的,這是無可奈何的刻板印象),看在我眼裡總是心存掛礙。
三位主角的演繹問題有人喜歡、有人不滿,這些暫且擱置,最大的問題該是空白處太多,讓觀眾無從捉摸他們的成長背景和發展。譬如玉蘭花、夜市、野台歌女,都憑空迸出,而後無聲無息的消失;1990年野百合學運只充作背景,那棟擁有游泳池的別墅哪來?1997年的同性婚姻已經如此大張旗鼓嗎?這種種疑問,都不如片頭「我雖然只能稱作是他們的哥哥,但卻是他們的爸爸」那般的莫名其妙,即使沒錯,這許多填空題絕大部分觀眾都填得出答案,卻仍叫人想抓住導演楊雅喆的身子狠搖,拜託,給個說法吧!
話說回來,這部電影依舊具備一定的說故事本領,終究這些年代我都經歷過,所以即使嘀咕不斷,仍嘆口氣、放心安逸的隨這三人成長悲歡。
《消失的子彈》
從商業角度而言,這部電影該是五部入圍片中最具娛樂效果的一部。以民初的中國為背景,說一則警探推理故事,這裡沾一點《讓子彈飛》、那兒染幾分《福爾摩斯》,陰鬱高聳的兵工廠有種肅殺況味,讓全片沉浸在灰黑色調中,男主角,嘿,又是劉青雲,表演方式卻與《奪命金》大相逕庭,最佳男主角不給他給誰?
推理其實簡單,完全複製(抄襲?)福爾摩斯初出茅廬之作「血字的研究」:「兇手是男性,身高6呎2吋,慣用右手,左腳可能受過傷……」。這種太過理所當然的推理過程,既無挑戰性也缺乏樂趣,沒有恍然大悟後的擊節讚賞,只可類比於卡通「名偵探柯南」。不過導演還是在劇末安排了反高潮,讓一路順水推舟的劇情有了意外的轉折,不過身段有些生硬不自然,而小雲雀失去倚靠後向誰啼?(閒話一句,楊冪扮相怎老讓我以為是安心亞?)
導演羅志良想盡辦法說哲理,希望在娛樂片外挖掘人性幽暗的一面,所以貫穿全片最重要的問題是:為什麼好人會變成壞人?嗯……為什麼好演員會變成壞演員?電影中冗員充斥,譬如美艷的驗屍官、劉青雲的無緣情人、很像安心亞的小雲雀等等,咦,都是女性角色?是不是導演鋪路,當鏡頭跟著警政官松東路遠走他鄉後,這幾位女性將在續集中再現?
《浮城謎事》
這部電影在本屆金馬獎中共入圍8項,包括了最佳劇情片、導演、女主角、新演員、原著劇本、原創音樂、原創歌曲、剪輯,是所有影片中入圍最多的一部,最終獲得最佳新演員和原創音樂兩項獎。不過基本上,這是讓我觀看得相當不舒服的一部電影,無關乎電影拍攝技術或演員好壞,單純的只是不喜歡整齣戲的故事情節,簡單的說,劇本。
我不是泛道德論者,阿莫多瓦拍出多少異色電影都讓我津津樂道,或許該這麼說吧,片中男主角對待女性的方式讓我十分嫌惡,所以恨屋及烏的從頭到尾都如坐針氈的不舒服。雖說如此,片頭2輛車在大雨中的狂飆追逐、年輕男女肆無忌憚的歡樂,以及人體被撞飛之後的惶恐踢打,確實醞釀出風雨欲來的氣勢,卻也為整部片畫下陰鬱迷濛的基調。片中人物從未真正開懷歡笑,所有的笑聲都是空虛的慘笑,映照著所有的情愛純粹都只是慾望與恨意,無根無主,在陰暗的不知名城市。
還是要說人物,最讓我摸不著頭的是辦案的警察和他修車廠的朋友,猜想導演是想藉這二人揭破大陸「法制」的假象,不過不僅出場突兀,人物的必要性也值得懷疑,最後發現拾荒者屍體的過程猶如兒戲,完全破壞全戲氣氛和節奏。編導未對男主角貪戀女性的心理做任何探析,人物背景均不明,這種種缺乏相較起《女朋友男朋友》更加嚴重,讓我想填空也難。所以攝影再好、剪輯再巧、音樂再美,於我觀之仍一如男女主角般飄盪空洞,毫無落實之處。
或許導演婁燁便希望藉此讓觀眾不舒服,也算是形式代表內容的一例?
《神探亨特張》
不多廢話,本屆金馬獎的最佳劇情片得主,在我眼中敬陪末座,甚至懷疑這部電影是怎麼溜入圍的?
當吳念真導演在微博上大呼:「我想跟今年金馬獎的評審說一聲:你們帶種,真的帶種,你們把最佳影片給了神探亨特張!」時,我還以為這是反諷,但證實為真之後猶如當頭被敲了一大棒。是怎麼了?評審們沒看過已經搬演超過20年以上的真人實境秀?還眾人皆醒我獨醉的陷入「類紀錄片」的形式迷思?猶記得90年代初已經在電視上看過American’s most wanted以及後續的Cops,在這號稱全美最長壽的系列影集中,攝影機跟隨著警察四處辦案,巡邏、查訪、跟蹤、埋伏、破門、追捕、壓制嫌疑犯,當然也向鏡頭前的觀眾吐露心聲,與之相較,《神探亨特張》的形式有何特異之處而值得頒獎致敬?反而Robert De Niro 2002年主演的《作秀時刻Showtime》在嬉鬧中反思鏡頭下被扭曲的行為,更具有其嘲弄意義。
不說政治語言(想想「雷鋒精神」),全片歌詠平凡警察勤樸誠勇的一面,為每日工作生活作紀實,再旁觸市井小民的小奸小惡和21世紀目睹之各式怪現象,構想不差,即使上述的每一點都讓我打上大大的問號。扣除掉劇本問題(我很懷疑有所謂的劇本),素人演員倒表現得十分優秀,至少都很庶民,電影一開始幾位便衣民警聚餐喝酒、老張粗著嗓子唱歌的情景,一如你我隨時在熱炒店都可以見著的人物,十分可親。只是利用手提攝影機產生的效果叫我暈眩,辦案過程粗糙而無說服力,人民保母形象太美、民眾參與太熱心(一幕眾鄉親圍捉嫌疑犯時,一人在二樓探頭大喊:「你們抓他,10萬元我出」),加上敘事毫無重點,除了我以為的「學雷鋒」之外,實無可歌可泣之處。
所以評審們除了日復一日的浸淫在電影藝術領域,不妨偶而看看電視,正應了「沒常識也要看電視」這句玩笑話!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