徬徨:初作方皇,又作房皇、旁皇,類化為仿偟、彷徨。旁皇又類化為傍偟、徬徨
《荀子‧禮論》:「方皇周挾。」﹝唐﹞楊倞注:「方皇,讀為仿偟,猶徘徊也。」《史記‧禮書》引作「房皇周浹。」《索隱》:「房音旁。旁皇,猶徘徊也。」又《淮南子‧道應》:「南望料山,以臨方皇。」高誘註:「方皇:水名。一曰山名。」文乃喻義,上文山名,下文遂以水名為釋,誤也。《漢書‧揚雄傳》:「溶方皇於西清。」師古曰:「方皇,彷徨也。」又《說文》:「𥛱:門內祭,先祖所㫄皇也。」段注:「㫄或作𢔚、𠊓、彷。皇或作徨。皆俗。」按㫄即旁字也。由知此詞初作方皇,後人就方字增筆作「房皇」、「旁皇」者,古音已變,為之調適也。然房、㫄各有本義,猶未得謰詞之宜,段注所引从人、从彳者,即後人類化,以求其宜也。
《國語‧吳語》:「屏營仿偟於山林之中。」《楚辭‧九歎‧思古》:「旦徘徊於長阪兮,夕仿偟而獨宿。」方皇从人類化。至於《史記‧楚世家》:「靈王於是獨傍偟山中。」又〈荊軻傳〉:「聞其家堂上客擊筑,傍偟不能去。」此从人類化者也。《說文》無偟字,而有:「仿:仿佛,相似,視不諟也。」乃是謰詞。又:「傍:近也。」仿、傍俱有本義,仍未得其宜。
《莊子‧逍遙遊》:「彷徨乎無為其側。」《疏》:「彷徨:縱任之名。」《釋文》:「彷徨,猶翱翔也。崔本作方羊,簡文同。《廣雅》云:彷徉:徙倚也。」又〈天運〉:「風起北方,一西一東,有上彷徨。」《疏》:「彷徨:迴轉之貌也。」《釋文》:「司馬本作旁皇,云飆風也。」又《楚辭‧天問序》:「彷徨山澤。」類化从彳,蓋取行止之義,較具共識者。
《說文》無彷徨字,有「徬:附行也。从彳㫄聲。」其義乃《周禮‧地官司徒‧牛人》:「凡會同、軍旅、行役,共其兵車之牛與其牽徬,以載公任器。」《說文‧新附》有:「遑:急也。从辵,皇聲。或从彳。」以為遑之同義字。
至《玉篇》:「彷:薄光切。彷徨也。《詩》曰:『彷徨不忍去』。」「徨:胡光切。彷徨。」字書始立彷徨之釋,即顏師古注《漢書‧揚雄傳》者。《廣韻‧唐韻》分屬〈傍〉〈黃〉二紐,亦承此說。蓋彷徨二字為古籍、字書所無,不涉他義,用為謰詞表義,最為適當。然《集韻》韻紐俱同:「傍徬:《說文》近也。或从彳。」此徬字誤釋。又:「彷方:彷徉,徘徊也,或作方。」又:「徨:徬徨,彷徉也。」以徬徨為詞,至今習用者,「旁」聲於近古音,易於辨讀也。
又《通雅》謂徬徨與張皇、倉皇一義,非也。
附【通雅‧謰語】
徬徨一作傍偟、㥬惶、房皇、方皇、彷徨。急則為張皇,一作𢕔徨、慞惶。通為倉皇、蒼皇。 (史記)〈禮書〉:「房皇周浹」即徬徨,一作傍偟。《荀子》:「方皇周浹乎天下。」《注》:「方音旁,猶徘徊也。」《莊子》:「芒然傍偟乎塵垢之外。」(國語)〈吳語〉:「王親獨行屏營,彷徨于上林之中。」〈荊軻傳〉:「傍偟不能去。」《集韻》有㥬惶,即徬徨。有𢕔徨,即張皇。《韻㑹》:「彷徨:猶征營也。」陶𢎞景《周氏冥通記》:「整心建意,勿慞惶也。」《書》「張皇六師,不寧之狀。」杜甫〈送鄭䖍〉:「倉皇已就長途往。」〈北山移文〉:「蒼黃翻覆。」韓〈祭女挐文〉:「蒼皇分散。」《舊唐書》僖宗廣明二年:「王處之衆蒼黄潰亂。」李端叔曰:『楊元發蒼黃失據。』郝氏直以張皇為倉黃。
智謂:徘徊為徬徨,舒徐為徜徉,急遽則舌齒激聲為張皇,又穿齒憤聲為倉黃,則更迫矣。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