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之前內容,接著提到台北市東西向交通動脈--忠孝東西路。相較於南北動脈的中山北路,行經忠孝東西路上的公車路線更是多如牛毛,其首要因素是:台北車站正位居忠孝西路(實際上在北平西路,但亦咫尺之隔),涵蓋台鐵、捷運等聯外旅客特多,因此久為各公車業者搶食大餅之地,光行經忠孝西路「台北車站」此站位的路線,雙向就共計五十條以上;第二,忠孝東西路往西走、過忠孝橋能接三重、新莊、五股、泰山一帶,往東走則直達松山、信義、南港等區,因此交通非常便利,串連三重、松山的公車路線許多皆走此道,甚為方便。
這幾年來由於捷運南港線的貫通,使得大眾運輸資源重疊過多,許多路線日漸凋零,如:259(停駛)、281(從青年公園縮短為只到市政府)、504(停駛)、「忠孝」幹線(停駛)等,但仍有好幾條公車路線,在忠孝東西路上行駛頗長距離,例如:212、232、299等,其中最有資格作為地下「忠孝」幹線的,無疑是大有轄下的黃金路線--212直達車,它的起迄點為「舊莊」至「青年公園」,不僅貫穿忠孝這條幹道,更是橫貫了整個台北市,搭乘者眾、班次特多(約五分鐘即有一班)。
其實,官方版「忠孝」幹線在幾年前曾有過一段風光時日,班次約十五分鐘就有一班,算是當時幹線公車中幾條營收尚可的路線;不過,其實它腹地非常有限,僅從「松山商職」至「台北車站」,走忠孝五至一段;加以當時捷運通車在即、經營日漸困難,因而停駛。相較於「忠孝」幹線,212直達車是從七段底就開始走,到忠孝西路後才轉往中華路,因此在「忠孝」幹線走入歷史後,將212直達車當成替代路線,亦可謂實至名歸。
行經忠孝西東路距離,第二長的是212正線,由於繞經南港路、永吉路,走了忠孝六至一段(未到五段)。212正線,跟以往281的路線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比例完全相同,不過這四年來,捷運通車,281先行縮短運程因應,其最佳的競爭對手212正線,也跟著採取縮減班次的方式,來面對捷運的威脅,在忠孝東路上的勢力遂大不如前。說到這裡,有一點頗令人納悶:同樣是跟捷運幾乎相同的路線走向,212直達車卻能維持優勢,繼續獲配多輛新車,並維持一定的班次、載客量,這可說是一個交通發展的特例。
往南先看濟南路這條不到兩公里、交通也不繁忙的道路,公車原已不多,且很巧地每隔幾年,就有一條走濟南路的路線會消失,導致此路上看得到的公車愈來愈少。大約在八年前,公車處一條冷門老路線65停駛;而三年前為了配合公車專用道政策,222變成往西改走仁愛路,往東才走濟南路,因此公車景象又冷清些。目前的情況是:214在金山新生區間,往東單向走濟南路(往西則原本即是走仁愛路);222往東貫穿整條濟南路,往西只走林森中山區間這一小段而已;還有208、220少數走新生高架的直達車,會取道濟南路接回原路線。就像沒人會把12看做「長春」幹線一樣,很少人會把222當成地下「濟南」幹線,因為222從內湖出發,走松江路進市區,接著轉到這條濟南路而通往台北西區,在本路只佔一小段。濟南路公車的日漸減少,或許可以印證:兩大幹道之間的小道路,的確會逐漸在大眾運輸政策中走向邊陲化。
再往南走是仁愛路,一條高級住商聚集的寬敞林蔭幹道,即使設為東往西單行道,仍不減交通繁忙。跟許多幹道一樣,仁愛路同樣是:正牌幹線公車不振,但「地下幹線公車」充斥的情形。昔日官方版的「仁愛」幹線,曾先後由公車處和大有營運,起迄點皆設於「松山商職」至「台北車站」,但因經營不太用心,班次始終很少,停駛是意料中的事。
目前貫穿整條仁愛路的公車路線,有263、270、621、651等,其中263和270更是闢駛逾廿年的老牌路線,相較於官方版「仁愛」幹線公車,腹地亦更大。263由「板橋」(五福新村)至「松山」(松山商職),由台北客運和大有巴士對開,班次密集。270由公車處營運,起迄點為「凌雲五村」到「中華路」,腹地達南港中研院附近,但由於獨佔性質不足(如:與212直達車大致走向重疊),導致它雖走遍仁愛路全線,卻有營收日益變差的趨勢,班次已明顯遜於263。
621則跟前文所述、南京幹道的622同時闢駛,而屬於首都客運的路線;同樣作為接駁性質,從「二重」出發,過中興橋後在台北境內走整條仁愛路,再經信義計畫區、松山車站而通往「麥帥新城」;由於幾年來營收持續不佳,導致班次逐年減少,目前甚至成為一天不到五班的固定發車。近兩年才開闢、北客轄下的651,路線與263非常接近,皆由板橋開往松山信義一帶,但走近年新闢的萬板橋進台北,跟之前走華江橋的263有些微市場區隔;由於路線皆經過人口稠密之處,交通需求亦龐大,剛上路就頗受歡迎,班次密集。我們從651、667的情形可發現:台北客運由於先天上在板橋各地分佈有足夠的場站,新闢的縣市通道--華翠橋、萬板橋,皆順利由該公司首先取得獨佔路線,且路網在台北東區範圍亦日漸增廣;雖然北客在台北市區迄無任何場站(只有郊區的木柵設有場站),但其在聯營中的擴張速度可謂僅次於首都客運。
