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10-18 11:37:50| 人氣88,129| 回應22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懷念身影:敬悼「經營之神」王永慶先生


永別「經營之神」: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在美辭世,享壽九十二歲

有「經營之神」美譽的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昨天(美國時間十五日上午九時卅八分)在美國新澤西州住宅因心肺衰竭過世,享壽九十二歲。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感嘆的說:「王永慶先生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他也是那個時代政治界、企業界眾多巨人中,最後一個過世的巨人。」 

王永慶的靈柩昨天上午由夫人李寶珠、女兒王瑞華等親人護送搭長榮班機返台,預定今天上午六點抵達桃園機場,將直接移往設於林口長庚大學的靈堂。靈堂預定周六(十八日)上午八點開放弔唁。  

台塑表示,因為金融風暴影響,王永慶關切美國的業務,雖然醫生與家人反對他長程飛行,他仍堅持親自走一趟視察業務。  

王永慶十一日抵美,住新澤西州美國台塑總部附近的王瑞華家。前一天晚上,與台塑高層主管在家共進晚餐,還喝了一點酒後入睡,十五日上午七點十分左右突然發現他因呼吸道堵塞,身體發黑、沒有反應,急電醫生搶救,送往附近醫院救治無效,院方於上午九時卅八分宣告死亡。  

據指出,王永慶安詳過世,離世前,「三娘」李寶珠、女兒王瑞華及女婿楊定一等親人隨侍在側。  

王永慶民國六年生於台北縣新店,十五歲靠父親借貸兩百元開米店起家,逐漸嶄露頭角,五十四年前創辦台塑公司,隨後成立南亞、台化、台塑化等石化企業,再擴及醫療、鋼鐵、生技、火力發電、汽車、電子、矽晶等產業,建立台灣製造業龍頭台塑王國,集團年營收逾兩兆元。


  
懷念身影:王永慶辭世 ,朝野同表哀悼
 
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辭世,政治界、朝野立委不分藍綠昨(16)日聞訊,同感哀悼不捨。 國民黨主席吳伯雄說,王永慶終其一生奮鬥不懈、刻苦耐勞的精神,就是最珍貴的台灣精神。 他指出,台灣歷經風雨飄搖困境的數十年期間,王永慶不屈不撓、在逆境中創新發展,以「立足台灣、布局全球」的前瞻性和大格局,帶領集團邁向更高峰,一生足以作為現代年輕人學習榜樣。
 
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聞訊感到震驚,他推崇王永慶為人處世的堅持及經營企業的魄力,足為後世典範。他認為,王永慶與世長辭,對台灣經濟發展的經驗傳承是一大損失。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盛讚王永慶對台灣經濟的卓越貢獻,是深化台灣價值的具體行動者。她說,王永慶勤勞樸實的人生哲學,追根究底的作事態度,他常提筆為文、針砭時政,也照顧弱勢、設立社福醫療機構,將成為後人所學習景仰的典範。
 
立法院長王金平說,王永慶逝世是台灣一大損失,他對台灣經濟發展的貢獻卓著,無人能出其右,推崇他為人正直,在企業經營上能吸收新知、決斷力強,經營之神當之無愧。 國民黨書記長張碩文說,王永慶對石化業貢獻卓著,台塑日前曾向經濟部提出六輕五期擴廠計畫,但環保署與經濟部傾向不同意,他無法在生前看到台塑六輕擴廠,或許是最大的遺憾。
 
 
懷念身影:許信良,感恩當年義助
台塑大家長王永慶逝世,曾任民進黨主席的前總統府資政許信良昨天透露三十年前王永慶不畏當時獨裁的國民黨政權,對他仗義相助的故事。 
 
許信良說,民國六十八年他擔任桃園縣長時,參加高雄橋頭鄉聲援余登發的抗議遊行,遭到國民黨強烈打壓。在他遭彈劾、休職兩年處分前約一個月時,突然接到王永慶邀請到他家餐敘。 許信良回憶,當年還是國民黨威權統治的時代,王永慶那場飯局也邀了包括參謀總長黎玉璽、教育部長朱匯森等多位黨政要員,當他抵達王家時,門外是三步一哨、五步一崗,氣氛非常不尋常。許信良對自己這個被視為異議份子的人能受邀與黨政高層同桌吃飯,深感訝異。
 
更讓許信良驚訝的是,王永慶帶著他向國民黨要員一一敬酒,強調許參加橋頭抗爭只是件小事,希望政府不要小題大作,能夠與許和解,護許之情溢於言表。在當時政治氣氛下,王永慶願意出面緩頰、調解,關懷晚輩的作為讓許信良感懷至今。
 
從小與王永慶在中山北路當鄰居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也推崇王永慶展現的企業家精神是後人的典範,更是深化台灣價值的具體行動者。台塑走過的路,是台灣經濟史的縮影;王永慶辭世,讓台灣失去一位真正的企業家。
 

懷念身影:巨人長眠 張忠謀感嘆、郭台銘悲慟
 
台塑企業創辦人王永慶逝世,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昨(16)日在2008年最佳聲望標竿企業頒獎典禮感嘆的說:「王先生是一代的巨人,他的過世也象徵一個時代的終結。」行政院副院長邱正雄則說;「王永慶是社會的標竿。」
 
王永慶辭世消息傳出,許多企業家都表示驚訝且遺憾。《天下雜誌》昨天舉行2008年最佳聲望標竿企業晚宴上,這個消息成為席間談話主題,《天下雜誌》更臨時製作王永慶生前的訪問片段,與在場企業主共同緬懷。
 
張忠謀對王永慶過世相當有感觸,他說:「王永慶先生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他也是那個時代在政治界、企業界眾多巨人中,最後一個過世的時代巨人。」
 
邱正雄則感慨的表示,「台灣失去一位傑出的企業家」。邱正雄回憶,民國87年擔任財政部長時,與現任副總統蕭萬長到台塑石化六輕廠拜訪王永慶時,王永慶對台灣經濟建設有很深入的想法,並提出「台灣除了基礎建設外,製造業與服務業都要能降低成本,對台灣經濟成長會有更大幫助」。 邱正雄表示,王永慶當年為興建六輕,把所有股票拿去抵押借款,是在孤注一擲、沒有後路的態度下,才能成就今日台塑石化王國。
 
天下雜誌群董事長殷允芃表示,王永慶除事業上有成就,對社會公益更有貢獻,包括醫療、教育、社會公益都持續投入,這是企業界典範。潤泰創新董事長劉忠賢認為,王永慶把企業經營哲學融入生活,凡事講究「合理化」,對所有企業都適用,而且是很重要的精髓。
 
鴻海精密董事長郭台銘昨(16)日以「我個人感到非常、非常的悲慟」,形容他聽到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過世的心情。郭台銘推崇王永慶是「台灣工業之父」,並以「堅、苦、卓、絕」形容王永慶的一生。 郭台銘說,王永慶是「台灣工業之父」,更是世代產業最偉大的導師,也是他最崇拜的企業家,王永慶這位企業巨星殞落,是產業最大的損失,更令他感到非常悲慟。
 
郭台銘表示,王永慶的一生是「堅、苦、卓、絕」最佳的寫照。「堅」是指王永慶一生相信公理正義,不投機、不取巧,為了堅持做「對」的事,經常不惜打破體制。「苦」是指王永慶從小過著困「苦」的生活,五歲就撿煤賣錢補貼家用,年幼喪父後,每天扛50公斤飼料回家養豬外,賣茶、賣米,之後開碾米廠逐步發跡的奮鬥過程。
 
