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詩人:塔可夫斯基用拍立得寫日記
書名:
《塔可夫斯基拍立得攝影集》
作者: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1986)
他捕捉生命一如鏡像,一如夢境。
俄國導演,也是影史上最偉大的導演之一,身兼作家及演員。
他一生只拍了七部電影,但每一部都讓他名留影史。
電影大師柏格曼曾說過:「竟然有人將我長久以來不知如何表達的種種都展現出來。我認為塔可夫斯基是最偉大的……他捕捉生命一如鏡像,一如夢境。」
塔可夫斯基生於蘇聯伏爾加河畔,父親是俄國一代名詩人阿爾謝尼.塔可夫斯基。
1962年,他的第一部作品《伊凡的少年時代》,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1981年,他決定永遠留在義大利,完成了電影《鄉愁》。
1985年,他完成最後一部電影《犧牲》,並完成電影藝術上的重要著作《雕刻時光》。
七部電影作品為:《伊凡的少年時代》《安德烈.盧布烈夫》《飛向太空》《鏡子》《潛行者》《鄉愁》《犧牲》。
譯者:
虹風
寫字以為生,閱讀以為生之源。
在語言的海裡感到存在,在閱讀的世界裡獲得安寧。 莫斯科大學語言系文學組碩士,永和社區大學文學閱讀講師,永和小小書房店主。blog.roodo.com/smallidea
內容介紹:
塔可夫斯基在這本書裡,向我們展示了拍立得的最大潛能:他的影像,似乎在那一刻捕捉了永恆。
「塔可夫斯基經常思考時光流逝之道,而這正是他想要的:停住時光,即便是以這些快速的拍立得影像……這些影像留給我們一種神祕而詩意的感受,一種與事物永別的哀傷。彷彿是安德烈想要盡快將自身的愉悅傳遞給他人。它們是拿來分享的事物,而不只是使他那停住時光的心願成真的方法。那感覺像是,深情的惜別。」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於1979-1984年間,在俄國及義大利拍下這60張拍立得。這一系列拍攝精巧的生活小品讓我們看到,這位導演不單是流動影像的大師,在捕捉靜止畫面上也同樣傑出。
第一部的相片攝於俄國,在塔可夫斯基的鄉間居所一帶,那曳長的陰影、晨霧間朦朧的樹影皆帶著熾熱哀愁,同時還有他妻子、兒子、愛犬的肖像,配上從他日後的日記裡摘錄出來的句子,畫面更添鄉愁。那些在義大利所拍的照片,則描繪了精緻細巧的靜物,及閃著微光的廢墟。
序:完完全全的沉陷
電影學者李泳泉
第一回見識塔可夫斯基的電影,我就完完全全沉陷了。
《鄉愁》的第一個畫面,濃重的晨霧罩籠著的托斯卡尼草原,分不清是藍黑抑或墨綠,直到那部黑色轎車停止了,方才辨認出車尾燈的冷紅。然後,在古雅空寂的旅棧中,凝視著哥查可夫掙扎於鄉愁與當下之間。我們,彷彿夢魘般耗盡氣力,心裡充滿了恐懼,因為這樣的經驗,不是夢,而是現實本身。塔可夫斯基就是有這樣的本事:不說故事,不講道理,惟讓我們直接體驗那意識的流動,直接感受那心靈的顯示。
在此種心理基礎上,我們便不難理解《伊凡的少年時代》不只細緻刻畫了戰火摧殘下被扭曲的童年,我們也可以從伊凡睡夢中,井邊撈星的夢境,具體而微地見證著犧牲和救贖的辯証。同樣地,我們發現,儘管取材和表層紋理似乎極為繁雜多樣,《安德烈?盧布烈夫》和《飛向太空》同樣探索了個人信念與周遭環境的傾軋,以及精神與物質的對立。
