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6-06 10:37:55| 人氣24,32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標題:黃仁宇《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作者:Tandy(#6029)  

發表時間: 2006/03/04 23:39

 

最近正在讀《萬曆十五年》,黃仁宇著。以前對作者《赫德遜河畔談中國歷史》,記憶深刻,尤其作者強調「數字」概念,乃王朝及國家盛衰分際,因為數字,代表問題可量化,之後才能採取適當及有意義的糾正、補救動作,也就是管理上有脈絡可循。

 

本書前兩章,「萬曆皇帝」、「首輔申時行」,指出明朝初年曾設有丞相制,後均為太祖洪武皇帝所殺,因此不再有丞相,由內閣大學士行使丞相職權,而大學士之首即為首輔。

 

從某種層次上看,當初明朝,相信許多朝代均如此,基本上是以科舉取材,政府價值運作,以符合道德倫理為標的。從靜態觀點,沒事就是好事,No news is good news心態價值,這是可行。同時作者指出,也是我也意會得到的,就是皇帝與龐大的文官體系關係好壞,也可說是決定王朝命運、前途。

 

過去我一直有種偏見,認為基本上各朝各代都是宦官誤國,作者指出這也不一定,事實上,宦官閹人在萬曆等朝代一樣得受教育,幾乎跟皇上一樣,都由大學士授課,所以,培養出的宦官,文筆才識上有的也並不輸皇帝。()

 

     ☆☆☆☆ ☆☆☆☆ ☆☆☆☆ ☆☆☆☆

 

作者:Tandy(#6030)  發表時間:2006/03/05 01:00

 

作者於p63指出「帝國在體制上實施中央集權,其精神上的支柱為道德,管理方法則依靠文牘」,替明朝當時的經筵立下最好註腳。

 

經筵,對庸才皇帝,或許僅限於儀式,但其出發點,在皇帝養成教育中卻是當上皇帝後「學習」延續。經筵雖被認為「繁文縟節」,但「著眼點在發揮經傳的精意,指出歷史的鑑戒,但仍然經常歸結到現實,以期古為今用」。

 

說白一點,就好像泛綠李登輝學校,不同在於內容、精神,以及講學者學識胸襟。作者在這方面描述甚詳,值得細讀。所以,再到回去看「精神上的支柱為道德」評語,前後一點即通。

 

另外提到張居正,首輔張居正當萬曆皇帝還是未成年時,就輔佐萬曆,後來因喪父丁憂,必須在家服喪三年,其中提到一段皇帝等「依靠」首輔太深太重,離不了張居正,居然下聖旨要張在朝服喪,結果有心之人還是「得逞」,張最後還是乖乖回原籍服喪。

 

這時候朝廷鬥爭開始,種下張居正後來被「鬥臭」後果。可見平時連得罪文官體系都不知道的時候,到頭來被「反撲」當然就免不了。()

 

    ☆☆☆☆ ☆☆☆☆ ☆☆☆☆ ☆☆☆☆

 

作者:老嫗(#6050)  發表時間: 2006/03/10 07:54

 

Tandy (#6029, #6030)

 

明代......

 我實接不上話,誠請繼續。

 

    ☆☆☆☆ ☆☆☆☆ ☆☆☆☆ ☆☆☆☆

 

作者:Tandy(#6051)  發表時間:2006/03/10 11:01

 

老嫗姐,感謝鼓勵。我也外行,只是讀該書前面幾章,不成熟感想。

 

上接#6030

 

說起精筵,p61()太祖洪武皇帝,經筵講到七十歲仍然堅持不息。它同時又與朋友通信,指出局勢艱難仍有隱憂,「上下否隔,中外睽攜,自古國家未有如此而能長治久安者」」(引自《皇明經世文篇》卷38011)。所以,皇帝是不是塊料,由此看出。愚意解讀,上下否隔,是指文官體系與皇帝之間負面情況,中外睽攜,源自「周易曰:睽, 乖也。 賈逵國語注曰: 攜, 離也」,至於這「外」字或許是指的明朝開國時期北方異族,也就是今人所謂的外患吧。

 

用現代眼光,或者實際經驗看經筵重要性,譬如私人公司每隔段時間就舉辦各種相關的研討會或講習,而不同之處,皇帝當時舉辦經筵,除表面儀式,帶給群臣訊息、感悟,其中最重要的意圖即為道德。畢竟,道德是無為而治理想狀態最基本的條件。所以,今人談治理,公司治理源自老外corporate governance,古時帝王當然也談帝國治理,而可惜是後者一直在古籍所載道德上等打轉,當然不大可能玩出新花樣。

 

相信任何國家或政府,在任何時代都有鬥爭。從負面看,壞也壞在這泛「道德」化,若落在權力鬥爭時有心人手上,文官體系與皇帝意見相左時,那就看誰站在道德高地了。這也是一個國家若僅靠道德治理,雖嘴上誰都不會笨到這樣說,就意味著大家要想晉升,不再靠實際上去解決真正政府民間問題,而是比誰較有道德,或是類似搶佔道德高地,這種道德高地之爭奪戰,即使最後有贏家,實質上獲利者或其爭奪過程,對實際問題之解決毫無幫助,也不能培養出一批新的技術官僚;當然對國家長期發展上,負面居多。()

 

     ☆☆☆☆ ☆☆☆☆ ☆☆☆☆ ☆☆☆☆

 

作者:Tandy(#6052)  發表時間:2006/03/10 11:37

 

Fast forward 至作者書後評語「《萬曆十五年》和我的「大」歷史觀」,p339:「《萬曆十五年》指出道德非萬能,不能代替技術,尤不可代替法律,但是沒有說道德可以全部不要,只是道德觀點應當遠大。凡能先用法律及技術解決的問題,不要先就扯上道德問題。因為道德是一切意義的根源,不能分割,也不便妥協。道德雖高於法律及技術,但要提出作爭論的根據時,則要在法律及技術之後提出,不能經常提出,更不能在細微末節之處提出」。

 