「卓」是指王永慶在產業領域下,是推動「合理化」管理的最佳典範,台塑集團追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合理化企業精神,並執行長達50年以上,是企業絕無僅有的表率,台塑的管理文化更長年是產業各界學習的榜樣。「絕」則是王永慶在台灣產業界「絕」無僅有,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郭台銘與王永慶雖然相差30歲,但近年郭台銘稱霸全球資訊代工產業,在業界也有「資訊業王永慶」之稱,郭台銘過去也曾多次表達對王永慶的推崇,認為王永慶對台灣有極大貢獻。 郭台銘昨天多次強調,王永慶是現代年輕後進最佳學習對象,他個人也深受到王永慶的精神感召,他相信只要學習王永慶先生的精神,必能打破台灣目前的困境,創造台灣光明的未來。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蕭萬長-推動六輕 他極有遠見
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辭世,財經產業界人士更是感嘆不捨。副總統蕭萬長說,在國貿局任職時即認識王永慶,有長達三十多年的情誼,他推崇王永慶對於台灣企業啟發很大。當年推動六輕的波折,蕭萬長透露,台塑因而有意前往對岸發展海滄計畫,是他託友人帶親筆函給王永慶,才說服王回心轉意,決定根留台灣。隨後,延宕多時的六輕計畫改在雲林麥寮實現。
 
麥寮六輕計畫始於前行政院長郝柏村,郝柏村昨天回憶說,當時王永慶因為投資大陸,擔心政府會限制他的行動,因此避居美國達兩年之久。郝柏村說:「我派人向他保證:你回來,沒有問題,我保證你不會有事。」
 
郝柏村表示,得到這項保證,王永慶放心全力推動六輕在麥寮建廠,「政府只借錢給他,自己不花一文錢」,完成這個規模龐大的計畫,連帶也促進地方繁榮。
 
因六輕計畫與王永慶訂交的還有當時工業局長、現任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對於王永慶極力鼓吹廠商進軍大陸,江丙坤感慨地說,如果當時政府呼應王的主張,台灣在大陸獲得的經濟利益絕對超過現在。另一讓江丙坤印象深刻的,是一九九四年為了改善中日貿易逆差,接受統一集團董事長高清愿建議籌組亞太投資公司,引進日本技術,預計募集一百億台幣資金。江丙坤說,當年他遍訪企業募集資金,和王永慶面談時,王永慶一口答應補足不夠的額度,「那種義氣真的很少見。」
 
經濟部長尹啟銘、經建會主委陳添枝都表示,像王永慶這樣有遠見、氣魄、意志力的企業家,台灣不容易有第二個了。 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昨天說,他曾經幾次和王永慶一起進餐,發現王永慶喝咖啡時,奶球、糖包會倒得乾乾淨淨,「一點也不剩!」如此樸實,令他非常敬佩。
 
人在北京參加三三會參訪活動的中信金控董事長辜濂松、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陳藹玲等企業界人士都表示王永慶是台灣經濟的推手,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更稱王永慶為「時代的巨人」。
 
 
懷念身影:點燃原住民部落的明燈
 
在原住民部落裡,因為王永慶,讓許多孩子看見希望與未來!
國中畢業後,獨自離開部落來到台北縣明志技術學院(高工部)就讀。來到明志,才得知這間學校是小時候常聽老師提到的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所創立。 當時感到非常榮幸,但也不禁問:「為什麼從學費、伙食到住宿完全免費,甚至有機會領到台塑企業實習零用錢呢?」這樣的恩澤,全都是王董事長給予的。
 
歷經日本殖民及國民政府統治的王董事長深信環境對個人及族群發展有重大影響,他認為人不應該有「上等人、下等人」之分,聰明才智也沒有太大差別。因此秉持著「給原住民平等立足點」的理念,提供了遠比政府或其他民間企業還更好的機會,點亮黑暗的原住民部落一盞明燈。
 
民國八十五年開始,在長庚護專招收每年近兩百位原住民少女,又在明志工專招收每年約一百位五專部學生及原住民青年技術訓練班學員。當時的明志在五專聯招是招收六百分的學生,對於教育環境落後的原住民學生來說根本遙不可及,但因王董事長的美意,得以讓原住民學生進入知名的明志工專就讀。而原住民青年技訓班學員結訓取得證照之後,即能進入台塑企業工作,大大提升原住民就業機會。
 
曾有位卅五歲已婚有兒女的原住民學員在報考技訓班面試時提到:「我在工地打零工,哪邊有工作,就到哪邊去,居無定所。因此,我來報考是想學得一技之長,結訓後可以在王永慶的企業工作。雖然我已經卅五歲,但這是我重新開始的機會,希望各位口試委員給我這機會好嗎?」
八十六年起成立明志工專附設高工部每年提供近百位原住民族學生就讀;九十三年起又提供明志科技大學四技原住民學生每年五、六十位名額…。種種免費就學機會,一年有近兩千位原住民學子受益。
 
曾有記者訪問王董事長問到:「您個人或集團每年花費多少在原住民身上?這種大手筆的教育與職業訓練會繼續下去嗎?」他的回答令人感動,「不多、不多,就算一、兩億也不多;這些工作會持續推展下去。」王董事長也說過,雖然原住民學生剛進學校時功課跟不上,但是一年之後差距一定會拉近,他相信只要給原住民機會就能出頭。
 
記得五年前高工部畢業時,是我生平第一次近距離見到王董事長。代表高工部學生上台領取畢業證書後準備下台的我,看到前面坐的就是董事長本尊,讓我停下腳步深深的向他一鞠躬,沒想到他年邁的身軀竟然也站起來回禮,德高望重的長者此動作正凸顯其謙卑的胸襟與氣度,這一幕令我永生難忘。
 
在明志的歲月,永遠記得王董事長告訴我們的每一句話:「漢人可以做到的,你們(原住民學生)一定也行」、「越窮困越要認真苦幹,才能讓貧窮的原住民有轉型的契機,努力奮發圖強,讓人刮目相看,才能改變人們對於原住民的看法,我給予你們機會只是開始,過程你們一定要去把握…。」
 
王董事長往生的消息,震驚校園。尤其歷屆受過王董事長提攜的原住民學子,宛如青天霹靂,痛失家長的哀慟。我們謹記「勤勞樸實」的校訓,相信所有蒙受恩澤的原住民學子,在數年奮鬥、立足社會後,都會記得這位貧窮出身的平凡偉人,如何在累積財富之後,仍能還富於民。
 
我以嚮往、禮讚的心情,表達對王董事長長期關懷原住民部落的崇高敬意,驗證用心付出專精學習,原住民也能拓展自己的一片天。
 
 
奮鬥故事:茶農之子 200元到3兆王朝
 
王永慶家族祖籍福建泉州府安溪縣金田鄉,曾祖父王天來是在清道光年間,跨越「黑水溝(即台灣海峽)」,移居到台灣目前的台北縣新店直潭。
 
王永慶祖父王添泉,是王天來的四子;父親王長庚,是王添泉的次子。王家在臺早期主要以種茶為生,到了王長庚這一輩仍是個貧苦茶農,整年辛苦勞動,卻只能勉強度日。1917年1月9日,王永慶就出生在這樣的窮苦茶農家庭。
 
王永慶在年紀僅5歲時,就得跟著父母一起上山,撿煤賣錢補貼家用;雖然7歲就開始上小學,但每天上學前還得先幫家裏做好多事,其中將水缸的水打滿是必做工作;後來母親生了妹妹,王永慶每天放學後,還得扛一袋重達50斤重的飼料回家餵豬。 小學畢業後,由於家裏供不起他繼續上學,王永慶就在父親的茶田裏打雜。1931年,年僅15歲的王永慶,在叔叔幫助下,在嘉義找到一家米店打工,管吃管住,月工資40元。
 
王永慶邊幹活邊學習,每天關門後看老闆怎麼記賬、如何核算成本。他每晚睡覺時就想一天所做過的事,並回想老闆的每個動作、每句話,就這樣在春節回家前,王永慶就籌劃自己要開米店。1932年,他在父母親戚的支援下,帶著家裏湊足的200元和兩個弟弟,到嘉義開米店。
 
經營米店,賺進並積累一些資金,他遂購進碾米設備,在嘉義建了一家碾米廠,但是1941年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人實施「共進共販」,王永慶的碾米廠和米店都被迫關門。
 
