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還是在電視上斷斷續續的重播中看完了《海角七號》,如果有人對於我那篇「為什麼我沒看海角七號」仍有印象的話。其實我對電影的要求真的不高,通常只期望能將故事完整的交代,邏輯上大致說得通就行了,當然演員、攝影、對白、音效等等要有一定水準,但基本上我的容忍度算高的了。去年瘋狂賣座的《海角七號》有一定水準,5.7億台幣的成績更是強力背書,劇情串連了60年的時空很讓人耳目一新,只是我仍挑剔太多商業化下的演藝方式,包括充滿偶像劇般的情節,尤其對於「後來呢?」的疑問,一直找不到可能的回答方式。舉例來說,劇中最為經典的對白,莫過於海灘上阿嘉緊緊將友子擁住時所說的「留下來,不然我跟你走」,觸動了我實事求是的邏輯警鈴,因為無論是友子留下來,或是阿嘉跟隨著友子到日本,都馬上面臨生計大問題,不是單純的靠著愛情便能解決。
這些頗為picky的個性應該十分令人討厭,對絕大部分的觀眾而言,電影雖稱第八藝術,但仍以休閒為最大目的,用以小小的逃離現實,如果一味撿著影片段落分析,掐著現實比較,一方面傷神,一方面也顧此失彼的看不清全貌,只彰顯了自己的小鼻子小眼睛。不過幾部國片看下來,《不能沒有你》卻是我以為近年來拍得故事最完整、演員最不造作、劇情最不灑狗血的電影,雖然醞釀到最後一幕幾乎所有的觀眾都流淚,但終是在極度壓抑後的釋放。戴立忍導演的鏡頭、敘事角度和大膽的黑白色調,讓影片呈現如同紀錄片一般的寫實,樸素、誠懇、尊重、不說教,劇情自然的流露出悲憫的胸懷。只是這部影片當然不如《海角七號》一樣的老少皆宜,純黑白的色調絕對會嚇跑很大部分的觀眾,向非商業化和藝術靠攏的影像、敘事方式,對賣座來說應該是致命傷,但我真希望在《海角七號》湧入戲院支持國片的觀眾,也能分出1/10的力量支持這部片,5700萬應該足夠支持下一部中等製作的電影了。
不過這些急迫感仍摻雜了矛盾,一方面我希望《不能沒有你》這類國片能有足夠的收益來平衡開支,並且鼓勵導演、製作繼續拍片,但另一方面卻害怕如果非常賣座的話呢?如《海角七號》一樣的瘋狂賣座,而後形成某種無法接受批評的壓力?更叫我害怕的是,片中演員因為賣座而被拱出影片,一個個接廣告、接主持、上電視、作秀的大賺邊際財,讓邊際效益盡可能的消耗這些演員、導演、甚至影片的生命,就如同搭《海角七號》順風車的《囧男孩》、《1895》之後,大量消耗了買票支持國片的觀眾力量,慢慢的無以為繼?這些顧慮現階段並不存在,或是因為電影尚未給炒熱,所以趁著賣座輿論壓力猶未形成時,談一下我翻檢的問題。
先提零星小缺點。武雄在開場時接了一場跳乩童的工作,隨後則從未再提起,對於四處打零工的生活方式有點說服力不足,事實上我們看到的打零工只有無照潛水伕和肉品處理廠。武雄的女兒妹仔太美太乖巧,怎麼樣也不似在父代母職、居無定所的惡劣環境下長大,從那兒學來的標準國語又是個問題。除此之外,武雄從頭到尾低垂著頭的表演方式、和阿財哥客家話和閩南話的對應和交談等等,也多少讓我產生些不是那麼順暢的小梯突。我以為比較大的缺憾是劇情的舖陳不足,當武雄第二度帶著妹仔來到台北尋求協助,一路受挫的淋著雨從警政署走出,下一個鏡頭已經是攀在人行陸橋上,向圍觀的群眾和現場轉播媒體大聲嘶喊「社會不公平啦!」,這中間唯一的線索,可能在立法院外見識到的群眾抗爭場面,便是他採用激烈抗爭方式的來源,但情緒如何轉折解釋不足,心理磨難產生的不平之氣,似乎還未累積到足夠爆發,幕間轉換讓我感覺很是突兀。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武雄那種極度謙卑的人格特質,和「社會不公」的高聲吶喊有極大的落差,所以不免產生疑問,到底他是如何決定自殘控訴?為什麼在這座人行陸橋?戴導雖然想重建2003年的現場,卻留下一大段空白並未交代。