以上作者替讀者,或許正確說是替治國者如帝王等,立下「層次」概念。相信現今民選總統等,要想治理好國家,也要懂層次概念。所以,那個時候明朝,之所以與世界上其他國家「分道揚鑣」,各走各的路,這也是書名萬曆十五年之來源,從此中國以後自然趕不上其他國家,愚意以為,就在這重要一刻,種下落後之因。

 

好笑之處,現今國家凡是偏重意識形態,這意識型態我是解讀成「泛道德」化,這道德是不可輕易改變的意識價值,我這批人全對,反之其他人全錯,同時不知道層次概念,要是這種人當政,哪國家不亂才怪!()

 

    ☆☆☆☆ ☆☆☆☆ ☆☆☆☆ ☆☆☆☆

 

作者:羽竹(#6053)  發表時間: 2006/03/10 12:03

 

 我不得不佩服Tandy白發發的書款,沒有一先令失蹤。汲取的養份如此精緻,青山長在,芬多精源源散落,一陣檀香一陣花香,有福。

 

道德雖高於法律及技術,但要提出作爭論的根據時,則要在法律及技術之後提出,不能經常提出,更不能在細微末節之處提出

 

太好了,《萬曆十五年》我應該送一本給檢察總長,也給司法官訓練所當教材。歐、美、日普遍的法治觀念,並非道德觀凌駕華人之上,而是「層次」概念的建立,將情理法的泛道德觀顛倒使用。我這樣說不知是否妥適。

 

    ☆☆☆☆ ☆☆☆☆ ☆☆☆☆ ☆☆☆☆

 

作者:Tandy(#6054)  發表時間:2006/03/10 13:28

 

羽竹,

 

說起白花花的銀子書款,也有意思,本來想做個$184卡奴,這售書小姐告所我她們不收信用卡,只收現。全店某些類書籍打八折,大概作者這類書不受廣大讀者愛戴,所以淪落為八折書,我倒受惠。

 

在我來說這類書有意思,就是從不同觀點詮釋歷史。前幾本如《赫德遜河畔談中國歷史》等,早已看出作者胸襟、見識不同,同時喜好用數字詮釋部分疑點,甚合我意。

 

    ☆☆☆☆ ☆☆☆☆ ☆☆☆☆ ☆☆☆☆

 

作者:James(#6056)  發表時間:2006/03/10 15:21

 

 > 作者: Tandy(#6029)(218..101)

 >> 本書前兩章,「萬曆皇帝」、「首輔申時行」,指出明朝初年曾設有丞相制,後均為太祖洪武皇帝所殺,因此不再有丞相,由內閣大學士行使丞相職權,而大學士之首即為首輔。<<

 

Tandy 在讀《萬曆十五年》?黃仁宇這人聽說蠻勵害的,還活著嗎?好像很多人都認為明朝的衰亡與丞相制有關系。

 

    ☆☆☆☆ ☆☆☆☆ ☆☆☆☆ ☆☆☆☆

 

作者:齊飛(#6058)  發表時間:2006/03/11 03:17

 

James(#6056)

 

黃仁宇先生於200018去世。他的學術觀點在學術圈內有不少異議。

 

    ☆☆☆☆ ☆☆☆☆ ☆☆☆☆ ☆☆☆☆

 

作者:Tandy(#6062)  發表時間:2006/03/11 11:58

 

感謝各位對《萬曆十五年》有興趣。另,有篇書評也寫得不錯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090268)

 

James兄提到「好像很多人都認為明朝的衰亡與丞相制有關係」,愚意以為或許如此,若從表面觀察,大學士兼丞相,因編制及制度上「便宜行事」,造成兼丞相的大學士、首輔,「不負名義上行政責任」。

 

換句話說,一個公司裡研究發展團隊主管,兼總經理或執行長,這老總或CEO老是「遇缺不補」,因為前幾任都被董事長給「作掉」,造成研發團隊頭頭一直在兼老總結果,無形中改變制度,成為大學士首輔就是丞相。那,一出問題,這兼差的又不敢或不想認帳也就是「不負名義上行政責任」,這又不方便賴給老闆皇帝,那不出問題才怪。

 

也來聊聊這張居正是怎麼回事。從大局看(該書P18)萬曆繼位以後的第一個十年,即以15721582年,為本朝轉蘇、欣欣向榮的十年」,作者已替張居正對朝廷影響力,立下註腳,剩下就是去解釋張在朝廷權位起伏,同時,張之去位,不是因為丞相做得不好,而是沒有一客觀制度標準,去評鑑後,一致決定他「該」去位,甚至後日名聲上的「鬥臭」。

 

若從丞相job description來看,冠冕堂皇,讀該書後感覺,丞相的責任似乎是皇帝,或受實際上掌有皇權的人極力影響,造成不再是丞相,而是皇帝的分身,或是百官與皇帝意見相左時的皇帝避雷針,也是英文裡笑話,When lightening strikes.先打到丞相。()

 

    

     ☆☆☆☆ ☆☆☆☆ ☆☆☆☆ ☆☆☆☆

 

作者:Tandy(#6063)  發表時間:2006/03/11 13:14

 

說起張居正,請參考網站上幾貼,或許能素描張之功績及對明朝影響(http://www.greatchinese.com/famous/xianchen/zhangjuzheng.htmhttp://www.millionbook.net/xd/z/zhangxiuping/e100/066.htm

 http://home.pchome.com.tw/family/lin8668/zhang.doc)

 

個人以為,該書後紀,跋的部份,或許是不錯的「導讀指引」。畢竟作者透過西方務實觀念檢閱明萬曆,其中有意思部份,就是能被改變或影響的特質,譬如p330中國傳統社會晚期的結構」,作者以老美submarine sandwich比喻,「..其中三個基本的組織原則,此即尊卑、男女、老幼,沒有一個涉及經濟、法治和人權,也沒有一個可以改造利用」,重點在,可以改造利用,可謂語重心長。

 

愚意以為其出發點,當找出問題之所在後,那,解決問題的辦法理應運而生,但是,這些問題的本質,「沒有一個涉及經濟、法治和人權,也沒有一個可以改造利用」,因此,作者從西方「經驗」或觀點,其結論亦暗示無解,豈不悲哉。

 

