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6-21 14:01:08| 人氣5,098| 回應14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6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歷史風華:漢武唐皇

歷史風華:漢武唐皇
 
書名:
孟憲實講唐史:從玄武門之變到貞觀之治

作者:
孟憲實

1962年生,黑龍江省訥河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教授。
研究領域為隋唐史、敦煌吐魯番學。1983年本科畢業於南開大學歷史系,畢業後奔赴新疆,在新疆師範大學歷史系任教。2001年獲得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2003年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博士後出站。
著有《敦煌百年》(與劉詩平合著,繁體字版遠流出版)、《漢唐文化與高昌歷史》等。2006年12月,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主講「玄武門之變」,2007年5月主講「貞觀之治」。為電視劇《貞觀之治》的編劇(與作家阿城合作)。

內容介紹:
公元六二六年,是唐朝第一位皇帝唐高祖李淵統治的第九年。這一年的六月四日,朝廷爆發了軍事政變。秦王李世民設伏於玄武門,殺死了親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齊王李元吉,隨後控制首都長安,控制了李淵和他的朝廷。兩個月以後,李世民代替李淵成為唐朝的皇帝。他就是歷史上的明君唐太宗。從此,一個圍繞唐太宗的中央政府帶領唐朝走向繁榮。因為李世民的年號叫做「貞觀」,所以史稱「貞觀之治」。

唐太宗君臣創造了一個歷史的政治奇蹟,以後的中國歷朝歷代,常把貞觀之治作為帝王學習的典範。在帝國體制下,唐太宗創造了一個歷史的高度,在人們的思想深處始終難以逾越。但是,貞觀之治的前夜,竟然就是血腥的玄武門之變。貞觀之治絢麗的朝霞,是穿過玄武門之變的淋淋鮮血才普照大地的。

本書是孟憲實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主講「玄武門之變」和「貞觀之治」的講稿集結。共二十講。孟憲實引領我們從核心人物李世民開始,瞭解玄武門之變的深遠背景。讓我們從這場血腥的政治鬥爭中把握貞觀之治的歷史緣由,看貞觀之治這隻美麗的鳳凰,是怎樣從烈火中涅槃的。
 
歷史風華:漢武唐皇
 
書摘:第十三講良臣魏徵
談到貞觀之治,人們首先稱頌的是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其次津津樂道的就是魏徵對皇帝的直言上諫。那麼魏徵究竟是如何向皇帝進諫的呢?我們後世人從中可以獲得什麼啟示?

魏徵進諫,是一千多年以來的一段佳話。我們可以用三句話概括魏徵的進諫:敢於進諫、善於進諫、能夠進諫。

觸怒龍顏 面不改色
魏徵敢於進諫,歷史上已經留下定論。魏徵為什麼能夠進諫,在《舊唐書》或者其他史籍中都有記載,大概有兩方面的因素。第一說魏徵這個人有治國之才,第二是魏徵性格剛直,有性格方面的因素。還有第三條,就是對唐太宗的知遇之恩。

玄武門政變之後,作為東宮的一個重要官員,李世民非但沒有殺他,還重用他,這就是知遇之恩。士為知己者死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他把自己豁出去了,不管皇帝高興不高興,只要對國家好對人民好,這意見我非提不可。

上面只講了三個理由,其實還有第四個理由,今天我在這裡強調的,就是制度性的理由,魏徵是在盡職盡責。李世民一開始任命魏徵在東宮做一個小官,後來很快讓他做了諫議大夫,正五品。我們前面已經說過,唐朝的諫官包括諫議大夫,還有左右拾遺、補闕等。諫議大夫平時在門下省辦公,也參與門下省的工作。魏徵是諫官中最重要的諫議大夫,諫議大夫的任務就是負責給皇帝進諫,他擔任這樣的職務他不進諫誰進諫啊?這是他的職務要求的。

