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9-02 14:35:45| 人氣7,067|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黑幫電影的窮途末路 -《蛾摩拉:罪惡之城》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聖經中有許多讓我讀來不仁不慈的故事,譬如有關Sodom Gomorrah這兩座城池的毀滅便是。根據創世紀十九章,天主聽聞Sodom Gomorrah這兩地居民罪孽深重,決定派出兩位天使去了解真象,不過在動身前,亞伯拉罕提出質疑:「假如城裏有50個好人能赦免它嗎?如果有十個好人呢?」天主回答說:「如果真有這10個好人我就不會毀滅那城市」。但故事並沒有交代到底天主查訪了多少人,事實上祂只停留在亞伯拉罕的姪子羅得家中,當晚城中民眾因陌生人前來住宿而集聚在羅得家門前恐嚇,要求將人交出「任其所為(英文NIV版聖經寫的是性交)」,讓天主下定決心降下硫磺和天火......當然聖經故事是隱喻,或許代表了天主的洞察真相能力、絕對真理和無上裁決權威,而這兩座邪惡之城,千年以來成為反烏托邦的「敵托邦」(dystopia)原型。



 

出生於1979年的羅貝托薩維亞諾(Roberto Saviano),巧妙的將Gomorrah與發音相似的Comorra相連結,以不到30歲的年紀,便大膽揭開義大利黑幫的諸多內幕,寫出《蛾摩拉:罪惡之城》一書。所謂Comorra,是個早在16世紀便已存在,目前盤據於義大利Campania區的黑幫組織。他們自稱為「體系」,比大家所熟知的義大利黑手黨更加殘暴,控制觸角也更為廣泛,不僅僅是毒品、槍火的交易買賣,舉凡服飾、土地、建築、廢棄物處理和運輸等各大行業,只要是能賺錢的,都意圖染指或在他們掌控之中,觸手當然也伸往政治,可以輕易的推舉市長、議員,導致整個城市或地區完全由活絡蓬勃的黑幫經濟所支撐,並因此構建出一座座現代娥摩拉城。只是Comorra並未落得Gomorrah的下場,而且很諷刺的,Comorra的大老、要角都篤信天主,或依天主之名行事,賞罰分明的上帝顯然並未出現在現實世界中。膽敢以身涉險和Comorra公開作對,希望激發所有非「體系」民眾一起洗清罪惡城市的凡人,譬如書中提到的神父唐迪安納,最終還是無法獲得善果而死於殺手槍下。總結從作者出生的1979年始,到書成的2005年,那不勒斯近郊總共超過3,600人因黑幫拼鬥而遭殺害,這些書中大幅列舉的義大利人名,字音類似但詰屈聱牙唸不出來,年齡分佈從嬰幼兒到老人都有,簡單的以亂槍、馬蜂窩、身首異處、焚屍種種描述字眼結束他們人世罪惡、或無辜的一遭。


 

我先看了電影,轉頭回去找書,以報導為主缺乏故事性的書並不容易看,人物眾多,故事零碎,但一字一怵目、一頁一驚心。至於由導演馬泰歐軋洛尼(Matteo Garrone)根據《蛾摩拉:罪惡之城》一書拍攝的同名影片,至今已拿下包括坎城影展的評審團大獎,以及其他各國際影展的諸多獎項,不過若根據霍華蘇伯(Howard Suber)在《電影的魔力》一書中,提到有關黑幫電影賣座及成為經典的重要關鍵:「《教父》中談到柯里昂家族,用錢豢養法官、政客與報社記者時,觀眾卻從頭到尾看不到實際行賄鏡頭,因為,如果讓觀眾看到的話,大家就很難再認同柯里昂家族成員。」依此角度觀之,我相信在黑幫電影史 -- 至少在賣座電影史上,《蛾摩拉》勢必無法和《教父》相提並論,因為當觀眾看穿黑幫角色根本不是英雄時,只能在一幕幕荒謬又直接的暴力中瞠目結舌,而後走出影院,不會想繼續耽溺或回味影片裡的片段。

 

對!重新回味裡面的冷血殺戮,似乎在電影開場後不久便事先預告了。這一幕在歌劇樂聲中一派從容的拉開,買票進入影院前完全沒作功課的我,坐看著幾名胖大壯漢在美容室內悠閒作紫外線浴和修指保養,對比下突兀又摻著惡意玩笑,突然槍手現身,幾聲俐落的槍響響起,鮮血迸放四濺,槍手快速離去,鏡頭移近到這些人頹然不動的身軀和傷口上,久久無人聞問。根據原著,這種一槍斃命的方式,是那些剛進入Comorra體系」的青少年,討論如果能選擇的最好死法,因為:「......打在胸部痛得多了,而且要十分鐘才會死。你的肺要先充滿血,而且子彈就像發燙的針在你身體裡又戳又絞。打在手臂或腿上也很痛,但被射胸部就向被毒蛇咬到的傷口,痛得沒完没了。打頭上比較好,因為你不會尿尿或大便在褲子裡,也不用在地上扭來扭去半小時~」,死之輕如鴻毛莫過於斯!









