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5-31 13:44:51| 人氣6,837| 回應6 | 上一篇 | 下一篇

誰來聽客家流行音樂(下)

推薦 0 收藏 1 轉貼0 訂閱站台

(承上篇)

 繼前文解說了客家流行音樂的發展歷程之後,這次就來談談一個讀者可能覺得有趣的疑問:「我個人是怎樣開始進入客家流行的世界?」在自我揭露的開始,先說到文章標題「誰來聽客家流行音樂」,其實不僅是個出於好奇而提出的假設性問題,而是隱含了一個非客家族群的人購買客家流行專輯,聽過之後深覺動人、感觸良多,卻又很難跟其他朋友討論箇中趣味的內心孤獨之感。

 都市長大的我,從小開口就是講國語,同輩小孩子也都講國語,而長輩則視情況使用國語和閩南語,鄉下的親戚則幾乎都講閩南語。猶記我國中一年級時,數學老師租了一處民宅開設地下補習班,我每次進入民宅門口,就會聽到那對屋主老夫婦使用一種我壓根就沒聽過的語言,流利交談著,這是我跟客家話的第一類接觸;當時,我這個天真小鬼完全不知道,在台灣原來存在了國語、閩南語之外的第三種漢族語言,且潛在使用人口還達到數百萬。

 可能因為周圍幾乎從未接觸任何客家語的媒介吧?直到大學二年級,「客家」才開始在我腦中烙印出一個記號。首先,必須稍微描述當時的思緒背景:在接受一年的土耳其文化洗禮後,我對於各種不同文化的包容度大為增加,不但亟於探索民族或語言等相關知識,同時我也對於美食、音樂變得興趣勃勃,對於沒聽過或沒吃過的東西,都充滿好奇心。在此前提下,我的腦波得以接收到「客家」這個名詞。

 大二的社會統計老師不管講到什麼內容,都非常喜歡舉一個例子:「台灣人口中,閩南語族群佔了百分之七十五,客家語族群佔百分之十五,普通話族群加原住民佔百分之十,……」當時我打量老師或許是政治熱中者,因為這番話就跟當時部份政客所談的話題非常類似,似乎想刻意把每個人貼上特定標籤,而個人不傾向主動以此作分類;不過,社統老師那一段話,好歹對我而言還是有幫助的--它開啟了我對於客家文化的探索之門。之後,我慢慢地藉由閱讀,並在日常生活中逐漸留意相關資訊,對客家文化產生最初淺的認知。

 至於我開始購買客家流行音樂的初體驗,直到民國九十年才展開,列為我的「世界流行歌蒐集計畫」的一部分。當時是在美濃的某個客家文化藝術村,我剛看到滿坑滿谷的錄音帶專輯,頓時眼花撩亂,但還是依直覺買了三捲作為代表:陳志明、王羽馨、北管八音精選集。其中,北管八音是非常傳統的器樂演奏,聽起來就如同身處廟會--領頭的是吹得並不悅耳的嗩吶聲,配以熱鬧喧天的鑼鼓弦胡;由於這種音樂曲調不易哼唱,我聽了一兩次之後幾乎沒有再拿出來放,就姑且當作音樂資料庫的收藏品。而陳志明的專輯,展現了其創作實力、全部自行作詞作曲,但個人認為歌聲略嫌老氣,且多數曲目在旋律或伴奏上並不夠創新,風格跟早期閩南語歌曲無太大差別、缺乏吸引力。
 