後來,魏徵又很快成了秘書監,是從三品,負責管理圖書、資料的文職。
唐朝的宮廷藏書最早是在魏徵的手中豐富起來的。他做秘書監的時候,還參與朝政。這是唐朝官制的一個特點,就是你本來有具體職務,然後給你加一個銜,叫參與朝政。唐朝的重要會議大約有幾種,一個是行政辦公會議,就是部長級會議,叫八座議事,就是六個部的長官尚書加上左、右僕射一起開會。

比它再高的就是政事堂會議,政事堂在門下省,這是一個宰相會議。宰相有很多人,凡是有「參與朝政」這種職銜的人都可以參加宰相會議。第三個更高級的就是皇帝的御前會議。有了參與朝政這個頭銜,既可以參加宰相的這個政事堂會議,也可以參加皇帝的御前會議。所以魏徵一直未曾離開提意見的職位。貞觀七年,他當了門下省的長官,叫侍中。門下省的工作就是審核皇帝的命令,看它對不對,對了就發給尚書省執行,不對就反駁回起草詔令的中書省。為什麼魏徵的意見總是那麼多呢?因為一直到死,他都是門下省的長官或負責人。

貞觀元年,右僕射封德彝為檢點使,檢點府兵。
當時兵力不足,封德彝提了個建議,要把十八歲以上的中男,也檢點入軍。在唐朝,不同年齡的人有不同的叫法,為國家承擔的責任也不一樣。始生為黃,即剛一出生的孩子叫黃,黃口小兒就指這個年齡。四歲為小,四歲了,就是小孩了,在戶籍冊上都要注明。到了十六歲,就是中男,是半大小夥子了。二十歲為丁,就是成年人了。二十歲了就要承擔國家的兵役。現在既然形勢所需,皇帝就同意了封德彝的建議。敕書發出三四次,魏徵堅持不簽署。不但不簽署,還要上奏,提出自己的反對理由,大概就是中男身體還沒有長成之類。封德彝也不示弱,說中男也有長得很強壯的。太宗於是大怒,繼續出敕,魏徵還是不簽署。唐太宗沒有辦法,只好把魏徵和門下省負責人王珪都召來開會。太宗聲色俱厲地說:「中男要是身形矮小,自然不會點入軍中。若體貌魁偉,當然可以徵發。你這麼固執,簡直不可理喻!」魏徵正色說道:「竭澤取魚,非不得魚,明年無魚。」魏徵是從國家更長遠的利益來看待這個徵兵問題,你不能把年輕人都點了兵,都點了兵,賦稅怎麼辦?以後再需要徵兵怎麼辦?你不能把人力一下子用完啊。國家治理要有長遠規畫,不能只看眼前啊。道理很簡單,一討論就明白了。皇帝就立刻下令,禁止下發這個文件。最終,皇帝被魏徵說服,並獎賞魏徵和王珪。

魏徵敢於如此堅持,因為他站得高看得遠,所以他的話才有說服力。
有人也許會說,魏徵擔任門下省的官員,是太宗任命的,主要還是太宗用人得當。這麼說雖然也不錯,但是門下省這個機構,可不是唐太宗發明的,那是歷史長期發展的產物。門下省審核詔書,也不是始於唐太宗。唐朝特別是太宗時期的理性行政十分突出,除了太宗本人的開明以外,在制度的設置上最能體現理性精神的就是門下省這個機構。

在決策階段努力減少錯誤,對於國家健康發展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錯誤的決策不算錯誤,錯誤的決策實施了才是真正的錯誤。凡是大面積的國家錯誤,一定是在決策階段就出了問題,並得以貫徹執行,最後造成重大後果。加強決策階段的討論,就可以從源頭上盡量避免錯誤。

