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12-03 16:25:12| 人氣4,17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德國式理財術 拆解全世界最會算的腦袋 用最低風險賺到最高報酬 今周刊977期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104.10.28)
「為了未來生活,你必須做什麼事」
反推現在,逐年、月可行的、持續的事
德國式理財術 拆解全世界最會算的腦袋 用最低風險賺到最高報酬
 2015-09-14 今周刊977期
15年前一場年金改革,改變了德國人。 極度務實、完全理性、重視邏輯……, 這些與生俱來的民族底蘊,演化成賺回退休金的心法。 很多人說,害怕風險的德國人根本不懂投資理財; 但事實上,他們已經算出如何用最小風險賺到最高報酬。 根據國際評鑑,德國式理財術已可堪稱世界第一。
製作人.楊紹華 撰文.楊紹華 研究員.張佳婷
德國和台灣其實很像啊!」歐博哲說。
他是德國人,本名叫作Martin Eberts,因為職務調動的關係,一年多前來到台灣居住,目前擔任德國在台協會處長,也就是德國政府的駐台代表。
走進位於台北101大樓的辦公室,一幅長約三公尺的大型畫作橫掛牆上,右端畫的是台灣玉山,慢慢往左,經過雲霧繚繞的重重山嶺之後連結到左端高峰,矗立一座 美麗城堡,「這是德國著名的新天鵝堡。」歐博哲解釋畫作意義:「德國和台灣,很多地方可以交流學習。」
這不是客套話,如果你有德國朋友,多少能夠了解德國人不做表面文章的硬底子特質。「比如,我們都有人口高齡化的問題……。」歐博哲隨口舉例,順勢切入主題:「高齡化,正在改變德國人的投資理財習慣。」
「原本,我們只懂得存錢。」二十年前從台灣嫁到德國的金小姐,親身經歷了這樣的變化。在她嫁到異鄉的第五年,德國政府宣布,因為人口高齡化問題,必須大砍退休 年金,「這還沒完,政府繼續警告我們,年輕人愈來愈少,未來退休給付可能還得再砍,所以勸民眾趕緊開始靠自己理財,補足缺口。」
他們,與台灣人很像都節儉、愛存錢 但他們更會為退休金打算
一項推動全民學理財的工程於是展開。長期投身理財教育的德國金融協會主席瑞福納(Udo Reifner)回憶,許多地方政府開始將理財納入學校教育,「在漢堡邦(Hamburg)、巴登福登堡邦(Baden-Württemberg),甚至 規定學校教理財課程是法定義務。」除了觀念扎根之外,聯邦政府底下的「消費者中心」也開始提供各種理財諮詢服務,「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免費的喔!」瑞福納說。
被政府警告嚇到的金小姐,就在十二年前的某一天,帶著德國老公走進理財顧問辦公室。
「老公從沒想過,有一天他會需要這種諮詢服務。」金小姐說,德國人本來就很有消費紀律,先生的親朋好友,印象中從不曾掏出信用卡消費;聚會時,每個人都能說出自己這個月的薪水剩下多少,「只有我說不出來。」
「省吃儉用、存錢,是老公原本唯一的理財方法,直到理財顧問告訴他,政府的警告是真的。」那一天,他跨出了「存錢」之外的理財第一步,買了一張年金保單,繳費十年,六十五歲之後每月可領二千歐元。「老公五十四歲了,我們最近開始思考,如何加碼累積退休金。」他們考慮過是否再買一張保單,也 討論過要不要買基金、買房地產、買股票……;「在此之前,老公好像從來沒有說過『股票』兩個字。」
他們,從保守變得敢冒險退休金大減 得從安穩中多賺一點錢
金小姐的老公變了,德國人也已慢慢改變,這個精於計算的民族,開始盤算「報酬率」。
德國,一個以「邏輯」為底蘊的經濟大國,整個國家從上到下,宛若運行在完美的數學公式之下。在高齡化所造成的退休金問題上,數學公式的變數是未來就業人口大幅減少,為了維持財政的穩定,德國政府在2001年算出答案,一般勞工的退休金給付必須大砍四成,所得替代率從原本的七成,調降到43%。
於是,德國人的財務規畫也出現變數。相對世界各國,德國人有令人豔羨的社會福利,雖然薪水有將近半數必須繳給政府,但子女教育幾乎免學費,原本的「七成替代率」退休金也足以支應生活所需,在此之下,「保住本金」成為德國人民早已習慣的理財目標。然而十五年前的年金改革,讓這個目標被迫改變。
「我們一向害怕風險、相對保守;但現在,得想辦法多賺一些報酬。」歐博哲的這句結論,鋪展出一套值得台灣理財族向德國取經的「2.0版德式理財術」:一個害怕風險、原本只想保住本金的民族,正在用他們舉世無雙的完美理性與嚴謹邏輯,發展出一套「財富安穩加值術」。
為何值得台灣人學習?首先,經過十多年的調整淬鍊之後,德國人的理財功力,已在國際調查評鑑中被認為「世界頂尖」。
他們,值得台灣人學習理財素養世界排名頂尖 信心十足
2012年,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曾對世界各國進行一項「理財素養大調查」,調查分為三大領域:財經知識、理財行為、理財態度,無論是在哪一領域,德國「獲得高分者占總人數比率」都遠遠高出OECD國家平均,其中在「理財行為」部分,獲得高分者更占德國總人數的76%,高居各國之冠。
從另一面向看,根據貝萊德集團去年所做的調查,德國人認為退休後每月所得占退休前所得的適當比率是84%,比政府給的43%幾乎高出一倍;但這個超大缺口沒讓德國人對退休生活失去信心,在全球保險集團(AEGON)今年的調查中,竟有高達六成的德國人認為將能「優閒安逸地享受退休生活」。換言之,他們有信心能靠理財多賺四成退休金。
至於台灣理財族可以效法德國人的第二個原因,必須回到這句開場白:「德國和台灣很像。」
攤開去年數據,德國人的儲蓄率達到24%,熱愛存款的程度甚至超過不必擔心物價會上漲的日本人,去年底,日本的儲蓄率是20%;至於台灣人,儲蓄率更是高達29%。在理財觀念上,德國人和台灣人都有害怕風險、仰賴存錢的特質,但如今「必須追求更高報酬率」的德國人,至少在三種理財策略中,已經與台灣理財族的作法大不同。
今年六月,《今周刊》與世新大學財金系合作「國人退休理財大調查」,當被問到「對於退休理財工具的期待」時,回答「穩定提供固定收益且風險極低」的比率達到43%,遠遠超過其他選項。
我們,可以學他們「多冒點險」減少固定收益商品 長抱「中等風險」標的
「想辦法拿到固定配息」,這是台灣理財族要賺安穩錢的主流作法,據貝萊德去年調查,高達77%的受訪者表示目前持有收益型投資商品;相較之下,德國投資人即使保守,但僅44%持有收益型商品。
所謂收益型商品,就是「固定時間會把部分資金還給你」的投資工具,錢從哪來?可能是投資獲利,也可能是本金,無論如何,固定配息雖會讓你穩定拿回現金,但卻無法產生「錢滾錢」的複利效果。
簡單舉例說明,同樣以一百元投資一檔每年報酬率5%的基金,如果每年都把賺到的5%獲利拿回口袋,二十年後你能賺到一倍;但若把過程中的獲利留在基金裡繼續錢滾錢,二十年後的總報酬率將超過165%。
「固定配息,只會讓你用來投資的錢減少。」在過去這段時間,隨著德國人逐漸重視報酬率,有幾位努力鼓吹德國人承擔更多風險的投資名家,逐漸闖出名號,其中包括了德國投機大師科斯托蘭尼(André Kostolany)的好友兼傳人里斯(Stefan Rise),他對固定收益商品的評價很直接:「讓你喪失用時間賺取複利的機會。
里斯以自己的作法建議德國民眾,固定收益商品占投資組合的比率應不高於20%;至於另一位被稱為「歐洲巴菲特」的德國理財大師雪佛(Bodo Schafer)則表示,即使最害怕風險的投資者,也只該持有五成的保守型商品,並且把資金轉進「中等風險標的」,至少持有四成,長期投資。
他所謂的「中等風險標的」,包括「指數股票型基金」、「以大型績優股為主的股票型基金」、「組合型基金」等。至於投資時間,他基於歷史經驗表示:「如果持有十年以上,你賺錢的機率將有95%。」
這些建議逐漸引導著德國人的理財行為,根據德國資產管理協會的調查,2004年以來,德國家庭持有固定收益商品的比 率正在穩定下滑當中。而根據德國基金協會統計,該國股票型基金的資金規模,已自2009年的1860億歐元,增加至今年六月的3332億歐元,成長近八成。
此外,在德盛安聯最近發給全球各國機構法人的問卷顯示,面對下半年風險,德國人的主要策略是「提高防禦型股票」,也就是價值型股票;台灣投資人呢?答案很好猜,加碼固定收益商品。
至於德國人的投資耐心,則讓瑞士蘇黎世大學教授漢斯(Thorsten Hens)印象深刻。今年三月,他發表了一份橫跨五十二國投資者的報告,「德國投資者願意用長期的時間換取更高報酬,而不會急著把獲利拿回手中。」依據他的評比,德國投資人的耐心是世界第一,台灣則是第二十名。