碾米廠和米店關門後,王永慶開過兩個磚廠,但因污染稻米等原因,被迫關門。 偶然的機會,王永慶發現鄉下每戶人家養的雞、鴨、鵝,因糧食短缺沒有足夠的食物,都骨瘦如柴故沒人願意收購。王永慶就試著用菜根和粗葉,再去碾米廠買些碎米和稻殼,磨碎了混在一起餵鵝,結果成功了。 於是王永慶大量向農戶收購瘦鵝,集中飼養兩個月後,等成了有七、八斤重的肥鵝再出售,結果發了一筆小財。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台灣重新回到了祖國懷抱;1946年初王永慶在嘉義車站附近投資興建台灣最大的碾米廠。 1947年2月28日,二二八事件發生,國民政府加強在台灣軍事統治,對糧食等重要物資嚴加控制,嚴禁越區運輸糧食;1947年3月11日,王永慶在運回了一車稻穀後被警局以越區運糧的罪名,拘禁29天。出獄後決定放棄米生意。
 
此後,王永慶開始轉換經營起木材生意,初期由於缺乏經驗,落得血本無歸,幸好在林姓友人的相助下,才得以度過難關,並從原來的木材買賣發展為收購原木與委託加工經營業務。
 
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全力建設台灣,木材價格飛漲,王永慶充分利用機會,迅速發展,從一個小商人發展成為大商人。不過,這時候他也查覺到,繼續做木材生意的風險和危機,所以開始積極準備把資金投入工業。
 
1953年,國民政府設立「經濟安全委員會」,負責擬定玻璃、紡織、人造纖維、塑膠原料、水泥等建設計劃,並獲得美國政府答應援助5000萬美元用於建設。當時王永慶想申請的項目都別人先給佔了,最後只剩下塑膠廠項目可選擇。
 
1954年,王永慶登記設立「台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這是「台塑集團」發跡的開始。 
從15歲就離鄉到到嘉義闖天下,王永慶連作夢都沒有料到自己竟然會創下每年營業規模三兆元的「台塑集團」傳奇,自己也贏得「經營之神」的美譽。
 
 台塑集團目前是王永慶與弟弟王永在兩支家族共同治理。
王永慶先後娶有三房妻室,元配郭月蘭沒有生育;二房廖嬌生有兩男三女,分別是王文洋、王文祥、王貴雲、王雪齡與王雪紅。三房(即三娘)李寶珠則生有4女,分別是王瑞華、王瑞瑜、王瑞惠與王瑞容。
 
王永慶弟弟王永在,比他小5歲,原任台塑集團副董事長,是陪伴王永慶時間最長的事業搭檔,兄弟倆一靜一動,王永慶負責規劃事業的發展方向以及制度建立,王永在則負責落實和執行,兩人的默契及信任難能可貴。
 
 
王永慶(左三),三娘李寶珠(右三)和子女參加台塑運動會五千公尺長跑。
 
 
家庭結構:娶妻三房 ,王永慶與他的子女們
經營之神王永慶先後娶有三位太太,分別是郭月蘭、廖嬌與李寶珠。大房郭月蘭是一位童養媳,未能為王家生兒育女,二房廖嬌為王家生下了2男3女,三房李寶珠則生下了5位千金。其中王文洋、王雪齡與王雪紅皆為二房所生。
 
大房郭月蘭
二房廖嬌
三房李寶珠

長子王文洋

媳陳靜文
(病逝)
王瑞紀
(李寶珠與前夫所生)
女婿汪隆(病逝)
次子王文祥 媳範文華四女王瑞華 女婿楊定一
長女王貴雲 女婿陳徹五女王瑞瑜 (已離婚)女婿李宗昌
次女王雪齡 女婿 簡明仁六女王瑞惠 (已離婚)女婿劉培森
三女王雪紅女婿陳文琦七女王瑞容 女婿方國強

子女教育:管教嚴格 「小留學生」每周寫家書

經營之神王永慶病逝美國,他的九名子女中,王瑞瑜、王瑞慧、王瑞容,及二房王文洋、王雪紅、王雪齡等,昨天已出席家族會議。另一位兒子王文祥也正從美國連夜趕回台灣中。 王文洋昨天透過幕僚表示,不願對外發表意見。次女大眾控股董事王雪齡和三女王雪紅也都哀痛不已,未對外發表看法。
 
次女王雪齡與夫婿簡明仁創立了大眾電腦集團,自創LEO品牌,並轉投資大眾電信、國眾電腦。  
王雪紅曾指出,因為王永慶對事物絕對是連細節都要清楚掌握,他對教育小孩也是一樣,她如果在台灣的時候,每周都會去見父親一次,如果工作遇到難題,也會向王永慶請教。但見面前王雪紅都要準備很久,就如同員工報告工作一般,甚至還帶著新產品的說明書,生怕說錯了。
 
王雪紅說,十幾歲時就到美國讀書,溝通全靠信件,一開始每周都要寫家書回家,譬如閱讀心得或是對一件事情的想法,但王永慶只要一回信,就是七、八頁的長篇大論,多半是人生的道理。
 
鐵血教育 :台塑傳女未傳兒
 
王永慶有三門妻室,分別是郭月蘭、楊嬌與李寶珠。其中大房郭月蘭膝下無子;二房楊嬌為他生下兩個兒子,但長子王文洋與王永慶卻因為呂安妮事件衝突爭鬥,有關兒子接班事宜,他晚年絕口不提。三房李寶珠生了四個女兒,成為王永慶晚年事業的得力助手。
 
王永慶從小嚴格教育兒女,每個孩子未成年時就被送到國外當小留學生,學習獨立。長子王文洋曾經是他心目中欽定的接班人,教養也最嚴格。 為了管教兒女,王永慶幾乎對孩子採取鐵血政策,王文洋十三歲那年就被送到英國留學,也設有種種規定:小孩不能亂花錢,念書期間每天都要寫信,報告一天的行蹤和所作的事情;每筆開支都要報告,連小小的日用品也不例外。
 
相較之下,以前王文洋曾經舉叔叔王永在為堂兄弟王文淵、王文潮特地在英國置產提供子女住所的例子,感嘆:「他們的父親」照顧得兒子比較細微。看著堂兄弟備受呵護,王文洋難免埋怨。 不過讓父子決裂的一刻,當屬民國八十四年、王文洋爆發與呂安妮的婚外情。當時挺長媳陳怡靜的王永慶拒絕承認呂安妮,要王文洋在家族與愛情「二選一」,王文洋憤而離開台塑,創立宏仁集團。王文洋更多次宣稱,「我從不覺得我能繼承什麼」,公開與父親決裂。
 
這幾年,在三房李寶珠的安排下,王文洋逐漸修補與父親的關係,也常帶兒子回家與王永慶吃飯。  二房為王永慶生的另一個兒子王文祥,長年居住美國,不久前,台塑將美國的J-M塑膠公司畫給王文祥經營。 二房楊嬌另外還生了兩個女兒王雪紅、王雪齡,她們雖然都沒在台塑集團,但王雪紅事業表現最得王永慶真傳,曾經創立威盛電子、宏達電,都曾登上過台灣「股王」寶座。
 
三娘李寶珠替王永慶生的全部是女兒,但是王永慶晚年的事業助手,尤其長女王瑞華的沈穩、樸實風格深獲信賴,接下台塑集團副總裁的大位;其夫婿楊定一更全面接掌台塑集團旗下醫療、教育事業的董事長。 三房四女王瑞瑜也是王永慶所有子女中「唯二」進入台塑接班的七人決策核心者。她對父親的嚴格管教感念在心。
 
王永慶驅逐長子毫不留情,他曾感嘆自己是「無情的人」,但也因為無情而能夠建立台塑集團王國。不過,在老臣眼中,他對子女的培育很用心。
 
 
民國30年,王永在新婚大喜(前排右三),王永慶(後排右三)和父親王長庚(前排左三)、母親王詹樣(前排右二),一起見證王永在的人生大事。
 
事業夥伴:永慶永在 ,最長青的企業兄弟檔
 
台塑王國傳奇的主角不只王永慶一人,還有一個伴他創業逾七十年的胞弟王永在。王永慶嚴謹、小他五歲的王永在靈活,處世一方一圓,正好互補,這對兄弟相伴逾八十載,從不分家,可謂台灣史上最長青也最契合的事業夥伴。
 
