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諦閑(1858-1932)觀宗一世[1]
釋古虛,字諦閑,號卓三[2],以字行,浙江黃巖朱氏子,咸豐八年生,父度潤,母王氏。閑行三,早孤,年十六,隨舅習醫,嘗問:「藥能醫命否?」舅曰:「命豈藥能醫耶!」閑謂不足學,乃轉尋醫命方。既授室,設藥肆於城北門,嗣妻亡、子死、母復喪[3],光緒三年,年二十,投臨海縣白雲山釋成道落髮。兄伺得,逼令還俗,未幾兄卒,閑復入白雲山。七年,具戒於天臺國清寺,因留寺參學,連與禪七,嘗午香坐定,忽爾身心脫落,依正俱空,剎那開靜,問鄰單:「今日不坐香耶?」對曰:「大板香初過,何謂不坐?」由是恍然,日有進境,而無可證明,既結七,急赴寺外茅蓬覓僧印證。
九年春,往嘉興平湖福臻寺,依敏曦習《法華》,曦令充侍者,閑初聽講席,懵然不知所云,維那授虛與《法華經會義》,閑開卷如睹故物,竟至廢寢潛研,盡十餘日,忽爾玄解頓開,全經如指掌,因以所得就證於虛,虛訝之。時講《法華》半卷,至「諸佛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閑於言下頓領一心三觀、一境三諦之旨。虛屢稱於敏,為閑力請小座,既登座,文義珠貫,口似懸河,敏嘗歸寮登樓次,佇階側聽其說,不覺久立至於終場,嘆為法門龍象。
十年,閑往龍華寺,間從曉柔習《法華》。明年,往從大海習《楞嚴》寶靜〈諦公老法師年譜〉。,深得法益。其冬,同學邀向杭州六通寺,升座講《法華》,至〈舍利弗授記品〉,寂然入定半時辰。既出定,解析辯難,縱橫如志。或謂閑記誦之學,非明心自見,閑則自謂稚年,不合受禮拜,又慧多定少,不免障道,因掩關國清寺。十二年,龍華方丈跡端定融請襄寺務,委閑庫房職,嗣付法為天臺宗第四十三世。
十五年,出講《法華》於龍華寺,繼至金山江天寺參禪二載。十八年,掩關寧波慈溪蘆山聖果寺,深修天臺教觀,金山同修十餘人跡至,請法,遂就關中為講《法華》,已而龍華住持伏關跪請歸寺講《楞嚴》,閑不得已,翌年至龍華寺,為期契機故,著《楞嚴經序指味疏》。其冬,上天臺山真覺寺,請敏曦講《四教儀集注》。繼而遊化滬、浙、蘇、皖、魯及東北,專弘教觀。二十九年,嘗為溫洲頭陀住持,明年,朝五臺,入都請《龍藏》,三十二年間,嘗奉旨傳戒。
宣統元年,兩江總督端方令江蘇省僧教育會,辦僧師範學堂于南京三藏殿,考選學僧,分班講授,費出省屬各寺,初聘月霞為校長兼監督。於時仁山、太虛、觀同、智光等俱入學。二年,聘諦閑為校長兼監督。[4]
寧波延慶寺,原係後周廣順三年(953)所建報恩院,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改名,與國清寺、玉泉寺,號為天臺宗三大祖庭。宋元豐四年(1081),四明法智知禮五世孫介然依《觀無量壽經》修觀行法,於延慶寺東北隅別建觀行所,四面觀堂,中立寶閣,號為十六觀堂。宋、元間,數度重修,明崇禎九年(1636)又重建,至清嘉慶間,堂廡衰敗,天臺萬年寺超倫嘗為修葺,重整清規,別設方丈,然改嗣臨濟宗,亦遂獨立門庭。光緒中,堂屋為營兵所佔,兵僧雜居,堂規盡廢矣。
民國元年,鄞縣知事沈祖綿字迪民。 久仰天臺祖庭,既督視堂宇,以為戒律廢弛,遂拘其當家,復令縣佛教會長岐昌時駐報恩寺。,另請有道住持。昌召諸山及居士會長馮汲蒙等集議,一峰曰:「延慶觀堂,本天臺門庭,宜由臺宗嗣任,可請諦閑主之。」議者僉曰善。時閑在滬上留雲寺弘法,並督理世界宗教會,自度力薄,使者再至,終不敢允,嗣式海、志恒、靜安催促,閑始至寧波,十二月十五日升座,召各寺長老並邀祖綿觀禮。二年正月初九,懸額曰「觀宗講寺」。閑又囑執事於二月朔啟辦佛學研究會,便往金陵香林寺弘法。其夏,海戰猝發,寧波戒嚴,營兵復入駐觀宗寺,幸城防營旅長顧子才令遷駐兵,至三年三月,始全歸臺宗。[5]閑為重修大殿、天王殿、禪堂、藏經閣等,寺貌炳煥,加以十方護持,儼然東南名剎。內設「觀宗研究社」,專授天臺法教。