「與德國人做生意,真的要很有耐心啊!」兩年前,位於台中的盈錫精密成為德國工具機大廠DMG螺帽供應商,該公司執行副總經理巫有捷對德國人的「龜毛」印象深刻,爭取訂單的過程猶如過五關斬六將,不過更令他有感的,是德國人對於數字的重視。
「你知道DMG是如何考驗我們嗎?」巫有捷記憶猶新,那一天,德國貴客來訪,丟下兩顆直徑約二十公分的螺帽,「只有兩顆螺帽,沒有設計圖或其他資料,然後,要 我們把這兩顆螺帽的所有數字都測量出來。」包括螺旋刻痕的尺寸深度、所有的物理特質數據,「連螺帽邊緣為了防止刮手的圓弧,都要量出角度、面積。這些數 據,他們要拿回去和原廠的『標準答案』做對比。」他強調,若是出貨給台灣客戶,一顆螺帽的數據報告大概不用半張A4紙,但「出貨給DMG,至少需要三張滿 滿的數字報表;大致而言,如果台廠要求十個數字,德國客戶就會要一百多項數字。」
重視數字、精於計算,對於這項德國人的特質,曾經擔任台灣駐德國代表的東吳大學德國文化系教授謝志偉也特別有感。他回憶在德國求學期間,經常與同學開車到外地參加足球比賽,回來後大家開心地喝酒慶功,這時,負責開車的同學忽然拿出一張紙,上面寫明了當天一共開了幾公里、油價是多少、載了幾個人,所以每人要付多少油資。「他們超級理性、不講情面,算得清清楚楚。」
我們,可以學他 們「賺機會財」靠數據打敗投資心魔算出「合理冒險機會」
「不講情面 + 運算能力」,如今也成為德國人為投資報酬率加值的祕訣。聽過「期望值」嗎?若用股票投資說明,意思即是「股價上漲的機率乘上可能賺到的錢,再減掉你的投資成本」,如果大於零,就是一個值得考慮的投資;相反的,如果小於零,你與這檔股票再有感情也不該留戀。
請看以下幾個數字,自2010至2014年,德國股市DAX漲幅接近一倍,但根據貝萊德在2014年的調查,對德國股市「比五年前更有投資意願」的受訪者僅有13%;相反的,有19%受訪者表示「比五年前更沒意願」。
無論德股後市如何,這個結果至少已經反映了德國投資者的高度理性,指數大漲之後,投資意願不增反減。
記得那位嫁到德國、正在和老公討論是否該買股票的金小姐嗎?她現在的苦惱,完全契合著上面的調查數字:「我知道股票可以賺比較多,但是現在德國股市的指數也漲很多了。」她說,雖然很想靠股票賺錢,但至少要等到股市回檔後,才會思考進場時機。
至於另一個來自蘇黎世大學的有趣調查是這樣問的:「如果有一個發生機率不高,然而一旦發生,會帶來非常可觀獲利的投資機會,你願意試試看嗎?」以股市為例,這段描述正是市場最絕望的時候,股價慘跌、買股成本偏低,股民普遍認為除非奇蹟發生,否則指數絕難回到遠在天邊的歷史高點。理性來說,這是德國投機大師科 斯托蘭尼「雞蛋理論」中認定的最佳買股時機,成交量小,持股人數少得可憐,但投資獲利的「期望值」最高。
調查結果顯示,保守的德國人固然不是世界上最敢押寶這種機會的民族,但在五十二個接受調查的國家中,投資意願還是能夠排在第十八名;至於台灣,名列倒數第三,只贏過突尼西亞與荷蘭。事實上,如果對比摩根台灣投資人信心指數與加權指數,不難發現,國內投資人往往在股市低點時悲觀、股市過熱時樂觀。
投機,能給自己賺機會財的可能,但也被認為是一種冒險,而德國人則是正在運用他們「相信邏輯」的民族底蘊,嘗試找到「最合理的冒險良機」。
「德國人不喜歡『未知』,所以盡可能循規蹈矩,但如果是在鼓勵自由揮灑的領域裡,德國人會集中火力。」謝志偉如此定義德國人的理性與感性:「同樣是比較謹慎務實的民族,但台灣人會把力氣浪費在一些不拘小節的事情上,在模糊地帶施展小聰明。」
我們,可以學他們「控制風險」打造「區域分散」避風港 不能只靠隨機應變
他的說法,符合「德式理財」與「台式理財」的最後一個差別──如何控制風險?據德盛安聯調查,當被問到「如何減緩黑天鵝效應衝擊」時,德國人最相信理財教科書上所說的「區域分散」,台灣投資者則回答「動態調整」居多。
兩者的差別,一是「在事前就做好降低風險的準備」,就像德國在台協會處長歐博哲所說的,「我們習慣在事情惡化之前提早動手」;台灣人則是「風險發生之後隨機應變」,多少有點謝志偉口中「仰賴小聰明」的味道。
當風險發生時,哪一招才能有效減緩衝擊?沒有絕對答案,但德國人的邏輯很簡單,該守規矩的部分守規矩,才能把力氣花在更有加值效果的地方。所以,他們害怕風險,卻出了全世界最有名的投機大師科斯托蘭尼;他們保守謹慎,卻能造出最剽悍的超跑保時捷;他們的退休金替代率被大砍,卻仍有信心許自己有錢有閒的退休生活。
根據《今周刊》與世新大學在今年六月的調查結果,國人對退休生活的主要想像,竟是充滿消極情緒的「只求衣食無虞」,且愈年輕的族群愈消極,對比德國人的「安逸優閒」,台灣理財族的確應該想想德國人的財富安穩加值術。同樣害怕風險、同樣喜歡存錢,但是只要一點策略調整,務實又精準的德國人,已經算出了「多賺一倍退休金」的美好未來。
德國人太保守?其實,他們理財功力世界第一
他們,全國半數以上都是理財高手
──OECD國家與德國財金素養得高分者比率
據OECD財金素養調查,在財經知識、理財行為、理財態度等三大面向中,德國是唯一「高分者占全國人口比率」均能超過50%的國家。
理財行為
調查提問包括消費紀律、時間複利的掌握等,德國人的理財行為明顯優於他國。
理財態度
「願不願意為了更好的未來而犧牲現在的享樂?」務實的德國人在此拿下高分。
財經知識
什麼是通膨?什麼是複利?德國人在財經知識拿下高分,打下穩固理財基礎。
他們,與先進國家相比 理財素養最強
──OECD財金素養調查各國「全數答對」的比率
在歐美先進國家中,德國也是「全部題目答對者」比率最高的國家。
他們,「財務幸福感」超高 遠勝英美
──2014年各國「幸福人數占比」
根據2014年蓋洛普的全球幸福感大調查,認為「財務幸福」的德國人比率高達86%,遠勝英、美、日等經濟強權,位居全球第三。
台灣人該學德國人哪些理財觀?
賺安穩財
德國人想的不一樣:
台灣人熱中投資「固定配息」商品,定時拿回利息才安心;而據研究,德國投資人「並不急於把獲利拿回手中,願意長期持有換取更高的報酬。」兩者差距在於複利,配息愈頻繁的商品,愈難發揮用錢滾錢的複利效果。
搶機會財
德國人做的不一樣:
在台灣,「投資人情緒指數」總是跟著大盤同步起伏,股市狂熱時往往吸引散戶大量進場,股市殺低則讓散戶卻步;但在德國,調查顯示散戶情緒與指數高低相反,代表德國人更能在風險有限的前提下,掌握股市反彈機會財。
避黑天鵝
德國人策略不一樣:
據調查,台灣人面對黑天鵝的策略以「隨機應變」居多;而德國人則相信,事前做好分散布局才能避免黑天鵝的重創。兩者相比,德國人的目的是「盡可能地降低不確定性」,在理財的路上,更能讓自己安心。
X德國人的超理性讓他們避免追高殺低
這是一張知名的行為財務示意圖,分析不同市場週期時普羅大眾的追高殺低心態,但從許多針對德國人的調查研究來看,德國投資者似乎頗能「反市場」。
歐洲巴菲特:
至少一成資金放高風險資產
雖然被稱為「歐洲巴菲特」,但博多•雪佛(Bodo Schafer,圖)其實沒有太多著名的投資大賺經典案例,他的名號,來自於成功架構一套完整的長期投資理財邏輯。
「想像你擁有一支足球隊,如果你的所有球員都是後衛,那麼,你或許不會輸,但你永遠也別想贏。」他用這句話,成功說服許多保守的德國理財族,在資產配置上安排「攻擊部位」。
他建議,如果你還沒有存到足夠的錢,那麼,資產配置上應該要有四到五成的「低風險」部位;接下來,則至少要安排四成的「中等風險」部位,包括價值型股票、指數型基金,或者具有多元資產概念的傘型基金、組合基金。
「再者,你必須認真考慮把一成的資金布局在高風險資產。」雪佛認為,無論這部分的投資結果是賺是賠,但因為有了這一成的部位,你會認真學習各種投資理財知識、判讀各種資訊,無形中增強讓你一生受用的投資功力。
***********
投機之神關門弟子 教你用最理性的腦袋冒險
 2015-09-14 今周刊977期  撰文 / 張佳婷
關鍵訪談〉為《一個投機者的告白》寫序 他貼身跟隨科斯托蘭尼13年他是投機之神科斯托蘭尼晚年最親密的合作夥伴,也是德國最著名的「現役」投資人。 在民風保守的德國,他不斷鼓勵投資人多承擔一些風險,賺取更多合理報酬。 當然,他也自有一套「安穩嘗試投機冒險」的獨特邏輯。
1986年,一位18歲青年參加了德國知名投資大師科斯托蘭尼的簽書會,他提早到場,搶了個好位置,興致勃勃的記下大師所說的每句話。
即使早早拿到親筆簽名,但他還是留在現場直到最後一刻,甚至找機會和科斯托蘭尼身邊的隨從主動攀談,毫無一般高中學生的害羞與稚氣。他的積極主動讓大師注意到他,「科斯托蘭尼忽然起身,繞過一大群媒體走來,然後開口與我說話……。」「要不要和我一起去機場,等待登機時,我們可以一起喝杯咖啡。」科斯托蘭尼親切地說。
站在少年眼前的,是全世界最有名的股票投機交易者,他有一籮筐極盡誇張但也極為貼切的封號,「二十世紀的股票市場見證人」、「金融 史上最成功的投資人之一」、「德國證券教父」、「歐洲股市的奇蹟」……。如果說,巴菲特是價值型投資的神,那麼,在投資光譜的另一端──投機交易,科斯托蘭尼的神人地位當之無愧。