或許,這也指出以西方觀點切入中國歷史,正如工具、觀念之不融洽,理應不能確切剖析問題之所在,因此就沒有西方式或標準的答案。

 

或許我提出的問題太嚴肅,但畢竟是我讀該書前兩章讀後感,也就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器」字上懷疑,還請見諒。()

 

     ☆☆☆☆ ☆☆☆☆ ☆☆☆☆ ☆☆☆☆

 

作者:Tandy(#6064)  發表時間:2006/03/11 13:41

 

因此,到回去看老外現今管理哲學,其中落實分層負責最重要的步驟,就是人人接納的escalation procedure向上奏摺過程,簡言之,問題掌控及責任清楚區隔步驟。

 

組織裡各式各樣人,要交給老外管理,人家就講究分層負責,這分層負責不是嘴上說說,實際上,就是問題到你那,你的責任是什麼,你採取什麼因應措施,去實際解決問題。確切步驟包括,一但問題到你手上,是怎麼來的,下一層做了什麼該做的事,什麼不該做而做了等等評定。要是你本於職責,做了該做的,問題還在,再向上報或反應,那上級也會做同樣檢驗,以確保整個escalation procedure精神上完整。同時整過流程留下紀錄以共考核,其實,西方人那一套,就是這麼簡單有效。

 

當然,我們要以此心態去檢驗古人面對問題的措施,有失公允。同時我們不是古人,但一定是未來的古人,因此,手下或嘴上留情,總是「政治正確」。

 

政治正確,卻永遠不能實際確切解決問題,道理很簡單,能確切解決問題,好處實在是太大。同時,從西方國家過去經驗可以看出,譬如作者指出的威尼斯城邦國、荷蘭「尼德蘭王國」、英吉利蘇格蘭「聯合王國」等同一時期或是其轉戾點,作者從法的角度剖析其成功或失敗,值得參考。()

 

    ☆☆☆☆ ☆☆☆☆ ☆☆☆☆ ☆☆☆☆

 

作者:老嫗(#6065)  發表時間:2006/03/11 17:59

 

 > 三個基本的組織原則,此即尊卑、男女、老幼

 

尊卑、男女、老幼,這種保護利益既得者的 hierarchy,是道德?又要割不正不食,又要君子遠庖廚,請問如何能夠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還說旁人為難養也哩,真不知是誰比較難養!

 

> 我們不是古人,但一定是未來的古人,

 > 因此,手下或嘴上留情,總是「政治正確」。

 

先貼這帖,明天再想「政治正確」,嘻~~~~

 

    ☆☆☆☆ ☆☆☆☆ ☆☆☆☆ ☆☆☆☆

 

作者:Tandy(#6067)  發表時間:2006/03/12 01:05

 

Dear 老嫗姐,

 

您指出的「三個基本的組織原則,此即----尊卑、男女、老幼」,是我沒完全引用該書的話語;完整段落為:「從大歷史的眼光觀察,應該在讀我書時,看出中國傳統社會晚期的結構,有如今日美國「潛水艇夾肉麵包」submarine sandwich,上面是一塊長麵包,大而無當,此乃文官集團;下面也是一塊長麵包,也沒有有效的組織,此乃成千上萬農民。其中三個基本的組織法則,此即----尊卑、男女、老幼,沒有一個涉及經濟、法治和人權,也沒有一個可以改造利用。」

 

個人以為作者是為了其()後段(p331)「鋪路」,也就是對民國前、初期,以及軍閥時代、後來的共產黨土地革命等,其觀察到傳統社會無法局部改造,以及相關結論而鋪的路,或是鋪陳。

 

若勉強去看,尊卑、男女、老幼,亦來自傳統道德,同時這些是不能輕易撼動,卻也是當時朝代統治階層對其子民所期盼的,也可說是統治手段,但是不符合作者以西方人觀點,國王、王國注重子民福祉譬如社會面經濟、法治和人權上的經營。

 

愚意以為,誰當皇帝大概都想無為而治,若是全世界都永遠原地踏步,或許無為而治尚可行得通。因此,作者感歎「沒有一個涉及經濟、法治和人權,也沒有一個可以改造利用」,也就說得過去。

 

    ☆☆☆☆ ☆☆☆☆ ☆☆☆☆ ☆☆☆☆

 

作者:老嫗(#6068)  發表時間:2006/03/12 09:04

 

親愛的 Tandy (#6067)

 

感謝解說。誠請繼續討論。 ^_^

 

    ☆☆☆☆ ☆☆☆☆ ☆☆☆☆ ☆☆☆☆

 

作者:Tandy(#6069)  發表時間:2006/03/12 10:50

 

感謝老嫗姐鼓勵,不成熟看法,誠請包涵。

 

前貼提到的威尼斯、荷蘭、英國等,作者以法剖析,愚意以為確切是透過法,來扁平化施政上所面對的社會各種矛盾、阻礙,說句笑話也就是現在流行的「世界是扁平化」後的流通無阻。

 

先跳脫資不資本主義爭議,若接受作者「現代先進國家,以商業法律作高層機構及低層機構之聯繫;落後國家已就是農村習慣及結構作為行政基礎」,那這威尼斯就成了「十三世紀之後,其全部國家有如一個大城市,也如一個大公司,所有民法及全部為商法,所以也不顧天主教的教義,建設海軍,竭力經商,為歐洲最先進的國家」;這「尼德蘭王國」,作者並沒交代法這方面「扁平化」各層次之聯繫,只以「行聯邦制,大事由聯邦決定,其他各省自理,開現代國家雙層政治之先河,但尼德蘭終因對外經濟的激烈競爭及本身高度經濟發展下,使其內部矛盾逐漸解除,而成為(當時)世界富強國家之一」;這英國之崛起更有意思(詳參該書p334),除了作者的pet theory如「數字管理」,更提到「高層機構及低層間可以以最靈活的商業原則做聯繫,一時控制經濟力量之雄厚及其效率之高,世無其匹,大英帝國因之稱霸世界好幾世紀」。

 

因此,這法,也就是商業法對其社會某方面之扁平化,造成的效率,這才是其社會在當時成為先進國家之最大因素。

 