寓貶於褒 有理有節
魏徵不僅敢於提意見,而且善於提意見。他能把道理說清說透,還善於因勢利導,充分利用表揚的方式達到幫助皇帝改正錯誤的目的。

貞觀七年,蜀王妃的父親楊譽在官衙內競婢犯法,相關的官員都官郎中薛仁方把楊譽扣押起來調查,但是還沒有最後提出處分。楊譽的兒子是千牛衛士,在皇帝身邊負責安全保衛工作,於是向皇帝申訴說:「按規定,五品以上官員沒犯特別罪行不能被扣押,但是我父親因為是國親,所以受到非法待遇,不知道要被扣押到什麼年月。」皇帝一聽,不禁大怒,說:「知道是我親戚,還故意刁難。」他自尊心大受傷害,命令將薛仁方杖一百,解除所有官職。楊譽兒子告狀,明顯是在挑撥,普通官員哪裡敢專門跟皇帝親戚作對。皇帝感情用事,竟然聽不出這裡面的問題。還是魏徵出來講話了,他說:「城狐和社鼠都不強大,只是因為它們有所憑恃,所以清除起來很不容易。何況世家貴戚,從來號稱難治,漢、晉以來,朝廷對他們都沒有辦法。

武德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很驕縱,自從陛下登極以來,剛有所收斂。薛仁方既是國家的公務人員,能為國家守法已經難能可貴,怎麼可以隨便妄加刑罰到他的身上,讓這些外戚的私心得逞呢!這個口子一開,今後一定萬端爭起,到時候您必然後悔,可是那時就來不及了。自古以來,能禁斷這樣的事情,只有陛下一人而已。防微杜漸,是國家正常的方法,怎麼可以水未橫流,便欲自毀堤防?」唐太宗聽後,馬上接受了魏徵的意見。

我們看到,魏徵批評皇帝的做法,是以表揚為前提的。
「自古能禁斷此事,唯陛下一人。」這樣說,有利於皇帝改正錯誤,不會讓皇帝發生誤解。寓批評於表揚之中,容易讓領導接受,畢竟領導只有接受之後才能改正錯誤。同時,魏徵提起武德時期外戚橫行的往事,那是因為唐太宗對此親身經歷過,感觸良深,所以更容易對眼前的問題有所認識。防微杜漸,在政治中當然重要,但是人們要麼放鬆警惕,要麼缺乏認識。魏徵進諫,從立意到證據到勸說角度,都有完好的搭配。既有利於國家未來發展,又有利於皇帝思考,最後有利於皇帝改正。當唐太宗表揚魏徵的時候,魏徵都一定強調,是皇帝引導求諫,所以才敢於進諫。魏徵這樣強調,一方面是事實,另一方面是為了突出皇上。這種突出,當然不是拍馬,而是給皇帝以鼓勵,保證皇帝在正確的方向上繼續前進。

給領導給皇上提意見,是為了什麼?
如果是為了顯示自己的能耐,顯示自己比領導高明,那方向就反了,結果也常常會適得其反,那樣往往會陷於意氣之爭。關鍵在於把事情做好,不是為了顯示自己,而是為了共同的事業。這樣就能夠找到合適的表達方式,這樣才算是善於提意見。

明察秋毫 防微杜漸
魏徵經常提意見,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果對一個問題缺乏瞭解,能提出正確的意見嗎?不能。所謂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能夠進諫是一種水準,不是什麼人都可以隨時提出有見地的意見的。魏徵是能夠經常提出獨特意見的人,沒有比較充分的準備,這是誰也做不來的。這就是「經國之才」的體現。

魏徵善於從長遠來觀察眼前,善於因小見大,重視防微杜漸。 關於徵兵問題,封德彝的想法是只顧眼前利益,而魏徵堅持長遠利益;關於李泰的問題,魏徵則看到防微杜漸的必要性。

