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8-19 23:51:17| 人氣15,131|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Spy Catcher讀後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最近整理舊書,一大堆沒讀過的小說、自傳、nonfiction等。其中有一本1988年出版的paperback,《Spy Catcher擒諜記》,讀了前面幾段後,正合我目前口味。

故事主角Peter Wright,曾是英國情報組織MI5的「高層人事」,所謂top echelon官員。這MI5,相對於MI6也就是大家過去常看的James Bond 007電影,MI5是專注反間counterespionage活動。Wright本人因與英政府在做反間工作上,看法與堅持不一致,因而辭職引退。其不一致之處,在於Wright認為當時已經曝光的四位英國人,就是蘇聯在英國安置的mole,所謂double agent,雙面間諜,說不好聽就是「臥底」蘇聯間諜,這四個人雖已曝光,但是Wright認為還有第五個人,所謂The fifth man,說句笑話好像打籃球的一隊五個人,所謂的The sixth man一樣!而這英國當局卻不願意追究下去,因此,Wight自動黯然去職。

Wright當然不是省油的燈,他去職退休後,在澳大力亞牧場上又閑不住,開始寫回憶錄,這不回憶也罷,一回憶卻擾惱了Thatcher政府,一再想辦法去阻擋該書出書。當時英國是擋得住,可是,該書卻在世界其他地方大賣特賣!

這故事有趣之處,就在二次大戰過程中,據作者敘述英國人之所以在很多方面「挺」得住德軍攻勢,就是靠的英國科學家努力!努力去解決實際問題,這些問題從作者眼光,國家強不強盛,靠的是一批工程師去實際定義問題、確切利用已知、未完全證明的理論,再實際去做出來,影響當時戰略戰術上的改變。最可貴的,這英國當時上層中層領導人,非常實際又有眼光,他們看這場與德戰爭,定位在科技戰!而這是1940年代的事!

(SC1)

Wright父親,Maurice Wright是位喜歡動手弄科技方面的專家。Maurice當時在Marconi公司,做Engineer in Chief,負責研發竊聽德軍通訊訊號方面事務。當時Marconi原本是民間公司,這Marconi後台或是原創人就是義大利人Gugliemo Marconi,發明收音機的人,故事中後來這間公司被另外一間收購,就不再管事,同時年歲已大。

有趣是,這英國人當主管的,還真有眼光,認為這收音機,嚴格說是訊號方面的監聽、竊聽,也就是非常專業的事務,或許從情報眼光,若能夠「先馳得點」,就是能想辦法去竊聽到德軍通訊,當然對戰事影響上,有絕對優勢!現今2006年看來,這有什麼了不起?問題是,這是1930~1940年代,這就非常了不起!

重點在人家的教育,怎麼會敎出這種人才來,也就是主事者看事情與其他國家主事者大不一樣!

為什麼要提這一段?作者大概想從最源頭開始,平鋪直敘為什麼會加入MI5的前因部份!這與Maurice有很大關係,Maurice本人對通訊訊號上研究及投入,啟發了Peter。Peter從小身體健康欠佳,唯一令Peter有值得回憶的,就是老爸Maurice一回到家,就帶著小Peter,去「秀」他各種有關工作上新發現發明,這老爸把自己兒子當作第一排最佳觀眾一樣去溝通,這小Peter自然而然耳濡目染,小小年紀就對科技上如當時最先進的收音機等這方面,建立最基本常識,甚至某些專業知識能力!

(SC2)

Maurice的工作上挫折,來自服務公司被另一間併購,即使做到研發部門頭頭,照樣被解雇回家吃自己。酗酒、忿忿不平,成為他當時衰敗表徵。當然Wright一家幾口經濟頓時陷入困境。小Peter正在讀大學,為了自己養活自己,當時又是戰時這英國人幾乎都在管制配糧下過日子,沒幾個人吃得飽穿得暖,小Peter就找到蘇格蘭地區一家養育乳牛地方,做長工沒薪水只管吃住。這Peter真是困境中仍不忘努力向上,晚上收工後居然研讀當時先進的像現在的現代物理課本,為的是有一天他將再進入科技領域,跟老爸一樣。

後來老爸谷底翻身,因緣際會又回到該領域,畢竟老爸過去曾替英國政府賣過命,曾以一位科學家身份奉命到北歐一帶去監聽德軍海軍潛艇通訊,證實英國情報方面所截獲德軍通訊方面事項,立下功勞,所以,英國主事者,一有機會當然就給Maurcie一個重新機會,這Maurice又回到這領域繼續做研發。

老爸翻身後,兒子Peter也回到大學攻讀,事後又被官方叫去做電磁方面研發工作。這段敘述可看得出人家英國人厲害地方。這英國人的實際,只問問題解決答案,不問做事人年紀經驗,卻看表現、態度以及做事人是否不屈不撓地解決問題而後已!Peter當時才二十出頭,就被叫去做船艦、潛艇「去磁」化工作。這去磁化很重要,就是當時德國的水雷,是磁性水雷,如果船艦去磁工作做得好,就是磁性上「南北」向處裡得當,這水雷就不是問題,因為科學理論上,水雷與船艦是互相「排斥」的。同時,這已經有科學家「大膽」猜出這德軍水雷是「北」向的。

這去磁化為什麼重要,譬如在著名的Dunkirk evacuation,敦克爾克大撤退,當時德軍在海面上佈雷上萬,而英國船艦沒一艘給碰到水雷,就是英國科學家像Peter Wright這種人的功勞!

作者這方面有趣敘述,譬如在潛艇去磁化上,這跟船艦不同,作者也想出法子,一一克服困難,完成任務。當時需求是要全艇人員配合,而Peter二十出頭小伙子發號施令,指揮全艦人員,這對小Peter來說真是過癮!不過可以看得出人家英國人的智慧,能做事解決問題的,才去領導!不是只看位階!

(SC3)
前面提到小Peter當時在潛艦去磁化工作上,有一位他的mentor,姓Butterworth,Peter一直沒提他是誰,大概是假設讀者都知道,就是發明Low-pass filter的Butterworth。當時,據書中「暗示」,因為沒有明說,這Butterworth的確在學業功力輔助上,Butterworth居功甚偉。

戰後,英國政府又想再一次重新分派這批戰時「徵招」的科技人員,也舉行考試,Peter考得不錯。故事很快就進入Peter與MI5真正扯上關係。

當時英政府編制上這兩個情報單位,MI5、MI6都不存在。基本上是一位爵士級的人在主導,這個人Freddie Brundrett,他是在1940年代後期冷戰開始時,英政府擔任國防部副(總)科學顧問,英國當時很在意如何將科技界菁英,納入替政府服務,就像二次大戰時,這些科技界的人,如何奮力解決實際問題,幫助英國戰爭勝利。所以,基本上Brundrett所在意的就是如何找到這批菁英。Wright父子都被叫去面談當時在場的也有MI5、MI6。

話說回來,這次真正面談機緣,來自Maurice過去替英政府工作實際功勞,以及Maurice與MI5、MI6過去頭頭都很熟。種種因緣際會,這才想到找Wright談。事實上,Brundrett真正在意的是,蘇聯情報蒐集等事項,想必當時英國已將蘇聯視為假想敵。同時從作者後幾章敘述,當時在科技方面,二次大戰後,英國科學家在許多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有些部份遠超越美國。

(SC4)
那Peter等被叫去Brundrett辦公室面談,基本上訓話、鼓舞士氣,這只是告訴MI5、MI6的人,Wright父子都要加入,而尤其是Peter,同時是半職,沒有薪水。

誰知道,這MI5的頭頭,架子更大,結果還是要買Brundrett的帳。但是要想進入MI5工作,這MI5也得看你是不是真有真材實料,不是大老闆說了算。機運來了,美國在莫斯科大使館因為國務卿要來,老美就對整個大使館來個「大掃除」,掃除蘇聯的監聽器。陰錯陽差,老美掃描的儀器頻率,「恰好」設在1800MH,剛好就逮到藏在老美國徽後面的蘇製竊聽器。

這老美有點被描述為「大笨蛋」味道,不過事實上也如此。畢竟竊聽器是找到,但是老美這方面科學家、工程師,當時卻無法搞清楚這種竊聽器是怎樣運作,瞎搞一段時間後,只有求助英國。這時候MI6副頭頭就叫Peter去弄清楚。當時Peter還是在弄潛艇方面工作,也不滿意或許跟他不願意因工作上要求,到外地去譬如像潛艦所在地去工作,在此動機下,他對此竊聽器疑難雜症也特別帶勁。結過花了幾個月,一面忙著潛艦工作,一面又用心去解讀這竊聽器如何運作,結果給他搞清楚,Peter於是就做個Demo,告訴老美這如何運作操控。

讀了這一段,真是感概,人家看一樣事情,要是科技上的,這Peter基本功夠,同時過去在Marconi工作時所「鍊」出來一身現今Signal Processing學科上的功力,又再度展現,替英國科學家在老美面前出盡風頭,立下功勞!因為Peter當時是研究這竊聽時聲音訊號反射後,如何再抓得到「錯誤最少」的訊號部分。他認為這就是當時解決這問題最重要的功力。

(SC5)

英國人的保守,世界有名。其實不是保守,而是實際、實在,或許處裡不好被誤認為保守;他們都不在意,我們在意什麼?

