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1-26 18:33:25| 人氣3,93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最後猛獅(下)--王國捍衛者讀後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最近買到Last Lion(上、中、下)的下集,Defender of the Realm, 1940~1965,邱吉爾傳最後一本。博客來網上訂書,國外版,十天就送到你家附近7-11。這本前面幾章,是由原作者William Manchester所寫;但是到2000幾年,他年事已高,寫不動,就請Paul Reid(Miami報紙記者)幫他繼續下去。告訴Reid說,別擔心,很簡單,我筆記綱要都做好了(高達幾十本),只要一段一個故事,最後再串起來就得了…哈哈哈,若真如Manchester所言,大概這世界上作家會多得不得了。

Manchester這位傳記、歷史故事名家,名聲其來有自。他與邱吉爾有共同部分,都熟讀Lord Macaulay (1800–1859)的英國史(History of England)。記得我在上集(上中下)內有提到,邱吉爾認為Macaulay與Gibbons(Rise and fall of Roman Empire)文筆有不同之處,對二十鋃鐺邱而言,這是最好自修入門功課。再重複一次,邱吉爾沒讀到大學,僅軍校畢業,相對於劍橋牛津,是差一截。但這都難不了他,他自有辦法:自修、當記者、寫書到處投稿撈錢、選議員、當官。


所以說,這跟希特勒,奧地利人,也沒受過大學教育,自願去德國當兵、士官幫德軍打WWI;這部分,基本上命運捉弄角度,雷同。

書一開始就直入主題,邱當上首相。這如何當上?當時首相是張伯倫,而張被Lloyd George(曾當過自由黨籍首相)戲謔為充其量張伯倫是個稱職“大伯明翰地區賣床架推銷員(這個戲謔說法好笑之處,我來點名: Lying down and take it...躺在"床架"上,任人擺布。後續歷史觀之,張伯倫對希特勒做法,不就是如此?誠哉斯言。)”,記得慕尼黑協定?英國出賣捷克後,一點好處沒撈著,卻希特勒照樣席捲中歐東歐一帶?最後,張伯倫因為挪威進軍事件失利後下台這才輪得到邱吉爾有機會上。而英之所以進軍挪威,就是因為旁邊瑞典有豐富鐵礦,納粹軍火工業不可或缺軍事物資之源頭。

為何說是這是邱的機會?因為邱吉爾當時已脫離保守黨,在野快八年沒官做;若無希特勒於歐洲得逞,造成英、法等國對德宣戰,這張伯倫還是不會下台。同時張下台時,向英王推薦兩人,一個是綏靖主義前幾名的外交大臣Halifax(但是Haliax想被封為貴族後去上議院),另一就是邱吉爾。而當時英王喬治六世卻屬意Halifax因為英王與邱吉爾有矛盾,因為邱吉爾於愛德華八世(當時英王哥哥)因為執意娶離婚老美Simpson緣故而被迫(不得不自願)遜位,這過程邱吉爾卻二百五極力為愛德華八世勸說之外還“奔走、開脫”不能辭掉王位…當然你要是喬治六世(就是那部得獎電影內有口吃的英王,當時是王子名字Bertie),你會對邱吉爾感到信任?甚至很爽?哈哈哈..

總之,要是沒工黨執意要邱吉爾當首相,我看邱吉爾還在議會坐冷板凳。而可笑之處在於,這工黨當時是邱吉爾天天消遣對象,因為同情共產黨(所謂布爾雪維克),而邱卻是與俄羅斯布爾雪維克自稱為“有不共戴天”之仇者…

所以,世界上,某種程度,真是無奇不有…當然,在成熟民主國家,見怪不怪。
+++++++++++++++++++++++++++++++++++++++++++++++++++++++++++

時間是1940年,納粹德國即將進攻法國。

過去德拿下波蘭,三個星期。這次當然又是以坦克為主進攻戰術。戰略上,希特勒引以為傲就是兵不血刃。我德國人,嚇都嚇死你們了;還用打?大家別笑,要知道歐洲綏靖主義大本營,就在巴黎。這是我讀後感,信不信由你;同時這也是作者花了很大勁鋪陳出來。

什麼叫綏靖主義?Appeasement?說白了,就是WWI打出來的。這英法雙方,德國人較少,死傷非常慘重。法國戰後,一大堆年輕人,沒戰死的,傷殘的不計其數。英法兩國寡婦、孤兒,多得嚇人。而法國與德國比鄰,這兩國說起來征戰不已本來就是正常。問題是這WWI之後,這老法就找不到昔日智勇雙全拿破崙,都是一堆貪生怕死、死別人就好、最好是美英來打我老法躲起來的調調居多。說好聽點,法國人心想,除了巴黎以外,我老法什麼都不要。這是不侵略他人心態,很好。問題是德國人可不這樣想;WWI之後,一直想找機會"復仇"。

這德國佬,有個毛病:沒計畫,他不會去做。等計畫好,他實施起來,很帶勁。德攻法國計畫已久,其參謀作業可說是後日他國典範。其實計畫再多,不如心理戰上,先馳得點(老共說法:開門紅!)。而法、英等國,基本上有了綏靖主義這批人"點火",可說是幫了德大忙。同時邱吉爾觀察德國人個性,對計畫外之突變,相對於英國人,德人應變能力很差。

戰事沒開始,法國就一直心裡嘀咕著,什麼時候會大難臨頭。一開打,法國高級將領指揮官等,相對於納粹德國,可說是一群貪生怕死的豬頭。貪生怕死,人之常情可是豬頭,那就令人不恥。

馬其諾防線,後來世人皆知大笑話,原因?只預期敵人會跟他一樣笨,只從一個方向來,而我呢,只防衛這一方向。問題是,全法國沒人知道這是個花最多錢毫無用途的笑炳,還洋洋得意啦!這才是最好笑的笑話。

要知道這英國佬當法國的盟邦,不是喜歡,而是不得已。為何?唇亡齒寒。法,唇;英,齒。所以英國派遠征軍B.E.F(British Expedition Force)去法國戰場與老法並肩作戰。要知道這B.E.F要受"糊塗、膽小、基本上看不起英國佬的"法國最高軍事將領調度,期間調度矛盾,百孔千瘡。