四年春,日本訂約,欲增傳教自由之文,大總統袁世凱未允,或謂欲興佛教,當自畿輔始,因創第一大乘講習會於北京,請閑主講,閑振錫北上,開演《楞嚴》,時與會數十萬人。及內務部草擬《寺廟管理條例》,亦以諮閑。大總統贈匾曰「宏闡南宗」,及籌帝制,閑但云:「釋子唯知佛法,不解君主民主。」
七年,北京檀越推居士徐文蔚代表求法,閑攜弟子仁山、倓虛隨行,於上京講《圓覺經》及《大乘止觀》三越月,時皈依者數萬,及束裝南歸,葉恭綽、蒯壽樞等復施巨款為教化資。翌年,遂改研究社為「觀宗學舍」,自任主講,仁山、常惺、寶靜、靜權、顯慈、根慧、倓虛、定西[6]等,俱於時從學,天臺法脈遂得大振。越明年,赴溫州頭陀寺傳戒,於時傳閑據觀宗寺為子孫廟,閑無由闢謠,猝疾遂至眼偏口癱,不食不眠。倓虛為方醫之,疾小差矣,轉足臃不可行,後得村醫痊之,凡歷半載,以為歸彌陀之召矣,而竟得免[7]。
十年,浙督軍盧永祥,請閑宣講《仁王護國般若經》於海潮寺,通令全省禁屠三日。翌年,講《彌陀經》於上海凈土庵、《法華經》於蕪湖,南園居士繼請講《大乘止觀》。十三年,於觀宗寺講《梁皇懺》,弟子錄為《梁皇懺隨聞錄》三卷。閑自具戒以還,日誦《觀經》為常課,十七年,遂據智者《觀無量佛經疏》及知禮《妙宗鈔》,修訂科文,著《觀經疏鈔演義》,並改「觀宗學社」為「弘法研究社」。
二十年,應上海玉佛寺講《楞嚴經》四越月,聽眾萬人,繼應無錫居士林講《勸發菩提心文》,及歸觀宗,四大違和,不復應叢林之邀。明年夏曆五月十九日,以觀宗住持付寶靜,囑永作教觀雙弘道場。至七月二日蔣維喬輓聯作七月三日。,湯沐更衣,索筆書偈曰:「我經念佛,淨土現前,真實受用,願各勉旃。」集寺僧誦佛號,自坐龕中,適皈依弟子方志梵在側,即脫念珠付還,合掌趺坐至未時,怡然而寂,面作金色,年七十五,僧臘五十五。十月十六日,入塔慈溪五磊山。閑以法嗣天臺,行修凈土,勤於弘述,號為天臺中興,著有十三種。雖重義學,猶日誦《行願品》《金剛經》《圓覺經》《觀無量壽佛經》並念佛萬聲,朔望加《梵網經》《菩薩大戒》。弟子寶靜、倓虛、常惺、戒蓮、禪定、可端、根慧、妙真、授松,及居士蔣維喬、徐蔚如、王一亭、蔣竹莊、江味農、潘對鳧、黃涵之、施省之、李斐然、朱子謙、李雲書、袁克文等俱有聲於時。[8]
[1]本文據諦閑法師弟子寶靜〈諦公老法師傳略〉,見《觀宗概況》(寧波:觀宗寺,1936.6)頁72-78。及三世法孫慧嶽〈諦閑大師傳〉,見天臺專宗網頁。
[2]諸說頗有出入,慧嶽〈諦閑大師傳〉作:「諦閑大師,號古虛,字卓三。」
[3]蔣維喬〈諦閑大師碑銘〉。
[4]《江蘇省志‧宗教志》第一章〈佛教〉,第五節〈院校〉。慧嶽〈諦閑大師傳〉作:「任佛教師範僧學校長兼總監。」
[5]釋寶靜〈諦老法師述觀堂易觀宗寺名略史〉頁1至4,見《觀宗概況》(寧波:觀宗寺,1936.6)。洪可堯〈諦閑法師與觀宗寺〉作宣統三年之事,見《寧波文史資料》第二十二輯《寧波文史資料存稿選編》。
[6]文據慧嶽〈諦閑大師傳〉,疑此時釋定西未入學,待考。
[7]紫雨樓主人〈諦閑法師的禪定工夫〉,見《寒山寺雜誌》2013年第1期。
[8]覺醒〈近代天臺中興之祖—諦閑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