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10-12 02:46:40| 人氣18,275| 回應17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1 轉貼0 訂閱站台

墨墨珍希: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墨墨風華:故宮10月10日展出「晉唐法書名蹟展」特展

中國書法到了三世紀的三國(220-280)、西晉(265-316)之際,是各書體演變完成的時期,此後楷書及行、草書應用日廣,蔚成新風氣。四世紀東晉(317-420)時,書家致力於鍛練書法技藝,探究筆法中如同自然妙有的美感,追求「工夫」與「天然」並美,古體與今體兼備,以達於盡善盡美的境界。其中尤以「書聖」王羲之(303-361)最具典型。
 
南朝(420-589)至隋唐(581-907),由帝王主導,進行王羲之等名家書蹟的收藏鑑定、編次裝帙及摹寫刻石,建立了以王羲之為模範的古典傳統。中唐以後,典雅精緻的宮廷書風轉變,平民書家在書法創作中,加入富於個人魅力的技藝表現,士人書家則著重於情性的表達,書家的人格、學識與修養成為書法藝術的重要評價內容,為後世士人書法開啟了新的契機。
 
不過晉唐書蹟歷經千餘年流傳,因人為與時空因素,至今已十分稀少,本次特展完整展出院藏十五件題為晉唐人墨蹟,另配合展出兩件相關拓本。其中唐摹〈快雪時晴帖〉冊、〈平安何如奉橘帖〉卷與〈遠宦帖〉卷等三件名蹟首次同時展出,為王羲之楷、行、草的典型代表作。傳承王羲之草書的孫過庭〈書譜〉卷(678),是一件詞翰、理論與書法藝術並重的長篇傑作,為讓觀眾深入瞭解並觀察孫過庭書寫與流傳歷程,本次特別展出針對筆墨、紙張、改寫的光學檢測圖像。此外,後人評為天下行書第二(僅次於蘭亭序)的顏真卿〈祭姪文稿〉卷(758),唐代狂草藝術極致的懷素〈自敘帖〉卷(777),有神祕色彩的才女吳彩鸞(活動於九世紀)的〈唐韻〉冊都是流傳有緒,在書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烜赫名蹟。
 
台北故宮晉唐法書名蹟展
展 期:2008/10/10 ~ 2008/11/20 ,只有40天。
網址如下: 

 
墨墨風華:故宮10月10日展出「晉唐法書名蹟展」特展

展品清單如下:

編號朝代作者品名形式本幅尺寸材質典藏號備註
1王羲之快雪時晴帖23 x 14.8cm紙本故書000141
2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帖24.7 x 47.3cm紙本故書000050
3王羲之遠宦帖24.8 x 21.5cm紙本故書000053
4定武蘭亭真本25 x 66.9cm紙本故帖000001
5集字聖教序24.5 x 11.9cm紙本故帖00012
6傳晉王羲之大道帖27.7 x 7.8cm紙本故書000052
7褚遂良摹王羲之長風帖27.5 x 40.9cm紙本故書000055
8傳晉王羲之黃絹本蘭亭24.3 x 70.2cm絹本寄存001787蘭千山館寄存
9孫過庭書譜26.5 x 900.8cm紙本故書000058
10懷素自敘帖28.3 x 755cm紙本故書000062
11懷素小草千字文28.6 x 278.6cm絹本寄存001788蘭千山館寄存
12顏真卿祭姪文稿28.2 x 77cm紙本故書000060
13顏真卿劉中使帖29.4 x 43.8cm紙本購書000843
14徐浩書朱巨川告身27 x 185.8cm紙本故書000061
15唐人十二月朋友相聞書31.2 x 49cm紙本故書000144
16吳彩鸞書唐27.0 x 44.5cm紙本故書000143
17陸柬之文賦25.7 x 256.2cm紙本故書000057
 
 
墨墨風華:故宮10月10日展出「晉唐法書名蹟展」特展
晉 王羲之 快雪時晴帖
王羲之(303-361),熱衷詩歌,音樂與書法。
他學書歷程是由近而古,轉益多師,取資廣博,尤其精研體勢,將秦篆漢隸各種不同的筆法,融於真行草體中,形成最佳體勢,所以唐朝人稱頌他「兼撮眾法,備成一家,為萬世宗師」。
 
這是王羲之寫給「山陰張侯」的一封簡短的信。
一件行楷書短簡,前後都有署名具禮,內容是大雪之後向友人問候。在大雪過後,天氣轉晴,問候朋友是否安好。起首用一句「羲之頓首」,結語又加上同樣的敬語,這在古人的書信中還很少見。大雪過後,天候轉晴,王羲之以這件短札向友人表達問候之意。末行「山陰張侯」可能是收信人的名字,原本寫在信箋的封面,在此與原蹟一併摹在同一張紙上。 王羲之的墨蹟至今已失傳,這件書蹟是後人忠實的摹本,不過仍然可以看出本來的面貌。
 
釋文: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王羲之書法的特點在於優美的「體勢」,「體」是指結字的形狀和姿態,「勢」是指筆畫產生的律動感,以「」字為例,左右相向的兩部份,有著呼應的關係,「夬」的右肩略微高聳,末筆右頓,調和了傾斜的姿勢。「」字也有類似的情形,上部向左傾斜,末一橫畫收筆有向右下的筆勢,所以也調整了整個字的重心。第一行感覺上下的「行氣」一貫,為什麼有這樣的感覺呢?如果只看每個字橫向的筆畫,可以發現傾斜的角度大致相同,而同一行字的重心也都在同一中線上,第二行則有些變化,「果為」有連筆,其他的字間距較疏,重心也有偏右偏左的變化。這些變化顯得很自然,也使得這短短的三行具有豐富的美感。
 
這件書蹟以圓筆藏鋒為主,起筆與收筆,鉤挑波撇都不露鋒鋩,由橫轉豎也多為圓轉的筆法,結體勻整安穩,顯現氣定神閒,不疾不徐的情態,明代鑑藏家詹景鳳以「圓勁古雅,意致優閒逸裕,味之深不可測」形容它的特色,並且認為趙孟頫受到這件書蹟的影響。不過王羲之內斂沉潛,趙孟頫微有鋒鋩外露,比較對幅趙孟頫的題跋,可以得到這樣的印象。
 
明代鑑賞家詹景鳳指出,此蹟筆法圓勁古雅,意態閑逸,對趙孟頫的行書有很深的影響。從用筆來看,此帖多圓鈍的用筆,點畫勾挑都不露鋒,結體平穩勻稱,在優美的姿態之中,流露出質樸內斂的意韻。 
 
這件書蹟上有「君倩」題名,米芾認為是梁秀,但史書未見其人,不詳其生平,近人考為唐高祖駙馬薛君倩。旁有「褚」字半印,傳為褚遂良所鈐。南宋時藏於高宗內府,有「紹興」聯璽。繼入金章宗內府,有「明昌御覽」印。復為賈似道所得,有「秋壑珍玩」印。元時先為北燕張氏所有,後入內府,延祐五年(一三一八)趙孟頫等奉敕跋。明代歷經朱希孝、王禾钫犀登、吳廷、劉承禧收藏,均有題記鈐印。清代歸馮銓,康熙十八年(一六七九)進入內府,有清宮鑑藏寶璽。乾隆帝譽之為「天下無雙,古今鮮對」,將它與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遠帖〉合稱為「三希」,珍藏於「三希堂」中。
 
墨墨風華:故宮10月10日展出「晉唐法書名蹟展」特展

晉 王羲之 遠宦帖

〈遠宦帖〉,因起首二字「省別」故亦稱〈省別帖〉。據宋代一位名叫黃伯思的學者所指,〈遠宧帖〉是〈十七帖〉中的草書信函。西元三三二年時,王羲之在武昌擔任庾亮的軍事參謀,而好友周撫剛好從武昌轉至益州鎮守,此帖便是羲之在當時寫給周撫的一封信札。 按,周益州,名撫。是周訪之子,與王氏累世通家,又和陶侃是兒女姻親。(侃子瞻,娶周撫妹為妻)書信中提到「武昌諸子亦多遠宦」被認為指陶侃而言。陶侃(二五七-三三二)於其晚年,即咸和五年(三三○)鎮守武昌,周撫即於是時至武昌,後遷建監巴東,刺史益州。也正當庾亮、庾翼鎮武昌之時。右軍於咸和九年(三三二)參庾亮軍事,時與周撫往還最密。故此一書信當在其前後所致周撫者。
 
〈蘭亭集序〉呈現出行書的風格,而〈遠宦帖〉則是王羲之書寫草體的代表作品。
草書約略始於漢代,因為運筆的快速,造成線條連綿暢順的形式特質,這些都可以在首行的「省別」及後端的「救命」找到視覺上的印證,如果我們再將文中「平安」二字與「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中的表現相互比較,則更容易感受到王羲之放縱於此的筆墨特性。  
 
