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5-16 15:55:38| 人氣1,55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The Reckoning》讀後感-2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The Reckoning》讀後感-15:陽奉陰違、以拖待變 

 

發表時間 2009/01/12 09:10

 

前面提到麥克阿瑟,其對日本影響,除了「穩定」作用以外,最主要就是,讓戰敗後日本,真正站起來前,打好基礎。他在日本(1945 to 1951)作了幾件關鍵事,其中最關鍵者,就是:恢復日本舊勢力,zaibatsu財閥。

 

麥帥總部內,當時有兩批人,一為極保守主義者,另一批則為信奉new deal。前者,不用說;後者,小羅斯福「看家本領」,其重點,又是價值觀念,乃注重西方定義之民主落實;說白了,其作為在當時保守主義眼內,大逆不道者。New deal即使在美大蕭條之後,對美國復甦貢獻上,今日仍見仁見智。日本當時只不過是實驗基地。同時老日對美作戰時許多殘酷不人道、令人髮指行徑,任何老美軍人瞭然於心。老日這下落在老美手中,那豈不是先要算舊帳?舊帳,不就是與軍火、帝國主義關係密切的財閥?

 

問題是,吉田茂本人,成長背景就是在有錢人家長大。吉田茂(原名不是叫吉田茂)之父曾因政治犯入獄,交代排行老五(出生後)吉田茂給其友Kenzo Yoshida扶養成人,因此吉田(Yoshida)乃其真父好友之名;Kenzo Yoshida過世後,留下一大筆錢,同時其養父母亦無親生子女。吉田茂後日益喜與藝妓廝混,曾戲稱:我是藝妓之子,當然也喜歡藝妓。所以,吉田茂做首相時,其保守主義心態,其來有自;日本帝國光輝時代,記憶猶深。同時吉田茂在日本王子Fumimaro Konoe(近衛文麿)心中,吉田茂乃深富日本帝國意識者。

 

那這下,老美佔領軍要推行reform,改革,改誰革誰,不就讓吉田為難?吉田也有聰明智慧:陽奉陰違、以拖待變。他認為當時佔領軍也有回家的時候。

 

(TR-15)

 

The Reckoning》讀後感-16:日本聖誕老人Ebenezer Scrooge 

 

發表時間 2009/01/12 22:09

 

麥帥雖是當時日本主子,可是麥帥美國主子,總統,尤其是(喜歡小題大作、又無煞真本事的)杜魯門,對麥帥甚為感冒。前面的小羅斯福,曾對麥克阿瑟說:『道格拉斯,你是個一流將領、最糟糕的政客』。所以,老麥在日本佔領剛開始時,其國內政壇之掣肘,對其在日作為上,想必艱鉅。同時老麥與艾森豪關係亦差;不能忍受曾做老麥幕僚之艾森豪,位置幹得比他好,等等。

 

老麥剛去日本對日共非常開明。可是此共非比共,畢竟我這外行人也知道,天下共產黨都不一樣的。當時老美對日共縱容,基於一天真想法,老美討厭的、想打擊(purge)的財閥之敵人,不就是日共?同時我老美隨時要你日共消失,你不就乖乖消失?問題在於,這吉田茂跟日共很不對盤,吉田茂這類人一天到晚擔心日本會被日共給攪和得雞犬不寧,不像一個國家。同時當時日共幾乎都在日本工會內,其工會之強悍,老美工會沒得比。總之,剛開始老麥與吉田茂之最大矛盾,就在此。

 

作者提這些用意何在?我的解讀,替後續故事鋪路,日本工會之所以被後日老美、老日政壇打壓,其來有自。同時公會掣肘沒有了,這老日汽車公司比起老美汽車公司來,不就少了最大的『麻煩』?

 

老麥做對另一項事,就是放手給一個叫Joseph Dodge的人,去整頓日本銀行界,造成日後日本銀行之健全,在與美競爭上:銀行,業界貸款,生產產品,賣產品再還給銀行等,這一系列所謂如今我中華民國政府做法:銀行挺企業、企業挺勞工精神沒說的前半段一樣?