直至1999年9月14日因病去世前,科斯托蘭尼寫了十三本投資書,《這就是證券市場》被拍成電影;《證券心理學》成為德國大學經濟系的必讀教材;而生前最後著作《一個投機者的告白》,全球銷量估計達三百萬冊,成為投資者的必讀聖經,書中用來解釋股市週期的「科斯托蘭尼雞蛋」,至今仍被廣泛運用,被視為決定買賣時點的圭臬。
他,是天生冒險家高中畢業放棄念大學 直接投入證券市場
至於當時那位十八歲的少年,名叫里斯(Stefan Rise)。那天,他不僅喝到了大師請的咖啡,還得到了科斯托蘭尼的電話號碼。自此,開啟了一段與眾不同的生命之旅。
與眾不同,是對比於整個德國社會普遍存在的害怕風險、保守謹慎心態。對於投資理財,不少年齡稍長的德國人,至今仍把投機交易視為一種賭博行為。至於里斯,不僅在那一刻決定走上投機交易的路,甚至大膽放棄就讀大學的機會,直接走進證券市場。
如今,里斯已成為德國「現役」最著名的股市投資人,成名原因並非他是少數能夠長期貼近科斯托蘭尼、獲得大師親授心法的交易者,「雖然我以好友的身分在《一個投機者的告白》書中寫序,但德國人對此興趣不高,沒想到你們台灣媒體反而有興趣。」接受專訪時,里斯打趣地說。而他的名聲崛起,還是在於扎實的投資績效與獨到見解。
據統計,里斯在金融海嘯後的2009年至2012年間,整體投資報酬率高達2554.3最近三年表現普普,但是,投機者總是在等待一個最好的時機不是嗎?」事實上,里斯今年以來的投資報酬率超過五成,數字揭露後,一時之間他又成為德國財經界熱門的採訪對象。
而在過去幾年間,他其實已不斷透過專欄寫作或受訪機會,向德國民眾傳達「多承擔一些風險」的投資理念,德國理財族對報酬率逐漸重視,多少與里斯的呼籲有關。
他,盡得大師真傳兩人合寫三本書 從師徒變互相激盪思想的夥伴
當然,他也知道要改變「保守理財心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德國傳統家庭裡,很少會聊到股票、投資。」生長在德國北部不萊梅州的里斯,父親是工程師,就像德國一般家庭,從小,他幾乎沒有接觸投資資訊的機會。直到高中時期因緣際會參與銀行主辦的股市模擬遊戲,才讓他在相對保守的德 國城鎮中,發現一個刺激但充滿挑戰的新選擇。
爾後,他輾轉從朋友手上拿到了一本《科斯托蘭尼奇幻的貨幣和證券世界:了解證券市場》。「在翻開這本書之前,我從沒聽過科斯托蘭尼的大名,」然而在把整本書翻完之後,他彷彿看到了新的世界,「所以,當我聽說科斯托蘭尼要到不萊梅簽書時,沒有任何猶豫就去了。」
簽書會後沒多久,里斯從高中畢業,已經拿到大學入學許可的他,卻開始猶豫了。「科斯托蘭尼說過,如果你要進入股市,你不可以念經濟,如果你念了,你要完全忘光光,因為理論與真正的市場差很多。」於是,他選擇直接當證券營業員接觸實務,同時閱讀自學,而後自己開業,提供投資美國股票及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投資管道。
這個選擇讓科斯托蘭尼相當讚賞,甚至找了里斯開立證券帳戶,成為他的客戶。有趣的是,在里斯結束這份工作之後,科斯托蘭尼也隨即關閉了這個帳戶。隨後,科斯托蘭尼提出寫書的計畫,里斯欣然答應幫忙,一合作就寫了三本。他們兩人從情同師徒,變成互相激盪思想的夥伴,到科斯托蘭 尼的晚年,里斯甚至還親自接送科斯托蘭尼去公開場合演講。
和大師十三年亦師亦友的關係,怎麼滋養里斯的投資之路?他又會給台灣投資人什麼建議?以下是專訪摘要:
給定存族的建議:
嘗試長期投資在地企業 從中體會股市波動
《今周刊》問(以下簡稱「問」):你對目前仍然只以定存或保險理財的人,會給他們什麼建議?如何跨出承擔更多風險的第一步?
里斯答(以下簡稱「答」):當然,你可以用固定的收入生活,但不能忽略,投資股票絕對有機會讓你過得更好。現在歐洲利率很低,投資無風險的十年政府公債,只能每年拿到0.7率;不可否認,投機,是一個「逃脫低利困境」的方法。
如果要做這件事情,應該從「小額部位創造投資經驗」開始做起,德國或台灣投資人可以找一檔穩定的在地企業股票,長期持有,一方面獲得穩定股息,更重要的是長期觀察,從中體會股市波動。過程中,要多看投資交易的書,理解「投資者心理學」。
問:短線的投機交易、長線的資產配置,這兩者對於一個人的財富而言,各自具有什麼意義?是彼此衝突的嗎?或者可以同時存在?
答: 我覺得兩者要劃分清楚,一個是為了退休準備,必須很嚴肅地分散風險,重點在於資產累積。另一個部分是投機,如果夠幸運,你可以因此變得富有;但要注意的是,投機的風險較高,所以部位必須謹慎拿捏,每個人所能承受的投機部位比率不同,但基本上,要有「就算這部分的錢全部輸光也沒關係」的準備。
長線資產配置與短線投機交易,兩者可以互相配合,例如從投機部位賺到的錢,可以轉入長期資產配置進行再投資。事實上,我把一個人的投資目標分成三種:長期累積資產、獲取高於平均的利潤、短期賺價差。前兩者需要基本面分析,但若要短線賺價差,基本面的用途有限,關鍵是「市場情緒」。
問:你是一位成功的交易者,成功關鍵就是在於「掌握市場情緒」嗎?
答:應該說,我很投入、也盡可能地建立專業,我過去讀了很多書,而且我用我自己的錢來學習,我有時候也輸錢,尤其是剛開始,我輸的比賺的多。
關鍵轉折,在於我學到了這件事:「當指數處在極端高檔或低檔時,市場多數人的看法都是錯的。」也就是,我發現情緒是很重要的指標,可以讓你試著知道現在是「超賣」或者「超買」。
科斯托蘭尼曾說,他非常喜歡觀察營業廳裡的傻瓜投資人,原因是要採取與他們完全不同的作法。
給配息族的建議:
不要投入太多資金 否則將失去賺複利的機會
問:許多台灣投資人喜歡把大部分的資金放在月配息商品,你認為這是適當的嗎?
答:看個人的情況,我自己的資產配置中,有10在黃金,70買股票,雖然我是個高風險的投機交易者,但我的另外20是低風險商品,債券、ETF,甚至是固定收益商品。
配息商品是給你一個「每月都能拿到固定配息的感覺」,但它其實也是「用你投資的錢付給你自己」。這樣會有一個問題,就是它會讓你用來投資的錢停止增加,甚至愈來愈少,於是你失去了「再投資」的效果,也就是,失去賺取複利的機會。
問:科斯托蘭尼對你說過最重要的一句話是什麼?你從他身上學到最寶貴的一課又是什麼?
答:「永遠要和市場絕大多數的聲音反向操作!(Always doing the opposite of that what big majority is recommending)」這是他的成功之道,我現在也是這麼做,到目前為止,這句話對我而言的確奏效。
除此之外,雖然投機交易要謹慎盯盤,但我自己並不是工作狂,我的一天,並非朝九晚五的準時上下班,因為科斯托蘭尼曾經對我說過,如果錯過孩子的成長,將會是一生中最遺憾的事啊!
里斯(Stefan Rise)
出生:1968年
現職:漢莎資產管理公司投資經理、《焦點貨幣》雜誌專欄作者
經歷:英國外匯報價商CMC Markets的管理總監、
n-tv Der Nachrichtensender主播
學歷:Schulzentrum an der Bordestrase(高中)
著作:《跑贏通脹:經濟懸崖智慧拆局》
他,靠這4招 短線操作勝率超高
作為德國目前最著名的股市投資者,里斯經常接受德國當地財經媒體專訪,而若歸納訪談內容,以下4點,應是他最常對投資人提醒的成功關鍵。
短線投資者的心理素質:
不要怕犯錯,重點是要檢討、判斷錯誤發生的原因,並且謹記教訓。
短線投資者的進出準則:
長線投資時,你可以設定預期目標;但若進行短線交易,你要忘記獲利目標,買進或賣出的依據,是市場情緒過冷或過熱。
短線投資者的最佳機會:
當指數價位出現極端值的時候,市場多數人的看法都是錯的,此時進行反向操作,致勝率極高。
短線投資者的頭號大敵:
「這一次,要把上次輸掉的錢全部賺回來!」這個念頭,是所有投資行為的大忌。
**************
台灣媳婦鄭華娟:德國人花錢 一切邏輯說了算!
 2015-09-14今周刊977期  撰文 / 蔡曜蓮
實地觀察〉他們年輕人的理財觀念如何養成?
德國人不談「理財觀」這個名詞,他們的邏輯很簡單: 所謂理財,就是「為了未來的生活,你現在必須做什麼事」。 這樣一套「從未來回推現在」的理財決策過程,是德國年輕人在踏入社會前的必經修鍊。
編按:身兼歌手、詞曲創作人、作家等多樣身分的鄭華娟,1993國,發表多本觀察德國人日常生活的散文小品,皆膾炙人口。
擅長從尋常日子取材的鄭華娟,強調自己的所見所聞不能代表台灣與德國整體文化差異,但在接受《今周刊》越洋採訪時,鄭華娟仍能隨口舉出鮮活故事,凸顯德國年輕族群的金錢觀與財務邏輯:一種以「能夠財務自立」為傲的基本價值。