近一年,王永在的健康狀況也不太好,昨天他聽聞哥哥在美國過世,一度放聲痛哭。
民國六年生的王永慶在三男五女中排行老大,原有一位相差兩歲的大弟王永成,接著才是民國十一年生的么弟王永在,只是王永成英年早逝,在三十三歲時因肺結核病故。或許正因如此,王永慶與王永在更珍惜彼此的手足情誼。
 
王永慶十六歲開米店,永成、永在就跟在身邊當夥計,位於林口的台塑企業文物館,以栩栩如生的蠟像,重現當年三兄弟在米店工作的場景,分工記帳、碾米和裝米。他們的母親、「台塑阿嬤」王詹樣曾評論自己的孩子,她說:「阿慶從小乖巧,阿在頑皮、但很聽大哥的話,兄弟合作事業,做得不錯,我很放心。」
 
王永慶任台塑企業董事長逾五十年,王永在也做了五十年的副董事長。他永遠保持「老二哲學」,甘於扮演折衝樽俎的角色。他說:「自己的阿兄,沒得嫌,聽不順耳的,轉頭就走好了。」
 
王永慶擇善固執,敢於批評時政,往往在王永慶說話得罪人的時候,王永在就得出馬私下調停。例如,王永慶不滿李登輝時代戒急用忍政策,多次出言抨擊,當時王永在就利用打球聯誼,緩和與前總統李登輝的緊張關係。
 
對外,王永在是王永慶的外交官;對內,角色互異,王永在總是扮黑臉。每年台塑工會爭取年終獎金,最初都是由王永在負責協調,通常工會提案會遭刪減,工會當然力爭,員工串聯齊聚總公司要求面見董事長,氣氛緊張到最高點,這時,王永慶出面,在工會和王永在的版本間折衷辦理,讓工會代表欣然接受。
 
王永慶是永遠的仲裁者,王永在則是永遠的執行家。麥寮六輕建廠時,沒人認為填海造陸可行,王永在銜命負責督工,每天通車往返台北及麥寮,終究使滄海成桑田,從此有「六輕總工程師」名號。每回憶及以往,王永在都會笑說:「阿兄交代,埋頭做就是了,哪想到海沙吃到飽。」
 
兄弟一路相伴走來,王永慶較為強勢,王永在會羨慕「阿兄」嗎?他說了這麼一段話,早年做木材生意時,要上山,要看著木頭確定順溪而下,「那麼危險的事,都嘛阿兄去,我才不去。」
 
王永慶人生最後的幾年,漸漸淡出幕前,台塑企業皆靠一步步奠下的體制運作,王永慶未間斷創業之路,像是發展再生能源、銀髮養生村、汽車、鋼鐵廠等。王永在則負責公務運作,偶爾代表對外發言,但重要決策一定和大哥商量,兩人到老合作默契不變。
 

王永慶、王永在事母至孝,當年四十八歲、王永在四十三歲。
 
「經營之神」:王永慶小故事
 
巡視米缸 服務到家
台塑企業集團董事長王永慶年輕時,曾在嘉義經營米店,由於有多家同行競爭,如何爭取消費者購買「王家碾米廠」的產品,讓王永慶煞費腦筋。最後,他想到了「服務」,以最貼心的服務勝出。
 
他不定時到客戶家「巡視米缸」,並估計能夠食用的天數,記在小冊子上。等到客戶用罄日期的前幾天,即載著米再度拜訪,取得許可後,就把舊米先倒出來將米缸擦拭乾淨,再將新米倒入缸中,然後再把舊米倒在上面。
 
使用「王家碾米廠」的客戶,看到王永慶細心又勤快,服務又好,於是就成為長期客戶。他就是以服務打響知名度,成為嘉義地區業績最好的米店。
 
咖啡奶球 點滴不漏
「錢」,對王永慶來說,只是個數目字而已。他早已是富豪,但生性節儉,最忌浪費。
與王永慶喝過咖啡的人都知道,王永慶把奶精倒入咖啡後,一定會再倒入些許咖啡到奶球,將殘留奶精涮出來再倒入咖啡,才慢慢地享受。
 
王永慶最喜歡吃「擔仔麵」。有一次,陳水扁總統參觀麥寮六輕,王永慶夫婦南下陪同,李寶珠還讓餐廳煮擔仔麵給陪同等待的員工充飢。沒多久,一碗碗「擔仔米粉」上桌,還配半顆魯蛋。王永慶品嚐之餘還詢問:「一碗多少錢?」有人回答25元。他接著問:「半粒魯蛋多少錢? 」「5元」有人答。王永慶竟然說:「那麼貴,那樣的話,一粒魯蛋就要10元囉!」
 
體恤員工 代為掛號
王永慶非常體恤員工,凡是合理的要求,一點都不吝嗇。但是,他更要求員工身體健康,做事才有衝勁。
某位主管一天大早,紅著臉到王永慶辦公室報告公事,報告之前就先自首,「前一天晚上與客戶喝洒,殘酒未退,加上受到腮腺炎所苦,臉才會紅紅的」。
 
王永慶雖然瞋怒說:「不會喝酒就不要喝,到長庚醫院看什麼科?」這位主管答道:「腦神經科。」王永慶說:「那樣看不好的,看不對科了。」話畢,隨即拿起電話,打給長庚醫院決策執行委員會執行委員吳德朗,指示馬上為這位腮腺炎的主管掛號。
 
保養新品 率先試用
王永慶對台塑企業所有的產品都深具信心。近兩年台塑生醫連續開發多項保養產品,他都是第一個使用。他認為,自己用覺得效果好,消費者才可能會接受。四年前,王永慶有一次出國,由於國外空氣乾冷,小女兒王瑞瑜建議父親帶保養品,他就打電話到台化化妝品事業部問是否有適合的產品。
 
當時台塑生醫協理楊昆烈拿了一個不起眼的瓶子,裝滿台化開發的保濕營養凝膠,拿給王永慶隨身攜帶。沒想到,王永慶使用後覺得非常滿意,一擦就是四年,至今仍在使用。近幾年來王永慶出國時,必帶保濕營養凝膠,瓶子已改成歐洲進口新穎的式樣,而舊的瓶子則被楊昆烈珍藏至今。
 
網路商機 慧眼獨具
近幾年國內外掀起網路熱潮,很多企業開始注意網路的發展潛力,台塑企業早已將所有的工程招標及採購作業,全部透過網路運作。這個點子就是是王永慶下達指示催生,顯示出他的觀念前衛且新穎。
 
50年前,台塑企業成立,生產聚氯乙烯(PVC)塑膠粉及塑膠加工品,早期和電子科技根本沾不上邊,但王永慶觀念卻相當新穎,走在時代的尖端。
 
當電腦尚未普及時,台塑企業就決定全面電腦化。王永慶認為透過電腦管理,可以避免人為疏忽及造假事件,生產、銷售及帳務更透明化,並及時掌握重點做出決策,提升效率。王永慶很早就有運用電子設備節省下單效率的觀念。他認為,與其要業務員與客戶在電話討論訂單規格及數量,還不如買台傳真機給經銷商及下游加工廠,把所有的需求及訂單傳真到台塑企業,既提升效率也可節省電話費用。
 
成立醫院 將心比心
民國60年代,是台塑企業發展最輝煌的時代,也是王永慶最積極回饋社會的時期。
台灣光復後,政府撥款興建許多省立醫院,也就是當時所稱的「大醫院」。但這些醫院服務的對象,很多是有錢有勢的人。
 