貞觀十年,因為皇帝很喜歡越王李泰(後來轉封魏王),而李泰企圖用皇上來壓制大臣,特別是魏徵等,他就向皇帝反映,大臣輕蔑親王。皇帝對眾大臣動怒:我要告訴你們,以前的天子是天子,現在的天子是不是天子?以前的天子兒是天子兒,現在的天子兒是不是天子兒?他還說,當初隋文帝的時候,親王多厲害啊,所有的大臣都遭受過親王的侮辱。我自然不會讓我兒子這樣,不會縱容他們,但是你們敢如此不尊敬他!皇帝龍顏大怒,房玄齡等嚇得戰慄拜謝。只有魏徵顏色不改,凜然而諫,指出沒有人敢於輕蔑越王。按照儒家的理論,大臣跟親王是一個級別的,大臣是為國家做工作,皇帝禮待大臣是應該的,大臣如果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對,也不容許親王來侮辱他們。隋朝的例證是負面的,不足掛齒。魏徵的聲音甚至比皇帝還大。他說,如果我們現在處於無道的時代,別說親王,誰都可以橫行霸道,可是我們現在是一個開明的時代,有一位有道明君在指揮我們,我們怎麼能容許這樣的事情發生呢?太宗聽了魏徵的話,立刻服氣了,說,魏徵「言語理到,不可不服」,我那是私愛,他講的是公法。於是下令三品以上的大臣,見親王不必下車行禮。結果房玄齡等人受到太宗的責難,魏徵獲得獎賞。魏徵能把道理說透,當然能夠服人。

魏徵還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地方。
貞觀十五年,朝廷遣使者到西域冊立葉護可汗,為了節約成本,又讓使者順路到各國購買馬匹。魏徵又出來提意見了,說這樣做是得不償失。西域可汗冊立是大事,使者專門前往說明朝廷重視。結果使者又去買馬,會讓西域各國誤以為冊立可汗是順路的,可汗是不被重視的。以後朝廷在西域的威信勢必受到影響。只要跟西域關係良好,馬匹還不是小問題嗎?西域甚至會主動來奉獻駿馬的。「陛下惠及四海,則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貴也。」唐太宗只注意節約成本,讓冊立可汗的使者一身二任,沒有魏徵看得全面,沒有看到這種「節約」的害處。一經指出,太宗立刻明白了,馬上命令停止購馬。

我們常說藝高人膽大,魏徵因為總能站得高看得遠,能在別人沒有感覺的地方發現問題,所以總給人以特別的印象,好像是膽量大,敢說話。其實,能夠看清楚問題的各個方面,注意從不同角度提出看法,這是一種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的立場,是發現發明的基本模式。
 
歷史風華:漢武唐皇
 
書摘:第十四講 長孫皇后
貞觀時期,唐太宗治理天下,長孫皇后掌管內廷,那也是一條看不見的戰線。長孫皇后自始至終以自己的方式支援唐太宗,是太宗的賢內助和方面軍。在唐代的皇后中,長孫皇后絕不是最有權力的,但卻是最受尊敬和愛戴的。

後來的武則天,早期都籠罩在長孫皇后的光環下,一路跟著長孫皇后東施效顰。長孫皇后賢淑、優雅、智慧、大度,用現代最流行的一個說法就是知性女人。

一、知性女人 皇后楷模
高高的宮墻擋住了人們的視線,在深宮之內,究竟是怎樣的一番景象?
大部分人會把深宮看做是危險的場所,只有武則天這樣的人才會把深宮看做是人生的轉捩點。其實,看上去風平浪靜、不缺吃不少穿的後宮,從來都是陰晴不定,瞬息萬變,波濤洶湧的戰場。凡是資源集中的地方,永遠是爭鬥激烈的場所,這是歷史給出的鐵律。

貞觀時期,後宮在長孫皇后管理之下,一直是風平浪靜。
不是這裡改變了性質,不是這裡缺少了資源,只是因為長孫皇后掌控有力。那是一種柔性的力量,看不見摸不著,但無處不在。這是長孫氏的力量,也是長孫氏的智慧。

長孫氏勤奮讀書,一年四季保持不變。
讀書使她增強智慧,積累知識,增廣見聞。她生活簡樸,需求不多。無欲則剛,這是人所共知的。她樹立了一個儉樸的榜樣,在那個時代特別重要。不但自己儉樸,她要求太子也這樣做。