 

Dodge在日本銀行界作法就是一百零一招:Dickens筆下的scrooge

 

(TR-16)

 

The Reckoning》讀後感-17:無懼天威、Scrooge照樣硬幹 

 

發表時間 2009/01/13 20:57

 

Joseph Dodge(註一),過去在美國底特律一帶開銀行的。出道前,高中畢業後沒去讀大學,進入銀行後由最基層幹起。因保守理念,後來在美大蕭條期間,「無意間」救了底特律銀行;之後,就幹起該行老闆來。其所謂「無意間」救銀行,就是Dodge本人深信:銀行放款,一定要放給不需要錢的人。當然這是我的笑話解讀;不過Dodge證明我是對的。

 

後來,歐洲戰場打完後,他跟著Bill Draper(註二)在德國協助Draper做復興德國(西德)的經濟制度等建設,最有有名就是建立德國馬克。他的作法:當然又是縮緊褲帶(平衡預算、不能花比你的收入還要多)。後來杜魯門親自要他去日本縮緊日本人褲帶。

 

當然這段故事作者可以寫得很長,沒完沒了,重點在於,美地緣政治方向因蘇聯威脅、1948年看起來老蔣要丟掉大陸,這日本還是窮希希地不上不下,而下的機會居多,因此老美開始緊張起來,貫注大量資源給老麥。這時候老麥要什麼,有什麼。Draper(Undersecretary of Army陸軍副部長級)去日考察,走前撂下一句話,要是老麥跟他意見、看法不同,他倒希望老麥接受他推薦一個人:Dodge。老麥收了。

 

Dodge到麥帥總部SCAP(Supreme Command of the Allied Powers)任職,其主要責任當然就是清算、重整銀行等。老麥在日本「施政」預算,Dodge眼光看來,其「油水、浮誇」太多,等他向麥帥提出他的「勒緊褲帶」看法時,當時Dodge也不是天不怕地不怕的Scrooge,他還是怕麥帥會對其預算「憤怒」;所以小心翼翼提出看法。結果老麥臉色一陣青、一陣紫,有所謂天威難測味道,這「伴君如伴虎」的Dodge一邊皮皮挫,等著老麥雷霆萬鈞之怒發作。誰知道老麥面無表情好一陣子後,走過來,用手指戳著Dodge胸膛好幾次(Dodge形容為好像要戳穿Dodge):『好吧!我們就這樣幹!』

 

註一:http://en.wikipedia.org/wiki/Joseph_Dodge

註二:http://en.wikipedia.org/wiki/William_Henry_Draper,_Jr.

 

(TR-17)

 

The Reckoning》讀後感-18:道奇防線 

 

發表時間 2009/01/14 13:27

 

本來吉田茂跟SCAPNew Deal那批人很不對盤的現象,因為Joseph Dodge來了以後,一切又互相看對眼了(粗俗點:王八對綠豆);吉田茂高興有個真正保守主義者老美,來對日本政府發號施令「如此這般」,那Dodge也感覺到這老日人民個性,又真是『天作之合』,所謂符合Puritan那一套。

 

Dodge過去在美整頓銀行做法,就是他到一處,帳本、銀行金庫全打開,一筆一筆帳對清楚;沒完,誰都不准走。那他到前面德國,後面日本,還會客氣?他在大蕭條起家那一套不就故技重施?

 

可是老日卻很吃這一套;畢竟過去財閥又開始在吉田茂『掩護』之下、SCAP開始排擠New deal那批人之後、日工會開始吃鱉下,不就又翻身?事實上Dodge到後第一年,老美掌控下老日經濟,第一次由赤字翻為有盈餘,雖然不多,也有十億美金,收入是支出的1.087倍。

 

Dodge當時整頓時,他非常喜歡老日銀行家的說法,他們要將日幣貶值,以利出口、不利內需。在其雷厲風行下老日中小企業,尤其是跟銀行沒關係的,倒的倒、垮的垮,失業人一大堆,慘不忍睹。工會與管理階層衝突激烈;最後因無美方支持,反而美因其國內政策趨保守,開始支持財閥,結果工會一蹶不振;當然工會還是要有,相對之下工會成員與管理人員價值觀是一致,等於強悍工會已消失。

 