附帶提到一條仁愛路上的公車處長青路線37,從「松德站」出發往「台北車站」,行駛區間從安和路至中山南路為止,差三站就貫穿全線。此路線因載客率愈來愈低,早已改成固定班次(約一小時一班),瀕臨停駛狀態 。
再往南到了信義路,雖規畫為西向東單行,但由於沿線住宅密集、商業繁榮,學校也很多;而尾段通往吳興街、信義計畫區、福德地區等人口稠密處,故交通負荷甚大,同時亦是公車路線匯聚之地。「信義」幹線是目前最為活躍的正牌幹線公車,係公車處和大有合營,班次密集(尖峰達五分鐘一班)、乘客眾多,分別由「永春高中」和「福德街」走福德街、信義路全線,到達「台北車站」。
除了正牌「信義」幹線之外,本路上還有一些具有貫穿性質的,都可當它們是地下「信義」幹線--皆屬公車處轄下的20、22、38三條老牌路線。20以前由「三張犁」發車,現後改隸「松德站」,經信義計畫區、信義路,終點「衡陽路」;22為「吳興街」發車,先繞往「松德站」,接著走信義路,最後是到「台北車站」附近;38由「環南市場」先經萬華、古亭等地,接至信義路二段,終點在「吳興街」。
和平東西路的現象,受昔日鐵路縱切的因素影響頗大:鐵路以西屬萬華老社區,腹地小而擁擠;鐵路以東為較後期發展的古亭、大安、六張犁地區,從數十年前即造成公車規劃上無形的落差,這種原理跟前文提過中山北路以東、以西有隔閡是一樣的,公車路線跨越兩區的至今仍不多,欣欣客運的「和平」幹線算是其中少數者。「和平」幹線起自「華江」(華江橋、環河南路附近),終點為「捷運麟光站」,但乘客市場不足,經營非常困難,闢線後幾乎都採取固定班次,採兼用18車輛的方式行駛。
地下「和平」幹線之名,若以路線為考量:18是較有資格擔當的,它從「華江」至「捷運麟光站」,大致走過了和平西、東路,但由於途中曾繞去台北車站一帶,因此漏了和平西路一段未走,依個人之見此乃為增加其市場性而繞。若就班次密集度來評斷:則稱首都的235為地下「和平」幹線是最合適的,雖然它只走和平西路的一段與東路的一、二段,且此區間在其全程中所佔比例頗少,卻因首都善加經營;復搭配其原副線(分由「三重」和「丹鳳」開往國父紀念館)改編碼的662、663的不定時班次搭配,班次最多可達五分鐘一班,遂奠定235在和平東路上的霸主地位。
辛亥路是一條走向特殊的重要道路(從地圖觀看呈一柺杖型),因為在台北市中心為東西向而放在這裡探討。這條道路由於被定位為快速道路,沿途住商不盛,以致從未規劃過幹線公車;其一至三段上公車極少,在四段之後則有多條路線轉入藉以穿越辛亥隧道、通往文山區,如:237、295、298、611等。295這條冷門路線,目前勉強可稱半調子的「辛亥」地下幹線,之前為公車處營運,約於六年前因公車處虧損龐大而釋出給欣欣客運,但班次未見改善,更漸減為一天僅十班;其路線從「動物園」出發,先經木新路,續行辛亥路七至四段,轉到復興南、和平東、南昌等道路到達「台北車站」。
到這裡,台北市中心的「地下幹線公車」已經介紹完畢,從文中的一些官方幹線、地下幹線的敘述,相信各位應該能稍微勾勒出目前市區主要道路上的路線狀況、公車生態,甚至一些熱門、冷門路線的歷史更迭。當然,瞭解這些公車知識之後,懂得利用這些雖無幹線公車之名、卻具其實的公車資源,再利用捷運作轉乘、串接,同享棋盤運輸之效,這樣才是當初交通局規劃幹線公車的本意,也是這篇主題想傳達的訊息。
另外,再補充的是:其實在台北市郊區、台北縣轄市裡,也有多條足堪冠以「地下幹線公車」頭銜的路線,譬如:在文山區裡236幾乎走遍興隆路(僅四段未達),可稱之為地下「興隆」幹線;247從內湖路三段至一段,是地下「內湖」幹線;260從陽明山走仰德大道下山,地下「仰德」幹線實至名歸;660和666分別從「石碇」和「深坑」到台北市區,走木柵路五至一段,皆可稱地下「木柵」幹線;225行經蘆洲市、三重市的三和路全線,則是地下「三和」幹線;業已停駛數年的239,之前曾獨家貫穿分屬中、永和市的兩條中正路(此二路之間尚插有景平路,並非相接),可稱「中正」幹線;705由三峽往來台北西區,途經整條土城市中央路四至一段,實可稱地下「中央」幹線;諸此不及備載。由於郊區道路在段數或距離上,通常並不如台北市區來的長,若盡皆列為「地下幹線公車」討論範疇難免有硬拗之嫌,因此僅於文末稍微提及。
(原作於2003.5.13)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