故事,就發生在採訪的前一天:昨天遇到一個孩子,今年十九歲,他正面臨一個掙扎:「我要養一隻狗呢?還是要把錢存下來,去自助旅行?」這個問題,他必須自己做出選擇,沒有人會幫他決定。於是他問我,養一隻狗需要多少錢?
我們坐下來分析:在德國,養狗要繳稅,每個城市稅率不一,你得按照所居住的城市規定繳稅,一隻狗每一年要繳的稅金大約是80到120歐元(新台幣2800到4200元)。再來,每一年打預防針、做檢查等等費用,大約是70到100歐元。如果狗生病或有其他特殊開銷,看情況,可能是200~300歐元,甚至400~500歐元。
該養狗,還是去旅行?
十九歲的德國孩子 列表比較預算後才決定
這還沒完,飼料每個月平均多少錢,出遠門時,必須把狗交給別人幫忙照顧,在德國,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幫你,當你必須出遠門,往往就得花錢解決問題,這通常又是每天15歐元的費用,林林總總,這都要仔細分配,計算清楚。
他接著問我,一隻狗大概要養到多少歲,要出去自助旅行大概又需要多少花費……。
其實他已經列出一張表,記錄了目前自己存錢的狀況,於是他可以立刻比較預算。
最後,他很清楚地選擇「去旅行」。另一個結論是,他考慮把養狗計畫往後延,也許到了30歲,總之要等到經濟足以負擔了,再做計畫。
經過這個簡單的過程,眼前這位年輕人的思考已經具備了德國人一貫的邏輯性:事前預算規畫做得詳實,之後就不會有「意外插曲」,因為這些選項都仔細評估過了。怎麼規畫預算以解決未來可能遇到的難題,這是每個年輕人都得學會的,他們的責任感,真的是從小就開始訓練。
在德國,不管就業、實習,沒有車子是行不通的,所以德國年輕人在他們高中會考(Abitur)之後,需要存錢做兩件事情,一是考駕照,二是買車。考駕照需要 3000到5000歐元(含駕訓課程,費用隨地區不同),駕照和買車的錢,通常都得自己想辦法,這是他們給自己的成年禮物。大部分的德國青年,會自己存錢購買這兩樣最重要的必需品。
欲望,不超過可負擔範圍凡事都得靠自己努力 養成財務自主觀念
為此,他必須妥善規畫預算,這也成為德國青年建立財富管理的敲門磚。我不能以偏概全,但是就一般情況來說,每位學生都會經歷這樣的過程,「財務自立」,就是他們在通過會考之後第一件必學的事。
當你能通過「靠自己備齊駕照與買車」的試煉,不只證明你懂得如何安排自己的財富,也證明你能夠獨立生活。所以在德國,「可以自己負擔駕照和買車費用」,這是年輕人能夠對自己感到驕傲的兩件事。
完成這些事,與家境好壞無關,就算家裡能提供孩子賓士汽車,油錢也得孩子自己賺,有人就開車去發廣告……。無論如何,必須自己努力,只有藉著自己的努力,才能達到財務自立的目標。
你問我德國人的理財觀,其實,我覺得德國人不會談論「理財觀」這個名詞,他們的邏輯很簡單,「為了未來的生活,你必須做什麼事」,就是這麼簡單、這麼直接。他們的欲望是建立在「你可以做多少事」,當欲望太大、超過自己能負擔的程度,你是有問題的。
我曾經在臉書提到一位德國知名哲學家路德維希•維根斯坦,他有一句很有名的金句:「一切答案都在邏輯之中。」當你一切按照邏輯進行,過程前後就不會有意外。這是德式教育的思考概念,前面有計算,就能確定後面的答案,如果答案和想像的不一致,那前面計算一定是錯誤的。
**********************
(X不登)
理財只求保本 台灣人退休不好過
 2015-09-14 今周刊977期  撰文 / 林心怡
即使退休年金給付被大砍,但德國人仍然對退休生活保持樂觀想像;反觀台灣,據《今周刊》與世新大學合作的「國人退休理財規畫大調查」結果,由於對退休生活的期待消極,也讓理財行為出現了致命的「保守病」。
依照德國在台協會處長歐博哲的說法,高齡化問題正在改變德國人的理財習慣,這個過去以來極度保守謹慎的民族,正在為了提高報酬率而多承擔一些投資風險;那麼,處在全世界高齡化速度最快的環境裡,台灣的理財族也有相應的準備嗎?
在《今周刊》與世新大學於今年六月合作的「國人退休理財規畫大調查」中,我們發現,保守,仍然是國人在退休金規畫上的理財主旋律。
「你預估退休後每月需要花費多少錢?」面對這樣的問題,高達66.8%的受訪者認為「不到三萬元」,其中,甚至有37.4%認為,退休後每月花費將「不到二萬元」。
忽略通膨率,只求小確幸僅三成二期待退休「有錢有閒,生活精采」
「恐怕不太夠吧!」針對調查結果,專精企管精算師葉崇琦解讀,國內多數民眾的退休規畫概念「有待加強」。「若把通膨率算進去的話,其實大家都低估了退休金的數字。很明顯的,很多人都沒仔細想過這個問題。」
葉崇琦分析,若單純從65歲退休後活20年,每月用二萬元,看似僅需存480萬元退休金;但若加計通膨率,假設一個今年30歲年輕人,想在65歲退休月花二萬元,以通貨膨脹率2%計算, 「現在的二萬元」在35年後的實際購買力約等於「現在的一萬元」,其中還不包括醫療費用。
事實上,本次調查中也發現,絕大多數的受訪者對未來退休生活「缺乏美好想像」,在被問及「此時此刻你對退休生活的想像為何」時,有接近四成的受訪者表示「只求衣食無虞」,覺得「生活水準會降低」者也有21.2%,僅有三成二的人表示退休後可以「有錢有閒,生活精采」。
「台灣與德國理財策略的差異,就從這裡開始。」負責這次調查執行的世新大學財金系副教授郭迺鋒解釋,德國的政府退休年金雖被大砍,但據調查,多數國民對退休生活的想像仍是「優閒安逸」,偏向正面,這使得他們自我調整,改用較為積極的理財策略去填補政府退休金的不足;但台灣人從「想像」層面就缺乏信心,影響所及,是理財動作也只能偏向「小確幸」,保守得不切實際。
心態超保守,愛買儲蓄險只能強迫儲蓄 對抗通膨幾乎沒有效果
的確,從受訪者對投資理財工具的期待,也多少反映出國內理財族濃厚強烈的「守成心態」。在回答「對於退休理財工具的期待」時,排名第一的是,「穩定提供固定收益且風險極低」,占比高達43%,排名二、三的是希望能夠「保本、零風險」以及「對抗通貨膨脹」,占比分別達到15.1%及14.3%。而表明願意用較高風險換得較高報酬率的受訪者,則不到10%。
只想保本、不求報酬率,這樣的投資期待,造成民眾在退休理財的工具選擇上也趨向保守,甚至「無所作為」。在被問及「目前最主要用哪一種投資理財工具來累積退休金」時,有高達28.6%的人「沒有任何規畫」排名第一,其次為透過商業保險與定存者,分別占二0.8%與18.9%,選擇股票與股票型基金者僅15.2%,顯示國人對退休理財工具的選擇,的確「只求穩守、不求進攻」。
針對國人最常使用的退休理財商品──商業保險,葉崇琦直言:「投資報酬率可能無法對抗通膨。」他表示,國人買商業保險若是為了退休規畫,大多買的是儲蓄險,但其實這類保單在繳費期間的投報率都相當低。
葉崇琦試算,假設以購買複利增額壽險存錢為例,買一張六年期、保額十萬元,年繳49946元保費的商品計算,前六年的年複利約1.09%,若從期滿第十年解約金340270元來看,年複利也才1.7%,雖然比一年期的定存1.37%好些,但仍可能追不上每年假設2%的通膨率。「不是不能買,但是在理財效果的定位上,儲蓄險的最大好處是強迫儲蓄,而非對抗通膨。」
「回到問題的最根本,就是國人對退休理財規畫的不夠積極。」葉崇琦指出,其實只要稍稍花點心思, 提早尋找年報酬率4-6%的理財商品,做退休理財規畫,存到最基本的一千萬元退休金沒有想像中的困難。他指出,假設同樣是35歲開始存退休金,存到65歲退休,若找到年報酬率6%的理財商品,每月只要存4996元,就能存到千萬退休金。
改掉保守病,找攻擊型標的三十五歲開始行動 存千萬退休金不是夢
整體而言,從這一次的調查數據來看,國人在退休理財的三大致命問題分別是「目標設定偏低」、「投資行為保守」、「過度仰賴儲蓄險」,而要改掉這三大惡性基因,也得從心態開始著手。調查發現,愈願意用積極策略加速退休金累積的受訪者,愈有信心能給自己一個有錢有閒的退休生活。
「如果希望加速累積退休金,你可能會怎麼做?」對於這個問題,有少數受訪者的回答很消極,「我不打算加速累積退休金」,這群人對於退休生活的想像,有高達75%是帶著憂傷情緒的「只求衣食無虞」;相反的,如果答案偏向積極,例如「改變原本策略,轉向更高報酬率的標的」,則有44%受訪者認為退休生活將是有錢有閒。
對退休生活最感樂觀的,是考慮「積極自我進修,提升投資理財知識」的這一群,其中有高達55%以上的受訪者,認為將有精采的退休生活。
你敢想像退休生活嗎?當前台灣的整體環境的確不太給力,可能讓你不敢面對退休議題;但這樣的心態,反而影響你的退休理財規畫,而會讓你心裡關於退休生活的悲情畫面「自我實現」。重新想像未來,許一個合理的理財目標,進一步調整策略,扭轉悲情的退休命運,絕對不嫌晚。
(104.10.28)
借鏡德國,理財,「為了未來生活,你必須做什麼事」
反推現在,逐年、月可行的、持續的事

