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5-31 15:51:49| 人氣16,78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正說清朝十二帝》讀後感( I)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皇太極、福臨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正說清朝十二帝》讀後感-1 企圖心 

 

發表時間 2009/05/03 11:19

 

前段時間,讀《明亡清興六十年》,大陸學者閻崇年所作;不才如我,不知道什麼原因,就是『啃』不下去。要是說閻老師不會說故事,冤枉;不會聽故事,大概是我。

 

再就是,大陸電視這方面可說是頗有眼光。請這行專家學者,來滿足教育、娛樂觀眾這方面需求,值得激賞。台灣這方面,要大大『大』地加油。因此,有所謂『百家論壇』等節目製作,相信,大陸在邁向21世紀世界第一大國路途上,必要在中國人歷史方面好好教育國人,以充實做個大國國民之底蘊與內涵。

 

既然《明亡清興六十年》(上、下)讀不下去,或是讀一段就停擺,後來無意之間,購入《正說清朝十二帝》(有興趣者,亦可從百家論壇節目參考),這本,就大合我胃口。

 

其實我看《十二帝》主要動機,因前段時間在本欄聊《胡雪巖》,其中牽涉到清皇朝方面資料,想必十二帝必有可參考之處。可是,愈看愈有興趣,早把胡雪巖相關事情忘光。當然,我過去有讀過《萬歷十五年》,其中也有一段寫到類似攻破城後努爾哈赤親人(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陣亡記載,作者間接指出,這就是激勵努爾哈赤崛起之最大因素。

 

可是讀了第一段《天命汗努爾哈赤》,亦覺得,企圖心,可以各種不同方式或做法來點燃。至於點不點得燃,亦看個人本身。

 

(清十二-1)

 

《正說清朝十二帝》讀後感-2 由販馬搖身一變:雄才大略,一統女真 

 

發表時間 2009/05/03 14:56

 

作者亦提及努爾哈赤等為什麼會與成吉思汗〔1162-1227,蒙古帝國的開國皇帝,即元太祖〕等同並列,尤其西人對此二人欣賞不已。畢竟這兩人都是非漢人,其後忽必烈、順治帝均入主中原,前者雖短,可後者卻長達268年,與西漢、唐、明,並駕齊驅。

 

從作者《明亡清興六十年》,花了很多篇幅提到滿人當時如何用計,造成袁崇煥被處死,除去心頭大患。從此,明邊防日益下落,崇禎之自縊,亦遲早之事、不再奇怪。

 

其實細讀下,個人意見,明朝當時從萬曆開始衰敗,「胖哥(本島肉麻當有趣之今人:可以胖ㄍㄜˇㄍㄜˊ)稱呼」萬曆幾乎幾十年不見大臣亦不早朝,國事荒廢,莫此為甚。明朝那時候,好像是個沒人當家做主之王朝,而萬曆帝亦貪財好色等,見《明亡清興六十年》。

 

其實努爾哈斥之崛起,最大因素(導火線亦可),當然受了祖父、父親同時被明邊吏所殺之刺激,從一個販馬生意人,搖身一變,想透過部落組織,一統女真族。

 

其他另九大功績包括:統一東北地區、制定滿族文字、創建八旗制度、促成滿族行成、建立後金政權、豐富軍事經驗、制定撫蒙政策、推進社會改革、決策遷都瀋陽等等,可說是將努爾哈赤雄才大略,盡數殆盡。

 

其中個人以為值得一提:制訂文字、八旗制度、撫蒙政策,真所謂有遠見者作為。文字,認同;八旗制度,隸屬;撫蒙政策,弭禍患於無形。

 

(清十二-2)

 

《正說清朝十二帝》讀後感-3 文字,是用來凝聚文化向心力 

 

發表時間 2009/05/04 11:27

 

『…明神宗萬曆二十七年(一五九九),滿洲努爾哈齊為文書往來及記注政事的需要,以蒙古字母為基礎,結合女真語音,而創製了滿文,這種由蒙文脫胎而來的初期滿文,是沒有圈點的滿文,叫做老滿文。天聰六年(一六三二),皇太極命巴克什達海將老滿文在字旁加置圈點,使滿文的語音、形體更臻完善,這種加置圈點的滿文,叫做新滿文。』(註一)

 