王永慶生於日據時代,因為家裡沒錢,父親王長庚生病時未受到良好照顧,讓他耿耿於懷。民國65年,他特別捐出新台幣20億元,成立財團法人長庚紀念醫院。現在,長庚醫院早已成為國內知名的醫院,更是一般民眾求診時的首選之一。每年營收300多億元,獲利70多億元,但王永慶仍一直添購最新的醫療器材,聘請最權威的醫師,提升醫療品質。
 
記錄生活 著作甚豐
王永慶著作甚豐,其中四本裝的「王永慶談話集」,第一版即印了10萬套,他自掏腰包送給員工及親友,就花了1.2 億元。
 
王永慶自律甚嚴,但對員工非常大方。每次出書就會指示「只送不賣,員工每人一本」。他要讓員工瞭解是如何在一起打拚,要所有員工不要忘記台灣人勤儉、樸實的美德。王永慶在閒暇時間,幾乎都在寫書。每天固定清晨3時許起床,做完「毛巾操」再梳洗一番,就開始埋案著書。他不是為自己立傳,而是將平日的點點滴滴及感想、經驗寫下來,然後再收集起來出書。
 
國內外許多作家或學者曾向王永慶反映,願意為他寫傳,但都被拒絕。他說:「一生的功過,是留給人論斷。寫書只是把我日常生活的感想記下來,希望能提供其他人經營事業、做人的參考。」
 
 
人生態度:飲水思源 任何投資都為林家算一份
 
認識王永慶的人,對他的飲水思源、知恩圖報都印象深刻。王永慶當年曾受資助赴日學習塑膠技術,王家發跡後一直回饋照顧資助者家庭。而王永慶也對他唯一正式學歷的新店國小捐錢捐教室,回饋母校。
 
嘉義市建宇通運公司董事長林双雨說,祖父林木生與王永慶的父親王長庚是兩代世交。王永慶十五歲時,由台北新店南下嘉義市跟隨叔叔學做生意,做得不錯,王家定居嘉義,與林家成為鄰居。
 
不久,祖父與王永慶共同經營米店、磚窯廠,後來王永慶想到日本學習塑膠技術,苦無經費,最後祖父拿錢資助,讓王永慶順利前往日本,王永慶回台後開創塑膠事業,將四十年代共同經營的嘉義磚廠,讓渡給林家。
 
林双雨說,從小聽父親與祖父說兩家的故事,父親林騰雲與王永在是崇文國小同學,祖父每次去台北,王永慶一定全程陪同;民國六十七年祖父往生時,王永慶還從台北搭包機到嘉義弔唁。 他說,祖父資助王永慶一事,祖父生前從不提及,都是外界在談;而王永慶在塑膠事業有成後,不僅將嘉義磚廠讓渡給林家,王永慶只要投資什麼,也會算祖父一份。
 
王永慶、王永在兄弟為照顧林家,在他家經營的通運公司贈匾題名,台塑南亞廠、新港廠的運送工作全交給林家,「連台塑員工攏知道我們家靠王永慶兄弟照顧啦!」 新店國小校長林蕙涓說,王永慶是該校第二十四屆畢業生,畢業於民國十八年,新店國小學弟妹都記得這位成就傑出的校友。
 
新店市直潭國小校長許德田表示,王永慶從小出身直潭地區,他事業有成後,民國四十七年捐一百萬元給直潭國小前身新店國小直潭分校蓋一層樓校舍,也就是現在學校的「人文樓」,直潭國小也順利在民國五十年獨立。
 
 

 
經營傳承:後王永慶時代 老幹新枝牽手
 
台塑企業創辦人王永慶辭世後,台塑企業進入行政中心七人小組共治的時代。行政中心以總裁王文淵為首,其他六位委員老幹新枝共同撐槳,務求在安穩中創造台塑企業的後王永慶時代。
 
王永慶辭世後,所有的重擔都落在王文淵肩上;尤其,在經濟景氣陷入低迷,投資案又因環保問題無法有效推動之餘,以他代表的台塑企業,絕對不能陷入漩渦之中。近期經濟不景氣,股市慘跌,民眾對政府拚經濟信心不再,台塑企業認為必須有投資案推動,才能活絡經濟,贏回民眾對政府拚經濟的信心。因此,一如王永慶生前總是站出來為企業發聲;不久前,王文淵也親臨火線,一如以前的王永慶。
 
王文淵 擅政商關係
王文淵是王長庚家族的長孫,出世後就是王詹樣手上的寶。受祖母疼愛的他,在家族、企業的地位一直都很尊崇。近17年來,王文淵擔任台塑企業出席各種不同工商團體的代表人,活躍在工商團體及高爾夫球場,要論政商關係,說他是台塑企業二代的第一人並不為過。
 
楊兆麟 財務大總管
七位委員中,台塑企業總管理處總經理楊兆麟平日行事低調,但能力非常強,特別是擁有超強的財務管理能力,是台塑企業的財務大總管。他人脈豐厚,且妙語如珠,是王氏昆仲對外的最佳窗口。楊兆麟年輕時就嶄露頭角,他曾當過銀行放款員,而且是最年輕的放款員,很早就被王永慶倚重。楊兆麟給人第一的印象是「才思敏捷」「反應靈敏」。與他深入交談還會發現,他不僅妙語如珠,針貶時事更是一針見血,毫不拖泥帶水。
 
王文潮 打高球哲學
台塑石化董事長王文潮很愛打高爾夫球,更是箇中高手。他還將打高爾夫的哲學─「勤學、認真、細心」帶到公司治理上,期許帶領台塑石化登上國際舞台,迎向世界。王文潮自我要求很高,唯一放鬆的方法就是打高爾夫球。46年次的王文潮,掌管台塑四寶中最大的投資事業,台塑企業七人小組最年輕的成員。其實,王文潮最羡慕的是到處打高爾夫球。不過,隨著麥寮六輕第五期擴建工程展開,王文潮未來將會更忙碌。他也漸漸地感覺時間不夠用。
 
王瑞華 掌海外投資
王永慶、李寶珠夫婦的大女兒王瑞華,歷練完整、經驗豐富,處事冷靜。除掌管投資總額高達700多億元的海外事業部分,更被拔擢為行政中心副總裁。台塑企業總管理處去年新闢「海外事業管理部」,就交由王瑞華執掌,督導管理包括:美國、大陸、越南、印尼等總投資額超過700億元的事業部門。
 
王瑞華長期待在美國,為王永慶打理台塑企業在美國的投資企業。三年前,她擔任台塑美國公司的總裁,表現突出,被王永慶夫婦叫回國協助,後來她與夫婿楊定一成立台塑企業長庚生技公司,並擔任總經理職位。沒多久,就被拔擢進入台塑企業管理階層的七人決策小組,進而掌管海外投資事業部門。
 
李志村 石化業教父
台塑董事長李志村的經歷,其實就等於台塑企業的成長史。他更正王永慶、王永在兄弟倚重的「技術幕僚」,也行政中心委員成員之一。李志村是台灣南投人,民國24年7月生,47年7月從成大化學工程系畢業後,即進入台塑公司。台塑公司一位主管說:「李董是聚氯乙烯(PVC)惠家,在台塑公司中,不論對技術、製程、市場的了解與掌握,他都是第一把交椅。」
 
王瑞瑜 生醫業推手
王永慶教誨子女:「要做就做最好的。」王瑞瑜拿這句話做為座右銘,時時鞭策自己。看她多年來的表現,多數台塑企業員工豎起大姆指說:「好。」王瑞瑜求學不但是品學兼優的學生,在台塑企業總管理處也表現優異,贏得很多台塑企業員工的支持。她親自參與台塑企業產業電子化、長庚醫院、網路及生物科技等事業的規劃和經營,身兼數職,並總能稱職完成任務。
 
王瑞瑜現在身兼台塑關係企業總管理處副總經理、台塑網董事長、台塑生醫董事長、長庚醫院醫務決策委員會副主委等職。其中,台塑網與台塑生醫成功與成型,王瑞瑜是重要的推手。
 
吳欽仁 西征大元帥
南亞塑膠董事長吳欽仁,曾負起台塑企業到海外興建第一個廠的工作,目前是集團西進大陸要角,南亞塑膠在大陸轉投資公司董事長幾乎全數由他擔任,堪稱台塑集團西征大元帥。  
 
 
「經營之神」:王永慶的決策準則
 
王永慶被尊稱為經營之神,比較像棒球場上的全壘打王鈴木一朗,不過,鈴木的打擊率只有三成八,只比一般球員的三成二稍微好一些罷了。也就是,鈴木上場三次,才有一次擊出安打,只是其中全壘打比別人多;剩下的二次,也是摃龜。美國籃球巨星麥可.喬丹的投籃命中率只有五成五,簡單的說,每投二次,只進一球。
 
就近取譬,王永慶進軍新產品、成立新公司,也不是每戰皆捷;他只是贏多輸少,本節從《策略管理》角度,來分析王永慶的決策準則。為了包裝,也為了讓你學以致用,我們特別引用坎貝爾和帕克著《成長的賭局》一書六個投資原則,來檢驗台塑集團的投資是否穩當?
 