那東方的日本,依作者觀察也遵循這法的遊戲,從德川幕府末期商業法落實,到明治維新再加上一新的高層機構,使所有商業法都行得通,也就是經濟活動之矛盾得以解決、轉化成一致對外謀取更大更高的利益,那這種具備法,商業法完善的國家,不就.()

 

    ☆☆☆☆ ☆☆☆☆ ☆☆☆☆ ☆☆☆☆

 

作者:Tandy(#6071)  發表時間:2006/03/12 11:36

 

@#6051所提到「上下否隔,中外睽攜,自古國家未有如此而能長治久安者」,表面看起來,字面上意味著皇帝治國最低標即在此。

 

若細部計較,「中外睽攜」,上一貼所提及「威尼斯、荷蘭、英國等」於同一時期急速進步,中國古老王朝還在搞鬥爭,其方式不是真正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而是在爭道德高地在哪,意味著中國始終是向內看,自己爭權奪利,皇帝總是擔心些無謂的事情,譬如誰貪不貪污、腐不腐敗,冒著違反群臣道德價值觀念或理解,皇帝自己喜歡的兒子能不能夠「破壞體制」後當太子,同時旁邊養了一大堆習於現行官僚體制下的「廢」人而不自知,那宰相由大學士首輔代理,等等,這王朝不走下坡才怪。

 

所以,這是不是王朝體制上缺陷,或是「時間」到了,非走下坡不可?我看不盡然。人才是有,事情也夠多夠雜,問題在於,效率。所以,若回歸到提升效率觀點,加強客觀又有意義評估制度之存在,或許這陳舊官僚體系,仍有藥可救。

 

道理很簡單,有效率,即使施政方向錯誤,但是很快就知道問題在哪,解決辦法呼諸欲出,譬如張居正當時玩的「考成法」:

 

嚴格考察各級官吏貫徹朝廷詔旨情況,要求定期向內閣報告地方政事,提高內閣實權,罷免因循守舊、反對變革的頑固派官吏,選用並提拔支持變法的新生力量,為推行新法做了組織準備。並且整頓了郵傳和銓政,他的為政方針是:「尊主權,課吏職,行賞罰,一號令」和「強公室,杜私門。」……(詳見「一條鞭法」,把似乎停滯了的歷史狠狠抽了一鞭子http://www.millionbook.net/xd/z/zhangxiuping/e100/066.htm

 

問題有幾個層次,愚意以為,張的權力基礎正當性及穩固程度,文官體系因應變革的支持或反對,庶民的利害得失,都是這項「考成法」成敗關鍵。若有一有效評估考核辦法,也作得到,或許在落實這「改革」上才有希望。不過可以看得出,這些改革並無現代行政上的事先溝通宣導等評估,真要「一條鞭」抽下去,反彈力道可知。()

 

    ☆☆☆☆ ☆☆☆☆ ☆☆☆☆ ☆☆☆☆

 

作者:Tandy(#6254)  發表時間:2006/04/08 01:55

 

最近又有時間回到還沒讀完的《萬曆十五年》。

 

(上接#6071)

 

前面提到張居正,下台後卻因「貪瀆」而被「污名化」。不過我讀後感,這貪污定義可能也因人事物時間考量而異。暫不表。

 

接棒者為申時行。申時行,作者介紹「1562殿試及第的進士第一名,即得中狀元,並按例受翰林院修撰」,接著侍讀、兵部、禮部侍郎、大學士。當時按資歷經驗較深的大學士,接替張居正的首輔,也是喪父丁憂,要不就是突然罹患重病,申因而短期內就按備份接下首輔重任。

 

作者介紹申時行,從其個性切入,倒認為申的圓柔低調面面俱到,真適合做個調和鼎鼐的宰相。從「王世貞所做《內閣首輔傳》稱他(申時行)「蘊藉不立崖異」,說他胸中富有積蓄,但是不近懸崖,不樹異幟」,此評論有點恭維中寓有輕視意味。

 

後知後覺,王之評價,某種程度雖不中亦不遠。作者指出一系列申時行的功績,也可說是被其他歷史學家所忽略的,譬如發揮調和鼎鼐功能最重要的特質,人和,申可說是面面俱到。也就是,當帝國面臨人為而起的衝突危機,申這種和事老面面俱到作風,卻成為真正將危機反轉為安的重要人物,同時替萬曆朝又爭取到寶貴時間,只是,走下坡因素太多,僅靠申老成謀國,開創不足保守有餘的踩煞車,而不是政策、施政、決心等徹底改弦更張或擬定新方向再貫徹到底,當然不足力挽步向日後衰敗的狂瀾。()

 

 

    

     ☆☆☆☆ ☆☆☆☆ ☆☆☆☆ ☆☆☆☆

 

作者:Tandy(#6255)  發表時間:2006/04/08 12:07

 

再就是皇帝養成教育,是由大學士等負責,這種教育對日後治國上種種優劣判斷等,起了很大作用,尤其在皇帝與首輔溝通上。

 

其中一項個人覺得有興趣,就是作者一再提及,皇帝歸皇帝,也並不是他要什麼,就得到什麼,這中間還是有差別的;甚至比起民主時代總統受民意壓迫,或是要競選連任經常幹下愚人愚事要好得多。

 

皇帝意見要是不周全,經常被首輔等更改。年幼時首輔主動替皇帝擬意見,皇帝照抄再發布;年長後,首輔等與皇帝論政,亦因所觀察到政情、個案不同,堅持其看法,甚至改變皇意,反倒依首輔意見。這也說明幾樣事,最重要就是,皇帝不像電影電視劇中描述的一意「孤」行。詳見附錄二「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之二百二十五」。

 

其中如立儲,立太子事件,就是好例子。萬曆皇帝所矚意的鄭式皇貴妃之子常洵為太子,而不是立孝端皇后之子常洛為太子,搞得朝廷上下一片混亂。立儲是件大事,問題是萬曆心想不能事成,相信讀者也奇怪,為什麼連皇帝都搞不定?那搞不定後之影響為何?

