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系統引人討論的原因在於,品酒一向非常主觀,且常受各種因素,譬如品酒的順序、酒杯的樣式、材質、品酒時間的長短等影響,且同一人在不同時間、地點、場合、環境或心情下,都會有不同的結果,所以無論Parker多強調其方法的一致性,包括開瓶、酒量、聞香、入口、吐出、以及餘韻發展等,即使每一步驟給予的時間和節奏都能掌握,卻絕不是機器,無法精確到分毫不差,何況Parker完全根據直覺與第一印象,每一支酒只給短短的2、3分鐘。味覺的偏好也是一大問題,由於主觀,所以每個人自有其喜好,有人喜歡厚實、果香濃郁的酒體,也有人偏愛清淡、優雅與細緻的呈現方式,沒有量尺,也沒有所謂客觀標準,得到的分數也沒辦法告訴人這一瓶酒是否好喝、搭不搭菜。這些批評都非常合理,不過也都能找出辯解方式,因為無論給「星」或20分系統,都難免遭受上述質疑,且「葡萄酒代言人」自始便是以個人名義出版的刊物,讀者應認知所有的品評標準都純屬個人,Parker也一再地提醒讀者多閱讀筆記,而非僅專注於分數,也算善盡諄諄告知的義務。至於以精確的系統獲得的評分,Parker對此倒是十分自負,雖然在刻意安排的情況下,譬如找出些稀奇的酒款,Parker當然也會被考倒,但歷經數十年的品飲經驗,他的感官依舊非常銳利,且記憶力驚人,這種天賦異稟,凡人只能嘆說老天爺賞飯吃!
不過無論如何辯解,我認為最大的問題是,分數嚴重扭曲了價格結構。對釀酒人來說,扣除掉產銷成本後,如何決定售價一向不容易,而分數的介入則對每個人都形成極大的誘惑:釀酒商利用分數賣給進口商,進口商則藉以說服批發商,批發商再誘導零售商,而後零售商以廣告目錄吸引顧客上門,消費者買下後,則可以在某個晚宴時向賓客炫燿。這種龐大的食物鏈關係成為嶄新的市場操作模式,不僅顛覆了舊市場,且在導入「預購」方式後,除了吸引想炫耀的消費者大肆搶購之外,還包含大量囤積居奇的投資客,當評分一公佈,好分數的酒立即洛陽紙貴且馬上被一掃而空,向隅者只能到拍賣市場去,進一步讓酒價飆高,完全拆解了舊有的銷售原則。Parker對此雖感到憂心,但在斥責釀酒商不要一心想著賣出高價時,並未見反省自己才是幕後推手。另一個大問題是,因為分數結合價格成為市場利器,釀酒人得盡其所能的爭取高分,除不斷寄送樣品、邀請Parker到酒莊試酒、或等而下之的設下利益陷阱外,免不了還得投其所好來釀酒,結果是Parker四處拜訪酒莊之餘,也順便教導釀酒人如何釀出「好酒」,導致葡萄酒不再多元,Parker成為全球單一口味的制定者!
Parker的影響力於今未見衰退,標題(與頹倒?)中的大問號純屬臆測。不過有興就有亡,歷史的鐵律向來無情,只是時間早晚的差別而已。最簡單的講,1947年生的Parker已來到耳順之年,體力不如從前乃屬必然,大概也沒能力趕場一年試一萬支酒,至於感官能力、記憶力是否敏銳如昔也是不無疑問。由於「葡萄酒代言人」單憑一己之力創建,這種逐步衰亡的跡象應該會慢慢浮現。另一方面,進入21世紀後,時代背景與「葡萄酒代言人」草創時期大不相同,產地、土壤、氣候、葡萄種類、採收、釀製方法,資訊較以往透明太多,世界各地的酒款和報價大概都找得到。尤其Web2.0盛行後,每個人都可各擁一片天地自由發表,自立門戶的各抒己見,也因此振興了多元的風味偏好,不過也由於「大師」、「達人」如過江之鯽,身份地位都因而下滑。Parker對此不可能不察,因為自2001年便開始發行電子版eRobertParker.com,並可由手機上網查得所有資訊,只是並無法遏阻版圖的橫遭入侵,正反雙方時時在網路上大打口水戰,而近年來面臨的挑戰也逐漸增多。Parker在2006年接受紐約時報的訪問時便透露,認為近年來他已經成為眾人攻擊的焦點,很顯然的,品酒大眾對於獨霸的大師已經越來越不耐煩!
