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說我挑剔成性,我直認不諱,且有於今尤烈的趨勢。比較我另一方酒評部落格,每每於感官知覺間翻攪挑撿,更有不識滋味的煩惱,幸而在閱讀或看電影的片段,仍有擊節讚賞的偶拾樂趣。
大屠殺:《今晚誰當家》
我喜愛這部電影的構想,或舞台劇。如果在網路上稍作查考,便可知劇本原來自法國Yasmina Reza的劇作《 Le Dieu du carnage》,2006年於瑞士蘇黎世首度搬上舞臺,2008年譯成英文《God of Carnage》於倫敦公演,2009年搬到百老匯,而後拿下當年的東尼獎最佳戲劇、戲劇最佳導演、戲劇最佳女主演等獎項,另外從2007年始,也譯成包括西班牙語等多種語言在各國上演,可以想像這齣戲劇的受歡迎程度。
為什麼喜愛?青少年時期讀「等待果陀」的劇本,大致便確立了我對無事自擾荒謬劇的欣賞方向,雖然無從得知這本劇本分作幾幕,但以四人撐起的整部戲,猜想該以獨幕劇的方式最為精采,可一氣呵成的逐步撕開四位主角的文明假面,曝露相互攻擊的尖刻嘴臉,而不讓觀眾保留喘息時間 — 基本上,這類戲劇同時充滿了反諷,諷刺的對象便是會受到類型戲劇吸引、購票入場的布爾喬亞小資觀眾們,也就是同屬於「珍芳達的朋友」的我們!放在台灣,「天龍國人」堪有一比,而如果我沒在電影放映中受到這種反諷刺激,大概因為我的鈍拙,出了電影院,才在連番炮般轟擊的對話裡找到被諷刺的自虐驚喜。
但我最大的感受不是如上所述,我很不滿意Roman Polański的改編,再仔細分辨,我不滿意的原因有二,一是選角,二是剪輯。從選角談起,Jodie Foster與John Reilly、Kate Winslet與Christoph Waltz分飾兩方夫婦,加上導演,以過去影展的獲獎經驗加總來說,絕對不會有人懷疑其超級堅強的卡司。但怎麼說?Jodie Foster不斷面目猙獰的《控訴》,Kate Winslet仍在緬懷《真愛旅程》,John Reilly一貫擅長的美國中產階級的鄉愿老好人,而Christoph Waltz呢?持續《惡棍特工》上身,甚至連大口吃蛋糕的表情都一模一樣。是的,我相信這幾位演員的表演功力,但我也真看膩了相同的表演模式。好萊塢演員的問題在此,他們可以很精準的扮演出某種腳色,但也不過就單純的表演而已。這一點同時凸顯了導演眼光,打安全牌的選角方式(也就是:這個腳色非XXX莫屬),雖然可以保障一定的賣座率,但也陷入不可自拔的窠臼。
至於剪輯 — 我以為舞台劇和電影最大的不同在於,舞台劇的演員情緒必須一氣呵成,沒有醞釀出足夠的情緒後再上鏡的時間,也沒有重來的可能。相對而言,電影一幕戲一幕戲的拍,演員的情緒是不連貫的,如何無縫接續前後幕的情緒端看剪輯功力。《今晚誰當家》明顯出現情緒上的不連續,尤以Jodie Foster最難讓我接受,好似不上鏡時,便等在旁側醞釀情緒,而一上鏡,便是臉部青筋畢露、聲嘶力竭的特寫,對舞台劇演員來說,絕對無法承擔如此長時間的歇斯底里表演方式。
最後,三個小問題。其一,原劇時間在晚間,電影搬到白日,Polański的理由難道和我一樣,厭惡炒作出大嫂團、袒露文人無行的電視節目《今晚誰當家》嗎(一笑)?其二,電影中讓大家原形畢露並大聲讚好的威士忌是Bruichladdich 18yo,可以參考我的酒評,喝了或可收火上加油功效,但絕稱不上享受(再笑)。第三,心領神會原劇名Carnage,夫妻間赤裸裸的搬出積怨、撕破和平相處的假象,確實和「大屠殺」相去不遠!
自從我認識了藝術,這牢房便成了監獄:《凱撒必須死》
所以,藝術足以教化人心?
如果這部電影的目的僅僅是提出這一套陳腔濫調,未免過於淺薄,不過我的第一感想是:這些重刑犯如何重返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牢獄生活?
電影中給了不明確,但可略推得一二的解答。這所位在羅馬的監獄Rebibbia,服刑的囚犯多與黑手黨相關,且大多為無期徒刑。與其他監獄有別之處,這所監獄每年都舉辦表演,由服刑人集體演出,觀眾大抵來自刑囚的家人親友。我不清楚這類表演是否還有其他形式,譬如合唱,或個人靜態展示的繪畫、雕塑等等,但電影一開始監獄管理階層便將戲劇主題公佈,並由《凱撒大帝》的導演召集、遴選演員,而服刑犯人則卯足了勁爭取演出機會,似乎是獄所常年性—不論是娛樂、教化服刑人,甚至是囚犯自娛的方式。所以我的疑問或許可以得到解答:對囚犯來說,漫漫刑期所盼望者不過就是這年度盛事,讓心靈短暫的掙脫監獄束縛,待鞠躬謝幕,牢房重新回復為監獄。
當然,我仍可以繼續質疑,譬如囚犯的知識水準是否足以讓他們進入戲劇,或甚至是否有能力讀懂劇本?又譬如說,搬到台灣的監獄,有沒有可能複製類似計畫?這種種懷疑都吹毛求疵,都雞蛋裡挑骨頭,對懷怡成性的我來說其實是慚愧的。
《凱撒大帝》的劇情不用多說,莎翁劇本寫下400多年來改編版本不勝枚數,但由重刑犯來擔綱演出應該是首例。這些毫無經驗的演員(這一點我反倒不確定了,有無可能在過去幾年的服刑期間也參與過其他表演?),令人訝異的、好似是天生的表演者。只是需要驚訝嗎?需要我的懷疑?那些萃取自痛苦的牢獄經驗中的生命面向,是否就足夠讓他們體感劇本中字字句句的殘酷?導演Paolo Taviani在訪問中說道:"We hope that when the film is released to the general public that cinemagoers will say to themselves or even those around them... that even a prisoner with a dreadful sentence, even a life sentence, is and remains a human being." 所以,最終還是回復到人性,權謀、猶疑、欺瞞、背叛,都是千百年來不變的人性,更不必提迴流在囚犯體內的憤怒和暴力,當凱撒大帝的屍首放置在廣場,多少囚犯攀爬在囚房鐵欄杆上鼓譟吶喊,那些將他們送進來、被長期禁錮、但依舊毛躁充斥的因子,都迴響、回映在二千多年前的血腥事件中。
電影導演Taviani兄弟以黑白及彩色影像分隔過去與現在,切割、融合了監獄裡的時空背景,將囚犯排演與生活呼吸交錯剪輯,並進而在黑白色調中模糊了戲劇和現實的邊際。這些現代電影手法,或難以呼應莎翁的原始劇本,卻利用色彩與無色彩相抗衡的張力,紀錄片與劇情片的對衝與融合,重新創造出另一個版本的演譯方式,與《今晚誰當家》比較,精粗高下立判。且《凱撒必須死》的素人演員如此充滿著粗礪的生命原力,而《今晚誰當家》處處看得出斧鑿痕跡,哪一部片會讓人感動應無須再作說明。
多說一句,對困在工作、舉步四碰、久久擠不出一篇文章、猶如服刑25年的囚犯的我:「自從我認識了藝術,這工作便成了監獄」,一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