文中提到,當時女真文,因金滅亡後,逐漸失傳。滿州沒有文字,當時公文往來,由龔正陸(註二)以漢文寫(對朝鮮、明;亦證明,老韓官方、有地位者,亦精通漢文),對內發布政令,以蒙古文。但很多女真人看不懂蒙古文,於是以蒙古字母拼音滿語,而成新滿文;一種拼音文字,6個母音字母、22輔音字母、10個特定字母。

 

因滿語屬「阿爾泰語系的滿 通古斯語族(Manch-Tungus)」,阿爾泰語系(Altay Family)包括(1)突厥語族 (Turkic)(2)蒙古語族 (Mongolian)(3)滿--通古斯語族(Manch-Tungus(註三);所以,很可能日後『耶穌會教士透過滿文將四書、五經翻譯到西方』,就很合理;當然,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與突厥語族 (Turkic)『掛鉤』關係。總之,我猜想這耶穌會教士,學滿語來翻滿文表達的四書五經,遠比學漢語來得『快』。題外話。

 

畢竟,要是努爾哈赤等,已經建立個『後金』王朝後,沒有自己文字,那,如何凝聚滿人文化、認同?若套模子,這搞台獨的,怎麼會不急著發明拼音台文?而沒考量到,實際上是拼音中華文化下的閩南語而已?哈哈哈,差別在於,前者,凝聚滿人文化;後者,與中華文化切割。到時候,誰切誰,不就很清楚。

 

所以,有時候書讀多了,又沒讀通,害人害己;我指的是我。出發點,太重要!嘻嘻嘻..

 

註一:http://www.epochtimes.com/b5/3/10/13/c15097.htm

註二: (Page 8/28) http://210.71.44.174/html/B3/file/fhkaj-9204.pdf

註三:http://www.ling.fju.edu.tw/typology/worldlanguages.htm

 

(清十二-3)

 

《正說清朝十二帝》讀後感-4 一人一把號,卻吹同一調 

 

發表時間 2009/05/05 12:30

 

八旗制度,沒讀過以前,沒有概念。這八旗構思,為什麼重要,這就要從游牧民族思路出發,或許可一窺端倪。我想,我是沒當過游牧民族,尤其是在1559~1626那年代。

 

努爾哈赤發跡,從酋長一直往上『爬』,最後統一女真,其過程可以揣測,不斷爭戰;打明軍,部落間互相『惡性兼併』等等。要是沒概念,想想好萊塢電影中樹林比較多的印地安人畫面大概差不多。這打完、殺完、併吞整合完,剩下就是下一個hostile takeover目標。其環境,當然不能以當時明朝環境、價值觀來思考。重點在於:資源之取得、重分配、或不分只獨享。

 

等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當上大汗,那當然要有法子去有效整合,讓各旗之間,『相安無事』。八旗之建立(旗號顏色等見該書,不贅述;或參考(註一)),主要就是種『八個大汗』概念,說不好聽,八個一樣大;說好聽,『封旗而不建蕃國』,這八旗貝勒共治下,當然頭頭是當時的努爾哈赤或是愛新覺羅氏子孫,可是意義上卻有不同;何也?

 

1.各旗沒有分封領土。沒領土就不可能有後日『獨霸一方』之養虎為患。

 

2.旗下兵力只效忠該旗頭頭,不能效忠他旗旗主貝勒。旗主作為與皇帝沒兩樣。提共所謂旗內『君臣分際』功能。

 

3.旗主居住在一起,可互相監視,沒人能作怪,有利『統一』。

 

4.八旗共議。這個,就是當時努爾哈赤厲害地方。這是十六世紀底、十七世紀初,滿人已具『民主』雛型;了不起。當然,這與21世紀民主、早期西方民主不同;不同之處,只是旗主間『民主』現象;尚未及庶民。

 

努爾哈赤之八旗,被滿人認為是『國與家之結合』,事實上,透過此制度運作當然有缺陷,可是後日的大汗(皇太極)卻能改善該制度,成為實際掌權人,同時亦有關外、關內作法上、實際需求上之區分。

 

所以從民國的軍政、訓政、憲政概念看來,努爾哈赤之『軍政時期』八旗是有必要,且化解爭伐後矛盾,成後續關鍵實力之來源;如[軍功集團]

 

註一:(6-28) http://210.71.44.174/html/B3/file/fhkaj-9204.pdf

 

(清十二-4)

 

《正說清朝十二帝》讀後感-5 某種程度,他們是一掛的! 

 

發表時間 2009/05/05 14:14

 

撫蒙政策,主要是針對外患而言。當時沒制訂文字前,蒙文是滿人官方文字。同時滿文之基礎,亦源於蒙文字母拼音等;可說是遊牧民族之間共同點,亦可說,某種程度,他們是一掛的!