同時,法國打到第九天,其高級將領等就已經想著投降無心作戰,最好是和談。要知道,波蘭這種無裝甲軍事武器國家,在德國旁邊毫無天險屏障只靠著騎兵(騎馬打仗的騎兵),還能撐住德國人坦克、裝甲部隊加空軍三個星期,你這法國人,可真沒用到家了?完全是孬種?說得也是。
+++++++++++++++++++++++++++++++++++++++++++++++++

有人說,世上有個希特勒,就會有個邱吉爾之類,與其對抗。從邱吉爾這次會出線成為首相,就可看出這個道理。英國制度之靈活性,可見一般。為何?邱當時是保守黨黨員,問題是該黨黨員大多數不認同邱,同時認為邱(65歲)早已是個老糊塗,穿著打扮土裡土氣的,很不入流。問題是,當權者當時首相,在快下台之前,老道又懂得利用人的邱,頻頻對其"嘴下留情",不去嚴厲批評張伯倫,這讓張伯倫關鍵時刻、萬箭穿心時,感激點滴在心頭。所以一旦被迫去職,當然也想到推薦邱(以及Halifax),畢竟兩人都是保守黨只是邱是個不活耀又被保守黨不甩的若即若離黨員,問題是這是個聯合政府,因為沒有一黨能過半,而工黨支持是關鍵,且工黨頭頭Clement Atlee非邱吉爾不可才會支持聯合政府,這才輪到他出線。後來Atlee被邱任命為副首相,可說時湧泉相報最好的註解。

回到法國戰場。當時法國抵禦外侮的最大問題幾項:毫無戰前警惕、戰時戰略戰術運用、最重要的戰勝之心。除了前述綏靖主義當道,主要是老法軍人素質太差。要知道當時法國戰前在軍備上坦克數量比德國多又優質,前線,所謂緩衝區一帶,法國兵力也有壓倒性優勢;那時候希特勒進攻波蘭時,若法軍有敢開戰決心毅力,搭配戰略下戰術,一舉可拿下德國魯爾業區所謂德國軍事工業重心,這希特勒有天大本事,重兵已陷於波蘭戰場所以合理推測一定大江東去也。

問題是這種事後諸葛概念並不荒唐而完全可行。何也?德國人戰爭上作法,跟狼一樣;不是要跟你談問題的。他要什麼,就伸手去拿、用嘴去咬;完全無一般外交文質彬彬考量。畢竟德人當時外交,只不過是軍事侵略的掩飾、化妝作用而已。

再者,真開戰打起來時候,法國擺在比利時一代兵力,其中坦克等也不少,同時坦克比德國人坦克還優秀,問題是無戰略遑論戰術,最糟糕者,這法國指揮官幾件愚蠢之事,首先,他要所有法國坦克內不准裝無線電,原因為何?我想到現在為止都是個謎;再者,法指揮官不像德國坦克戰術,集中坦克火力打前鋒而步兵在後尾隨確認戰果,保護坦克。而法國坦克是分得開開的,互不搭理各搞各的;這樣一來,你明明有優勢,卻因為指揮官之愚蠢與糊塗,徒失優勢;令人扼腕。而德國不優質的坦克把老法優質但落單的坦克打得滿地找牙。

所以說,這邱吉爾等,到後來只有唇既亡齒必寒。當然這是在邱吉爾親自去法國四、五次商談之後,所下決定。

原因?長話短說,法國只等著英國來派空、陸軍來救而已。而自己部隊絕大多數,逃的逃、跑的跑,有的還槍殺長官後攜械逃亡也沒事。而德軍因為忙著推進,連俘虜都不抓。有的法軍乾脆回家去吃團圓飯了;當時法國第九軍,二十萬人左右,全跑光;到後來快三十萬人法軍逃兵、散兵游勇到處亂竄,跟非洲大草原上被踢爆蟻窩的非洲螞蟻一樣。這不是蓋的,該書作者栩栩道來,啼笑皆非。

你說,希特勒還用打麼?哈哈哈...
+++++++++++++++++++++++++++++++++++++++++++++++++++++++++++

Map Western Front 1940

上圖為1940年,德軍所謂Battle of France陣勢。

德軍採取進攻方式所謂 "大鐮刀",德有三個集團軍(Army Groups)B,A,C,重點擺在A。大原則是A突破對方後,這把鐮刀就向海岸方向橫砍過去。而據書中故事,主要是突破Ardennes森林,當時法軍將領認為,這至少要12天才過得來。誰知道德軍已經於黑森林演習過,結果一兩天就突破;而突破後,橫掃法軍如秋風落葉,慘不認賭。前面提到的,法國第一集團軍內第1,9,2軍內的第9軍,潰散逃亡,二十多萬法軍跑光了。

這些訊息,據作者,他是根據寫 "第三帝國興亡錄"的老美William Shirer實地採訪資料而來。

稍微交代一下法國坦克事情。

當時戴高樂還是校級軍官,於德軍拿下波蘭過程,戴已經看出坦克戰術勢如破竹優勢加乘效果,同時檢驗法軍軍事手冊內對坦克戰術上運用,深深不以為然。

法軍,寫這軍事手冊的當時豬頭,認為坦克是步兵的一部份,以支援部兵作戰,而不是德軍所謂的突破,為首要任務。

這顯示出法國軍事官方作戰思維,仍局限於WWI心態,所以即使軍事科技上法國是領先德國,問題在於老法這種食古不化同時懼怕德國、看不起英國(所有說英語系國家都在內),可說早已佈下未戰先敗因子。

等實際演練、作戰後,更不懂也不知道法國空軍去幹嘛了,只知道法空軍缺席;只得等著英國空軍救援。這種打法,不敗才怪。

至於坦克,法國當時的R-35型,比起德國Panzer絕對優秀,見Youtube電影(隨便搜索即可看到)。問題是,當時193幾年末,法國一共製造了約500輛這種輕、重型號坦克而這500輛內,235輛賣給當時土耳其等國。換句話說,法國人明明知道德國大敵當前,自己坦克比敵人好,而,偏要不用自己生產大多數的坦克,還賣給人家?台語說:吃的都不夠,還能剩下拿去曬乾、裝罐?哈哈哈

同時德軍1940年攻法時這剩下265輛坦克,只有90輛給放在前線與德軍對抗?遑論落單,又不裝無線電,更不做坦克聯合進攻,只知道單打獨鬥?

