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顯然,這些文字是我的讀書筆記。而且認為我的詮釋方法,更容易理解文字的演變關係。
這種考訂文章,一看掌握文獻的能耐,再看對文獻的詮釋能力,三看敘述是否詳盡。文獻多,更需要細心推敲,解讀前後及因果關係。很難全面顧到,但是有趣。撰寫過程,也是不斷修改。往往要好幾天的搜尋、翻查、解讀,弄清楚文字出現的先後順序、繁衍關係,才定稿。
但是,文字演變,並不是過去式,而是現在進行式。(2022.12.01補)
======
團:圜也。奪為固結義,衍甎,燒土塊也。从瓦,團省聲。塼,或从土,塼一曰紡錘也。磚,甎或从石。
《說文》無甎、磚、塼字,有:「團:圜也。从囗專聲。」又:「摶:圜也。从手專聲。」段注:「以手圜之也,俗字作團。」山子按:團摶同訓,皆从專得聲。然摶从手,動詞,摶作也。團从囗,狀詞,成團貌也,其義不同。「俗作團者」,表義就範囗以成之,故從囗。又:「篿:圜竹器也。」篿即造甎之範囗器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序》:「摶埴之工二。」鄭玄注:「摶之言,拍也。埴,黏土也。」拍之使就範囗之型也。今宜興紫砂壺工藝,不宜拉胚,亦有摶拍工法。要之:團奪為固結義,是衍甎字,摶則固結土塊之工法也,篿則固結土塊之器也。團摶篿三字俱與造甎有關,合先敘明。
《古史考》謂:「烏曹作甎。」然《說文》無甎字,有:「簙:局戲也。六箸十二棊也。从竹博聲。古者烏曹作簙。」《楚辭‧招魂》:「菎蔽象棊,有六簙些。」《註》:「投六箸,行六棊,故爲六簙也。」《玉篇》:「𥴮:補各切。𥴮奕,局戲也,謂行棊也。亦作博。」字從搏。則烏曹所作棋局也,非甎也。次按,章宗源(1751-1800)輯譙周《古史考》,甎字引自《太平御覽‧雜物部》,此甎字乃後人篡易也。《廣韻‧仙韻‧專紐》職緣切專:「甎:甎瓦,《古史考》曰:『烏曹作甎。』」亦承其誤,《集韻》甎字不引《古史考》,蓋知其非也。綜之:漢以前無甎字,烏曹作甎說,宜先排除。
然則,何時有甎字。《漢書‧尹賞傳》:「修治長安獄,穿地方深各數丈,致令辟為郭。」師古曰:「致,謂積累之也。令辟,㼾𥶸也。郭,謂四周之內也。」𥶸字從竹甎聲。班史謂作夯土塊封深坑四璧,以為囚室,其事本於《周禮‧秋官司寇》:「凡害人者,寘之圜土而施職事焉。」圜土即漢之令辟。又檢《說文》:「甓:令適也。从瓦辟聲。《詩》曰:『中唐有甓。』」令適謰詞也,即令辟一聲之轉。知漢時單字猶稱甓,不稱甎。﹝魏﹞張揖《廣雅‧釋宮》:「瓴甋,甓,㼾甎也。」始有甎字,即顏師古注《漢書》所憑也。惟令適已類化瓴甋,而𥶸字省竹作甎,《廣雅》似非原本。
《玉篇‧瓦部》相關有五字:「瓴:力丁切,瓴甋,甓也。」「甋:丁歷切,瓴甋。」瓴甋即《說文》釋甓為令適,二字从瓦類化者,此是顧野王《玉篇》原本之文。又:「甓:並的切,甎也。」「甎:之緣切,㼾甎。」「㼾:力木切,甓也。」此三字遞訓,係後人所增,甓即令辟之“辟”增義符瓦以示義。是令辟、令適、瓴甋、甓、㼾甎、甎,雖隨時異名,皆甎瓦之義。
又《說文》:「墼:令適也。一曰未燒者。从土毄聲。」與甓字同訓,而別出未燒之義,《玉篇》从之。《廣韻》:「墼:土墼。」《集韻‧墼》引《說文》為注,此說頗一致。墼从土,名詞,未燒夯土塊也。古人積塊為垣為壁,毋必燒結,故曰「未燒者」,今刪(山)丹長城遺址猶可見此制。又《集韻‧仙韻‧專紐〉朱遄切:「甎㼷塼:燒墼也,或从耑从土。」奪「未」字,要之,未燒曰甓、曰墼,燒成則曰甎、曰塼。㼷字聲符耑,失六書之旨。塼字從土,以摶土為義也,然塼別由專字衍紡錘義,不用之於甎瓦義。《集韻‧戈韻‧㸰紐》徒禾切:「磚:圜貌。」義與《說文》摶團二字同,指其形而言,蓋以燒堅者類石,从石作磚字。甎、塼、磚三字同義,皆由摶引伸義,另造新字,故曰从摶省聲。近世精造,又有瓷磚之名。
此外,《荀子‧正論》:「是猶以塼涂塞江海也。」楊註:「塼涂,以涂壘塼也。」盧文弨曰:「塼,俗字。荀書當本作摶,摶塗泥而塞江海,必無用矣。」楊註蓋知字異,特為釋而表出。
又所謂「塼」者,《說苑‧雜言》:「價重千金,然以之間紡,曾不如瓦塼。」《後漢書‧列女傳》:「古者生女三日,臥之床下,弄之瓦塼。」此塼乃是《說文》:「專:六寸簿也。从寸叀聲。一曰專,紡專。」紡專即紡錘也,後世增土以別於本義。《玉篇》:「塼:煮緣切。㼾甎,亦作塼。」以為甎亦作塼,然不言紡塼,又附在〈土部〉之末,乃唐人所增者。《廣韻》不收。《集韻》兩述之,俱屬〈桓韻‧團紐〉其一:「團專园塼:徒官切。《說文》圜也,《周禮》作專,《莊子》作园,《太玄》作塼。通作敦。」指摶成之物,不言紡塼者,蓋為塼瓦義也。其二:「摶𢮛㩛:《說文》圜也,謂以手圜之。或省、亦從團。」則指摶作。《集韻》釋義已混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