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一直都為歷代鑑賞家所爭相收藏,即使擁有尊貴地位的皇帝也不例外,據說唐太宗就曾為了〈蘭亭集序〉派人四處尋找,這些軼聞說明了後人對王羲之書藝的重視。
 
此帖首見於《法書要錄》卷十右軍書記。《宣和書譜》即稱〈遠宦帖〉。亦刻入《淳化閣帖》卷六;《大觀帖》、《鼎帖》、《寶賢堂帖》、《澄清堂帖》(孫承澤本)均曾刻入。清道光間,葉志詵得王獻之〈送梨帖〉,將此帖一同上石。後楊守敬又刻入其《鄰蘇園法帖》中。
 
北宋曾入大觀,宣和內府,有大觀,宣和諸印璽,卷首徽宗趙佶瘦金書簽,上鈐雙龍方印。專用於古法書者。後曾入金明昌內府,及北燕張氏,後歸賈似道。明時曾為秀水項元汴所藏,入清由耿會侯,安岐所遞藏,曾著錄於《墨緣彙觀》,訂為唐人鉤摹本。嗣入清內府,而未鈐內府收藏印,故石渠亦無著錄。今藏故官博物院,曾先後輯入故宮法書晉王羲之真跡冊,《故宮歷代法書全集》第一冊影印行世。
 
 
墨墨珍希:「書聖」王羲之
王羲之
303年361年逸少澹齋,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中國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為南遷琅琊王氏貴胄,是王導的姪子。其人品高潔,後官拜右軍將軍,後世人稱「王右軍」。其子王獻之亦為書法家。
 
師承衛夫人鍾繇王羲之的書法,成於廣範的學習與刻苦的勤練在前人繼有的基礎上際繼續發展,努力創新 ,到了晚年終於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王羲之的書法實踐,變當時流行的章草八分今草行書楷書,是書體轉換時期平地而起的高峰。
 
著有《蘭亭集序》。
全文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縱橫多姿,其中「之」、「以」、「也」、「為」等字,文中重見者,都另構別體,不使雷同,特別是「之」字,一 共二十個,體勢殊異,面貌各不相同。唐初,因為特別喜愛王羲之的書法,便設計取得,收入內廷,尊之為「天 下第一行書」,並命搨書人趙模等個搨數本以賜王公大臣。太宗臨終時遺命將原稿真蹟帶入昭陵殉葬,此後世間就只有摩本了。現存唐人之摹本,是從原蹟上細心鉤摹的,當年草稿塗改的痕跡也都模仿下來。一般公認以「神龍本」﹝相傳為馮承素所摹﹞最接近真蹟原貌。
 
草書特色
王羲之的書法當時人即已十分愛慕,可惜現在流傳的真跡只有喪亂帖、二謝帖、千字文及快雪時晴帖,而草書則只有遊目帖了;十七帖則是唐太宗集王羲之之草書,取其書跡及言詞,以類相從,率以一丈二尺為一卷,此卷首有「十七日」字因以為名,張彥遠說是右軍中最顯赫者,黃長睿說十七帖是畫中之龍;晉史稱右軍書暮年方妙,這固然是到了暮年人書俱老,但也可以二事說明何以暮年方妙,一﹑羲之早年書皆臨摹古人,到後來創制今草才自成一家領導千古,二﹑羲之是在政治上失敗的人,在誓墓不士之後才能以全部的生命致志於書道,而十七帖及其暮年之作,可見氣象之超然,又十七帖的特色,亦欲學草書的要訣有三點,一﹑字字獨立:十七帖的草書不能說沒有很少的地方一二字相黏連,但大體說來是字字獨立的,作草書類接能放而不能收,收處非有千鈞之力不辦,字字獨立是章草的特色,也是右軍的特色,二﹑方圓並用:方謂方筆,圓謂圓筆,于右任先 生說:「方筆美,圓筆便」,所以作字必要方圓筆互用,才能雄健而不倔強,流暢而不軟弱,即十七帖極盡方圓互用之妙,三﹑主帶分明:主謂主筆,帶謂帶筆,主筆謂點畫,帶筆謂筆與筆之連帶線,主筆要重,帶筆要輕。
 
東床快婿
郗鑒派門生阮裕往王府選婿,王府子弟均刻意保持矜持,唯獨王羲之在東牀上袒腹臥著。郗鑒便認為他是適合的人選,便決定將女兒郗濬嫁給他。女婿因此而稱為「東牀」,也有成語稱為東床坦腹。
 
王羲之愛鵝成癖,傳說是因為他喜歡觀察鵝游水時鵝掌的動作,從中學習,以提高自己的書法用腕技巧。 
山陰的一名道士,希望王羲之能為他抄寫一部《黃庭經》,但是又不敢貿然提出。他獲悉王羲之愛鵝,於是精心飼養了一群白鵝,與之相贈,並提出寫經的請求,王羲之果然答應了他,工工整整地抄寫了一部《黃庭經》送給他。後來這部《黃庭經》被稱作右軍正書第二,又被稱作《換鵝帖》。該帖的宋拓本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李白的詩「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即是引用了這個典故。
 
《黃庭經》道教上清派的主要經典,也被內丹家奉為內丹修煉的主要經典。分為《黃庭內景玉經》、《黃庭外景玉經》、《黃庭中景玉經》。其中《黃庭中景玉經》出現較晚,通常不列在《黃庭經》內。
 
《黃庭內景玉經》又名《太上琴心文》、《大帝金書》、《東華玉篇》,是一部繼承漢代「五臟神」之說,以身體臟腑各有神所主的理論為基礎,結合道教人身百脈關竅各有司神之說,以七言韻文的形式,注重以「存思」為主的道教修煉要訣。 《黃庭經》所述的一些內修養生之術,與《周易參同契》的煉丹之道相結合,在時期流變為內丹道,成為中唐以後道教養生方術的主流。
 
評論
梁武帝蕭衍評其書曰:「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唐太宗李世民讚道:「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唯王逸少乎!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壯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李白有詩《王右軍》曰:「右軍本清真,瀟灑出風塵。山陰過羽客,愛此好鵝賓。掃素寫道經,筆精妙入神。書罷籠鵝去,何曾別主人。」  
 
墨墨珍希:「書聖」王羲之作品

《蘭亭集序》,書法家王羲之所作。
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春天,王羲之與孫統承謝安等41人在會稽山陰集會,為蘭亭集會,時作詩賦37篇,後輯為《蘭亭詩》。《蘭亭集序》為王羲之為《蘭亭詩》寫的序言。作者以特選的鼠鬚筆蠶繭紙,首先寫聚會盛況,描述環境——「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之後筆鋒突變,格調轉為悲傷,寫人生短暫,然而他並不宣揚「人生無常」、「及時行樂」,而是斥了莊子的「一死生、齊彭殤」的論調。通篇語言流暢,不勉強藻飾、通俗自然,結合駢句駢散,靈活自如,堪稱歷代名篇。

《蘭亭集序》
共計三百二十四字,凡是重復的字都各不相同,其中「之」字有二十多個,變化迥異,沒有一個相同,如有神助。王羲之酒醒之後,過幾天又把原文重寫了好多本,但終究沒有在蘭亭集會時所寫的好。

作為書法作品,《蘭亭集序》歷來被認為是經典傑作,有「行書第一」之稱。
其書法飄逸流暢,如行雲流水而又筆力雄健。唐太宗得到真跡,即令虞世南褚遂良馮承素歐陽詢等臨摹翻刻,分賜皇子、近臣,世稱「唐人摹本」。王書原本據傳已被唐太宗作為殉葬品,陸游因此感慨,「繭紙藏昭陵,千載不復見。」但太宗昭陵曾於五代時被溫韜所盜,而被盜物品名單中並沒有《蘭亭集序》,因此一般相信《蘭亭集序》現存於唐高宗武則天合葬的乾陵中。今存的摹本以「神龍本」最為著名。該帖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頗得原本神韻,被認為是最好的摹本。
 
 
「蘭亭集序」文風清秀、語語珠璣,是古代序跋散文中的妙品,更珍貴的是書法藝術達到了登峰造極之顛。此序共二十八行、三百廿四字,字字「天馬行空,遊行自在。」凡重覆的字,寫法各不相同,如五個「懷」字、七個「不」字,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表現,都依類賦形,千變萬化。其中「之」字多達二十字,有的如楷書工整,有的似草書流轉,但都大小參差,千姿百態,令人讚歎不已。王羲之酒醒後,連日再寫幾十本,總覺不如第一次寫的,因而更加珍惜,秘藏在家裡不輕易示人,並且囑咐子孫,妥善保存,做為傳家之寶。
 

