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4-07-22 15:38:29| 人氣31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讀 "氣功藥餌療法與救治偏差手術" (周天搬運法)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周天搬運法的要訣與適應症

這種方法的適應症,以「陽虛」或者「氣虛」的人為最適宜。所謂「陽虛」的現象,一般症狀,最主要的是怕冷;其次是打瞌睡,食慾不振,精神疲乏,容易感冒,腦力減退。全身酸困,消化不良等等。所謂「氣虛」的現象,一般的症狀,主要是自覺氣短,打呵欠,胸膈悶,一勞動就出汗,容易疲乏,上下樓梯覺得氣急等等。
根據上述一般的症狀,辨證「陽虛」或者「氣虛」,再照這方法練功。

這種練功的方法,分為三部。一曰坐的姿勢。二曰練氣吐納。三曰修脈搬運。這三部方法是互相聯繫的。而「練氣修脈」的口訣和關係,有如下圖



再就這三個口訣和坐的姿勢,分別敘述它的用法和相互間的聯繫。如法掌握去操作它,慢慢練習純熟,循序漸進,逐步進入清靜境界,練這種功夫,就算成功了。

1.坐的姿勢
在未上坐之先,必須照著前述的練功禁忌事項和練靜功的注意事項做好準備。同時,把衣服鈕扣,褲帶都解鬆,然後再輕鬆愉快地照這方法開始練功。這裏所說坐的方式,名叫「跏跌坐」,又分析如下:

(1)盤腿:先準備好一個坐凳,用二尺見方,前面兩隻腳高度二寸,後面兩隻腳高度五寸,使前低後高成為緩徐的斜度,上面再鋪上一個薄棉墊子。如沒有這種特製的凳子,改用硬板的床上後面鋪個墊子也可以的。但不能坐軟的沙發或鋼絲床。又冬天盤腿,須用一條薄毛毯圍覆著雙腿。夏天用一條布巾覆著。把這工具準備好,再開始盤腿。

盤腿的操作,初步練功的人,不宜用「單盤」,更不宜用「雙盤」,只宜「散盤」。先把雙腿放平,貼著坐晃,同時要把腰腿放得很鬆,隨即先睠盤右腿,把右足的後踵,輕輕抵觸「會陰穴」(穴在前陰與後陰的中間)。再把左腿踡盤,同時將左足的後踵,輕輕抵觸右足的「跌陽穴」(穴在足脛彎的凹陷中)。一直到練習純熟了,腿不發麻,再改進為「單盤」,單盤也練純熟了,再進步到「雙盤」。

如果在練功中,發覺腿盤麻了,可以左右交換一下。但仍須照舊輕輕抵觸會陰穴和趺陽穴。這樣盤腿,腰腿會自然放鬆,臀部自然穩坐,不必故意把臀部向後凸出

(2)豎脊:在盤腿之後:須要把背脊骨調整筆直,不可駝背彎腰,前俯後仰,但,又要放鬆,不能硬勁強直,才合標準。其方法是把雙肩微微上聳二三分高,則每一個脊椎骨,自然重疊筆直,鬆緊合度,不會硬勁強直。

(3) 含胸:在調好脊柱之後,隨即調整胸部,以胸部微微向內陷凹為標準。陷凹的部分限於「膻中穴」與「玉堂穴」之間,即在兩個鎖骨交接之處與兩乳之間,成為三角形的地帶,使這胸部的三角地帶微微陷凹進去,叫做含胸,這是控制肺部呼吸量的一種主要方式。它的方法,在把兩手掌握好之後,放在臍下的同時,把兩肘尖微微朝前方「飛開」。即把左右兩個肘關節從後面反向正前方分開約二三分,有如雀鳥張翅欲飛的樣子。這樣,就會很自然地做到含胸的標準。

(4)握手、盤腿、豎脊做好之後,含胸和握手的操作是同時進行的。按:握手的方式很多,舊說名叫「結手印」,根據內景的經絡理論,手三陰和手三陽的氣脈運行,都出入循環於「井穴」,井穴又皆在十指尖上,而手部的三陰三陽氣脈經絡,又統轄於足部的。因此,在練功的時候既要盤腿,又要握手,是控制氣脈循經流注的一種有效方法,而不是兒戲,也不是迷信,它具有生理作用的。

