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12-03 13:57:05| 人氣2,37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話三國趙雲軼事(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赤壁之戰由於群星聚集,反而顯得趙雲沒什麼顯著戰功,倒是之後劉備搶佔荊州、益州為根據地的過程裡,趙雲扮演了重要角色。這段期間還有一件少為人知的橋段:西元209年,趙雲攻桂陽時,當時桂陽太守趙範早聽聞趙雲威風,開城投降,以禮相待,趙範並以同鄉、同姓、年歲相仿為由,與趙雲攀關係,拜其為兄。晚間宴席中,趙範引見守寡之兄嫂給趙雲,擬成就婚嫁,不料趙雲厲聲說:「既結拜為兄弟,汝嫂即吾嫂,豈可做此亂倫之事?」趙範惱羞成怒,恨之。其後趙雲用計殺趙範部將,活捉趙範,迎接劉備眾人入城。當劉備知道趙範曾欲以嫂許嫁,問趙雲原因,趙雲回答得非常光明磊落:「結為兄弟,娶其嫂惹人唾罵;其嫂再嫁,便失大節;主公新定江漢,枕席未安,豈敢以一婦人而廢主公大事?」他這句話至少顧及了三個人,思慮不可謂不深。

 趙雲雖如此敬重主君,但遇事不明理仍會勇於勸諫,跟那些唯唯諾諾、一味討好的佞臣走狗,又差了十萬八千里。西元221年,劉備稱帝(書中自此稱劉備為先主),為報關羽被殺之仇,甫即位即降詔決定起兵征討東吳,但趙雲諫曰:「國賊乃曹丕,非孫權也。」(因當時曹丕剛廢漢獻帝,自立為魏帝,眾臣才敦請劉備即位以續法統)「……若捨魏而伐吳,豈能驟解?願陛下察之。」「漢賊之讎,公也;兄弟之讎,私也。願以天下為重。」可惜劉備報仇心切,不聽趙雲之諫,之後也因劉備氣盛輕敵,導致大軍遭東吳擊潰。

 趙雲重君講倫理之外,也是一位懂得體恤屬下的將領,或許亦為帶兵常勝的理由之一吧?我們從如下的故事可以發現:諸葛亮第一次北上伐魏,因馬謖街亭之失鎩羽而歸,趙雲斷後,不損任何軍騎而返,諸葛亮見他如此神勇,欲以黃金布疋賞之,趙雲推辭說:「……且請寄庫,候今冬賜與諸軍未遲。」這句話固然在眾人皆應負戰敗責任的情況下說出,以避免賞罰不分,但將賞品改賜諸軍這種變通方式,卻能展現趙雲的仁德之處。像這種心繫部屬和大體的話語,即使叫一個普通人說出口,讓人感受貼心,都很不簡單,更何況是由一位威猛的沙場老將來說出口,其恩澤更能充分展現了!用在組織心理學上,一個帶頭的人這麼說,部下的向心力還怕不夠嗎?

 前面誇讚了不少趙雲的應對得體,而趙雲的沈著和自信心,在蜀漢五虎將裡,甚至擴及三國時代,都稱得上難能可貴。首先,回顧赤壁戰後劉孫爭奪荊州的局勢:當時,周瑜定計以孫權妹嫁劉備為由,騙其至東吳趁機殺之。在諸葛亮的安排下,由趙雲陪同劉備前往吳國迎娶,臨行諸葛亮交付趙雲三個錦囊妙計,要他見機行事。結果趙雲果然沈著應付,把握時機逐一啟開遵辦,終於保障劉備娶得孫夫人,安抵荊州,讓吳國「賠了夫人又折兵」!要是給關張二人出此任務,雖然勇猛程度足矣,但無法冷靜客觀分析局勢的性格,這樣是無法辦妥大事的。
 
 西元219年,劉備與曹操對戰漢中,在定軍山之役以黃忠為主將,趙雲輔之,兩人相互接應,大敗曹軍、斬殺數將;當曹操親率大軍殺奔趙雲兵寨,趙雲全然不畏懼,運用其威名,故意立馬於軍營前不動,故佈疑陣以誘敵深入,再舉槍為號,結果蜀兵一舉包圍追殺而大獲勝捷。此役除了把曹操逼退回南鄭之外,也盡奪曹軍營糧輜重,劉備因此稱讚趙雲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這一戰趙雲用的招數,類似之後諸葛亮北伐時用的「空城計」,只不過趙雲除了詐敵之外還包括攻敵,展現了他以智取勝的一面。