股、債配置 
債券、etf、固定收益 20以下
股票 長期(複利效益) 在地企業穩定配息
     短期 要有輸光沒影響的心理,且操作和市場相反

理性(謹慎)、有效運算、區域分散(避免黑天鵝)

*從「小額部位創造投資經驗」開始做起,德國或台灣投資人可以找一檔穩定的在地企業股票,長期持有,一方面獲得穩定股息,更重要的是長期觀察,從中體會股市波動。過程中,要多看投資交易的書,理解「投資者心理學」。


德國式理財術 拆解全世界最會算的腦袋 用最低風險賺到最高報酬
 2015-09-14 今周刊977期

15年前一場年金改革,改變了德國人。 極度務實、完全理性、重視邏輯……, 這些與生俱來的民族底蘊,演化成賺回退休金的心法。 很多人說,害怕風險的德國人根本不懂投資理財; 但事實上,他們已經算出如何用最小風險賺到最高報酬。 根據國際評鑑,德國式理財術已可堪稱世界第一。

製作人.楊紹華 撰文.楊紹華 研究員.張佳婷

 
 

德國和台灣其實很像啊!」歐博哲說。

他是德國人,本名叫作Martin Eberts,因為職務調動的關係,一年多前來到台灣居住,目前擔任德國在台協會處長,也就是德國政府的駐台代表。

走進位於台北101大樓的辦公室,一幅長約三公尺的大型畫作橫掛牆上,右端畫的是台灣玉山,慢慢往左,經過雲霧繚繞的重重山嶺之後連結到左端高峰,矗立一座 美麗城堡,「這是德國著名的新天鵝堡。」歐博哲解釋畫作意義:「德國和台灣,很多地方可以交流學習。」

這不是客套話,如果你有德國朋友,多少能夠了解德國人不做表面文章的硬底子特質。「比如,我們都有人口高齡化的問題……。」歐博哲隨口舉例,順勢切入主題:「高齡化,正在改變德國人的投資理財習慣。」

「原本,我們只懂得存錢。」二十年前從台灣嫁到德國的金小姐,親身經歷了這樣的變化。在她嫁到異鄉的第五年,德國政府宣布,因為人口高齡化問題,必須大砍退休 年金,「這還沒完,政府繼續警告我們,年輕人愈來愈少,未來退休給付可能還得再砍,所以勸民眾趕緊開始靠自己理財,補足缺口。」

他們,與台灣人很像都節儉、愛存錢 但他們更會為退休金打算

一項推動全民學理財的工程於是展開。長期投身理財教育的德國金融協會主席瑞福納(Udo Reifner)回憶,許多地方政府開始將理財納入學校教育,「在漢堡邦(Hamburg)、巴登福登堡邦(Baden-Württemberg),甚至 規定學校教理財課程是法定義務。」除了觀念扎根之外,聯邦政府底下的「消費者中心」也開始提供各種理財諮詢服務,「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免費的喔!」瑞福納說。

被政府警告嚇到的金小姐,就在十二年前的某一天,帶著德國老公走進理財顧問辦公室。

「老公從沒想過,有一天他會需要這種諮詢服務。」金小姐說,德國人本來就很有消費紀律,先生的親朋好友,印象中從不曾掏出信用卡消費;聚會時,每個人都能說出自己這個月的薪水剩下多少,「只有我說不出來。」

「省吃儉用、存錢,是老公原本唯一的理財方法,直到理財顧問告訴他,政府的警告是真的。」那一天,他跨出了「存錢」之外的理財第一步,買了一張年金保單,繳費十年,六十五歲之後每月可領二千歐元。「老公五十四歲了,我們最近開始思考,如何加碼累積退休金。」他們考慮過是否再買一張保單,也 討論過要不要買基金、買房地產、買股票……;「在此之前,老公好像從來沒有說過『股票』兩個字。」

他們,從保守變得敢冒險退休金大減 得從安穩中多賺一點錢

金小姐的老公變了,德國人也已慢慢改變,這個精於計算的民族,開始盤算「報酬率」。

德國,一個以「邏輯」為底蘊的經濟大國,整個國家從上到下,宛若運行在完美的數學公式之下。在高齡化所造成的退休金問題上,數學公式的變數是未來就業人口大幅減少,為了維持財政的穩定,德國政府在2001年算出答案,一般勞工的退休金給付必須大砍四成,所得替代率從原本的七成,調降到43%。

於是,德國人的財務規畫也出現變數。相對世界各國,德國人有令人豔羨的社會福利,雖然薪水有將近半數必須繳給政府,但子女教育幾乎免學費,原本的「七成替代率」退休金也足以支應生活所需,在此之下,「保住本金」成為德國人民早已習慣的理財目標。然而十五年前的年金改革,讓這個目標被迫改變。

「我們一向害怕風險、相對保守;但現在,得想辦法多賺一些報酬。」歐博哲的這句結論,鋪展出一套值得台灣理財族向德國取經的「2.0版德式理財術」:一個害怕風險、原本只想保住本金的民族,正在用他們舉世無雙的完美理性與嚴謹邏輯,發展出一套「財富安穩加值術」。

為何值得台灣人學習?首先,經過十多年的調整淬鍊之後,德國人的理財功力,已在國際調查評鑑中被認為「世界頂尖」。

他們,值得台灣人學習理財素養世界排名頂尖 信心十足

2012年,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曾對世界各國進行一項「理財素養大調查」,調查分為三大領域:財經知識、理財行為、理財態度,無論是在哪一領域,德國「獲得高分者占總人數比率」都遠遠高出OECD國家平均,其中在「理財行為」部分,獲得高分者更占德國總人數的76%,高居各國之冠。

從另一面向看,根據貝萊德集團去年所做的調查,德國人認為退休後每月所得占退休前所得的適當比率是84%,比政府給的43%幾乎高出一倍;但這個超大缺口沒讓德國人對退休生活失去信心,在全球保險集團(AEGON)今年的調查中,竟有高達六成的德國人認為將能「優閒安逸地享受退休生活」。換言之,他們有信心能靠理財多賺四成退休金。