 三捲錄音帶之中,在此要特別介紹王羽馨的專輯。王羽馨來自新竹北埔,擅於詞曲創作、鋼琴、長笛、古箏等,她曾在新竹縣所舉辦的「客家新曲獎」詞曲一項數度獲勝,唯專輯產量很少,數年來主要投入於音樂指導教學。我所購買的這張「四縣情、海豐意」為民國八十六年的作品,多由王羽馨自行作曲,林展逸填詞,另收錄鄧雨賢、涂敏恆、蔡孟甫的作品;專輯歌曲頗有特色,包括:閩南語民謠「望春風」所填詞改編的「好姻緣」、質樸田園風的「月光姑娘做新娘」、曲風悲淒的「相思情」、以義大利民謠「卡布里島」為基底的「客家恰恰」、地中海陽光氣息的「牽我的手來牽」、意境堅忍壯麗的「問花」、旋律輕快的「今夜好酒今夜飲」等十二首歌,跳脫了那卡西式台語老歌模式,並展現一種專屬於客家的硬頸重情義的味道,此外也不忘添加國語音樂的元素。除了曲風多元化之外,我認為本專輯還有兩個特出之處:第一,王羽馨在各歌曲中呈現了從溫柔婉約到慷慨激昂的不同風格唱腔,以一位方言女歌手而言,能呈現這樣有厚度的嗓音算是難能可貴,令人欣賞起來格外過癮;第二,編曲融合了二胡、嗩吶、鍵盤、薩克斯風等中西樂器,且彼此協調,聆聽起來是一種豐富的享受。

 即使個人如此推崇王羽馨的「四縣情、海豐意」專輯,但可惜在一般唱片行找不到它,僅於客家聚落有售;此外,只發行錄音帶而無CD,導致音質表現及保存上有了困難,還好後來我研究出電腦調整音質的技術,補先天之不足。王羽馨直到民國九十三年,才出下一張專輯「愛的真諦」,並得以入圍隔年金曲獎客語演唱人獎,當我獲知此消息後立即到各大唱片行去找,然這次仍遍尋不著,最後又大老遠跑去美濃一趟才買到這張專輯。在歲月及環境的演變下,「愛的真諦」呈現出的感覺,跟數年前的「四縣情、海豐意」已大不相同,少了些草根味,曲風甚至涵蓋時下風行的波沙諾瓦(Bossanova),另外較特別還有長笛演奏、國語演唱歌等曲目,是一張意境有如遙望湖水、迎面晚風吹拂的專輯。
 自從第一次勇敢買下客家流行音樂專輯之後,我發現:它跟我心目中所謂「古今融合」的理想狀態若合符節,遂激發了我繼續購買蒐集的動機。由於我不定時在報紙上看到介紹北埔的旅遊報導(客家主題旅遊正熱),文中提到一位號稱「吟遊詩人」的客家歌手陳永淘,每星期日都有街頭表演,我於是前往一探究竟,但初次留下的印象是:他的歌聲很有一種藝術家憤世嫉俗(或可曰放世棄俗?)的感覺,形容古怪,故當時未立刻買下,之後過了年餘,我去台北公館的某個二手唱片行挖寶,無意間竟挖出陳永淘的錄音帶,才開始嘗試聽他的歌;有趣的是:當時原本態度冷淡的老闆娘見我拿了陳永淘專輯,立刻面露喜色開始聊些客家音樂的話題,還算我優惠價。

 陳永淘是新竹關西人,年輕時從事保育工作,民國八十五年為祖父創作出一首「頭擺的事情」後,獲親友熱烈迴響,從此展開了客家歌曲創作之路;一般客家歌曲以四縣腔演唱居多,但陳永淘卻獨樹一幟地使用海陸腔,引起矚目。民國八十六年在「山狗大」樂團協助下發行首張專輯「頭擺的事情」,用輕搖滾來呈現出平靜恬淡的風格,歌詞則觸及鄉土、自然、環保等題材,以客、國、閩語三種聲道來呈現;民國八十七年起,陳永淘在北埔街頭自彈自唱,之後並成立春水工作室,發行水路、離開台灣八百米、下課啦等專輯,近年移居峨嵋而鮮少公開活動。我剛聽陳永淘專輯時,感覺有點沉悶,但經多次聆聽亦慢慢能感受其內涵,在未經修飾的嗓音下,彰顯了他對於台灣本土的關懷。

 到了民國九十二年初,我在唱片行首度注意到顏志文這位客家歌手,並挑選他第二張的「山狗大」專輯來嘗試。回家聆聽後,我感覺到風格跟之前在美濃買的那幾張大不相同,遂仔細找了一下相關資料,才知道顏志文的來頭可不小:他是屏東新埤人,原為美術老師,後遠赴美國取得柏克萊音樂學院的學位;民國八十六年,組成「山狗大」樂團號召各方音樂志士,接著創立了山風音樂公司,出版多張專輯,參與無數表演活動;曾拿過金曲獎,更早之前還擔任國語流行音樂的編曲和電影配樂,音樂歷練可謂非常豐富。民國九十二年當時,市面上已有好幾位客家流行歌手闖出名號,但若以打入主流市場的客家流行專輯來論,則顏志文是第一人(民國八十六年四月,由友善的狗唱片公司發行其首張專輯「係麼人佇介唱山歌」)。

