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園藝術,首重分水裁山。而展現這藝術,具體上可觀摩得到的,有四大名園:頤和園、避暑山莊、拙政圓、留園。前二為皇家園林,而頤和園裡的諧趣園,亦仿自無錫寄暢園,遠看有點像台北建中旁的植物園,說不定這植物園亦是國民政府遷台後仿諧趣或寄暢園的產物。
另,頤和園內有八國聯軍被燒掉後又重建的蘇州街,據說是乾隆想博得去過江南的皇太后歡心而建。
加上承德避暑山莊,這兩座皇家園林中,仍可一窺西湖、金山寺、煙雨樓等身影,因為清皇室對江南,也就是代表性蘇州的滄浪亭之水、獅子林之山,眷戀不已。DVD片中是以「江南山水匯於北地,姑蘇風貌遷入離宮」,總結分水裁山的造園藝術。該片節尾,令人迴盪不已的皇家園林頌讚:「水的波光,依然追憶著太湖上漂散的蘆花,而山的身影,照樣傾聽著寒山寺幽遠的鐘鳴」,可見,小小姑蘇園林,獨領風騷,不知不覺影響著甚至重塑皇家的品味。
(十一)
蘇州圓林,也有人為破壞,子孫不肖轉手讓人,內在荒廢或外在打擊,或許是為盛極而衰作為最佳也令人振奮之註腳。
抗日時期,據DVD片中所述,多數圓林已殘破不堪,譬如像留園,已淪為日軍養馬所用,園內馬糞堆積甚高,園林木住,被老日養的馬啃得一蹋糊塗,慘不忍睹。直至抗戰勝利後,派人接收重新恢復舊貌。而後來接收的是位愛好圓林的操著濃厚成都官話外地貴州人,書畫家謝孝思。他盡心盡力重建舊日風貌,所以,目前我們所見蘇州園林,都是那個時候修復的。據謝描述,後日其他圓林修復工作,也有個底。
當時各園均破敗不堪,謝身為蘇州園林重建委員會主委,自籌是外地人,找到周瘦鵑等人幫忙,協助重建,並娓娓道來拆拆拼拼,終於拼出現在所看得到的園林。可見做事用不用心,是有差別。
(十二)
***
老嫗(4596
)
Tandy 兄 #4515 提到,頤和園、避暑山莊、拙政圓、留園並稱中國四大名園。現存的蘇州園林中,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合稱蘇州四大名園,代表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藝術風格。另有一個說法,以靜觀為主的網師園、動觀為主的拙政園、蒼古的滄浪亭、華瞻的留園,合稱蘇州四大名園。
蘇州城原有城牆,牆外有環城的外城河。現今已無城牆,但外城河仍在。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網師園、怡園、暢園、環秀山莊…都在外城河環繞之內,而 Tandy 兄 #4595 提到的留園,則在故城西北的閶門之外。留園舊址是明代徐時泰的東園,清嘉慶三年(西元 1798)在此築寒碧山莊,因園主姓劉,亦稱劉園。劉留叶音,後世遂稱留園。
現存的蘇州名園中,拙政園最大,約有 60 餘公畝。留園雖不如拙政園大,但有 50 餘公畝,也夠大了。而留園內建築物之多,則是諸園之冠。此園分東、西、中、北四部分,中部有池,池周假山環繞,長廊旋曲,亭台樓閣掩映其間,景緻最是殊勝。長廊的廊壁嵌有歷代名家書法石刻三百餘方,是為「留園法帖」。
東部則以建築為主,形制富麗堂皇,正是有清一代建築以及家具設計的特色。其中最為精采者當推五峰仙館,此館以楠木建成,或稱楠木廳。楠木有楨楠(Phoebe zhennan)滇楠(P. nanmu)紫楠(P. sheareri)山楠(P. chinensis)各種,均有香氣,其香溽暑益勝,是極為珍貴的建築家具材料。著名的「留園三峰」也在東部,其中冠雲峰是北宋遺物,高約九公尺,是江南現存最大的湖石。
--------------------------------------------------------------------------------
參考資料:
《中國名勝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劉奇俊《中國古建築》藝術家出版社
***
感謝老嫗姐@#4596,由歷史地理縱深角度,為網友勾勒出庭園架構,並從而鳥瞰蘇州園林。