墨墨珍希:「書聖」王羲之作品

《喪亂帖》,中國晉朝書法家王羲之的著名書法作品,原跡已不存。
日本皇室收藏有一件摹本,與《二謝帖》和《得示帖》連成一紙,縱長28.7厘米,共八行62字,據考證早在聖武天皇之時便已傳入。經過中國和日本專家聯合研究,判定其為唐朝根據梁代徐僧權藏本的押縫原樣雙勾填墨的摹本。該摹本流傳日本千年之後,于2006年3月分別在日本東京中國上海有過一次公開展出。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晉朝書法王羲之的書法作品 從西元六世紀的南朝以來,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喜好王羲之等名家的信札,由於此類珍貴的書蹟都收藏在皇宮之中,而即使是平民收藏家也不會輕示於人。所以有時帝王為分送親信,或是擔心真跡觀賞過多次會有傷害,所以常以雙勾填墨的方式,將書跡做復製。而此三帖即是摹本,左下亦有鑑定的簽署。  

〈平安帖〉中書體為行書兼草書,其中提到的「脩載」,是王羲之的堂兄弟。運筆提按頓挫的變化較多,鉤和挑轉折之間,有很多細微的動做,許多的帶筆行為以及草書筆法,十分自然而巧麗。

  釋文:此粗平安 脩載來十餘日 諸人近集存 想明日當復悉來 無由同 增慨 。

〈何如帖〉書體為行書,問候對方並告知自己近況。其中「復」字重覆三次,各不相同,以寫書法來說,稱為"得意忘形"。
釋文:羲之白 不審、尊體比復何如 遲復奉告 羲之中冷無賴 尋復白 羲之白。

〈奉橘帖〉書體為行書,奉送友人橘子並附上此簡訊。字體大小有豐富變化。此帖在唐代就很有名,唐代詩人韋應物《答鄭騎曹求橘詩》 :「憐君臥病思新橘,試摘猶酸亦未黃。書後欲題三百顆,洞庭須待滿林霜」用的就是這件書蹟的典故。

釋文:奉橘三百枚 霜未降 未可多得 。

從六世紀南朝時期以來,歷代帝王都喜好收藏王羲之等名家的信札,當時將零散的書蹟裱背成一定長度的手卷,後來輾轉流傳,遭割裂重裝,已不復原貌。

這卷書蹟是用雙鉤廓填的方式,複製了三件王羲之短札。

〈平安帖〉行書兼草書,信中提到的「脩載」,是王羲之的堂兄弟。

〈何如帖〉行書,問候對方並告知近況。

〈奉橘帖〉行書,贈送友人橘子並附上此信。

〈奉橘帖〉在唐代就很有名,詩人韋應物有詩句說:「書後欲題三百顆,洞庭更待滿林霜。」用的就是這件書蹟的典故。

這三帖中,〈平安帖〉運筆提按頓挫的變化較多,鉤挑轉折間,鋒穎秀發,一些牽絲引帶的草書筆法,也十分生動靈巧。〈何如帖〉較端整,「復」字重覆三次,各不相同。〈奉橘帖〉字形大小偃仰,饒富變化,「三」字如橫空掠燕,筆畫互有照應,「百」字起上揚,末畫斜下挫鋒,筆鋒幾經轉折,並露出賊毫,「未」字出現兩次,筆法也不盡相同。

 
墨墨風華:故宮10月10日展出「晉唐法書名蹟展」特展

唐 孫過庭 書譜
這卷草書作品〈書譜〉全長900.8公分,現存351行,全文約3700多字,是唐代書法理論家與書法家孫過庭,完成於垂拱三年(687)的名作。 

本卷卷首題:「書譜卷上。吳郡孫過庭撰」,卷尾題:「垂拱三年寫記」。
內容主要為書學體驗、書譜撰寫要旨及學習書法的一些基本原則。一般認為本(上)卷為「序」,宋元明時分為兩卷,入嚴嵩之手時,裝為一卷。下卷為「譜」,作者生前未能完成。 

書譜全卷存在妍潤與粗放兩種不同的書法表現,妍潤者,運筆平緩,結體優美;粗放者,運筆快速,不加修飾,孫過庭似乎有意在本卷書寫時,實際示範草書的變化之美。

孫過庭自述十五歲開始留心翰墨,沉浸數十年。他的書法工夫深厚,加上天賦高超,備受歷代評論家讚賞。孫過庭立志編撰一部有助於初學者的著作,不過在有生之年未能完成,只留下這篇緒論,全文內容主要有四部份:一是討論書法的「博涉」與「精工」,強調兼通各種書體的重要性。二是闡述編錄〈書譜〉的原則。三是舉出臨學的範本,提醒學者臨習時須著重內在的心理因素,而非外在的形體。最後論述書法學習的進程、態度及境界。 孫過庭專習王羲之草書,筆法精熟,唐代無人能與他相比。本卷紙墨精好,神彩煥發,不僅是一篇文辭優美的書學理論,也是草書藝術的理想典範。卷中融合質樸與妍美書風,運筆中鋒側鋒並用,筆鋒或藏或露,忽起忽倒,隨時都在變化,令人目不暇給。筆勢縱橫灑脫,達到心手相忘之境。 

 
墨墨珍希:孫過庭《書譜》
 
孫過庭
字虔禮,一作名虔禮,字過庭。《書譜》稱吳邵人,《述書賦》稱富陽人,《書斷》雲陳留人。生卒年不詳,約生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卒于唐武則天長安三年。官至率府錄事參軍。博通古今,獨秀文華。善書以草著名。草書宗法二王,工於用筆,俊拔剛斷,真行亞於草書。與王紹宗相友善。王過於遲緩,虔禮傷急速。其隸行入能,草入妙。所撰《書譜》墨跡傳世。

原件為紙本,高二九·二公分,長六00公分,全卷一六五行。 本幅〈書譜序〉為孫氏僅存之一件書跡,卷首自書「書譜卷上」卷末謂「今撰為六篇,分為兩卷。」是知〈書譜〉一作原為六篇,分為上、下兩卷,而今故宮所藏者為上卷中書譜總序一篇。據著錄知〈書譜〉上下兩卷於元初尚存,後乃失散,惜乎皇皇巨著今僅存一序。
 
七世紀初的初唐時期,唐太宗對書法藝術很有興趣,詔令朝廷官員致力於收集、摹寫及整理古代遺存的書蹟,尤其很推崇王羲之的書法,稱他為「書聖」。影響所及,當時書家也都醉心於學習王羲之書法。此外,隨著書法風氣的盛行,一般人也很關心書法的鑑賞及學習書法的方法,孫過庭的〈書譜〉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這件草書作品共約三千餘字,論理精確,敘述詳明扼要,奉張鍾二王為最高準則,輔以其志學經驗,歸納出心手相應,神融筆暢之中心理論,並提出筆法之執使轉用四大體要,足以窺其全貌。 類似一般著作的緒論,至於內文部份可能孫過庭終其一生並未完成。用筆尖勁方硬,結體有章草遺意,書法藝術水準頗高,明代為項元汴所藏,有天籟閣諸收藏印記。及項元汴小楷釋文,亦頗精善。這篇緒論以駢體文的形式寫成,內容大致分為六段:

一、推崇王羲之是古今傑出的書家。
二、學習書法的體驗。
三、書法的功用。
四、當代書學的沒落。
五、書譜撰寫的主旨。
六、學習書法的基本原則。
其中許多觀點,經常被評論者引用,是一篇文辭優美的書學理論經典之作。 這件草書筆法精妙,有著豐富的變化。一行之中,有中鋒圓筆,線條勻稱,結體優美的字,也有側鋒用筆,點畫樸拙,結體肥鈍的字。或是中鋒側鋒並用,筆鋒或藏或露,忽起忽倒,輕重、緩急、轉折、頓挫、疏密等,隨時都在變化,令人目不暇給。到了卷末,筆勢更加縱逸灑脫,幾乎無跡可尋,達到了心手相暢,翰逸神飛的境界。

 
墨墨珍希:孫過庭《書譜》

書譜序
唐孫過庭撰。竇蒙《述書賦註》曰,孫過庭字虔禮,富陽人。右衛胄曹參軍。張懷瓘《書斷》則雲:孫虔禮字過庭,陳留人。官至率府錄事參軍。二人俱相距不遠,而所記名字、爵裏不同,殆與《舊唐書》稱房喬字元齡,《新唐書》稱房元齡字喬者,同一訛異疑唐人多以字行,故各據所聞不能畫一也。是書篇末自題垂拱三年,蓋武後時作。《書斷》謂之筆意論。然世傳石刻,乃其手跡,篇中自稱名曰《書譜》,則作《書譜》為是矣。過庭之書,頗為竇臮《述書賦》所詆,然自宋以來,皆推能品,不以臮言為然。張懷瓘推獎是書,亦稱其深得旨趣,故操翰者奉為指南。然過庭自稱,撰為六篇,分為兩卷,此本乃止一篇,疑全書巳佚,傳流真跡,僅存其總序之文。以前賢緒論,姑存以見一班,而仍題其全書之名耳。然微言奧義,已足見其大凡矣。
 