 

先簡述影響如立儲準備工作。換句話說,不是等到誰被立為太子後,這太子繼位就算了。這明朝,或是先前朝代傳下的太子養成教育,的確對治理王朝優劣,產生關鍵性作用。作者在這方面解釋、鋪陳甚多,值得參考,不贅述。

 

然而正因為皇上是大學士調教敎出來的,這意味著兩人溝通上,的確比較容易。容易也罷,也不是暗示皇帝就沒有自己的個性,譬如立儲不得天心,那皇帝也可說是心灰意懶,放下一切政事不理,任憑雖波逐流,此等負面現象,當然不是帝國子民之福。(十一)

 

    ☆☆☆☆ ☆☆☆☆ ☆☆☆☆ ☆☆☆☆

 

 作者:Tandy(#6258)  發表時間:2006/04/09 01:05

 

聊聊立儲。

 

現代人說法,萬曆真愛是鄭貴妃。依我目前讀到資料,並沒完全依現代要求,說得來龍去脈清清楚楚,作者結論是,萬曆執意立鄭貴妃之子常洵為太子。過程中作者交代許多前因後果解釋,最後萬曆還是不得其願。幾樣事情造成,其中最大因素,就是民情,也就是百官均反對,有的甚至以死諫作為要脅。這作者也有趣,稱為「沽名賣直」。

 

萬曆也很有個性,他就是要常洵,不要常洛。問題在於明朝還是道德治國,所本均以不違背道德為標竿。這長幼有序,也就是立太子當以立長子為先的認知,實際上是百姓、甚至說百官自己一廂情願的,而明史上前幾位皇帝立太子亦非按此長子規矩,卻是民間老祖宗傳下不可更替的道德價值。這萬曆執意立常洵,做官的當百姓的,怎麼不著急?當然現今不一樣,他要傳誰,甘卿底事?但是,當時這就不就破壞或亂了老百姓倫常?而明皇帝被首輔教養成百姓、百官道德上表率,這還得了?

 

萬曆他得不到的,他不像他叔祖一樣,愛幹什麼就作什麼。這位叔祖也值得一提,他就是明武宗正德皇帝。他在位時間很短,三十幾歲就駕崩,但是活得很愉快,經常住在宮外,沒事一有空就一溜煙跑去下江南,要不就是親自帶兵打仗。真是愛幹什麼就去做,不像萬曆,連最基本的要求,譬如寫字書法,就被張居正管得不讓他學,習武練兵,又被申時行勸阻不讓作,真是這皇帝當著幹嘛著?

 

這種被壓抑的情緒,以及萬曆心理要的東西很簡單就是得不到,譬如他真愛的女人鄭貴妃。好了,貴妃扶正為皇后是不大可能,這下連個立太子都被反對,真是活著連當個皇帝也真夠窩囊。奇怪的是,萬曆並不採取攤牌方式,而是躲避。(十二)

 

    ☆☆☆☆ ☆☆☆☆ ☆☆☆☆ ☆☆☆☆

 

作者:Tandy(#6262)  發表時間:2006/04/12 10:07

 

皇帝要誰做太子,明萬曆朝的百官意見還真多,主要是因為道德禮教之束縛,再加上百官及各界押寶心態,總之,那種時代,跟對人前先押寶,押對了一輩子吃喝不愁,升遷有望,皆大歡喜。

 

作者看法,也不是說完全沒有翻盤希望,他認為萬曆自己不追求。作者指出幾件事不外乎:萬曆透過一獨立法庭來做相關判決;這前提假設是西方的思維,個人認為不合情理,更不合當時人思維,就是基本上以道德治國這一項,立刻剝奪掉這方面需求,多說無益。

 

據作者,太祖洪武皇帝規定嫡子有優先繼承權,而母以子貴是其後果。這也暗示皇后生的,不就一定自自然然是太子的思維。

 

在太子條件說上,作者指出「皇帝兒子在沒被冊封以前,統統沒有名義」,這冊封包括封王或封太子典禮儀式。

 

在王位得來手段上,像太祖洪武皇帝第四子,就來個「清君側」從姪子建文皇帝手中奪得皇位的永樂皇帝,再移都北京。

 

作者意見,若萬曆非得立常洵,大可廢去孝端皇后立鄭式,這樣常洵就名正原順成為太子。像宣德、景泰、成化、嘉靖四朝都有廢后過,所以,也可說有前例可循,下得了台。(十三)

 

    ☆☆☆☆ ☆☆☆☆ ☆☆☆☆ ☆☆☆☆

 

作者:Tandy(#6263)  發表時間:2006/04/13 00:56

 

再回到皇帝為什麼不做廢后等事宜。

 

個人偏見,像萬曆是張居正、申時行等「帶」大的,張、申對萬曆做為君主的要求,理當符合其個人養成背景,也就是文官養成教育中的菁華。再者,就是前有明武宗殷鑑,正德 (武宗)時期對文官完全不理,作者有詳盡描述,譬如擅自帶兵出關打仗,明朝當時有文官在關口把關,一看是皇帝親自帶兵,結果仍依律不讓武宗出關,這還得了,正德當場就把這人給換掉,另派一宦官接替其職務。

 

再就是,正德出去時不帶文官,京都經常幾個月都搞不清楚皇帝在哪,或是幹什麼去了。那正德一回京,就到宮外自己建的「豹房」遊樂。豹房坐落於紫禁城之外,位於皇城空曠之處,內有精舍、獵房、俱樂部。正德有次還因親自訓練老虎受傷等等。這種種讓文官感到錯愕甚至驚嚇的事,實在太多,至於其他更多讓文官感到使不上力的事,更罄竹難書。

 

總之,正德作為,給任何文官都留下深刻又強烈的負面記憶。那張居正、申時行所調教出的萬曆,恰好是與正德完全相反個性的皇帝。不過好處是,當首輔與皇帝意見不一時,因首輔是看著皇帝長大的,這種父子之情無形中對以文官體系治國理念上,幫助甚大。再就是,當時文官與武官分歧嚴重,武官在文人眼中多是文盲不識字更提不上溝通的,所以,一旦文官與武官成對立狀態,那多半是武官吃虧。

 

這也有例外的時候,就是戚繼光。(十四)

 