有一次太子的奶娘跟皇后說,東宮的用度不夠,皇后就不高興,說,太子應該關心自己是不是德立名揚,哪有關心用度夠不夠這種事兒?她胸懷大度。我們都知道後宮關係複雜,但是她處理得很好,唐太宗跟別的宮女生了孩子,宮女因為難產而死,皇后就把這個孩子一直養在身邊,像自己親生的一樣,沒有半點嫉妒心,樹立了當時一個很高的道德水準。別的妃子生病了,她就會把自己的藥品拿去給人家用。這些舉止,史書稱為“下懷其仁”,即下面的人都感懷她的仁德。這就如同將軍仁愛,戰士樂死一樣。

這些,都顯示出長孫氏的不同凡響,但是更卓越的是她的自我定位。
長孫皇后的自我定位是什麼呢?
就是以唐太宗為準繩,以皇帝的大業為目標。她自己和自己管理的後宮,都是皇帝大業的一部分。這就是說,長孫氏始終是唐太宗的一個方面軍。這是什麼?這就是很標準的母儀天下。從這個意義上講,長孫皇后與其他大臣一樣,也是李世民的部下。只要是部下,就有如何處理上下級關係問題。穩定後宮的一個重要意義是不要對朝廷治理天下形成干擾。

長孫皇后是怎麼做的呢?
後廷有被罪者,必助帝怒請繩治,俟意解,徐為開治,終不令有冤。 在上級和下級之間,有幾種相處的方案可供選擇。一是讓下級作出犧牲來滿足上級的心願。這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也是百姓最痛恨的。二是欺上瞞下。這一般是主意大的人才敢於採取的方案,通常也是壞人才會這樣幹。三是讓上下級都不滿意,這不可能是一種選項,但確有這樣的結果。欺上瞞下者往往如此。四是讓上下級都滿意,這是最佳方案,但是難度最大。

我們看長孫皇后的這個記載,這不是一個個別事件,而是皇后處理同類事件的一貫做法。這是一個三方關係,後廷的人、皇后和皇帝。後廷中的人犯了大錯,皇帝發怒的時候,皇后的方法是“助帝怒”,並請求親自來處置,決不輕饒。她不是頂著皇帝的怒火,而是順著皇帝的思路。等到皇帝過了憤怒期,她才開始慢慢調查處理,最後決不能讓後廷的人受冤。長孫皇后的最後行為,大家容易理解,畢竟事實更重要,即使是小人物,也不該受冤枉。

那麼前一階段的行為,助帝怒,這不是很有問題嗎?通常我們對此認識模糊,以為事實最重要,只要有理,就什麼都不怕。其實,凡事都要長遠考慮,事情過後,領導者依然是領導者,而人人都是講顏面的,也就是講尊嚴。在下級面前,領導的尊嚴很重要。為了照顧領導的面子而犧牲別人、犧牲真理是錯誤的,但是在不影響事實處理的前提下,顧全領導人的面子是有必要的。這是配角必須考慮到的。

我們看長孫皇后,她不僅是皇后的楷模,也是所有幹部的楷模。有原則,有方法,這樣才能當好配角。會當配角,就是能夠理解配角與主角關係的實質,所以也就能夠當好主角。

看起來,這些都是小故事,都是配角的小故事。
其實呢,都牽涉貞觀之治的大問題。貞觀之治是中國難得的理性行政時代。不僅皇帝理智大度,皇后也如此,大臣們也如此。大家圍繞皇帝工作,千方百計不讓皇帝犯錯誤,所以李世民成就了中國皇帝的最高業績,所以貞觀時代就擁有了理性行政的美名。

皇后病重期間,太子建議皇后赦免囚徒,度人入道。這是常見的爭取人心和輿論的方法,也是佛教的功德表現,當時稱作“修福”。皇后說: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我向來不作惡,如果善行無效,那為什麼還要求福呢?至於國家大赦,那是國家大事,怎可因我而亂天下法事呢?