這時候日本經過Dodge洗禮後亦有一傳說:Dodge Line(註一)。可是老日卻穩住了,這對老美地緣政治作為上,等於注射一劑強心針。同時Dodge與後續的首相也非常對盤,甚至被邀請跟日本皇室飲宴或是交際。

 

十多年後,Dodge副手重回日本,看到日本銀行界還是如此保守,嚇了一跳;你猜這些日本銀行家怎麼說:這是Mr. Dodge要我沒這樣做的啊?十多年不變;要得!哈哈哈

 

註一: Dodge_Line

 

http://en.wikipedia.org/wiki/Dodge_Line

 

(TR-18)

 

The Reckoning》讀後感-19:當時老日汽車工會,被描述為[吃都吃不飽,還會撐著?] 

 

發表時間 2009/01/18 10:21

日本當時(1940年代底、1950年代初)工會成立,是因為老美准的。這老美准有工會,並不是有這需要,而是我們老美有,你們老日也要有概念;所謂new deal支持者那批人概念,並不是一般老日價值觀。從書中舉例,共產黨倒不是問題,畢竟日共(受蘇聯影響)也是與日本工會一起搶會員,其間關係是對立的,非互助。

 

還有,美工會UAW(United Auto Worker),這老美概念,公會是貫穿企業界,是種企業工會,非公司工會。而老日早期在老美准許下之工會,只是公司型,ToyotaNissan等各公司有各公司工會,互不隸屬。這就是最大差別。當時Toyota公司總部、工廠在名古屋,而Nissan在東京;所以工會要鬧事(故事中,這不是偏見)當然選擇東京一代的Nissan來鬧這樣媒體聚焦也方便,即使媒體竟是收音機與報紙沒有電視;所以Toyota那,反而鬧不起來;沒搞頭。

 

再就是,老日相對老美,命不好誰叫打仗打輸掉?人家有各種物資源源不絕,還有原子彈?

 

當時每個老日都是一出門,就找食物吃;所謂的銀行家都一樣。同時冬天一到,每個人肚子是空的,外面又濕又冷,就乾脆在所謂辦公室內,燒火煮飯。木材,到處撿來的;食物,一大早做做火車到鄉下去「找」來的或黑市買來的。有員工宿舍,都是一家大小,吃喝拉撒,全在裡面。你說,這種場面這工會能有煞搞頭?不就是應景?應西方人所謂:吃飽了撐著、沒事找碴的調調。可是,起初幾乎所有工人都還是加入工會。

 

後來工會與公司對幹,之所以失敗,幾個原因,最大,竟是與老日價值觀不合;工人以工作為榮耀。這是上得了檯面說法。真正的原因,以Nissan為例,是公司也組工會,所謂拿錢--銀行家拿錢給企業,而競爭企業間因為Nikkeiren日經連向Nissan保證,與工會對立期間,Toyota不會搶Nissan市場,放手去幹;這種只有老日管理階層才有的眼光與文化,其他國家,個人偏見可以效法。所以,有了所謂 pro-management工會與之抗衡;你組工會,我不會組工會啊?這樣員工有選擇後,那非常militant工會,自然沒搞頭,很快就垮掉。

 

(TR-19)

 

The Reckoning》讀後感-20:Kawamata搞垮敵對Nissan的工會 

 

發表時間 2009/01/18 13:02

 

個人淺顯看法,任何工會,尤其是那個時代,就是強調「分配」概念。員工與公司老闆一樣大。你有的,我也要有;剩下,多寡。精神?吃都吃不飽,哪來精神?價值觀?更別提了。所以,某種程度,可能當時以工會起家的人沒搞清楚,工作權之爭取是其一;要是公司都生存不下去,哪來工作權,甚至平起平坐?那,你工會在炒什麼?所以愈不景氣,工會愈沒搞頭。這是常識,不是知識。這是我讀到的部份。

 