我們既驚懾於前者史詩般壯偉的視象,後者哲學性思維的拉扯,且細膩感受前者的時光悠悠與後者的款款深情。兩者都是宏觀中自有節奏,微觀中不乏詩趣。
塔可夫斯基既熾熱執著,又不憚反省。
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在為下一部奠基;每一部新作,都在嘗試新的可能。《鏡子》將自己的記憶和回想、夢魘和史實、音樂和詩篇相映相扣,令人目瞪口呆地、非常意識流地結合了極為抒情的實∕虛意象和十分震撼的新聞資料影像,成為一個在視覺上和結構上都飽滿豐實的整體。正如柏格曼所言:「他創造了嶄新的電影語言。」
自《潛行者》起,塔可夫斯基的攝影,已然近乎隨心所欲了。在色彩上,並未以黑白、彩色機械性地區分現在和過去、現實和想像、醒覺和幻夢;在攝影機運動上,或水平或垂直,或疾或徐,都順著意識的樣態作有機的呈現。是以,當我們隨著潛行者一行人搭著公車,大約四分鐘,從黑白到略略稀釋的彩色天地,彷彿,我們也開始進行了自我探索之旅。
最後,讓我們從《犧牲》的無數令人嘆為觀止的鏡頭中,凝視那個「逃難」畫面:驚惶的、穢污的人群向前慌奔著;翻覆的汽車、竄飛的屑紙。慢動作。黑白片。鏡頭由微俯角到鳥瞰。顫怖的嗓音。然後是安詳睡在玻璃上的男孩。玻璃上映此寧謐的古城的天空。一鏡到底。如此不著痕跡,如此出人意表。果真「捕捉生命一如倒映,一如夢境。」即將見識塔可夫斯基的拍立得攝影集,我期待著,再度完完全全的沉陷。
書摘:記憶之影-喬凡尼.齊亞拉蒙特
背景是蒼白的樺木林,一個美麗的女人坐在廊台的闌干上,露出淡淡微笑,嘴唇緊閉。一個年輕的軍人凝視著前方,肩膀上用背帶掛著一支槍關槍,熊皮軍帽上飾著紅軍五角星,帽緣下倔強的臉帶著深沉哀傷。一座老房子,木頭遭流逝的時光撕裂、磨蝕,沿著林蔭獨自佇立在樹林邊緣,浸沐於光輝中。
那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最為鍾愛的黑白影像,對他的命運至關重大:
他的母親瑪利亞.伊凡諾娃、父親阿爾謝尼、兒時在伊格納堤耶佛的家。塔可夫斯基從家族相簿挑出這些照片,再製之後貼在從不離身的黑色日記本裡。這是他生命中的連續影像,從過去喚來的存在,在這位導演拍攝《鏡子》一片時陪伴著他。那像一種可隨身攜帶的倒敘鏡頭,在他短暫的一生中,每逢思鄉時刻,便可一次次重播,直到他被放逐到義大利、於1986年12月29日在巴黎過世為止。
塔可夫斯基的藝術基礎是:接受同胞及家族的歷史、認同培育他的文化傳統,及對自由、對人類(依神的形象及外貌所塑)創造力的深切渴望與愛戀。他寫道:「在我所有的影片裡,嘗試去建立那維繫人類彼此的環節,對我而言是重要的……這些環節維繫我與人性,並使我們與周遭一切有所連結。我必須明白,在這個世界裡,我是個繼承者,因此我在這裡的存在,決非偶然……我一直覺得,確立自身歸屬於一個特定的傳統、文化、族群或思想,至為重要。」
接受、認同,並深愛其家族系譜的小影像,同樣也賦予這歸屬感生命力。這些日常生活的樸實痕跡,透過回憶來觀察,以記憶來檢視。正如貫穿《伊凡的少年時代》的連續夢境,使得小孤兒意識到自己的命運即為犧牲。《鏡子》亦是如此:確實重構這些黑白照片,作為場景設定的背景,藉此反映這個故事的關鍵時刻。
每一張相片都是瞬間的記憶之鏡,為過往留下靜止的痕跡,為滄海桑田留下永久的印記,為永遠從我們視野裡消失的人留下沉默的影像。相片單純地將過往保存下來,似乎僅證實人們的消失與死亡,也為那聯繫了我們與相片的情感、這些相片所屬的場所及事物,做下見證。