「…檐前老樹一株,濃茵覆窗,人面具綠。隔岸遊人往來不絕。過石橋,進門,折東曲徑而入,疊石成山,林木蔥翠。亭在土山之巔,周望極目可數里。炊煙四起,晚霞燦然。少焉,一輪明月已上林梢,漸覺風生袖底,月到波心…」
當時蘇州居民「布衣飯菜、可樂終身」的沈三白,於「浮生六記」裡,平淡又雋永地白描著滄浪亭,流露當地民風最令人稱道的淡白、合諧、深富文化情趣的一面。
林語堂曾把「浮生六記」譯為英文,國外銷路很好,後來林到蘇州尋找沈三白墓、故居,以及該書中常提到「水西庵」,均不能如願。
說不定上蒼安排,有些人事物寧願留白,永不再被發現,卻自然而然地融入,成為中國經典文化一部分,給後人永遠留下意猶未盡之感;再說,這不就是失意後的詩意?。
(十三)
前貼提到周與盆景。順便多聊,並介紹網上一篇「綠蔭濃郁 高雅可人──周瘦鵑與園藝盆景」(http://
www.wfdn.com.tw/9202/030226/09-15/022614-1.htm),以饗網友。
前貼(#4595)提到周瘦鵑、范煙橋等曾幫助謝孝思重建蘇州庭園,順便提一下周瘦鵑軼事。
周瘦鵑,民國時期「鴛鴦蝴蝶派」名作家,老共時期,改寫清麗散文,不再走「鴛鴦蝴蝶」老路。
以下為周的女兒,周全,於片中所述:
周愛好庭園,命其園為「紫蘭小築」。同時更喜好盆景,為蘇州地區盆景名家,盛名遠播。全盛時,周曾被老毛單獨接見,老共中央如葉劍英等均造訪過「紫蘭小築」,可見當時老共高層對周亦頗敬重。
周瘦鵑曾用宣紙製作簽名簿,造訪遊客甚多,來者不拒,累積下來的簽名簿有半個人高。
後因文化大革命,周被「點名」到,不堪折磨,家人事前毫勿預警,1968年8月12日,周投井而亡。所選「絕命」井,即平日澆花用。當時園中所植名貴百年老樹、花木如紅楓、紫薇等,數入日內均乾枯而亡,正如愛好花草樹木主人已逝,通人性的植物亦隨之殉情,悲悽感人。
亂世,人會變,下焉者瘋狂;草木園林對人的感情,卻永遠不變。
(十四)
周瘦鵑,人如其文更文如其人,小說、翻譯、散文家。一個人能活得像他那麼瀟灑、有創意、滿足,面對生命再無任何意義,選擇結束方式,令人婉嘆;當然,這是他的選擇。
他活著的時候,如何有生活情趣:
「…常於午後芳馨之中不覺沉沉入睡,小憩片刻。三五之夜,佳月當空,他更是久居梅屋。梅屋,踞梅丘高處,受月最多,一窗一戶皆沉浸銀海中,不燈而明。愛月遲遲而眠,然早早即起,園內信步賞花。
周瘦鵑之友亦喜蒼翠之木,含苞未放之花,且好賞玩精妙無雙盆景,聆種花養花之經。邀友家飲,也須灑掃荷花池畔一方地,設席冬青樹下,石桌上怒放的紅杜鵑,伴以花荻、菖蒲小盆景,再擷錦帶花作瓶供,邊賞邊飲自釀木樨酒,如此種樹養花融融之樂,常使周瘦鵑戀園中盆樹,本擬出遊而閉門不出,持利剪,刪繁枝,整姿容…」
記得讀過韋應物,曾為蘇州刺史,又稱韋蘇州,性情高潔,每到一處必焚香掃地而坐;文中「…邀友家飲,也須灑掃荷花池畔一方地,設席冬青樹下…」,美哉斯人。
(十五)
園林設計,首重曲徑通幽,次為曲而藏。前者,正如傳統觀念,人生歷練与曲曲折折、柳暗花明又ㄧ村,幾乎畫下等號,暫不表。據說曹雪芹家族在康熙年間,買下部分拙政園,筆下自然流露出園林這方面的審美觀。曲而藏,已展現在紅樓夢裡17回:
「..賈府造大觀園初成,賈政領著寶玉等人入內遊覽,並要品景提名…賈政並要開門進去,只見一道翠障擋在面前…賈政道:”非此一山,一進門來園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則有何趣?”」
曲而藏,或許是「屈」而後藏,即人生歷練或總結,所帶來的「意猶未盡」,與當時人心中的審美觀搭上了線。詩、歌、棋局、畫作、書法,也具有這種意猶未盡特徵。也可說中國式審美觀,可從當時文人雅士棋琴書畫等經驗體會上,看出端倪。
西方皇家園林那種開門見山式審美觀,或許在當時中國,很難被熟習私家園林文人雅士接受;也可說文化上不同。
(十六)
園林意境,少不了花木支撐與孕育。片中引用王籍「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為園林審美過程照顧聽覺大環境最起碼的條件。氛圍凝聚,則以晏殊「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之空靈,為最低標。