至於台灣理財族可以效法德國人的第二個原因,必須回到這句開場白:「德國和台灣很像。」

攤開去年數據,德國人的儲蓄率達到24%,熱愛存款的程度甚至超過不必擔心物價會上漲的日本人,去年底,日本的儲蓄率是20%;至於台灣人,儲蓄率更是高達29%。在理財觀念上,德國人和台灣人都有害怕風險、仰賴存錢的特質,但如今「必須追求更高報酬率」的德國人,至少在三種理財策略中,已經與台灣理財族的作法大不同。

今年六月,《今周刊》與世新大學財金系合作「國人退休理財大調查」,當被問到「對於退休理財工具的期待」時,回答「穩定提供固定收益且風險極低」的比率達到43%,遠遠超過其他選項。

我們,可以學他們「多冒點險」減少固定收益商品 長抱「中等風險」標的

「想辦法拿到固定配息」,這是台灣理財族要賺安穩錢的主流作法,據貝萊德去年調查,高達77%的受訪者表示目前持有收益型投資商品;相較之下,德國投資人即使保守,但僅44%持有收益型商品。

所謂收益型商品,就是「固定時間會把部分資金還給你」的投資工具,錢從哪來?可能是投資獲利,也可能是本金,無論如何,固定配息雖會讓你穩定拿回現金,但卻無法產生「錢滾錢」的複利效果。

簡單舉例說明,同樣以一百元投資一檔每年報酬率5%的基金,如果每年都把賺到的5%獲利拿回口袋,二十年後你能賺到一倍;但若把過程中的獲利留在基金裡繼續錢滾錢,二十年後的總報酬率將超過165%。

「固定配息,只會讓你用來投資的錢減少。」在過去這段時間,隨著德國人逐漸重視報酬率,有幾位努力鼓吹德國人承擔更多風險的投資名家,逐漸闖出名號,其中包括了德國投機大師科斯托蘭尼(André Kostolany)的好友兼傳人里斯(Stefan Rise),他對固定收益商品的評價很直接:「讓你喪失用時間賺取複利的機會。

里斯以自己的作法建議德國民眾,固定收益商品占投資組合的比率應不高於20%;至於另一位被稱為「歐洲巴菲特」的德國理財大師雪佛(Bodo Schafer)則表示,即使最害怕風險的投資者,也只該持有五成的保守型商品,並且把資金轉進「中等風險標的」,至少持有四成,長期投資。

他所謂的「中等風險標的」,包括「指數股票型基金」、「以大型績優股為主的股票型基金」、「組合型基金」等。至於投資時間,他基於歷史經驗表示:「如果持有十年以上,你賺錢的機率將有95%。」

這些建議逐漸引導著德國人的理財行為,根據德國資產管理協會的調查,2004年以來,德國家庭持有固定收益商品的比 率正在穩定下滑當中。而根據德國基金協會統計,該國股票型基金的資金規模,已自2009年的1860億歐元,增加至今年六月的3332億歐元,成長近八成。

此外,在德盛安聯最近發給全球各國機構法人的問卷顯示,面對下半年風險,德國人的主要策略是「提高防禦型股票」,也就是價值型股票;台灣投資人呢?答案很好猜,加碼固定收益商品。

至於德國人的投資耐心,則讓瑞士蘇黎世大學教授漢斯(Thorsten Hens)印象深刻。今年三月,他發表了一份橫跨五十二國投資者的報告,「德國投資者願意用長期的時間換取更高報酬,而不會急著把獲利拿回手中。」依據他的評比,德國投資人的耐心是世界第一,台灣則是第二十名。

「與德國人做生意,真的要很有耐心啊!」兩年前,位於台中的盈錫精密成為德國工具機大廠DMG螺帽供應商,該公司執行副總經理巫有捷對德國人的「龜毛」印象深刻,爭取訂單的過程猶如過五關斬六將,不過更令他有感的,是德國人對於數字的重視。

「你知道DMG是如何考驗我們嗎?」巫有捷記憶猶新,那一天,德國貴客來訪,丟下兩顆直徑約二十公分的螺帽,「只有兩顆螺帽,沒有設計圖或其他資料,然後,要 我們把這兩顆螺帽的所有數字都測量出來。」包括螺旋刻痕的尺寸深度、所有的物理特質數據,「連螺帽邊緣為了防止刮手的圓弧,都要量出角度、面積。這些數 據,他們要拿回去和原廠的『標準答案』做對比。」他強調,若是出貨給台灣客戶,一顆螺帽的數據報告大概不用半張A4紙,但「出貨給DMG,至少需要三張滿 滿的數字報表;大致而言,如果台廠要求十個數字,德國客戶就會要一百多項數字。」

重視數字、精於計算,對於這項德國人的特質,曾經擔任台灣駐德國代表的東吳大學德國文化系教授謝志偉也特別有感。他回憶在德國求學期間,經常與同學開車到外地參加足球比賽,回來後大家開心地喝酒慶功,這時,負責開車的同學忽然拿出一張紙,上面寫明了當天一共開了幾公里、油價是多少、載了幾個人,所以每人要付多少油資。「他們超級理性、不講情面,算得清清楚楚。」

我們,可以學他 們「賺機會財」靠數據打敗投資心魔算出「合理冒險機會」

「不講情面 + 運算能力」,如今也成為德國人為投資報酬率加值的祕訣。聽過「期望值」嗎?若用股票投資說明,意思即是「股價上漲的機率乘上可能賺到的錢,再減掉你的投資成本」,如果大於零,就是一個值得考慮的投資;相反的,如果小於零,你與這檔股票再有感情也不該留戀。

請看以下幾個數字,自2010至2014年,德國股市DAX漲幅接近一倍,但根據貝萊德在2014年的調查,對德國股市「比五年前更有投資意願」的受訪者僅有13%;相反的,有19%受訪者表示「比五年前更沒意願」。

無論德股後市如何,這個結果至少已經反映了德國投資者的高度理性,指數大漲之後,投資意願不增反減。

記得那位嫁到德國、正在和老公討論是否該買股票的金小姐嗎?她現在的苦惱,完全契合著上面的調查數字:「我知道股票可以賺比較多,但是現在德國股市的指數也漲很多了。」她說,雖然很想靠股票賺錢,但至少要等到股市回檔後,才會思考進場時機。

至於另一個來自蘇黎世大學的有趣調查是這樣問的:「如果有一個發生機率不高,然而一旦發生,會帶來非常可觀獲利的投資機會,你願意試試看嗎?」以股市為例,這段描述正是市場最絕望的時候,股價慘跌、買股成本偏低,股民普遍認為除非奇蹟發生,否則指數絕難回到遠在天邊的歷史高點。理性來說,這是德國投機大師科 斯托蘭尼「雞蛋理論」中認定的最佳買股時機,成交量小,持股人數少得可憐,但投資獲利的「期望值」最高。

調查結果顯示,保守的德國人固然不是世界上最敢押寶這種機會的民族,但在五十二個接受調查的國家中,投資意願還是能夠排在第十八名;至於台灣,名列倒數第三,只贏過突尼西亞與荷蘭。事實上,如果對比摩根台灣投資人信心指數與加權指數,不難發現,國內投資人往往在股市低點時悲觀、股市過熱時樂觀。

投機,能給自己賺機會財的可能,但也被認為是一種冒險,而德國人則是正在運用他們「相信邏輯」的民族底蘊,嘗試找到「最合理的冒險良機」。

「德國人不喜歡『未知』,所以盡可能循規蹈矩,但如果是在鼓勵自由揮灑的領域裡,德國人會集中火力。」謝志偉如此定義德國人的理性與感性:「同樣是比較謹慎務實的民族,但台灣人會把力氣浪費在一些不拘小節的事情上,在模糊地帶施展小聰明。」

我們,可以學他們「控制風險」打造「區域分散」避風港 不能只靠隨機應變

他的說法,符合「德式理財」與「台式理財」的最後一個差別──如何控制風險?據德盛安聯調查,當被問到「如何減緩黑天鵝效應衝擊」時,德國人最相信理財教科書上所說的「區域分散」,台灣投資者則回答「動態調整」居多。

兩者的差別,一是「在事前就做好降低風險的準備」,就像德國在台協會處長歐博哲所說的,「我們習慣在事情惡化之前提早動手」;台灣人則是「風險發生之後隨機應變」,多少有點謝志偉口中「仰賴小聰明」的味道。

當風險發生時,哪一招才能有效減緩衝擊?沒有絕對答案,但德國人的邏輯很簡單,該守規矩的部分守規矩,才能把力氣花在更有加值效果的地方。所以,他們害怕風險,卻出了全世界最有名的投機大師科斯托蘭尼;他們保守謹慎,卻能造出最剽悍的超跑保時捷;他們的退休金替代率被大砍,卻仍有信心許自己有錢有閒的退休生活。

根據《今周刊》與世新大學在今年六月的調查結果,國人對退休生活的主要想像,竟是充滿消極情緒的「只求衣食無虞」,且愈年輕的族群愈消極,對比德國人的「安逸優閒」,台灣理財族的確應該想想德國人的財富安穩加值術。同樣害怕風險、同樣喜歡存錢,但是只要一點策略調整,務實又精準的德國人,已經算出了「多賺一倍退休金」的美好未來。

德國人太保守?其實,他們理財功力世界第一
他們,全國半數以上都是理財高手
──OECD國家與德國財金素養得高分者比率
據OECD財金素養調查,在財經知識、理財行為、理財態度等三大面向中,德國是唯一「高分者占全國人口比率」均能超過50%的國家。

理財行為
調查提問包括消費紀律、時間複利的掌握等,德國人的理財行為明顯優於他國。

理財態度
「願不願意為了更好的未來而犧牲現在的享樂?」務實的德國人在此拿下高分。

財經知識
什麼是通膨?什麼是複利?德國人在財經知識拿下高分,打下穩固理財基礎。

他們,與先進國家相比 理財素養最強
──OECD財金素養調查各國「全數答對」的比率
在歐美先進國家中,德國也是「全部題目答對者」比率最高的國家。

他們,「財務幸福感」超高 遠勝英美
──2014年各國「幸福人數占比」
根據2014年蓋洛普的全球幸福感大調查,認為「財務幸福」的德國人比率高達86%,遠勝英、美、日等經濟強權,位居全球第三。

台灣人該學德國人哪些理財觀?

