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虎生豐:「台灣史懷哲」徐超斌醫師
台東縣達仁鄉衛生所主任徐超斌有多種面相。徐超斌醫師在台東縣達仁鄉民的心中,不僅是醫師,還是朋友—值得信賴的朋友。 在病患眼中,他是和氣細心的醫師;在衛生所人員眼中,他是嚴謹、客氣、熱心的主任。
台東縣達仁鄉衛生所主任徐超斌放棄大醫院高薪,毅然回鄉服務,每月環山看診路程足可環島四次;四年前過勞中風,倒在急救站內,左半身癱瘓。如今他單手開車,依舊翻越一座座山頭行醫。
「如果連我都不願意回來,還有誰會來?」大病後他不改初衷,贏得「台灣史懷哲」封號。他也是達仁鄉四千多名居民,唯一的醫師。 四十三歲的徐超斌達仁鄉土坂村人,行醫十三年,回到台東服務已經七年半,去年寶瓶文化事業為他出書,稱揚他是年輕醫師的典範。
徐超斌原在奇美醫院急診室服務,僅僅三年從住院醫師升到主治醫師。他說,有天看見台東達仁鄉衛生所徵求醫師,「同事都在問『那是哪裡?』我掙扎很久,考慮了快半年,有次夢見小時候的情景,醒來就決心回鄉。」徐超斌十歲以後就在外地求學、工作,「剛回來時,看見衛生所老舊的建築和設備,薪水只有過去的四分之一,每次拿到薪資單,總是問自己『真的不後悔嗎?』也總是在看見病患的笑容後拋到腦後」。
新化部落族人說,部落裡有位年近九十的邱老太太,一直是徐超斌的忠實病患,每星期固定到村裡的衛生室報到。她常對晚輩說:「過去醫生都不會說排灣話,每次我講的,他們都聽不懂,有徐醫生真好!」
雖然邱老太太住處離衛生室僅兩百公尺,但她單獨走卻要花費近廿分鐘;徐超斌發現後,有次特地多開一星期的藥量,省得她往返辛苦,結果下次見面時挨了罵。她抱怨:「開那麼多藥,害我上星期不能來看病,在家裡找不到人說話很無聊。」
達仁鄉衛生所護士透露,「病患對徐醫師太信賴,讓他忙得停不下來」,曾有一次,徐醫師到外地出差,休診三天又逢周休二日,復診後治療一名頭部外傷病人,發現患者頭皮有六公分撕裂傷,血流得把頭髮黏成一團。患者對徐醫師說:「衛生所的人告訴我你不在,我想等你回來幫我處理傷口,因為我只信任你。」
鄉內朱老先生是帕金森氏症患者,又因肺病及痛風不良於行,每周都會到土坂衛生室掛號拿藥,有次他病情惡化,拒絕搭救護車就醫,只是不斷說著「燒餅!燒餅!我只要燒餅!」家人疑惑很久,最後還才發現他說的是「超斌」。 如今徐超斌僅有右手活動自如,卻仍有不少過去接受過他手術的病患,還是指名要他動刀。徐超斌不僅一次疑惑:「究竟是我太勇敢,還是他們太有勇氣?」
在親友眼中,是不折不扣的傻子。這個人根本就是個笨蛋,放著醫學中心主治醫師的前途不要,跑來台東當衛生所主任。每個月薪水少了卅幾萬元,還要受官僚的氣,為了病人搞到自己中風,還差點因此被開除。」他的朋友每說每搖頭,「每次講到這個,他就扯到別的地方,真是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徐超斌醫師曾經說過,「只剩右手右腳的我,活著是否還能感動別人,才是我念茲在茲的」;這話道盡他堅持付出的理念。 他總是不厭其煩向病患詢問各種症狀,和病患對答就像朋友一般親切自然,偶爾還會開玩笑。有人關心他的感情生活,他笑答:「我現在沒結婚。」有許多病患其實病情並不嚴重,但還是從二、三十公里外跑到衛生所,就只為了和他聊天。
達仁鄉民談起徐超斌,都說「那個超人醫生哦!」先前徐超斌過勞中風時,差點被衛生局撤換職位,鄉民和衛生局力抗,半年後才等到他復健回來,「我們只要超人醫生,要接他的人,也要他(徐超斌)說了才算」。
「在西部很多病患和醫師是對立的關係」,徐超斌說,在台東病患和醫師卻是朋友,全鄉的人幾乎他都認識,「交了很多朋友,大大彌補了我薪水縮水的痛苦」。
他曾因趕著治療病患,撞壞兩輛轎車,自己也受傷,平均每月車子的里程數都在四千到五千公里,「就當成是環島四、五次吧!」他更規畫夜診服務,每星期五天義務駐診山區,「家,只是睡覺的地方」。
