攩:「朋羣也。」古籍省作黨。《說文》:「黨:不鮮也。」由是鄉黨字類化為䣣,又省作䣊,以別於黨本義也。
《說文》:「攩:朋羣也。」段注:「此鄉黨、黨與本字。俗用黨者,假借字也。」實則攩省作黨也。如《禮記‧雜記下》:「姑姊妹,其夫死,而夫黨無兄弟,使夫之族人主喪。妻之黨,雖親弗主。」《左傳》襄公廿三年:「盡殺欒氏之族黨。」此戚黨也。又《論語‧述而》:「吾聞君子不黨。」〈里仁〉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左傳》僖公九年:「亡人無黨,有黨必有讎。」此朋黨也。《荀子‧非相》:「法先王,順禮義,黨學者。」《註》:「黨:親比也。」即《說文》攩義,乃攩省作黨,今黨行而攩義廢矣。
又《周禮‧地官司徒》令五家為比,五比為閭,四閭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黨有黨正,每黨下大夫一人。各掌其黨之政令教治:「凡其黨之祭祀、喪紀、婚冠、飲酒,教其禮事,掌其戒禁。」《釋名》:「五百家爲黨。黨,長也。一聚所尊長也。」《禮記‧曲禮上》:「州閭鄉黨稱其孝也。」「為酒食以召鄉黨僚友。」此鄉黨也。惟《說文》:「黨:不鮮也。」由是漢〈婁壽碑〉:「鄉䣊州鄰。」〈郭輔碑〉:「歸懷鄉䣊。」俱作鄉䣊字。其後《廣雅》:「䣊、聚、落:凥也。」《疏證》:「䣊,古通作黨。」然《說文》:「䣊:地名。」自有本義也。至《玉篇》:「䣊:丁莽切。《說文》云地名。《廣雅》云居(凥)也。一曰五百家為䣊。今作黨。」遂綜古籍訓義為注,然於「黨:丁朗切,《周禮》曰(略),又朋黨也、助也、接也。」不言通「䣊」字,蓋由黨衍生䣊字,不謂由䣊變黨也。
《廣韻‧蕩韻‧黨紐》多朗切:「䣣:地名,《說文》作䣊。」始見䣣字。惟䣣乃由鄉黨義類化為䣣,亦非《說文》䣊地名義。南宋《六書故‧黨》:「五百家為黨。」注:「別作攩、䣣。」然朋黨義乃由攩省作黨。䣣字則由鄉黨類化衍生也,兩係變化不同。
《集韻》分兩處,其一〈養韻‧敞紐〉齒兩切:「䣊:地名。」義宗《說文》,切音蓋以為「從邑,敞省聲。」得聲之理可通,惟於古無徵。其二〈蕩韻‧黨紐〉底朗切:「䣊䣣:《說文》地名。《周禮》五百家也。或作䣣。古書作䣊,通作黨。」釋語無關朋黨義,亦即僅限鄉黨義可通䣊䣣字。
綜之:攩字省為黨,與鄉黨字衍為䣣䣊,各有演變之途,非可一例視之。黨本義不鮮也,是以鄉黨字類化衍生「䣣:從邑、黨,黨亦聲。」又省為「䣊:從邑,黨省聲。」此演變是《玉篇》《廣韻》《集韻》所未能明者。其中,䣣字至宋時《廣韻》始見,而漢碑已作鄉䣊字者,䣊字從黨省聲以見義也,與《說文》䣊地名,造字競合,不謂假借也。亦聲、省聲,即以聲見義兼示其字源,釋法皆《說文》所創立也。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