你說,法國要能打贏德國,才真沒天理。

+++++++++++++++++++++++++++++++++++++++++++++

 這老法最絕之處在於,他自己要投降,美其名於與德和談,卻一直很在乎法軍名聲;還要拉英國一起下水。我讀到這,更是替法國有志之士,欲哭無淚。總之,老法、義大利也好,跟拉丁民族有關的,幾乎是一個德行,他們的行徑,說白了:不知所謂何來。說的話,更是不知所云。追根結柢,過於理想化後,忘記最基本的道理:自己的問題,要自己解決。顯然,他們不知道。同時這是生存,沒有比生存問題更嚴重。

 總之,邱吉爾剛開始還對法國存有希望,甚至抱負。等去了幾趟後,發現法國領袖級人物、軍事將領,都只等著英國派兵過來救。

要知道,開戰之初,英國因長期被綏靖主義民意代表、輿論等把持,英國作戰的備戰能力,幾乎被砍到零;邱吉爾也是罪魁禍首之一,只是當時邱可賴稱國內政治上運作、民意爭奪時的權宜之計。不可否認,一開戰,英國地面部隊,所謂有戰備能力者,幾乎全到法國戰場報到。要是希特勒,真屬有智慧、判斷力的狼,他大可一口氣打到英國去。可是,讀該書可看出,希特勒也被戰事之意外順利給嚇壞了;這英法聯軍如此不堪一擊,希特勒一時還反應不過來。所以,當比利時國王帶著幾十萬部隊向德投降後,這時候德軍坦克等,也因為氣候不佳,戰場泥濘不堪,坦克後面的步兵裝甲輜重等又跟不上,所以就困在一處,不繼續進攻。同時路上難民、逃兵等混亂不堪,這才讓英法部隊能在Dunkirk集合,等待撤回英國。

這三十多萬英法部隊,要不是德軍也傻住了,被天氣所困,很可能被剿滅後造成英國後來短期內不具抵抗德軍渡海上岸能力。所以Dunkirk撤退成功實在對英國戰力的元氣保存,居功甚偉。

德國當時因為海軍不成器,實際上無攻英計畫存在。同時希特勒一直想著先撂倒俄羅斯,所以暫時就罷了。剩下,法國投降的投降,英國這時候完全孤立,只祈禱能擋得住德軍進逼。但是英方這時候卻不確切知道,德國毫無攻英計畫;這心頭陰霾,一直壟罩英人甚久。這也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誠哉斯言。

+++++++++++++++++++++++++++++++++++++++++

英國連作夢都是什麼時候老美參戰。問題在於老美當時的所謂American First組織,說穿了就是,我老美絕對不再為歐洲紛爭死人,你們要鬥得你死我活,你家的事。這種團體在1940年代選舉,的確造成一種氛圍,吸引不少選票。羅斯福選舉高手,那會不知。

要知道邱吉爾,在美國高級知識分子圈內都略有所聞。同時邱吉爾演講等,透過媒體,就是收音機傳播,甚得老美欣賞。這種間接影響,邱吉爾當然知道。問題在於,老美很多政治人物、高官加上人數眾多愛爾蘭裔、以及不論是否愛爾蘭裔等對英帝國主義非常痛恨,這種種矛盾掙扎過程,造成羅斯福即使想立即支援英國戰事,顯然投鼠忌器。畢竟羅斯福四年要應對一次選舉加上中西部一代德國後裔眾多,同時國會改選、期中選舉等,也是很大考量。故美援腳步慢,是必然。絕對不是外行人的:英美本一家等荒唐之言,可以解釋得了

問題是,這希特勒,偏偏要把路給走絕掉。換句話說,美國不願意捲入紛爭這種自然反應,希特勒偏要不給老美機會。所謂希特勒完全不懂溝通只懂攤牌。所以說,納粹德國於1940年戰事上,本已搓成一盤好棋,給納粹喜好攤牌者一下,全攪亂。當然老美本身陸軍實力,於當時,還是全世界排名第十幾名,他們心中自有數;不輕舉妄動乃為上策。畢竟,備戰口號好喊,實際做到,首先要有民意支持,同時即使要做,民意未到之前,法制基礎要在,也就是國會支持要夠,錢、物資才下得來。這方面,小羅斯福支持度、國會民主黨實力夠,同時共和黨還不成氣候,想要反對,都不大可能。

這些民意、老美總統難處等等,邱吉爾當然知道。所以即使他與羅斯福書信、電報往來,絕口不提,即使提,也是暗示。同時邱吉爾於信中、演講內強調:Give us the tool to fight,意味著不要美派軍參戰,此對羅斯福能於美國國會反對勢力上,有所交代。事實證明,後來老美還是派兵參戰,這是後話,同時也證明邱吉爾的確有能透視歷史的能力同時能知道,什麼時候,說什麼話,所謂政治人物溝通能力之極致。

 

所以,看看後期老蔣與老美因美援翻臉事情,可說是,不但是文化上隔閡太大,同時亦無政治領袖風範;但羅斯福仍對蔣仍隱忍不發,繼續支持蔣。若羅斯福拿對英當時作法來對蔣如法炮製,換句話說,等英國在那孤軍奮戰、自生自滅,你看結果如何?而為何羅不如此做,同時邱也懂得一肚子對美不滿卻苦苦煎熬下慢慢等待,且一旦找到機會後,對老美小小的支援作為,卻表達深深感激,這種政治人物作為與拿捏,這才是區隔政治家與政客的最基本要求。

 

所以老蔣,相對於邱吉爾,實在不該抱怨;也沒啥好抱怨的。

+++++++++++++++++++++++++++++++++++++++++++++++

納粹德國,自1940年末對英本島轟炸。剛開始,德空軍犯的錯誤,誤解英國已無戰鬥意志,想對陸戰英法聯軍一樣的做法,我德國空軍嚇都嚇死你了。輕敵,是德空軍當時最大敗筆。同時,這也證明,以當時空軍與投彈密集轟炸,即使是人口密集都市,你永遠炸不垮敵人,到後來,一定得登陸,以陸軍一個一個對幹後,才殲滅敵人同時打完後,還要留下來不走,把自己人民移入後取代原住民,這才算是真正勝利。老美韓戰、越戰,到今天的伊拉克、阿富汗等,繼續犯此錯誤。說穿了,等軍費、預算花光又打回原形而已。

 

 

所以,不把自己人民移入後取代原住民,不然,一切都是白搞。

當然英國有英國的實力。海軍,德國相對之下,根本沒有;陸軍,德國是所向無敵,問題是,中間有個海峽,這時候,你要過不來,那只有乾瞪眼。同時過來的登陸上岸過程,不能掌握海空權,白說。