當然Halberstam作者,說故事是要說給老美聽的,有點又臭又長。Nissan當時之所以能頂過去這段艱困時機,就是有個根本不懂汽車、也沒開過車的Katsuji Kawamata(川俁勝治),由IBJ(Industrial Bank of Japan日本興業銀行)派過去的一個所謂代表銀行利益的銀行家,去力挺Nissan與工會抗衡結果。川俁勝治因為在IBJ不修邊幅、態度惡劣跟個流氓一樣,先被外放至Hiroshima廣島IBJ分行,剛去時,他自己也是鍋碗瓢盆的盆,也隨身攜帶,到了辦公室,只剩下桌子,上面正在煮粥或是米飯。這就是當時現況。後來因為Nissan因工會問題向銀行求救,這IBJ就又派川俁勝治前去Nissan。因為川俁勝治喜歡回東京,Nissan又在東京,去了;不然他老大還會耍脾氣,不去。

 

川俁勝治跟工會對幹,原因很簡單,就是當時Nissan工會是在Tetsuo Masuda(增田哲夫)領導。後者東大畢業,當時工會作頭頭,可說是絕大多數東大人看不起、也搞不懂的事。

 

到後來增田被鬥垮鬥臭,就是川俁勝治狠了心,跟工會對幹,外加跟銀行調頭寸,支持另一個與管理層次人組成的工會、借錢給下游廠商支持他們停工期間也有收入、加上Toyota因日經連調和不搶Nissan市場、工人有路可選可以加入前項工會以及被錢或工作機會升遷等收買、黑社會打手,這增田工會不垮才怪。

 

(TR-20)

 

The Reckoning》讀後感-21戰前實業家、戰後成戰犯 

 

發表時間 2009/01/22 17:02

 

Nissan本來戰前是個財閥Nissan Konzerne(康采恩(來自德語Konzern),原義為多種企業集團),由Yoshisuke Aikawa 嘉佑合川(or Gisuke Ayukawa)鮎川合川義介---所組成。合川此人最高峰時,曾任日本關東軍滿州工業發展公司(Manchuria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mpany)即日產(Nissan)與滿洲國合組織財閥首腦人物。

 

合川,讀完帝大後,先在Shibaura Seisakusho(Toshiba東芝公司前身)工作,存夠錢赴美研習冶鋼技術。回日後組間公司Tobata Foundry戶田鑄造 1928年,成為Kuhara Mining Company(今,日鋐金屬株式會社)老闆,此株式會社乃從其妻舅Fusanosuke Kuhara(久原房之助)處取得;旋即成立Nihon Sangyo日本產業,簡稱Nissan日產

 

久原房之助與當時日政界交往甚密,來往者亦有Giichi Tanaka (田中義一),以及軍事強人等;合川日後仰望甚深。1931年滿州事件,合川趁機將日產屬下132間分公司併購,成立Nissan Konzerne,當時所以知名高科技公司,均為其所屬。合川應親戚Nobusuke Kishi (岸信介)所邀,到當時滿洲國關東軍麾下任職。

 

合川當時產業概念與日軍事強人同調,但是政治信念不合。產業部份,日產從事軍事用卡車製造,日軍事領袖當然要利用其所長,同時美方亦有財團投資日產與滿洲國之合作事業;可是政治上,合川對所謂二次大戰軸心國(德日義)甚不看好,合川認為英法勢必佔上風,不如與英法同盟云云;再加上主張滿洲國收容被納粹希特勒等所驅逐之猶太人等等,想必此等政治上南轅北轍,終究觸怒軍方,被逼退出滿洲國權力範圍,回家吃自己。所以,不『識』政治大體,即使經濟產業能力再強,亦無用。

 

戰後,做了21個月囚犯,放出後已不能會日產,同時過去日產,早已分解,同時日產汽車首腦頻頻換人,因為美軍認為即使略霑財閥氣息者,皆不適。所以換了幾個頭頭後,直到川俁勝治,來自日本興業銀行者「奪權」成功為止。

 

(TR-21)

 

The Reckoning》讀後感-22 老杜的:龍文虎脊皆君馭,歷塊過都見爾曹 

 

發表時間 2009/01/28 22:06

 

Yutaka Katayama (片山豊),對Nissan來說貢獻亦大。當時工會與Nissan鬥爭告一段落,Nissan終於打敗工會,活了下來也開始做正務:生產汽車,可是片山豐這人,當時在公司內也算是管理階層,有天就想報名參加1958年澳洲舉行的汽車越野大賽。當時的老日,後人想必猜也猜得出來,很愛面子。因為沒有老日認為自己產品是值得其他國家所信賴的,沒說的,要是輸了,這個臉丟不起。