賺安穩財
德國人想的不一樣:
台灣人熱中投資「固定配息」商品,定時拿回利息才安心;而據研究,德國投資人「並不急於把獲利拿回手中,願意長期持有換取更高的報酬。」兩者差距在於複利,配息愈頻繁的商品,愈難發揮用錢滾錢的複利效果。

搶機會財
德國人做的不一樣:
在台灣,「投資人情緒指數」總是跟著大盤同步起伏,股市狂熱時往往吸引散戶大量進場,股市殺低則讓散戶卻步;但在德國,調查顯示散戶情緒與指數高低相反,代表德國人更能在風險有限的前提下,掌握股市反彈機會財。

避黑天鵝
德國人策略不一樣:
據調查,台灣人面對黑天鵝的策略以「隨機應變」居多;而德國人則相信,事前做好分散布局才能避免黑天鵝的重創。兩者相比,德國人的目的是「盡可能地降低不確定性」,在理財的路上,更能讓自己安心。

歐洲巴菲特:
至少一成資金放高風險資產
雖然被稱為「歐洲巴菲特」,但博多•雪佛(Bodo Schafer,圖)其實沒有太多著名的投資大賺經典案例,他的名號,來自於成功架構一套完整的長期投資理財邏輯。

「想像你擁有一支足球隊,如果你的所有球員都是後衛,那麼,你或許不會輸,但你永遠也別想贏。」他用這句話,成功說服許多保守的德國理財族,在資產配置上安排「攻擊部位」。

他建議,如果你還沒有存到足夠的錢,那麼,資產配置上應該要有四到五成的「低風險」部位;接下來,則至少要安排四成的「中等風險」部位,包括價值型股票、指數型基金,或者具有多元資產概念的傘型基金、組合基金。

「再者,你必須認真考慮把一成的資金布局在高風險資產。」雪佛認為,無論這部分的投資結果是賺是賠,但因為有了這一成的部位,你會認真學習各種投資理財知識、判讀各種資訊,無形中增強讓你一生受用的投資功力。



**********************************
投機之神關門弟子 教你用最理性的腦袋冒險
 2015-09-14 今周刊977期  撰文 / 張佳婷

關鍵訪談〉為《一個投機者的告白》寫序 他貼身跟隨科斯托蘭尼13年他是投機之神科斯托蘭尼晚年最親密的合作夥伴,也是德國最著名的「現役」投資人。 在民風保守的德國,他不斷鼓勵投資人多承擔一些風險,賺取更多合理報酬。 當然,他也自有一套「安穩嘗試投機冒險」的獨特邏輯。

1986年,一位18歲青年參加了德國知名投資大師科斯托蘭尼的簽書會,他提早到場,搶了個好位置,興致勃勃的記下大師所說的每句話。

即使早早拿到親筆簽名,但他還是留在現場直到最後一刻,甚至找機會和科斯托蘭尼身邊的隨從主動攀談,毫無一般高中學生的害羞與稚氣。他的積極主動讓大師注意到他,「科斯托蘭尼忽然起身,繞過一大群媒體走來,然後開口與我說話……。」「要不要和我一起去機場,等待登機時,我們可以一起喝杯咖啡。」科斯托蘭尼親切地說。

站在少年眼前的,是全世界最有名的股票投機交易者,他有一籮筐極盡誇張但也極為貼切的封號,「二十世紀的股票市場見證人」、「金融 史上最成功的投資人之一」、「德國證券教父」、「歐洲股市的奇蹟」……。如果說,巴菲特是價值型投資的神,那麼,在投資光譜的另一端──投機交易,科斯托蘭尼的神人地位當之無愧。

直至1999年9月14日因病去世前,科斯托蘭尼寫了十三本投資書,《這就是證券市場》被拍成電影;《證券心理學》成為德國大學經濟系的必讀教材;而生前最後著作《一個投機者的告白》,全球銷量估計達三百萬冊,成為投資者的必讀聖經,書中用來解釋股市週期的「科斯托蘭尼雞蛋」,至今仍被廣泛運用,被視為決定買賣時點的圭臬。

他,是天生冒險家高中畢業放棄念大學 直接投入證券市場

至於當時那位十八歲的少年,名叫里斯(Stefan Rise)。那天,他不僅喝到了大師請的咖啡,還得到了科斯托蘭尼的電話號碼。自此,開啟了一段與眾不同的生命之旅。

與眾不同,是對比於整個德國社會普遍存在的害怕風險、保守謹慎心態。對於投資理財,不少年齡稍長的德國人,至今仍把投機交易視為一種賭博行為。至於里斯,不僅在那一刻決定走上投機交易的路,甚至大膽放棄就讀大學的機會,直接走進證券市場。

如今,里斯已成為德國「現役」最著名的股市投資人,成名原因並非他是少數能夠長期貼近科斯托蘭尼、獲得大師親授心法的交易者,「雖然我以好友的身分在《一個投機者的告白》書中寫序,但德國人對此興趣不高,沒想到你們台灣媒體反而有興趣。」接受專訪時,里斯打趣地說。而他的名聲崛起,還是在於扎實的投資績效與獨到見解。

據統計,里斯在金融海嘯後的2009年至2012年間,整體投資報酬率高達2554.3最近三年表現普普,但是,投機者總是在等待一個最好的時機不是嗎?」事實上,里斯今年以來的投資報酬率超過五成,數字揭露後,一時之間他又成為德國財經界熱門的採訪對象。

而在過去幾年間,他其實已不斷透過專欄寫作或受訪機會,向德國民眾傳達「多承擔一些風險」的投資理念,德國理財族對報酬率逐漸重視,多少與里斯的呼籲有關。

他,盡得大師真傳兩人合寫三本書 從師徒變互相激盪思想的夥伴

當然,他也知道要改變「保守理財心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德國傳統家庭裡,很少會聊到股票、投資。」生長在德國北部不萊梅州的里斯,父親是工程師,就像德國一般家庭,從小,他幾乎沒有接觸投資資訊的機會。直到高中時期因緣際會參與銀行主辦的股市模擬遊戲,才讓他在相對保守的德 國城鎮中,發現一個刺激但充滿挑戰的新選擇。

爾後,他輾轉從朋友手上拿到了一本《科斯托蘭尼奇幻的貨幣和證券世界:了解證券市場》。「在翻開這本書之前,我從沒聽過科斯托蘭尼的大名,」然而在把整本書翻完之後,他彷彿看到了新的世界,「所以,當我聽說科斯托蘭尼要到不萊梅簽書時,沒有任何猶豫就去了。」

簽書會後沒多久,里斯從高中畢業,已經拿到大學入學許可的他,卻開始猶豫了。「科斯托蘭尼說過,如果你要進入股市,你不可以念經濟,如果你念了,你要完全忘光光,因為理論與真正的市場差很多。」於是,他選擇直接當證券營業員接觸實務,同時閱讀自學,而後自己開業,提供投資美國股票及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投資管道。

這個選擇讓科斯托蘭尼相當讚賞,甚至找了里斯開立證券帳戶,成為他的客戶。有趣的是,在里斯結束這份工作之後,科斯托蘭尼也隨即關閉了這個帳戶。隨後,科斯托蘭尼提出寫書的計畫,里斯欣然答應幫忙,一合作就寫了三本。他們兩人從情同師徒,變成互相激盪思想的夥伴,到科斯托蘭 尼的晚年,里斯甚至還親自接送科斯托蘭尼去公開場合演講。

和大師十三年亦師亦友的關係,怎麼滋養里斯的投資之路?他又會給台灣投資人什麼建議?以下是專訪摘要:

給定存族的建議:
嘗試長期投資在地企業 從中體會股市波動

《今周刊》問(以下簡稱「問」):你對目前仍然只以定存或保險理財的人,會給他們什麼建議?如何跨出承擔更多風險的第一步?

