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11-20 13:58:13| 人氣2,959|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搖滾啟示錄 – I’m not there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再也沒有一部電影,能如同《搖滾啟示錄》一般,在我漠視成績、賣座與讚美,大剌剌的宣稱不看《海角七號》之後,狠狠將我一巴掌搧醒:到底你要一部故事講得精彩,充滿笑聲與淚光,且老嫗能解的電影?還是一部充滿布爾喬亞氣味,讓你從頭到尾張大嘴巴、連驚嘆聲都發不出的電影?

 

所以無怪乎滿頭霧水的步出影院後,回過頭來緊盯著海報,想發覺是否有遺漏的部份,又或哪兒隱藏了玄機。但沒有,找不到太多蛛絲馬跡,只是簡單的說明這是一部鮑伯狄倫(Bob Dylan)的傳記電影,由多人分飾不同時期的這位傳奇歌手,包括以男裝身份獲得金球獎最佳女配角以及威尼斯影后大獎的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這樣的說明完全不足以填補我的無知,我似乎一直不在那裡,not there,不在一個由導演陶德海恩斯Todd Hayans所創造出來,被譽為「有史以來最具創意與震撼效應的音樂電影饗宴」裡。

 

這麼說有點難堪,但習慣懷抱如一張白紙般全然無知、不願先受影評影響的我,瞠目、茫然、騷動不安的渡過二個多小時,自始至終沒看到Bob Dylan的名字出現過,且更糟糕的是,我並不瞭解Dylan,只知道670年代的民謠抗議歌手與吟遊詩人,以及很驚訝的從聆聽2006年的專輯Modern Times中,發現他仍繼續活躍在舞台上,只是人與嗓音都顯得異常滄桑而不再憤怒,那一時刻,突然和2007年發表唯一一張唱片的胡德夫聯結。

 

根據如此淺薄的瞭解,難怪電影第一幕便叫我吃驚,Dylan已由導演宣告死亡,蒼白著臉躺在解剖台上,手術刀劃下暗黑色的血湧出,驚聳如同路易斯‧布紐爾(Luis Bunuel)的《安達魯之犬》,而後,算是導演的蓋棺論定?戲劇開始天馬行空的零散分割,有如畢卡索的立體派畫作,將他的人生分段切碎,轉移在不同時空、不同背景及不同性別、人種的身上,重新組合、互不關連且自給自足,結合各種視角、想像,融接成完全無法以具像世界辨識的圖像。所以有背了把吉他四處流浪,以美國現代民謠之父Woody Guthrie為名的黑人小孩;有60年代初步踏入格林威治村,以一把吉他和口琴即興演唱,進入反戰年代與Joan Baez交好的憤怒青年;有從1965年的專輯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後,採用電吉他並加入搖滾節奏而引發了民謠搖滾論戰的狂妄不羈;也有中年時期與法籍女畫家從相識,到婚姻,到四處留情與失敗離婚;更有70年代晚期的皈依基督教成為牧師,從此淡出歌壇執意傳教。最令我嘖嘖稱奇的是,步入老年後,時間突然向前回溯到19世紀,成為隱身鄉野的西部傳奇人物「比利小子」Billy the Kid,在融合萬聖節、喪禮的嘉年華市集中,因反抗政令被捕,隨後逃脫跳上橫亙中西部大平原的運貨火車。這裡,讓電影豁然前後貫通,Billy the Kid從貨車箱裡翻找出一把吉他,箱盒上印刻著"This Machine Kills Fascists",正是浪跡江湖、四處走唱的黑人小孩手上提在的那一把。不只如此,見獵心喜的導演還玩了一個字謎遊戲,始於一個荒僻鄉下的烏有之鄉Riddle,是黑人小孩Woody Guthrie一開始逃離的地方,也是Billy the Kid老年隱居的城鎮!

 

一部傳記電影按時間軸來演繹,即使很難在短短2個小時中窺得全貌,但如果演員挑得夠好、劇本撐得起張力,仍算是最保險的方式,只是難以展現導演或編劇的功力。對執導過「華麗搖滾」年代電影《絲絨金礦》的陶德海恩斯來說,如何突破前一部電影的窠臼可能是極大的挑戰,所以同一個Bob Dylan,在揮灑自如的導演眼中,幻化作千百種,不,六種人生,時間、空間通通是表象而不具實質意義,可以交互穿插、隨意銜接,這種根據多種素材剪裁、渲染、拼接而成的「立體主義」演繹方式,如何能怪我看不懂?所以先不說影片中的諸多演唱配樂好了,離開Dylan早年的Blowing in the windLike a rolling stone,片中選曲我多不識,但如果不知美國民謠之父Woody Guthrie,又怎知他的吉他盒上正書寫了"This Machine Kills Fascists"?如果不知Dylan1981年所唱的福音歌曲"Every Grain of Sand",又怎會瞭解影片裡的虛構中年Dylan,所拍攝的電影"Grain of Sand"?說到福音歌曲,當然得清楚70年代晚,Dylan宣稱自己是born-again Christian,連出了兩張福音專輯,還有60年代大鬧演唱會場,拿把斧頭想砍斷電音電纜的一幕,能不能聯想到民謠歌手Pete Seeger,在民謠搖滾論戰時所宣稱的"If I'd had an axe, I'd have cut the power"1997年一場幾乎奪去Dylan生命的心臟病,或許給了導演「蓋棺」的奇想,但生死輪迴後的Dylan並未歸引山林,而是重新踏上巡迴演唱的征途,推出的 Time Out of Mind被譽為自70年代以來最佳作品,拿下包括「年度最佳專輯」的三座葛萊美獎,這驚奇的事蹟成就,很難不讓我聯想起那列穿梭時空、永不歇止的火車,以及那一把交替換手的神奇吉他。

 

民謠搖滾對我來說並不搖滾,但啟示仍在,有了這些材料的補充,才算真正拉開了電影序幕,也才能讓我能一幕幕的將影像喚出,順著導演裁剪融接的方式,逐步進入Dylan的故事。可惜的是,電影看得太草率、太不認真、太無知,如果再多看一次,或許可以找到更多的吉光或片羽,觀看得到導演眼中更多的企圖。

台長: Dave
人氣(2,959)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看電影 |
此分類下一篇:魚刺仍在- 我看《停車》
此分類上一篇:為什麼我沒看《海角七號》

Jazzway
你說得好坦白,但很深入....,再看一遍,再寫一篇評論如何?
2011-04-13 17:36:19
版主回應
再看一遍,可能已經失去了當初的感動。

去聽了Bob Dylan的演唱會嗎?從知道這消息後便一直猶豫,但最後仍作罷。終究Dylan的時代已遠去,在眾聲喧嘩的現代,時時感覺獨立茫然而不知所措。
2011-04-20 16:25:0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