 

誰知道片山豐堅持到底,他對董事會說,要是輸了,也是在國外(在日本,則神不知鬼不覺),總之,參賽的好處實在太大云云。結果董事會批准要他帶隊去參賽,他帶隊的一部車叫做Fuji的,贏了,其他車也跑得不錯,這下老日舉國瘋狂;回國時老總親自接機。誰知道,這越野車,堅固頗重要;Nissan(事實上是Datsun)跟老外比什麼都不行,就是耐操。這下,老日起了頭,開始向外發展。

 

下一步,美國洛杉磯車展,也是1958年。Nissan是派車去參加,但是重點在於,透徹研究美市場各項反應。所以去的人工程師很多。這些工程師也不辱使命,雖然車子跟老美是不能比,但是他們實際參加各種比賽項目。但是很快就發現,這老日車,坡爬到一半,氣都喘不過來;幾乎上都上不去。

 

老日工程師也厲害,他們賽完後就去找洛杉磯那一帶老美修車廠,請老美修車工人看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這段寫得非常有趣。重點在於,平常在工廠裡,「閉門造車」,同時這老日車型,就好像是個盒子一樣,毫無美感;你不出去瞧瞧別人進步到哪,怎麼會進步?

 

再者,每次參展比賽,有些國家都派些「花瓶」、「採購團」之類的出去,實際有責任的工程師一個都不派;要派,也是在「食物鏈」之最下層,那,你說,你這參展比賽,能有什麼意義?比得過老日?哈哈哈

 

(TR-22)

 

The Reckoning》讀後感-23:工程師向技工學習 

 

發表時間 2009/01/29 00:29

 

這次去洛杉磯參賽,工程師有四個人去:Kuniyuki Tanabe(田邊)Shin MakiTaiichi Hara等,田邊與川俁勝治,此時已是總裁是親戚關係。帶了一台小卡車與轎車去。因日本沒人開所謂西方式的轎車,當時都是計程車之類的所謂轎車,同時老日還沒有老美的Freeway,基本上老日轎車就是要耐操,因為路況很壞,連煞車都不大用得上,所以當時老日開轎車的,暱稱為kamikaze神風隊自殺飛機飛行員,悍得很。

 

這些工程師到美,就是衡量老日汽車到底能在美國賣得出去不。所以其目標非常清楚,市場上接受度到底為何。問題是,老美路面非常良好,老日眼中幾乎是天堂。可是老日車上freeway前,爬坡那一段,就有夠嗆;等上去後,每部車都呼嘯而去,就剩下老日車在後面氣喘喘,跟都跟不上。晚上這些工程師就在當時老日駐洛杉磯代表安排處,弄弄車,想法子如何改進。問題是這些都是工程師,不是技師mechanics,所以要想真有作為,實在是難;畢竟當時工程師是動嘴不動手,技師才動手。後來田邊就找老美技師幫忙看問題,誰知道這老美技師相對這些老日可以做他們老師、師傅;畢竟實際工作經驗太多太強。譬如:煞車,如何將煞車皮磨成很均勻煞車時不一邊打滑、這如何調differential gear等等、像解決爬坡問題等,也傾囊相授。當時老日看見同樣是戰敗國的德國VW也參賽,還頗得老美市場歡迎。於是他們就盯著VW,心想,要是能跟VW不相上下,那也可以搶下一小塊老美市場。不多,只要贏VW就好。

 

誰知道,等這批老日沒事東修修、西敲敲,調整這個、大修那個,結果跟VW拼場,在爬坡時,田邊橫下心,打下三檔(不是一或二檔)衝上坡,結果狀況好得把VW遠遠拋在後面。

 

這下,回國後,這些林林總總實戰經驗:LA freewayNevada沙漠等飆車經驗,Nissan就知道如何確切改進自己產品。

 

他們當時不能帶技工去,因為這次四個人去一個月的旅費,還是Nissan在泰國賣的大巴士錢拿來贊助旅費;不然還真窮得沒錢出國!