里斯答(以下簡稱「答」):當然,你可以用固定的收入生活,但不能忽略,投資股票絕對有機會讓你過得更好。現在歐洲利率很低,投資無風險的十年政府公債,只能每年拿到0.7率;不可否認,投機,是一個「逃脫低利困境」的方法。

如果要做這件事情,應該從「小額部位創造投資經驗」開始做起,德國或台灣投資人可以找一檔穩定的在地企業股票,長期持有,一方面獲得穩定股息,更重要的是長期觀察,從中體會股市波動。過程中,要多看投資交易的書,理解「投資者心理學」。

問:短線的投機交易、長線的資產配置,這兩者對於一個人的財富而言,各自具有什麼意義?是彼此衝突的嗎?或者可以同時存在?

答: 我覺得兩者要劃分清楚,一個是為了退休準備,必須很嚴肅地分散風險,重點在於資產累積。另一個部分是投機,如果夠幸運,你可以因此變得富有;但要注意的是,投機的風險較高,所以部位必須謹慎拿捏,每個人所能承受的投機部位比率不同,但基本上,要有「就算這部分的錢全部輸光也沒關係」的準備。

長線資產配置與短線投機交易,兩者可以互相配合,例如從投機部位賺到的錢,可以轉入長期資產配置進行再投資。事實上,我把一個人的投資目標分成三種:長期累積資產、獲取高於平均的利潤、短期賺價差。前兩者需要基本面分析,但若要短線賺價差,基本面的用途有限,關鍵是「市場情緒」。

問:你是一位成功的交易者,成功關鍵就是在於「掌握市場情緒」嗎?

答:應該說,我很投入、也盡可能地建立專業,我過去讀了很多書,而且我用我自己的錢來學習,我有時候也輸錢,尤其是剛開始,我輸的比賺的多。

關鍵轉折,在於我學到了這件事:「當指數處在極端高檔或低檔時,市場多數人的看法都是錯的。」也就是,我發現情緒是很重要的指標,可以讓你試著知道現在是「超賣」或者「超買」。

科斯托蘭尼曾說,他非常喜歡觀察營業廳裡的傻瓜投資人,原因是要採取與他們完全不同的作法。

給配息族的建議:
不要投入太多資金 否則將失去賺複利的機會

問:許多台灣投資人喜歡把大部分的資金放在月配息商品,你認為這是適當的嗎?

答:看個人的情況,我自己的資產配置中,有10在黃金,70買股票,雖然我是個高風險的投機交易者,但我的另外20是低風險商品,債券、ETF,甚至是固定收益商品。

配息商品是給你一個「每月都能拿到固定配息的感覺」,但它其實也是「用你投資的錢付給你自己」。這樣會有一個問題,就是它會讓你用來投資的錢停止增加,甚至愈來愈少,於是你失去了「再投資」的效果,也就是,失去賺取複利的機會。

問:科斯托蘭尼對你說過最重要的一句話是什麼?你從他身上學到最寶貴的一課又是什麼?

答:永遠要和市場絕大多數的聲音反向操作!(Always doing the opposite of that what big majority is recommending)」這是他的成功之道,我現在也是這麼做,到目前為止,這句話對我而言的確奏效。

除此之外,雖然投機交易要謹慎盯盤,但我自己並不是工作狂,我的一天,並非朝九晚五的準時上下班,因為科斯托蘭尼曾經對我說過,如果錯過孩子的成長,將會是一生中最遺憾的事啊!

里斯(Stefan Rise)
出生:1968年
現職:漢莎資產管理公司投資經理、《焦點貨幣》雜誌專欄作者
經歷:英國外匯報價商CMC Markets的管理總監、
n-tv Der Nachrichtensender主播
學歷:Schulzentrum an der Bordestrase(高中)
著作:《跑贏通脹:經濟懸崖智慧拆局》

他,靠這4招 短線操作勝率超高
作為德國目前最著名的股市投資者,里斯經常接受德國當地財經媒體專訪,而若歸納訪談內容,以下4點,應是他最常對投資人提醒的成功關鍵。
短線投資者的心理素質:
不要怕犯錯,重點是要檢討、判斷錯誤發生的原因,並且謹記教訓。
短線投資者的進出準則:
長線投資時,你可以設定預期目標;但若進行短線交易,你要忘記獲利目標,買進或賣出的依據,是市場情緒過冷或過熱。
短線投資者的最佳機會:
當指數價位出現極端值的時候,市場多數人的看法都是錯的,此時進行反向操作,致勝率極高。
短線投資者的頭號大敵:
「這一次,要把上次輸掉的錢全部賺回來!」這個念頭,是所有投資行為的大忌



*******************************
台灣媳婦鄭華娟:德國人花錢 一切邏輯說了算!
 2015-09-14今周刊977期  撰文 / 蔡曜蓮

實地觀察〉他們年輕人的理財觀念如何養成?

德國人不談「理財觀」這個名詞,他們的邏輯很簡單: 所謂理財,就是「為了未來的生活,你現在必須做什麼事」。 這樣一套「從未來回推現在」的理財決策過程,是德國年輕人在踏入社會前的必經修鍊。

編按:身兼歌手、詞曲創作人、作家等多樣身分的鄭華娟,1993國,發表多本觀察德國人日常生活的散文小品,皆膾炙人口。

擅長從尋常日子取材的鄭華娟,強調自己的所見所聞不能代表台灣與德國整體文化差異,但在接受《今周刊》越洋採訪時,鄭華娟仍能隨口舉出鮮活故事,凸顯德國年輕族群的金錢觀與財務邏輯:一種以「能夠財務自立」為傲的基本價值。

故事,就發生在採訪的前一天:昨天遇到一個孩子,今年十九歲,他正面臨一個掙扎:「我要養一隻狗呢?還是要把錢存下來,去自助旅行?」這個問題,他必須自己做出選擇,沒有人會幫他決定。於是他問我,養一隻狗需要多少錢?

我們坐下來分析:在德國,養狗要繳稅,每個城市稅率不一,你得按照所居住的城市規定繳稅,一隻狗每一年要繳的稅金大約是80到120歐元(新台幣2800到4200元)。再來,每一年打預防針、做檢查等等費用,大約是70到100歐元。如果狗生病或有其他特殊開銷,看情況,可能是200~300歐元,甚至400~500歐元。

該養狗,還是去旅行?
十九歲的德國孩子 列表比較預算後才決定

這還沒完,飼料每個月平均多少錢,出遠門時,必須把狗交給別人幫忙照顧,在德國,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幫你,當你必須出遠門,往往就得花錢解決問題,這通常又是每天15歐元的費用,林林總總,這都要仔細分配,計算清楚。

他接著問我,一隻狗大概要養到多少歲,要出去自助旅行大概又需要多少花費……。

其實他已經列出一張表,記錄了目前自己存錢的狀況,於是他可以立刻比較預算。

最後,他很清楚地選擇「去旅行」。另一個結論是,他考慮把養狗計畫往後延,也許到了30歲,總之要等到經濟足以負擔了,再做計畫。

經過這個簡單的過程,眼前這位年輕人的思考已經具備了德國人一貫的邏輯性:事前預算規畫做得詳實,之後就不會有「意外插曲」,因為這些選項都仔細評估過了。怎麼規畫預算以解決未來可能遇到的難題,這是每個年輕人都得學會的,他們的責任感,真的是從小就開始訓練。

在德國,不管就業、實習,沒有車子是行不通的,所以德國年輕人在他們高中會考(Abitur)之後,需要存錢做兩件事情,一是考駕照,二是買車。考駕照需要 3000到5000歐元(含駕訓課程,費用隨地區不同),駕照和買車的錢,通常都得自己想辦法,這是他們給自己的成年禮物。大部分的德國青年,會自己存錢購買這兩樣最重要的必需品。

欲望,不超過可負擔範圍凡事都得靠自己努力 養成財務自主觀念

為此,他必須妥善規畫預算,這也成為德國青年建立財富管理的敲門磚。我不能以偏概全,但是就一般情況來說,每位學生都會經歷這樣的過程,「財務自立」,就是他們在通過會考之後第一件必學的事。

當你能通過「靠自己備齊駕照與買車」的試煉,不只證明你懂得如何安排自己的財富,也證明你能夠獨立生活。所以在德國,「可以自己負擔駕照和買車費用」,這是年輕人能夠對自己感到驕傲的兩件事。

完成這些事,與家境好壞無關,就算家裡能提供孩子賓士汽車,油錢也得孩子自己賺,有人就開車去發廣告……。無論如何,必須自己努力,只有藉著自己的努力,才能達到財務自立的目標。

你問我德國人的理財觀,其實,我覺得德國人不會談論「理財觀」這個名詞,他們的邏輯很簡單,為了未來的生活,你必須做什麼事」,就是這麼簡單、這麼直接。他們的欲望是建立在「你可以做多少事」,當欲望太大、超過自己能負擔的程度,你是有問題的。

我曾經在臉書提到一位德國知名哲學家路德維希‧維根斯坦,他有一句很有名的金句:「一切答案都在邏輯之中。」當你一切按照邏輯進行,過程前後就不會有意外。這是德式教育的思考概念,前面有計算,就能確定後面的答案,如果答案和想像的不一致,那前面計算一定是錯誤的。

台長: jean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