    ☆☆☆☆ ☆☆☆☆ ☆☆☆☆ ☆☆☆☆

 

作者:Tandy(#6264)  發表時間:2006/04/13 01:45

 

戚繼光這章,非常精采,或許與作者背景有關,因作者軍人出身,對這方面描述詳盡又切題。

 

戚繼光在萬曆十六年,15881 17日過世。汪道昆替戚繼光寫墓誌銘時提到「口雞三號,將星殞矣」。這時候西班牙艦隊已整裝出征英國。同時,這章雖精采,也令人感傷,一個原來前途看好的帝國,卻因為短視、內鬥,徒徒喪失成為世界有影響力王朝的機會;至少在文治武功的武功方面。

 

後日歐洲列強四處尋找致富致強機會,這文治還是靠武功打頭陣。而明朝卻沒有這種有眼光的政治家,正確說,文官體系太注重內部爭權奪利,或是以壓制武官為其短視政治生命中的目的,而不透過武官能力向外求發展,讓更多的人甚至國家獲利。

 

戚繼光發跡,主要是剿倭寇。當時倭寇來犯,其實明人帶路串聯的也不少,因為有利可圖。這作者亦歸咎於明朝的鎖國政策,造成貿易不流通等等,外來及內部有實力從貿易獲利者,亦不能正正當當行之。再就是據作者指出當時日本仍為混亂狀態,尚未一統,日人流寇四竄,當時來犯者多有日本正規陸軍訓練作戰能力,輕易騷擾明沿海一帶,猖狂到甚至一路攻打到內陸,如入無人之境。

 

該書p208:「五十到七十人海寇,竟創造奇蹟。他們登陸深入腹地,到處殺人越貨,如入無人之境,竟越過杭州北新關,經淳安入安徽迫近蕪湖,圍繞南京兜了一個大圈子,然後趨秣陵關至宜興,退回至武進.」,顯而易見這倭寇之猖狂居然繞道南京陪都,朝廷當然不能漠視。

 

戚繼光就在這狀況下,賦予新任務,組織新兵對抗倭寇。戚之所以後日剿寇成功,另一戚生命中貴人譚綸,當時的福建巡撫,對戚大力支持,亦為關鍵因素。(十五)

 

 

    

     ☆☆☆☆ ☆☆☆☆ ☆☆☆☆ ☆☆☆☆

 

作者:Tandy(#6267)  發表時間:2006/04/14 11:07

 

倭寇來犯,作者敘述其背景因素,當時許多受過軍事訓練日本武士,希望,正確說是與明人海盜聯手,幻想能迫使明朝開放海運等貿易。老日這些人看法上最壞打算,給明朝「施壓」後,如果受到招安,搞不好憑其軍事作戰背景還能弄個官來做。

 

結果其中一件愚人愚事,總督胡宗憲利用招安,將這些被招的海寇頭顱給送到北京領功。當然老日被刺激後火大,心一横集體大舉進攻掠奪沿海一帶,蔚為風氣,同時搶到財物金銀女人等,不計其數。

 

明朝說是海禁,卻又拿不出辦法真正做得到,結果海盜問題嚴重後,這才責成戚繼光組成新軍解決問題。

 

戚做法也有意思,他招募新軍只要農民不要城市中長大的人,認為這種人天生就懶,其實是不能訓練成他心目中的軍人。確切說,這些農民要求簡單,但服從性高,只要有口飯吃,做些農事差不多軍事訓練,更重要是,不會在行伍中散佈謠言,或妖言惑眾,長官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只要戚繼光訓練部隊作戰方法正確,能落實打仗目標就好。戚也針對倭寇戰法,自己想出一套克敵致勝方式,訓練落實後,屢戰屢勝。

 

長話短說,明朝當時正規軍那一套根本不適合抗制海寇,但是,癥結在哪裡,戚繼光看得到問題,也分析清楚解決辦法,加上內部文官對武官的制衡,正卻說是唱反調,戚這方面大問題就由譚綸來對付,戚則專注於作戰細節,譬如重新擬定新的作戰方法,其中值得一提的,譬如小到一個班,以十人為一組的「鴛鴦陣」,也的確奏效(詳見該書p218225)

 

戚繼光之所以了不起,就是他針對明朝軍事上種種落伍不合理情況,視當時軍事威脅譬如倭寇來犯這一確切問題,戚針對這問題,做一系列改變,而這些改變在戰術上、實際交戰狀況等,更發揮效用,扭轉戰事不利,到後來反而成為乘勝追擊。

 

那前一貼提到的譚綸,與戚繼光看法一致,並在關鍵時刻提共戚所需要建置新軍任何補給後勤等支援,正符合現今老美打仗是打後勤概念。

 

作者以前在軍中曾赴美學習這方面,所以透過他學習經驗來談,其分析結論,頗值得參考。(十六)

 

    ☆☆☆☆ ☆☆☆☆ ☆☆☆☆ ☆☆☆☆

 

作者:Tandy(#6269)  發表時間:2006/04/14 11:58

 

當時另外有一個軍事將領,俞大猷,他對提升明朝軍事力量,也有種種不同看法,乍看之下俞的見解是不錯,譬如克制倭寇來犯,先就在海上擊沉倭人船艦,讓其上不了岸。

 

事實上,這牽涉到要建置強而有力的海軍,這也對,因為俞認為海戰就是比數量、比大小。數量就是船艦多寡,大小概念緣於「大吃中、中吃小」。聽起來是很有道理,但是實際要做到,先不提文官武官內鬥及互相牽制,就違反當時明朝那種農業社會價值觀。個人認為作者談這方面的批判味道頗濃,卻不無道理。

 

農業社會,講究強調「看天吃飯」,與大自然共同成為一體的合諧。建軍,如海軍等,講求不僅是戰略、戰術、裝備、資源、調度,這是現代化資本主義國家的遊戲,這國家被稱為資本主義國家,不是口號,而是其社會價值觀念上不同,最大不同,就是競爭。

 

農業社會被放到這開放性世界來看,就是農業社會是假設與其它社會永不往來,自成一體,競爭,跟誰競爭?