Peter後來被邀加入MI5,這過程也有趣,就是當時邀他加入的MI5副頭頭,Cummings,是個典型保守英國人。同時Peter很在意的事,這Cummings喜歡最好是不花一便士,就得到他要的。換句話說,他一直強調,這與在Whitehall下面單位工作是不一樣,我們MI6的人如此這般等等,所以,我讀到感覺是,最好情況,這Peter一直替MI5做白工下去。Peter跟他老爸當然也知道,所以Maurice一直堅持,他們要挖角,這職位上一定要是Scientist,不是什麼亂其八遭的Case Officer。這樣拉鋸戰搞來搞去,終究MI5讓步,完全同意Peter要求讓其加入。

同時在美使館事件上,Peter後知後覺,已經看出英國情報方面工作,將會面臨挫折。Peter分析,第一,預算、第二、心態、第三、這情報單位在與其他軍種像海軍,科技上很落後。不過像大使館事件,讓Peter出盡風頭,也讓當時副局長,後來的「不能被Peter等人證實」英國雙面間諜之一所謂的The fifth man,Hollis,驚艷Peter才華,但是Hollis卻像電影中典型英國人,不但喜行不露聲色,還僚氣頗重地輕微讚美。這讚美不讚也罷,卻令Peter當時很反感。

話說這Peter回憶起來,這四大寇,有就是後來被逮到及曝光的英國雙面間諜,Philby、Burgess、Maclean、Blunt,都有個特徵,就是享受到所有當時英國上層階級出身好處卻出賣國家利益。而像Wright等毫無社會地位或享受到階級好處的,卻是逮這批人的獵人!

所以,看起來很諷刺,卻也應驗人在福中不知福吧!

(SC6)
聊聊當時莫斯科美大使館的蘇製竊聽器,如何被發現。據Peter解釋是很簡單的道理,所謂「干擾」,像那種「Howl round effect」,正如現今打電話進call-in電視現場節目一樣,觀眾的訊號會干擾電視節目音訊,大家都知道,主持人會一再要觀眾把自家電視機、收音機關掉或是音訊調小聲,以免干擾。

找到竊聽器,老美突然發現,這蘇聯在這方面頗進步,這一時老美還無法去好好運用這竊聽器,想必第一、reverse engineering、第二、知道如何運作後,可以想個辦法去反制竊聽。有趣的事,當時發現時,這蘇聯竊聽器卻「關機」,也就是不再運作。問題是,為什麼這蘇聯竊聽器會在那段時間關機?

Peter沒明說,卻暗示一定有人走漏消息。誰?那還是誰,不就是某種Mole?

老美科學家及工程師拿到這竊聽器後,有點「笨手笨腳」,卻把竊聽器中一小部份核心地方給「碰歪或是弄到」。結果交給Peter後,Peter剛開始,也一直弄不明白這竊聽器如何運作。後來他突然靈機一動,原來是他們看這蘇製竊聽器,下手破解方向給弄反了,有就是他們對這竊聽時,蘇製竊聽器如何抓訊號的Mechanism誤解了。

結果經過Peter札實工程師訓練,終於想個法子,他利用某個頻率,將儀器置於某個恰當位置,就能讓這蘇製竊聽器「發聲」,也就是老美可以用這重方法,去找新的還未被發現的竊聽器。

這整個過程是在1940年代末期,冷戰初期,這也告訴英美情報單位,第一、他們竊聽技術遠落後蘇聯、第二、英國MI5這種單位科技上實在落伍太多!再加上當時預算問題,這種種Peter都讓MI5頭頭知道,這英國人當然知道分析利害關係這才造成Peter被延攬進入MI5,以Principal Scientist身分進入工作!

(SC7)
這本書作者寫得好,就在觀察入微及幽默。Peter Wright經過各種「檢驗」後,終於進入MI5,成為Scientific Officer,自己有間小辦公室,小到「只能放把掃帚在內」。不知道是否真的如此或是作者有意戲劇化,他筆下的人物,除觀察入微外,幽默風趣且人性畢露。

先交代一下這兩個情報單位相互關係。MI5與MI6,基本上是互相敵對的,因為搶同一塊地盤,情報。同時,MI5好幾此差一點就被MI6「惡性併吞」,結果靠著過去大頭頭,所謂MI5的Director General擋下。同時情報上有出鋒頭的事,都是MI6在秀,而MI5卻一邊涼快。

這英國人看情報活動,認為這是Kipling所謂的The Great Games。而作者認為這種遊戲,我的解讀,那只有像英國這種文化背景的人,才玩得好、玩得精。同時,作者眼中,大概夠資格玩情報遊戲的當時只有英國,剩下就是蘇聯。差別就在文化。這是種非常微妙不可捉摸的觀察,大概只有在玩遊戲的人,才體會得出來。

Peter Wright進入MI5後被安排在A2單位工作,直屬老闆就是當時「挖角」有關的Winterborn。這MI5下面單位以A開頭,A、B、C、D、E、F等案功能區分,然後各功能下再細分。每個人辦公室與Whitehall其他單位最大不同,就是辦公室內多了一個保險櫃。同時MI5規定,人一離開辦公室即使是上個廁所或怎樣這桌上一定得給收乾淨,連紙屑都不能留。同時在Peter進MI5時,那是1955 年,英國人心中與蘇聯冷戰早已開始,這也是Peter之所以會破格被錄取進來,也就是大老板認為他們在蘇聯事務上,要加把勁。

有趣的事,當Peter新進入後「熟悉環境」之旅,他發現當時這MI5檔案歸檔系統,真是值得一提,畢竟,整個情報活動,資訊保存及整理、歸類以便再取得時方便等考量,這英國人真有一套。問題是這一套「人工」投入太高,同時這歸檔小姐又不能像現今麥當勞一樣,在馬路上公開招人就有,這批工作小姐多半都是英國貴族之後或是MI5員工親戚等展轉介紹進來,好笑就是一般工作「壽命」是九個月,剛好是女人受孕生產期一樣長;接著就是要有新進小姐去遞補。

(SC8)
Peter進入MI5後,他老大把過去所學,課本也好實際經驗也罷,能用上全用上。直屬老闆Winterborn過去曾從事軍旅生涯,待過中國大陸及其他英屬地區,Winterborn還會說中文。但是軍人背景並沒有對他造成障礙,反而軍人的紀律,說穿了就是做事有條理步步扎實,反而在出任務上因規劃實在可行性高,同時Winterborn也是個hands-on的人,與Peter非常投緣工作起來互補性自然高。

Peter畢竟年輕有時想法會打高空過頭,這Winterborn就會用實際可行性高的作法,把他拉到實際可行部位,再嚴密進行任務。這也符合所謂Feasibility study精髓。這Peter之所以會fit-in,就是他通訊上長才,這也是他在潛艦實際工作經驗以及Maurice所傳授啟發的通訊知識。Peter主要任務就是裝置監聽用的麥克風。當時1950年代,英國也有相當法律人權概念,所以某種程度上這情報工作,是「遊走在法律邊緣」,所以他們出任務時也身上帶著警察證件,萬一有問題,像闖空門等,這就要有個MI5相關單位與警方「協調」。

當時蘇聯,尤其是失去政權已久的白俄後裔,在英滯留頗多。這些人也就自然被MI5單位吸收過來,做對蘇聯間諜監聽翻譯工作。英國在1950年代就已經有人看到蘇聯,當時二次大戰盟邦,對英國是覬覦已久。英國當時同情共產黨的所謂自由派人士更不少,但是,站在政府立場,這蘇聯畢竟是種潛在威脅,必須與以應對或反制。這套思維相信對老美也起了很大作用,雖說英美關係如臍帶般不可切,但實際上,要是英國人本身是扶不起阿斗或是廢人,相信這老美也不會跟他們搞成「如臍帶般不可切」。

(SC9)
這Peter怎麼會發現英方情報網有漏洞?幾個事情透漏端倪。首先是美大使館蘇聯竊聽器關機事情,再就是Peter受邀去加拿大幫助加拿大騎警附屬反情報單位,在加拿大蘇聯新建使館裝置竊聽器;以及後續澳大利亞的波蘭大事館裝竊聽器等等。因為加拿大及澳大利亞主事者與MI6人脈關係,Peter才與這些人幫忙解決這些實務上困難。

問題是,經過九牛二十虎之力,這竊聽器裝好後,ㄟ,這蘇聯掃描竊聽人員就幾乎立刻知道那間屋子有問題,馬上逮到,要不然就重新再整修或重建,讓這竊聽完全無用。這也告訴Peter,這一定有內情;換句話說,歸納出來一定是有人走漏消息,而且是在非常高層地位。作者是沒明說,或許是為書中故事發展,留下伏筆。

再就是Peter很用心,他當時正開發出一種竊聽器,可置於任何桌面物件內,只要至物件本身表面形狀不造成竊聽器傳收訊號問題,這種裝置幾乎是非常理想。同時這竊聽器運作原理,是外在微波訊號啟動監聽,同時竊聽器本身不發出任核電磁訊號,所以幾乎是以當時掃描技術根本抓不到。

就有人想到將這竊聽器裝置到送給蘇聯大使的禮物內,而這禮物還會被大使置於辦公卓上,那,竊聽起來可不方便已極?問題在,什麼樣禮物,這蘇聯大使才會放在桌上展示?

於是就有人想起找一為過去替MI5、MI6立下汗馬功勞的,Klop Ustinov。

(SC10)
Klop Ustinov何許人也?他是後來著名演員Peter Ustinov老爸。Peter Wright去找他主要是想了解這蘇聯人對禮物如何處置。要不然好難動手腳裝好竊聽器在禮物上,這禮物被放到置物櫃或是送給人家甚至被賣掉,哪豈不做白工?