夫自古之善書者,漢魏有鐘張之絕,晉末稱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頃尋諸名書,鐘張信為絕倫,其徐不足觀。」可謂鐘張雲沒,而羲獻繼之。又云:「吾書比之鐘張,鐘當抗行,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然張精熟,池水盡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謝之。」此乃推張邁鐘之意也。考其專擅,雖未果於前規;摭以兼通,故無慚於即事。評者雲:「彼之四賢,古今特絕;而今不逮古,古質而今研。」夫質以代興,妍因俗易。雖書契之作,適以記言;而淳醨一遷,質文三變,馳鶩沿革,物理常然。貴能古不乖時,今不同弊,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何必易雕宮於穴處,反玉輅於椎輪者乎!又雲:「子敬之不及逸少,猶逸少之不及鐘張。」意者以為評得其綱紀,而未詳其始卒也。且元常專工於隸書,伯英尤精於草體,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擬草則餘真,比真則長草,雖專工小劣,而博涉多優;總其終始,匪無乖互。謝安索善尺牘,而輕子敬之書。子敬嘗作佳書與之,謂必存錄,安輒題後答之,甚以為恨。安嘗問敬:「卿書何如右軍?」答雲:「故當勝。」安雲:「物論殊不爾。」於敬又答:「時人那得知!」敬雖權以此辭折安所鑒,自稱勝父,不亦過乎!且立身揚名,事資尊顯,勝母之裏,曾參不入。以於敬之豪翰,紹右軍之筆劄,雖復粗傳楷則,實恐未克箕裘。況乃假託神仙,恥崇家範,以斯成學,孰愈面墻!後羲之往都,臨行題壁。子敬密拭除之,輒書易其處,私為不惡。羲之還,見乃嘆曰:「吾去時真大醉也!」敬乃內慚。是知逸少之比鐘張,則專博斯別;子敬之不及逸少,無或疑焉。
 
余誌學之年,留心翰墨,昧鐘張之餘烈,挹羲獻之前規,極慮專精,時逾二紀。有乖入木之術,無間臨池之誌。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註,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信可謂智巧兼優,心手雙暢,翰不虛動,下必有由。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況雲積其點畫,乃成其字;曾不傍窺尺犢,俯習寸陰;引班超以為辭,援項籍而自滿;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哉!然君子立身,務修其本。楊雄謂:「詩賦小道,壯夫不為。」況復溺思毫釐,淪精翰墨者也!夫潛神對奕,猶標坐隱之名;樂誌垂綸,尚體行藏之趣。詎若功定禮樂,妙擬神仙,猶埏埴之罔窮,與工爐而並運。好異尚奇之士;玩體勢之多方;窮微測妙之夫,得推移之奧賾。著述者假其糟粕,藻鑒者挹其菁華,固義理之會歸,信賢達之兼善者矣。存精寓賞,豈徒然與?而東晉士人,互相陶淬。室於王謝之族,郗庾之倫,縱不盡其神奇,鹹亦挹其風味。去之滋永,斯道愈微。方復聞疑稱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絕,無所質問;設有所會,緘秘已深;遂令學者茫然,莫知領要,徒見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或乃就分佈於累年,向規矩而猶遠,圖真不悟,習草將迷。假令薄能草書,粗傳隸法,則好溺偏固,自閡通規。詎知心手會歸,若同源而異派;轉用之術,猶共樹而分條者乎?加以趁變適時,行書為要;題勒方幅,真乃居先。草不兼真,殆於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劄,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真虧點畫,猶可記文。回互雖殊,大體相涉。故亦傍通二篆,俯貫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飛自。若毫釐不察,則胡越殊風者焉。至如鐘繇隸奇,張芝草聖,此乃專精一體,以致絕倫。伯英不真,而點畫狼藉;元常不草,使轉縱橫。自茲己降,不能兼善者,有所不逮,非專精也。雖篆隸草章,工用多變,濟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草貴流而暢,章務檢而便。然後凜之以風神,溫之以妍潤,鼓之以枯勁,和之以閑雅。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驗燥濕之殊節,千古依然;體老壯之異時,百齡俄頃,磋呼,不入其門,詎窺其奧者也!又一時而書,有乖有合,合則流媚,乖則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務閑,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時和氣潤,三合也;紙墨相發,四合也;偶然欲書,五合也。心遺體留,一乖也;意違勢屈,二乖也;風燥日炎,三乖也;紙墨不稱,四乖也;情怠手闌,五乖也。乖合之際,優劣互差。得時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誌,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筆暢。暢無不適,蒙無所從。當仁者得意忘言,罕陳其要;企學者希風敘妙,雖述猶疏。徒立其工,未敷厥旨。不揆庸昧,輒效所明;庶欲弘既往之風規,導將來之器識,除繁去濫,睹跡明心者焉。
 
代有《筆陣圖》七行,中畫執筆三手,圖貌乖舛,點畫湮訛。頃見南北流傳,疑是右軍所制。雖則未詳真偽,尚可發啟童蒙。既常俗所存,不藉編錄。至於諸家勢評,多涉浮華,莫不外狀其形,內迷其理,今之所撰,亦無取焉。若乃師宜官之高名,徒彰史牒;邯鄲淳之令範,空著縑緗。暨乎崔、杜以來,蕭、羊已往,代祀綿遠,名氏滋繁。或藉甚不渝,人亡業顯;或憑附增價,身謝道衰。加以糜蠢不傳,搜秘將盡,偶逢緘賞,時亦罕窺,優劣紛紜,殆難覼縷。其有顯聞當代,遺跡見存,無俟抑揚,自標先後。且六文之作,肇自軒轅;八體之興,始於嬴政。其來尚矣,厥用斯弘。但今古不同,妍質懸隔,既非所習,又亦略諸。復有龍蛇雲露之流,龜鶴花英之類,乍圖真於率爾,或寫瑞於當年,巧涉丹青,工虧翰墨,異夫楷式,非所詳焉。代傳羲之與子敬筆勢論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詳其旨趣,殊非右軍。且右軍位重才高,調清詞雅,聲塵未泯,翰牘仍存。觀夫致一書,陳一事,造次之際,稽古斯在;豈有貽謀令嗣,道葉義方,章則頓虧,一至於此!又雲與張伯英同學,斯乃更彰虛誕。若指漢末伯英,時代全不相接;必有晉人同號,史傳何其寂寥!非訓非經,宜從棄擇。夫心之所達,不易盡於名言;言之所通,尚難形於紙墨。粗可彷彿其狀,綱紀其辭。冀酌希夷,取會佳境。闕而末逮,請俟將來。今撰執使轉用之由,以祛未悟。執謂深淺長短之類是也;使謂縱橫牽掣之類是也;轉謂鉤環盤紆之類是也;用謂點畫向背之類是也。方復會其數法,歸於一途;編列眾工,錯綜群妙,舉前人之未及,啟後學於成規;窺其根源,析其枝派。貴使文約理贍,跡顯心通;披卷可明,下筆無滯。詭辭異說,非所詳焉。然今之所陳,務稗學者。但右軍之書,代多稱習,良可據為宗匠,取立指歸。豈惟會古通今,亦乃情深調合。致使摹蹋日廣,研習歲滋,先後著名,多從散落;歷代孤紹,非其效與?試言其由,略陳數意:止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太史箴》、《蘭亭集序》、《告誓文》,斯並代俗所傳,真行絕致者也。寫《樂毅》則情多佛郁;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懌虛無;《太史箴》又縱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誡誓,情拘誌慘。所謂涉樂方笑,言哀已嘆。豈惟駐想流波,將貽嘽噯之奏;馳神睢渙,方思藻繪之文。雖其目擊道存,尚或心迷議舛。莫不強名為體,共習分區。豈知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既失其情,理乖其實,原夫所致,安有體哉!夫運用之方,雖由己出,規模所設,信屬目前,差之一豪,失之千裏,茍知其術,適可兼通。心不厭精,手不忘熟。若運用盡於精熟,規矩諳於胸襟,自然容與徘徊,意先筆後,瀟灑流落,翰逸神飛,亦猶弘羊之心,預乎無際;庖丁之目,不見全牛。嘗有好事,就吾求習,吾乃粗舉綱要,隨而授之,無不心悟手從,言忘意得,縱未窮於眾術,斷可極於所詣矣。若思通楷則,少不如老;學成規矩,老不如少。思則老而愈妙,學乃少而可勉。勉之不已,抑有三時;時然一變,極其分矣。至如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仲尼雲:「五十知命」、「七十從心。」故以達夷險之情,體權變之道,亦猶謀而後動,動不失宜;時然後言,言必中理矣。是以右軍之書,末年多妙,當緣思慮通審,誌氣和平,不激不歷,而風規自遠。子敬已下,莫不鼓努為力,標置成體,豈獨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懸隔者也。或有鄙其所作,或乃矜其所運。自矜者將窮性域,絕於誘進之途;自鄙者尚屈情涯,必有可通之理。磋乎,蓋有學而不能,未有不學而能者也。考之即事,斷可明焉。然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剛柔以合體,忽勞逸而分驅。或恬憺雍容,內涵筋骨;或折挫槎枿,外曜鋒芒。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況擬不能似,察不能精,分佈猶疏,形骸未撿;躍泉之態,未睹其妍,窺井之談,已聞其醜。縱欲唐突羲獻,誣罔鐘張,安能掩當年之目,杜將來之口!慕習之輩,尤宜慎諸。至有未悟淹留,偏追勁疾;不能迅速,翻效遲重。夫勁速者,超逸之機,遲留者,賞會之致。將反其速,行臻會美之方;專溺於遲,終爽絕倫之妙。能速不速,所謂淹留;因遲就遲,詎名賞會!非其心閑手敏,難以兼通者焉。假令眾妙攸歸,務存骨氣;骨既存矣,而遒潤加之。亦猶枝幹扶疏,淩霜雪而彌勁;花葉鮮茂,與雲日而相暉。如其骨力偏多,遒麗蓋少,則若枯槎架險,巨石當路,雖妍媚雲闕,而體質存焉。若遒麗居優,骨氣將劣,譬夫芳林落蕊,空照灼而無依;蘭沼漂萍,徒青翠而奚托。是知偏工易就,盡善難求。雖學宗一家,而變成多體,莫不隨其性慾,便以為姿:質直者則徑侹不遒;剛佷者又倔強無潤;矜斂者弊於拘束;脫易者失於規矩;溫柔者傷於軟緩,躁勇者過於剽迫;狐疑者溺於滯澀;遲重者終於蹇鈍;輕瑣者淬於俗吏。斯皆獨行之士,偏玩所乖。
 
