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1-12 22:13:38| 人氣2,92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電視冠軍--豐富精采的日本文化縮影(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承中篇)

 之前曾經談到:對於比賽的表現方式,節目製作單位在多年發展下,也不斷地推陳出新、改良修正,即使同一項目的競賽,不同屆也會採取不同的方式進行;不僅是重視帶給觀眾的新鮮感,也讓參賽選手無法光靠用某種模式或手法,求取勝利,必須多方研究才能因應挑戰。最近幾年,製作單位協調某鄉鎮的政府機構或民間團體,進行該地區的代表物設計,這種方式能讓觀眾隨著參賽者尋覓題材的腳步,順道瞭解當地美景,也使得節目的可看度大為提升。另外,略帶有重點整理、舊酒裝新瓶的意味,每隔幾個月,製作單位還會追加「番外篇」性質的集數。在番外篇裡,往往強調觀摩重於競爭,邀集多名冠軍齊聚一堂,分享彼此的研究心得,甚至結合其他旅遊節目的方式、到各地探訪名物。這在「拉麵通」、「溫泉通」、「遊樂園通」等項目都曾經實施過。

 關於比賽形式這方面,有個很爆笑的例子:在第一屆「便利商店」通的某一回合,當選手知道題目後,前去某一便利商店尋找答案,但特別之處在於,每題出發之前,必須先抽籤決定移動方式:讓健美先生背負、騎腳踏車、跳阿波舞等,其中抽到「讓健美先生背負」的選手簡直提前被宣判出局,選手即使一開始就知道正確答案,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別人衝去。因為當時找來的健美先生,看起來是夠強壯,但體力畢竟有限,走了短短距離就需要休息,而規定又只能給他背,選手只能枯等,更恰巧的是:那一屆參賽者中有一位噸位超過一百公斤的男子,更使健美先生的負擔加倍,以致非實力因素影響比賽結果甚多!因此,下一屆「便利商店通」雖然也有同樣比賽方式,但再也看不到健美先生這支爛籤了。

 還有評判方式也是一項影響比賽公平性的重點,這也是製作單位慢慢考量到的層面。在以往許多競賽都曾看過如此的決選方式:在一排選手前方,分別放著一個個直立的透明塑膠長管,評審將手中的球丟入管中,當有兩方票數接近時,選手面對管子或評審的表情,往往足以影響評審投擲的意願。在這幾年已經很少看到這種方式,大多都規定選手背向票匭或事先不知情,最後再公布票數;否則就是評審以同時舉牌方式評分,將主觀因素降至最低。從「電視冠軍」開播到現在,始終非常重視票數的公開和評審的解說,每次的競賽,從初賽或決賽皆是如此,其專業及公平性足可信任;評審時若有邀集民眾來擔任評審角色,則一般民眾和專業評審的票數比重會有所區別,誰輸誰贏是訴諸專業,不會有所謂多數暴力的情事;初賽或複賽時,評審還有可能只由一人擔當(例如「漫畫通」時,以某作品為出題範圍時,會請到該作品之作者擔任評審),到了決賽的部分,至少都會由三至五名專業評審來評分。總之,在勝負的關鍵點上從未有「不便公開」的奇特情景(不要懷疑,我參加過的國內某大漫畫比賽頒獎典禮上,主持人宣布名次,針對細項評分的高下,就是拿這種理由來塘塞),落敗的參賽者即使心情低落,但經由評審的抉擇和說明,也能夠心服口服。

 看了以上本人介紹「電視冠軍」這個綜藝節目的本質、形式,相信大家都能看到:日本人鑽研某些知識的認真執著性格;此外,我們在熱烈討論讚嘆節目的參賽者高深莫測之餘,,亦能衍生一些關於社會現象的省思。

 雖然「電視冠軍」涉及領域如此廣泛,其中探討之學問知識更浩瀚如海洋,但在充分繼承了中國人「民以食為天」文化的台灣,應以「吃」的部分最能夠引發大眾的興致吧?至於「玩」這方面,大概勉強能夠參一腳,因為之前台灣亦曾有人參加「柏青哥王」,但若要玩更麻煩、更費工的玩意兒,像:「紙藝王」、「娃娃屋王」,還是不易風行的。我就舉出台灣也跟著風靡的兩大競賽主題:「拉麵王」、「大食王」,來看看我們這裡的跟流行情形。

 尚未到十年前,台灣人突然變得非常愛吃拉麵,還常耳聞有人特地遊歷各地去吃拉麵的情事;那些人是不是那麼喜歡拉麵、如此講究所謂湯頭等方面,甚至,是否那麼認真地在品味比較?還有待多方詳察,但街頭拉麵店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吃拉麵成為跟流行的指標之一,卻是不爭的事實。我認為「電視冠軍」或者其他日本綜藝節目,實為台灣這股拉麵風潮的推手,標榜「電視冠軍拉麵王(係指:很會做拉麵)」佐藤強所開設的「赤阪拉麵」連鎖店、還有「拉麵通(此為:很懂得吃拉麵)」石神秀幸所著述的拉麵店指南,皆為風潮的產物。