從這樣的觀點看來,記憶是根據必然的線性邏輯、大自然千古不變的法則、以悲劇形式來建構與主宰人類歷史的歐幾里德機械化因果論,透過外部現實強迫心靈接受的訊息記錄。塔可夫斯基說,藝術家必須「能超脫邏輯條理所設的局限,將生命中的無形聯結及潛在現象的深奧複雜與真相傳達出去。」身為巴斯特納克、曼德里施丹姆、阿赫瑪托娃以及茨維塔耶娃那一代大詩人之一的繼承者,哺育塔可夫斯基的,便是這「生命裡深奧又複雜的真相」。
對安德烈的父親──詩人阿爾謝尼.塔可夫斯基而言,「死亡並不存在/吾人皆不朽/萬物不朽。人於十七/抑或七十之齡,皆應無懼於死亡。 /僅生命與光明擁有真實,而黑暗與死亡只有虛無。/我們都已在海濱/並置身於曳網者之間/當不朽在他們身旁閃爍時。/住到屋裡,它將永不傾倒/無論如何,我將喚起任一世紀,/好進入其中,並建造我的屋宇。/你們的兒女與妻子便將如此/與我同桌而坐。/一張先祖與後嗣獨享的桌子。/未來正在發生。」
在這個家族譜系裡,阿爾謝尼之子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相信,「 藝術形象確保自我成長。這影像是穀粒,一個自我演化、反饋的有機體。它是真實生命的象徵,同時也與生命對抗。生命包含死亡,相形之下,生命的影像卻排除死亡,否則便是在死亡身上看見一種肯定生命的獨特潛力。無論藝術形象表達的內容為何(即使是毀滅或破壞),就定義而言,它是希望的化身,由信念所激發。藝術創作在定義上,是對死亡的否定。因此是樂觀的,儘管最終而言,藝術家可能是悲劇角色。」。
因而,在此傳統中,記憶之舉是藝術家從事創作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記憶是由意志及自我意識所推動的自我重喚,在自由的動力中產生。這種行為能讓我們面對各種現實,以及人類現實裡的情感、思想及決定。
記憶令人將自己置於自由這齣戲(善與惡的抉擇)的舞台中央,並允許自由將自身行為導向生命啟蒙,而非朝向死亡的孤寂與毀滅。對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而言,記憶是愛與慈悲的選擇、一場信念與希望的賭博,讓心靈從已然結束、消失與終止的事件造成的痛楚中解放,走向嶄新、截然不同,卻仍與此刻息息相關的開闊生活。
塔可夫斯基寫道:「我心儀那種隨時為更高目標效力的人,這人不願,甚或無法贊同廣受認可的世俗『道德』信條。此人明白,存在的意義首重與內在的邪惡奮戰,因而在一生中至少可以朝完美心靈邁前一步」。
由記憶觸發的心靈活動,透過回憶裡的客觀事實,令眼睛得以不受限於歐幾里德平面性的表象,望向更遠之處,看清人類及這個世界的命運真相,並於最終聚焦在明確的、已完成的現實影像上,如其自身所映照出來的無限與永恆那般生動鮮明且深邃的影像。這個影像,從個人自由的心靈最深處湧現,如同人性特質的基礎,由內散發光芒。
時光推移,影像因而創造、容納了它的創造者、它再現的對象及觀者,並將三者聚在單一時空上。如此,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得以在影片與相片之間往返,在他獨特、靈敏、戲劇化的光學影像創作之間移動,而創作的焦點已不只是放在歷史的悲劇上,也對準時光本身。