《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況書之為妙,近取諸身。假令運用未周,尚虧工於秘奧;而波瀾之際,已浚發於靈臺。必能傍通點畫之情,博究始終之理,鎔鑄蟲篆,陶均草隸。體五材之並用,儀形不極;象八音之疊起,感會無方。至若數畫並施,其形各異;眾點齊列,為體互乖。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違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遲,遣不恆疾;帶燥方潤,將濃遂枯;泯規矩於方圓,遁鉤繩之曲直;乍顯乍晦,若行若藏;窮變態於毫端,合情調於紙上;無間心手,忘懷楷則;自可背羲獻而無失,違鐘張而尚工。譬夫絳樹青琴,殊姿共艷;隋殊和璧,異質同妍。何必刻鶴圖龍,竟慚真體;得魚獲兔,猶恡筌蹄。聞夫家有南威之容,乃可論於淑媛;有龍泉之利,然後議於斷割。語過其分,實累樞機。吾嘗盡思作書,謂為甚合,時稱識者,輒以引示:其中巧麗,曾不留目;或有誤失,翻被嗟賞。既昧所見,尤喻所聞;或以年職自高,輕致陵誚。余乃假之以湘縹,題之以古目:則賢者改觀,愚夫繼聲,競賞豪末之奇,罕議鋒端之失;猶惠侯之好偽,似葉公之懼真。是知伯子之息流波,蓋有由矣。夫蔡邕不謬賞,孫陽不妄顧者,以其玄鑒精通,故不滯於耳目也。向使奇音在爨,庸聽驚其妙響;逸足伏櫪,凡識知其絕群,則伯喈不足稱,伯樂未可尚也。至若老姥遇題扇,初怨而後請;門生獲書幾,父削而子懊;知與不知也。夫士屈於不知己,而申於知己;彼不知也,曷足怪乎!故莊子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老子雲:「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之則不足以為道也。豈可執冰而咎夏蟲哉!」
 
自漢魏已來,論書者多矣,妍蚩雜糅,條目糾紛:或重述舊章,了不殊於既往;或茍興新說,竟無益於將來;徒使繁者彌繁,闕者仍闕。今撰為六篇,分成兩卷,第其工用,名曰書譜,庶使一家後進,奉以規模;四海知音,或存觀省;緘秘之旨,余無取焉。
垂拱三年寫記

本幅書法以圓筆為主,並巧用隸法,起筆多用出鋒,筆劃牽引縈帶處變化多端,草法精熟,深得二王韻致。是以宋四家之一米芾(一○五一-一一○七)評曰:「凡唐草得二王法者,無出其右。」

 
墨墨風華:故宮10月10日展出「晉唐法書名蹟展」特展
 
唐 懷素 自敘帖
 懷素(約活動於八世紀後半)本姓錢,字藏真,僧名懷素。生於湖南零陵縣,後來移居長沙。幼年好佛,出家為僧,並熱衷草書藝術。約大曆七年(772)北赴長安,尋求進一步發展。由於他個性灑脫,草書絕妙,受到顏真卿等書家、詩人及名流貴卿的激賞,紛紛贈以詩文。大曆十二年(777),他摘錄顏真卿的贈序和部分贈詩,以狂草寫成此卷。
 
〈自敘帖〉以狂草寫成,全幅充滿令人驚奇的變化,除用筆圓轉外,懷素更打破字距、間距的限制,行書時上、下字不僅筆意相連,亦以上一字最後一筆帶出下一字第一筆,或甚至以前一字下半部連接後一字上半部。如此,造成字型豐富的變化,配合用筆的律動,呈現懷素不拘成法的創作精神。
 
本卷用細筆勁毫寫大字,筆畫圓轉遒逸,如曲折盤繞的鋼索,收筆出鋒,銳利如鉤斫,所謂「鐵畫銀鉤」也。全卷強調連綿草勢,運筆上下翻轉,忽左忽右,起伏擺蕩,其中有疾有速,有輕有重,像是節奏分明的音樂旋律,極富動感。此外也有點畫分散者,則強調筆斷意連,生生不息的筆勢,筆鋒迴護鉤挑,一字、一行,以至數行之間,點畫互相呼應。通幅於規矩法度中,奇蹤變化,神采動蕩,實為草書藝術的極致表現。 
 
從〈自敘帖〉中懷素摘錄時人讚譽的文字中,也可看出當時人對懷素書法藝術具有深刻的認識。「馳毫驟墨列奔駟,滿座失聲看不及」,描述懷素創作時快速的用筆;「心手相師勢轉奇,詭形怪狀翻合宜」,點出懷素創作中帶有隨機因素;「奔蛇走虺勢入座,驟雨旋風聲滿堂」,形容懷素書法的動態有如自然景象。
 
在今日所見的唐代書蹟大部分為石刻拓本的情況下,懷素〈自敘帖〉墨跡本不僅因年代久遠顯得彌足珍貴,更具體呈現了唐代狂草藝術的境界。
 
 墨墨珍希:「張顛素狂」懷素
 
懷素,字藏真,俗姓錢,長沙人,大歷十才子錢起之侄。 早年家貧,無錢買紙,就種芭蕉,以蕉葉寫字。又自製漆板,隨寫隨擦,日久盤板為之磨穿。史載懷素性疏放,不拘細行。嗜酒,一日九醉,人稱「醉僧」、有時酒酣興發,遇寺壁裡牆、衣裳器皿,無不書寫,嘗自言「飲酒以養性,草書以暢志」,故以狂草得名,也許這是被目為狂僧的原因之一。。世稱「張顛素狂」,即指張旭瘋顛,而懷素狂放。 晚年患風痹病,於貞元十五年去世,享年六十二歲。

 

他為了看前人的真跡,增廣見聞,於是遠遊洛陽,得顏真卿和從弟鄔彤傳授筆法。有一天晚上,仰望天上,看雲隨風飄動,頓悟筆意,自己說:「得草書三昧」。當時的名詩人如李白、戴叔倫、錢起、顏真卿等,都有詩讚美,說他描寫字的聲音、形狀,像「驚蛇旋風」。

