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上篇)
之前一兩篇,我們大略看過台北市西區的重要分段緩衝地帶,本篇則要介紹台北市南區最重要的分段緩衝區--「捷運公館站」(昔日係稱「公館」)。公館地區在整個台北盆地裡居於東南角,夾在福州山、新店溪之間,北有廣大盆地、南有溪谷,係一隘口地形,先天上正符合了聯營路線分段標準中自然分界點的特性;被當作重要分段緩衝區的後天理由則是其節點性質極為顯著,交通路線四通八達,腹地非常廣大:往西北走羅斯福路、汀州路等,可通往萬華、台北車站、圓山、士林、北投等西北各地;往東北走基隆路,可到達六張犁、吳興街、市政府、信義計畫區、松山等地;往南走羅斯福路,可以到達景美、木柵、新店、烏來等地;往西南走福和橋、永福橋等,可到達永和、中和、板橋、土城等地。
經過「捷運公館站」的聯營公車路線超過四十條,其中有半數是把分段點或緩衝區設在此處,例如:0南、208、236、251、252、253、254、606、642、643、644、647、648、660、673等路線均屬於這類。另外,以前捷運未開通之時代,已有數條路線把終點設於「公館」,像:52、74區間車、207、280、敦化幹線等,而今捷運已通,導致以「捷運公館站」為終點的公車路線更是暴增許多;無疑地,捷運造成公車生態的重大改變,而在公館地區造成的影響可以說是具有代表性的。
捷運淡水線、新店線剛通車時,無論交通局、各客運業者都擬定了政策,以因應捷運對公車載客量的衝擊,例如:轉乘優惠等、捷運接駁公車等。其中在公館一帶,大家可以看得到的措施之一就是:停駛部分長途路線,例如:原本從「公館」這個大站,或其南邊的景美、新店等地,可不用轉車就到達北投、淡水的路線,當時只有非聯營的「新店-淡海」(係由新店客運、指南客運合營),載客不少,尖峰時間還達到十分鐘內就有一班的頻率,因其路線跟捷運完全重疊而頓失競爭力,就這樣走入歷史;接著,許多原為兩段票、發車頻繁的高營收路線,由於後半段(在市區部分)跟捷運相同,而將一半以上班次調整成一段票的區間車,像是236、251、252等;有的路線從中截斷後,還換了一個新的路線編號,例如:非聯營的「指南1」刪掉公館以北之路線,並改隸為聯營530;還有的路線,號碼雖沒換,但起迄點皆與原先不同,例如:505原屬公車處路線(復興北村-景美),約十年前新店客運投入營運後,氣勢反蓋過公車處,後來新店的505因路線產生些許差異而獨立成為642(青潭-復興北村),原505狀況卻未好轉,先是總站改到「撫遠街」,之後還因營收受捷運影響太大,路線乾脆縮短成只到「捷運公館站」,連文山區都不進去了。
以上說的是與捷運有關的部分,之後還經過其他如:非聯營路線改制聯營、聯營號碼實施「一路線一編號」等過程,導致現在看「捷運公館站」周遭的景象,且不管樓房建築的差異或站牌位置的更動,光看路上經過的公車路線,就跟十年前有極大差異,使人不自覺產生滄海桑田之感!不過,我們也看到一件事實:既然從以前到現在,都有這麼多的路線將「捷運公館站」當成分段點、緩衝區或折返點的路線,充分顯示了本地區扮演非常吃重的轉運角色。
接下來我們就分三種類型來探討,行經「捷運公館站」諸多公車路線的分段模式。
首先看:來自中永和,走福和橋的路線。先以聯營208(中和-大直)為例,今屬指南轄下,聯營前為公車處44路(大直-公館),於聯營後延駛至「南勢角」(實際終點站是「嶺頂」)並改編號為208,故中永和之路線乃聯營實施後新增,在這種情況下,將原終點改設分段點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接著,若以縣市境內運程比例來論斷,208在中永和境內行經十五站、五公里之距離,在台北市內行經四十二站,將近中永和境內的三倍,縣市運程比例可謂懸殊;若依里程規定,208在台北市區途中原本需要一個分段點,但因路線並未行經有力的分段節點(如:士林、松山一帶),故因便民考量,自然會選擇縣市交界處的轉乘重地當作分段點--也就是「捷運公館站」。
又如:254(大鵬新城-民生社區),從新店的「中央新村」附近出發,經南勢角、秀朗一帶,過福和橋進入台北市後以循環線方式行駛(途經:基隆、光復、健康、三民、民生、敦化、南京、松江新生、和平、羅斯福等道路)後,再接福和橋走原線,分段緩衝區前半段為「公館」(在基隆路上)至「三興國小」,後半段「捷運古亭站」至「捷運公館站」。其實,昔日此種循環線的分段點必在左右線分叉點,像254就是在「公館」(捷運未通時,羅斯福路和基隆路上都各有「公館」站位),但目前因應捷運轉乘旅客的需要,各循環線都已放寬分段緩衝之範圍。