 翻開「山狗大」歌詞本,想必大家可以清楚地見識到怎樣才叫做「全能音樂人」:不僅整張專輯自行作詞作曲,編曲製作也都一手包辦,此外還彈奏鍵盤、吉他、二阮、曼陀鈴等樂器;而且,專輯內包括現代風格的搖滾或抒情歌曲,及原鄉氣息的慢歌,以至更貼近客家根性的山歌改編演唱及伴奏,各首呈現的氣氛從歡樂熱鬧到清新舒暢、蒼涼哀傷都有,展現了顏志文駕馭各類音樂風格的能力;在歌詞的內容也不單關於客家人的生活,而涵蓋了整個社會的共同體驗。此外頗特別的是:顏志文不但藉著「山狗大」樂團,聚集了志同道合的客家音樂人,一起演奏獻唱;其妻林少英亦展現深厚音樂功力,在專輯中負責鋼琴演奏或和聲編寫,甚至年幼兒女也登場擔任合音,幾乎可說是傾眾親朋好友之力而完成的專輯。

 數個月後,在美濃所舉辦的一次客家音樂節中,我幸運取得了顏志文的其他專輯:係麼人佇介唱山歌、阿樹哥的雜貨店、紙鷂。這幾張專輯同樣都由顏志文負責所有創作,加上家人及好友參與;涵蓋著各類型曲風,偶穿插國、閩語演唱,充分流露著傳統與現代融合的客家情懷。雖然我對客家話幾乎一竅不通(起初完全不懂,聽多了才稍懂一些),但從旋律中我竟能感受到一股動人的力量,那不光是聽覺層面,而是想像歌曲背後隱含的創作精神所產生的感動,有時甚至不自覺流淚。

 如果以歌聲來論斷顏志文,則很明顯地,他並不算是會唱歌的歌手,但如果同樣的詞曲換成了費玉清或張學友來唱,卻又太過矯飾而無法貼近人心或時勢,因此這麼質樸的聲音,我們不妨就視為顏志文的特點之一了!另外,個人認為顏志文的專輯還存在著一個弱點:或許反映了唱片業的不景氣,或日漸紛亂的社會時局吧?在他第三、第四張的專輯中,似乎有愈來愈多詞曲散發著悲情,不是諷刺客家語言式微,就是描述深刻鄉愁;而歌詞本的文案也逐步出現相同態勢,顏志文在詞句中透露著些許無奈,或許如此的調性,容易造成大家對於顏志文的印象受限,不利於之後的客層開拓。

 據說歌壇有人基於曲風或歌詞,將顏志文稱為「搖滾詩人」,他本身則自許為「客家新音樂的播種者」,而不管哪個稱謂,都大略能體現其幾年來所樹立的風格。顏志文近年來幾無演唱新作,轉而投入跨界音樂市場;他以「山狗大」樂團為班底,結合古典音樂人才,演奏出心靈和自然主題的音樂專輯「心的搖籃」和「意湖」,也獲得金曲獎肯定;或許重心有所改變,但在客家流行音樂領域而言,顏志文仍是一位開創新局的重要先鋒。個人針對他前四張專輯,在此小薦幾首:我教你唱山歌(敘事搖滾,曲調充滿活力)、你就係(滑步節奏,描寫親情而呈現溫馨氣氛)、早秋的台北(波沙諾瓦節奏,敘述秋景下的情侶)、賣花的細阿妹(藍調搖滾,描寫都市街頭的賣花女孩)、大夥房(放克節奏,曲調呈現農村家庭和樂融融之景象)、火焰蟲(親子同唱而流露著田園恬淡氣氛)、撐船歌(山歌改編,展現勞碌過活的張力)、美麗的聲音(描寫弱勢文化淒景的抒情慢歌)等。
 前面提到的民國九十二年美濃客家音樂節,除了增加我關於顏志文的收藏之外,還讓我認識謝宇威和交工樂團,當時這些歌手團體都是現場演唱,也個個擅於創作,充分展現了客家音樂人的實力。不久之後,謝宇威號稱醞釀了八年的「一儕.花樹下」專輯終於問世,並獲得隔年金曲獎客語演唱人獎,我立刻購買之;其歌聲及演奏、合音均力求完美呈現,堪稱當時客家流行音樂裡中最精湛的聲音演出。