 

所以,要落實俞大猷所提方案,就暗示要徹底改變一古老王朝的根本,幾乎可說是緣木求魚。所以用現代人眼光回顧過去,也有偏見,但是,必竟符合20-20 hindsight說法。

 

戚繼光就頗實際。戚沒有俞哪些想法,其實戚作法頗像現代工程師,手上有什麼資源,能做什麼事,目標是什麼,戚非常清楚,同時他劍及履及,不廢話,不打高空,針對問題,在現有條件下去解決問題,在這過程中學到新的又可用實際知識經驗,從這種務實過程所得來得來的價值經驗,才可說是最寶貴的經驗。

 

作者比較當時這兩位名將,的確精采。(十七)

 

    ☆☆☆☆ ☆☆☆☆ ☆☆☆☆ ☆☆☆☆

 

作者:Tandy(#6270)  發表時間:2006/04/14 12:56

 

聊聊譚綸。

 

譚綸當時既為巡撫,他的背景又是喜好武事,對兵書研究自不在話下。當時對兵書有研究的人相信也不少,除了命運安排,自己本身努力,譚在任上也看得出並認同戚繼光所提出的建軍計畫長處,從位居巡撫地位觀點,政治上謀得支持,替戚向中央爭取各種必要支援、資源,遠大於一切其他抗倭細節,同時更是責無旁貸。

 

譚大可像其他懂軍事,卻不真正知道做成一件事,達成任務目標,永遠比自己親自跳下去做自己最喜歡做的事,譬如帶兵打仗來得重要。除了知人善任,一個被當時文官主導的王朝下的武官,還能做到抗倭有功連連升官,實在是了不起。

 

譚後來升任薊遼總督,他離任赴京上任兵部侍郎,又推薦戚接他老位置。

 

在此,作者亦提及張居正也對這兩人非常友好。同時戚接任薊遼總督後,張不時與戚討論如何增強明軍備事宜,完全違背這明朝文官與武官先天不和諧定律,可見,在高位者又有眼光鑑識胸襟,難怪後人對張居正評價頗高。

 

戚,基本上是個熱愛軍事,終生以行伍為家的,他不斷地從他權力領導範圍,革新明朝軍務,尤其作戰戰術等細節,譬如即使高升至薊遼總督()後,本於當時抗倭所開發出的「鴛鴦陣」戰法,再針對當時外患蒙古韃虜作戰優點,重新設計出一套克敵制勝作戰編制、戰術,甚至符合作者所謂「步兵軍官的各兵種協同」作戰,真是佩服一個用心又投入的人,你不管把這種有創意又能實際解決問題的人放在哪裡,他都一再為國家效力而自得其樂!(十八)

 

    ☆☆☆☆ ☆☆☆☆ ☆☆☆☆ ☆☆☆☆

 

作者:Tandy(#6272)  發表時間:2006/04/14 14:27

 

譚綸、戚繼光等在軍事上後期的成就,就是戚接下薊遼總督,而譚升任至中樞擔任兵部尚書時期,張居正在這關鍵時刻,對戚的照顧更值得一提。

 

內在文官對武官抵制甚至掣肘是可預期的,這張也有趣,他了解實情後,對薊遼地區軍事上需求或加強,處處與戚看法一致,甚至透過各種迂迴辦法支持並落實。譬如戚提出改革辦法中,將北方各鎮軍士十萬,交給他訓練三年,由於這項計畫太大,落實不易尤其是政治上文官對武官的不信任,除過去唐朝蕃鎮割據歷史殷鑑,讓文官對各鎮武官有不能掌控之憂。

 

當然,這項計畫不能得到在朝多為有影響力的文官京官支持。但是,張及譚也厲害,做不到某些戚的計畫,替戚鋪路,也就是現今我中華民國總統的「把石頭搬開」,這總可以吧;不過扁說的是屁話,張則是做實事。於是張、譚就陸續把對戚有可能掣肘的在京、薊遼文官武官調開,讓戚大膽又無後顧之憂的去改革軍務。

 

同時在北方蕃鎮,有所謂北兵南兵相處融不融洽的問題。戚上任,當然要帶自己親信以免被架空,那當然要把剿倭戰事時期在浙江訓練出的各級軍官,隨戚調任,但是,戚還要再擴充為兩萬人。這也暗示,戚認為沒經過他訓練後的將士,當然不足堪當重任,再者初履新薊遼,身邊沒有自己可親信的戰士、抗倭戰場實證後戰略戰術執行者,要真碰到蒙古騎兵來犯,不堪設想。

 

但是作者強調張居正對戚的叮嚀,譬如北、南兵士上的相處調和,實在太重要,叫這兩人一在朝的譚綸,一在蕃鎮的戚,必須忍,「務從謙抑,勿自啟侮」。

 

可見,張這位能臣,公忠體國,用心良苦,看得到國家棟樑人才並極力支持,必要時還不斷訓誡勉勵。(十九)

 

    ☆☆☆☆ ☆☆☆☆ ☆☆☆☆ ☆☆☆☆

 

作者:Tandy(#6273)  發表時間:2006/04/15 16:20

 

前幾貼提到的倭寇,所讀到些資料,也對倭寇定義上有些爭論或不同看法。有的說法,倭寇不是日本人海寇,而是當時元、明朝代交替後,元人或其支持者不服明統治的漢人海盜。有的說,三分日寇、七分明人海盜等等。

 

持倭寇非倭人意見者,也提出各種論證,其論點在於,日人當時根本不具備製造能從日本航行到浙江一帶海域的船艦,因此,這倭寇由來,實為當時明人守海防的軍士污賴成日人海寇。不過這件歷史「疑」點,聽起來合理,但是其論證時所採用證據,相信不會比明官方文件更為可靠,所以,合理懷疑,沒錯,但是,論證亦有其不嚴謹之處。

 

個人愚見,明朝從鄭和下西洋繞地球半圈又回來,所率船隻大小不一有的說是上千艘,不過有幾點可以肯定,就是當時江浙一帶,的確具備造船能力,且能造出航行到非洲東岸的大型船艦。

 

再者,明朝倭寇犯難最頻繁是在嘉靖時期,也是老日足利幕府後期,而這足利幕府就是將當時日本天皇給趕走,造成日本南北朝,北足利,南為前天皇支持者的時期。這些天皇擁戴者浪人,也有訓練精良武士,甚至正規軍落難成海盜的。即使當時日本造船能力不足以造出像鄭和時期下南洋的船艦,人家又不是笨蛋不會去向明人買?

