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於中時對談:尋李白 -- 在仲夏的白日夢中
http://tb.chinatimes.com/forum1.asp?ArticleID=854413)
過去淺顯讀詩過程,稍微比對過詩聖、詩仙,譬如透過細讀唐詩三百首、千家詩等,以便自己做功課、多了解。詩聖或許其個性及人生際遇交錯,詩的風格相較之下顯得略為拘謹。加上[個性]這字眼亦非常籠統,網友可各自解讀,而我則囿於所讀過的詩主觀印象,再歸納成所認定的「個性」。
感覺上之所以如此,因詩聖這方面就做人方面,比較拘謹?而詩仙,隨性。個性上,個人較容易接納詩聖之拘謹;幻想時,又羨慕詩仙收放自如。其實詩聖作品很像現代優質工程師,收斂;所設計系統、工具,能恰如其分,不出錯,表現正如當時設計系統時最重要需求,可靠性,做到該做到的,亦即符合設計時的外在內在upper and lower bounds。
詩仙,愚見以為略多blue sky味道,上窮碧落下黃泉,timing拿捏上亦隨當時情境、心情而變,現代最佳設計創作者的設計師當之無愧。當然,小弟斗膽,竟敢將兩位中國、甚至東方文化代表人物,比擬成工程師與設計師,豈不大不敬?
此等淺見,暫請包涵,請容我後續「踟躕」道來。
(聖仙1)
先聊我知道的詩聖。相信杜甫本人,或因為人謙沖而辭詩聖封號。
杜甫簡傳中提到他祖父杜審言(西元645~708)事蹟,也就是當時「文章四友」李嶠(ㄐㄧㄠˋ)、崔融、蘇味道的四友之一的杜審言。杜審言工五律,官至修文館直學士,而杜甫(712~770),出生時,祖父已過世三年,所以,杜甫不能親受祖父教誨,別人或家人對祖父耳濡目染轉述之經歷,相信在杜甫心中總站有相當地位,甚至所受家學淵源,不贅言。這,或許更能解釋杜甫一直對仕途、作官非常在意。相信那個年代選擇不多,搞不好作官是唯一出路,不表。同時杜甫一直沒考上進士,作官最起碼正常資格考試,都沒過,相信此乃中國詩史之造化,倒希望有心人去好好考據,填補這份空白。
杜甫所處時代,算唐朝國運走下坡,我想即使他考上進士,這朝廷不穩,政局不明,也不太會高興快樂;搞不好真讓他如願,考中進士後且選拔到某位子,或許這安穩又缺乏平民百姓苦難日子刺激反省,中華文化很可能失去位偉大詩人,中華文明因缺乏杜甫這類詩史觀照,或略顯得黯淡。
以上望能免強交代詩聖為詩動機之一。當然,動機或許是笑話,但讀到詩聖在記載日常瑣事均以律詩、絕句方式,就知道杜甫對自己的抱負、要求甚至磨練是多麼高!
(聖仙2)
愚見以為沒多少人會像交代杜甫一樣,對讀者交代李白這方面事蹟。或許有,只是我孤陋寡聞尚未讀到。同時解杜詩也有幾位高手,譬如像詩篇注釋中常提到、個人偏好的仇兆鰲。古人詩高妙,俗人如我不得其門而入前,解詩高手即提共把鑰匙,替我得以開門嘆賞。
詩之素材。一千三、四百年前唐朝,哪有現在這麼多花樣,又是這個那個,只是手機就令學子眼花撩亂,鈴聲更擾人不堪,正如我最怕在公共場所碰到位剛買到新手機正在試各種鈴聲的情境;這未免扯得太遠。正是因為選擇相較之下,今人之多樣化,而杜甫時代即顯得貧瘠,卻正因如此,古人很在乎他們想保留的價值。