 

其矛盾,當然遠小於秦始皇、漢朝、唐vs.匈奴;宋朝vs.遼、西夏。當然後金政權還是與蒙古地區、朝鮮有矛盾,可是蒙古卻是弄不好很可能成為大患;這是我的解讀。

 

那漢唐時代,可以下嫁公主之類聯姻,甚至到清朝這不就還有皇帝妹妹下嫁給蒙古?但是,消除外患只靠聯姻還是不夠。但是,『…努爾哈赤興起後,對蒙古採取了既不同于中原漢族皇帝、也不同于金代女真皇帝的做法。他用編旗、聯姻、會盟、封賞、圍獵、賑濟、朝覲、重教等政策,加強對蒙古上層人物及部民的聯繫與轄治。後漠南蒙古編入八旗,成為其軍政的重要支柱;喀爾喀蒙古實行旗盟制;厄魯特蒙古實行外紮薩克制。其聯姻不同于漢、唐的公主下嫁,而是互相婚娶,真正成為兒女親家。這是歷朝中央政權(元朝除外)對蒙古治策的重大創革。中國2000年古代社會史上的北方遊牧民族難題,至清朝才算得以解決。後康熙帝說:“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註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清朝對蒙古的撫民固邊政策,其經始者就是努爾哈赤…(見正說清朝十二弟)』。努爾哈赤對蒙古之[活路]外交,今人可不汗顏?

 

這表示什麼,首先要看得到很遠,有這種預期、遠景,繼之以作法來預防可能外患;這比一般人書上讀到的遠交近攻口號,又實際、更能履行,確切作到以防後患。

 

同時,有清一代,蒙古正式被納入版圖,後成為中華民國版圖;一直到老共讓外蒙獨立出去為止。當然,老共現在有飛彈,要收回亦很容易;是吧?哈哈哈...總不能說,清朝弄回來的,到老共手上給弄丟掉;這就可以?嘿嘿嘿

 

註一://zh.wikipedia.org/wiki/%E5%96%80%E5%B0%94%E5%96%80%E8%92%99%E5%8F%A4

 

(清十二-5)

 

《正說清朝十二帝》讀後感-6 紅夷不雅、紅衣登場 

 

發表時間 2009/05/06 10:54

 

袁崇煥與努爾哈赤在寧遠對抗之役,過去努爾哈赤十二次勝利紀錄被打破,最後默默寡歡,幾年後去世。

 

袁之勝,亦非偶然,乃決心與積極準備之結合。當時明朝有一派,主張撤回關內,關外都不要了;正如DPP有人說,金門、馬祖都可給老共一個德行!

 

可是袁崇煥不走,死守寧遠,以西洋紅夷大砲,擊破努爾哈赤所帥當時幾乎是世界第一強大旗兵部隊。至於為何稱呼大砲為紅夷大砲,可能與袁崇煥向當時荷蘭人得到之大砲(註一)有關,紅夷之紅,大概指的是紅頭髮;或許荷蘭人當時紅髮較多? (這梵谷不就是?哈哈哈)。後來皇太極手上,這紅夷的『夷』字,滿州人忌諱。我想,這是漢人對其他非漢人之鄙稱;要是皇太極還用紅夷大砲,豈不:滿夷用紅夷大砲,相得益彰可不?即使有這種[好處],名字上的確讓人啼笑皆非?所以,從此滿人用的紅夷大砲,改為紅衣大砲;一字之隔,卻user-friendly到維護民族自尊心。題外話。

 

在皇太極繼位上,有段故事,作者說來,很是展現皇太極「用心良苦(在這,這張宇,您請別先開唱自爽!)」。首先,努爾哈赤當時過世時並沒指明誰接位;同時汗位繼承,後金沒有所謂『嫡長制』。據作者寫的部份,可看出皇太極用計,造成當時『頗得人心』的大貝勒代善『失名』;多爾袞『失母』,其母乃大福晉,生母烏拉那拉˙阿巴亥;皇太極繼位上隨即佔據有利位置。

 

可,皇太極也真是個人才,文治上:革弊圖新調劑滿漢、改族名為滿州,建號大清、南面獨坐完善體制、造紅衣砲創建重軍;這是文治部份。在武功方面:原則是,四面開拓,包括:二征朝鮮、爭撫所倫、三征蒙古、五入中原。

 

註一://www.machuproject.eu/news/news-29.htm

(清十二-6)

 

《正說清朝十二帝》讀後感-7 美其名曰現代matrix management架構 

 

發表時間 2009/05/07 12:17

 

皇太極這時候,已建立大清國;以前,是金國,俗稱後金。從文治部份,第一步,可說是皇太極懂得『釋放』國內人力資源。這跟後日老美[吸取]各國精華的移民制度,要是打雷聲大一點,不就雷同?那,什麼資源?

