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12-02 14:15:56| 人氣2,29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從胡彥斌專輯論台灣流行樂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前一個月,由於畫漫畫的關係,每天都聽廣播度過,聽的也都是同一個電台。那陣子該電台幫某個新人打歌,雖然次數並不是所有新人最多,但我對他的印象卻最深刻,尤其是在一次光禹的節目中聽到有關於那新人的詳細介紹之後。

 這人叫做胡彥斌,是大陸上海人,才十八歲,在這張專輯中詞曲全都是他自己創作的,其中一些讓人覺得超乎他年齡所作;並且會演奏許多種樂器,據說他預計在廿八歲時學會世界所有樂器。

 當時光禹在節目中先念了一段他充滿禪意的歌詞「和尚」,大概因為自己一向不善寫詩詞類的東西,所以這段歌詞的押韻和意境當時立刻吸引了我、讓我深感佩服。然後光禹以語調平靜但內容震撼的方式介紹了胡彥斌這個人,其中用台灣相似類型的兩大紅人:陶吉吉和周杰倫去對照胡彥斌。陶、周二人都以R&B曲風著名,也都擅長創作;而這個胡彥斌也是,並因為他那首和尚的歌詞,使得這位新人顯得與眾不同,也被宣傳為「中國風的R&B」。另外光禹滿大力推崇的一點是:胡年紀比陶、周還小,又處於大陸這種封閉大環境下,竟能有此表現,言談之中溢滿敬佩驚訝之意。

 我聽了光禹對胡彥斌的推崇,覺得很好奇這位新人的潛力,所以隔沒幾天馬上去買了他的專輯,不過聽了之後,老實說失望成分是較大的。大概自己對於一個新生代歌手的要求太高吧?(不是自誇品味高喔!)也許是我早已習慣土耳其流行歌的曲風;(呵呵!以後會介紹一下自己這方面特殊喜好。)抑或我對於華人唱自己的歌的期待太急切了吧?我不斷思考。

 身在台灣的年輕人,大概早已習慣聽流行歌了吧?但事實上存在一個問題:所謂流行歌的定義是什麼?我想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會把市面上處處可見的國語、東洋、西洋一堆歌手和專輯臚列出來,然後述說他們唱腔和曲風是怎樣、歌詞怎樣、歌手心路歷程。大家有想過:假如這些領域所有歌都只用彈奏曲方式來表現會變得如何?

 台灣的流行歌若以詞而言可說是充分自主,但就曲而言,有自己的特色嗎?相信叫歐洲人、非洲人或不熟流行樂的人來聽,很難聽出這是哪一國的流行歌,因為充滿了學習甚至模仿,使得它聽來跟美國歌曲差別很小,會把中國曲風和台灣曲風運用在國語歌裡的,誠為屈指可數。台語流行歌或許因為台語聲韻或受日本演歌影響的緣故,還保留了些許傳統風格,但畢竟台語流行歌對台灣並不處於流行主導地位,也就是說:一些介紹流行專輯、某某名嘴主持的音樂節目,大多還是介紹國語流行歌。

 多數人都把流行歌定位為西洋那樣,搖滾、方克、饒舌、抒情啦、R&B,分得多細!然後國語歌一律比照辦理,稍有跟西洋主流不一樣的,一律歸為另類或世界音樂,但這種分類是否太粗略了?

 難道中國自古以來幾千年流傳的音樂都無曲風差異嗎?還有,台灣民謠沒人能把它的曲風整理一套歸類系統嗎?為什麼這些或急促、或哀淒、或進取、或詠懷的眾多歌曲,都要在我們的歌壇上屈居一角:傳統風、中國風?種種歌壇現況,顯現了:大家對西洋歌分類法情有獨鍾,也汲營於唱符合那種樣子的歌,卻忘了自己一些根本的東西。

 台灣歌壇無可否認的,有不少人唱過一些帶有傳統感覺的歌曲,然而這些歌大多排在專輯中的次要地位(第五首、第九首這種位置),很少被當成主打歌。歌手和業者,想當然有他們的一套說詞:「你唱這種歌大家一聽就睡著了,誰要買?不是我們不努力,市場不受歡迎嘛!」「你看現在R&B多紅?人家宇多田唱到賣七百萬張,周杰倫那樣『喝喝哈嘻』也賣去義大利了,像這樣才有人愛聽啦!」這種心態,把台灣人的胃口愈養愈西化。

 不是說西化不好,全球化就某種層面而言也是西化,但大家忽略了: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在這個地球跟人競爭,如果永遠只能跟著人家走,遲早會有文化式微的後果發生。像R&B這種曲風,原本源自美國黑人社會,牽涉到種族情感和社會背景的方面,現在一堆台灣歌手跟人家唱這種歌,不僅該有的韻味沒有,也失去自己的方向。就算你再怎樣改歌詞,聽起來還是跟自己脫節,也就是無法唱出台灣人、華人該有的味道。

 再者,許多人卡在一個觀念:傳統風格大多就是悶悶的,對年輕族群沒有吸引力。其實,並沒人規定:傳統風就全部都是傳統歌的元素,胡琴配鍵盤,有何不可?甚至嗩吶也能用在歡愉氣氛的流行歌,誰說嗩吶只適合吹哀樂?薩克斯風去吹「太湖行」、「黃鸝鳥」也非不可能。只要國樂和西樂領域多溝通,和絃、旋律一樣配合得當;當然,傳統結合現代,或東方結合西方,由於雙方的樂理差異,是有點費功夫,但不也是音樂人創作之餘該努力的地方之一嗎?

 還有一些傳統的樂器必要時可用科技加以改良,前一兩年耳聞:華裔音樂家陳美製作出電小提琴,誠為一創新之舉,其實電胡琴、電二弦均屬弦樂器範疇,製作原理應該相去不遠,還能增強延續傳統音樂的發展,像土耳其流行歌就有的編曲採用之。只是,在台灣常有隔行如隔山的歧見,不僅國樂、西樂無法合力克服困難;樂器製造者也或許存在一些成見。

 馬友友辦過的「絲路之旅」演奏會,拿大提琴去揣摩中亞的曲風,這是現階段一種創新的嘗試,但為何如此嘗試只能停留在廟堂文化?卻無力擴及普羅大眾?值得好好思索。

 胡彥斌的異軍突起,象徵中國大陸還有華人世界蘊含著許多這種人才,但是如何引導他們往華人該走的方向走,卻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原作於2002.9.28)

台長: 公車青年陳右錚
人氣(2,29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音樂 |
此分類下一篇:哈土流行樂--阿栩肯.努兒.焉基(Askin Nur Yengi)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