 

這就是英國當時在挨打情況下,還能撐得住的根本原因。海軍實力的確是當時世界第一。所以,剩下就是空防實力。而空防,首在知道敵人何時來。這時候英國已經發明雷達而德國人剛開始還不知道。而德機動向,英卻一清二楚。同時德國在空戰實戰上,也在逐漸摸索中,實際上英國空戰實力,有時不輸甚至領先德空軍。這有幾個原因:最大者,軍機製造速度與效率,德國這時候可能因為輕敵,落後英人。

 

邱吉爾一上任,因為他很早就關心英空軍實力,所以立即指派老友,也是過去同志的辦報人,Max Beaverbrook(加拿大裔)掌管軍機製造(Chief of Aircraft Production)。這任命,連英王都反對,說這人操守、風評上,甚不入流;可邱吉爾堅持之下,Beaverbrook當然上任。這一來,造成後續英軍機生產效率大增,同時Beaverbrook有這智慧、能力、布局、夠狠的蠻勁等,將工廠有意分散,得以躲過德機攻擊,繼續生產軍機達標。要是沒有、或做不到,我看英空防能力上,一定會遭到致命打擊。邱吉爾私評Beaverbrook,說這個人是:25%惡棍、10%擺明了是壞蛋,剩下,天才與心地善良的混合體。

 

這種能人,哪裡去找?我看只有邱吉爾找得到。所以說,聽話的庸才,決不會被邱用、這人也看不起邱。當時英國這種人很多,再多都沒關係,只要老大掌權的是邱吉爾這種人,無傷。

再者,英國當時飛行員不夠,同時會飛的人,全都到了。訓練,由半年緊縮到幾星期,機員有時候下降後,都睡在機艙裡待命;因為戰鬥、飛行等,經常把飛行員操得累得胡說八道。同時歐陸波蘭、法國、比利時、荷蘭、挪威等而波蘭人最多,這些國家已投降或被占領,都逃到英國自告奮勇當英飛行員,不計其數;這些人,殺敵之奮勇,更不在話下。同時一段時間,老英自己飛行員被擊落的擊落、戰死的戰死,結果年剛滿十八歲小夥子特多;這都是邱吉爾對抗希特勒,最大的本錢。畢竟當時戰機,以現代眼光,跟個鋁皮、鐵皮、塑膠布包起來引擎、槍砲差不多。所以技術要求上,就是快、居高臨下俯衝射擊、纏鬥而已。不像現在花樣可多了。

所以,邱吉爾,巧婦難為無米炊,當個領袖,的確不容易。

 +++++++++++++++++++++++++++++++++++++++++++++++++ 

德國大規模空襲,一直持續到1941.5.11。這段快一年時間,英國各地都被轟炸,而倫敦是希特勒首要目標。道理對希特勒而言很淺顯,老子炸得你不得不投降。而炸彈呢,愈來愈大,高達一顆四五千磅後來接近萬磅。同時還有這是定時炸彈。丟下來後不爆炸,等救護、維修人員都到齊後,再同歸於盡。這種炸彈的確很傷人。可老英也逐漸抓到訣竅,懂得如何拆解這種定時炸彈。 

這倒不可怕,可怕的是燃燒彈。通常德軍作法,晚上先扔燃燒彈做為後續轟炸大隊目標導航用。這時候倫敦消防人員忙得不得了,幸好泰姆士河內有水,所以救火上,水源不缺;差別在乾旱時期。

當時1940開戰時,倫敦約有800萬人口;轟炸一年後,除了移出的人口,倫敦居民總共死亡約1/10。可見,空軍實力,連這種人口密度高的地區,效果如此不彰顯,幾個原因:疏散、防空洞、預警能力等,可說是德國空軍效力因而大打折扣。這德國空軍元帥,因而老臉掛不住,是很難看。問題是,誰叫你德國是個陸權而非海權國家?

再者,還有一個最重要因素,德空軍當時是白天來轟炸,剛開始沒戰機護衛,結果德轟炸機損失慘重。同時戰機不管是那一國,一到晚上,就跟個瞎子一樣,所以為了避免轟炸機折損過度,改為晚上來;而晚上一來,英戰機也跟個瞎子一樣,所以英國是晚上挨打居多。可是,炸了快一年,英國也沒亡掉?所以,你陸軍不上岸殲敵,白搞,浪費資源。

為何?當時老美記者在英國報導,這倫敦居民一個比一個不怕死,不但不士氣低落,反而火氣都上來了,可說是邱吉爾得逸洋洋、最高興的事。

+++++++++++++++++++++++++++++++++++++++++++++ 

邱吉爾、希特勒、史大林之間,共同點在於,我讀後感,專斷獨行。英國當時基本上是如馴鹿站在大半夜鄉間路上,被突如其來的車燈給嚇呆了。當時邱吉爾能出線最大原因,就是他過去八年一直在提醒英國民眾,希特勒將成為歐洲最大威脅。說實話,我認為他還不能預測到希特勒之殘忍、狠毒部分會如此不具人性。

至於希特勒,他是個所謂直覺型人物同時相當迷信,也有星象家替其算命、卜卦等等。這在當時西方開明社會不登大雅之堂。可是希特勒在戰前預測英法,尤其是法國,是相當準確。同時德國備戰,從他上任開始(與小羅斯福開始當總統時差不多),前前後後也有七八年之久。所以,德國之能有錢揮霍到軍火、備戰、建軍上,這希特勒也有用人之長(集,不贅述)。但是打完法國後,他就突然失去準頭。像南歐巴爾幹半島,甚至東南下到伊拉克等,他就拿不準了。同時因為躁進--向東攻擊俄羅斯而罔顧拿破崙教訓,可說是最大敗筆。同時也救了邱吉爾。何以為此?因為英國當時在伊朗一帶油田,提供幾乎所有英海軍戰力上使用。要是希特勒不去 "自大"堅持先拿下俄羅斯,就從巴爾幹、希臘、土耳其一直下到中東,搶下油田,這英國不掛掉,也至少奄奄待斃,大戰到此結束。可是,希特勒,就是想不通;同時德高層決策者不是沒人提出過,但是,沒人敢違背希特勒所認定事情。這,就是為何專制政權一定會失敗最大原因;聽不進去不同的聲音。

