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十二日,對中華民國的所有國民們來說是個值得慶祝的日子,因為國家催生者孫中山先生正是生於此日;但對於台灣歌壇的業界人士或歌迷而言,這天卻是個令人惋惜的日子,因為音樂創作才子張雨生就是在這一天車禍意外早逝的。
一如我個人過去喜歡很多台灣歌手,都並非在我剛聽到他們名字、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喜歡的,反而是在其光輝慢慢褪去才開始認真研究,我對張雨生的感覺也是這樣,起步很晚,但感觸卻非常深刻;晃眼之間,張雨生已死去十年了,但在我的心目中,如果張雨生還在,台灣現在的歌壇會是完全不同的風貌,所流行的曲風也會跟目前情況完全迥異。
我最早知道張雨生,是在國小五年級時。當時班上已經有很多同學開始聽時下的流行歌,對於歌手資料和他們唱的歌都能琅琅上口,而我自己當時對音樂沒有太大喜好,在家裡唯一主動拿來聽的就是日本「哆啦A夢」卡通歌曲專輯,而對於華語流行歌完全處於被動接受的陌生狀態,當時,我從電視節目的結尾,看到張雨生的「我的未來不是夢」MTV,傳出他非常高亢的歌聲,當時只覺得這個男生的聲音超高、很像女生,跟一般歌手不太一樣,聽起來不太順耳的感覺;後來過了一陣子,我看妹妹手中突然拿了捲錄音帶(她比我還早開始買華語專輯),封面寫著「七匹狼」電影原聲帶,圖片裡有好幾個人(即王傑、東方快車等參與該片演出者),其中一位赫然就是我平常在電視上看到的張雨生,才知道,原來這個人還滿紅的,不只唱歌,竟然還拍了電影!但,即使知道他很紅,我仍未花時間去了解,頂多收到的訊息是:半年後又看到張雨生出專輯「想念我」,覺得這密度也太高了點,然後,知道他去當兵,很多歌迷幫他送行。
我對張雨生這位歌手的印象變得深刻,轉捩點是發生在國二。當時,後知後覺的我,終於已買過有生以來第一張的華語流行專輯--方季惟的「怨蒼天變了心」,開始能接受:「當紅流行歌偶爾也能在我房間裡播放」的趨勢了(的確是個滿怪的想法,但這是事實)。有一天在數學老師的地下補習班,坐在我右邊的好友,啾,一邊寫考卷一邊告訴我:「我覺得張雨生的『帶我去月球』是一張很好聽、有深度的專輯,假如你能接受很吵的音樂,不妨去買來聽聽。」我聽了之後便充滿好奇心,因為我實在很難想像:「怎樣叫做既好聽、有深度又吵雜的音樂?」而且,我從報紙得知張雨生剛退伍,很好奇他隔了兩年出的專輯會有什麼不同?於是,我沒幾天就買了「帶我去月球」的錄音帶。
拆了封,首先我拿出專輯歌詞本來看,想知道小啾口中所說的深度歌詞究竟是怎樣?結果,還真的超乎我的想像!那詞寫得不太像一般現代人的產物,不要說沒看過這種流行歌詞,甚至連書本裡都不常看到寫得類似的用字遣詞,簡直像是出自一位考據古文的學者之手,看了好幾個段落是足以讓我想像半天它到底是什麼意思?腦中持續蹦出幾十個畫面。
我研究著歌詞意境,同時聽著專輯裡不如想像中吵雜,反而是有點奇幻、活潑的歌曲,突然感受到每一首詞或曲,都傳達出一股莫名的濃厚人文氣息,讓人靜思良久;很難想像,那些竟然全都是張雨生自己做出來的,但我又不得不信,因為這整張專輯的中心思想是很有一貫性,或許我當時還參不透他在歌詞本最開始揭櫫的創作邏輯,但我知道:能做出這樣水準的作品,絕不是一朝一夕能擁有的能力。