在多次的訪談紀錄裡,導演詳細說明了這部電影源自於2003年的一個社會事件,不過當初僅只是編劇陳文彬(飾演武雄)所寫的薄薄兩頁故事大綱。從大綱到完整劇情,戴導形容猶如「探索真實之旅」,故事最後也簡化到極真實的日常生活,不過影片背後,當然埋藏著對剝奪父女親情、甚而拆散家庭的法令和制度的強力控訴,一再再地從藉由武雄的口質疑:「我是她的父親,為什麼不能由我來撫養她?」這貫穿全劇的問號,卻讓我產生些許疑問:到底這部影片在回溯事件的始末時,導演和編劇是否真蒐集了真正、所有的經歷?這問題的重要性在於,我不是那麼容易接受「父挾女抗議跳天橋」的正當性。
沒錯,執著、恆一不變的父愛是如此的感動人心,也絕對不容人懷疑,所以當武雄得知交付監護的女兒從離開他之後便拒絕說話時,完全無法抑遏的抖動身子掩面啜泣,這一幕讓身為人父的我再也忍不住的流下淚來。但是當心靈透過淚水洗滌,當最後一幕父女終於相見,都不能掩蓋我步出影院後的疑惑:父愛(或父母之愛)可以到達的極限在哪裡?是否可以保證、解釋一切,甚至包括傷害?而社會福利可以提供怎樣的協助?電影中,武雄是個社會邊緣人,妹仔七年來都是黑戶,根據所有外觀條件來講,武雄屬於不適任父親,並沒有盡到為人父該盡的義務,社會新聞中常見到的悲劇,包括亂倫,都曾發生在類似家庭組合。從這個角度來看,電影意圖呈現對制度的控訴,顯然不是那麼正義凜然。不過若從社福的角度來看,這正是社工需介入的時候,電影中警察來到這對父女居住的地方,也了解這對父女面臨的困難,社工並未在第一時間介入,只反映了基層社工的不足,或是不夠積極從事,可能是影片更應該著力的重點。但我仍必須強調,電影的鏡頭只照看武雄一人,包括他的辛勞、無力和吶喊,但妹仔無聲,從頭到尾完全無聲!當觀眾為這對父女的親情付出無限同情時,必須深思,武雄也對妹仔造成傷害,不論是教育、居住或危險工作場所,尤其是天橋上的一幕,對她過去和未來的發展都是傷害,所以我不會去質疑監護權的剝奪,因為親情與人權孰輕孰重,並非如此輕易可以評判。戴導在訪談中針對「給觀眾一個非看不可的理由」的問題,提出這樣的回答:「《不能沒有你》是一個補給站,補給什麼呢?對我來說,這部電影可以補充勇氣、力量、執著、關懷、愛和溫暖......如果你覺得自己需要這些能量,或是想告訴身邊的人,要是你說不出口,歡迎帶他來看這部電影」。這篇觀後感寫了長達兩星期,重新回顧電影中的片段和鏡頭,仍然讓我感覺暖意從胸中緩緩升起。電影的感動很直接,我的理性觀點不足為憑,再多的分析,永遠無法道盡其中的好壞,只能衷心推薦這部電影,一部我願意再一次購票進場的電影。
附註:後來怎麼了?「當年挾女跳天橋,如今父女情深」,這一則日昨剛剛刊登的新聞,正是最完美的結局,不是任何一部電影所能成就,願真實人間中的這對父女能勇敢的繼續攜手走下去,祝福他們!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