自恃年輕日夜拚命,九十五年九月一個凌晨,他連續工作八十七小時後,突覺頭痛,倒在大武急救站,「救護車送我急救途中,我一直想著怎麼辦?那些信任我的病人要去哪裡看病?」他的身體左側癱瘓,復健後僅恢復行走功能,成了單手行醫奉獻的「台灣史懷哲」。 福虎生豐:徐超斌醫師「守護4141個心跳」
書名:
守護4141個心跳
作者:
徐超斌醫師 1967年出生,是大家口中的超人醫生。畢業於台北醫學院(現為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曾擔任奇美醫院急診主治醫師,擁有嗅出死亡味道的特殊天賦,以及快速精準判斷病情的能力。 從小功課優異,小學畢業獲智育獎,國中畢業獲教育局長獎。小妹的早逝,讓他立下當醫生的宏願。醫學系畢業後,他選擇最具挑戰性、壓力最大的急診室。 2000年12月,他升任主治醫師,創下奇美醫院有史以來在3年內升上主治醫師的紀錄,也成了全院第一位內外科兼修的急診專科醫師。 因為是公費生,需服務7年,儘管有其他更優渥、高薪的選擇,他仍在2002年6月回到自己家鄉台東達仁,擔任衛生所醫師兼主任,一方面將簡陋的衛生所改建成醫療大樓,一方面加開夜間和假日門診,更積極推動24小時急診服務,因為他希望當年小妹的悲劇不會發生在任何人身上。 是這一份拚搏與付出,24小時的大武急救站在2006年3月成立,醫療大樓在2009年2月啟用,但他卻在2006年9月18日凌晨因超時過量的工作而中風倒下。 休養6個半月後,雖然失去身體左半側的功能,卻讓他與病患更站在一起,也讓他更能體會病患的痛苦。2009年6月服務期滿,即使有三家大醫院、一家診所高薪邀約,他仍然選擇留下,照顧這群需要且信賴他的病患。
徐醫師讓我們看見在白袍下,一顆熱血、悲憫,且能感同身受病患痛苦的醫者之心。
內容介紹:
今年最撼動人心,一位捨不得病人受苦的醫師。 他沒忘記當醫生的最初衷,他是台灣的史懷哲。 這條山路,你在地圖上必須費心尋找,他卻放棄大醫院的高薪,來到自來水都接不到的小村。 醫療資源貧乏,他拚命工作。無分假日,一天16小時,一星期環山看診的車程恰好環台一周,即使39歲盛年,他累到中風倒下,心中放不下的只有他的病人。現在,他用可以自主的右手右腳,診車依然翻越蜿蜒山脈。他是台灣的史懷哲,是年輕醫師可以學習的典範,他是徐超斌。 2006年9月18日凌晨一點,當我們都安穩地在睡夢中,一如往常,剛看完最後一位病人的徐醫師,卻在他一手創立的大武急救站突然倒下。那年,他39歲。在救護車上,他沒有一刻擔心自己的安危。他滿心懸念,達仁的民眾怎麼辦?他們要找誰看病? 「醫生,當年是你把我救回來的。我永遠記得那一天,因為在你救活我的三天後,就聽到你倒下的消息。當時我哭了好久,暗中埋怨上帝,為什麼倒下去的人不是我,而是你這個照顧病人的醫生?」 當台北市每62人擁有1位醫師,台東達仁鄉4141人,卻只有1位徐醫師。 擁有嗅出死亡味道天賦的前奇美主治醫師徐超斌,為解決醫療資源貧乏,7年來,日日夜夜,開車翻過好幾座山,為病患看診。他希望任何時間民眾有病痛,都別怕,因為有他在,更無須擔心半夜生病或發生意外,會因為車程太過遙遠而枉送性命。他的傻勁與拚勁,24小時急救站、夜間及假日門診、巡迴醫療終於成立,搖搖欲墜的衛生所更有嶄新面貌。 我們看見最動人,早已超越醫病關係的互信情誼:一對夫妻,即使搬離達仁,仍不遠千里從台中來找徐醫師;一位病患,特地到衛生所,就只為了對徐醫師說聲「謝謝」;而當徐醫師病倒,更有許多人默默為他祈禱擔憂流淚。 徐醫師說是這些民眾教會他如何做一個好醫生,也是讓他再站起來的力量,他又怎能不用生命守護? 本書特色 : 根據台大醫管所調查,近七成民眾認為,好醫生的第一條件是關心病人,而徐醫師不只關心病人,他總是花更多時間,體貼病人的需要。他的將心比心,連病患都深受感動。 徐醫師的故事,讓我們深刻了解,究竟我們的社會需要什麼樣的醫師,而他義無反顧的付出,更讓我們看見一位將病人放在手心,願意和民眾搏感情的醫師。