 

譬如像當時努爾哈赤時代,有些漢人無論是原居住者(原住民)、投靠者(變節或因故逃亡到金國)等,都沒有社會地位等保障,要是努爾哈赤當權者,今天不高興,很可能倒楣,身家不保。因此,這非女真人(當時是女真人畢竟要到皇太極手上,才正式宣稱為滿人)像絕大部分漢人,當時無法進入、或被納入統治系統,替大清效命。皇太極手上,這些漢人人力、智力就因為他被釋放出來,也就是可以透過考試進入大清權力系統,像漢人的科舉一樣。同時有個人范文程(註一),當時甚受皇太極賞識、重用,當然這與范自稱為名臣范仲淹第幾代孫也有關。

 

那投靠的蒙古人等,也受到重用,這是武功上。當時是四大貝勒制度,也就是說,四貝勒到齊,才開始議政。皇太極就找藉口,把其他三貝勒給逐漸削弱,最後一個人自己做主。實際上,這共議制(努爾哈赤八旗共議、到皇太極四貝勒共議)已名存實亡。但是,他已建立起漢人朝廷制度,同時我讀後感,這種議政氛圍早已不在,畢竟漢人千年文化、制度等不可能一下子就能移植到滿人身上。說句笑話,皇太極治下之大清,不是個依漢人定義的漢人朝廷組織;只是形式上一樣。但是,我猜想,應該是種美其名曰現代matrix management架構;做完、用完就解散,保持機動、活力,並不必浪費資源,維護一個不可能經常有作為的文官體系。

 

另外,在武功方面,打朝鮮,是為了展示軍力、削弱朝鮮與明關係、確保無後顧之憂。向北征服索倫部落,亦為作者提到的『懾之以兵,懷之以德』;說白一點個人解讀:先打下來,以後就不怕你不乖或作怪!不過,此時大清領土已達『貝加爾湖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烏蘇里江至鄂霍次克海間廣闊地區』。

 

註一: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C%83%E6%96%87%E7%A8%8B

(清十二-7)

 

《正說清朝十二帝》讀後感-8 分贓遠優於內鬨; 開不開關,都一樣 

 

發表時間 2009/05/08 11:38

 

至於『向西用兵、三征蒙古』,其中最大意義有二:

 

1.消除、切斷蒙古威脅。當時蒙古分成三大區塊,其中有一塊,對後金威脅頗大。

 

原因就是,這區塊蒙古勢力與明有約共同抗金,想必,明朝已拿出銀子好處攏絡;這所謂三大區塊:漠南()、漠北()、漠西(厄魯特)三大蒙古中的漠南蒙古。而漠南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最有勢力,成吉思汗後裔;要是能把他先給搞定,豈不皆大歡喜?

 

2. 搞定蒙古後,朝鮮亦已如囊中物且不勘一擊,同時已與明朝切斷(宗主國)關係,那剩下,就是問鼎中原可不?

 

在此,要提一下,這滿人一天到晚各處征戰,資源之取得,日益精進、人口牲畜之增加,不言可喻。畢竟當時所謂資源乃:戰馬、武器、牲畜牛羊等,但打仗是這樣,不打,就內鬨,愈打,愈起勁,就像當時蒙古向外擴張般;那資源上當然『滿而溢』到打個不停?剩下:分贓遠優於內鬨可不?

 

皇太極派多爾袞三征察哈爾部,後來林丹汗手下歸降時,獻上『傳國玉璽』,有人說,皇太極因得傳國玉璽後,自認天命認可[蓋章背書],南面而王之心,油然而生;據說其改國號為大清之意念,亦從此。

 

其後五入中原,圍攻北京,可北京還是挺立不下。其間擄獲資源:降兵、民,牲畜,財物,更不在話下。不過可以看出,明朝亡像畢露。

 

我有興趣就是:皇太極、多爾袞等,能從居庸關等進來關內,如入無人之境,為什麼後來需要李自成叛亂、吳三桂藉剿匪之名開關放清軍進來?