單就陽虛或氣虛的練功,握手的方法,應當把掌心向上,手背向地,把左掌放在右掌上,或右掌放在左掌上,都可以隨意,不必拘執。兩掌重疊好之後,順著自然的姿勢,放在肚臍之下,微微擺在腿上,或隨自然倚托在小腹外邊也可以的。

這個握手方法的要點,必須把兩個大拇指尖微微接觸,接觸之後,將大拇指略略向掌心內收,以兩指筆直,自覺有一股內勁自然發出,互相抵觸為標準(注意:不是故意用勁。照法操作,那股內勁是自然發生的)。

(5)垂簾,所謂垂簾,即舊說把眼皮微微合攏,只留一線微光的方法。按:這種方法,有兩種操作形式。一種是把上眼皮向下合,微露一線外光。一種是乾脆把眼皮輕輕合上,一點光也不露。初學的人,以採用微微合攏,留一線外光為最合理。因為功夫練到歸元的境界,眼會自然的閉合,向內抽縮似的閉著。又因為初學的人完全閉著眼,容易昏沉,念頭易生。

(6) 砫舌:砫舌即是舌抵上腭,這種方法操作不當,影響靜功很大,千萬不可用意識或者著力翹著舌頭,向上腭去抵住它。應當在自然的規律下,如法操作,舌頭自然會向上抵住上腭,用不著故意或者用力去挺砫。如果功夫深厚了,舌頭還會自動蜷折鎖著「鵲橋關」,這種原理在內景功夫有很精細的經絡論與氣化論的生理基礎。

有些書籍誤載,叫人把舌尖有意地翹起去抵砫上顎,是不合理論的。

砫舌方法,其要點在輕輕把齒扣攏,同時把上下唇吻合閉攏,舌尖即會自然抵砫上腭與上牙齦之間,這才是符合砫舌的標準。如果把上下唇微微張開,舌尖則馬上會自腭齦之間落下,恢復平直的姿勢。

2.練氣吐納
練氣吐納即是運用呼吸,一吐一納,呼氣吐氣,以鍛鍊臟腑的內動方法。這種方法分為「順呼吸」和「逆呼吸」兩種。照平常的習慣呼吸,一吸小肚皮鼓起,一呼癟進去,這叫做順呼吸;與此相反的一呼小肚皮鼓起,一吸癟進去,名叫逆呼吸。

周天搬運的練氣方法,其呼吸的運用,完全採用「鼻呼鼻吸」的方式。初學的人,以採用順呼吸為最方便而又合理,一直練到火候深了,再進一步採用逆呼吸,才容易掌握。

鼻呼鼻吸的方式,須配合「神與氣合」的口訣。所請「神與氣合」的意思,是把念頭與呼吸的一進一出、一一納合而為一不可分離。也就是說把思想集中,隨著呼吸運動。當呼氣的時候,氣向外面吐出,同時肚皮相應的向內癟,念頭也隨著它癟進去,自下丹田呼出,同時肚皮相應的時候,氣自鼻孔內吸,下至丹田,同時小肚皮相應向外鼓起,念頭也隨著它吸氣內入,下至丹田。這種吐納方法,在練氣的理論而言,叫做「升」、「降」的作用。以「活潑自在」為原則 而不用「意守丹田」的死守方法。

呼吸要調得細軟綿長,不可故意用力拉長和求細,須順應自然,能調幾許長或者幾許細,就適可而止。久久鍛鍊自然會達到「若存若亡」的最高標準。

3.修脈搬運
在未說口訣之前,先要瞭解什麼是「脈」?「脈」與「氣」又有啥關係?什麼是「搬運」?「脈」與「搬運」的關係又怎樣?懂得這些簡明的概說,練功就有下手處了。

在上坐之後,運用呼吸的方法,「神與氣合」的口訣,調息練氣,進出吐納,上下升降,不斷呼吸著。如果在練氣的當中,把「神與氣合」的口訣掌握純熟了,即會產生一種特別的感覺,感覺在下丹田裏因呼吸的升降而產生一團「熱氣」,這種熱氣,古人叫做「先天真氣」,其意思是與呼吸「後天空氣」有分別的。「真氣」的象徵是一個「熱感」,這團熱氣因呼吸的深、長、升、降作用,會愈聚愈多,聚到了相當的程度,它即會隨著一定的道路流行著,這種熱氣流行的滋味取名曰「脈」,脈所流行的一定路線,名叫「脈道」。綜合全身的脈道,即手足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的「經絡」。