Ustinov這段很有意思,他說目前這批檯面上布爾雪維克Bolsheviks出身背景的人,你要送禮物給他,不是轉賣獲利就是根本不會放在辦公桌上展示。但是,送列寧半身或是克林姆寧宮雕飾品,或許會,問題在如何讓這竊聽器發生最大效果,所以這禮物外觀形狀很重要,這對通訊訊號傳遞有很大影響。

但是作者好像顧慮到曝露某種資訊,並沒交代後續倒底用哪種形狀禮物裝置竊聽器,卻大談Ustinov曾為英國情報單位立下各種功勞,如今年老衰敗一文不名靠賣私藏舊書過日,結果,作者去向MI6副頭頭反應,終究Ustinov得到某種「退休」收入過日子。這段寫得很感人,同時作者也透露做這行有苦難言之處。

情報人員,基本上大多時候孤孤獨獨過日子,身上腦子裡充滿秘密卻不能對任何人說,負擔何其重。同時情報單位總是調過來換過去,暗示,連知心朋友都會沒一個,要是有,很多話都不能講。

像後期James Bond 007故事,這與Peter所經歷的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不過,看到這MI5等科技人員不斷努力開發當時新的情報工具,像竊聽器等,真是佩服!不一樣就是,這些東西不是大家到市場上買得到的,問題在,為什麼人家這麼用心去做一樣他們本份上的工作而不打混過日子?也就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這,也許人家為什麼幾乎某方面永遠是個先進國家有關吧!

(SC11)
Dear 老嫗,

的確這Peter Wright實際,可說是引導他做人做事基本原則,另一就是求好向上的動力。

故事後來提到這英國情報單位相互間角色扮演上,並不互相調和,同時,這也是政治任命,暗示相對於實際情報需求上,往往是南轅北轍,除國家情報工作受阻、受挫,這個人、當事人的情報生涯亦遭受負面影響,也就是,政治任命,從專業分工角度,經常是適才適任之相反。

有個插曲,結果造成MI5、MI6人事大調動,亦加深後續兩單位矛盾。當時1950年代後期,蘇聯克魯雪夫去英國訪問,他搭乘蘇聯戰艦前往,這艘戰艦到英國時間比英國情治單位預測的時間快很多。這MI6頭頭就叫人去了解為什麼這蘇聯戰艦會跑得那麼快,結果就派潛水夫下去實際「量」戰艦的推進器Propeller到底直徑多寬、葉片多長等細節。誰知道這一去卻造成MI6人員身首異處死亡。這事情鬧大,蘇聯又發飆,英國政府下議院當然會質詢這次醜聞,要有人負責。當時首相Anthony Eden,在Peter眼中好像是個無能孬種,當然想到就是「換人做作看」!這當然就是MI6頭頭下台。那換誰呢?想必就是由MI5調人過去,位階上當然就是MI5局長,Director General,Dick White。這留下MI5空缺,理所當然由當時的副手Hollis內升。

這件事外面看起來好像是很平常,可是這是鴨子滑水水面部分。這「水下」也就是兩局,MI5、MI6,關係原本惡劣緊張,這下把MI5頭頭掉過來當「死對頭」MI6頭頭,這MI6上層及中階人員,可不就「反彈」異常?同時,White本身意願根本不高,同時其繼任人Hollis又是局內很令人「感冒」的人,不知道Peter Wright提到這一段,是否為後續「山雨欲來風滿樓」留下伏筆。

(SC12)
句作者描述這兩情治單位MI5、MI6,依英國傳統做事方法,有些部分個人愚見,跟老美差不多,就是,單位之成立理由原因,早已不存在,但是,當時建立這單位是經過一段實際需求而來,這也是所謂Anglo-Saxon的尊重status-quo,暗示亦考量到due-process。

這MI5頭頭當時在治理局內事務時,因本身是蘇聯反間諜專家,立下汗馬功勞,同時心態上包容性大,容忍不同意見,鼓勵有效解決問題作法。基本上局內運作,從作者眼光可說是「開明」時期。

新任的Hollis,從一開始這MI5內部人就對他感冒,Hollis據描述就像電影中那種令人反感、自大驕傲又無情冷漠的英國人負面角色,不知道是本身Up-bring,或是天生如此。最糟糕在於Hollis做事毫無企圖心,一個領導人最重要的就是vision,Hollis不但毫無,還進一步「緊縮」造成局內有志之士,忿忿不平。長話短說像Peter這種小毛頭都看出來這新任局長將是後續MI5情治工作阻力,甚至亂源。這是1950年代末期事情。同時情治單位面臨外部競爭、內部奪權紛擾,對任何有心向上的情治人員當然是「烏雲罩頂」。

Peter角度看事情,當然受限於位階。但他能實際解決問題,名聲遠播。站在他的地位、位階,當然就是竊聽科技疑難雜症等處裡,想必拘限、拘泥是必然,但是Peter卻一直從系統化角度看事情。譬如英當時情治單位,除MI5、MI6之外,就是位階高一級的GCHQ。這GCHQ(目前讀到,作者一直沒交代這Acronym到底代表何意)也是個情報單位,他們負責利用電腦分析解碼監聽各國大使館電報通訊。這時候電腦等剛出現,也許與Alan Turing有關,Turing公認是電腦之父,這個英國人後來因為「同性戀」事件,被折磨得很慘,暫不表。問題是,Peter從系統規劃眼光,這系統規劃這字眼,可能當時不存在,也就看出這英情治系統是多麼的紛歧,左手經常不知道右手在幹什麼。

(SC13)
這Peter怎麼會跟GCHQ扯上關係?因為他「突然」看到這情治單位之間,互相不通也不來往,有點工作上重疊、資源上浪費。同時當時MI5與GCHQ也有連絡組織存在,事實上是一人小組。同時Peter跟老闆Cummings提到些事情,Cummings反應總是「自掃門前雪」。

不知如何突然Peter自己成為與GCHQ的聯絡官有天兩部門開會,結果對方也不了了之,同時對業務上如監聽等毫無興趣,但是對方卻介紹Peter給GCHQ的監聽高手,好像讓其互相「過招」。

因此,Peter才了解這GCHQ主要監聽各國大使館尤其是電報部分。這1950年代末期幾乎所有外國(英國之外)都是用瑞士製造的電報傳收機,不同之處,這加密、解密部分且來有點像《達文西密碼》內的某些部分,就是每天一大早大使館內收電報的人,會去「手調」設定密碼。

長話短說這Peter心生一計,如這手調密碼時,這轉動dial的聲音如果能錄下來,想必他們就能靠此解出所有監聽到的電報通訊。問題在於這設定密碼時,通常是要設定8個數字,那GCHQ高手就說,我們要是能確定8個中5個數字,就能利用電腦「跑」出其他剩下的3個數字,這對方電報通訊,就一目瞭然!

這Peter也厲害他居然想出一法子,用最優質錄音竊聽器,先在MI5內測試再實際偷偷摸摸利用化裝成電話修理人員,再實地裝置這些氣竊聽器,錄下所有「設定轉動」聲音,再利用掃瞄器解讀翻譯出來,結果這GCHQ在電報通訊監聽上大獲其勝。

當時的後害者是埃及大使館。因為當時蘇伊士運河收回事件,埃及是與蘇聯站在一條線上,問題是,這聰明又有智慧Peter卻發現,蘇聯情治人員頭腦正確說是反間諜頭腦的確高人一等。正如下西洋棋般互相鬥智,讀起來真是佩服!

(SC14)
蘇聯情治人員為什麼厲害?從MI5眼中看事情,他們很注重過程,再到推真正意圖。蘇聯情治人員有個習慣,就是大使等高級官員一到某大使館,這蘇聯先遣人員就會去掃描所有可能的竊聽器。

而這蘇伊士運河事件,老美當然與英國情治人員同時竊、監聽到所有埃及與蘇通訊、電報,其中蘇聯有意要用戰機加入行動來維護蘇埃利益。這被英國,當然老美也聽到,當然立即逼迫英國讓步。接著就是實際英國讓步行動。

誰知道這是蘇聯反間計謀?這如何確定?這MI5也厲害,就從蘇聯情治人員不去掃描埃及大事館,要是掃描也是馬虎形式化,這小小動作看出來,這是蘇聯計謀,故意講給英國、老美聽的。畢竟,蘇聯情治先遣人員的準備工作,這是predictable,ㄟ,怪了,這埃及大使館卻不先掃描等,豈不有意讓你英國人知道?

當然這可說是作者後知後覺,也可說是任何不合常理的動作都可解讀成,對方有意如此。這種思維,代表實際情治工作背後,總要有個不同又高層次解讀、研判,那這情治行動才有意義。這是種教不來、學不會的藝術。就是說,大家在行動狂熱中,早就很得意洋洋自己這方已完全掌控情況,誰知道真正的對方動機就是要你感覺你已掌控,而對方卻是實際獲利者。

(SC15)
MI5頭頭Hollis「扶正」後,Peter Wright在竊聽埃及大使館作業上,顯然立下大功一件,Hollis也走路有風一陣子。機會來了,Peter被Hollis派到老美FBI去做「公關」。

當時是Hoover掌權,對英國人尤其是MI5的人可說是鄙視已久。據Peter了解,Hoover對情治單位像MI5,自己人(Philby、Burgess)「叛國」居然抓不到,那剩下就是這Hoover認為像這種單位的人,根本不值得來往。所以有段時期,MI5的人不受FBI歡迎,連FBI大門都進不了。

機會來了,有一次華府波蘭大使館臥底份子,透漏給FBI說MI5有個臥底。當然此事非同小可,這英美連體嬰,尤其情報上更是如此。消息由FBI高級人員親自坐飛機帶信給Hollis,同時整個過程在MI5的「安全屋」內面議;事完後該FBI立刻飛回美國。

Hollis了解內情後,發現最好辦法去揪出臥底,還是由Peter動腦筋解決。這Peter也厲害,居然給想出絕招(暫略),反制這臥底等實際功效。過程中又再度革新MI5實際行動作業方法,以及反監聽作為,讓Hollis及FBI大為讚嘆。所以這次Peter去FBI,除了觀摩學習,也是奉上級之命與FBI修補過去對方「不信任」誤解。