 謝宇威是桃園新屋人,自小成長於都會區而使得他詞曲較偏向現代風格,且造就了他另一特色:混合四縣、海陸而產生的四海腔來演唱;本是學美術出身,民國九十年在「青春之星」拿下最佳編曲獎,加上台灣及東南亞地區之總冠軍;民國九十一年以客語創作歌曲「問卜歌」獲大學城全國創作音樂大賽第一名,並獲最佳作曲和最佳演唱人獎,之後便邁向音樂生涯。民國八十四年,他被飛碟唱片包裝成一個憂鬱的文藝青年,發行第一張專輯「直到現在我還不明白是我唯一的藉口」(民國八十八年由水晶唱片再版),其中收錄「問卜歌」、「你記得嗎?」兩首客語創作,該專輯曾獲電台雜誌評選為當年十大創作專輯,可惜叫好不叫座。(個人非常幸運地,兩年前在二手唱片行找到了這捲絕跡已久的錄音帶!)

 在出版第二張「一儕.花樹下」專輯前,謝宇威曾多次將客家流行音樂的試唱帶拿到唱片公司,卻都被對方以市場不佳為由而拒絕,於是他先耕耘國語歌壇,幫多位知名歌手量身寫歌。民國八十八年,謝宇威擔任寶島客家電台的音樂總監,積極推動客家音樂朝向現代化;民國九十年,與友人成立聲世紀網路音樂公司,鼓吹兩岸人士的音樂創作,並企劃監製劉暢(中國大陸搖滾歌手)、劉劭希等人的首張專輯。到民國九十二年,受到多位客家歌手獨立發片而在市場有所斬獲的刺激,遂成立威德音樂公司,將自己數年來之作品集結成「一儕.花樹下」,達成多年來的夢想。
 
  謝宇威的歌喉優美,並擅長口琴和吉他,能同時現場演唱兼雙樂器伴奏(口琴置頸前架子),又會詞曲創作,因此音樂實力非常堅強。「一儕.花樹下」在謝宇威、劉劭希、蔡旭峰共同編曲製作下,呈現出最大特色就是:將客家語融合法式香頌唱法,構成和諧動聽的旋律,例如:從頭來過、一儕、花樹下這些屬於此類型;日頭落山一曲是以輕快而富時尚感的拉丁節奏,描述夕陽西下的美景;此外,十八姑娘、桃花開、奈何、山歌等,則是將昔日民謠予以重新填詞或譜曲,以富韻律及節奏感的現代編曲來詮釋,使這些傳統客家歌曲也便於琅琅上口。整體來看,這張專輯除了現代感外也融入了傳統,具有很強的親和力,非常容易推廣到非客家族群,至少就個人曾推薦的對象而言是如此。然而,專輯內容卻也透露了:謝宇威囿於生長環境,而較難展現一種屬於客家獨特文化的音樂特質,例如客家庄常看到灌溉用的圳溝、採茶唱山歌之類的生活景象,在他目前作品裡鮮少述及;而在編曲上亦未曾使用胡琴、鑼鼓等國樂器,而幾乎都採西方樂器伴奏,少了傳統絲竹的細緻之美。或許謝宇威在接下來的創作道路上,要努力在創造現代型式的客家流行音樂之中,灌注而樹立起更鮮明的客家音樂血統。

 在這裡要聊到一段小插曲:去年我曾在台北忠孝東路上巧遇謝宇威,當時他剛上完廣播通告,似乎趕著去進行其他工作,但他還是很親切地跟我了聊一下天,從他口中得知,他從事客家音樂事業外尚有其他的正職工作,當時我聽到後不禁感觸良多:在台灣現今環境下,想藉由客家音樂來謀生實在大不易,即使得了金曲獎這項殊榮,之後仍得面對殘酷的廣大市場,一旦無法從觀念上改變民眾嗜聽所謂主流音樂、摒棄非主流音樂的心態,甚至毫不忌憚地任意拷貝散播的習性,這些創作人即使身懷絕藝,也註定要勒緊褲帶過生活。