這段言論,突顯皇后的理性精神。
對於生死,抱著自然主義的立場,反對有意追求什麼修福長壽。對於大赦呢?她堅決採取不干涉態度,因為那是國家大事,不能因我而亂法。

後宮問題眾多,穩定是絕對的大局。
古來亂局,因中央與地方關係搞不好而造成重大問題的有,但是涉及皇權穩定的問題,多來自內宮。皇帝妻妾眾多,不僅爭風吃醋,更有爭奪繼承權的問題。長孫皇后十分自信,從容不迫地管理後宮,為保證李世民全力以赴地治理天下,起到了十分顯著的輔助作用。

納諫的唐太宗和理性的皇后,真是一對難得的男女主角,他們的價值觀如此接近,難怪會為後世稱道。長孫作為皇后,她思考的問題僅限于後宮嗎?不,在很多問題上,她都是唐太宗的高參。
 
歷史風華:漢武唐皇
 
書摘:第十四講 長孫皇后
二、政治顧問 皇帝高參
長孫皇后如果僅僅把自己管理的事情做好,那麼她的歷史地位也是有限的,至少沒有我們今天評價的那麼高。不論是在歷史事實還是唐太宗的認識中,長孫氏絕不僅僅是一位優秀的後宮管理者。

實際上,長孫皇后一直是李世民的高參,特別是在重大問題上。
長孫皇后去世,李世民稱:“顧內失吾良佐,哀不可已已。”他說皇后“每能規諫,補朕之闕”,以後入宮“不復聞善言”。李世民承認皇后能夠彌補自己的過失。這很重要。皇后的很多話,在李世民聽來都是“善言”。長孫皇后是李世民最信任的人,他們從小同甘苦共患難,相互的信任歷經考驗,所以,李世民是很聽從長孫皇后的勸告的。

李世民究竟在什麼事情上聽從皇后的話,歷史記載有限。我們從皇后的角度看看,她是如何充當皇帝顧問的。

首先,顧問以不問為前提。
長孫皇后這個皇帝的顧問,經常是皇帝問而不答,這給人以強烈印象。皇帝有所問,她就是不回答。皇帝一再問,她就說這是皇帝的事情,我可不能婦人干政。李世民然後就百般解釋你沒有干政嫌疑,皇后才會說出自己的看法。這是為什麼?皇后真的沒有意見嗎?是在扭捏作態嗎?都不是。經過這麼一個過程,是讓李世民確認是否真的需要皇后的意見。這是一個意見再篩選的過程。皇后只回答李世民確實需要回答的問題,換句話說:皇后只回答重要的問題,只回答唐太宗確實拿不定主意的問題。什麼小事都問你,你就是秘書,只有大事才問你,你才是顧問。

其次,長孫家的利益,皇后很堅持。在這個問題上,皇后一改以往的習慣,不是回避而是堅持。這當然是因為她是長孫家族的最有權勢的人,她也自認為對長孫家族有一份責任。對此,兩件事最突出。

皇后和長孫無忌有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叫長孫安業,早年曾有虐待繼母和弟弟妹妹的不良記錄。按照當時人的看法和習慣,後來有了勢力的皇后和長孫無忌,一定會報復他們的哥哥的。貞觀元年,長孫安業參與了李孝常等人的謀逆陰謀,要殺皇帝搞政變。這當然是重大的政治案件,按照律法,這屬十惡不赦之條,一定要殺頭。當時也是重要大臣的長孫無忌沒有說什麼話,可能他的願望是希望他的這個同父哥哥依法處置。但是,皇后出面了。她對皇帝說:安業之罪,萬死無赦。然不慈于妾,天下知之,今置以極刑,人必謂妾恃寵以復其兄,無乃為聖朝累乎!

皇后對著皇帝不禁哭泣起來:我們長孫家真是很不幸,怎麼會出現這樣的事啊。陛下對安業多好啊,沒有立什麼功勞,卻當上了監門將軍。他不圖報答,反而謀逆,真是死有餘辜啊。

皇帝心頭立刻亂了,你是什麼意思啊?李世民問。
皇后說,我家哥哥幹出了這樣的勾當,死不足惜,可是天下人會怎麼理解啊?人們一定會以為是我們兄妹迫害哥哥,因為哥哥當年對我們不好,這盡人皆知啊。如果這樣,不是很拖累朝廷嗎?