 

這清軍不就已經早就進出[老日的出入]關內、外,像自家後院一樣?目前,還可能沒讀到原因解釋吧?

 

畢竟,我過去讀到這方面歷史:要是吳三桂不開關放滿人進來,明朝不就沒事還可繼續混?

 

(清十二-8)

 

《正說清朝十二帝》讀後感-9 會用心機、沉得住氣,乃梟雄前兆 

 

發表時間 2009/05/15 00:32

 

說起皇太極,其起家坐上大汗位置,心機、會用計。後來企圖心也夠,努爾哈赤被袁崇煥擊敗,這皇太極也被袁擊敗過,可皇太極還是用計,用崇禎之手,除掉袁崇煥,也就是故意派人放消息給被擄之太監,說:『今日撤兵,乃上計也。頃見上單騎向敵,有二人自敵中來,見上,語良久乃去。意袁經略有密約,此事可立就矣。』接著:『內監楊某佯臥竊聽。越日,縱之歸,以告明帝,遂殺崇煥』。(袁經略:指的是袁崇煥)

 

這要到乾隆帝時,才得以平反;之前,明人皆以為袁崇煥是賣國通敵者,沒有明人知道。要是現在,多嘴又話多之人這麼多,可能嚜?哈哈哈。

 

這告訴大家什麼寶貴教訓?沉得住氣。不該說,就不會有人敢說。這,基本上就是為什麼像大清這種關外之『草莽之族』卻是能沉得住氣者,能於中原稱帝基本原因。

 

皇太極,據作者分析,就是這種類型之人。同時,也與其家庭成長有關。畢竟皇太極生母,不是建州女真人,乃建州死對頭,葉赫部貝勒揚佳努之愛女。而其兄弟、堂兄等,生母皆建州女真,因此,皇太極長大過程,想必因其母背景,萬分艱難,必定得處處忍氣吞聲。這,也就間接、直接培養其個性,用計謀奪嫡,這也是後日多爾袞之所指;暫不敘。

 

同時,皇太極一后四妃,皆蒙古人,可說是攏絡蒙古到家了吧?當然,想必皇太極因其母所受屈辱,也不會對女真人(貴族)印象,好到哪去。

 

(清十二-9)

 

《正說清朝十二帝》讀後感-10 崇禎:諸臣誤朕;多爾袞:沉得住氣;吳三桂:反正當不了老大,願委屈為老二

 

發表時間 2009/05/16 09:27

 

前面提到吳三桂開關放清兵入關,我的解讀:自保。為什麼?吳三桂,沒有天時,也沒有人和卻有地利;大清,有天時,沒有地利,內部有人和;闖王,有天時,外無地利,內亦無人合。

 

基本上吳三桂已被夾在李自成與多爾袞之間。皇太極已駕崩,大清內部擺不平,由小鬼順治帝登位,多爾袞乃[皇父]攝政王。同時李自成『招降』吳三桂不得,心想滅之(註一)。所以吳三桂當時的確是處於『really got caught 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石頭:李自成;硬處:多爾袞之清兵。嘿嘿嘿...

 

畢竟,明實際上已被『闖王』李自成給滅掉,已無君王可效忠(註二),亦無叛不叛國之實。剩下,三個選擇:自己稱王、效忠李自成、效忠多爾袞。那李自成沉不住氣,等不及吳三桂自動投靠,就想:你不聽老子的話,就把你做掉!你說,這吳三桂他不該領清軍入關?同時多爾袞並沒像『闖王』一樣:A bull in the china shop!?

 

當然吳三桂要放清軍入關,反正都是當老二,老大沒得當。同時這也符合多爾袞利益,不必其他關口強行入關,或與吳三桂纏鬥,又可收買他吳三桂;選項是:封官晉爵或是一路殺進關內?當然封官晉爵!

 

註一: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0%B4%E4%B8%89%E6%A1%82&variant=zh-tw

 

...而在北京的李自成,因害怕清兵入關,決定「滅吳保關」,於是發兵二十餘萬,四月十三,由李自成親率大軍,奔赴山海關攻討吳三桂。四月廿二,吳軍初敗,吳三桂求救於多爾袞,引清兵入關,在一片石戰役中聯合清軍擊潰李自成...