 浸淫了謝宇威的唯美曲風之後,我再度嘗試客家音樂的新口味,目標鎖定了一般唱片行也販售的劉劭希專輯;光從專輯封面就可以看出獨特之處,幾乎都用趣味的手繪方式表現,而真正開始接觸他的音樂後,也確定:真的是與眾不同。劉劭希可說是一位超級鬼才,他是台中東勢人,求學經歷非常耀眼,自稱十九歲就讀大學時的一場大病後,突然產生源源不絕的音樂靈感,自此開始接觸MIDI和合成器(Synthesizer) ,曾擔任國內多個合唱團的鍵盤手,也幫多位名歌手專輯之編曲製作,另於許多學校公司身兼指導老師或音樂總監。民國九十年,由聲世紀網路音樂公司發行首張客家電音舞曲專輯「嘻哈客」,以大埔腔演唱,入圍金曲獎最佳方言男歌手;九十一年成立傳響樂坊工作室,自行出版「野放客」,更在強敵環伺的金曲獎中勝出,獲得最佳客語演唱人、最佳專輯製作人兩項大獎;民國九十二年,劉劭希又出了「八方來客」、「廿一世紀併發症候群」個人鋼琴專輯,入圍該年金曲獎最佳客語演唱人獎;民國九十四年發表了「橘子狂想曲」音樂動畫和「青鳥詞」卡通MV。總之,劉劭希無論是詞曲、編曲、配樂、錄音、製作、繪製動畫、產品包裝、MV拍攝等過程,到架設網站宣傳銷售產品,都以個人力量完成;此外,他幾乎每張專輯都受到金曲獎的肯定,引起主流媒體不少注意,周杰倫當年得知未拿下最佳專輯製作人的獎項時曾問了一句「 劉劭希到底是誰?我真的沒聽過!」然而不管別人是否聽過,他就是憑藉著強勁的音樂實力得了獎。

 劉劭希在所發行的幾張專輯內文中,以至獲得金曲獎的得獎感言裡,都多次強調:他希望能藉由其力量,帶動台灣音樂的DIY風氣,回歸音樂本質,看得出他強烈質疑台灣唱片市場重視華麗包裝的現象,並以身體力行來示範達成其目標。他的專輯歌詞大多以都會生活為題材,少數是以鄉情為主題,歌詞意象強調自在快樂,絲毫沒有沉重的鄉愁氣息;音樂大部分藉電子樂器表現,風格強烈而質感精緻,曲風則涵蓋古典、爵士、拉丁、放克、嘻哈、迷幻(Trance)、搖滾等類型,乍聽之下頗像是國外DJ混音的電音專輯,這不僅在客家樂壇,甚至國內唱片界,都足以象徵一個全新的音樂嘗試。但個人對劉劭希專輯持有一些意見:歌聲部分有時不夠強調,被更鮮明的音樂節奏所蓋過,且因他是用獨特的客家語大埔腔來唱(好像真的有差別,跟其他客家流行專輯相比,劉邵希的歌我幾乎一個字都聽不懂),導致我每次聆聽時都必須暫時放棄去理解他的內容,只能當成音樂純欣賞了。
 
 近一兩年,客家電視台也成為我吸收客家流行音樂的重要管道之一,在客家音樂節目裡邀集許多業餘或職業歌手登場演出,不但讓我欣賞到很多山歌或流行歌,也稍微增進些微客家語的程度。某晚收看時,發現一位剛出道的年輕女歌手徐筱寧演唱其新作「五月雪」,感覺曲調頗動聽,而歌聲也非常清新,我興起了購買念頭,但腦中亦同時浮現之前在市面上經常找不到客家專輯的缺憾;令我感到極為巧合的是:隔天假日前往信義計畫區附近遊逛,赫然發現有一排販賣客家農產及工藝品的臨時攤位,裡面恰有賣徐筱寧的新專輯「靚細妹」,我有如美夢成真一樣,興奮地買下了它!原來當時市政府正舉辦客家義民祭,因而吸引非常多的客家文化團體參與盛會,當然在場的不只客家族群,還有非常多民眾都駐足觀賞相關表演或儀式。

