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人類的終極邊疆,這是星艦的旅程,它所持續任務,是為了探索未知的新世界,尋找新生命以及新文明,勇敢地航向人類前所未至的地方......
余生也晚,趕不上1966年《星際迷航記Star Trek》的首播,不過拜美國影集熱潮之所賜,所以能夠在重播又重播的墊檔節目中,觀看寇克船長與史巴克率領著企業號太空船上群英,在無垠的外太空歷經的西部拓荒冒險故事。不過這列「星際篷車」對當年的我來說,布景道具顯得粗糙陳舊,既不高科技、人物的穿著打扮又過時,實在無法留下深刻印象,所以記憶裡的星際迷航,應該全是來自1987年首航的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TNG),台灣播映時譯作《銀河飛龍》。TNG由堅毅溫柔的光頭艦長Jean-Luc Picard率領全新組員,搭乘著全新型的企業號NCC-1701-D(有別於舊型NCC-1701-A),在《星際迷航記》之後100年躍入太空從事冒險,一共播放了七季,人在美國的我跟著劇情直到曲終人散,而求新求變的《Deep Space Nine》(我不清楚台灣是否曾播放)於1993年接手,派駐了首位黑人指揮官在星站上而引起相當轟動,不過完全脫離了原來的太空冒險的說故事方式,而著重在星際聯盟間各種交織複雜的宗教、政治議題,讓觀眾看起來頗為吃力,不再是那麼的老媀能解,所以即使初播時搶佔了極大的注意力,但似乎難以吸引原先的星艦愛好者。
重新整理這一段源由歷史,無非在為正上映中的《星際爭霸戰》作一番清梳工作。我從來就不是電視影集的愛好者,更不是瘋狂癡迷的Trekkie,但從緬懷的角度看,《星際爭霸戰》打著「前傳」的故事架構,多少填補了一些想像,尤其是放入以特效見長的導演J.J. Abrams手中(別忘記他上一部好萊塢大片是Mission Impossible III),整部電影節奏明快,一掃《星際迷航記》老演員步履蹣跚的印象,幾位年輕的演員盡職的演好角色,包括很stereotype的美式英雄寇克、與第二代DATA同樣猶豫在邏輯與人情的史巴克、當年平衡性別、種族及冷戰議題下的蘇魯、烏蘇拉等人,一個個不嫻熟的初掌企業號並度過危機,堪稱星艦系列中的「少年英雄版」絕不為過,加上華麗壯闊的特效場景,更給大銀幕前的觀眾視聽上的絕對滿足(題外話,那天與我眾樂的觀眾好像不多,這樣的電影怎麼能窩在家裡看盜版呢?),是一部很值得推薦的家庭娛樂片。
但彆扭的我,很免不了的想抬槓,除了劇情上轉折的生硬外(譬如,艦橋上全是新學員掌舵?企業號可是救援任務出航哩!而艦長隨隨便便就指定交棒,將整艘船艦交給新生代掌管,難道船艦上沒有更適合的老船員嗎?這命令又是如何佈達全船?),我不僅不是星戰迷,更不是科幻(Scientific Fiction, SF)迷,所以很容易給「科學」與「幻想」兩種議題給搞混,最大的問題當然是時間旅行了。其實一開始我便對「時間」感到迷惑,如果對狹義相對論稍有了解的話,便知道時間絕非固定的座標,更何況是星際旅行。片中羅慕倫人帶著復仇恨意「等待了25年」,這裡的「年」該怎麼算?當然星際聯邦應該有個公定的度量橫標準,包括了時空座標,很可能身為地球人的我太過本土,所以才百參不透。不過即便如此,科幻依舊不能天馬行空的亂幻想,仍有些廣為科幻界遵循的規則,譬如為了解決時空旅行中產生的各種謬誤(最有名的當屬「祖父謬誤」了),所發展出來的「平行宇宙」觀念便是其一,只因為歷史是無法更改的,一旦想涉入更改,宇宙立即一分為二,從此歷史各自發展互不相干涉。我以為《星際爭霸戰》嚴重違背了這一條潛規則,居然讓100年前後的史巴克面對面,這一筆糊塗帳該怎麼算?
不過科幻絕不是耽溺於幻想,科幻給真實世界最大的貢獻,在於提出某種可能,譬如Star Trek系列中,已成為次文化流行語的"Beam me up, Scotty!"。這句話,據說是出自寇克船長向Scotty下命令將他傳送回船,但有好事者遍考所有影集並無所獲。無論如何,Star Trek發明的「光波傳送系統」,將人或物分解(dematerialize)為量子,而後以光速傳送到另一點後重新組合(dematerialize),這種旅行方式確實迷煞了不少影迷,甚至正統科學家。長久以來,物理學家認為量子傳送是完全不可能的,因為違反了「測不準原理」:由於物質的位置及波動性質無法同時被準確的量測,所以當然也無法將物質精確的從甲地傳送到乙地。不過,理論物理學家似乎找出了一個辦法,便是利用1935年愛因斯坦(Einstein)與普多斯基(Boris Podolsky)、羅森(Nathan Rosen)兩位物理學家聯合設計,如今稱之為「EPR弔詭」,或「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的怪異理論。在這理論中,量子間只要彼此糾纏,則量子狀態的變動將以超越光速的方式影響到另外一個量子。1997年奧地利和義大利的兩批學者,分別宣稱已成功完成「量子糾纏」的傳送的實驗,不過當然並未真正傳送過任何物體前,只是成功製造出一對相互糾纏的光子,並將其中之一光子的極性傳送到另一個光子,近年來更將光子的傳送放大到電子,其目的在製造出「量子電腦」,相關進展可參閱Scientific American的Q&A。
「宇宙,人類的終極邊疆......」,這段放在《星際迷航記》每集片首的文字,40幾年來搧惑著無以數計的Trekkie樂此不疲的追逐,卻也讓時光停滯在the old good days。《星際爭霸戰》豎立了好萊塢「前傳」的標竿,有如一次華美的quantum leap,當企業號的身影滑過浩瀚無垠的太空,並以曲速跳躍進入星系時,不是星艦迷、不是科幻迷的我,依然隱隱的汗毛直豎,似乎觸動了幾十年前對未知的感動。這樣的感動,我相信全球的Trekkie應該也存在,不像是歷史的回顧,反而像是全新的冒險正要啟航,忍不住想力持冷靜的下令:Beam me up, Star Trek!
附註:「祖父謬誤」:某人經時空旅行回到他祖父年輕、尚未有子嗣的時代,將這位年輕人殺死,則在同樣的宇宙中,此人不可能存在。
本文已同步發佈到「電影開演」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