他的才情穫得時人重視,讚賞文字不絕,其中尚包括今日熟知的書法名家顏真卿。 大曆十二年(西元七七七年),懷素摘錄部分贈詩和序,寫成〈自敘帖〉此卷。

〈自敘帖〉以狂草寫成,全幅充滿令人驚奇的變化,除用筆圓轉外,懷素更打破字距、間距的限制,行書時上、下字不僅筆意相連,亦以上一字最後一筆帶出下一字第一筆,或甚至以前一字下半部連接後一字上半部。如此,造成字型豐富的變化,配合用筆的律動,呈現懷素不拘成法的創作精神。

 
 從〈自敘帖〉中懷素摘錄時人讚譽的文字中,也可看出當時人對懷素書法藝術具有深刻的認識。「馳毫驟墨列奔駟,滿座失聲看不及」,描述懷素創作時快速的用筆;「心手相師勢轉奇,詭形怪狀翻合宜」,點出懷素創作中帶有隨機因素;「奔蛇走虺勢入座,驟雨旋風聲滿堂」,形容懷素書法的動態有如自然景象。 
 
在今日所見的唐代書蹟大部分為石刻拓本的情況下,懷素〈自敘帖〉墨跡本不僅因年代久遠顯得彌足珍貴,更具體呈現了唐代狂草藝術的境界。

 

懷素存世的墨跡頗多,有《佛說四十二章經》、《自敘帖》、《論書帖》、《食魚帖》、《苦筍帖》、《東陵聖母帖》、《秋風辭》等。其中尤以《自敘帖》最能反映他的狂草逸態。全帖七百余字,奔放流暢,一氣呵成。整幅作品如一部用線條交織而成的音域寬闊激越的交響曲,又像是一幅寫意畫卷,千姿百態,墨氣淋漓。他以那迅疾駭人的純速度,彷彿要從點畫的束縛、牽絆、沾染中掙破出去所顯示的力度和氣勢,直把中國「線的藝術」推向抒情性的最尖峰。所謂「狂來輕世界,醉裡得真如」,表現的正是他那「無法」、「無物」、「無我」的超逸沉醉「狂態美」和「貴在無羈束」的自然美,這一切都具有一種浪漫色彩的書法的反書法的特徵。《食魚帖》在動靜、虛實的處理上,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放逸而不狂怪,更兼有孫過庭筆法。《苦筍帖》字雖不多,但技巧精熟。運筆如驟雨旋風,飛動流轉,雖變化無常,但法度具備。  

 

懷素狂草所表現的「禪心藝境」,是從「經禪」中得到証悟。所以能表現禪意,又能表現藝境。  歷代論懷素書者極多,唐呂總《續書評》︰「懷素草書,授筆掣電,隨手萬變。」《宣和書譜》︰「懷素精於翰墨,當時名流,如李白、戴叔倫、竇冀、錢起之徒;皆舉詩美之。狀其勢以為若驚蛇走虺;驟雨狂風,人不以為過論。」又謂懷素草書「字字飛動,宛若有神。」  

 
墨墨珍希:「張顛素狂」懷素

懷素論書帖

為其山不高,地亦無靈。為其泉不深,水亦不清。為其書不精,亦無令名。後來足可深戒。藏真自風發,近來已四歲。近蒙減薄,今亦為其顛逸,全勝往年所。顛形詭異,不知從何而來,常不自知耳。昨奉二謝書問,知山中是有也。

懷素狂草的師承,追溯到張芝,索靖,鍾繇,王羲之,王獻之等人。他的狂草比起二王的草書,更狂逸 任華詩道:“古來草聖無不知,豈不知右軍與獻之,雖有壯麗之骨,恨無狂逸之姿。”任華又說:“張老顛殊不顛於懷素,懷素顛乃是顛。”貫休云:“張顛之後顛非顛,直至懷素之顛始是顛。”這說明懷素“以狂繼顛”。“狂草”在前人的基礎上,又邁出了一大步。
懷素的狂草,把篆書,隸書,蝌蚪文,蟲書,稿草,章草,飛白等筆意容納在其中;所以有人說:狂草的瘦勁樸野,則出於蟲,篆;點畫波發則出於八分;轉換背向則出於飛白;沈着痛快則出於章草。
 黃庭堅曾說:數百年來,只有三個半人懂得這個道理。這三個人就是張旭,懷素和黃自己,蘇舜欽只能算半個。他又說:“近時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筆左右纏繞,遂號為草書耳!不知與蝌蚪,篆,隸同法同意。數百年來,唯張長史,永州狂僧及余三人悟此法耳。蘇才翁有悟處,而不能盡其宗趣,其餘碌碌耳!”
 
草書是由行書發展而來。後漢時的張芝,學崔瑗,杜度的草書之法,創變成了“今草”。後來王羲之在張芝“今草”的基礎上除去了一些章草的波磔,結合楷書筆法創了王羲之派“今草”(行草)。王獻之又在其父“行草”的基礎上,變方筆為圓筆,字畫更為秀媚流暢,便變革為“破體書”。唐戴叔倫“懷素上人草書歌”道:  

  楚僧懷素工草書,古法盡能新有餘。
  神清骨竦意真率,醉來為我揮健筆。
  始從破體變風姿,一一花開春景遲。  

隨着中國書寫工具的進步,發展到秦末漢初,王次仲化隸為楷。繼有“張芝草聖,鍾繇隸奇。”
懷素的狂草,脫胎於張芝,王獻之的“一筆書”。一筆書即字字相連,一筆而成,多用中鋒,融合圓字,一氣呵成。懷素圓而長的筆畫,有“春蚓秋蛇”,“奔蛇走虺”之趣。顧復平生壯觀評懷素說:“千文,自敘,苦筍帖,有春蚓秋蛇之意,變化不可端倪,險絕也。”
 
五代貫休(832-912),唐代詩僧。
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溪,即今浙江人,所作的“觀懷素草書歌”:
張顛顛後顛非顛,直至懷素之顛始是顛。
  師不譚經不說禪,筋力唯於草書朽。
  顛狂卻恐是神仙,有神助兮人莫及。
  鐵石畫兮墨須入,金尊竹葉數鬥餘。
  半斜半傾山衲濕,醉來把筆獰如虎。
  粉壁素屏不問主,亂拏亂抹無規矩。
  羅剎石上坐伍子胥,蒯通八字立對漢高祖。
  勢崩騰兮不可止,天機暗轉鋒鋩裏。
  閃電光邊霹靂飛,古柏身中蟠龍死。
  駭人心兮目視瞁,頓人足兮神辟易。
  乍如沙場大戰後,斷槍橛箭皆狼藉。
  又似深山朽石上,古病松枝挂鐵錫。
  月兔筆,天灶墨,斜鑿黃金側銼玉,
  珊瑚枝長大束束,天馬驕獰不可勒。
  東卻西,南又北,倒又起,斷復續。
  忽如鄂公喝住單雄信,秦王肩上着棗木槊。
  懷素師,懷素師,
  若不是星辰降瑞,即必是河嶽孕靈。
  固宜須冷笑逸少,爭得不心醉伯英。
  天臺古杉一千尺,崖崩劁折何崢嶸。
  或細微,仙衣半拆金線垂。
  或妍媚,桃花半紅公子醉。
  我恐山為墨兮磨海水,天與筆兮書大地,
  乃能略展狂僧意。
  常恨與師不相識,一見此書空歎息。
  伊昔張渭任華葉季良,數子贈歌豈虛飾,
  所不足者渾未曾道着其神力。
  石橋被燒燒,良玉土不蝕。
  錐畫沙兮印印泥,世人世人爭得測。
  知師雄名在世間,明月清風有何極。
這詩把懷素歌頌得超逸往古,直是仙人。
東卻西,南又北,倒又起,斷復續”,懷素的書法,就是這樣的醉狂,難一捉摸,千姿百態的變化了。
 
贈懷素草書歌  李白
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墨池飛出北溟魚.筆鋒殺盡中山兔.八月
九月天氣涼.酒徒詞客滿高堂.箋麻素絹排數箱.宣州石硯墨色光.吾師醉後
倚繩床.須臾掃盡數千張.飄風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起來向壁不停
手.一行數字大如斗.恍恍如聞神鬼驚.時時只見龍蛇走.左盤右蹙如驚電.
狀同楚漢相攻戰.湖南七郡凡幾家.家家屏障書題遍.王逸少.張伯英.古來
幾許浪得名.張顛老死不足數.我師此藝不師古.古來萬事貴天生.何必要公
孫大娘渾脫舞.
 