 

(TR-23)

 

The Reckoning》讀後感-24 回顧老日翻身過程 

 

發表時間 2009/02/19 23:17

 

讀《The Reckoning》這種書,某種程度上,可說是刻劃經營者的個性,頗值得讀。老美部份,還沒開始聊。目前需交代清楚,老日汽車上能冒出檯面來的原因在哪。回顧一下。

 

戰敗後,麥克阿瑟主政,老日財閥由起初被打入『牛棚』,變成翻身;後搖身一變,從戰前支持老日軍國主義者,到處打家劫舍、攻陷城池之後盾,變成以出口為目的,製造各種消費者產品之生產者;其後面規劃高人,乃MITI通產省之直宏阿瑪亞等。日本國內因素,因當時頗富日本帝國主義價值觀首相吉田茂與財閥意識形態價值觀一致,政治上操控,亦傾向有利財閥方向。老美,當時也看出來,韓戰以日本做轉運地,畢竟老日戰前之價值觀以及工業實力影響還部分存在,只是『巧婦難為無米炊』;老美接著透過韓戰,日後越戰給了米,老日這個巧婦自然就又『炊』起來,能開飯了可不?

 

高階層運作。要是下面亂成一團、一蹋糊塗,幾十個麥帥、直宏、吉田都沒用!差別在哪?作者亦交代為,教育。顯然戰前老日教育是蠻成功的,畢竟國家沒培養一老票沒出息,只知道瞎起鬨者之笨蛋!

 

當時老日戰後,教育上強調工程,亦不外乎由戰敗悟出的道理。什麼道理?他們真正知道自己國家前途在哪,也就是很簡單的,出口,賺外國人錢。從事出口項目,消費者產品。小自家電、大至汽車等。其中有段故事,頗具啟發性。也就是作者透過訪問觀察得到的,老日國內市場上,非常殘酷的惡性競爭。同時據作者觀察這老日職場上,每家每戶上班的人,其薪水相差亦不大。換句話說,這就是「養」老日當時消費性電子、電器產品市場之根源。

 

同時老日個性上,亦喜歡比來比去;你有的,我也要有。同時幾乎每家每戶都買得起。這,不就是消費者產品之最佳市場後盾?

 

(TR-24)

 

The Reckoning》讀後感-25 Learning Curve? 

 

發表時間 2009/02/28 10:18

 

扯這老日多麼了不起,這個、那個未免是在打馬虎眼。當時有個老美James Abegglen顧問,他觀察到的老日這方面表現,或許值得參考。

 

基本上,這當時先進國家老美、歐洲國家等,某產品在其社會中,會到達飽和,也就是說,其他作同樣產品,已無競爭或參與空間時,那,當時的市場佔有率最高者,不就是「予取予求」?

 

另外一個說法,就是生產之廠商,每家都有所謂的learning curve學習曲線。這是什麼意思?就是衡量一家生產公司,其學習速度快慢,能夠很快在奪取市場之同時,造成其成本下降速度快慢的指標(當然這是作者轉述的解釋,參考就好。)

 

Abegglen觀察到這老日這方面特別快,也就是說,在其所謂高速成長,年成長一倍來說,也就是learning curve翻一倍,其成本就下降20~30%。要是每年翻一倍,你說,其成本下降速度快不快?同時像汽車這種產品,關鍵技術、生產線等等,這老日會落後誰?要是落後,老日就去買這種技術。要是沒錢,這銀行體系好像是專為它汽車公司開的一樣,要錢有錢,也不用早還。你說,作汽車的他擔心什麼?不就是盡量把汽車做好?毫無後顧之憂?這,老共今天某方面,不就如此?

 

就價錢來說,美日汽車單價比(資料來自Abegglen所開的顧問公司)

 

1952 $1,500()vs. $2,950()

1959 $1,900vs.$2,100

1961 $1,850vs $1,750

1964 $1,900vs.$1,400

1970 $2,215vs$1,210

*$美金

 

老美汽車單價在逐年上漲、老日在逐年下降,你說,這老美還混什麼?哈哈哈

 

(TR-25)

 

The Reckoning》讀後感-26 安定中求進步,還是不夠! 