這快速的情緒轉換,或書中的說明、注釋,可曾讓觀眾或讀者一掬同情之淚?並沒有!只因即使這群黑道人士同屬Comorra體系,但組織內大大小小的幫派林立,為了爭權奪利,彼此之間的衝突從不間斷,也就是電影中一開始迷惑我的「戰爭」,導致各幫各派死傷無數,也必須持續吸收新血,執法單位對這種現象不想管也無法管,最好的方式便是讓幫派間互相鬥爭殺戮,袖手旁觀的讓他們自生自滅。電影中那棟穿廊繞柱、互通聲息的公寓,便如同某個幫派聚落的小小縮影,所有呼吸生活其間的民眾,無論男女老少,都附生於幫派之上,屬於幫派的禁臠,封閉而無路可逃。導演的鏡頭「述而不作」的盡量逃脫道德批判,但貼近到幾乎聞得到這些黑幫人物的體味,無論是年方13歲、一心想盡早加入黑幫的少年Toto分攤每月例錢給幫派成員家屬的小會計Don Ciro,非法處理有毒廢棄物的年輕學徒Roberto還是裁縫師Pasquale,這些人一個個入場入鏡,雖然看不清背後的黑影,但卻總感覺有隱形絲線牽扯著他們的行為,只能宿命的接受安排。這麼說或許不太恰當,因為電影中安排兩個完全不知輕重的死猴囝仔MarcoCiro,書中對他們的敘述不長,導演摘取這一段故事並刻意放大,和其他幾條故事主線形成強烈對比。這孟不離焦、焦不離孟的雙人組,一心幻想著無須幫派節制,可以獨立成就黑幫大亨的大事業,所以到處搶劫白粉、盜竊槍械和打劫商家的作歹為非,「......年輕人決定加入幫派很少是為了金錢或權力,更多是為了追求流行,為了女人,為了當一個男子漢」,作者在訪談中如是言。但這種莽撞、不知天高地厚的行徑,當然和黑幫商業利益的鬥爭互相衝突,最後老大設計從背後給兩三槍解決,屍體用堆土機鏟起運走,視之如鼠蟻蟲子一般的嫌惡消滅。



 

這正是小嘍囉的悲歌,老實說,這兩號地痞之死,完全得不到一絲同情,甚至讓觀眾鬆了一口氣,只不過在額手慶幸之餘,似乎得嚴肅思考黑幫電影中的角色扮演。為了滿足觀眾心中一份隱藏的犯罪或反社會慾望,好萊塢喜歡為黑幫人物作傳,並誇大黑幫人物的英雄行徑,這種取材自綠林好漢羅賓漢的諸多影片,從最經典的《教父》到最新的《頭號公敵》,似乎每名黑幫份子都是義薄雲天、濟弱扶傾之輩,滿手血腥也都源自於血債血還下的公理正義。不過《蛾摩拉》的作者提醒讀者,一直以來,大家都誤解黑幫電影喜歡深入黑色會以描摹黑幫份子,實際情況是,黑道份子早已脫離逞兇鬥狠的刻板樣態,一個個斯斯文文的梳起油頭、穿上條紋西裝,上大學、拿文憑、唸研究所,甚至擁有音樂、藝術、古董、時尚等專業知識。對他們來說,黑幫電影人物的種種擺譜正是最好的模仿對象,無論說話語態、穿著打扮,甚至舉槍殺人的手勢、手法(當地警察說:「這些人看了昆汀塔倫蒂諾的電影之後,連怎麼開槍殺人都不會了......搞得血流滿地」),無一不希望自己看起來就像電影中的黑道大哥,如果一旦被捕,更不能不力圖門面整齊,鏡頭前或照片上顯得狼狽,則無異為自己的黑道生涯劃下句點。

 

所以《蛾摩拉》一片,相當寫實的為黑幫電影敲下喪鐘,影片雖僅檢選書中少部份的角色故事,但已足夠刻畫黑幫小人物們為求生存的掙扎悲辛,不說教、不提供善惡裁決,當然更不像好萊塢電影一樣的美化,演員自然得讓觀眾完全信服(有位演員甚至日後被義大利警方以牽涉黑道洗錢的罪名逮捕)。霍華蘇伯在《電影的魔力》書中提到:「多數國家的電影製造史上,都出現過某種『運動』…但美國電影使卻從未出現任何運動」「打從1920年代末期開始,世上就只有兩電影:一、好萊塢電影;二、非好萊塢電影。從這角度來看,義大利的新現實主義和法國的新浪潮等運動,都旗幟鮮明的反對好萊塢模式,也就不令人意外了」反好萊塢如今似乎很「政治正確」,這種反感正與美國市場派捅出的金融大洞相互輝映,但一如悲觀的預期,在金融海嘯狂潮下,綠林好漢劫富濟貧的故事可能更加蠱惑人心,《蛾摩拉》的喪鐘輕微得讓人聽而不聞。當黑幫觸角已經盤根錯節的釐不清,即使那不勒斯灣附近的維蘇威火山震怒噴發,也無法天火直降的毀滅現代蛾摩拉城。

 

附註:Comorra和我們有什麼關係?書中第60頁敘述,以毒品和服裝生意投資為主的Licciardi家族,其武裝勢力由Pietro所掌管,此人很有生意頭腦,因作風專制外號叫「羅馬大帝」,他在台灣開了間服飾店(到底是哪一家?),當作臨時據點,打算以廉價勞工進軍中國市場,1999年在布拉格被捕。

台長: Dave
人氣(7,067) | 回應(1)|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電影與閱讀之間 |
此分類下一篇:白症 -「盲目」與《白色緞帶》
此分類上一篇:偽鈔風暴 – 奧斯維茲 – 週期表

gfkke
台灣硬起來 抵制菲律賓
2013-05-17 17:10:1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