他強調:「人類既為血肉之軀,便需要時間,如此或許便能了解自己的實際存在。但我所想的,並非線性時間。線性時間意味著完成某件事情、執行某些動作的可能性。行動只是結果,我是從道德的角度來思考,是什麼緣由使人類成為人。歷史依然不是時間,進化也不是。這兩者都是結果。時間是一種狀態,是人類無畏火煉的靈魂棲身的火焰。」
由於拍立得貼近這個詩意的視覺理論,介於「絕對的時間」及「以記憶創作」這兩種經驗之間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創作的最後階段極為依賴拍立得相片:在俄國他決定要永遠離開祖國的那段時間,以及他在義大利拍攝《雕刻時光》(為義大利電視台所拍的影片)及《鄉愁》時,那時他尋找一個地方好讓他蓋一棟完全屬於自己的房子,除了要容納當時與他同遭放逐的妻子蕾瑞莎,還要庇護被蘇聯押為人質、與他天各一方的兒子安德烈與愛犬達克。
這些彩色相片,甚至比他日記本裡的黑白相片還要小。然而正是這樣處於視界邊緣的小尺寸,透過創作者的眼與心靈,以貼近、專注躬身的謙卑姿態,才引發出光線的全部力度與深度,造就了這些影像。
輕柔的光線瀰漫,如霧般漂浮在麥思諾耶周圍那由達克看守的遼闊平原上。夜光沿著帕拉河岸映射在水面上,水面比天空還亮,少年安德烈跟狗在那兒一同玩耍。一列列側光投射在樹林的草地上,如光環般環繞著站在俄國房子門口或在義大利倚牆佇立街頭的蕾瑞莎。晶瑩的光線穿透房裡的黑暗,洩露了一切人事物的沉寂:瓶裡的花、壺裡的水、盤子上的水果、廳中的椅子、他的妻子、他的兒子、演員安那托里.索忍尼辛,以及或在桌前專心寫字,或靜坐在教堂裡的劇作家托尼諾.圭拉。一如太陽能量般強烈的光線,從拉齊奧的山谷或巴紐‧維紐尼的聖凱瑟琳池旁教堂的正面反射開來,將一切丟進陰影裡。
在沒有地平線的情況下,亦即缺乏西式線性透視法中那指向無窮遠處的消失點時,光以相反的透視法(全然東正教或東方式的)映現出每張相片主角的輪廓,並將主角放入記憶的決定時刻中。這成為未來命運與無盡鄉愁的一瞥,而非不能挽回的過去與無法企及的距離所造成的遺憾。這些在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及拍立得影像裡栩栩如的完整片刻,轉化並且成為我們這些觀者沉思的完整片刻,使每個影像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成為我們個人經驗的回憶。
有翼天使停下歇息,在黑暗中發光,有如人間天堂的可見存在:一個紗幕蓋住的存在,一個無法描述的存在,除非經由行動,在我們的凝視中顯現另一個不可見的存在。
電影《鏡子》的場景裡,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自己演出其中一幕,他躺在醫院床上,右手握住一隻纖細的小鳥。他的生命終曲正是如此上演:在巴黎的病床上,在他逝世的那間房間裡,有隻小鳥每天早上從敞開的窗戶飛進來,與他相遇。
影像是真理的印記,上帝允許我們以盲目之眼,隱約瞥見。
目錄:塔可夫斯基用拍立得寫日記
深情的惜別
托尼諾.圭拉
俄國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義大利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記憶之影
喬凡尼.齊亞拉蒙特
照片說明
引言來源
小傳
閱讀歐普拉:給年輕人的三堂課
今年,五十四歲的歐普拉,終於在對史丹福大學畢業生的演講中,講述自己這個不漂亮、學歷也不好的黑人女性,是怎樣面對失敗?如何找到快樂的?