(SC16)
MI5臥底事件,如何曝光?當時在華府波蘭大使館內FBI臥底份子透漏,他回國探親與另位波蘭軍方人士酒店內打屁,得知此消息。同時透漏英國國防公司作飛彈研究部門也有個漏洞。消息後由MI5等追蹤觀察,研判出MI5的確有個Mole(痣),這顆痣卻始終找不到,藏得也不錯。

Peter也厲害,他就想個方法,讓這顆痣曝光。基本上Peter早就想透過GCHQ資源,去改進MI5跟蹤監聽作業上某種通訊上「漏洞」。什麼「漏洞」?就是說每次跟蹤的MI5車輛總是曝光,讓蘇聯人員神不知鬼不覺就溜掉。問題是出在,這Peter早就發現這是漏洞,但是,自己MI5資源上受限同時轄區也管不著。什麼資源?跟縱器材更新,以及實際上跟蹤通訊訊號接受之確認;什麼轄區?就是訊號所使用的頻率波段分配。尤其是後者。

致於跟蹤時通訊保密安全上,也就是會不會被竊聽,這時Peter已經了解,這不再是問題。因為這蘇聯也真聰明,他們不需要實際上竊聽MI5通訊,在反跟蹤實際作業上,他只要能同步監聽MI5跟蹤車輛當時位址,就可以猜出蘇聯要的資訊。那,怎麼猜呢?就靠MI5通訊時,同訊器材像收音機一樣的接受傳送機,本身所發出的訊號。靠此訊號,蘇聯就可以猜出當時那一刻,這輛或幾輛MI5跟蹤車正確位址。那,剩下步驟作法,不就很清楚?

這Peter解釋給局長Hollis聽。Hollis哪會聽得懂!Peter就不厭其煩,後來以過去他老爸在他做小朋友時,老爸親自帶著小Peter,示範給他看,老爸如何「監聽」及「猜出」當時根本肉眼不見的英國艦隊行蹤。Maurice就用斷斷續續接收到的英國艦隊雷達訊號,「預測」這當時英國艦隊走向,精準無比!

(SC17)
總結一下。當時這些英國情報人員重要特徵,第一、沒有人教英國情報人員該怎麼做!他們自己對自己要求高,再去實際「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滿足需求!第二、這高層有眼光、有作為,同時看到科技與情報實力畫上等線,同時了解做個高層人最大責任,就是找到人才充分授權讓其發揮。

這道理不是很簡單麼?為什麼人家當時英國人作得到?答案只有一個,決心。所以,理論不必說太多,有用才重要。

所以,這Peter Wright等人,也就龍交龍、鳳交鳳,真正替自己國家情治工作做出一番事業!長話短說,在其位者各個殫精竭慮,確切把事情作好!

這後續如何證明MI5的確有個臥底?兩項事情,一是Peter在從事反「反跟監」監聽頻率調整時,發現可能有內奸;二則,跟監這國防公司飛彈研發部門臥底者,繳交情報給蘇聯領事館人時,「揣測」出來的。

所以,實際證據取得,還是做不好情報工作;要知道隱藏於下之真正動機這牽涉到分析解讀,這才需要功力!

後者,這臥底者在交給對方蘇聯人員資訊時這蘇聯人員好像早就知道會被逮,故意「燒」掉這條線,根本不做任何「反跟蹤」動作!也就是已有MI5臥底通知他,今天會「出事」!

前者,這實際反「反跟監」作業上,Peter在調控跟蹤車傳收頻率時,無意發現蘇聯領事館內,正在利用通訊監聽所有MI5跟蹤車傳輸頻率。那,Peter就將此蘇聯監聽設施,作為「標竿」,來實際設計引誘出內奸;但是,陰錯陽差,還是給跑掉!同時這段書內交代有點不清楚,或許作者真有顧忌吧!

(SC18)
MI5、MI6這兩個單位,基本上大家都認識,卻互別苗頭,同時對方要是有糗事,一定「壞事傳千里」,還是立刻。

除前已提到,像克魯雪夫事件,這MI6出的婁子,這MI5一聽這是誰在主導這件事,就知道一定會出問題。

再就是有一次MI6又出婁子,這次是MI6訓練計畫有一項是要實地去「拷問」。

結果受訓練的MI6探員,實地上跑錯樓層,但是第幾間公寓倒是算對了,譬如真正target是在4樓,他卻跑到3樓去,一衝破門,見人就狠狠修理一番。開始時,這MI6愈修理人愈過癮,把對方當做小偷強盜般修理。事實上,因為跑錯樓層,而這闖進這層樓的房內,正窩著一個真正罪犯。MI6人不知情,看對方長相真相個罪犯,下起手來也頗狠。到後頭看不對,因為這位不知情的真正罪犯開始招共,同時罪犯以為是真正動到大流氓地痞,對方來「報復」,於是就開始招共同時也把剛偷到的珠寶等交給MI6。這MI6現場「掌控員」愈看愈不對勁,當初以為是訓練計畫卻給他們誤打誤撞,給碰到真罪犯,同時罪犯也招共,這下,婁子統大了!

因為「越權」到民間警察或探員轄區,同時這英國警方轄區也是誤闖不得的!

這就打電話去MI5求救,畢竟MI5有與警方的聯絡窗口。當時MI5的人得知後,一傳十、十傳百,同時大家都笑翻掉,笑的肚痛淚流滿面而後已!

(SC19)
聊聊1950年底,英美情報單位之間關係。這MI6對口,CIA,這兩單位依Peter之見,根本合不來。主要CIA正成為世界舞台上明日之星,而MI6正陷於懷舊,懷念正在或已經失去中的殖民地。CIA與MI6在埃及竊聽事件、蘇伊士運河權爭奪開放過程中,對英國歧見頗深;這不僅於此,像其他前英屬殖民地等情報工作上這CIA仍是咄咄逼人。

FBI除前述的對英態度,畢竟Hoover與Hollis還是「來電」,原因Hollis,依Peter觀察,看到Hoover時,低身下氣奴性畢露,充分滿足Hoover這種自己靠自己打出天下,但對像英國這種過去是老美殖民地主人,居然「低身下氣」,當然更加爽到;這兩人默契之好,不在話下。Hollis跟Hoover碰過面,兩人相談勝歡,同時Hollis在英國政府內對官僚體系「拍馬奉迎」琢磨上能力甚強,這一套,當然使在Hoover身上,再恰當不過!

這也使者兩單位盡棄前嫌,Hoover也邀請Peter來FBI作客;但是行前Hollis當然知道Hoover一定會問到前交辦的MI5臥底事件;Hollis也厲害,行前交代:「Oh Peter, stick to the technical findings, won’t you?」

(SC20)
前述FBI交給MI5有關該局臥底事件,始終沒抓到。到後來Peter寫完報告後,再去美FBI交流。

當時背景,這幾個單位GCHQ、MI5、MI6,相對於美:NSA、FBI、CIA。不同之處在於GCHQ幾乎就是完完整整的NSA版本,同時這兩單位之間,簽有正式協定,亦暗示兩單位合作上,不是問題。MI5功能上,某些部分與FBI重疊,譬如像國內情報、反情報等,但是FBI最大不同,就是擁有警察功能,這MI5就沒有。MI6與CIA就不贅述。

其實依Peter後續分析,這MI5內奸事件,Hoover根本無意希望MI5真正抓到,Hoover用心在於,他就想看MI5笑話,因為據Peter了解,Hoover深信美國人不希望有外國人,即使是英國人來美本土,作監聽美國公民事宜;雖然CIA可以隨時在英國本土監聽CIA認為重要的間諜,同時根本竟不知會MI6或是MI5。這假設是,老美對Burgess、Macclean等事件後,均認為英國情治人員無能,同時老美政府上級也認如此。

在這種背景下所以抓出MI5臥底失敗,正合Hoover之意。Peter沒說的,這馬屁精老闆Hollis,他不知道Hoover真意?同時Hoover正想向美總統建議,將來排出所有外國,包括英國情治單位在美監聽准許或是默許。這MI6有內奸抓不到,正合其意。

所以,Peter在此背景下,去FBI做公關之旅,當然,他也看出來也印證此思維。

(SC21)
Peter應邀到FBI參觀,見到相關FBI科技部門首長,同時Peter去前,Hollis將Peter升為First Scientist,位階大概有點像副局長味道。這當時MI5駐華盛頓連絡官也陪同前往,「晉見」Hoover前,這位個性溫和人緣特好的聯絡官「警告」Peter,面對Hoover時,千萬記住,大意是「他說什麼,全對!」別跟他頂嘴,甚至別夢想「交換意見」!

參觀完FBI科技面,Peter真感慨資源豐富,應有盡有,真是「天府之國」!但是Peter也有不同看法,他認為當時FBI監聽儀器配備細部零件,都是一般街上可以買得到的,不是Motorola就是...這也暗示,這些監聽儀器很容易被compromised,也就是反制失靈!但是,或許老美的信心,對人性假設上,不是這個來自Old world的sophisticated英國人所能理解。同時,依據後來我知道的老美那一套,所謂off-the-shelf概念,這Peter很可能搞不懂老美工程師觀念。這或許是文化上差異!

後來跟Hoover約定時間已到,Peter被帶往Hoover辦公室,Peter一路上所見年輕氣盛、理個大平頭Crew-cut探員,各個朝氣盎然,同時FBI各辦公室走廊大廳,跟MI5比起來,前者像是醫院開刀手術房,一塵不染,且嗅到醫院消毒水,後著,則不堪一提!

進入Hoover辦公室,老大好像氣勢非凡,差點沒擺個Pose,叉腰遙視遠方,遙指...當然即使Hoover「氣宇軒昂」,但是Peter卻只感受到霸氣十足,好像Hoover正在君臨天下。

(SC22)
結果這場「晉見」Hoover,幸好Peter事前有被Prep’ed,才不致與Hoover槓起來。大家陪座都捏把汗。這段寫得非常有趣又生動(見paper back p127~128):

...Belmont began to describe the reason for my visit, but Hoover cut him off sharply.