看似容易,想必人的主觀意識,或許是設計上最大障礙。所幸蘇州或江南魚米之鄉,不缺文人雅士,或在朝為官以蘇州為退隱之地的多見廣聞者,大家都飽讀詩書閱歷甚廣,爭議不大,微調會有。
即使香山工匠還沒動手,具體上,園林樹木花草,經過造園者精心設計安排,視覺標的:「花遮柳護」,建構出曲而「藏」的部份;聽覺更要「雨落殘荷」,讓人回應打自心底的愉悅;嗅覺更少不了月黃昏時的「暗香浮動」,正是「梅妻鶴子」林和靖永垂不朽的名句:暗香浮動月黃昏。
林園與園林之別,基於能不能照顧到主人、遊人在視、聽、嗅感官上最基本的饜飫。
(十七)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發表時間 2005/09/23 21:26
老嫗(#4631)
中國園林的設計,其配置比例講究「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這「竹」並不一定是竹林,而是泛指花草樹木。三二一的配置比例則是視覺或感覺的意象效果,而不是面積體積的實際計算數字。以網師園來說,全園空間相當有限,建築物的密度頗高,於是將池水當成中央主景。池水面積實際上只有全園的六分之一,但因觀賞路線繞池而行,感覺眼前總是有水。
中國園林也講究「對景」。若池水一邊有亭,一邊有廊,在亭中,廊是景;入廊內,亭成景。軒館的花窗也有雙重效果,由外望向軒館時,花窗是建築物上的圖案;由軒館向外望時,花窗則變成景物的「畫框」。臨近齋室的花樹也可造成類似的效果,比如一棵樹蔭與屋簷齊高的蒼勁古木,由外望向齋室時,枝葉掩映建築物;由齋室向外望時,枝幹則形成線條自然的「畫框」。
***
「…以老蓮子磨薄兩頭,入蛋殼使雞翼之,俟雛成取出,用久年燕巢泥加天門冬十分之二,搗爛拌勻,植於小器中,灌以河水,曬以朝陽;花發大如酒杯,葉縮如碗口,亭亭可愛…」,沈復,沈三白,製作碗蓮過程秘密大公開。「天門冬」是種草藥。
片中提到,吳中培養蓮的藝術作為,遠朔2500年前吳王夫差。夫差當時在靈岩山有館娃宮,內有玩花池,池內蓮花不在話下。荷,有溏荷、缸荷、碗荷。後者亦稱碗蓮。缸荷始於東晉,而碗荷則起於明。當時吳中以盧彬士所養碗蓮遠近馳名,亦稱缽蓮,蓮於精緻典雅古碗內養成,當時常見之案頭清供。周瘦鵑的愛蓮堂內所置碗蓮,據說皆為盧彬士提供。
後來文革時期盧被下放至蘇北,無人知其所在,這碗蓮亦暫時消失。
ㄧ朵蓮花,都能有如此這般眾貌,展示人前,可見用心還是不夠,要有創作開發的能力,而其泉源可說是來自審美的直覺。
(十八)
最近讀到一段:
「…藝術家從事創作,邏輯並非(唯一)原動力…因為有了更卓越的直覺,才進行創作。直覺力量,開啟即刻創作出美麗濃縮世界的可能性…」(建築大師談建築大師Architects on architects---Susan Gray,鄧光潔譯,p16)。那篇文章內對光線運用,可說是大師經典作之一。
攝影家陳建行,於蘇州園林內捕捉美景,亦有經典之作。陳認為,這蘇州園林最美的時候,光線投射與四季變化,脫不了關係。譬如每年3月8日至12日,早春楊柳吐芽最好看的時段;點點水面初夏荷葉,5月4日至10日最能展現出各種風姿;漏窗,園林傋圖、光影、視角、景深點睛之筆,怡園的冬季漏窗投影,11月20日至26日為最具神韻,陳甚至篤定,11月25日早上9點40至45分,更無以復加。
直覺孕於經驗,經驗濃縮為直覺,看似無理性,還是有道理的。
(十九)
陸文夫,人稱陸蘇州卻原籍不在蘇州的作家、美食家,曾因養病遷至蘇州,有幸住過藕園、網師園。他形容蘇州園林:「…關起門,外面看起來,破破爛爛的;門一推,裡面一個大花園..」最恰當不過;這是白天。
陸住藕園時,晚上亦享受到聽蛙之趣,群蛙齊鳴,當時還在的蘇州護城河之外,內外蛙群呼應,甲蛙先,乙蛙接著唱,指揮蛙甲停,群蛙具停,聽覺感官上謂為奇觀。
陸又曾於網師園獨住小姐樓,晚上燈一開,樓影投射於池中,這種美景,大概只又沈三白才寫得出,是白天遊人不得以見的。
蘇州園林本於疊山理水,栽花植木上亦講究章法。再者,本於「雕樑易構,古樹難成」古訓,建置前,凡原有古樹,均騰出空間來,再依天然地形構思庭園。遊賞者可從蒼松、銀杏,見其匠心;蒼竹、幽篁,識其用意。
譬如留園那株銀杏,即為該園精神象徵,見証過今人不得一見的歷史滄桑。