且聽她傳授的三堂課。
過去幾週,只要有人問我忙什麼?我說:我準備去史丹佛大學演講。事實上,我連田納西州立大學都沒有畢業。
其實,這整個世界,我們所居住的宇宙,就像個大教室,等著我們一個學分、一個學分去學習,有時必須重修、補考,甚至被當掉了。
我的秘訣是,毫不遲疑打開試卷,用真正的我去面對,從中學到自我改進,追求更深層次的理解、被理解,與成長。這跟我今天要談的三件事:感覺、失敗與快樂,息息相關。
第一課:誠實面對感覺
要講的第一課:就是相信你的「感覺」。
做你覺得有意義的事,不論領多少錢,每天的工作都像是一種賞賜。
可是,我們怎麼知道是對是錯?不要慌,你總是知道的。感覺,就像你生命中的GPS導航器,會引導你做或不做。你的情感會帶領你,竅門是每次做決定先管住你的自我(ego),細細問你的心。我做的每個對的決定,都來自內心的感覺。
當你不知道該如何做決定時,靜下來,完全地靜下來,直到你聽見自己內心的聲音。這不僅會改善你的生活,也會讓你的職場工作增加競爭力。今天,個人成功的路徑不再靠邏輯、規則、線性思考,而是感情、喜悅、動機。
另外,我必須重新定義「成功」。老實講,有錢真的不錯,我喜歡錢,特別是在買東西的時候。
但有很多錢並不表示你成功了。你不但得有錢,還得讓你的工作有意義,因為意義能帶給你真正的富足。當你的身邊充滿了你信任、珍惜的人,而他們也同樣珍惜你,這才是真正的財富。
第二課:從失敗中學功課
接著我要談談失敗。沒有任何人一生風平浪靜,每一次危機、每一個困境、每一度失意,我都會問自己:「你學到什麼?」只要你從摔跤中學到教訓,就站起來,拍拍灰塵,繼續走下去了。否則,失敗總是會換一種樣式,繼續出現在你面前,你得補考,考不過就得再考。
大家知道我在非洲為一貧如洗的女孩們辦學校。我發現我給她們的,遠不及她們給我的,那就是樂觀。這也是我今天要說的最後一課,如何尋找幸福?這聽起來是一個廣泛的大題目,但是有一個再簡單不過的方法。
有首詩寫道:「不要為贏得戰役而活,不要為結局而活,要為當下而活。」你得活在當下,因為不論過去有多少歡樂,現在都用不上。
同時,詩人也指出:不要只為自己而活。想要得到真正的快樂,除了活在當下,你還得為一個比自己更大的意義而活。往前行必須有所回饋,生命中最可貴的,就是你能夠回饋。
當你受傷,就去撫慰受傷的人。當你痛苦,就去幫助痛苦的人。當你陷入一團糟,唯一走出迷霧的辦法,就是帶別人走出迷霧。這個過程,讓你成為團體的一份子。
第三課:付出才是真正的快樂
因此,不論你在哪個領域,就讓你的工作,成為一種回饋。這將使你的生命更有價值,也會讓你感到快樂。我始終熱愛自己的脫口秀節目,但真正令我感到幸福的,是我不只在電視機鏡頭前工作,還能夠藉著節目行善。
閱讀陶淵明:發現《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佁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閱讀陶淵明:發現《桃花源詩》
《桃花源詩》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
黃綺之商山,伊人亦雲逝。
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
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俎豆獨古法,衣裳無新制。
童孺縱行歌,班白歡遊詣。
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
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
怡然有餘樂,於何榮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
願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
作者:名潛,字淵明。東晉潯陽柴桑人,名將陶侃的曾孫。早年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建威參軍及彭澤令等職,因與個性不合,不屑「為五斗米折腰」而歸隱。人格高潔,學問淵博,世稱靖節先生,為田園詩人之宗,名作「桃花源記」為隱逸思想的代表。
鍾嶸《詩品》,稱陶淵明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梁代昭明太子蕭統對陶淵明推崇備至:「其文章不群,詞採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杜甫詩云:「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此意陶潛解,吾生後汝期」。
宋代詩人蘇東坡對陶潛有很高的評價:「淵明詩初看似散緩,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遠,則所寓得其妙,造語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
人間詩詞:墨墨《桃花源詩》
《桃源行》 王維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
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
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雲中雞犬喧。
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
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間,更問神仙遂不還。
峽裏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
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
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遊衍。