其實中永和經福和橋至台北,還有一種路線模式是:下橋後直走基隆路,例如:275(三峽-松山機場),行經「公館」而沒到羅斯福路的「捷運公館站」,還有已停駛的625(德霖學院-松山),兩者分段點都在「公館」,這樣分段方式本質上跟藉由「捷運公館站」來分段是沒有兩樣的。還有一點需在這裡說明:「捷運公館站」附近尚有永福橋能通永和,且311(藍線)(中和-松山)有行經本橋,但因所屬的中興巴士公司並未有把分段點設置在橋端的習慣(像之前提到的214、227都屬如此),而是把分段點放在市中心,故於往後提及。
第二個類型是:來自新店地區而行經「捷運公館站」的公車路線。這類型路線由於恰好沿著中山南北路、羅斯福路、北新路這條南北主要動脈(即台九線)上,交通地位非常重要,客運上亦有很大的旅次需求,因此路線數量非常多,可謂公館地區路線的主流。不過,與其說它們單獨設「捷運公館站」為分段點,不如說:多年來它們幾乎都將「捷運公館站」與景美地區的「滬江中學」搭配成為緩衝區;「捷運公館站」和「滬江中學」之間有五站,多偏向於住宅區,部分路段有密集商家;而「滬江中學」地位則較為重要,它是羅斯福路的南端點站,也就是台北市進入新店市之前的最後一站,附近走兩三百公尺就是景美商圈、學校、行政機構的所在地,因此本身即有頗大市場。從新店往來市區的乘客,有非常大的比例是在「捷運公館站」轉車,去回時距「滬江中學」前後僅幾站,藉此緩衝區即可省卻乘車費用;另一方面,市區往來景美的乘客,多屬市內通勤性質,亦因緩衝區而便利。
新店至台北之路線,無疑地是由台北的「縣南部專家」--新店客運所營運者為大宗,聯營部分共有五條(非聯營、無分段點的兩條路線此處不討論),無論是起自「青潭」、「錦繡」,無論在新店市區內走的是北新路、中正路、中興路等,反正只要有進台北市,緩衝區就一律設於「滬江中學」至「捷運公館站」;即使像「大崎腳」出發而在公館圓環就右轉基隆路的647(大崎腳-市政府,經中興路)、650(大崎腳-市政府,經北新路),雖沒走羅斯福路,但緩衝區也一樣從「滬江中學」至「公館」,本質是一樣的。欣欣客運雖僅有三條路線屬於本動線,但模式如出一轍:252從「木柵站」出發,先往西南方向經木新路、寶橋路又轉向北方走北新路,即使路線如此特殊(是不如現在的捷運接駁路線曲折離奇,但在以前算是夠特別),緩衝區也是「滬江中學」至「捷運公館站」;還有,成立才半年左右的新興路線673(大鵬新城-東園),係由昔日30(東園-景美)蛻變而來,但又融入1(華江-吳興街)以及昔日209(景美女中-台北車站)、623(中央新村-台北)(兩者皆已停駛)的某部分,它雖沒有循北新路、羅斯福路的動線進入台北市,但非常有趣的是:它進入台北市景美地區先繞小路,之後往東北走興隆路、辛亥路,又往西南走基隆路,再往西北走回羅斯福路,路線極富創意,比別人走直線還多了十多站,緩衝區卻仍是「景美國小」(距「滬江中學」不到兩百公尺)至「捷運公館站」,之所以也這樣設置,我們只能說是基於「公平起見」吧?
另有一例外者如:欣欣290,雖也是從新店到台北,但其路線南北所跨甚遠,且起點「大鵬新城」到「捷運公館站」根本才三公里左右、遠不及法定分段距離,因此當然沒有考慮在本處做分段或緩衝。
行經「捷運公館站」第三種類型則是:木柵地區往台北的路線,這部分的主角則是台北的「市南部專家」--欣欣客運。欣欣客運曾在文山區境內先後擁有多達六個以上的總站(目前幾已遷往台北縣近郊),所轄路線十條以上,路線走向幾乎都是從木柵地區,經公館地區或辛亥隧道,前往台北市中心,路線分段點也大都以同樣模式:也就是在「捷運公館站」附近(經公館地區者)或在「和平高中」附近(經辛亥隧道者)來分段。但,若非看今日緩衝區擴大化的情形,而觀察以前的發展過程,我們可以發現:這些路線若行經過景美地區,才會產生緩衝區,例如:251(現在是「東南學院」至「台北車站」,昔為「木柵」至「台北車站」)昔日緩衝區就已設置在「景美國小」至「公館」(即今「捷運公館站」,非指基隆路上者),但是走興隆路的236卻採分段點「公館」(即今「捷運公館站」,非指基隆路上者)方式為之,且已維持多年,直到一年來才通融,改設緩衝區「武功國小」至「捷運公館站」。由此例子可略見一班:公車設置緩衝區已是目前不可擋的趨勢,另外也可體會:興隆路一、二段在交通旅次的需求度和轉乘效能是不及景美地區的。
除了文山區內居強勢的欣欣客運外,路線循這種模式,並將「捷運公館站」當作分段緩衝區的,還有大都會客運(即昔公車處)的0南(萬芳社區-台北車站)、606(萬芳社區-榮總),及指南轄下的660(深坑-圓環)。0南跟236同樣都走興隆路,之前也設單一分段點,目前當然是循眾例改成了緩衝區「武功國小」至「捷運公館站」。另外,606算是近幾年極少數由於路線延長而更改原緩衝區的例子,因為一般而言,延駛路線(像是:5、262等)都會以多出一段票的方式來因應路線更動;606它的總站原本是位於「興隆路」(興隆路一段),緩衝區設「僑聯總會」至「吉林國小」,但後來「興隆路」裁撤,遂改由「萬芳社區」發車,路線也延伸了將近廿站,因此目前將緩衝區大幅往南移到「武功國小」至「捷運公館站」。
(接下篇)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