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初讀Asimov的「基地三部曲」,目眩神移在作者仿Gibbon 的「羅馬帝國興亡史」,讓瀕臨頹屺的銀河帝國再度於邊疆地帶從無到有的重生。故事裡的先知Hari Seldon所憑藉的,不過就是在幽微混沌的時代,將遠自銀河中心攜來的各類科技產品,包裝成神話、宗教明燈,誘導邊陲居民因利成便的使用,而後逐步建立龐大的經濟實力,在關鍵時刻便能發揮扭轉乾坤的效果。很奇妙的,我在閱讀這本個人傳記中,從羅伯.派克Robert Parker憑藉個人喜好與獨特的品味能力,構築成沛然莫之能禦的葡萄酒霸權中,也隱隱嗅出了一股暗藏的腐蝕力量。這種力量,推轉著盛極而衰的歷史鐵律巨輪向前滾動,在源長的人類文明進化史中可說屢見不鮮。 從20世紀80年代到現在,不論贊同與否,全球喝葡萄酒的人士大概沒有誰不識Robert Parker的大名,我當然也不例外。踏入品酒的世界其實晚,約莫在千禧年前後,一開始,有點好笑的,純粹為了「每日飲葡萄酒有益健康」的理由。只是在浩瀚如天際星辰般的酒莊、詰屈聱牙念不出的酒標中,如何去找到一瓶物超所值的酒,對我這般初學者簡直難如上青天。酒商的推薦不免摻入商業行銷行為,網路風起雲湧的部落格那時並不盛行,唯一能憑藉的,當然只有大師級人物的指迷津點。21世紀初的Parker早已名揚天下,各種酒類刊物、資訊、酒款目錄,只要查得到RP評分,只要分數不致太差,一定會在酒款後方附上,同時期另外還有Wine Spectator(WS)的評分。參考這些分數,找酒變得輕鬆寫意,不需強記太多產區酒莊名稱,只需簡單的將評分除以價格,自然得到自己心目中的C/P值,至於數值背後產區酒莊的風土人情、歷史掌故,或製酒人的家世背景,完全無須費心去考究。
我的故事如此,新興市場中絕大部分的喝酒人士也是如此。回頭看60、70年代的美國,經濟自戰後起飛,富而好禮的轉向精緻文化的追求,除了牛排漢堡與可樂,不免對歐陸的飲食品味產生極大的興趣。只是對一般大眾來說,因為缺乏長年累積的文化薰陶,所以對葡萄酒所知甚少,市場更是渾沌不明,買家與賣家的資訊無法對等,價錢與價值之間存在落差。至於身負解說任務的歐陸酒評家,由於承襲百多年來的品味傳統,挾文化、歷史自重下,習以抽象的譬喻來描述、甚至詠歎酒的諸多風味,頂多以「星級」方式給予評等,少見數字。對一般想跨入酒領域的人而言,香氣口感本屬個人,類似充滿隱喻或文學內涵的文字,虛無縹緲得難以掌握,更甚者,酒評撰述人與酒莊、酒商之間關係常相互牽扯不清,讓人不免心中懷疑。Parker恰在這關鍵時候適時切入,一開始完全憑著個人的熱情和獨到的品味能力,以獨行俠姿勢硬闖葡萄酒界,獨力撰寫並發行「葡萄酒代言人Wine Advocate」,1977年的第一期甚至是手寫印刷。除了完全與酒商劃清界限,以及只相信杯中酒的信仰與堅持之外,Parker最重要的影響在於,他根據美國UC Davis大學的20分系統,自創了100分評分系統,讓訂閱者一目了然。這項創新雖然到現在一直都仍被批評,卻也獲得讀者的共鳴,不過讓小本經營的雜誌真正揚名的是1982年份的波爾多,他在試酒後的的高評價讓信者大撈一筆,從此基石奠定,成就了至今超過25年的霸業!
有關評分的種種,我曾寫過「永遠的虛位以待–漫談評分」,當作是跨入品酒領域的理論基礎。Parker也許只是將分數當作簡略的表達方式,因為他不斷的要求讀者仔細閱讀品飲紀錄,但顯然讀者喜歡分數更勝於內容,只因精確的評分對患有葡萄酒恐懼症的人來說,相當於一種品質保證,符合缺乏耐心、直截了當的消費行為,怪不得Parker的分數被形容為「美國的實用主義戰勝法國的神秘主義」。更重要的是,分數背後代表了龐大商業交易和資金流轉,而以美國強大的經濟購買力為後盾,Parker的評分無人敢小覷 ,即使敢怒,也只能私下抱怨,撕破臉可能得付出酒款滯銷、酒價下挫等極大代價。不過這並不代表Parker從此便呼風喚雨、予取予求,基本上他自律甚嚴,不過也自尊自傲,對於他人的批評一定澄清反駁,不惜代價捍衛自己的評分,身為律師的他,確實為此幾次和酒商或酒莊主人對簿公堂。
Parker的努力其實有目共睹,想想一年得試上萬支酒,每年必到世界各地酒莊至少一次,而且經二十多年而不懈,這等經營方式的確有其該自傲的地方。但若講到Parker霸權的興起原因,於我的觀點,除了個人的努力之外,也佔了地利人和因素,包括:
1. 自掏腰包買酒,自費到酒莊試酒,切斷與酒莊、酒商的關係,完全獨立運作不假他人,符合美國人對American dream、個人主義等的信仰;
2. 在絕大部分的酒客、投資人還在暗中摸索時,Parker的「葡萄酒代言人」應時而生,1982年份波爾多的準確命中建立起大眾對他的信心;
3. 百分系統恰迎合一般大眾胃口,形成一股神秘主義,讓大眾相信Parker確實具備超人般的品味能力,能分辨得出1/100的差別,也能帶領大家走出品酒迷霧;
4. 信仰形成力量,並與美國人的經濟購買實力相互結合,影響、撼動數百年來既有的葡萄酒市場,最後一舉擊潰歐陸的文化無敵艦隊。
這種發展模式,看起來是不是還蠻眼熟的,有如一開始我提到的「基地三部曲」或「羅馬帝國興亡史」的上半場劇情?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