 

致於『李自成曾多次招降,吳三桂再三猶豫,曾一度有投降李自成的念頭。但據說後來聽說其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擄劫,(吳梅村有詩證:「慟哭三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故吳三桂開始有與清軍合作的念頭。』 (不過要注意,此資料是網上維基百科,誰都可以編輯!可信度,自己拿捏。)

 

註二:明史  卷二十四‧本紀第二十四  莊烈帝二 http://www.sidneyluo.net/a/a24/024.htm

 

『…乙巳,賊犯京師,京營兵潰。丙午,日晡,外城陷。是夕,皇后周氏崩。丁未,昧爽,內城陷。帝崩於萬歲山,王承恩從死。御書衣襟曰:「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髮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自大學士范景文而下死者數十人。丙辰,賊遷帝、后梓宮於昌平。昌平人啟田貴妃墓以葬。明亡。』

 

(清十二-10)

 

《正說清朝十二帝》讀後感-11 說了半天還是滿人沉得住氣! 

 

發表時間 2009/05/17 13:42

 

所以,經過努爾哈赤、皇太極六十年左右之厚植國家根基、文治與武功已達最高峰,這才有順治帝入關之榮景。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樂透,對順治而言,是;而是處心積慮後,洞見之實現。領導人個性、遠見,決定民族之命運;相對:個性決定命運,顯然個性雖主宰,但還不夠。

 

想想看,要是滿人當時不成氣候,毫無威脅感,這吳三桂會在乎滿人擁重兵於關口?這李自成,不能說只是草莽,相對與滿人之草莽,遜。

 

我猜後人因沒有足夠時間過濾前,就對吳三桂蓋棺論定,想必亦情有可原

;記得文化或服飾外觀上: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等生死抉擇?這股氣來自文化上之傳承: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猜,這與當時滿漢間最大矛盾有關。那,要是當初吳三桂與李自成『把手言歡』誰做老大,沒關係,只要不給滿人做老大,就沒事;不就顯得更合理?這,不就是吳三桂的不上道?害得我們漢人….?畢竟,闖王李自成,不就有點像過去能被接受的『陳勝、吳廣』的味道?問題是,劉邦在哪?是有了項羽?哈哈哈

 

回過頭看,多爾袞當初,是有可能坐上大位,畢竟皇太極過世倉促,跟努爾哈赤差不多,都沒指定要誰繼位。我的讀後感,多爾袞不是不想,而是沒把握搞定其他手上有兵力跟他差不多的、地位相同旗主(註一)。所以,最後非得被迫妥協。這份功勞,隱隱約約可看出,八旗制度,各汗手下有兵力,的確可達某種恐怖平衡:MAD(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大家剩下,就是讓步,只在乎誰讓多讓少而已。因此,李自成、吳三桂,不具滿人這份『功夫』,的確該敗。不過,這是當時情況下,不可能發生的一廂情願的事;多說無益。

 

多爾袞未能稱帝之陰影,始終存在。可當時要真給鬧翻掉,大家齊掀桌子,有了闖王,明還是會被滅掉。同時沒有『劉邦的後陳勝、吳廣局面』,也的確很難收拾。所以,歷史上唯一能救吳三桂名聲:乃做劉邦?可能麼?這種wishful thinking唯一好處,沒有滿漢文化上之衝擊,亦所謂之一方箝制而已。

 

註一:見《正說清朝十二帝》Page 48~49

 

(清十二-11)

 

《正說清朝十二帝》讀後感-12:不再是看誰會說故事 

 

發表時間 2009/05/24 13:10

 

這時候明朝已經是一蹋糊塗,內有李自成、張憲忠等、邊防吳三桂搖擺不定、外有滿人統一後的多爾袞。李自成是亡了明崇禎,可是有南明存在,以前太子為首。

 

所以,多爾袞進關後,假順治之名,不少政策都與漢人格格不入,因起爭端所謂:剃髮、易服、圈地、占房、投充、逋逃,是其六大弊政。剃髮,前面已說過;易服,以現代眼光看,還有點道理;圈地,這就大大影響當時有地位之明人權益,甚至造成土地分配以及使用上之困擾,同時,個人以為這是種『安撫』滿人功高震主或權貴之手腕;占房,這,尚情由可原;投充,亦「…圈地的結果,由於畿輔地區大量土地既被滿洲圈佔,必須有大量的人力耕作,農民則因家產被奪,只好“帶地投充”,甘心淪落為農奴」;其餘,暫不敘。

 