李世民說:我當然不會讓他拖累朝廷,也不能讓他拖累皇后。
最後,長孫安業沒有被殺,長流嶺南。 長孫皇后的這次努力,確實在保護安業的性命,雖然是從朝廷名聲出發進行論證,畢竟是保全安業不死。皇后這樣做贏得了廣泛的同情,因為她沒有公報私仇,也沒有繼續發展家庭內部的鬥爭。這是讓人同情的,也是讓人讚許的。窩裏鬥,畢竟是一種醜惡的行徑。同樣的家庭關係,武則天是怎樣處理的?她殺掉了她所有的哥哥,都是以冠冕堂皇的理由。武則天成了皇后以後,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她的哥哥們再不能左右她了。但是,她就是咽不下那口氣,非置他們于死地不可。權力是那種東西,即使你遠離它,也知道它的強力存在。如果你擁有它,你就會如毒品一樣上癮,而越是過度地運用它,它越會給你快感。長孫皇后擁有一種堅毅的理性,對權力也有這樣的理性。在保護安業問題上如此,在阻攔長孫無忌掌權的問題上也是如此。

長孫無忌與李世民是布衣之交,在唐朝統一國家的過程中,在唐太宗奪取最高權力的過程中,功勞很大。李世民當然最信任他。李世民掌權開始,長孫無忌就擔任吏部尚書,後來李世民想讓長孫無忌擔任尚書仆射,就是貞觀時期的宰相。但是,皇后就是不同意。她的理由很簡單,就是預防外戚干政。這一點,李世民很不理解。所以,還是讓長孫無忌當了右仆射。之後,有一次,朝中議論,說長孫無忌有攬權的傾向,唐太宗當眾說:我信任無忌,如同信任兒子。朝中的議論戛然而止。但是,皇后還是很堅持,她讓無忌自覺退出。無忌當然想掌權,但是敵不過皇后的堅持,只好申請退出,皇上也就同意了。皇后聽後很滿意。對於外戚干政的防範,有這麼必要嗎?何況唐太宗是一個很強勢的皇帝,怎麼可能放任長孫無忌呢?可能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但是,她比任何人都了解長孫無忌,比任何人都了解李世民。

長孫皇后的遠見卓識,要到很多年以後才被證實。
長孫皇后對長孫無忌如此防範,而對於另外兩個人卻是認真推薦,那就是魏徵和房玄齡。李世民對魏徵的納諫也不是歷來心平氣和的,有個故事大家耳熟能詳。有一次魏徵在朝堂上給唐太宗提了意見,唐太宗接受不了,怒氣沖衝一擺袖子走了。回到後宮,余怒未消。皇后就說,陛下,您這是怎麼了?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鄉巴佬,整天找我麻煩,早晚有一天我會殺了他。說的還是魏徵。這時候皇后是怎麼做的呢?她就進到裏間,改換了衣服,穿上了朝服,朝服就是正式見皇帝才穿的服裝,來向皇帝祝賀。她跪在皇帝面前,皇帝嚇了一跳:這是為何啊?她說,我聽說史書上說,主賢臣忠,只有君主賢能,臣下才能忠誠。魏徵敢於提出很多意見,那是因為他效忠您,他敢於這樣,正好證明陛下是賢能的。現在我有一個賢能的夫君,我能不祝賀嗎?這是國家、人民之福啊,所以我要祝賀。

史書上沒有記錄李世民的反應,想來一定是喜上眉梢。
注意皇后說服皇上的角度,她是從表揚皇上的立場來維護魏徵的直言。試想,她如果從批評皇上度量狹小入手,那麼問題一定會更複雜,甚至完全弄糟。這種方式的成功,是建立在對人性弱點認識的基礎上的。讓皇上接受意見,還不能讓皇上威風掃地,否則就是南轅北轍了。