運用呼吸方法,把這股真氣的熱流,循著脈道的經絡循環流注,周遍全身,周行一個大圈子,仍舊回到丹田裏,這種練功方法叫做「周天搬運法」。

瞭解上述的概說,下手練習「神與脈合」的口訣,就容易操作了。所謂「神與脈合」和「神與氣合」是兩個階段,聯繫這兩個階段的口訣叫做「捨氣從脈」。

上述口訣的意思,是說呼吸吐納要專心致志地運用「神與氣合」的口訣,將調息的基礎打好,在調息當中,是第一個階段。因呼吸作用而丹田裏產生了熱氣,在熱氣產生以後是第二個階段。在熱氣產生的時候,隨即放棄「神與氣合」的方法,改變為把念頭與那團熱氣合而為一,那團熱氣在丹田裏,因生聚壯滿了,而會自然循經流行。再繼續把念頭與它合一,隨著它流行的道路跟著前進。這種方法,叫做「神與脈合」。

當熱氣產生的同時,放棄「神與氣合」的口訣,而改用「神與脈合」的口訣,這種交換聯繫的口訣,叫做「捨氣從脈」。也就是說最初把念頭集中,隨著呼吸一吐一納,繼而丹田產生了熱氣,則根本不管呼吸了,而要把集中的心念,掉轉箭頭射向丹田的熱氣,把念頭與那團熱氣吻合在一起,不要開小差。繼續發展下去,則丹田的熱氣,會在經絡的道路上,循著生理的自然規律,從丹田內開始流注循環,這時的念頭必須跟隨著它流走。一直從背後上行到頭頂,下至面頰,再下入胸腹,仍然回到丹田,自始至終,念頭都要跟著它,這樣才算是真正做到了「神與脈合」的標準。

在真氣發動之後,不論在丹田裏醞釀生聚,或者已循著經絡道路流行的當中,千萬記著,絕不可用意識去引它領它。只能跟隨著它自然流行,亦步亦趨,順應自然,一點也不能勉強或者急躁。這是運用「神與脈合」的要點,名叫「照法」,是「內視」功夫的初步。以做到活潑自在為原則。

有些人面著這真氣的流行,不能順應自然,而胡涮使用「領法」,妄用意識去當頭「領氣」,造成不良後果,因而出了偏差。「領法」本來是練氣的口訣之一,而有它專門的用處。但,在這樣場合,卻千萬不可使用。因為,初步練功的人,不瞭解經絡道路的方向,和大小交會的岔路,同時功夫太淺,不能控制氣機的進退和指揮它分經流注。如果妄用意識去當頭引領它,則等於瞎子引路,必然引下懸崖,前途不堪設想了。

真氣在丹田裏產生以後,因為「火候」不足,先期只能在丹田裏醞釀著,一直到火候充滿,則必因滿而溢,猶如江河之與湖澤,發生流注調節的作用,才開始向外流行。又如發電機轉動生電,電在蓄電池裏,不斷輸送電流,循著電線路徑,往外供應。

在這一階段當中,必須謹守禁忌事項的要求,身心二者,都要放鬆,恬然怡靜,不能緊張,免除急躁,連歡喜的意識也不能有,只可平淡視之,把念頭與它合而為一,活潑自在地順應自然,跟隨著它流注,循環一個大周天。

真氣在丹田裏發動生熱的時候,或者在背後循著經絡上行的當中,那股熱流的程度,不可太熱了,只允許它有溫暖的成分,如像喝了美酒,微有暖意,所謂「如飲甘露」,令人舒適。不能像烤火或者熨斗燙熱一般。這種生熱發暖的現象,舊說名叫「起火」。練功出了偏差名叫「走火入魔」。暖熱的大小程度,舊說名叫「火候老嫩」。如果火候太大,熱氣過高,必須另用口訣去調伏它。這個口訣如下:

「哈」… (ha

凡是熱氣太大了,即運用「哈」字口訣去調伏它。這「哈」字訣的運用方法,張口平舌念「哈」字音,音符陸續下降,而把氣綿綿不斷向外呼出,如此一經念動「哈」字音,則熱氣即會減低,同時胸部的氣也立刻下降,但,不可念動多次,只能適可而止。否則熱氣就全消了(注:.•••表示音符下降的)。

