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三卷,附〈大學問〉〈教條示龍場諸生〉〈年譜〉
臺南利大出版社,1980年5月版。中式正體二釘裝,203頁。
《明史‧藝文志》載王守仁《傳習錄》四卷,《四庫總目》以集部《王文成全書‧集部》已收,不別為錄。其〈子部儒家類存目〉則有三本,其一,《聚樂堂書目》有載經《傳習錄節要》一卷。其二,《會稽縣志》有劉宗周《陽明傳習錄選》。其三,又不知編輯名氏《傳習錄略》一卷,即曹溶收入《學海類編》者。然皆節要之本,非原書也。
按《王文成全書》三十八卷,有語錄、文錄、奏疏公移、外集詩文、文錄續編、《年譜》及《世德紀》等,其先各自為書,隆慶(1567-1572)壬申(1572)間,御史新建謝廷傑巡按浙江,始合梓以傳。《四庫總目》稱:「是書首編《語錄》三卷為《傳習錄》,附以〈朱子晚年定論〉,乃守仁在時,其門人徐愛(1487-1517)所輯,而錢德洪(1496-1574)刪訂之者。」又曰:「此書明末版佚,多於選輯別本以行者。然皆闕略,不及是編之詳備焉。」謂《傳習錄》有三卷,附〈朱子晚年定論〉。
余得此書,首有徐愛〈傳習錄序〉,次目錄,以《傳習錄》為主,附以〈大學問〉〈教條示龍場諸生〉〈年譜〉等,無〈朱子晚年定論〉,是又別一本也。正文《傳習錄》三卷,卷一又有徐愛〈序〉及愛所錄十五事,次陸澄錄八十二事,次薛侃錄三十五事,每章首行皆高一字。考《年譜》愛為陽明妹婿,卒於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三十一,時陽明四十七歲,譜稱:「八月門人薛侃刻《傳習錄》。」疏云:「侃得徐愛所遺《傳習錄》一卷,序二篇,與陸澄各錄一卷,刻於虔。」是為初本三卷。此書移愛〈序〉於目錄之前,度愛預為之〈序〉也。卷中則多講格致及致中和之意,雖說心學,猶有程朱遺意。
卷二為書簡,德洪〈序〉稱南元善刻《傳習錄》二冊於越,下冊有陽明手書八篇,德洪刻《文錄》時,刪其答徐成之二書,別增答聶文蔚書乙篇。然此卷中又有〈答顧東樵書〉十二篇、〈啟問道通書〉八書、〈答陸原靜書〉十五篇、〈答歐陽崇一〉四篇、〈答羅整庵少宰書〉一篇、〈答聶文蔚〉二篇,篇數亦與德洪〈序〉不符。卷末稱「右南大吉錄」,覈《年譜》世宗嘉靖三年(1524):「十月,門人南大吉續刻《傳習錄》。」疏稱:「《傳習錄》,薛侃首刻於虔,凡三卷。至是年,大吉取先生論學書,復增五卷,續刻於越。」然非大吉原本矣。卷中先列來書,陽明以次答之,來書均低一格。末附〈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及〈教約〉。
卷三為語錄,每章首行皆高一字,計陳九川錄二十一事,黃直錄十五事,黃修易錄十一事,錢德洪錄七十事,黃以方錄二十八事。卷末有德洪嘉靖丙辰(1556)跋,自謂其初乃「訃告同門,約三年收錄遺言。」將與文錄並刻,以德洪丁憂去,未遂,「同門曾子才漢得洪手抄,復旁為采輯,名曰《遺言》,刻於荊。洪讀之,覺當時採錄未精,乃為刪其重復,削去蕪蔓,存其三之一,名曰《傳習續錄》,刻於寧國之水西精舍。」繼有沈思畏請刻於蘄,洪稱:「復取逸稿,采其語之不背者,得一卷,其於影響不真,與文錄既載者,皆削之。並易中卷為問答語,以付黃梅尹張君增刻之。」則此卷至少經曾才漢初編及德洪再編,以今文中無「中卷」之跡,似又經後人整次者,然是陽明身後始出,其說以致良知為主。約陽明之學,亦以此一卷為已足,前二卷猶不能免乎程朱理氣說之影響,雖指心學,其宗旨、本色俱未顯也。
《四庫總目》集部於《王文成全書》稱:「此書(全集)明末版佚,多於選輯別本以行者。」是《傳習錄》亦累經增損,前述序跋之不能副實,或出於此。復按《傳習錄》書名,乃徐愛首定,薛侃益以陸澄及己編,已有三卷,今世傳本沿其名,雖亦三卷,非其舊也。
孟子良知說,千古以還,惟陸九淵與陽明二人得悉元旨。然孟子倡性善,駁告子「生之謂性」及「性無善無不善」,確然不以空無闡心體,陽明四句教則謂: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其說已非孟氏本旨。《四庫總目》謂明世學者,陽儒陰釋者凡五家,皆在陽明之後,於陽明弟子王畿〈《龍溪全集》提要〉稱:
畿傳王守仁良知之學,而漸失其本旨。如謂:「虛寂微密是千聖相傳之祕,從此悟入,乃範圍三教之宗」。又謂「佛氏所說,本是吾儒大路」。是不止陽儒而陰釋矣,故史稱其雜以禪機,亦不自諱。
哲學於人性講體、相、用,余謂良知即釋氏之般若者,係就相上說,至其本體則儒釋分途,以《孟子》辨之最詳。陽明於良知說雖不誤,至於性善本體,則未能深辨,流於虛無之說,至有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