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
常時只記入山深,清溪幾度到雲林。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古風》李白
鄭客西入關,行行未能已。
白馬華山君,相逢平原里。
璧遺鎬池君,明年祖龍死。
秦人相謂曰,吾屬可去矣。
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桃源行》王安石
望夷宮中鹿爲馬,秦人半死長城下。
避時不獨商山翁,亦有桃源種桃者。
此來種桃經幾春,採花食實枝爲薪。
兒孫生長與世隔,雖有父子無君臣。
漁郞漾舟迷逺近,花間相見因相問。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豈料今爲晉。
聞道長安吹戰塵,春風迴首一霑巾。
重華一去寧復得,天下紛紛經幾秦。
《桃花谿》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礬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桃花源詩》梅堯臣
鹿爲馬,龍爲虵,鳯皇避羅麟避罥。
天下逃難不知數,入海居嵓皆是家。
武陵源中深隱人,共將雞犬栽桃花。
花開記春不記歳,金椎自刼愽浪沙。
亦殊商顏採芝草,唯與少長親胡麻。
豈意異時漁者入,各各因問人閒賖。
秦已非秦孰爲漢,奚論魏晉如割瓜。
英雄滅盡有石闕,智惠屏去無年華。
俗骨思歸一相送,愼勿與世言雲霞。
出洞沿溪夢寐覺,物景都失同廻槎。
心寄草樹欲復徃,山幽水亂尋無涯。
《桃源行》 劉禹錫
漁舟何招招,浮在武陵水。
拖綸擲餌信流去,誤入桃源行數里。
清源尋盡花綿綿,踏花覓徑至洞前。
洞門蒼黑煙霧生,暗行數步逢虛明。
俗人毛骨驚仙子,爭來致詞何至此。
須臾皆破冰雪顏,笑語委曲問世間,
因嗟隱身來種玉,不知人世如風燭。
筵羞石髓勸客餐,鐙爇松脂留客宿。
雞聲犬聲遙相聞,曉光蔥籠開五雲。
漁人振衣起出戶,滿庭無路花紛紛。
翻然恐迷鄉縣處,一息不肯桃源住。
桃花滿溪水似鏡,塵心如垢洗不去。
仙家一齣尋無蹤,至今水流山重重。
閱讀陶淵明:發現《五柳先生傳》
《五柳先生傳》陶淵明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
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貧,不能恆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嘗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有言:「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飲酒》陶潛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作者:陶潛,字淵明。東晉潯陽柴桑人,名將陶侃的曾孫。因與個性不合,不屑「為五斗米折腰」而歸隱。人格高潔,學問淵博,世稱靖節先生,為田園詩人之宗,名作「桃花源記」為隱逸思想的代表。這首詩千百年來為人所讚賞,詩中表達了詩人超然物外的思想情趣。「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語則已達「無我之境」。
《歸園田居五首》
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抱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
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
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其四︰
久去山澤遊,浪莽林野娛。
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隴間,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
借問採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歿無復餘。
一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
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其五︰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
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雙雞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這一組五首的詩歌大多認為是陶淵明,表現歸隱田園後心境的作品。
生日感言:不記人間落葉時。
《歸去來辭》陶淵明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搖搖以輕揚,風飄飄而吹衣。
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恆。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遺,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邱。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羨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以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仗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