詩中可以看出,價值抽象上:感情、親情、對國家安危感嘆、所讀歷史回顧驗證、自身前途茫茫無助、甚至有朝一日乞求能為皇帝效命等,合不合現代理,這是另一回事。具體上除食衣住行,包括透過花草樹木風雲日月,以高雅方式宣洩早已昇華的感情。
一千三百年前,相信感情,仍是最有價值也更值得保留者。如何將感情凝聚、定格、文字捕捉住,再記載於止尚未發明紙前的竹簡上,背負於肩,遊走或逃至鄉間,這,或許是當時詩聖所面對實際生活。
當然杜甫也有短暫好日子,就是在左拾遺位置上。他寫了一段後人,所謂詩評不怎麼鑑賞《合賈舍人早朝》早朝大明宮,至少讓我讀到詩聖完整又愉悅的一面。
(聖仙3)
長話短說。據說宋朝以前,杜甫尚未詩名大作,正確說未得社會知識階層欣賞認同。甚至所謂名家,有宋以前像《舊唐書˙杜甫傳》所載:「甫性偏躁,無器度,恃恩放恣」;又如五代的王仁裕云:「…李白、杜甫雖有文名,俱流落不遇,恃才浮誕而然也」(詳參:《杜甫與唐宋詩學》p587「攻杜隅論」)。
讀到這段,這人也真跩,要得罪人,連詩聖、詩仙一起上!一個都不漏!哈哈哈…
說起這個「性偏躁、無器度、恃恩放恣」的杜甫,一直得熬到宋朝,才時來運轉,這時候也過世百來年了吧!也不再性偏躁,反而有器度,更無恃恩放恣行逕。
話說回來,這學文的尤其是寫詩的,自古以來可說真難混!畢竟詩文,沒有時間過濾,真格會落得個懷才不遇!有的要等到過世後,才逐漸被發掘出,後人得以慢慢欣賞品嚐;看起來對當時的詩人,的確很殘酷。尤有甚者,曾讀過杜甫在好像是今湖南還是湖北一代,因逃難關係肚子給餓壞了,結果上岸後性急吃塊肥肉給噎死掉!
這聽起來幾荒誕不稽,可就有人說,也會有人信!當然聽聽就好。因為既然逃難,還能碰得到肥肉去噎死自己,這能叫逃難?
今人要想完完全全真真正正了解一千三百年前的詩聖、詩仙,的確有資訊上困難。剩下就是詩聖、詩仙作品,以及自我欣賞、回味、詠嘆。透過詩聖詩仙觀照,這種來自心靈深刻的觀察,品味人生,或許讀者像我,能透過讀詩內在迴響,找到更上一層樓的磨練。
(聖仙4)
說杜李聖仙二人遭受前人汙衊,甚至誤解,愚意以為這些誤解、污蔑的人不懂得時間沉澱真義。也可說,李杜對詩貢獻、後人之啟發,其當時作為,可說以英文描述最恰當:They are way ahead of their time!
李白,個人解讀有宋一代之所以不像杜詩那樣,被奉為讀書人作詩圭臬,可能乃白詩不易模倣,甚至現代所謂reverse-engineering!拆開來,觀其奧妙,再仿製!
你不可能去模仿天才,要是能,對方就不叫天才!其實,他們或許忽略掉,乃自訂條件太苛,且將詩看成欲達成某種目的工具,多半是仕途考量或交接權貴這方面?!
另有趣部分,杜甫一直懷才不遇,官最高到左拾遺,而李白後來晚年被召入京要做的官,好像也是左拾遺,巧哉!可惜詔是下了,李白已病卒當塗,始終沒當上左拾遺的官。
那難道杜甫的詩,就比李白好模仿?好拆開來一窺究竟?也不竟然。我讀後感覺,杜甫之所以在這方面會受後人尊敬,或許與杜甫「集大成」有關。集什麼大成?這有幾個層次,首先,大家所熟知的元稹《唐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係銘序》最後一段:「…上薄風雅,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人之體勢,而兼今人之所獨專矣。」
子美地下有知….