台塑集團創業至2006年,穩定成長了53年,而且獲利近2000億元;可說中年企業仍有年輕人的衝勁,但卻保有中年人的穩重。為什麼兩種優美的經營屬性能同時出現在台塑集團內呢?
 
我們套用坎貝爾和帕克合著《成長的賭局──看準下一個新成長事業》(T h e G r o w t hGamble )中,呼籲各企業高階管理,找到真正的「王子」,不要只是盲目的親吻青蛙,提出發展新事業的六項原則,希望能幫助經營者(即公司董事會)在做擴展新事業與否的困難的決定時,有更多理性的參考標準,採取更務實的心態與方法,避免在高失敗率時,做出過度冒險之舉,並在成功的可能性高時,能有信心地進行投資。
 
原則一:不要為成長而成長──從量的成長轉為質的成長
有一些公司,他們主要的核心能力就是創業家精神,而這些企業或是經營者,通常都會很快就對他們的核心事業感到無聊,而想開創新事業。這種心態的企業常常會把核心企業賣掉,把資源釋出而能夠開創新的事業領域。
 
坎貝爾建議經營者從盲目的成長賭局中,冷靜看清現實。公司必須面對的現實環境是,低成長是常態,而不是例外。而經營者真正的挑戰是,如何明智地管理低成長。
 
台塑集團在跨大步之前有許多的基本動作一定要做。縝密的市場調查是其中的第一步,在評估新事業轉投資時,台塑集團特別重視市場調查。縱使是舊的事業,台塑總經理室的研究人員以及事業部的研究人員都會隨時進行研究既有的產品線是否會有替代品出現。如果有,台塑不僅要研發出新的替代品出來,也要停止對舊產品的投資。
 
原則二:繼續投資於核心事業
台塑集團家大業大,看似包羅萬千,不過,只是集中在石化和高科技(尤其是上游)產業,而且都是工業品。即以標準品為主,儘量以成本領導取勝,不太需要花腦筋去差異化(包括打廣告)。
 
原則三:尋找優勢,不要玩數字遊戲──跨行秘訣:追根究柢
「隔行如隔山」,王永慶認為台塑集團能橫跨傳統、高科技產業,最重要的核心能力就是追根究柢的精神和能力,也就是對於沒碰過的生產流程,就研究、衷心用功去做,自然會成功。
 
原則四、五:抱負跟目標必須務實
經營企業最大的限制是董事長的觀念能力。
假設財力、技術、勞力和土地等投入要素都不成問題,剩下的問題便是公司(尤是是董事長、總經理)是否具有策略管理能力來從事多角化。基本上的想法來自經營者須具備觀念、技術、人際關係三種能力,上述策略管理能力主要屬於觀念方面能力。背後的想法是三種事業策略所需的觀念都不一樣,再加上決策者、執行者可能有功能固著的死腦筋現象,也就是只擅長某項事業策略觀念,對於其他則不願嚐試、學習。
 
原則六:事在人為
許多公司介入新產業時,大都派子嗣擔任董事長,或派老臣當董事長,擔任古代軍隊中監軍的角色。結果常常是「外行領導內行」,以致走錯路,一步錯,可能就步步錯。《成長的賭局》一書指出,新事業要有團隊能了解產品、市場、用以賺錢的經營方式的精髓。新事業發展計畫中,高階管理層是成功的關鍵。
 
 
 
劉震濤:台塑以人為本精神 大陸企業典範
 
北京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所長、前國台辦經濟局長劉震濤昨(16)日早上9時30分接獲記者告知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喪訊,非常沉痛。他指出,最近一次來台拜會王永慶是4月下旬,王永慶主動提議大陸國、民營石化業者到六輕交流,可以改進成本、提升經營效能,「王永慶展現無私精神,讓人十分感佩」。
 
劉震濤說,王永慶是在1989年11月30日首次登陸,當時他擔任國台辦經濟局長,負責接洽台塑在大陸佈局的經濟談判事務,隨後他在1998年卸任國台辦職務,轉任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所長,迄今來台訪問八次,每次都必定拜訪王永慶,兩人相談甚歡,是好朋友,聞知噩耗,他相當哀傷。  
 
劉震濤說,他最近一次拜會王永慶,是他在4月下旬受國策基金會邀請來台,當時王永慶身體硬朗,思緒敏捷,王永慶除了關注劉震濤與台塑集團合作撰寫台塑叢書的進度,兩人談話主題圍繞在大陸石化產業發展動態。
 
王永慶非常關注大陸石化工業發展,主動建議台塑集團的經驗可以讓大陸國營和民營石化業者到六輕學習、交流,願意把台塑集團如何降低成本的秘訣,分享給大陸石化同業,協助大陸石化業提高經營效能。
 
劉震濤感念地說:「企業界往往怕把經營的秘訣告訴競爭對手,王永慶卻展現出無私的高貴情操與高尚人格。」在王永慶提議之後,他已與台塑集團七人決策小組的王瑞華等人進一步商議,目前正在操辦此計畫。
 
劉震濤擔任台塑集團與王永慶研究叢書執行主編,這套叢書進行時,獲得國資委主任李榮融高度關注,李榮融是掌管大陸國營企業人民幣12兆元的「大總管」,親自參加叢書編委會,擔任主編,希望能從台塑集團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找出大陸企業進一步的發展道路。
 
劉震濤非常同意李榮融評價王永慶的話「王永慶走出一條中華民族工業化道路」,接軌國際的時間非常早,吃過的苦很多,在資源少和市場小的客觀環境下,始終艱苦奮鬥,自立更生,開創了石化王國,比歐美企業更有經營的切身感,更重視合理化生產方式,消除企業官僚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絕無僅有的企業家,可說是時代英雄。李榮融對王永慶高度推崇和尊敬。
 
劉震濤認為,王永慶是具前瞻眼光的企業家,能見人所不能見。也因此,王永慶1989年登陸後,看到大陸市場發展的潛力和歷史機遇,他深具兩岸格局,始終主張兩岸應儘速三通,並發展大陸佈局,為大陸經濟發展奉獻。
 
他在1989年首次登陸就帶著時任長庚醫院院長的張昭雄,提供醫院管理建言,並投資漳州電廠,貢獻福建省工業和農業發展。不過,具有兩岸格局的王永慶,19年來卻受困於兩岸政治僵局,導致廈門海滄計畫擱淺。劉震濤說,廈門海滄計畫受限於台灣當局不允許輕油裂解廠登陸,「算是王永慶的一個遺憾」。
 
劉震濤說,王永慶開啟新時代的經營理念,不像其他企業家滿口西方理論,台塑提倡「合理化管理」,強調調動人的積極能動性和責任感,追根究柢去追求生產合理化,反觀,大陸煤礦企業不斷出事,就是缺乏這份「以人為本」的企業精神。
 