至於史大林,他也一度不成器,就在於:所有西方國家情報都顯示,德軍即將進攻俄羅斯,嘿,這史大林偏要選擇如鴕鳥一般,頭埋在沙內,視而不見認為希特勒已經與他和談,沒事了;直至德軍打到自家門口,當時他還是不信,這下現實擺在眼前才突然夢醒。大家都認為史大林挺不住了;可是戰事給拖到冬天,零下氣溫(華氏零下幾十度),把德軍全部凍僵在當地,戰車汽油都動成粘漿,士兵都凍死在戰壕內,德軍很多部隊因為輕敵連冬裝都不帶以為夏天沒完就打贏回家。這才讓史大林喘口氣;而不是所謂美援等等救命。所以只能說天不該亡俄羅斯。同時俄羅斯自製T-34坦克(下圖),大量生產後立即投入戰場,這才替後續始打林格勒決定性戰役上,鋪下勝利之路,也幾乎逆轉二次大戰走向。要知道,老美會把史大林的俄羅斯當回事,就是,俄羅斯殺德軍,異常奮勇。幾乎是英軍殺德軍的數倍;而美軍當時還在舔傷口及備戰中。而史大林若不是被迫去牽制德軍於東戰場上,英國本土,很可能會被德軍弄得很難看,也很可會被德軍佔領。這下好了,要是誰能把史大林給弄得服服貼貼的,至少是表面功夫,總比沒有好。這,就是邱吉爾發揮功用時候到了。

File:T-34 prototypes.jpg

(T34比不上KV(Kliment Voroshilov )重型坦克(下圖),但是後者太貴同時進攻上不靈活,但是卻被希特勒視為德國坦克、反坦克武器要特別留意者,同時是德坦克製造設計上師法對象)

File:Kv1e.jpg

 

而邱吉爾他剛開始,拿掉民主社會那一套,獨斷專行,同時也犯下不少錯誤。譬如:不早切斷英軍兩三個師(當時全英兵力在法戰場)於法國戰場損失、不聽從戰場指揮官判斷而由倫敦根據自己武斷而發號施令,造成不是太晚、就是兵力太少等錯誤。同時在對日作戰上,對日本完全不了解且犯下莫名其妙的種族優越感、一種不可饒恕、劣根性般的致命錯誤,後續造成太平洋一代英軍兵力上的完全真空,尤其是白白損失當時英國海軍戰力代表象徵性的戰艦Prince of Wales;而據該書,日軍轟炸此戰艦,一分鐘就打完了

 

所以,到底是什麼,讓英軍能繼續戰鬥下去?只剩下邱吉爾永不退讓演說技巧?我看也是。

++++++++++++++++++++++++++++++++++++++++++++++++++++++++++

 

美英俄同盟矛盾。英美,其實矛盾很大,首在美懷疑英只對維持帝國利益有興趣,所以美國人認為英國一舉一動都是在為戰後保持帝國利益鋪路;事實上也是如此,也沒錯。史迪威那層次,這種認定幾乎是其對英不信任之基本動力。

但在羅斯福、邱吉爾層次,羅斯福是想保持一個所謂:既然我們出物資、人力、軍火、武器,那一有功勞,勢必要美國能收獲得到勝利果實,再自己能轉換成後日政治本錢而已。譬如說,戰區統帥不再以能力做標竿而是,誰出人多,那就誰統帥。英國只能百般忍受,有時候只能摸摸鼻子連吭都不吭一聲,就算了。這種事說實話,這英國人就是比老蔣厲害;不贅述見宋美齡傳。

戰區部分,這史大林與希特勒對幹,俄羅斯本土想當然是俄羅斯占上風才是。可是剛開始,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一直到打史大林格勒才扭轉。這部分希特勒要負很大責任,因為希特勒自大與愚蠢,造成錯失良機,讓英與俄羅斯又活過來了。此話怎說?

就戰術上,德國若當時能取得高加索一代俄羅斯石油,甚至突破土耳其(當時中立)直下伊朗、伊拉克一代,取得那裡石油,若以上屬實,英國早就掛了。因為德國有相當兵力已經打到史大林格勒一帶,地圖上,稍微改向,就可直下土耳其、中東。那時候美國因日本偷襲珍珠港,海軍軍力根本就不夠看,說不好聽,看到日本人就會怕,因為老美於珍珠港事件後,主力戰艦全沒有了,只剩下4艘航空母艦,而老日確有11主力戰艦加上10艘航空母艦;除了恨以外,基本上自身難保,同時美陸軍又是排名全世界第十幾名;所以,若希特勒取下伊朗伊拉克後,同時日本海軍很可能稱霸印度洋一代,這一來,不就軸心國家已經在地理上手牽手?以後,世界歷史很可能改寫。

 

問題是希特勒,他就屬賀爾蒙遠多過腦漿”現代人說法:自大的白目,哈哈哈剩下,不用多說。同時很奇怪部分,這老日對前往印度洋,也毫無興趣。

++++++++++++++++++++++++++++++++++++++++++++++++++++++++++

從該書,真正扭轉歐戰戰勢,美國參戰與俄羅斯的史大林格勒保衛戰。

 

而美國未受珍珠港偷襲前,基本上是不問不理。原因?國內反戰勢力強大,對自己政局影響頗深,羅斯福一個處理不好,總統都當不了,遑論支援英作戰。

 

俄羅斯,因布爾雪維克主義、思想等咄咄逼人,西方國家對其甚為畏懼與不恥。畏懼,因為布爾雪維克強調推翻信奉其主義者的地主國;不恥,俄羅斯那套是非常無人性,譬如對自己百姓視如草芥。但是,俄羅斯一旦團結打起仗來,這西方國家都不夠看。這,就是史大林本錢。也是西方國家於一個頭兩個大時候,救命稻草。原因,可以將德軍幾十個師、戰力等,陷於俄羅斯戰場上不得有餘力以攻擊英國。這也是老美對老蔣(以為老蔣是史大林)在中國戰場上牽制日軍的幻想式期望;可是也沒錯

 

日本,從該書觀感,若不動老美,他大可搶去所有過去歐洲國家的殖民地,獲取急需資源,尤其是荷蘭屬地印尼一帶的石油,且這種石油幾乎不用什麼精緻提煉,即可立即使用。同時他攻擊中國大陸,老美還睜隻眼閉隻眼,好像無所謂一樣。畢竟老美內部這方面可以輕易交代過去,所謂日本人搶的資源,都是歐洲列強殖民地資源,同時老美從威爾森總統開始,就主張民族自決;說好聽點,我老美對你殖民地,站在道德高地上,毫無興趣;若誰拿去,我毫不同情被拿的歐洲列強。