 徐筱寧是新竹市人,自小喜愛歌唱,嗓音清新而技巧純熟,十七歲開始參賽,起初因環境限制而以國、閩語演繹,這幾年在客家文化受政府重視的背景下,她回歸演唱客家母語,曾在客家電視台歌唱競賽中衛冕二十關,號稱「客語小天后」;民國九十三年發行首張專輯「靚細妹」,即獲金曲獎最佳客語演唱新人獎,稱得上是客家流行音樂風潮下的一顆耀眼新秀。這張「靚細妹」係由欒克勇、古重禮操刀,兩人負責詞曲及編曲製作,主要展現抒情柔美的風格,並穿插電子節奏快歌、男女對唱等;個人認為較有特色的曲目有:描述油桐花美景的弦樂抒情慢歌「五月雪」、聽來有廣東語流行歌那種淒美風格的「難分難捨」、略帶新世紀音樂曲風的「朋友」等;但或許基於主打市場考量,少數歌曲似乎帶著一股鄉土味(如:主打歌「靚細妹」的電子樂表現有待加強)。

 此外,有幾位本人尚未蒐集其專輯,但在歌壇上已非常活躍的客家流行音樂人士,在此藉助媒體資料稍作闡述。首先談到林生祥,他是高雄美濃人,從學生時代就組成「觀子音樂坑」樂團,在反興建美濃水庫的浪潮中積極奔走而成名;退伍後改組「交工樂團」,於樂器方面加入嗩吶,以鑼鼓替換爵士鼓,月琴代替吉他,並延攬作詞家鍾永豐加入陣容而豐富了作品深度,呈現出一種獨具古典風格的搖滾樂團;該樂團發行過兩張專輯,曾獲金曲獎最佳非流行音樂類作曲人、最佳非流行音樂類製作人、最佳樂團這幾項。民國九十二年,「交工樂團」解散,林生祥又募集新血成立了「瓦窯坑樂團」,大膽捨棄鼓手編制而納入了三弦和口琴的伴奏,曲風上也變得沉穩冷靜;民國八十五年發行 「臨暗」專輯( 林生祥作曲、鍾永豐作詞),獲得了金曲獎最佳作詞、最佳客語專輯、最佳樂團等大獎。林生祥的歌聲高亢而有特色,曲風偏向傳統吟詠風格,歌詞著重對社會現狀的反思;此外他也非常重視傳統樂器的手感,堅持現場合奏而非分軌錄製,希望呈現出一種協調的美。

 「城市歌手」湯運煥則是這三年才崛起的一位實力派客家流行歌手,出身於苗栗大湖,擁有多年台北PUB演唱經歷,也擅長詞曲創作;民國八十二年首次發行客語專輯「愛要說出來」,隔年再出版「遠方的鼓聲」專輯,而拿到了當年金曲獎最佳客語演唱人獎項。湯運煥從國語流行音樂領域轉而投向客家音樂,是因有感於年輕的客家族群愈來愈少人能操流利的客家話,故希望藉由流行歌曲的力量,帶動年輕人學講客家話的興趣;此外他也在客家電視台主持節目,致力發揚客家文化。湯運煥的歌曲主要基調為搖滾和抒情,搭配佛朗明哥、中東、電子、放克、節奏藍調等多樣化風格,每首歌旋律流暢,配合剛柔並濟的歌聲,使人聽起來心情得以舒暢開朗;歌詞則多從男女感情或原鄉回憶的面向著手,併採敘事成分,企圖激發人心原始的感動。

 至今社會對國內流行音樂的大致觀感是:國語流行歌壇發展已久,享有資源相對豐富,實力派或偶像派歌手們強勢席捲之外,加上各類相關新聞花絮不斷以增強矚目焦點,因此也自然是大多數民眾(尤以年輕人為甚)聆聽的第一選擇;閩南語流行歌壇,曾沉浸在悲情或草根的調性許久,但自從十多年前,具有實驗性質的新式創作歌曲一炮而紅之後,幾乎不時就出現了叫好又叫座的金曲,而天王天后級歌手也能聲勢不墜。