自從聽了「帶我去月球」這張專輯起,直到現在,當然未來也是,我對於能獨立寫詞、作曲的歌手,都會感到非常尊敬,即使他做的某些詞曲可能有點痞(像後來的張震嶽大概屬於這類),但基本上我是非常喜歡聽到那種一手包辦的音樂,認為這才是歌手中心思想的徹底展現。而且,到後來凡是看了某些媒體報導,某歌手在專輯配唱時被歌詞某些部分感動而淚灑錄音室,但其實那些歌詞根本不是他自己寫出來的時候,無論報紙說他哭得再慘,我都覺得那是不由衷。
另外,「帶我去月球」對我造成的影響,就是使我成為張雨生的忠實歌迷;雖然過去從沒參加過任何歌迷組織,但每張專輯,剛出版不久立予購買,已成為我自動自發的義務,一開始都買錄音帶,後來為利於久藏,都加買了CD。在我高中的低潮時代,王傑的專輯曾是我感到憂傷時必聽的歌曲,此外我只買優客李林、張雨生的專輯,幾乎不聽其他人的歌,延續到大學,人生的陰霾慢慢遠去,我仍然持續喜歡這些歌手和專輯。聽張雨生的歌,跟聽王傑的歌有著截然不同的感觸,張雨生高亢又嘹亮的歌聲,及一些呈現積極、振奮意涵的歌詞,能夠使我眼前的灰暗思緒稍微豁然,讓我心情獲得稍許的舒緩。
除了有助於心情好轉之外,張雨生的專輯對於我還具有一項很重要的意義,那就是身為藝術人應該具備源源不絕的創造力,在他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我藉此獲得這樣的鼓舞和啟發,來砥礪自己在畫圖上有所精進。張雨生退伍後的諸專輯裡,除了比較「芭樂」(針對大眾口味)的專輯,例如:「大海」、「還是朋友」、「紅色熱情」,因為這幾張裡面收錄的他個人創作較少,主要是邀集知名音樂人來操刀,其他只要標明張雨生自己創作的專輯,多少都有著獨特的實驗性,每推出必然給我截然不同的全新感受,我在購買之前,完全不擔心新專輯到底好不好聽,因為我相信它必然會是獨一無二的專輯。
在「帶我去月球」裡面,我最喜歡的一首歌,不是主打歌,也不是很多人心目中的「湖心草深長」或「我呼吸,我感覺,我存在」,而是大家可能當成兒歌來看待的「魔幻台北」。的確這首歌的形式很像兒歌,採用輕鬆俏皮的音樂元素和唱歌方式,彷彿唱給小孩聽,但真正吸引我的是它的歌詞--裡面簡單勾勒著我最熱愛的台北市,一些當時樣貌及之後可能的前景(雖然如今不一定每項都成真),裡面滿足了我對一個民主社會和現代化都市的期待和想像。在那時(1992年左右),台灣正邁入民主的新階段,社會風氣趨於開放,但台北市長還沒開放民選,老市長黃大洲還在任,同時施行各項大刀闊斧的市政工程,很多小市民還看不到未來的美好未來,卻被眼前的交通黑暗期或敲敲打打的工地弄得心煩,難免會提出許多自己的怨言或見解,我想這些也都成了張雨生取材的來源;或許一如他歌詞裡說的,這首只是個「尋常的歌」,聽來沒壓力、無負擔,但我們應該從裡面聽到:他喊出了身為小市民的心聲。
而在「大海」專輯中,收錄了非常多的好聽歌曲,令我閒來無事喜歡哼唱,其中由陳大力、陳秀男、Ricky Ho這幾位飛碟黃金創作陣容所打造的「大海」也是我個人在KTV常點的歌;但若問我哪一首能令人內心悸動?我的答案卻是曲目排在最後的「心底的中國」,又是一首張雨生自己譜寫詞曲的歌曲。十幾年前的華語流行歌壇裡,文字或編曲上富有「大中國」思維的歌曲仍屬於常態,當時我買下這張專輯,看著「心底的中國」這首歌詞時,心中猜想,他能在觀察父親表情或臆測父親思緒之後而道出如此感觸,想來他父親應該是所謂的「老兵」吧?