“I’ve read the report, Al. I want to hear Mr. Wright tell me about it.”

Hoover fixed me with coal-black eyes, and I began to outline the discovery of RAFTER. Almost at once, he interrupted me.

“I gather your Service is now satisfied about the intelligence provided by our Czech source…?”

I began to answer, but he swept me aside.

“Your security organizations enjoy many facilities here in Washington, Mr. Wright.”

There was more than a hint of threat in his voice.

“I have to advise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when these facilities raise questions about our national security. I have to take a close personal interest in a case like this, particularly in view of the recent problems the United Kingdom has suffered in this area. I need to know that I am on firm ground, do I make myself clear?”

這時候,Peter已經快被「點著上火」,旁邊陪座的MI5連絡官、FBI副局長等各個看這氣氛不對,一觸即發。

(SC 23)
接下來更精采,這Peter被Hoover教訓完後再痛吙。(不過這FBI在Hoover手上,由以前不受尊重或輕視的單位,成為舉足輕重受人重視的政府單位,也可說是Hoover鐵腕行政方式,亦有「績效」,雖令人難堪,卻一視同仁):

“Of course, sir, I understand perfectly…”

Harry Stone busily studied his shoelaces, Al Belmont and Bill Sullivan sat to one side of Hoover’s desk, half hidden in shadow, I was on my own.

“I think you will find in my report…”

“My staff has digested your report, Mr. Wright. I am interested in the lessons you have learned.”

Before I could answer, Hoover launched into a passionate diatribe in to the western inadequacy in the face of Communist onslaught. I agreed with many of the sentiments, it was just the manner of telling that was objectionable. Inevitably the subject of Burgess and Maclean came up. Hoover sounding each syllable of their names with almost the prurient venom.

“Now in the Bureau here, Mr. Wright, that sort of thing could not happen. My officers are thoroughly screened, there are lessons to be learned. Do I make myself clear?”

I nodded.

“Of course, Mr. Hoover,” chimed Harry Stone.

Hoover fixed me with a sudden stare.

“Total vigilance, Mr. Wright. Total vigilance. The lights always burn here in Bureau headquarters.” He stood up sharply, signaling the end of meeting.

(SC24)
Peter在FBI受Hoover訓話完畢後,當然也跟其他FBI副局長、科技頭頭聚會,甚至休假參觀FBI訓練設施,其樂融融。沒在Hoover前出大亂子,已感謝天地。這裡,要稍微交代一下MI5與FBI不同,所謂文化上的。基本上這Hollis上台後,內部雖不爽,至少這Hollis還沒像FBI Hoover這樣君臨天下,逆我者亡、順我者昌味道,同時MI5等畢竟歷史悠久,自己豎立自己典範、規章。

這FBI等後來居上,這Hoover時期可說是大放光芒、洗面革新,雖然站不上世界舞台,只少在國內受人敬畏。說是politics,在Hoover這地位隨時幾乎都是。站在Peter角度,他基本上以自己能力表現贏得信任,同時做人亦有取捨,該說不該說這時候在MI5幾乎高層地位,也有相當拿捏。譬如在Hoover會面完後,這CIA的反間主管Angleton立刻相約見面,言談中也非常關心英國這1940年底出的幾項情報人員叛逃案,始終沒解決,要是稱為有,各方均不滿意。當然Angleton也套Peter口風,想略知大概。結果當然是可以預測。

情治單位都是相通,尤其是英美連體嬰,這個漏洞補不起來,裡面工作相關單位一定日夜擔心洞在哪裡,以後會不會從這再漏出去。

據書中描述,英國眼中情報工作,是種藝術,學不來的。問題是老美看這種事,當然不一樣,上層,就是赤裸裸權力爭奪,中下層聽命於上層,自然也淪為工具。不過老外有句俗話,You scratch my back and I’ll scratch yours.這Peter在FBI與其他專業人員、副頭頭等來往交換意見,也相談甚歡,看到不少,但是並沒訴諸文字。想必不是沒煞新意,要不然就是不方便寫。不過,文字中顯露,Peter好像真羨慕這天府之國老美工作環境。

(SC25)
訪問交流後回國,Peter受此洗禮當然被刺激成想有一番作為。前幾貼有提到這資源上缺乏,確切說,正如Peter以前名言:「不是真正什麼大不了資源缺乏,而是不會有效利用已有資源」。

他這項認知,來自當初做潛艦工作所謂後人的Operation Research體驗。相信後來成為一項大家研讀的學科,其discipline來自當時工作經驗歸納整理。這OR等為什麼重要,在於看同一樣事情、作法,卻看到精髓以及能影響變通部分,在加以微調或取捨上是否該再繼續追究討論,以確切改進缺失,產生真正新價值,大家受惠。

Peter當初剛進MI5沒多久,知道問題找尋答案遇到挫折,亦拜會當時引入門的「大老」Brundrett。想必大老對當時「提攜」亦感欣慰。總之,Peter做事實際,合理情況下追根究底,了解事實真相,重新定義問題,再找尋答案。譬如在拜會完大老有關「更多研發經費」後,大老交代Peter最好提出一套計畫,譬如列舉分析蘇聯這方面「領先」「落後」真實狀況,未來預期。Peter也厲害,雖當時並無這方面整理好、等著用的資訊,他老大終於打聽到當時有關記載蘇聯如何「抓到再利用當時德國科學家等」相關文件。譬如老美幹同樣事只是看起來「稍微文明」,像老美在發射衛星的火箭推進器方面首要科學家,就是當時德國人才。問題在,這批被蘇聯抓去的德國科學家,比較注重另一方面科學領域,譬如像戰機、戰艦等等,另有一項,就是竊聽用儀器、微波通訊等長才。

這Peter也想法子,親自面試訪問當時被抓後來不知道又怎麼給放出來、替蘇聯做白工大概是作滿「刑期」後,德國這方面科技人才。其中有趣部分,訪談過程中居然碰到當時在美莫斯科大事館那隻竊聽器「原創者」,德國科學家。Peter感慨頗深!當然婉惜為什麼這方面作業,英國人總是落後蘇聯很多!

總之經實地採取資料、分析整理,對蘇聯當時實力評估「甚為了解」,再寫份報告闡述問題、解決問題辦法、經費等事項,相信對後續這推動英情治人員科技開發能力上,既具體又實際。目標,趕過蘇聯,作法,根據實際現況、未來可能演變,你說,這份報告值不值得,有沒有實際效用?

(SC26)
前貼故事用意,在於事情成不成,當事人意願很重要。接著,這Hollis也發揮功效,他也在相關研發經費議題上介紹Peter去認識「前輩」,Victor Rothchilds,退休後成為一位Shell石油公司實業家頭頭碰面,再展轉認識一票科技人員。其中在高層部分,經Rothchilds介紹有認識位貴人當時負責AWRE的副頭頭,AWRE(Atomic Weapon Research Establishment)。

前者民間公司負責研發很多有實際用途的科技。後者負責實際工作上軟體資源,譬如工程師等。同時這兩年內,業界、政府資源支持下,MI5在實際監聽及其他情報工作細節上改進,不在話下,Peter認為這兩年工作,遠超過當時老美配備齊全下,卻無英人「強烈動機」驅使後的績效。譬如實際上進步包括實驗室開發出的「解讀當時情治人員利用文件傳遞真正情報」解密用化學原料,這原料一塗上去,不管誰用哪種當時已知化學原料,這真正「訊息」立即畢露,同時讀完後再還原,讓對方不知道被讀過,等等。

這種實際又有效工作態度,來自Peter過去磨練。雖然沒有老美那一套經費、配備、架構,問題就在,如何利用現有有限資源,調整優先次序、輕重緩急,做該做的事!

(SC27)
《Spy Catcher》這本書大多數時間在鋪陳主角Peter Wright對「The Fifth Man」這方面懷疑。問題在於,這Fifth man他懷疑是MI5的局長,所以想抓出臥底這方面真是困難重重。除面對FBI不信任,這還好,畢竟FBI還不算是百分百情報單位,只是在美本土牽扯到FBI的jurisdiction時,這FBI才有置喙餘地,否則,情報事情也談不倒與FBI合不合作、互相依不依靠等考量。同時,在CIA成立前,據說Hoover極力反對CIA之成立;大概與放不放權給戰時OSS,所謂CIA前身有關吧。

這Philby、Burgess事件之所以一再被提起,就是對方CIA等不信任MI6。這不信任也可以從「交情」上逐漸克服。譬如前幾貼提到,CIA反間頭頭Angleton,以及後來的Bill Harvey等,Angleton本人還好對Peter還能接受同時也能溝通,但是,另一個CIA快速崛起之星Bill Harvey,當時Hoover因Harvey酗酒把他從FBI開除,這時候Harvey早已被CIA挖角過去,已成為CIA反間部門頭頭之一,Harvey可說是火爆浪子,可不吃這一套;正確說,Harvey在反間事務上,譬如當時柏林挖掘隧道這種大Project上,力下汗馬功勞,但是,從Peter等看來,Harvey缺乏所謂的世故與圓滑。

Peter當時那次訪美到NSA開會,所有相關單位都到齊,FBI、CIA、MI5、MI6、GCQQ等。這是第一次英美雙方想把情報單位整合起來尤其是監聽、跟監部份,同時想透過NSA的大電腦,位於馬里蘭州Fort Meade哪一帶,去實際規劃追蹤、驗證,最後利用電腦來輔助情報上解讀,譬如某某在那一段時間,誰很可能與蘇聯間諜在世界上任何地區碰面;反之,亦可追蹤。