 再看客家流行歌,其市場銷售之境況確實異於前兩者,只能被歸類為小眾音樂,至今除了顏志文、謝宇威、劉劭希、生祥&瓦窯坑、陳永淘、陳雙、湯運煥等人的專輯,有將銷售觸角深入大型連鎖唱片行,或曾受到重要音樂獎項及活動所矚目肯定,其他歌手仍大多侷限於桃園、新竹、苗栗這幾個縣,及高雄縣美濃鎮等客家聚落,只能算是區域性的風行;另外,從美黛、池秋美、陳盈潔、羅大佑、羅時豐,到林曉培、彭佳慧、江美琪、Hebe、Ella等人雖然是客家籍,但卻以演唱國語或閩南語歌曲而聞名,因而無法納入客家流行音樂的範圍內。

 綜觀民國八十年代末期之後,客家流行音樂的水準其實已符合了所謂流行歌曲的條件,且人、事、時、地、物等要素漸次完備。客家流行專輯不但在大型唱片行販售;歌手也出現在媒體,接受節目或報刊雜誌的訪問,或不定期在音樂季活動裡舉辦演唱會;此外,在業界極具指標性的金曲獎裡,更設置了屬於客家音樂的專項,使客家流行音樂英雄人馬得以一較高下。就硬體環境的層面上來觀察:可發現客家流行歌曲,已經慢慢地拉近跟閩南語或國語流行歌曲發展的距離,政府制度的敦促獎勵、民間團體的自發自覺等,甚或音樂技術的研發運用,已經勉強足以造就出屬於客家自己的流行音樂了;然而在市場的層面上,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客家流行歌曲若希望在台灣更具影響力、並擁有廣大的支持者,有志者還需要付出非常多的努力,且光靠著目前的歌壇前輩,實為勢單力薄,必須仰賴更多新血來繼續奮鬥才有希望。或許,藉著潛移默化的方式,從根本上的心態著手,讓人們能夠對於努力耕耘於音樂等專業領域的人士們給予肯定;或是不再講求速食文化,大家一味地求新求變而忽略了實事求是的精神,促使唱片業者不再炒短線、讓整個產業市場結構回歸正常;抑或,建立社會大眾對於相對弱勢文化族群的尊重和包容,而不只是築一道高牆把自己視野封閉起來,並放任弱勢者自生自滅;當這些屬於「人心」的基本面有所改變,未來像客家流行音樂這類的文化,才能跟歐美或日本流行音樂一樣,即使歌詞不是國語,也能站上同樣耀眼的舞台。


台長: 公車青年陳右錚
人氣(6,837) | 回應(6)| 推薦 (0)| 收藏 (1)|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音樂 |
此分類下一篇:山口百惠--日本藝能界的美麗神話
此分類上一篇:誰來聽客家流行音樂(上)

阿星
嗯嗯...我也蠻喜歡看到客語音樂的轉變
小時候聽大人放的歌曲都壤我想睡覺
不過
近來才發現
客語也可以搖滾呢~
2006-07-26 16:38:23
公車青年
嗯~
這幾年客家音樂的發展
讓我得到收穫:
台灣音樂並不只是國語歌壇好聽
也有其他多元的選擇
值得大家探索呢!
2006-09-24 07:47:43
迫克
台長對客家音樂乃至客家音樂的發展
所知甚詳
佩服佩服
2007-11-11 14:27:49
林韋地
從Google連到這篇文章,拜讀大作後只能說這真是經典好文啊。
2008-07-20 07:07:53
apow
您好,意外連到這篇文章,覺得寫得很好,是否願意借分享至粉絲團(關於推展客家藝文活動)?
感謝~
2012-08-20 18:10:33
趙倩筠
謝謝您支持客語音樂,想跟您毛遂自薦我的客語創作專輯,臉書專頁在此
https://www.facebook.com/ChaoChienYun
專輯試聽在此
http://tw.streetvoice.com/totobean/songs/album/15070/
希望您也會喜歡!
2015-11-02 00:46:36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