 

再說,那個時候又是三不管地帶,歐洲葡萄牙等東來佔據各貿易地點,日本當然也是其中之一,相信那主張貿易的明人當時進出日本貿易或避政治改朝換代或其他人為災難,當然會與這批日本浪人攪和在一起,再加上海盜生意只賺不賠無本生意,這兩項搭配,相信也能解釋這倭寇畢竟是日人,問題是真日人或假日人的比例多寡而已。(二十)

 

 

    

     ☆☆☆☆ ☆☆☆☆ ☆☆☆☆ ☆☆☆☆

 

作者:James(#6430)  發表時間:2006/05/15 01:26

 

母親節,大家好

 

更祝老嫗,chm,吳媽媽,豆粒豆粒,apo,何荷,莫大妹子,派黎絲,Firefly,三姑,Mother 等各位現在母親與未來母親,日子過得快樂,今天特別快樂!

 

    ☆☆☆☆ ☆☆☆☆ ☆☆☆☆ ☆☆☆☆

 

作者:paris(#6431)  發表時間:2006/05/15 02:09

 

那就順風祝 James 大哥 父親節快樂 天天快樂 ^o^

 

    ☆☆☆☆ ☆☆☆☆ ☆☆☆☆ ☆☆☆☆

 

作者:James(#6432)  發表時間:2006/05/15 05:23

 

 喔,謝謝派麗絲。倒沒算過這裏是母親多,還是父親多,可能還是父親多吧。祝各位談得愉快,James 涼快去了。受到 Tandy 兄讀《萬曆十五年》的啟發,我也開始在讀《明史》,先從讀黎東方的有關明史著述開始,黎書比較簡單扼要,先通讀再斷代讀,能懂多少算多少了。明年此時再回來談這一話題吧,James 就先退下了......

 

    ☆☆☆☆ ☆☆☆☆ ☆☆☆☆ ☆☆☆☆

 

作者:老嫗(#6434)  發表時間:2006/05/15 07:53

 

James (#6430)

 

謝謝您!也祝您快樂。 ^_^

 

    ☆☆☆☆ ☆☆☆☆ ☆☆☆☆ ☆☆☆☆

 

作者:Tandy(#6446)  發表時間:2006/05/16 22:02

 

James兄於#6432提到小弟讀《萬曆十五年》,我倒要感謝James兄青山欄提共讀書後互相討論的優質場所。其實我萬曆十五年讀書「報告」還意猶未盡,暫不表。同時也期待James明年能來分享讀明史心得。

 

最近網路電視新聞,好想是 msnbc 的,有提到最近將上映《達文西密碼》,已在美引起不少騷動,當然是基督教或是天主教教徒這方面的反感或懷疑,亦是認為這有污衊天主教嫌疑。後者,據我讀完該書感覺,作者並沒有如此,到反而有一點交代,說是正常大多數天主教信徒內並無這種行徑。至於基督教某些教徒反感,可能是電視報導有意的想戲劇化吧!因為這些電視新聞或許要證實一件事,就是這部電影,會不會像Mel Gibson導的那部爭議性甚強的耶穌基督故事;這基督教強烈反對,到反而成為該片賣座理由。

 

該書作者 Dan Brown,說實在的,這部小說之所以成功,個人偏見,或許就是拿一個基督教國家所在意的事情,作為主題,再輔以陰謀、陽謀,透過解密、解碼、聖經之外的基督教、猶太教經文,再把這些人人都潛意識中所深信的迷思,添油加醋,編織成膾炙人口的小說。

 

相信目前已經有不少學者專家,出來駁斥 Brown 這方面構思上宗教方面正確性,不可否認,這歐洲、老美早就有一批這方面「專家」,對耶穌的「夫人」,以及耶穌死後尤其「夫人」,Mary Magdalene,可能懷有「龍種」的揣測,甚至耶穌還真有後代,只是這「萬惡不赦」的羅馬教會,當然將此視為異端仇敵,甚至片面「更改」聖經或教條,將 Magdalene「污衊」成妓女等。就此一項,就擺明了「挑逗」所謂Protestant Catholic之間矛盾。

 

有了「陰謀」、宗教「矛盾」潛在衝突、聖經以及達文西畫作內對這些被託與世紀大秘密的「隱含」真相、英國皇家歷史學家的「撥亂反正」陽謀、再加上老美習以為常的「尋寶」,或正確說是任何人都喜歡的尋寶,treasure-hunting 等等,這還不是一本暢銷書,那是什麼?

 

不過說實在的,Brown 這方面構思的確高人一等,不過缺點是,我當時一讀到這英國皇家歷史學家 Leigh Teabing,就知道他是壞蛋!下面就等著作者去「浪費」或是磨蹭時間囉!為什麼?不是我厲害,而是 Brown 在事情交代上,不像其他名家從背景逐漸堆積、人物刻畫等開始,同時 Brown有個習慣,就是自己製造問題,再去解決剛才自己製造的問題。這有兩個可能,一是顯得自己很能幹、聰明,再就是,未免給人一種「為賦新詩強說愁」的做作或是 too convenient;以致於就 predictable!而這可預測性高,就成為懸疑推理小說的致命傷。

 

譬如書中男女主角,當一碰到根本無法解決事情,這男女主角就被作者給即時「灌頂」,噢,恍然大悟、原來如「比」!但是,Brown Silas 那一段,其鋪陳交代就寫得不錯!有點符合 Stephen King 的小說寫作論點,就是寫法上遵循「像挖掘恐龍化石一樣」原則,不贅言。

 

當然,小說就是小說,純粹是消遣,茶餘飯後,不可認真!希望電影也能帶給大家一些優質娛樂!

 

(全文完)


顯示文章地圖
台長: tandie
人氣(24,325)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歷史 |
此分類上一篇:“劍拔弩張的盟友”讀後感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