 
王作榮:王永慶成功的十四個理由
 
前陣子我從報紙看到王永慶要去美國,心想這麼大把年紀,幹麼非要去美國不可,昨天上午得知他在美辭世,我一把老淚不聽使喚掉了下來。
 
我脾氣一向不好,遭到很多人排擠,但王永慶一直不嫌棄我。我進了書房,想了一個上午,理出以下十四點,我稱之為「王永慶成功的一生的基本哲理」,代表我對這位交情近一甲子的老友思念。
 
第一、他是一位有頭腦又富冒險精神的企業家。
民國四○年代,我在經合會工作,王永慶拿著一只包包,裡面裝滿他的畢生積蓄到經合會,當時什麼是PVC都不懂的他,一口氣冒險接下(編按:當時政府擬建立PVC工業,但客觀環境是沒人懂,也沒有資金),造就今日的台塑王國,換作是我王某人就不敢,可是王永慶有一顆冒險的心,他敢。
 
第二、願意接納雅言。
我講兩則小故事,大陸剛開放,王永慶有一天問我,台塑到大陸投資好不好?我說,大陸經濟發展有前途,很適合投資,但不要太張揚,低調悄悄去就好,王永慶聽進去了。還有一次,我跟王永慶說,美國有許多成功的企業家捐錢辦教育,你也可以拿錢出來辦一所大學,為台灣育才,王永慶就真的開辦長庚大學。
 
第三、用功不倦。
我是怎麼知道王永慶很用功?有一次他跟我說,會把我寫的文章剪下來放在床頭,到了晚上就寢時,拿出來閱讀。王永慶雖然只念小學,但包括塑膠的英文專有名詞及英文對話,他都能琅琅上口,證明他是非常用功的人。
 
第四、嚴以律己,家教甚嚴。
我到王永慶家中作客吃飯,他的幾位小孩都會自動幫我和我太太添飯倒茶。我跟王永慶談到國家或經濟大事,他也會叫小孩過來聽我分析講解。
 
第五、他總是默默行善。
跟台灣人一樣,王永慶也有很強的省籍意識,但很少人知道,王永慶在大陸興學至少一萬所,據我所知,他辦校的錢都不是台塑公司的錢,都是拿自己的私房錢辦校。
 
第六、為人厚道,熱愛台灣。
王永慶發現原住民的生活很苦,特地在他創辦的長庚護專招收原住民生,而且全部免費,有人批評王永慶是貪圖廉價勞工,實在胡扯,沒良心。王永慶是這樣熱愛台灣,不像有人整天講愛台灣,卻把錢匯到海外。
第七、不沾政治,不搞意識形態。現在有一些企業家專搞台獨,也有一些企業跟國民黨走得很近,但王永慶從不來這一套。
 
第八、正派經營,不搞官商勾結。這兩天報紙上報導一堆企業搞政商勾結,王永慶從不做這件事,你們有聽過王永慶搞政商勾結嗎?
 
第九、不對抗政府權威,恪遵法律。
十、了解勞資和諧,重視員工福利。寧可自己吃虧,也要處處為員工權益著想。
十一、不會剝削衛星工廠。從來不會仗著自己的權勢、地位,欺負衛星工廠,所以他們都樂於為王永慶拚命。
 
十二、不搞獨占,不以大吃小;十三、精通規模經濟;十四、重視企業文化。
大家都看到王永慶風光一面,其實他也有壯志未酬的一面。好久以前,我曾勸王永慶朝重工業發展,在台灣建立真正的重工業王國,可惜政府政策未能密切配合,也沒有給他機會,這個夢想,一直沒能實現。
 
 
黃德海:第二本傳記 王老看不到了

長期研究台塑集團與創辦人王永慶的北京清華大學經濟研究所副教授黃德海說,王永慶此次赴美考察金融風暴,金融風暴起源於衍生金融商品氾濫,台塑集團在王永慶掌舵下,不炒股、不炒房,從不投機,以勤勞樸實的精神,腳踏實地經營企業,是兩岸實業家永遠的典範。

黃德海表示,他前一晚驚醒兩次,昨天一早心情莫名沉重,突然接獲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病逝紐約消息,才知道原來自己有極深的感應,幾度落淚。

他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語帶哽咽地說:「出版第二本台塑集團叢書的作業太慢,要延到明年1月18日出版,沒來得及讓王永慶老先生看到,感覺很抱歉,也好遺憾。」

黃德海原是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所研究員,去年升任經濟研究所副教授。早前在前國台辦經濟局長、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所長劉震濤牽頭安排下,黃德海從2004年開始長期追蹤研究台塑集團和王永慶,每年都要來台灣一到三個月進行駐點採訪,是兩岸唯一得到台塑集團支持進行全面採訪和貼身觀察的學術團隊。

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所在2007年、王永慶90大壽時,出版台塑集團叢書的首本研究:「篳路藍縷:王永慶開創石化產業王國之路」。第二本書「合理化生產方式─台塑集團的管理變革」,預定明年1月18日出版。

黃德海今年5 、6月已來台進行第三本書「台塑集團社會回饋─以長庚醫院談起」的田野採訪;第四本主題是「總結篇─台塑永續經營理念」,全套叢書將彙整王永慶的「勤奮樸實」台塑文化,傳承給兩岸企業家。

黃德海認為,王永慶在台灣經濟發展崛起時代,蓽路藍縷,從賣米小販起家,打造出石化王國,進入世界前五百強,這是前所未有的偉大成就。他的過世可以說是一個時代終結,不僅是台塑,也是台灣的損失,更是世界石化工業的損失。

黃德海認為,王永慶1982年修祖墳時,刻墓碑的詩句「含莘艱教耕,德配共勉撐;早學清苦經,勤勞樸實銘」,微言大義,貫穿王永慶一生的企業經營理念和精神。

黃德海曾數次與王永慶面對面訪談,他感覺到王永慶雖然清瘦,眼睛卻炯炯有神,總是專注傾聽,聽到有趣的數據和觀點,眼神發光,具有很強的穿透力,「讓人頓時感覺到自己的渺小」。不過,王永慶儘管貴為經營之神,卻非常謙和,對人一視同仁。

王永慶的觀點讓黃德海印象深刻。黃德海說,有一次提問台塑有沒有所謂的戰略目標、策略管理,王永慶回答,台塑只有計畫管理,沒有策略目標。因為策略目標是一種共謀,意在打倒敵人,台塑不求打倒敵人,只重計畫管理,求與下游共存共榮。

黃德海說,原本以為王永慶會成為百歲人瑞,因為王永慶祖母和母親都是百歲人瑞,王永慶擁有長壽基因,因此第一本書還歸納出「勤勞能長壽」的理論,卻沒想到王永慶先生走得這麼倉卒突然,讓人傷感。

 

「經營之神」:中華民國最值得尊敬的企業家

經營之神王永慶逝世,朝野俱見真誠的悲悼。一部王永慶個人傳奇,不但在半個多世紀以來與台灣經濟奇蹟同步;更重要的是,王永慶素樸內斂卻又豪放進取的風格,儼然已成台灣企業的典範。社會的口碑是:王永慶是「大企業家」,更是足以垂範永世的「偉大企業家」。  

這位永不休息的經營者,直到他長眠前的一刻,還在越洋旅行進行業務考察。他九十二年的人生,可謂沒有一天虛度。從十六歲用借來的兩百元資金開了自己的米行,到三十八歲那年寫信向經濟部長尹仲容自薦投資塑膠工業,邁出台灣石化工業的腳步;如今,台塑集團每年產值高達二點六兆,雇用了八萬多名工作者。兩百元到兩兆多的變化,王永慶寫下的不只是他個人的傳奇,也是台灣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蛻變的精采歷程。
 
雖然早就得到「經營之神」的稱譽,但王永慶和台塑集團的成功絕非僥倖,而是憑著堅韌的毅力,千錘百鍊出來的成果。這位僅有小學學歷的企業家,沒有滿足於米行、木材行的成就,沒有佇足於塑膠王國的霸業,而是一路以全球先進產業為師,一路向輕油裂解、醫療、生物科技、電子半導體和光電等領域挺進,始終保持台塑集團日新又新、與時俱進的領先地位於不墜。
 