當時才國三的我,對於之後大家爭得面紅耳赤的所謂「省籍情結」問題是完全不懂,我只是以自己當時從歷史課本內容所理解的部分,試圖揣摩那些「老兵」的想法,雖然我沒去過中國大陸,但我知道,離家很久的人會想家,這是人之常情,而這首歌呈現出來的,除了思鄉的情結,還有著一種有感於國家動盪、戰事壯烈的喟嘆。我是等到長大了才知道,張雨生的父親確為從中國大陸赤化後撤台的榮民,而母親卻是原住民,這特殊的家庭背景,必然造就了張雨生內心五味雜陳的族群認同情感,他父親遷台多年的深刻鄉愁,和他自己在台灣成長的經驗,兩者之間一定也存在某種矛盾感,這也正是這首歌想要傳達的主旨,當然這也沒有標準答案。說不定,在這個社會上有些「熱愛鄉土」的台灣人,恨不得把這些「來自敵國、心繫敵國」的人們趕回去,但以客觀角度看來,在民主大傘高張的環境之下,基於一些先天差異、非自願因素而羅織出來的罪名,豈非莫須有?
退伍後的第三張「一天到晚游泳的魚」之中,整體調性顯得自然率真,有人評論此專輯是「張雨生對於學生時代、青春年華的總回顧」,這話說得有意思,卻也顯現出:一個歌手在離開單純的校園、軍中環境後,進入殘酷的唱片界廝殺,為了在這圈子生存,他不得不盡快褪去純真的習氣;這對於當年從學生時代走紅、政大書卷氣息猶存、在歌壇奢求一個忠於自我真誠的空間的張雨生來說,心情上或有的轉變和調適不及,的確是滿恰當的寫照。這張專輯最讓我難以忘懷的是:藉由五位編曲者的自由發揮、張雨生的生花妙筆,同一曲調竟然可以變成五首各有特色的歌來唱!「青澀的記憶」是展現了一種海天壯闊、蓄勢待發的氛圍;「冰點」是形容冬天寒冷蕭瑟的感受;「三月的天真」則是青春搖滾風格;「仲夏夜之夢」是用加勒比海的熱情奔放風格來呈現;「無知的歲月」則藉黑人靈魂風格的合音方式,襯托出一種老邁無奈的心情。
另外,雖然這專輯很多歌曲內容都跟「回憶」有關,但我想其中以「妹妹晚安」最溫馨感人了吧!此歌描述張雨生對於死去妹妹的思念,記得當時報紙上還有相關報導:「張雨生妹妹熱愛唱歌,他之所以進歌壇,有一部份是想要幫他妹妹的份一起圓夢。」而歌詞採用譬喻法來傳達生死兩相隔的牽絆,迴避死亡的哀愁感,所以不至於給人太沈重的感受,但光是歌詞結尾「我想我更加珍惜,擁在懷裡的親情,因為幸福稍縱即逝去。」這句,仍然對我這個情感豐富的巨蟹座極富催淚共鳴的效果!
接下來的「自由歌」屬於新歌加精選,這種我個人斥為有點偷懶的形式,在現在這個創作貧乏的年代,可謂司空見慣,許多只出過兩三張專輯、歌藝平庸、新聞倒炒作得兇的歌手下一張竟然冒出了個精選,在1994年的當時,市面上還很少看到「新歌加精選」這樣的形式呢!即使有,也是那種天王唱將才有的待遇呢!藉著那張專輯,我聽到了張雨生當兵前的許多歌曲「沒有煙抽的日子」、「天天想你」等,由於都是歌壇高人所作,動聽程度自不在話下,但對我來說,還是錄音帶A、B面分別開頭的那兩首張雨生自己創作的新歌最有意思,「自由歌」我想很顯然是他對自己能無拘無束地創作的期許吧?但或許同時對大多數人們來說,自由也是非常可貴,甚至有人為享受到本身自由是會忽視他人存在的,於是他在歌詞裡又寫了一大堆對社會現象(或可說是亂象)的觀察,而這當然是以他一貫略帶冷眼、戲謔、輕鬆的筆觸來為之,正好搔到癢處卻又不讓人刺痛!
(待續)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