 

所以說,日本人笨,沒有美國通,就在於日本過於自大,他不需要懂美國、遑論病貓英國。結果呢?日久,吃虧可大了。要知道老日當初開戰前,有一派財閥主張與同盟國站在一起而不是軸心國。同時希特勒,他也看不起你小日本黃種人。唯一是,你日本人有利用價值而已。

 

而邱吉爾,畢竟相較之下,是有戰略眼光;這是書中提到史大林對邱吉爾的評價。等英倫本島戰事膠著後,就是德軍因為攻俄羅斯而幾乎停止轟炸英國,邱吉爾就主動想到要在北非、巴爾幹、希臘、土耳其、中東一代,開闢另一戰場。其出發點,就是要保住地中海勢力。畢竟這地中海當時一直都是英國的"內海";原因?沒有地中海勢力,這英軍全球戰略、補給上豈不要繞道南非,多走幾千英里?長久以往,這還得了?

+++++++++++++++++++++++++++++++++++++++++++++++++++++++++

稍微提一下史大林格勒戰役。

 

這場戰爭1942.08~1943.02為時半年。當時德軍如意算盤,等美國尚未參戰就先發制人,擊潰俄羅斯。算盤,是如意,如果希特勒也遵循他重視的西方孫子Clausewitz理論:“不要佔據城市,以擊潰敵人戰力為主”,也很可能做得到。所以說希特勒過去很在意的Clausewitz,突然一碰到史大林格勒(現已改名)後,被史大林(俄羅斯領導人)這三個字眼,給沖昏了頭;他突然妄顧周遭將領意見,執意實際佔領該市,表明我德國人多了不起,已徹底擊敗俄羅斯…”這種政治掛帥、以能向德國人民吹噓為第一、罔顧戰場實際狀況的笨人笨事。

 

要知道德國那一套,所謂各軍種聯合作戰,之間有個必要條件,距離與後勤。坦克進入巷內,很容易被一個人拿反坦克武器搞定;同時德軍擅長的坦克聯合作戰,形同虛設。且一旦德空軍與野戰砲將城市打成廢墟後,地上凹凸不平,這坦克在城市也跟隻病貓一樣,無法發揮作用。同時,你德軍即使有極大火力,若俄羅斯採取“hugging tactics(擁抱戰術)”,因為城市巷道尤其是建築物,除非你能將其夷為平地,之前,只要有建築物在,火力再大也使不上力;否則只剩下同歸於盡打法。你強大火力野戰砲對幾十公尺內目標完全不能發揮作用,基本道理就在此。所以德軍一旦被誘入市區內(實際上是自大的笨蛋希特勒下令非進入不可),而市區又不可能完全被打成平地之前,這就是靈活性時間;加上俄羅斯軍人、民兵、甚至婦女都比你德軍不怕死,只要 "衝鋒槍、手榴彈"即可採取巷戰、建築物內部、都市下水道等戰鬥,而德軍基本上是一路勝利到此也從未打過這種戰術,遑論敗仗。據德軍形容這種巷戰、建築物內肉搏戰,到一種可怕地步:“你剛打下廚房、客廳又有敵人;剛打下客廳,廚房又失守;剛打下廁所,客廳又失守;剛打下樓下,樓上又失守…”等等,那德國空軍也因為俄羅斯採取"擁抱戰略",兩軍相距幾十公尺甚至數公尺之內內,也不敢輕易轟炸,以免炸到自己人。以現代人眼光,豈不非常荒唐?事實上,就是這樣(舉例,詳見電影:Enemy at the gate)。

 

所以說,德軍優勢盡被化解,圖有武力優勢卻無法發揮。剩下,就是地主軍隊天下。

 

德軍第六軍等,前前後後有些學者估計,幾乎有五十萬到八十五萬多人死亡(加上其他中歐小國等兵力甚至義大利),被陷入史大林格勒巷戰後,最後半年內投降,只剩下四、五萬人。戰後,剩下俘虜五、六千人回德國。換句話說,其他德國戰俘到了俄羅斯人手裡,那幾乎是生不如死;因為納粹德國基本上是不留戰俘的;你不留,那俄羅斯會?俗語說得好:惡人,非得要比他更惡之人來治治他。

 

 

德國第六軍,當時德軍具代表性象徵,其轄下20個野戰師(一師九千人上下)、約100戰鬥營,盡數傷亡殆盡。德軍這第一次嚴重失敗,可說是替其後續落敗,敲響喪鐘。

後來統計,俄羅斯製造坦克速度與效率略勝德國。同時老美也一樣;我飛機坦克質量不重要,重要是我生產力夠出廠快,飛機坦克多了之後,我一天到晚疲勞轟炸,你不掛才怪。日本軍機也一樣,老美疲勞轟炸當時駐紮在印尼一代日本軍機機場;你老日飛機剛纏鬥完要不要加油?喝口水?吃口飯?這時候老美軍機又來了;那,你老日不掛才怪(詳見 "The reckoning"讀後感)。

 

這個嘛,對於老共與老日釣魚台爭議上,可做參考。數量壓制品質;勝利之前兆。

(上圖為進駐史大林格勒,德軍Panzer III坦克)

 

說穿了,就是這麼簡單。事實上,就一個人不知道:希特勒。為何?狂妄與自大。

File:Map Battle of Stalingrad-en.svg

上圖為俄羅斯反攻時,將德第六軍團團圍住,關門打狗。

+++++++++++++++++++++++++++++++++++++++++++++++++++++++

希特勒打俄羅斯,英美是一則喜,另一則憂。喜,布爾雪維克勢力勢必受到打擊,不得順利成長;憂,要是史大林真給搞掛掉或是被逼與德國再度和談,那希特勒這隻猛獸,不就狂咬英美?還沒說日本人的打擊?

 

所以,邱吉爾在北非戰役期間,史大林壓力太大,幾乎天天求救叫英美趕快送物資進俄羅斯救急。首要物資: 冬天穿的軍人皮靴,彈葯武器飛機大砲,其次。可是德國人也不是不知道,所以即使從伊拉克鐵路、陸路運過來物資是有,也少得可憐;再就是從北極默曼斯克一帶運送一些;這些都杯水車薪,實際上幫助不大。其間邱吉爾被逼急了,還親自去莫斯科史大林別墅,與史大林親自會談過一次,以紓解其壓力;畢竟英國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這個誰都知道。

 

這裡可以看出這史大林格勒戰役勝利後,這影響,對盟軍士氣不用說,對史大林意義更不一樣。為何?這是希特勒第一次吃個大敗仗。同時把俄羅斯全國士氣都打出來了。換句話說,你希特勒了不起就是 "陸上霸主",可是我俄羅斯不但打敗你這陸上霸主,你德軍還得投降。投降兩字,對當時1943年春盟軍而言,這是個多麼令盟軍興奮字眼:德軍也居然會全軍覆沒差一點的投降?