福虎生豐:徐超斌醫師「守護4141個心跳」
推薦序:台灣需要這樣的醫師 出版社寄來此書的初稿,我一開始讀就不能釋手,因為我從書中字裡行間看到了一位醫界的典範。
我們常常說,一位好醫師不但要具備優良的專業知識與技術外,還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並且要處處站在病人的立場設想,才能了解病人的需求,更要說服整個醫療團隊,包括醫護、行政人員與他密切合作,以提供給病人周延而完善的照護。出眾的醫師往往是為病人做出超出本分的工作,因而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經常在這種情形下,才能把可能失去的病人挽救回來。病人如果碰到這樣的醫師,可真是福氣。
徐醫師在醫學生時代,臨床實習的時候,「就與護理人員建立起良好的互動關係,也因為這層關係,許多醫師叫不動的護士,我卻輕易就可以求得幫忙,甚至有些護士會在我忙不過來時主動前來協助。」他又說:「我從未對護理人員咆哮、責難,所以,每當我看到一些大牌醫生,脾氣來時,對護士怒罵、丟病歷或摔器械,心中總是不解,醫護本是一體。要拯救病人,並不是一個拿著手術刀的醫生就能完成,護士、助手等人的協助,都對病人的生死起著關鍵的作用。醫生與護士應該屬於同一個團隊,共同為病人的健康努力打拚。」一位醫學生竟然比他的老師更有智慧、更為成熟,怎不叫人感佩?顯然,當一個有正向思考能力的人,從負面的「教材」也能學到東西。
當徐醫師決心回鄉服務原住民同胞,在奇美急診室工作的最後一天,「與我一起上班的住院醫師,可能消受不了大量湧入的病患,每當檢傷護士推病人到診區時,立刻大聲抱怨檢傷護士:「別再推床進來了,這裡嚴重塞車了。」我見狀,馬上出言制止:「沒關係,推過來,我來處理。」因此徐醫師就無法準時下班,但是,他離開時,心安理得。而且,我相信他的言行,必定給了那位住院醫師一個印象深刻的身教。
從他回鄉在基層照顧病人的經驗中,徐醫師更領悟到「一般民眾不像醫生擁有醫學常識,所以面對一些醫療情況常常會不知所措,但其實只要我們醫護人員能設身處地,多以同理心,將心比比地站在他們的立場,多為他們設想一點或多做一點,即使只是簡單幾句話的提醒、叮嚀或建議,我相信對病人的幫助都很大,尤其在心理層面上,畢竟醫療不只是醫治身體上的病痛,也應該包括安撫病人的心、家屬的心。」徐醫師是如此體貼病人,難怪徐醫師的病人把他當做生命最重要的依靠。
我非常同意他說:「我開的藥再平常不過,只要稍有本事的醫生都會開,你們覺得我開的藥很好、很有效,那是因為我願意耐心地傾聽你們訴說病痛,你們相當信任我,而也許,這就是所謂神醫的祕密。」
然而,醫師也是人,在他三十九歲突然中風,而失去左邊身體的功能後,難免有挫折感,有低潮,甚至有自殺的念頭,但是,每每看到病人對他的需要、信賴,以及真誠的關心,終究讓他體會到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最後,他說「真正讓我得以成長的,卻是那些無以計數病情又千變萬化的病人,他們才是在我背後推動我往前進的最好導師。」的確,病人是醫師最好的老師。我們越用心去了解每一位病人,我們專業的成長越快。
我自己很幸運地在行醫的初期就遇到了數位令我感佩的典範,而逐漸領悟到從事醫療工作的真諦。然而,徐醫師在很多方面表現出超出一般人的智慧。顯然,對他而言,醫療素養就是他的本性,做起來就是那麼地自然。
讀後,我真希望有機會進一步認識徐醫師。謹在此祝福他身體健康,期許他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因為,台灣需要更多像徐醫師一樣的醫師。
黃達夫(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