(聖仙5)
(以下這貼由網友Breeze所作)
忍不住 也來湊趣插花說李杜...Tandy兄 請別介意...呵呵
唐‧韓愈《調張籍》詩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愚兒,那用故謗傷。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伊我生其後,舉頸遙相望。
夜夢多見之,書思反微茫。徒觀斧鑿痕,不矚治水痕。
想當施手時,巨刃摩天揚。垠崖劃崩豁,乾坤擺雷硠。
惟此兩夫子,家居率荒涼。帝欲長吟哦,故遣起且僵。
剪翎送籠中,使看百鳥翔。平生千萬篇,金薤垂琳琅。
仙官敕六丁,雷電下取將。流落人間者,太山一毫芒。
我願生兩翅,捕逐出八荒。精神忽交通,百怪入我腸。
刺手拔鯨牙,舉瓢酌天漿。騰身跨汗漫,不著織女襄。
顧語地上友,經營無太忙。乞君飛霞珮,與我高頡頏。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詩仙和詩聖的文章,照耀著古今的中國文學。
二人是到了中年才相識相知,或許因為已臻成熟的年齡和思想,讓他們結為摯
友。杜甫曾詩《天末懷李白》,在離別的日子裡,對李白的思念。又常夢到這
位愛雲遊的好友,其《夢李白》詩的名句,「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話說李白五歲誦六甲啟蒙開始唸書,十歲讀《詩》、《書》、《諸子百家》。
玄宗開元二年,宰相姚崇上奏獲准初設翰林院。詔選在文章、琴棋書畫、數術
或於僧道有造詣者,得以為翰林待詔,或稱翰林供奉。李白時年十四歲,已能
成詩作賦。這時的杜甫應該才兩歲,斷奶不久。兩人年歲相差大約是十二年。
李白十八歲時,隱居於大匡山讀書。常獨自徜徉山水,在鄰近一帶遊玩歷鍊,
開啟了他一生遊歷天下和今日穿梭於交錯時空的起點。二十歲時到了成都,見
到了當時的益州都督府長史,甚讚其才,勉勵他繼續多讀點書,多充實自己。
李白又回去埋首用了三年的功,直到二十四歲那年,才離鄉踏上遠遊之途。
兩年之後,李白的足跡已至金陵,在揚州他初次結識了孟浩然。這一年,朝廷
有詔,凡民間有文武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這時的李白暫居於湖北安陸壽山。
三十歲那年,李白有志仕途,曾多方進謁一些王公大臣,卻均未能得到薦舉。
這時的杜甫已經十九歲了,也開始出門遊歷於晉,應該是今日的山西省一帶。
七四二年正月,玄宗改元天寶。李白終於獲詔入長安,得玄宗優遇為翰林供奉。
時年已四十二歲,來年終奉詔入了翰林院。但是自古天才藝術家最怕過好日子,
曠世鉅作多是出於苦難,每日為皇上寫詩作賦,失去了自主性,是相當的痛苦。
在長安幹了一年翰林,終掛冠而去。夏天,在洛陽初次見到了三十二歲的杜甫。
李白的一生,是想要做官的,然而就是不肯參加大專聯考,寧結交貴人等保薦。
杜甫也是有意仕途,與李白相識之後,過從甚密,三十六歲卻在長安應試落第。
這詩仙和詩聖二位,倒底是怎麼搞的,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卻總是懷才不遇,
失意於仕途。杜甫於安史亂後得幸於肅宗,授了個右拾遺,時年已四十六歲。
李白先杜甫撒手仙去於當塗,享年六十有二。杜甫病卒於岳陽,享年五十八歲。
李白辭世之後,便開始了他穿梭於時空錯置之間的旅行,曾經數次夜訪杜甫。
恭錄另首杜工部的《夢李白》詩鈔於後,也讓人堅信尋李白不見得是白日夢啊。
死別已吞聲,生別長惻惻。
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
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
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
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山黑;
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
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
仙人 請留步... 呵呵 ^-^
Dear Breeze,
插花?哪有欄主可能插網友的花?感謝您提共這美好園地,以及比較李杜文章,連韓愈都有老杜《戲為六絕句》味道。這會兒可要好好聊聊杜甫這方面,個人認知上子美了不起地方。
前貼在元稹眼中,杜詩俱上薄、下該、言奪、氣吞、掩孤高,雜流麗,盡得古人之體勢,而兼今人之所獨專!其實不僅於此。
我讀到詩聖之所以為聖,或許我的淺薄知識誤導,是子美他老大,真想把這前朝的賦與方興未艾的律詩、絕句,這詩文上的「道統」,給串起來,甚至一以貫之。有點過去我在James《青山欄》內介紹的老外「統一場論」味道,只是內容在文學的詩領域。愚見有誤,另請高明指正。
