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成見!這一點我得先承認,對於好萊塢利用大卡司、大量金錢、大量後製、以及無所不用其極的傳媒所堆砌出來的「年度鉅片」,我有很深的成見,可以預期的是大場面特效與硬柪的邏輯、訴諸同情或搧情的橋段等等。電視上播放的預告片裡果然是烽火連天,子彈喀搭喀搭的響、火箭砲咻咻的亂飛,李奧納多飾演的私鑽販子和迪蒙杭蘇(Djimon Hounsou)飾演的漁夫四處亂竄,加上一位好事女記者珍妮佛康娜莉(Jennifer Connelly)、足以喚起話題的衝突鑽石與娃娃兵,在一億美元製作預算的加乘效果下,全球狂賣應是唾手可得。
那麼,我的成見在哪裡?見不得片商大賺銀子?對財大氣粗的好萊塢潛意識裡的反商情結?還是對奶油小生李奧納多骨子裡的不信任?對於步入影院的理由便不提了,電影看完後,果然挑出不少毛病,譬如非洲窮鄉僻壤裡的一名漁夫所展現的大無畏精神、譬如那一批交代不清、來去自由的傭兵軍隊、李奧納多隨身攜帶、無遠弗至的衛星電話、還有神通廣大的女記者等,都可以解釋,也都不過是雞蛋裡挑骨頭而無傷全片宗旨,但最叫我無法忍受的是到了片尾,百死一生的漁夫走入公聽會,鎮定自如的站在講桌前準備發表演講,底下全體聽眾一齊站立鼓掌致敬,多標準而狗尾續貂的好萊塢!多讓人不忍卒觀的完美大結局!我還真希望能聽到這位勇敢的漁夫能發表什麼鏗鏘有力的控訴,用他不知從哪裡學來的標準英語!
這樣的批評其實有點小鼻子小眼睛,同時也一筆抹殺了這部電影的許多可觀之處,至少李奧納多洗脫了靠臉蛋演戲的污名,導演重新喚起世人對衝突鑽石及黑暗大陸的關心,媒體炒作下,名媛淑女或許會心虛的檢視一下自己手上戴的那顆大鑽石,是否經過標準「金伯利流程」(Kimberly Process)的驗證,而如我般買不起鑽石的升斗小名,也藉機了解這些上流階層的黑幕以增長見聞。只是走出黑暗大陸重返現代社會,道德經過滌清之餘,不免想思考一番,到底電影的目的是什麼?我指的是,是什麼原因讓人掏錢買票、或租(或盜)且花上兩個小時來觀看一部電影?「娛樂!」可能這是不假思索下最多的答案,也是90%以上(這是我亂掰的數字,不過應該八九不離十)電影工作者的主要目的,但對於那些每每追著各類影展跑的小眾而言,絕大部分該放在對內容的追尋,屬於思想、手法、技巧等等藝術層面。而在這兩端之間,應該另外存在著某種可以兼容並蓄的類型,依我簡單的頭腦想,就是「寓教於樂」。
導演Edward Zwick曾提到拍攝這部電影的心路歷程,主要因為看到來自於獅子山共和國內戰的紀錄片,同時驚覺造成三百多萬人死亡、六百多萬人無家可歸的背後,竟是由鑽石商 – 軍火商 – 民兵等組成的共生團體操縱,幾個鑽石礦藏的主要生產國家如獅子山、安哥拉、剛果,藉由鑽石開採來購買武器,有了武器便可搶奪鑽石開採權利,而在戰火綿延下,無家可歸的兒童便成為源源不絕的娃娃兵來源,如此便形成一個殘酷的食物鏈。這樣的題材,其實給了電影極大的發揮空間,我曾寫過的那本書「阿拉不是一定要」(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chiutefu/3/1272438833/20060818190925/),便是從娃娃兵天真的觀點反照出這毛骨悚然的世界。但與寫書不同的是,電影是個龐大無比的事業,其間共生共榮的產業也形成複雜的食物鏈關係。從根本來看,【血鑽石】出資的老闆Time Warner是全球最大的傳播媒體,站在商業立場,不可能不藉著炒作議題來賺取最大利潤,為了吸引人買票進場,電影切入的角度和說故事的方式,當然以好萊塢最熟悉的模式為之,這一點實難以厚非,如果能喚起更多人的注意,進而形成輿論壓力,便可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很明顯的,電影還未放映,De Beers、Tiffany等公司早已剉著趕快出面澄清,首映前國家地理頻道還播出一系列由De Beers所拍攝的宣導短片,我們也樂得學習到鑽石產業作業流程,如此同時達到刀光血影的娛樂目的以及Discovery的知識,還有什麼好抱怨的?
我的最大疑問還是「商業化」!好萊塢對世界各地電影產業的操弄,其實與西方世界對非洲大陸的剝削相當,而送到我們眼前的影片本質,編導幫不了太多忙,頂多將場面弄大或緊湊一些,劇情少不了「溫馨感人」的那一幕,另外或多或少的加入男女感情,最重要的還是找到具有吸金魅力的大牌演員。對於這部以標準模式製作的好萊塢大片,我不能說不好看,不過大致上就如此了,只是相似的題材,放到非好萊塢的製片環境中,會交出怎樣的成績單?
【盧安達飯店Hotel Rwanda】可以作一個鮮明的比對!這部以1994年盧安達境內種族大屠殺為背景的真人真事電影,2004年尾開始在北美地區上映,台灣一直到2006中才放映,可能看過的人還真不多,但國際上獲獎無數。影片主要描述Hutu族的激進份子,藉總統飛機失事喪生之機,嫁禍Tutsi族而引發了種族清洗的集體大屠殺,當時在境內維安的比利時及美國陸續撤軍,聯合國總部還要求駐維和部隊不可介入內戰,結果戰亂100天內導致超過80萬人的死亡。身為Hutu族人的Paul在一家比利時投資的飯店擔任經理,他的妻子、親戚及大多數的鄰居都是Tutsi族人,大屠殺開始後,Paul將妻兒、鄰居、孤兒院中的孤兒和神職人員都藏在飯店中,並盡可能運用關係求援,打電話給曾住宿飯店的外國旅客,試圖打動他們的道德良知,最後靠著飯店總共救回了1200人。
這部有如非洲版的「辛德勒名單」,底層是對西方價值的極力控訴,比利時對盧安達的殖民統治,引發了Tutsi與Hutu兩族之間的仇恨;聯合國以內戰之名撒手不理,結果是撇下了弱勢的Tutsi人自生自滅。殺戮開始後,尚未撤離的白人記者外出拍攝屍橫遍地的殘酷景象,但是對於他所攝得的畫面充滿無力感,當Paul請求他將影像盡量向外播放來施壓國際輿論時,他說:「大家看了新聞只會說聲『天啊!這真的是太可怕了』,然後繼續他們的晚餐!」
對於控訴,還有什麼比這句話更沉重?回過頭來看看【血鑽石】,除了商業票房上的亮麗表現,又是何其軟弱!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