王永慶的事業並非從未遭遇挫折與失敗。
黯然結束的台朔汽車廠,功敗垂成的大陸海滄計畫,都未能如預期拓展。包括當年在環保運動中備受批評的台化公司,以及在宜蘭利澤建廠受阻的計畫,都反映了企業在大時代浪潮中必須承受的衝擊。王永慶從不逃避問題,時代丟給他一個題目,他必正面迎對,想出解決辦法。正因為那一波強大的社運浪潮,台塑有了在麥寮填海的六輕計畫,以及順勢而生的綠化及有機栽植計畫;就像因應台灣人口老化而有了「養生村」的成立,預見能源短缺而有了多項汽電共生事業。這些事業雖未必皆有成績,但反映了王永慶轉動不停的頭腦與海闊天空的創意與企圖。
 
就在王永慶去世前幾日公布的台灣「最會賺錢」的企業中,台塑集團高居第一,這並不令人意外。長期以來,台灣股市的績優股,「台塑四寶」一直以其穩健、誠信,獲利率高被列為指標。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在十大賺錢的財團中,台塑集團是唯一的製造業集團,其餘皆為金控集團。台塑保持其「製造業本位」的立場,沒有涉足狂熱的金融浪潮,凸顯了王永慶的務實與負責的風格:以其精明準確,卻始終不願從事以錢套利的生意。這種有為有守,正是王永慶深受社會信賴的原因。
 
在政治波瀾不斷的年代,台塑家族極少捲入色彩爭議;在經濟泡沫的危機,台塑集團沒有誤蹈地雷;在貪瀆成風的時代,以台塑集團之龐大從未傳出非法醜聞。可以想見,王永慶能維持台塑傳奇半世紀的屹立,祕訣不止是膽識過人、眼光獨到或精準算計而已;更令人嘆服的,是他建立了一套有效而嚴謹的企業倫理及軌範,並在自我嚴格要求的標準中追求利潤。這點,對照今天台灣政商關係混濁,及企業浮華投機成風的情境,更是不易。
 
比起辜振甫,他少了一分文采;比起張忠謀,他少了豐富的國際背景;比起郭台銘,他沒有那種一擲千金的霸氣。但王永慶數十年如一日的兢兢業業,前瞻而不浮誇、務實而不保守、果斷而不失穩健;這種正直及負責的品質,才是最珍貴的台灣企業精神。令人動容的是,他告誡子女:「財富只是社會讓我們暫時保管的錢,一定要好好使用。」半世紀來,在他建立的企業中工作過的已超過兩代台灣人;他對台灣經濟的貢獻,絕對比台塑王國的基業要廣闊、深遠得多。
 
生於新店,發跡於嘉義,投資遍及台灣和全球,死於紐約,將安葬於台北,王永慶寫下的經營傳奇,不僅穿越了時代,也跨越了地域。稱王永慶先生為中華民國最值得尊敬的企業家,他當之無愧。

台長: 讀.冊.人
人氣(88,129) | 回應(22)| 推薦 (3)| 收藏 (0)
全站分類: 財經企管(投資、理財、保險、經濟、企管、人資) | 個人分類: 人生:人物風采 |
此分類下一篇:夢想之路:新的美國夢,新的美國價值
此分類上一篇:懷念身影:敬悼趙耀東先生

學到真多~^^
2008-10-18 15:08:53
Mandy
我真佩服他的永遠努力和不自滿

人在高位總是變了樣...

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也是應該的....

有一次我與人聊天

提到成功者...而且我直接說出王永慶呀

但反而被問到為什麼我覺得王永慶是成功者

是因為有錢企業一直不段擴大嗎?

現在想一想才不呢

有錢等於成功

那真是太可怕了吧

您說是吧
2008-10-18 22:41:36
寘樸
好棒的一篇「經營之神」深入報導!
是否可以借轉載於我們的班版上,
提供小朋友學習的典範^^
BY 寘樸
2008-10-18 22:48:38
moon
我也覺得王永慶是台灣企業的典範~~
他對台灣的經濟真的貢獻良多
希望下一個接班人能繼開往來...
2008-10-19 01:11:04
H20
我認為王永慶的意志力驚人 也擁有超於常人的清廉和為社會著想的生意模式 才能夠一點一滴的創造出驚人的台朔王國
2008-10-19 16:01:13
我留下難過 感動 遺憾的情緒..他的離去如同一個時代的結束..
2008-10-20 00:41:38
藍天語
這幾天在電視看到王先生的消息
心裡也有厚厚的感傷
從小就聽著他的名號
感覺他就是台灣精神的代表
如今他不在了
心裡覺得好像空了一大塊

很難過...
2008-10-20 00:56:43
JEWEL
看了這幾天報紙的連載,才知道他默默做了很多對眾人的行善事跡,從很多的小故事中發現她做人的厚道及悲天憫人的心,他這麼有錢,還願意發揮大愛的精神,回饋給社會,真的很不了起 ,足以做為時下社會企業的典範,很羨慕他的員工,有這樣為員工著想的老闆。  
2008-10-20 16:49:44
讀.冊.人
王永慶先生,
一位享年92歲高齡長者。
不論他是有「經營之神」美譽的成功企業家,或是一位有三房妻室的丈夫與九位子女的父親角色。

古人說:死者為大。
人間一遭,自難完璧無瑕,民主社會觀點由人,相信蓋棺後世自有公私評價。自己眼中看到是一位敬業,知行合一的以身作者的前輩,典範讓人敬佩與學習。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
為人子孝風足為楷模,希望長者一路好走。
2008-10-20 17:16:12
讀.冊.人
梅花二首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白玉堂前一樹梅,為誰零落為誰開。
唯有春風最相惜,一年一度一歸來。
2008-10-20 17:57:41
左耳
照片雖是靜止的
但每每看他的照片
都能感到他那股霸氣
2008-10-20 21:02:06
紫白馬
王永慶真的很厲害
勤儉耐勞是他的精神指標
真的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我真的很微不足道呢
安~讀書冊
2008-10-21 09:14:58
胖太太
勤儉樸實...
一同共勉之
2008-10-21 13:30:26
∥〝逆水〞∥
我很努力的看了八成!!

他優秀!~
2008-10-22 11:15:36
京城野
  讀冊人兄蒐集資料的功力,確實教人嘆服,如果能夠順便註明一下這些資料的作者、出處的話,那就更完美了。
2008-10-22 11:29:48
寒冰
為人之處事原則.積陰德而不做陽善.初自內心佩服及尊敬.
2008-10-22 16:02:44
翼(大翅膀)
午安~

王先生的辭世,其實我也感到很難過,
台灣少了位真正腳踏實地在做事,
無私貢獻社會的人,真的可惜~

另外,謝謝讀.冊.人的好詩,
感謝分享!^^
2008-10-22 16:28:34
雀飛筆
首張圖畫得真傳神,不知道是誰的作品。
2008-10-23 14:15:09
水母
是~~~他的待人處事、經營理念,的確是種典範!
但也真的有其讓人不敢苟同並拿來做榜樣之處!
無意對他評斷,因為某個方面來說,他真的是值得敬佩的人!
只是他對環境的態度,讓人心痛!
但願~~~他的接班人,能對環境友善一點!
2008-10-28 00:11:11
達斯汀‧布萊克
好精采的介紹,感謝大大分享!
2008-10-28 23:04:45
a_bin
極為感謝您的分享,成長許多。
他在死前的最後一刻,仍為工作努力,
對儉樸務實理念的堅持,令人佩服。
最後雖然王董事長已經過世,
但我相信他留給我們的資產是豐富的,
不論是在國家或是社會。
2008-10-29 14:29:01
憶彤
超欣賞王永慶的為人處事及經營理念的..本來多買些有關他的書籍來看的..不過來這兒也可以讀到很多關於他的一切ㄟ..呵
2008-12-05 12:37:20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