 

後來史大林去德黑蘭開三巨頭會議,羅斯福當時因為英美對後續戰略爭議不下,採取對史大林別具慧眼做法與手段;幾乎史大林建議什麼,就照單全收。同時對史這幾年來要盟邦開闢歐陸第二戰場上,史大林意見可說是極為老美欣賞與贊同。這邱吉爾一直想從義大利打完後,再做洛曼蒂登陸想法,幾乎被羅斯福完全推翻掉;而羅斯福,說不好聽,他居然想與俄羅斯做美俄聯軍,從巴爾幹半島打上去到奧地利、德國本土。問題是,這打的過程與打後這塊地屬誰,學問就大了;結果被"足智多謀"的史大林給輕描淡寫化解,建議英美從洛曼第打起。意味著,我史大林打完巴爾幹半島、波蘭、捷克等處,這些國家以後就是我俄羅斯的地盤了。這個部分,掩蓋很好;當時全員大會上幾乎沒人察覺。

 

史大林要的:盟軍盡快開闢第二戰場,這樣他勝算大些、波蘭邊界重劃。邱吉爾要的:滿足國內波蘭裔英人期望,意味著保住這種區塊選票,不然,首相支持度會折損,再就是,邱吉爾心中一塊石頭:我英國之所以會對德宣戰,就是英國與波蘭所簽條約,對此條約,英國必須盡些力等打完後,有個交代(我猜是應對國內議會質詢)。小羅斯福:已經身體日漸衰落,大概自知大限已到,僅在乎歷史定位而已。各懷鬼胎也罷,但是到WWII後期,這史大林已經羽翼漸豐,陸軍、空軍實力日增,剩下,看你們英美急急忙忙討好我能征善戰的俄羅斯部隊,什麼時候一口氣打到柏林而已;換句話說,英美說穿了,就是希望不費吹灰之力,盡量少死自己人而已。

 

想想看,要是沒史大林格勒戰役全勝紀錄,這盟軍領袖,會如此欣賞兼讓步?哈哈哈...俗語說得好:成功,一千個父母;失敗,只剩下當孤兒的份。

邱吉爾已經一直當老美眼中的"孤兒"好幾年,直到蒙哥馬利的北非勝利為止。

 

++++++++++++++++++++++++++++++++++++++++++++++++++++++++

英國當時退守海島其生存依賴者兩個方向:一來自大西洋彼端的美國物資;另一就是地中海地區與蘇伊士運河運送印度洋物資與中東石油。所以地中海出入口關口要把守好:首先直布羅陀;這個問題不大,固若金湯,西班牙當時屬中立,也極度依靠來自美國救濟,這希特勒當然想把西班牙拖下水,取得直布羅托,但是西班牙不答應,因為英國恐嚇,若真斷掉西班牙食物救濟進口的話,會很難看。剩下,就是埃及開羅掌控蘇伊士運河命脈,以及中東從伊朗伊拉克透過波斯灣、紅海、運河、地中海,再到英國。

當然要守住地中海,這北非必須要搞乾淨;之前,首先要拿掉義大利。義大利的確很好拿,原因?也就是一般西方人歧視義大利軍人根本原因,不能打也不經打且很喜歡投降;這個跟法國佬一個調調。所以,邱吉爾也聰明,先拿義大利開刀,很快就把老義搞定;問題在於,希特勒很快也派隆美爾進軍北非(因為隆美爾當時是校官,在進攻法國時表現特優),與英國僵持不下;其基本目的就是要攻下開羅一帶地區,把蘇伊士運河拿下,當然也就切斷來自印度洋物資與波斯灣石油。這時候,英國一定掛了。

所以前前後後兩三年時間,邱吉爾派部隊、調資源等想守住北非,也與隆美爾交戰多次,總是把他趕不走,輸贏互見;直到老美參戰後,巴頓部隊由西北非上岸與蒙哥馬利夾擊,這才將隆梅爾趕出北非,也守住地中海戰略地位,這時候,攻打義大利、甚至法國南部登陸、巴爾幹等,這才可能進行。

這部分應該很容易理解;差別在,英美合作與矛盾。老美,想一開始就直接登陸歐洲本土,與希特勒一較高下;另一派,覺得要先撂倒老日,這個嘛邱吉爾甚為擔心,因為一個弄不好,英國不就夜長夢多沒完沒了?問題在於,這老美部隊從來沒在這些地區打過仗,紙上談兵居多。同時戰前美陸軍被世界評比為十六名之類;且英軍已經在北非與德軍較量過等等,經驗、戰略都比老美強。所以這在後續盟邦開會上,一個毫無經驗有資源、一個沒資源卻很有經驗(基本上都是輸的經驗,一直到蒙哥馬利打贏為止)

老美以馬協爾為主看法,勢必從法國登陸一路打上去。說是容易,要真動手,若打輸,這幾十萬英軍包括美軍,很可能就白死了;同時戰爭最重要是氣勢,看看史大林格勒之役就很清楚。俄羅斯之所以會打贏,也是好幾年之後的事,同時俄羅斯有史大林、克魯雪夫等,工業能力夠且能自己生產槍砲坦克飛機,且動作也快;坦克做好後,油漆都來不及上,就直接開去戰場,可見一般。

 

其戰略戰術那一套,英美根本行不通。因為看起來俄羅斯人死個一兩百萬人,根本不當回事;英美行麼?畢竟俄羅斯據說於大饑荒時糧倉烏克蘭地區就餓死幾百萬而史大林有存糧也根本不甩這在英美,可能麼?