會開完後,這老英「一臉豆花」,但是,這會還是要開,畢竟這兩國關係太深。會後,Peter一個人,沒有駐華府英公關或上級陪同,被Angleton等「半脅迫」、半邀請到當時CIA還沒建好的總部,就是Langley所在工地野外附近,與老美CIA反間頭頭等「交心」。畢竟,在野外說話,不擔心走漏消息。

(SC29)
Peter等人到達後,就在附近一處工寮,弄些啤酒、Scotch等,開講起來。這次會面主因是,當時在人多嘴雜NSA會場,不適合談些大家心中疑竇,同時這CIA兩位對蘇反間專家都在場,當然要談心中之話。當時是1960年初,Bay of Pig事件過去沒好久。同時Harvey又對Peter道歉,據Angleton轉述,Harvey當時在會場上對英情治單位之所以非常負面情緒,就是想測試Peter到底是不是可以值得交及信賴的朋友;顯然這Peter已經得起Harvey考驗。

話題很快就轉到,如果英國要去進行Bay of Pigs等計畫,Peter你會怎樣做!當然Peter也知道問題大概出在那,他也不客氣,很快就指出問題癥結,就是,當一個強權面對小國內政爭而起的叛逆事件,千萬記住,不要正面交鋒;宜智取。

話是很簡單,可是這老美畢竟沒英國人經驗老到,Peter就娓娓道來。

Peter說要是依他,他會去想辦法去活捉卡斯楚,而不是派兵,尤其是一票滯留於美南、佛羅里達一帶的古巴人。真正問題癥結在,從強權角度,甘迺迪不希望這蘇聯導彈就在門口威脅,而,蘇聯真正原因是什麼?從MI5等相關單位,英國人知道的機密是就是蘇聯當時根本沒有能製造很準確又能長程的飛彈,ICBM,當時蘇聯沒有這種能力,所以,才會在古巴弄個飛彈基地。

要是老美情報知道這真正原因,戰略上就很清楚,戰術上,自然就不會跟卡斯楚攪和一起,正如中文的「上駟對下駟」笨事!

Peter接著說,要是他主導這件事,他會想法子活捉卡斯楚,根本就不會去找古巴難民、前軍人及情治人員瞎攪和!怎麼抓呢?這Peter就提到當時他如何協助塞普魯斯英軍殖民地長官,去抓當時判軍故事。同時Peter強調他抓時,是靠監聽通訊,而不是硬幹。

(SC30)
其實這段談話,愚意以為Peter前因後果沒交代清楚,不外乎想去impress對方,同時暗示CIA的Bay of Pigs事件,是可以預防的。也就是情報工作,上下不一致,同時,也透露美方在擬定計劃像古巴、後期越南、甚至如今的伊拉克等,對insurgence這種應對拿捏上,沒有英方有經驗;畢竟後者有各種屬地殖民地insurgence叛軍應對處理經驗,照理說,美方根本不應如此行事,引來各種後遺症。

當時賽普魯斯insurgence事件,叛軍主事者Grivas是個很有魅力的領袖(卡斯楚亦同),這英軍就是逮不著,同時差點弄出大紕漏來。後來英方一看不對,就派MI6人前往支援。當地英軍長官一看有spook來此,就一肚子不高興,認為這是軍方事情;根本談不上內部合作支援事項。結果Peter等人自己靠自己,透過通訊監聽上triangular(可以改寫成triangularize,就是三向定點作法),定位叛軍統帥所在地,再集結兵力,一舉成擒。同時這也可以延伸成後事之師,譬如強權如何處理世界各地小國地區叛軍事宜的模子。所以,Peter等人才會有如此「智取」看法。

像Bay of Pigs等fiasco大出糗事件,要是處理得當,這也不會造成當時甘迺迪政權尷尬或是危機。處理得好,這也排除後來所謂陰謀論,就是甘迺迪被刺事件之緣由禍首,Bay of Pigs事件失敗,當時一票人怨恨為什麼美高層再最後一刻放手不管,造成「功敗垂成」千古恨;也就種下甘迺迪被刺(陰謀論之一)。

再就是,英美雙方這次所有相關單位會面後,理應有個情資整合單位「integrated intelligence service」已出現;這是1960年初事情。要果真如此,這老美911事件後,就不會有所謂的感嘆或檢討,當時情治系統訊息混雜,以致遺漏911攻擊事件情報資訊。愚意以為,情報系統之由來,以英方做例子,多半是當時理由是很充分,但是,時間一長,所謂外在監督幾乎不可能,剩下就是內部自律。問題是誰在監督自律這部份?遑論情資分享!

所以,歷史的確是不斷地重複;尤其是糗事。

(SC31)
Peter Wright這本書,從中間開始,有點event-driven寫法,前後穿插,故事中心部份,逐漸模糊。這,可以原諒就是,畢竟寫情報東西顧忌太多,讀起來可以理解作者有那種,有話說不清的困擾或顧忌。

這書中一再觸及的四人幫:Harold “Kim” Philby, Guy Francis Demoncy Burgess, Donald Maclean, Sir Anthony Blunt,其中有個特徵,當時那年代1920~1940,劍橋牛津的一票知識份子,對共產主義充滿一種物極必反的吸引力。

大家都知道真正英國Oxbridge, Oxford與Cambridge各取一半的複合字,這Oxbridge出身英國人,相信對當時、即使現在,影響都很大。從Peter觀察,這也不是蘇聯當時多麼了不起,就是在招募間諜過程中屢建奇功,而是,這些英國人是自動自發的靠過去當間諜。其中有趣就是,這還不是英國的共產主義,廣義說是社會主義同情者去甘願為蘇聯賣命,所謂「歡喜做,甘願受」,而是,這批知識分子,就是不知道怎麼的,享受著資本主義社會所提共所有好處,正確說是英國當時那種介於貴族階級與純資本主義制度下所提共的好處,沒說的,卻拋棄對國家保護傘感恩之心,甘願為蘇聯賣命。這是Peter當時最不能諒解!

其實Peter觀察,這些「帳面上」替蘇聯賣命的英國情報人員,或是政府官員,當時在Oxbridge大學期間就「誤入歧途」,還是被一些東歐的社會主義活耀者所「徵招」。最大原因就是這批東歐、中歐一代的共產主義同情者充滿共產主義熱情外,就是自己本身甚據魅力!任何有社會主義傾向或同情者,英國人也好,一碰到這種有魅力的人,幾乎就立刻繳械投降靠攏過去。

(SC32)
據我目前讀到感覺,基本上這在英替蘇聯做情報的事,之所以會穿幫,除了破獲一起看起來不相干的案子,所透漏出哪一些是臥底還沒被抓到的,其中另一可能,就是像Peter等人利用GCHQ(噢,這acronym原意找到:Government Communications HeadQuarters)與後來居上的美NSA電腦追蹤。電腦部份再重覆一下,就是能夠追到事發當時,相關的蘇聯間諜,與英美這方蘇聯臥底之活動範圍、位置。

據作者敘述,當時得獲消息,這英國內部存在著一個叫Ring of Five的臥底。當時已曝光的,這四人幫之外,這第五人到底是誰?所以,Peter費盡心血想追根究底找出這第五人。同時Peter一再正証反証,這MI5當時局長Hollis就是這第五人。因為獲得消息亦透漏,這五人是互相認識的。

另外值得一提,當時替蘇聯賣命的這批不受感恩的runner,曾一度與蘇聯官方斷絕聯繫;作者沒明說但是,斷絕關係並不表示這ring of five就停止活動。一直到後來,這ring of five又再與蘇聯回復連繫,也就是由蘇聯官方直接下令運作。

個人覺得有意思部份,這批人可說是真正為共產主義理想奮鬥堅持到底,也正如作者所述,「他們寧願忍受蘇聯政府迫害,期望有朝一日,這蘇聯會調轉、回心轉意,重新肯定他們為共產主義祖國所做的努力與貢獻」!

讀到這裡,以世俗觀念,真不得不感嘆,或是被這些人的愚蠢或是執著,嘆為觀止。一個肯為理想付出的像這種illegal(s),外面人真會搞不懂,這些人是真笨嘛,還是理想太強沖昏了頭,即使被應感恩的殺頭,還是要繼續堅持奮鬥下去,即是這應感恩的Mother Russia不認這批illegals!

就這種思維,Blunt說得最好:「(He) knew the game! And he knew the risks!」當然Blunt不是針對我上一段所提問題的回應,而是幹這行的,尤其是Peter之所以會讚譽蘇聯情報做得好,就是有這種「即使被蘇聯出賣迫害,還是仍忠心耿耿」的臥底。而做得最好的臥底,竟是與蘇聯國家一點關係都沒有的,卻是受最好英國教育、享受所有社會階級資源的英國人!

俗語說得好,沒有兩個人是完全一樣的!這也是之所以會有像Peter這種決心與動力,對其恨之入骨、非逮捕歸案而後已的後續發展。

所以,間諜活動,又回到原點,價值、道德等遊戲與追逐。

(SC34)
Peter Wright所在MI5,與MI6、GCHQ、JIC之間關係。MI5、MI6,是英軍事情報局衍生出,MI5、MI6的MI部分為「Military Intelligence」,這5、6,是代表當時的Section 5、Section 6,五組、六組。MI5,於政府內正式功能上區分,叫做British Security Service,理當負責英國國家「安全」部分,就國內功能,與美FBI同性質。不同之處,就英國之外反情報工作上,也有一部份歸到名下處裡。重點工作還在英國國內,所有有關國家安全事務,都在其下,譬如防止他國間諜滲入以及竊取英國國家安全機密、顛覆等。

MI6全名British Secret Intelligence Service,名義上屬civilian名間人士組織,與MI5都在JIC(Joint Intelligence Committee)聯合情報委員會轄下,幾乎與美CIA同等功能,所有英國國外情報收集都歸屬其下。

GCHQ則等同老美NSA,透過電腦通訊監聽收集情報。在此稍微介紹當時1900中期GCHQ所開發出的VENONA系統。這系統基本上是根據一個老美情報人員,確切破解蘇聯密碼後,依蘇聯當時情報通訊作業,而建立的破解蘇聯密碼的電腦系統。那個年代,據作者敘述當時英蘇兩國,是世界情報作業上領先國家。蘇聯使用情報傳輸密碼,是那種用一次就丟的,one-time pad。從現今科技看來這仍是相當保密的,很難去破解。其基本原理,就是將情報內文,依據當時one-time pad,加密成看不懂得text,然後這text再經過沒有十進位的Fibonacci加法處裡過,再傳送出去,對方收件後依同樣one-time pad解碼。

簡例如下:譬如要傳送的字,danger,依one-time pad變成”5678”,經過Fibonacci”9123”處理,沒有十進位地「加上」後,成為”4791”,這”4791”就給傳送出去,對方受到後再反向處理,將”4791”「還原」成”5678”,接著對照one-time pad,就知道這字是danger!!!所以,這one-time pad造成danger這字變身為”5678”,而Fibonacci「加法」添加數字部分”4791”,這兩部份都是解碼所必須的!