回到多爾袞等,為什麼能沉得住氣,基本上,滿人在繼位上之內鬥,如努爾哈赤、皇太極過世後等,要是處裡不當,不就自己早就亂成一團,還談什麼『入主中原』?各旗之間,不就殺成一堆?所以,過去我揣測的分贓好處遠大於內鬨弊端,就有實值上之硬道理。這,即使李自成拿下北京,吳三桂不上不下,為什麼不回師勤王,不再是謎團;畢竟吳也應該看出,崇禎氣數已盡,天亡[]也。

 

再說,吳之部隊補給、兵員等,均需中央政府調配支援,這中央已成為闖王控制下,殺的殺、跑的跑,早已不成型。所以,吳三桂之『前途』,只有一條路可走;問題是,他吳三桂不是像劉邦這塊料而已。

 

同時要想李自成去攻打『即使假設是內鬥混亂後』滿人,莫非天方夜譚?那,明朝末年這時候,不就與唐朝末年五代十國一個德性?亂到什麼時候為止?

 

所以,多爾袞對大清之重要性,甚至不讓明亡後之局面進入長期混亂,不可言喻。順治兒皇帝是當定了。

 

同時,作者花了很大篇幅,談莊妃(孝莊太后)與多爾袞之關係,記得『太后下嫁』給多爾袞『傳說』?據作者指出,此非事實,乃所謂民間或有心之人所編織而成,正史上無此『確切』記載。

 

所以,歷史,不再是看誰會說故事。

 

(清十二-12)

 

《正說清朝十二帝》讀後感-13:福少德薄、非所勘任?後悔莫及,莫此為甚 

 

發表時間 2009/05/27 14:55

 

閻老師說故事,一本正經之外,有時也不免詼諧,記得電視上他給觀眾之印象亦如此;不過有時會看到一兩個「被抓公差聽課」的小迷糊蟲,居然會坐前排還打瞌睡,哈哈哈。

 

故事精采,就是句句皆有來源可查證;不是想說什麼就說什麼。順治帝,坐上寶座,讀歷史、或沒讀歷史的,各個意見很多。意見多,沒關係,可要有實證或有時間、能力作考證,這意見多,才會顯得出好處在哪。這,就是因每人出發點不一,只想說故事,不在乎故事之真實,就搶著說之後的流弊。

 

像順治母親,莊妃,身歷天命(努爾哈赤)、天聰(皇太極)、崇德(皇太極)、順治、康熙,事實上是五朝四帝。皇太極一后四妃的排名最尾的第四妃。十三歲,嫁給皇太極。二十四歲生順治(愛新覺羅。福臨);三十歲,當上太后。

 

太后,皇帝母親,是誰給福臨當皇帝?滿人的八旗制度,造成各旗相持不下後,沒辦法下,想出各方皆能接受的辦法,而順治就是最大受益者。

 

當時皇太極突然過世,各方堅持不下,依努爾哈赤遺詔,應由滿貴族決定。後知後覺,可見這多爾袞,的確厲害。當時能坐進會議桌上的:四親王、三郡王。四:代善、濟爾哈朗、多爾袞、豪格;三郡王:阿齊格、多鐸、阿達禮。會前,多爾袞問索尼,索尼回以:諸皇子,必立其一。多爾袞與皇太極是同輩,老爸都是努爾哈赤。濟爾哈朗,皇太極堂兄,也持相同意見,立皇子。豪格,皇太極長子,戰功彪炳,曾下陝西、西安、四川等,親自射死張獻中,會打仗,不輸多爾袞。同時,豪格以為『勝券在握』,既然受到代善支持(代善說:帝之長子、當繼大統),人謙虛一點總沒錯,同時受到五旗:兩黃、兩紅、正藍支持,既然穩上,做人客氣到居然說:『福少德薄、非所勘任』。可能豪格漢文底子不夠,沒聽過:一語成讖這四字箴言?這多爾袞(受兩白旗支持),是豪格長輩,又不是皇子,是叔父,照理說,沒份。他今天之所以可坐上桌上說話:努爾哈赤之子、戰功彪炳之外,最主要還是過去經營這皇位繼承已久,同時,據史載:『努爾哈赤遺言:九王子(多爾袞)當立,年幼,由代善攝位(結果被皇太極用計給奪去皇位)』;這,隱隱約約可以從莊妃與多爾袞關係看出,要是到最後能立六歲順治,他多爾袞做攝政王,不就等於他自己當皇帝?亦圓了努爾哈赤遺言?