這裡或許要交代下個人所讀到的律詩、絕句型成發展。純粹從詩本身,或許因牽涉到至官場評介,當時沈宋體,沈佺期、宋之問所擅長的詩律、對仗工整,對律詩體制形成和發展,有很大影響。可惜是這兩人沈宋下場都不好,沈、宋均因「..先後諂事武后嬖臣張易之和太平公主…」,宋被肅宗貶官至欽州(今廣西),再叫他自殺;沈,則更多項貪污罪,流放驩(ㄏㄨㄢ)州。
兩人對唐律詩是有貢獻,可是所做詩,可能缺乏靈性味道,並不受後人甚至詩家欣賞,嚴格說,詩律是有貢獻,可是其知名作品或許因官場應制詩,乏詩家問津。
(聖仙6)
回到近體詩。相對與古體詩,詳見《新譯唐詩三百首》(邱燮友注釋)卷一、五言古詩等;此不贅述。基本上近體為流行於唐代詩體。
前貼提到沈宋體,這是詩律上改變,見歐陽修《新唐書˙宋之問傳》:「…漢建安後迄江左詩律屢變,至沈約、庾信以音韻相婉附,屬對精密。及之問、沈佺期又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准篇,如錦繡成文,學者宗之,號為沈宋。」
據《全唐詩》統計,盛唐五古:1,795首、七古521、五律1,651、七律300。古詩基本上還是佔上風。(參考《杜甫唐宋詩學》「唐詩的轉關」)。詩律,自沈宋後幾乎定於一尊,但是具體詩作方面,還是靠杜甫等推向頂峰。杜現存近體詩1,054首,48歲秦州行後,904首。但是近體詩到杜甫手上,要是沒有「承先啟後」以及其他變化、包容能力,這近體詩,很可能只淪為詩家把玩工具,玩膩後就丟,或是喜新厭舊後,又來個不知道什麼體的詩體可不?這,杜甫就不一樣,當然,大家可以揣測個半天,老杜為什麼會樂此不疲、非把近體詩等給推到一個地步,這誰也不可能解釋得清楚。
觀杜甫傳記可得,他老大基本上日子過得不好,顛沛流離這四字,可說其人生某階段真實寫照。那,你我要是經常處於「有上頓沒下頓」情況下,還會追尋自己文學詩歌夢想,如老杜這般鍥而不捨?
哈哈,高調唱唱就好,到時候就見真章!
(聖仙7)
說起杜甫承先啟後部份,可以從《戲為》六絕句看出。據《新譯唐人絕句選》,這篇以絕句論詩,作於肅宗二年,詩聖時居成都草堂。
他看到盛唐詩風轉換過程上,遭遇不公正之評論,而當時評論之人不但看不起過去詩風,卻自己又拿不出「真材實料」來,這,詩聖才寫的一篇「提醒」性論詩絕句。
個人以為,詩聖看到前人文章賦體貢獻與影響。當時不察者,欲盡棄前人賦體,卻又無本事功力,創建一套能全心擁抱或擅長的詩體。這種「青黃不接」狀況,的確困惑不少當時學詩、論詩者。
個人讀後感,就是因為當時批評的人處於青黃不接、而又拿不出一套東西來亮相,詩聖就提醒大家為詩之道:「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吾師」。
前人是誰?就是絕句內提到的:詩人、辭賦家庾信,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麟、駱賓王。然詩聖論初唐四傑,很婉轉地指出當時四傑是有些未脫前朝文風窠臼,但為詩上仍有其優特點,值得盛唐時代的今人重視。
回到實質上認定。
詩聖在賦體上功力甚高,也寫過《雕賦》、《三大禮賦》、《封西嶽賦》。後人解讀他或許能看到賦體長處,相對於近體詩,賦就能輕易展現「鋪采摛文」、「體物寫志」功能,的確比近體詩佔盡優勢。因此,後人才有詩聖以賦入詩看法,這也說明或詮釋為什麼詩聖後日能將近體詩,帶到個該詩體創始人完全無法預料到的嶄新境界。
(愚見有誤或缺失,敬請指正)
(聖仙8)
詩聖暫歇會兒,寥寥所知道詩仙。後人尊為仙,想必仙比聖好玩、有意思。要是有選擇,大多數人都想當仙吧。
仙,不是想當就得。李白於《與韓荊州書》:「...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十五好劍術,徧干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劍術、文章,再心雄萬丈,何等瀟灑,這簡直就是任何男孩成長過程中的夢想,而白一一作到。
心雄萬丈,以劍代筆,勾勒出中國文化最精緻的詩,字裡行間,劍氣盎然。
「…玄宗欲造樂府新詞,召白而白已罪。左右以水潑其面,稍解,授筆立就,婉麗精切,即世所傳《清平調》三章….(見李白簡傳,《新譯古文觀止》)」,要是我喝醉或正在睡大頭覺,誰要在我臉上潑水,像電影虛構情節般,那,後果不堪設想,當然還不至於嚴重到發生命案;我是指潑我水的人!
真瀟灑,是裝不出來的!要能,這世界就不缺偽君子!不論如何當李白說他「三十成文章」,相信一點都不誇張。
聊李白,是聊不完的,這正是有趣之處。話說李白跟杜甫,雖見面短,也不像一般人誤會,只有杜甫懷念李白,而白…
謹附上詩聖一首:《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http://www.yasue.cc/lee_pak_si16.html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聖仙9)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