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5-02-10 06:00:00| 人氣16| 回應0 | 上一篇

商務印書館(五)張元濟(之一)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張元濟1867-1959字筱齋,號菊生,浙江海鹽人,宋張九成之後。十世祖奇齡,萬曆間舉人,講學虎林書院,世稱大白先生。奇齡惟赤,登順治十二年進士。父森玉,生員,浮海入粵。同光間,歷署會同、陵水知縣。[1]娶武進謝氏,生三子,元濟其行二。同治六年(1867)生於廣州,年十四,父卒[2],侍母歸海鹽,隨兄元煦就查濟忠塾,汪康年、蔡元培同舉於鄉。光緒十八年,登進士第,亦與元培同榜,授翰林院庶吉士[3],散館授刑部貴州司主事[4]

  甲午後,變法之說大興,至於結社論政,京官為「強學會」數十人,時時讌集陶然亭元濟或與焉,然未入會,蓋可其維新,不可其變法,以康、梁之救國患在躁進也。因與陳昭常、張蔭棠、夏偕復約為有用之學,共結「健社」,勤習英文。廿二年,考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此下略稱總署)章京第一名。是時,德宗好新學,交總署購進圖書,皆委元濟物色。元濟深惟維新莫先於教育及鼓動人心,當以辦學堂、設書局、發報刊為首務。廿三年初,與昭常、蔭棠、偕復何藻翔、曾習經、周汝鈞共創「西學堂」,賃宣武門外海王村,招生二十餘人,授英語、天文地理、算數,其績優者,得選修軍事、農業、商業、科技等。嗣呈總署提倡,總署大臣張蔭桓為通函各省督撫募捐助之。九月,以「國子之教,六藝是職,藝可從政,淵源聖門。」更名「通藝學堂」,並訂章程報總署,欲學堂得清廷補助,學員得應試任官,為國造材計也。十一月,總署奏准學堂教習酌給獎敘,[5]並准設學堂。是時,詔求國是,元濟奏請滿漢通婚、去髮辮、除跪拜,聞者咋舌。

  戊戌春闈後,詔定國是,翰林院侍讀學士徐致靖[6]1844-1918元濟康有為譚嗣同黃遵憲梁啟五人[7]四月廿八日召見,德宗歎外患日亟,而臣工不達時務,舊黨復多拘阻。元濟以「延見群臣,宣其抑塞」為對,舉首見帝座後人影,遂不多言。五月十六日詔下,廣設學堂、廢制藝。因勸有為乘時回籍,專辦學堂,以待風氣之開。朝廷創辦京師大學堂,以吏部尚書家鼐為學堂事務大臣,家鼐舉元濟為總辦,元濟以所用多非同志,極辭之[8]六月總署設﹝礦務鐵路總局﹞王文韶、張蔭桓主之,召元濟為章京[9]九月初上書請統籌維新五事,曰設議政局以總變法之事、曰融滿漢之見、曰通上下之情、曰定用人之格、曰善理財之策,改弊制、立商法,斥官督商辦等[10]。無何,太后臨政,以「首倡邪論,惑世誣民」通緝康黨。元濟與李岳瑞、王錫蕃並遭革職,永不敘用,通藝學堂併入京師大學堂。元濟將移居上海,總署大臣李鴻章于式枚[11]致問,並諭盛宣懷安插。

  廿五年三月,為滬上﹝南洋公學[12]譯書院院長。明年,八國聯軍陷京師,兩宮西狩,自立會圖起事。七月一日,即上海租界愚園聚八十餘人,創「中國議會」,舉容閎為會長、嚴復副之,元濟被選為委員,元濟孫寶瑄長會計,二人並辭。

  南洋公學﹞總理何嗣焜(梅生)病故,廿七年元月以元濟暫代。四月,朝廷始依嚴修議,開經濟特科考選時務才[13]五月,公學亦闢經濟特科,引元培為特科總教習,惟與宣懷秘書美籍監院福開森不諧,八月再辭獲准。遂專意譯書院,為增設東文學堂傳習日語,元濟自兼主任。十一月廿五日1902.1.4,與元培、趙從蕃、溫宗堯共創《開先報》旬刊[14]元濟為董理,元培撰述,載諭旨、外交文牘及譯刊外報。

  時以印刷緣識夏瑞芳,瑞芳於選印書籍,多所請益,由是召入股。尋以南洋公學資絀改組,元濟無可展布,廿八年初,辭南洋公學,就商務印書館為編譯。

  瑞芳嘗譯日文書未善而滯銷,因悟出版首重編譯。考察日本印刷業歸,就商務設「編譯所」,初欲聘元濟,元濟初薦元培主之,元培編成《蒙學課本》十冊,經審查不可。八月,元濟繼主編輯。廿九年,蘇報》案發,元培走青島。六月遂以元濟為編譯所所長,因聘維喬、莊俞、高夢旦、杜亞泉入館,與日人長尾雨山、小谷重、加藤駒二共編教科書,自是商務出版始有方針。編譯所分二十餘部,百人,號為最完備。三十年,清廷新設學部,訂頒學制,歲秒,商務出版各種教科書及教師參考書,由是奠定教科書出版策略。



[1]一說府通判,又說遷同知直隸州知州。本文據《國史擬傳‧第四輯》(新店市:國史館,1992)頁158〈張元濟傳〉。

[2]前引《國史擬傳‧第四輯》。或稱張氏歸鄉之明年,父卒。

[3]《光緒朝實錄》卷311。與趙啟霖、湯壽潛杜彤元培趙熙吳士鑒葉爾愷葉德輝唐文治同榜

[4]《光緒朝實錄》卷339。吳方《仁智的山水-張元濟傳》(臺北市:業強出版社,1995)頁16

[5]《光緒朝實錄》卷412

[6]徐致靖,字子靜,號僅叟,江蘇宜興人,光緒二年進士,累遷禮部右侍郎、翰林侍讀學士。廿四年四月二十日(68日)上書請明定國是,行新政。薦康有為、譚嗣同、張元濟、黃遵憲、梁啟超諸人。繼請廢八股、開書局、裁冗官。變法既敗,繫獄。為李鴻章疏通榮祿力保,判絞監候。庚子變後,兩宮還京,有詔赦免,隱居杭州以終。

[7]《清史稿》卷464〈徐致靖傳〉,又〈選舉志四‧制科薦擢〉。

[8]此時屬籌措徵才階段。一說七月四日詔設大學堂,當是正式創立日期。

[9]吳方《仁智的山水-張元濟傳》頁39

[10]吳方《仁智的山水-張元濟傳》頁34

[11]于氏生平,請參本書屋《清遺民傳‧于式枚傳》。

[12]光緒2110月,津海關道盛宣懷1844-1916奏請就天津建﹝北洋大學堂﹞。明年,又於上海建﹝南洋公學

[13]參本書屋《清遺民傳‧嚴修傳

[14]《開先報》1902.1.4-1911.1後更名《外交報》,自第29期改商務印刷,刊行300。前引《國史擬傳‧第四輯》直稱創《外交報》。

台長: 南山子
人氣(16)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瑣志 |
此分類上一篇:商務印書館(三)蔡元培(之二)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