所謂大周天的循環,有它一定的軌道。這軌道的規律,是循著二十部脈道的經絡路線,流注運行的。根據內景的理論,用練功的方法去運轉它,則真氣在丹田裏首先向鎖鑰壬、督、衝三脈的「陰蹻庫」(即會陰穴,在兩陰之間)流注,折而走向「尾閭關」(在尾閭骨第二節中)。這兩個地方,衝力比較大,動觸的感覺很明顯。再由尾閭關分兩支流注,夾脊上行,直上腰脊第十四椎兩旁的「轤轆關」。由此繼續上行,通過背、胛、肩、頸部,直達後腦枕骨棱下的「玉枕關」。初學的人只覺一片熱氣上升,但功夫深的人還分四支上行,這一段的行程,即所謂「逆運法,通三關」的說法。

氣脈運行至此,其勢已緩,故一般練功的過程,在玉枕關通過較慢,而熱氣亦減小了,再由玉枕關繼續上行,越過顛頂的「百會穴」,和「厥陰肝經」的氣脈會合,仍舊前行,轉變為向額顱面頰而下注,與手三陽的氣脈大會於「祖竅」(兩眉中心略下些,又名頻中、山根。但非天目)。由「月窟」下入目中 復出於「龍宮」(在大眼角上下眼瞼有穴如星之處)。循鼻兩旁夾井灶(即鼻孔),下至上唇,左則轉而向右,右則轉而向左,在「人中穴」交叉而過,與「壬脈」、「衝脈」相會(女性則會於「乳根」穴)。這一段的行程,在頭面部分,已不感覺熱力,而明顯感覺是分五條道路,自頭下面,有如小蟲爬行,又似塗抹薄荷冰的滋味。

再從此下前項至「挨刀紋」(即頂部橫紋),循「人迎」、「氣口」兩穴(喉結旁)下入「缺盆」(肩窠凹中),與全身氣脈大會於「膻中」(兩乳之間)。這一段行程,蟲爬現象減少,若有若無了。

從膻中分主從二支,主支由內裏直下,歸入下丹田,名叫「中脈」。其從者則由「乳根」自胸膈下行,入於「日」、「月」雙穴(在臍中兩旁微上凹中,非針灸之日月穴),還合於下丹田,入竅歸元。這樣循環一遍,即是大周天的功夫。

此時歸元入竅的感覺,則另是一番滋味,微微出汗,神清氣爽,輕鬆愉快,所謂「如灌醍醐」。當真氣歸元,還於下丹田的時候,另外覺得一股潛在吸力,把小肚皮向裏吸緊,很像肚皮已貼著了背脊骨似的。同時又覺得丹田裏的真氣,有似香煙繚繞,悠游自在,蕩漾漾,輕飄飄,似動似止,載浮載沉的滋味。又像鐘錶的擺,左右相應擺動似的。即舊說「氤氳紫氣」的象徵。

當此之時,念頭已到相當高度集中的程度了,仍然把念頭與向內吸緊的道路吻合在一起。一點也不能分心動念,既不可歡喜,也不可驚叱恐懼,切切實實跟隨著它向裏吸入。一直到覺得真氣已不再向內吸的程度,同時即把念頭集中在吸貼最緊的地方,這地方不會很大,一般說來只有雞蛋大,或者鴿蛋大(工夫深了只有豆大)。如此把念頭集中在這最後一點,一心一意「定住」在那裏,連𣱣氳紫氣也不動了。久久練習,功夫即會進步到「清靜境界」。牙關也會閉緊,眼睛也會內吸,呼吸微細綿綿不斷,吸多呼少,這樣已經達到比較高度的休息程度。比較睡覺恢復精力,收效快而又省事。

如果不想繼續久練,則把念頭分開,全身放鬆,慢慢起坐,算是練完一趟功夫了。

大周天河車搬運循經軌道示意圖(圖4-2),見下頁。

4.咽津導引:
練完一趟功夫,隨即把念頭與熱氣分開,或者與肚皮內吸的力量分開,全身放鬆,張開眼睛,把眼珠溜轉二三次,眼皮眨動幾下,即把口裏的津液分成三五口,慢慢地吞下,且須以意識送下丹田。

然後再舒手伸腿,用掌在面上隨意摩擦,並在腰腿各部輕輕拍動。隨意行之,不必拘執。



台長: BM2MUU
人氣(314)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閒情 |
此分類下一篇:讀 "氣功藥餌療法與救治偏差手術" (歸一清靜法)
此分類上一篇:讀 "氣功藥餌療法與救治偏差手術" (論靜功)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