當然,這種已屬「老古董」級加密解密方式,當時的確是蘇聯使用傳輸情報方式之一;那個時期GCHQ,就負責利用電腦去找出某項蘇聯通訊用的one-time pad;因為當時所有能被監聽到的蘇聯通訊,都被錄下來存檔。假如破解某一one-time pad,英方當然就調出所錄相關電報傳輸,逐一比對再解碼。這就是當時VENONA計畫核心所在。

(SC35)
Peter Wright的貢獻是什麼?好幾層,最重要的,就是確切建立老美與英國情報分享上的互信。再者Peter當時參予GCHQ作業,同時讓英國內情治系統互相分享情報,統一調度資源。

前述英四人幫,其中只有Blunt是出自MI5,其他三人都是MI6的人。當時老美非常感冒,不在話下。這也暗示美就不大願意與英分享情報。Peter當然知道,所以,在後期偵訊Blunt時,就盡全力去挖掘Blunt所知尚未曝光的間諜。那Peter在追內奸之同時,發現當時MI5、MI6所謂新進人員根本沒有合格的Vetting身家調查制度!換句話說,這種old-boy network,自然弊端重重,進來的情報人員先天就不良,後天自然失調。

前幾貼指出的Oxbridge這種old-boy network,當然更需要去確切檢驗。Peter甚至將四人幫老案子調出,逐一比對,若有疑點,立刻酌手調查到底。上級看到Peter進取心頗強,當然全力支持。Peter的大貴人Victor Rothchild,與政府層峰關係良好,像Edward Heath執政時曾一度被任命為像智庫的Central Policy Review Staff之首。同時Rothchild戰時曾為MI6做情報,立下汗馬功勞。

所以有Rothchild罩住,Peter才能放心大膽衝刺,不畏懼得罪old-boy network勢力。主要是與Rothchild對盤,看對眼,要是依其他老闆個性,這Peter可能待不久。

(SC-36)
Dear 老嫗姐,

感謝您鼓勵,以及維持James青山欄,用心良苦,相信任何網友都會被您誠摯感動,自動來此分享自認為是好的故事或經驗。

回到故事。從政治角度看The fifth man難辦。既然作者已假設這MI5當時局長Hollis已是蘇聯臥底,可是,要是去「動」他,這可就非得老虎嘴上拔毛不可。Peter也聰明,他不直接去拔,它可以透過上層,就是Victor Rothchilds去動腦筋。這與Rothchilds關係,Peter是斷斷續續地提到,不外乎Rothchilds是個非常有地位、曾在MI6立下大功、退休後又在民間企業幹老闆、與英層峰也就是保守或工黨頭頭關係不錯的人物。所以,Peter大概與Rothchilds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面,Rothchilds向Peter打聽、徵詢意見,我讀到感覺是,Rothchilds從他管道亦知道這MI5某方面有臥底,這英國情報洩露出去,要是不修補好,真會leaking like a sieve!那找誰呢?當然像Peter這種人,毫無當時old-boy network牽掛的人。

從Peter進入MI5後,局長由當時Dick Goldsmith White,換成Sir Roger Hollis,再就是Martin Furnival Jones(內部暱稱FJ),再就是Sir Michael Hanley。White後來被調去MI6當局長,空缺由Hollis補上。FJ任上,Peter最得心應手,因為Peter與FJ關係密切,但當時FJ卻沒有提拔Peter成為正式副手這的確也點讓其傷心感嘆。最後這Hanley上台之前,還出過小插曲,就是當時VENONA或相關系統指出Hanley「很可能」是臥底之一,這Peter又是局內負責調查臥底的反間主要招集人,這兩人關係如何「平衡」拿捏上,以及當時FJ做為局長,FJ如何調整自己不去涉入干擾等,讀起來很有意思。

(SC37)
前面提到Hollis是臥底蘇聯間諜,可是一直抓不到證據。

其實真正原因,這些從Oxbridge出來的精英份子,後來陸續在英政壇居高位,自然就互相袒護,同時gossip network當然也發揮功效。先略過Hanley可能是臥底後來被偵訊再釐清還其清白部份,Peter一直主持的委員會(FLUENCY)專門偵察、調查可能洩密或臥底份子,Peter等人定期開會,根據這FLUENCY會議後產生的名單去分派任務,詳細搜索調查,以共下次開會決議用。

這時候Peter所在位置是MI5的D3小組頭頭。D3是D組這個下面負責「研究發展」的小組,找出可能洩密的所有背景資料,支援實際去抓臥底的小組。當時這專案計畫名為FLUENCY,其成員負責幾個大項目,第一、從1920到目前為止(1960年中期)所有「臥底」指控,不管是蘇聯投誠或是在英臥底被逮後所透漏的消息,統一分配處理調查;第二、根據VENONA跑出來的可能臥底人事物,一併處理。

Hollis那時候已退休,有一次FLUENCY小組開會,這VENONA電腦報表「突然」將Hollis列為「可能臥底」人物之一。那還客氣,這Peter立刻將Hollis請到「招待所」偵訊。問題是時機不成熟。什麼時機?就是對此嫌犯蒐證到底是否完整、動機是否明顯、證人證物是否存在,可見當時Peter等人也是被他自己「夢寐以求」這天上掉下來的「電腦分析報告」,給沖昏頭了。畢竟老手Hollis絕不是那種一嚇唬就招的人,Peter注定要碰壁。

同時可以看得出,這FLUENCY委員會在Hollis任上就成立,這Hollis會不知道這FLUENCY能搞得出什麼花樣?這說明一件事,幹情報尤其是反間工作,這分析頭腦不但要好,同時能辨別人性上虛虛實實,更要防止被對方所散佈的disinformation所誤導。照理說,這英國人這方面素養遠比老美高明,但是,畢竟到最後,還是不敵Hollis老奸巨猾。我讀完這段偵訊,第一個感覺就是Hollis早就知道他已上榜;再者Hollis「成竹在胸」,等著Peter來跟他「玩」,看你Peter Wright能玩出什麼把戲來!也就是說,我早就知道內情,你要玩以前,我就知道要怎麼辦!同時,Hollis幹過局長等算是政府內相當重要部門,要是Hollis倒掉,那真會搞掛一老票英國政壇檯面上的人!

(SC38)
調查臥底的第五人Hollis,為什麼重要?因為Peter從事反間,一再碰到「謎團」。就是某案子好像要「撥雲見日」、「重見天日」,ㄟ,這就突然烏雲罩頂無疾而終,又碰到不通的死胡同。

像Blunt被抓還是老美那邊來的訊息,造成Blunt落網。可是Blunt被抓後,當Peter等正要去偵訊,ㄟ,這英女皇秘書又跳出來招見Peter,並提醒Peter什麼問題不能問,譬如像英女皇有次去蘇聯怎樣等,因為他認為這與臥底無關。這就奇怪囉!人已抓到,還有女皇身邊的人提醒辦案人員,這,要是說沒有人想去袒護Blunt,這才是說不過去。那,Blunt還怕什麼?你說他會招嗎?

當然Blunt個人背景是很特殊,從John Costello所著《Mask of Treachery》,這Blunt母親與英女皇有某種血緣關係,亦暗示這可能處理不好就成為皇族醜聞。同時,Blunt正是職務是Surveyor of Queen’s Picture,也是British art historian,在此打岔,這好像正是Dan Brown《達文西密碼》作者所描述角色Leigh Teabing? Teabing也是英國皇家歷史學家。相信這故事會引人注意有興趣,大概這英國皇家有關的角色,總是符合讀者預期,充滿enigma謎樣般的人物。

Hollis也有這味道,問題是Hollis出身好像不怎樣,在Oxford讀了很短就drop out,後來浪跡天涯曾一度到過中國大陸,據說他與大陸當時左派份子也有來往,不知道有沒有在當時中國做些為蘇聯作間諜的「招募」工作。真是說起來,This is indeed a very small world!後來Hollis回到英國,還是那種有上頓沒下頓的混,過得很不好。ㄟ,突然這Hollis又被挖角進入MI5工作。這,在在說明,真有一隻「看不見的手」,操控、安置蘇聯臥底份子。

當然這是後話,要是Peter當時知道他所挑戰的人,及其背景、當時英國政壇內相互扶持包庇,那,對Hollis下手時,可能就不會那樣樂觀。但是,Peter仍很可能失敗,問題在於這Hollis卻是難對付的老狐狸!