 

但是,索尼一進們,忙著唱老調,被多爾袞給『轟』出去;多爾袞之弟,提議立多爾袞,顯然與眾議不符,乃:諸皇子,必立其一。這時候,多爾袞就與「大老」們達成協議,立順治,由多爾袞做攝政王。

 

此時,大家應看得出:皇太極有十一皇子,怎麼輪,也輪不到福臨(順治帝);要不是多爾袞與莊妃「關係密切」,這多爾袞不就提議立其他皇子罷了?還輪得到福臨?可是,這就是做選擇題遠比問答題方便之好處;掌控。所以,合理揣測:這莊妃亦有眼光可不?能與多爾袞搞成一掛的,自己兒子先當皇帝再說;其他其次…當然,這只是個人看法。

 

(清十二-13)

 

《正說清朝十二帝》讀後感-14 感情大于國事之皇帝、福臨太早,亦非真福 

 

發表時間 2009/05/31 14:07

 

說多爾袞是梟雄;亦不為過。梟雄,凶狡強悍的豪傑、魁首。梟:驍勇雄健、魁首、違法犯禁以圖暴利的人;對其他滿人可能繼承王位者:梟,不孝鳥也、斬首懸頭於木上,譬如對豪格,雖沒有完全合字面意義,但多爾袞除掉王位心頭大患豪格之動機亦合此意;至於斬除、消滅,這更不用說,等攝政王大位坐穩,找理由屠殺、圈禁、下獄過去滿貴族,解除黃旗支持順治之主力對多爾袞之威脅,亦可以看出此字,梟雄,能確切描述多爾袞。

 

不過話又說回來,要真給豪格當上皇帝,多爾袞等,很可能會亂成一團,入關機會不大。豪格這五旗支持度,遠大於多爾袞兩白旗。可是,豪格很可能沒有多爾袞之老奸巨猾;亦沉不住氣。只能說,加速大清內鬨、混亂。

 

八旗制度?什麼八旗制度?在多爾袞手上,形同虛設,名存實亡。所以當清朝由過去草莽、統一女真、建立金國、大清國,到進關後,面臨是治理王朝時間,想必亦有所調整。可是,制度能發揮作用與否,還與掌控這制度,有實權之人心態、需求有關。

 

順治帝,等了七年後,順至七年,多爾袞於克喇城打獵過世。這下,順治等不及,立刻算老帳,祭出十大罪狀。多爾袞身後身邊人都很悽慘。記得雍正電視劇內,沒得勢者的『身於帝王家』之恐懼?

 

可是順治,與母親(莊妃)關係很糟,同時娶皇后又不順,只愛上董鄂妃。作者此時對稗官野史的董小宛傳說,指出看法,董鄂妃絕不可能是董小宛。實際上很可能是『順治奪十一弟襄親王博穆博果爾之愛(女友)』。皇帝哥哥奪其弟之所愛。同時,董鄂妃生子,亦早夭,接著,董鄂妃(劇中得天花病)亦仙逝。順治寫下洋洋灑灑千言追悼文,亦為後人傳頌,用情之深、深似海。

 

後來又出家,被太后用計找人『弄回』朝。順治也得天花過世;王熙到養心殿記下:『朕患痘,勢將不起,爾可詳聽朕言,速撰詔書』。享年二十四歲。等於過去大學畢業當兵回來而已;現在,很多人兵也不當,替代役,吃家裡、住家裡上下班而已。可見,皇帝不好當。能當皇帝,也不見得是福氣。福臨,太早亦非真福也。

 

順治有所謂史上六大功績:一、定鼎北京、保護皇宮;二、攻佔南京、統一中原;三、廢除三餉、興利除弊;四、親善蒙古、治理西藏;五、懲治貪官、整頓吏治;六、崇文興教、傾心漢化。

 

一、二部份,平心而論,多爾袞功勞,或是早已部下大的局勢,後面是非發生不可,所以,可說是順治沾多爾袞之光。其次,六,乃為真正具長遠性之功績。打天下,難;守住別人打下來的天下,看情況。這時候在太后懿旨、順治遺囑下,愛新覺羅.玄燁繼位。

 

一個人花很多時間在感情生活上,沒什麼不對;可是能當皇帝的,就只有一個;多了,就不叫皇帝了,叫平民百姓。平民百姓,史書應不會浪費時間、篇幅,大書特書。

 

(清十二-14)



本文已同步發佈到「文學創作」


顯示文章地圖
台長: tandie
人氣(16,78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歷史 |
此分類下一篇:“劍拔弩張的盟友”讀後感
此分類上一篇:《The Reckoning》讀後感-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