植物與廳、廊、堂、榭互動,自然就合諧高雅。有的園幾乎以植物為名,如拙政園的枇杷園,留園之花步小築,網師園的竹外一枝軒,名符其雅。
(二十)
感謝老嫗姐詳細介紹北京美食,雖沒去過,也只得「望文生義」並很高興能解解饞。
重讀您@#4506提到的「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這件展覽,是仿造蘇州名園「網師園」中的「殿春簃」..」,這裏有段有趣故事,或許值得一提,也正好續敘古典林園DVD觀後感。
(上接#4698)
據同濟大學路教授秉杰片中指出,當時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東方藝術部主任方聞,美籍華人,於1980年代曾下榻錦江飯店,有一天他提到他有組明代傢俱想於博物館展出,並請教懂這方面專家意見。當時陳從周,《中國名園》、《說園》作者,就建議「明代傢俱當然以明代建築搭配展出」等,並建議網師園殿春簃為最佳範本。方聞心想難道要將殿春簃給搬過去?陳則告以「這不用擔心,我們會找人幫你大都會建一個「殿椿簃」」,結果由吳縣香山工匠在內的一批專家、設計者,親自到大都會博物館,甚至用產於蘇州地區的木材,在大都會建造一座「明軒」來展示「這一批明代傢俱」。
明軒就是依照殿春簃的型制,且以為藍本所建造出來的蘇州庭園式典型書齋,格調雅潔,製作精巧,想必搭配無雙,傳為佳話。
(二十一)
陳從周對紐約大都會的幫忙協助,很有創意。畢竟文化藝術「關起門來孤芳自賞」,不如「走出去與世界分享」,接著,一系列蘇州文化精品外銷開始,1986年溫哥華的逸園、1992年新加坡的蘊秀園、1998紐約寄興園、2000波特蘭的藍蘇園,皆為大都會美事一樁的「餘緒與發展」。
在此先介紹一下陳從周,詳見(www.booker.com.cn/big5/paper23/6/class002300003/hwz43948.htm)。
「…陳從周生前在同濟大學建築系任教近50年,畢生致力保護和弘揚中國古建築尤其是園林建築文化....著有《說園》、《蘇州園林》、《揚州園林》、《中國民居》、《紹興石橋》、《岱廟建築》、《園林談叢》、《裝修圖集》、《上海近代建築史稿》等,其中《說園》最為精闢,“談景言情、論虛說實、文筆清麗”…
陳從周先生不僅對於古建築、古園林理論有深入的研究、獨到的見解,還參與大量實際工程的設計建造,如設計修復了豫園東部、龍華塔、寧波天一閣、如皋水繪園,設計建造了雲南楠園等大量園林建築,並把蘇州網師園以“明軒”的形式移建到了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成為將中國園林藝術推向世界之現代第一人….
陳從周先生還是一位知名的散文作家和畫家,是張大千先生的入室弟子。1948年,他30歲時,在上海開辦個人畫展,以“一絲柳,一寸柔情”,蜚聲海上畫壇。隨後出版《陳從周畫集》,張大千慨然為之題簽。中年以後,所繪蘭、竹,評家稱為“意多於筆,趣多於法,自出機杼,脫盡前人窠臼”。1978年鼕,他應邀為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設計“明軒”,貝聿銘雅囑他寫就長卷水墨丹青《名園青霄圖卷》,復請國內文化名宿、書法名家題詠,現存紐約貝氏園,成為一件極為珍貴的書畫名品。作為散文作家,出版過《書帶集》、《春苔集》、《簾青集》、《隨宜集》、《世緣集》,以及40餘萬字的《梓室餘墨》等散文作品…
正如葉聖陶先生在關於《說園》的一封書信中所說“從周兄熔哲文美術於一爐,以論造園,臻此高境,欽悅無量….
由美國著名建築學家貝聿銘先生提議,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設立了陳從周教育獎勵基金,每年獎勵優秀的教師和學生,以紀念和弘揚陳從周先生的道德風範…」
(二十二)
周瘦鹃:“...拙政園蓮塘中自從把原種藕秧種下以後,當年就開了花,真是色香雙絕,不同凡卉;第二年花花葉葉,更為繁盛,翠蓋紅裳,幾乎把整個蓮塘都遮滿了。並蒂蓮到處都是,並且一花中有四五芯,七八芯,以至十三個芯的,花瓣多至一千四百餘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