懷素上人草書歌 王邕
衡陽雙峽插天峻.青壁巉巉萬餘仞.此中靈秀眾所知.草書獨有懷素奇.懷素
身長五尺四.嚼湯誦咒吁可畏.銅瓶錫杖倚閑庭.班管秋毫多逸意.或粉壁.
或彩箋.蒲葵絹素何相鮮.忽作風馳及電掣.更點飛花兼散雪.寒猿飲水撼枯
藤.壯士拔山伸勁鐵.君不見張芝昔日稱獨賢.君不見近日張旭為老顛.二公
絕藝人所惜.懷素傳之得真跡.崢嶸蹙出海上山.突兀狀成湖畔石.一縱又一
橫.一敧又一傾.臨江不羨飛帆勢.下筆長為驟雨聲.我牧此州喜相識.又見
草書多惠力.懷素墨妙不可得.問卷臨池轉相憶.
 
送草書獻上人歸廬山 孟郊
狂僧不為酒.狂筆自通天.將書雲霞片.直至清明巔.手中飛黑電.象外瀉元
泉.萬物隨指顧.三光為迴旋.驟書雲霮.洗硯山晴鮮.忽怒畫蛇虺.噴然
生風煙.江人顧停筆.驚浪恐傾船.
 
洛中寺北樓見賀草書 劉禹錫
高樓賀監昔曾登.壁上筆蹤龍虎騰.中國書流尚皇象.北朝文土重徐陵.偶因
獨見空驚目.恨不同時便伏膺.唯恐塵埃轉磨滅.再三珍重囑山僧.
 
送外甥懷素上人 錢起
釋子吾家寶.神清惠有餘.能翻梵王字.妙絕伯英書.遠鶴無前侶.弧雲寄太
虛.狂來輕世界.醉裏得真如.飛錫離鄉久.寧親喜臘初.故池殘雪滿.寒柳
霽煙疏.壽酒還嘗藥.晨餐不薦魚.遙知禪誦外.健筆賦閑居.
 
墨墨風華:故宮10月10日展出「晉唐法書名蹟展」特展

唐 顏真卿 祭姪文稿

顏真卿(709—785),山東臨沂人。李西烈叛亂,魯公奉命前往諭降,貞元元年(785)八月三日,以不屈殉節,後世尊稱顏魯公、顏平原。安史之亂,魯公堂兄顏杲卿任常山郡太守,賊兵進逼,太原節度使王承業擁兵不救,以至城破,杲卿與子季明及顏氏一門罹難者多達三十餘人。所以文中說,「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事後魯公派長姪泉明前往善後,僅得杲卿一足、季明頭骨,乃作〈祭姪文稿〉,時年魯公五十歲。
  
評論書法作字、向有字如其人之說。魯公一門忠烈,生平大節凜然,精神氣節之反應於翰墨,本卷最為論書者所樂舉。黃庭堅謂:「魯公祭季明文,文章字法皆能動人。」本卷以行書作字,法度卻以楷書奠基,筆調圓渾厚重,顯現端莊持敬,一見如瞻仰盛德君子於眼前,油然生起敬畏。
 
通篇使用一管微禿之筆,以圓健筆法,有若流轉之篆書,自首至尾,雖因墨枯再蘸墨,墨色因停頓起始,黑灰濃枯,多所變化,然前後一氣呵成。
 
行筆段落自文章起首「維乾元」墨濃,第二行已現枯澀,至第三行「軍事」墨以已乾為第一次行筆。自「蒲州」墨又再濃潤,則為的二次行筆之始,這是很容易認出的。這也是一篇基於國恨家仇的文章,書寫時情緒的起伏也躍然紙上。就整篇行筆,文章前六行是第一段,祭文說明時間與關係人的職稱,因為有固定必備的格式遵循,寫來情緒尚稱穩定,字之結體也就勻稱。第二段「惟爾挺生」一行,進入本題,字之結體顯然開張,字與字、行與行之間,也較寬敞無拘束,情緒已漸波揚,蘸墨書寫,因措辭構思,墨之濃淡與行筆停進,其間較難區分出段落,但筆勢已加重,悲懷積鬱,情躍紙上。倒數五、六行,「吾承天澤」起,字之結體,筆劃之使轉,相對於前段之端正規矩,字字靈動,正是情激義憤,至最後一行「嗚呼哀哉。尚饗。」縱筆如草書,已然不能自節。切膚之慟,放懷高哭,椎心泣血,莫此為甚。
 
本卷既是起草文稿,其中刪改塗抹,正可見魯公為文構思,始末情懷起伏,胸臆了無掩飾,當是存世魯公手書第一名墨蹟。

台長: 讀.冊.人
人氣(18,275) | 回應(17)| 推薦 (0)| 收藏 (1)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閱讀:藝術映像 |
此分類下一篇:人間映像: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此分類上一篇:白露閱讀:不記人間落葉時。

讀.冊.人
台北故宮
自10月10日展出「晉唐法書名蹟展」特展,晉唐書蹟歷經千餘年流傳,因人為與時空因素,至今已十分稀少,本次特展完整展出院藏十五件題為晉唐人墨蹟,另配合展出兩件相關拓本。

其中唐摹〈快雪時晴帖〉冊、〈平安何如奉橘帖〉卷與〈遠宦帖〉卷等三件名蹟首次同時展出,為王羲之楷、行、草的典型代表作。傳承王羲之草書的孫過庭〈書譜〉卷(678),是一件詞翰、理論與書法藝術並重的長篇傑作,為讓觀眾深入瞭解並觀察孫過庭書寫與流傳歷程,本次特別展出針對筆墨、紙張、改寫的光學檢測圖像。此外,後人評為天下行書第二(僅次於蘭亭序)的顏真卿〈祭姪文稿〉卷(758),唐代狂草藝術極致的懷素〈自敘帖〉卷(777),有神祕色彩的才女吳彩鸞(活動於九世紀)的〈唐韻〉冊,都是流傳有緒,在書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烜赫名蹟。

這次特展只有短短40天,
歡迎對藝術或是書法有興趣的朋友,把握悠遊名家書法風華的機會。讓忙碌的工作與生活偶得藝術舒解。
2008-10-12 15:42:08
莎賓娜
好久沒到故宮了~
2008-10-13 08:34:33
版主回應
莎賓娜您好:

歡迎您來;
關於 瑞.科倫 (Ray Kluun)半自傳體作品《陪妳到最後》,不日將分享閱讀,自己至今心中仍難掩一份傷感。

霜降時分,
兩度欣賞書法拜訪故宮,也許朋友您也恭逢其盛,雖墨墨無語,悄悄擦身而過,有緣的人必能相逢,若不能相逢於世界,也會在文章裡相逢。

千載朱弦無此悲,欲彈孤絕鬼神疑。
故人捨我閉黃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2008-10-22 13:00:30
讀.冊.人
墨墨珍希:「顏筋柳骨」顏真卿

顏真卿
709年-785年,唐代政治家,書法家。字清臣,京兆萬年人(今陝西西安),祖籍琅琊臨沂孝悌里,(今山東省費縣方城諸滿村),開元年間進士,官至殿中侍御史。因遭到宰相楊國忠排斥,出任平原太守(今山東平原縣)。顏真卿估計到安祿山有可能謀反,一方面增修城池,集訓兵士,囤積糧食,另一方面整日與賓客泛舟飲酒,以放鬆安祿山的疑心。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叛亂,河朔等地均被攻陷,獨有平原堅守不降。顏真卿又聯絡各地起兵反抗,響應者十七郡,他被推為盟主,合兵三十萬,致使安祿山不敢急攻潼關。後肅宗即位,拜顏真卿為太子太師,封魯郡公,因此人稱「顏魯公」。德宗年間,遭到宰相盧杞嫉恨,被派往招撫淮西叛將李希烈,遂被殺,終年77歲。德宗詔文曰:「器質天資,公忠傑出,出入四朝,堅貞一志。」

書法
顏真卿出生在家學傳統的家庭,先輩中有不少古文字學家、書法家。顏真卿少時家貧缺紙筆,用筆醮黃土水在墻上練字。顏真卿書法初學褚遂良,後學張旭,50歲以後才形成剛勁、雄渾的顯著風格。其書品與人品頗為貼合。宋人推崇顏真卿的人品,好學顏體。在蘇軾、黃庭堅看來,顏真卿繼承了王羲之的變法精神,是唐朝書法的改革家。

正楷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行書遒勁有力,人稱「顏體」,與柳公權並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 著作有《自書告身》及《祭侄文稿》等。後人編有《顏魯公文集》。
2008-10-13 15:33:12
讀.冊.人
墨墨珍希:「顏筋柳骨」顏真卿

顏真卿是書史上唯一能與王羲之相抗衡的書法巨人,這當然與他精湛的書藝分不開,但究其根本原因,我以為應該是他的書法風格填補了王羲之偏於陰柔的書風的另一面---陽剛雄渾。