(SC39)
聊聊MI5局長與英層峰關係以及MI5部門細部功能區分。英情報單位還是功能導向為主。大體上英層峰還不至於敢把MI5看成自己私人或御用工具,畢竟後者很能成為像Hoover時代FBI一樣,誰是老闆都會搞不清楚。

MI5局長辦公室牆上,當時掛著所有擔任過局長大幅玉照,或坐或立,外面人一進去,不是被玉照威嚴震懾,就是有點手足不知所措。

White那個時期局長多半由單位內部提升。後期因Home Office認為表面上MI5是屬下單位,想把人事權拿回來,曾有過一段時間,就是FJ任上,這副局長因Whitehall出身與首相關係很好、反情報等完全外行的擔任。這顯示局長在層峰那罩不住。要是罩得住,這Home Office根本管不著。基本上在1970前,這局長都是「內部培養」出來,大都與counterintelligence背景有關或為主要考量。

局長背景,White原從事教職,被後來成為屬下的MI5官員給介紹進去;再被調MI6幹局長。Hollis有點交代不清,他進入MI5也是介紹進去大概是由Oxbridge那條線,卻曾幹過C組頭頭;Hollis是被White前任局長Sir Percy Sillittoe提拔成副局長,準備接任局長;Peter進入MI5時候,Hollis已是副局長。FJ原是律師訓練出身,大戰時加入MI5,也待過D組,也是唯一的局長沒有Sir頭銜;也暗示層峰對其有點感冒。這後來Peter快退休時的局長Hanley,卻是C組頭頭升上來。

Peter進MI5,當時A 組(Branch)負責資源籌備調度;B組,人事部門;C組,情報安全維護及身家調查;D組,反情報;E組,英海外屬地反情報;F組,國內監聽。A再細分:A1,提共資源;A2,技術小組;A3,負責警方協調;A4,技術名稱叫Watcher,監聽跟蹤人員。B組除人事任用,也負責相關業務譬如像所有project上人事成分過濾;C組,身家調查;D組,D1,調查所有對蘇反間工作;D3,(反間)研究發展;D4,實際操控反間工作諜報人員。

後來在FJ任上,這D組完全重組成K組:下再細分KX、KY。KX,主要功能是調查;KY,反情報實際交戰及作業。KX下再細分:K1、K2,對蘇及衛星方面調查;K3,研發;K7,負責調查所有指控,尤其是臥底。KY下面有K4,反間「教戰守則」;K5,情報員實際運作調度;K6,就是把過去Peter老業務整合好,反間工作研發部分所有的評估、紀錄重整、外在部級簡報等資訊管理。

E組是負責帝國屬地反情報,大英帝國已走下坡,屬地一天天減少,名存實亡。F組國內監聽細部區分,Peter書中沒有交代,或許是像其他沒提到組別細部區分,大概不是「曝光」考量,就是顧慮到或許後來Thatcher政府可能會告他。

(SC40)
先偏離下主題,暫不追蹤Hollis是第五人。

Blunt, Anthony F. Blunt,這人雖落網卻因「背景」特殊,造成偵訊上礙手礙腳,其來有自。Blunt母親Hilda Masters, 據說是Strathmore公爵的從(兄弟)姐妹,或是從表兄弟姐妹,就是Hilda父母的堂表兄弟姊妹之子女關係。那Strathmore女兒,Lady Elizabeth Bowes-Lyon,又是喬治四世配偶(同伴),英女皇伊莉莎白二世母親。這層複雜皇室血緣關係當然Blunt不會不好好利用。

同時Blunt父親是牧師,曾被派往英國駐法大使館教會擔任主牧,Anthony從小就跟過去法國,受此薰陶,自然人文素養夠,為後日藝術欣賞、社交運作上扎下厚實底子。其實早就有人懷疑這Ring of Five主腦就是Blunt,而不是Hollis。畢竟英國人那一套,出身地位等為很重要又是關鍵考量。Blunt這方面當然符合。

Blunt這人頭腦聰明,可說是天資聰穎,得天獨厚。他在劍橋時,就認識Guy Burgess。後者年紀輕,照理說蘇聯情報掌控人員,不會放權給Burgess去「招募」,應是老成世故、年紀大一點的Blunt。但是這部份眾說紛紜,也無所謂。

後來Peter偵訊Blunt連續好幾年,每月一次,這Blunt也厲害就是不說出真相。不過Peter更有意思,他觀察當Blunt臉頰上出現那種不自覺顫動,twitch,就知道Blunt是在說謊,或是想包庇、想改變偵訊方向。

(SC41)
前貼提到Blunt被偵訊,Peter Wright所觀察得到的,Blunt有個不自覺習慣,當他一被逼,很可能要說謊時,他就會有個面部表情:「..a tick began to flicker on his right cheek…」。

這四個人,Philby(MI6), Burgess(MI6, Foreign Office), Maclean(Foreign Office),Blunt(MI5),先更正#6646中「…前述英四人幫,其中只有Blunt是出自MI5,其他三人都是MI6的人..」,在英美作家眼中,對情報洩密上打擊英美關係或實際對日後蘇聯在戰後「擴張」能力貢獻上,評語不一。很多都認為Philby是真正的Mastermind,有的卻認為這Blunt就是不逃走、不去蘇聯投誠,就待在英國看你們怎麼辦我!這,才叫做「了不起」!

其實,這英方各單位尤其是MI5偵訊作業上疏忽,或許才造成Blunt如此膽大,妄為當然是不在話下。據Peter敘述,當時偵訊Blunt的時候,主持偵訊的MI5官員Arthur Martin太過急於「讓步」,也就是Martin低估Blunt抗壓力,誤認Blunt一定會「..singing like a bird..」(這句是我加上去的),結果給Blunt完全不起訴的「好處」!也就是認為Blunt一定會吐出一大堆臥底情報員!弄個半天,Blunt只指控兩個低層臥底,也都是真的,從Peter眼光,真是得不償失!

事實上,這Blunt曝光時,英美媒體等都沒報導,都是私下暗中進行偵訊,同時還在一個環境幽雅牆上還掛著各式各樣油畫,面對著壁爐的場景,還沒事喝著老酒!?可說是Blunt本人也看得出他所處的優勢。同時Blunt工作上位置,與英女王也就是這種貴族社會中最高層,非常不尋常,相信任何一個英國人,都對此很棘手。

Blunt案子一直拗到Thatcher政府1981年,不得不透過下議院宣佈,這也是後來的事情。

總之,Blunt在許多人,尤其是Peter眼中,可說是個consummate spy!

(SC42)
這四人幫,據報導都是劍橋出身。在1900年初,當時英國精英份子,看到大環境是朝不利帝國方向,屬地一天天消失,老美又逼著她放手,自然而然,這批英國精英份子就想從另一方向「找答案」。剩下就是,到底是往東,蘇聯社會主義,或是往西,美國資本主義。

人文素養上,往西,這老美那一套或是觀感上,這批自恃甚高英國優越份子,當然看不起老美,認為老美這國家是被一批「低劣」的英國人所治理的。若往東,蘇聯共產主義,這歐洲畢竟提共這批劍橋人,一個思考發揮空間,也就是無意中能從各種不同版本的「社會主義」中,找到出路!

當然這是一些作家訪談當時所有認識Blunt等朋友舊識,所「觀察歸納」出來。不過說也奇怪,外人看起來這英國當時是講究身分血緣等,不遺其力的國家,這,社會主義居然在劍橋大行其道,豈不怪哉!?或許「物極必反」是個不錯的解釋。

再就是,蘇聯在「招募」英國這批間諜上,眼光深遠,當然知道從Oxbridge下手,乃真終南捷徑。同時對這批菁英心態上拿捏甚準,下手又有耐性。譬如像Blunt這種人,他一做起間諜,連續好幾年;突然又連續好幾年毫無動靜,正符合後人所謂的「sleeper」!

更有意思就是,這四人都不是金錢因素下海。據某些作家報導,幾乎分文不取,只有Philby偶因困窘,拿了一小部分金錢救急!

(SC43)
Peter這本書一開頭序言內,說得很好。間諜是Kipling’s Great Game!說起Great Game,而不是game,當時英帝國走下坡,卻培養出一批卓越間諜,即使是蘇聯臥底的間諜,這批人素質、創意、細部作法上,仍是領先當時世界。

據作者說明這也與英國人所崇尚的做人個性有關,subtlety of mind, pragmatism, and an ironic detachment from naiveté’s which disfigure other nations!

當然,要被這種優質國民個性給沖昏頭,他們更會認為是不可厚非;即使從與其他國家關係上看,這也不見得是真值得稱慰!畢竟這年頭,即是適當時,任何國家都不可能自絕其外!當然,歷史告訴英國人,當時共同市場成立時,這英國人當時氛圍,傾向於不認為是屬於歐洲一部份,或許,這與某種誤導的優越感有關。

問題這批wellborn Englishmen,在大環境日趨黯淡壓迫下,其所擅長能力,要能依他們所定義的,完全發揮出來,肯定自我,間諜工作或許是其最具挑戰性,不管主人英或蘇。同時,他們認為這是種天意,the birthright,在世界權力檯面上,以這種方式,既優雅又有成就優越感,當然是完全毫無道德束縛之下的那種,優游其間,自得其樂,這又何嘗不可?

(完)


台長: tandie
人氣(15,131)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人物傳記 |
此分類下一篇:愛因斯坦傳記讀後感(Einstein, The Life and Times)
此分類上一篇:邱吉爾傳The Last Lion讀後感(II)

路人貓
拜讀完您的spy catcher 讀後感,深感佩服!

我前天看完電影"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後,很多感想和疑惑,看了您的spy catcher書評和分析後,都得到解答。感謝您!
2012-04-08 01:00:23
tandie
感謝回應。這是幾乎快十年前的"中時新聞對談"貼文;這本書很精采,也比較不容易讀,不過還是被我啃完。

我感到有趣部分,英國人有那種文化,才有這種情報藝術做為。

說實話,只有他們這種社會,才會有這種人才。不多說。
2012-04-08 23:24:0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