 

同時俄羅斯軍隊反攻納粹時,連打幾個勝仗後,進入柏林,燒殺擄掠強姦婦女等等,慘無人道不說,同時以野戰砲對著好好沒事待在那的柏林建築物實彈射擊好玩,將人家棄守後建築物擊為粉碎以消心頭之恨?哈哈哈...這個還作者不說,沒正常人會想得到會這麼凶狠。同時德國都已經投降了。

這是史大林與邱、羅根本矛盾之所在,軍力強盛的基礎不同。事實上,俄羅斯一直在扮演著與德國實際對幹腳色,但是到史大林格勒戰役後,德俄之間折損率卻上升成為一樣了:1比1。而當時美英只在一旁下棋,戰略過來、戰術過去,那豈不把史大林給急得跳腳?後來打勝後,俄羅斯軍隊在歐陸有130師,比英美聯軍多好幾倍。至於後來話多又沒大腦遑論歷史觀之人,認為若羅斯福決定從巴爾幹登陸,或許沒有後來東歐國家之可能;畢竟老美在一旁,打完後這些國家都應該會讓它獨立自主。

 

說這句話的,也是自欺欺人不怕別人笑、似是而非的笨蛋。首先,俄羅斯軍隊很悍、軍隊人數也多、又能打仗裝備又多、也不錯--自製的:戰機、坦克、軍事物資(除了老美供給的運貨卡車之外),你美俄聯軍老美部隊會被一旁俄羅斯軍隊還看不順眼,搞不好還會一不爽連帶修理老美。那就難看囉!所以說,後人畫蛇添足之說,實不可取。剩下,看鬧的笑話大小而已。

這,就是德黑蘭會議會前狀況與各方省思。

+++++++++++++++++++++++++++++++++++++++ 

戰爭,對邱吉爾來說 :有人類,就一定會有戰爭。同時戰爭,首先代表改變,變得對自己好或壞,是自己的責任。

再說他眼裡根本認為沒有所謂專家,因為邱吉爾看法是,經驗就是專家的起步,沒經驗,當然也沒有專家了;世事變化莫測,所以那來專家?只是準備得比你好的人而已。

WWII,有誰打過?還不是等開打了,一面打一面學?你前面受再多軍事教育、戰術、戰略等,到後來還不是打此戰略部布屬者的眼光、胸襟,戰術執行者腦力、決心與意志?

在首相位階,他一上任就兼任國防部長。所以事事涉入戰局布屬、執行、決斷等,不再稀奇。說實話,幸好有他介入,其基本精神:攻擊,即使是該防守時,他寧願選擇攻擊。這個部分,也可說是救了英國;畢竟英國當時是個日已落帝國,每個人,軍人政客也好,都是當差者心態居多,做實事解決問題少之又少。難怪以他的理想與標準,當然幾乎事事躬親;弄久了旁邊人或負責人,不是被邱吉爾給霸道得一肚子火,就是激發出想像不出的潛力。這種拿捏是雙方面的:邱,什麼時候該放手讓指揮官作決斷、什麼時候該親自介入,就成了大學問。再者,邱吉爾罵起人來可說是被罵的人,真想與他決鬥;要不然壓力太大,折損率自然高。北非戰區指揮官,換了好幾個之後,才運氣好碰到蒙哥馬利,而此人當初與邱吉爾非常不對盤:不菸、不酒、龜毛、自視甚高。但是人家蒙哥馬利能征善戰,他上任後北非戰局改觀到後來才有隆美爾落敗可能。

所以,關鍵在:為何蒙哥馬利能出線成為北非戰場指揮官?

問題是,邱吉爾他這人腦袋瓜內,點子特多,像夏日後午閃電一樣,東一聲、西一個爆炸,旁人不知者,還跟不上他。像地中海戰役,就是他主動要求開戰的。當時英軍在任何一方面都缺:人員、物資、武器、彈藥等,不缺的就是邱吉爾點子。

邱是個工作狂,想起一件對的事,他馬上要做。所以他旁邊高級參謀也要跟得上,同時邱一但犯下錯誤,要敢跟邱對槓,糾正其錯誤。

不過這一點,邱吉爾倒是不錯;一旦被糾正後,立即照該作方向推進。

+++++++++++++++++++++++++++++++++++++++

當時美英在地中海、北非等戰役,最大矛盾,就是登陸作戰地點選擇。動機?基本上是想替史大林解圍。羅斯福、邱吉爾因此不得不對運兵、登陸作戰上面,幾乎成為專家。多少登陸艇能被調集於某地點:義大利、法國洛曼蒂、希臘(討論)等等,這才是決定性因素。因為英軍曾於法國Dieppe登陸,結果慘敗;這是洛曼蒂登陸前幾年的試驗性登陸,基本上是被史大林逼極了之後,準備不充足之下,面對德軍抵抗頗強的失敗性登陸。

這時候他們也確定,若上岸後兵力不足掌控全局,還不如不要登陸。這是英方蒙巴頓領導下的失敗經驗。

所以邱吉爾在義大利、法國南部登陸,與美方策畫人員交鋒後,因為羅斯福關係,才順著邱吉爾戰略去玩的。馬協爾,艾森豪老闆,基本上一開始就直堅持洛曼地一點,而其他如法國南部、義大利等,他不願意基本原因,就是美在太平洋戰役上軍事物資登陸艇、戰機支援等調動,這兩方面是呈競爭局面;你多了,就意味著我少了。同時美方一派堅持先搞定老日,再繼續攻打歐陸納粹。這部分,邱吉爾花了很大工夫去說服羅斯福,這才以歐陸為先。畢竟老美軍人一聽到要打日本,每個人都是同仇敵愾,士氣高昂。

所以美方最高統帥拿捏就在於:孰先孰後?結果當然被邱吉爾說服,歐戰先。還有就是麥帥在太平洋戰役,已經好轉;否則,那一定是先全力穩住太平洋。

所以義大利、法國南部登陸上岸後,也是花了很大勁,結果還差一點打輸;就是因為不能有效集結兵力,配合正確戰術之下的結果。因為德軍基本上還是有相當戰力存在,再者,英美空軍也不能有效轟炸德軍工廠、軍事物資生產基地緣故。這部分,到後面,那就要感激俄羅斯陸軍能盡快進逼德國本土。

畢竟,海空軍永遠贏不了戰爭;因為只有陸軍實地掃蕩乾淨後,這才能驗收戰果。若不信,問問老美韓戰、越戰就知道了。

++++++++++++++++++++++++++++++++++++++++++++++++++++++++

台長: tandie
人氣(3,93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人物傳記 |
此分類下一篇:史迪威及在中國的美國人經驗讀後感(上)
此分類上一篇:梵谷傳(余光中譯)讀後感(Lust for Life, by Irving Stone)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