顏真卿歷來被人們稱頌的多為其人品﹕正直、忠貞、剛烈,他是封建時代忠臣的代表人物。偉大的人格融入進了他的書法作品;所謂“書為心畫”、“作字先作人”在他身上完美體現,他的傳世作品對後世的影響因此也就不亞於王羲之了。因為王羲之對後世的影響還僅僅限於書法本身。

對於顏真卿書法的看法,
個人比較傾向於米芾的觀點,但還不至於認為他的楷書為丑札之祖。顏楷中除《多寶塔》太稚嫩外,其余均有可觀,其中我尤愛《元次山》、《顏勤禮》的淳厚、《李玄靖》的沉雄、《顏家廟》的遒辣以及《大唐中興頌》的偉岸;而《麻姑仙壇記》一直看不太懂,可能沒看到完整的精良拓本吧,倒是在日本書法前輩伏見沖敬所著的《中國歷代書法》一書中所見的《麻姑仙壇記》選字倒有神完氣足的感覺。

顏真卿的楷書我個人意見以為最好不要臨寫,因為他的字形太過方正,容易陷入刻板。錢南園雖說未能出帖,華世奎更沒登堂入室,蘇東坡聰明在只寫了顏楷未成型時期的《東方朔畫贊》,而傅青主中年力學顏真卿之後轉學王羲之,加上他有深厚的鐘繇功底,所以能大開會合,拿得起放得下;另外顏楷的用筆習氣很重,學到後一生很難脫去,所以最好多看,涵泳其氣為好。

顏真卿行書則另當別論,
其上接伯英、大令,下開狂素、山谷,行草篆籀一脈得以延續千古、香火不斷,其功大矣。《祭侄文稿》、《爭座位帖》振古爍今,當列行草最佳範本之列;《修書帖》、《裴將軍》奇氣縱橫,都是極具參考價值的力作。倒是《劉中使帖》、《湖州帖》等書跡,個人倒覺得沒有多大特色,比不上上述各帖,可能是後人如米芾的臨摹之作吧。

在書壇的地位上,
顏真卿是僅次於二王,而有著極高聲譽的大師級人物,但有一點須值得注意的是歷來學書的,大都由顏入手,無論直接或者間接的,他都深深的影響著每一個後來者,在這方面確實超過了二王(因為他的書法易學,初學者容易上手)。
2008-10-13 15:36:15
X96
呵呵 這不怎麼行呢
2008-10-14 20:35:24
X96
哈哈 漏掉一個看字
2008-10-14 20:36:35
涵靜
拜讀此篇文章
見到的是
您的用心
謝謝
我也喜歡書法
寫字時
每一筆
每一畫
我都保持在
O的境界
見到古聖先賢的
筆跡與事蹟
以文會友
愉悅之至
2008-10-16 06:59:07
版主回應
涵靜 您好:

歡迎您來;
感謝您用心留言。
論語泰伯篇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精妙書法更是畫龍點睛,自己總是把握墨墨欣賞的機會。

這次台北故宮晉唐法書名蹟展,完整展出院藏十五件題為晉唐人墨蹟,另配合展出兩件相關拓本。其中唐摹〈快雪時晴帖〉冊、〈平安何如奉橘帖〉卷與〈遠宦帖〉卷等三件名蹟首次同時展出,為王羲之楷、行、草的典型代表作。傳承王羲之草書的孫過庭〈書譜〉卷(678),是一件詞翰、理論與書法藝術並重的長篇傑作,為讓觀眾深入瞭解並觀察孫過庭書寫與流傳歷程,本次特別展出針對筆墨、紙張、改寫的光學檢測圖像。此外,後人評為天下行書第二(僅次於蘭亭序)的顏真卿〈祭姪文稿〉卷(758),唐代狂草藝術極致的懷素〈自敘帖〉卷(777),有神祕色彩的才女吳彩鸞,(活動於九世紀)的〈唐韻〉冊,都是流傳有緒,在書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烜赫名蹟。

只有短短40天展期,
期待朋友一趟故宮行,必能豐收而歸。

白玉堂前一樹梅,為誰零落為誰開。
唯有春風最相惜,一年一度一歸來。
論語學而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008-10-22 12:46:40
瑪友友
    秋聲輕攀心上愁
    桂茶馨甜可忘憂
    西風笑能解花語
    長堤寄情遣沙鷗

秋天閱讀愉快,讀冊人。
2008-10-19 10:50:33
版主回應
不風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節柯。
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

霜降時節,以茶會友。
2008-10-22 12:32:10
讀.冊.人
《自遣》
閉戶欲推愁,愁終不肯去。
底事春風來,留愁愁不住。
2008-10-20 17:27:38
讀.冊.人
慘慘秋陰綠樹昏,荒城高處閉柴門。
愁消日月忘身世,靜對溪山憶酒樽。
南去干戈何日解,東來馹騎此時奔。
誰將天下安危事,一把詩書子細論。
2008-10-20 17:42:05
讀.冊.人
《追悼》明 吳偉業
秋風蕭索響空幃,酒醒更殘淚滿衣。
辛苦共嘗偏早去,亂離知否得同歸。
君親有愧吾還在,生死無端事總非。
最是傷心看稚女,一窗燈火照鳴機。

作者:
吳偉業
1609~1672,字駿公,號梅村,江蘇大倉人。
明崇禎四年進士,官左庶子。弘光朝,任少詹事。入清順治時,官國子監祭酒,以母喪告假歸里。

其詩多以反映現實為主,早期作品風華絢麗,明亡後多激楚蒼涼之音,尤擅歌行,既委婉含蓄,又沈著痛快。有《梅村集》。《清史稿》卷484有傳。
2008-10-21 16:51:05
讀.冊.人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
當寺黮闇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
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
區區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
2008-10-21 17:34:40
讀.冊.人
少年不知秋,喜聞西風生。老大多感傷,畏此蟠蟀鳴。
況乃捨親友,抱病獨遠行。中夜臥不周,惻惻感我情。
起視天正黑。弱雲亂縱橫。似有霰雪飄,不復星斗明。
時節忽如此,重令壯心驚。諒無同憂人,樽酒安可傾。
2008-10-21 17:36:45
9999號
留篇題外話:
得知您前些月當爺爺了
很為您開心唷!
恭喜您這位新手爺爺了~^^
2008-10-21 21:13:25
版主回應
9999號 您好:

歡迎您來;
感謝您的細心與祝福。

小小生命是位可愛的孫子,雖然剛剛屆滿三個月,難能可貴的獨立,除了肚子餓,尿布濕跟想睡覺之外,一個人也不會哭鬧,總是不時活動他那可愛的小手手與雙腳舞動著,不時說著伊伊哦哦屬於他獨家體會的天語,看著他一天天的長大與聰慧的臉龐,生命是如此的奇妙,世世代代如此的傳承。

抱著孫子日益成長的健康小小身軀,手酸是難免,心中總有那份甜甜的幸福,無論自己人在何處,總會牽掛著可愛的小小生命,感謝老天的安排。

平安是福!
2008-10-22 12:25:39
將將ˇ
我是看標題才進來的
太深入了點:)
2008-10-28 00:49:03
讀.冊.人
故宮10月10日展出「晉唐法書名蹟展」特展,
即將於本週11/20日結束,歡迎對書法藝術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把握最後這幾天的時間欣賞,晉唐書蹟歷經千餘年流傳,因人為與時空因素,至今已十分稀少。

本次特展完整展出院藏十五件題為晉唐人墨蹟,另配合展出兩件相關拓本。其中唐摹〈快雪時晴帖〉冊、〈平安何如奉橘帖〉卷與〈遠宦帖〉卷等三件名蹟首次同時展出,為王羲之楷、行、草的典型代表作。此外,後人評為天下行書第二(僅次於蘭亭序)的顏真卿〈祭姪文稿〉卷,唐代狂草藝術極致的懷素〈自敘帖〉卷,有神祕色彩的才女吳彩鸞,(活動於九世紀)的〈唐韻〉冊,都是流傳有緒,在書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烜赫名蹟。

南朝(420-589)至隋唐(581-907),由帝王主導,進行王羲之等名家書蹟的收藏鑑定、編次裝帙及摹寫刻石,建立了以王羲之為模範的古典傳統。中唐以後,典雅精緻的宮廷書風轉變,平民書家在書法創作中,加入富於個人魅力的技藝表現,士人書家則著重於情性的表達,書家的人格、學識與修養成為書法藝術的重要評價內容,為後世士人書法開啟了新的契機。

本週低溫來襲,
提醒家中有高齡長輩與稚齡小小天使,都應該多多注意保暖與健康,祝福每位來訪的朋友們,健健康康,平安是福。
保重!
2008-11-17 16:50:50
貓姥
拜讀版主文章,領受如何讀冊。感恩。

日後將常造訪。感恩相邀分享浩瀚文海。
2011-04-15 09:19:39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