 拉麵緣起於中國,傳至日本不到一百五十年之光景,但看現在日本人對於拉麵如此的執著、狂熱程度,完全將之視為一門專業科目,著實令人乍舌。台灣飲食文化的發展條件遠比日本為佳:中華料理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而台灣則由於時空因素,匯聚了中國大陸各省飲食特色,等於是濃縮各家精華,我們日常生活得以看得到、吃得到南北菜餚名點(雖「數」可能不多,但總是有的);而異國美食方面,台灣也還差強人意,街頭有亞洲、歐美等十餘國料理。先天環境不差,照理說要開辦「吃」的美食節目,可蒐集的題材是非常廣泛,但是台灣除了一些鄉土主題節目有介紹很多小吃外,至今從未出現足以囊括所有類型的節目,年輕一代的民眾談到「吃」的綜藝節目,第一個會想到的是「電視冠軍」、「料理東西軍」等日本的產物,卻較少會想到「鳳中奇緣」、「阿鴻上菜」等台灣製播的節目,這是否代表了國內此類(或所有類型)節目的形式精彩度、內容豐富度等方面需要加強?以社會觀察的角度,其實是可以質疑的:當我們在這個領域有能力傲視群雄時,本身是否珍惜並傳承我們美好的特質,進而向外界自我推銷宣傳?當崇洋媚外、摒棄根本等價值日益濃厚,我們的社會是否產生了哪些值得注意的現象?

 還有,像「大食王」、「大胃王」這種比吃的量大的競賽,台灣更早以前不是沒有,但老實說也是這十年左右才變成常看到的餘興節目,而這個概念可想而知亦源於「電視冠軍」。在日本,電視冠軍歷屆「大食王」,是經過各地的競賽淘汰才到節目上一較高下,參賽者的實力皆非一朝一夕所能養成,其體質之怪異、胃口之大不可斗量,吃下去之食物動輒以數公斤計算,甚至有好幾位冠軍是曾到美國比賽吃熱狗、勝過當地人的。而台灣這裡,看到日本那些少數特殊人士的表現,也有樣學樣地風行大肆狂吃的比賽,當然不能否認有的人食量驚人,但大多數參加的應該都是以蠻幹的方式為之,吃完之後的下場亦不得而知。對於如此大吃特吃之類的舉動,各大報紙的醫學專欄都曾多次予以負面評論,咸認此種過度飲食的行為將對身體造成傷害。台灣人是不是該試著多開發腦子裡無窮的潛力,而非拿肚子開玩笑。

 在台灣,有線電視台曾經弄出個節目來模仿「電視冠軍」,但因播出為期甚短,其內容亦一時難考矣,但我相信:光就前文列出、論及的項目一一檢視,其品質絕對難與原節目方面相較。除了節目製播水平之外,還牽涉到一個有趣的問題:「人家日本參加的選手都是武藝高超,台灣能找得到那麼厲害的人嗎?」具有特殊能力的人士當然有,假設我們真的要找「客家美食通」、「水電修護王」、「押花王」、「布袋戲通」、「公車通」之類的高手一定都找得到,問題在於:台灣這些專業者的力量,有的人數過少、一個巴掌打不響,有的則專事默默耕耘、不喜強出頭,因此不足以讓我們的媒體有動機來開辦比賽。我們的媒體主要考量就是收視率、製作成本,如果收視率低而製作成本高者一律敬謝不敏,看來「電視冠軍」的台灣版本,正是被歸類於這個範圍。媒體往往能反映社會現象,看我們的新聞、連續劇即可知此言不虛,或許電視業者在這方面,也是真實地反映著:台灣的人們對於上述專業或其他專業的素養,並沒有那麼重視?我們的社會不太需要一個有力而公開的平台,來發展或促進一些值得推廣或即將失傳的技術?或者,被大家重視、喜好收看而值得放上來媒體播出的,就是我們的政壇亂象、演藝八卦、社會黑暗等方面嗎?
 
 如果,總結是要用一句話來形容「電視冠軍」,那我認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足可印證這部節目的特質。此句雖然又是個中國諺語,但如今不管是在對岸或本地、各國僑居地等中國人的社會型態下,難免習慣以智識、金錢、名利、地位來評判衡量人的價值,假若沒有前幾項要素支撐,各行各業的專注堅持是甚少被強調、被讚賞的。正如本台在「摩梭族」一文曾言:「文化無優劣,但言適合與否。」我們姑且就以欣賞的角度,看看:大和民族倒是發揚了所謂「出狀元」的真髓,他們在謹守本分之餘求得自己顛峰的表現,並且把這種自古至今流傳的處事態度,轉化成超人氣的媒體節目內容,此構思發想不可不為神奇! 


台長: 公車青年陳右錚
人氣(2,92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視賞析(綜藝、戲劇、影集、節目) | 個人分類: 史地人文 |
此分類下一篇:「行動頻道」 BeeTV之我見我聞
此分類上一篇:電視冠軍--豐富精采的日本文化縮影(中)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