我待在葡萄酒的世界並不長,也從來沒真正認真過,主要的原因是太難了,太難去吸收、消化並熟記這龐大的資訊,一味讓「大師」、「達人」牽著鼻子走又心有不甘,所以乾脆逃離、放棄,轉到相對單純的單一麥芽威士忌(SMW)去,所以沒什麼基礎或立場去評論這位帝王級的人物(原文書名是The Emperor of Wine)。不過玩SMW也玩了一段時間,也擁有一小方天地來發表我的品飲記錄,記錄方式同樣採用百分系統,同樣也看到了些光怪陸離的情事,這本書給我的啟示早已遠超過葡萄酒的世界,那麼,該如何去看待這種一方獨霸的景象?
首先,很根本的,SMW與葡萄酒的產業結構不同,市場規模也有差異。統計台灣的進口量,近幾年來葡萄酒持平在2000萬公升以下,蘇格蘭威士忌則略超過1200萬公升,看似差異不大,但所謂蘇格蘭威士忌,卻包括了絕大部份(>95%?)的調和式威士忌,SMW可說少之又少。酒廠生產調和式威士忌有個重點,為了維持顧客的黏度,風格口味都必須力求經年持穩不變,所以大致無所謂新舊酒款,也沒有試酒的必要。此外,全球葡萄酒莊隨便算算便上萬了,每個年份、每間酒莊總是要推出幾款新酒,一年下來裝瓶酒款不可勝數,而SMW五大生產國的蒸餾廠總數有無超出150間?每年能推出的新酒款能有幾多?舉個例子來說,SMW界的大師Jim Murray在2009的Whisky Bible裡(2008~2009),新添了1227種酒款,已經非常了不起,卻遠遠小於Parker一年上萬支試酒總數,更甭提我個人自2006年始,經過了三年的努力也不過累積了600種酒款!這樣小眾經營的規模,其實已經削減了霸權版圖的形成可能,因為即便裝出一桶評分絕佳的曠世好酒,但區區數百瓶,連評分撰述者都極難擁有,酒價的飆高純粹只是供需問題,也讓酒廠時時以「限量」作為炒價的手段。
葡萄酒的年份極其重要,裝瓶後的持續成熟給了大家無限遐想,也留下大師介入的空間,必須有賴專家試酒才能給予適當的評價。SMW不同,年份沒有意義,而依蘇格蘭法令,至少需在橡木桶中陳年3年才能裝瓶,一般酒廠的核心酒款則為10、12年或更老到25、30年,所謂「瓶中陳年」雖有耳聞但難以驗證,所以開瓶後喝到什麼便代表什麼。更重要的是,到目前為止所讀過,或當面請益過的諸多大師級人物,他們或許也評分,或許根本不屑於作評分這等焚琴煮鶴之事,不論在書中,或是在帶領的SMW品酒會中,都一再強調所有的分數,包括自己的在內,都僅供參考,因為沒有任何人能代替自己的感官,聞到、嗅到、喝到和感觸到,都和個人的經驗相連結,只有正視自己手中的酒,才能掌握個人的喜好。這一點,其實與Parker的初衷是完全符合的,而對我來說,更是發聾振聵的啟發,既然無他人能取代我的經驗,何妨開始記錄,單純的只為了不致遺忘?既然與任何酒廠、酒商都沒關係,我手寫我飲,豈不自在逍遙?
當然,SMW再個人,仍有一定的公評,Jim Murray和Michael Jackson的評分應該是最廣為人知的,但人云殊異以及仍有酒廠關係耳語的情況下,網路上的同好團體Malt Maniacs越來越受矚目,每年評定的MM Award採用完全盲飲、由分散全球各地12名評審的平均分數計算,應該已經盡力做到公平。這些分數以及各種酒類評比的獎項,酒商不可能不拿來作宣傳,所以一旦被評定好分數,酒款當然也一支難求。物稀總為貴,金字塔的頂端也總有人,供與需給了大集團炒作的空間,厲害者如LV集團,將旗下Ardbeg酒廠的珍稀酒款包裝成精品販售,瞄準的便是收藏家而不是純飲者。只是價格與品質常常不以等號連接,如我這般搞不懂收藏樂趣的酒客所在多有,無須跟隨著酒價浮沈,所以永遠找得到心目中的好酒來享用。
我完全同意作者所稱,Parker剛好站在歷史上一個對的位置,將他拱上霸權位置,以前沒有,以後應該也不再。而台灣市場呢?其實混亂,有點類似「葡萄酒代言人」的草創之初,但假網路之便,形成群雄併舉、各擁地盤的景象,也因此在過去幾年間出現了不少「大師」和「達人」,也多少影響了市場,只是尚未出現真正一統江湖的人物。將來會不會有?我不看好,至少這一波景氣寒流之下,這種非民生必要品的奢侈物應該會拼命打哆嗦,讓歐陸痛責的bloody American也絕對包括在內,一番重整後,不知酒界會是怎般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