 趙雲身懷實力,自信十足也是應當的,但三國演義裡於其壯年時多強調其謙遜性格,少描述其自信滿滿之狀,反而是愈老才愈散發出他的魅力。西元227年,諸葛亮第一次親率大軍伐魏,考慮趙雲年已七十,不宜出征,未選其入陣容,但趙雲自己跳出來厲聲說:「我雖年邁,尚有廉頗之勇,馬援之雄。此二人皆不服老,何故不用我耶?」「吾自隨先帝以來,臨陣不退,欲敵則先,大丈夫得死疆場上者幸也。吾何恨焉?願為前部先鋒。」「如不教我為先鋒,就撞死於階下!」儘管諸葛亮再三苦勸,但拗不過趙雲如此堅決的心意,只好派遣鄧芝與之同往,相互照應。

 剛出征,趙雲遭遇魏國將領韓德父子等五人,趙雲求好心切,奮力連斬其四子;隔天再戰,趙雲又刺死韓德。回到陣中,鄧芝讚賀,趙雲說:「丞相以吾年邁,不肯見用,故聊以自表耳。」這句話展現了趙雲不服老的心態。不過,趙雲畢竟還是年事已高、力有不逮,趁勢追殺之際被魏軍包圍,幸好諸葛亮早派軍接應,合力殺出重圍。

 三國演義中第九十七回中,時當西元228年,諸葛亮準備第二次伐魏,出征前設宴大會諸將,商議軍機大事時,突有一陣風吹折庭前松樹,諸葛亮占曰:「此風主損一大將!」果然未幾,趙雲之子趙統、趙廣拜見,言趙雲已病逝,諸葛亮跌足而哭:「子龍身故,國家損一棟樑,去吾一臂也!」此事報知後主劉禪,後主亦放聲大哭說:「朕昔年幼,非子龍則死於亂軍也!」下詔追贈大將軍,諡順平侯,敕葬成都錦屏山之東,建廟四時享祭。趙家的傳奇可謂就此落幕了,在之後故事中,幾乎沒有再看到趙統、趙廣出征的場面,可以想見:趙雲二子並未如其父親勇猛。

 我曾看一書評論:趙雲的諡封號曾被貶低,否則以其生前功勳彪炳,應不至只受封大將軍或順平侯,被貶理由之一是因伐魏失利,連帶全軍皆罰,導致後主等趙雲死後多年才予以敕封;之二,論者係推論趙雲非如關羽、張飛二人為劉備嫡系,因此劉備始終未敢充分委任。關於這個論點,我對前半段的戰敗受貶之說無由置喙,因為我翻遍三國演義從沒看過這一段,或許為其他史書所載?不得而知;至於後半段謂趙雲非嫡系將領,這是事實,不過由書中情節看來,劉備是非常信任趙雲的,我認為:劉備從一開始就對趙雲的才德感到惺惺相惜,即使長阪坡危難之中眾將久尋不見趙雲,仍堅信其非背信忘義之人,要說趙雲未獲劉備信任,實在找不到證據。

 蜀漢五虎將中,為首的關羽,雖然武藝絕倫,但其性格一大缺點是過於自負(見書中第七十五回《關雲長刮骨療毒》等印證);張飛亦勇猛無比,然而脾氣暴躁、少用智取(見六十五回《馬超大戰霞萌關》);黃忠雖亦老將,但難免倚老賣老,自恃甚高《見第七十回《老黃忠計奪天蕩山》》;馬超之勇,銳不可當,可惜由於他出身西涼,歸順劉備後多派以戍疆之職,對其如何制敵並未再詳加描述(見第五十八回《許褚裸衣鬥馬超》)。

 因此,在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的描寫及褒揚下,趙雲之性格優點在跟其他幾位大將相比之下,更顯難能可貴。綜觀趙雲一生戰勝千百戰役,立下無數汗馬功勞,又能以高尚的品德和冷靜的性格,贏取他人的敬重,誠可謂史上少有德智勇兼具的名將。


(原作於2003.2.26)

台長: 公車青年陳右錚
人氣(2,37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史地人文 |
此分類下一篇:讀「法國土司」,思中美法文化異同(上)
此分類上一篇:話三國趙雲軼事(上)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