 

發表時間 2009/02/28 11:05

 

中時對談有網友聊今日所謂『山寨』概念,我的「白話文」解讀:就是該產品拿掉所謂不需要的功能部分,以滿足最直接、最迫切的功能為職志。亦可看出,許多目前市面上產品,所包進去功能,是沒必要的;也就是該目標市場不需要的,不必滿足。所謂老美藥品市場上,也有的generic drugs味道差不多。

 

也就是說,您這間公司的客戶群,到底定位在哪?其購買力,好大?該產品成熟度,好快等等,通通考慮進去後,再以此需求:目標市場、購買力、產品成熟度等等,作出的產品,當然,或許僅在此『山寨』銷售即可。這,不就算是種:滿足此特定市場的作法?其特徵、時間長短、永續經營概念等,不就也要調整?

 

我看也別扯太遠,再就是,舉個例子,解釋我前面提到的,老日國內市場競爭之劇烈,到底當時是好劇烈?

 

當時50年代中,Honda vs. Tohatsu摩托車市場大戰故事,或許正如作者指出的,老日每家廠商生存發展的表徵,這表徵,就是『烙在該廠商前額上之印記』。市場定位,老日中階經理人,每人騎一台摩托車上下班,這多帥啊?市場競爭開時差別:市場占有率:Tohatsu,22%; Honda, 20%. 財務:Tohatsu(無債務);Honda,債務纏身. Tohatsu:稅後盈餘為銷售額8%; Honda, 3.4%.

 

真正差別:市場佔有率奪取之快慢;經理人之企圖心。前者無須贅言;後者,Honda老闆,本田宗一郎Soichiro Honda就不一樣,是個非常有創意的經理人。畢竟該市場,在1955年,年成長率被估為55%。這對宗一郎來說就是他看到的目標利基。所以,連續五年爆炸性成長後,這「安定中求進步」的Tohatsu就掛點;市場占有率跌到Honda的十一分之一(44% vs. 4%)

 

Tohatsu完全被擊敗。這故事重點在哪?購買力、行銷、對市場之反應靈敏度等等,最終,市場佔有率,予取予求。

 

(TR-26)

 

The Reckoning》讀後感-27 看起來,任何技術問題,不再是問題 

 

發表時間 2009/02/28 11:59

 

 

前面提到作者對老日這方面觀察,乍看,未免以管窺天,或是心中早有定見,再射箭畫靶。此評論,亦無可厚非。問題是,為什麼你我不來寫這種故事?或是根本寫不出來?嘻嘻嘻…

 

要是把這種當時算是『淪』為消費品的汽車,當作只是件『市場遊戲或佔有率多寡』,未免太不長進。要是產品根本不堪一擊,這市場還玩得起來?誰來買你汽車?開玩笑可不?

 

所以,這作者很快就回歸到文化等等,模稜兩可說法。說白了,無法解釋清楚。但是,可觀察到的,人的素質培養,在上位者之用心,企圖心,反省,學習,真正進步。這,不就又給我來個『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震撼教育可不?那也沒必要。只要懂得:真功夫,來自不斷努力即可。什麼位子,看得到什麼,確切作倒。要是想『一招半式走江湖』,亦可?嘿嘿嘿..

 

前面提到這老日戰敗後,在美落魄沒煞搞頭的Deming,到了日本去上課,當時聽課者,每個老日心中想的,據Deming轉述:我們老日怎麼會打輸老美,納悶不已。所以,嚴格說,這上課的老日,也就用心聽,這老美到底是比我們強在哪裡?不是麼?

 

事實上老日早就知道,遊戲規則之前,就是定義問題。除此以外,老日基本功不賴,譬如像煉鋼、接著造船等等,老日一開始,因為屬於所謂戰後infrastructure之類者早就不錯。問題是,消費品之需求,老日當時調整力是夠。譬如,前面提到這Nissan參加洛杉磯汽車大展之當時,老日汽車之所以會比老美汽車重,就是老日煉鋼技術,當時還無法將成品鋼之厚度,從老日1mm降到1/7~1/6mm,後者為當時老美汽車用鋼之厚度。

 

(TR-27)

 

 



本文已同步發佈到「文學創作」

台長: tandie
人氣(1,55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歷史 |
此分類下一篇:《正說清朝十二帝》讀後感( I)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皇太極、福臨
此分類上一篇:《The Reckoning》讀後感-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