皇后不僅能提意見,而且善於提意見,這種方式絕不是可有可無的。
對於後宮的事情,皇后也向來如此。長樂公主要出嫁了,因為是皇后親生女兒出嫁,皇帝特別囑咐要多準備嫁粧。結果朝廷準備的嫁粧十分豐盛,甚至超過了長公主。魏徵出來發言了,說這樣于禮不合,于情未安。李世民把魏徵的意見轉述給皇后,皇后深有感慨:魏徵真是難得,作為皇帝妻子的我尚且察言觀色。過去只聽說陛下重用魏徵,不知道理由,現在終於知道了,魏徵是能夠“以義制主之情”的人。忠言逆耳利於行,魏徵真是社稷之臣啊。然後皇后命令賞賜魏徵。

我們看到,皇后不僅讚賞魏徵,更能對魏徵進行分析,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能“以義制主之情”,其實,唐太宗也說過魏徵類似的話:魏徵每言,必約我以禮。 我相信,唐太宗對魏徵的信任重用,這其中有皇后的因素存在。此外,皇后處處維護皇帝形象,也如同魏徵等人一樣。

太宗有一匹駿馬,他特別喜愛,總在宮中飼養,有一天這匹馬卻無病而暴亡。太宗對養馬的宮人非常生氣,一怒之下想殺掉她。皇后諫道,過去齊景公以馬降罪於人,晏子云:你養馬而死,是罪責之一。如果你因馬殺人,百姓知道,肯定抱怨你,這是罪責之二。諸侯國聽了,必然輕視吾國,這是罪責之三。齊景公這才沒有殺人。陛下讀書熟知此事,怎麼會忘記呢?太宗怒氣才解。他還對房玄齡說,皇后拿平常事啟發我,真使我受益匪淺。

愛護皇帝的形象,就是愛護國家的形象,是愛護國家的一種重要表現。
但是,這個愛護不是護短,不是隱藏皇帝的錯誤,更不是為皇帝的過錯辯護。真正愛護國家的榮譽,愛護皇帝的榮譽,就是減少皇帝的犯錯。帝王無私,不是說帝王沒有私心,而是說帝王代表國家,事無大小內外,都關涉國家,都是公共事宜。

這不僅需要皇帝處處從國家利益、民眾福祉出發,也需要大臣們從多個方面共同督促皇帝。長孫皇后對於唐太宗而言,是特殊的臣下,她能發揮其他大臣發揮不了的獨特作用。唐太宗和唐太宗的時代,正氣佔據上風,長孫皇后有著自己的獨特貢獻。

三、臨終遺囑 深謀遠慮
長孫皇后和皇帝情真意篤,貞觀十年(636),長孫氏三十六歲的時候去。皇后臨死之際,對皇帝說了一番話,可以看作是政治遺囑。
一是相信房玄齡,
二是不要重用外戚,
三是要求薄葬。
除了第三個問題以外,前兩個問題,不僅關係唐太宗的最終名聲,也關係後來的政局。

皇后病重的時候,房玄齡正好犯了一個錯兒,被李世民停職。
皇后覺得這件事做得不當,所以把這件事提出來。皇后認為,房玄齡為人謹慎,忠心報國,最值得信任。對於房玄齡的信任,唐太宗最後可以說是做到了,至少唐太宗讓房玄齡安詳地離開了人世。貞觀二十二年房玄齡去世,這之前,太宗保證了房玄齡沒有出問題。因為有很多人想扳倒房玄齡,都被太宗擋住了。保住了房玄齡,就是保住了唐太宗的英名,保住了貞觀之治的名聲。沒有皇后臨終前的囑託,唐太宗是否能做到,真的不敢說。

另外一個遺囑,唐太宗有一點不明白,怎麼在他的時代會出現外戚干政?對於長孫無忌,他既了解又信任。不過,太宗至死也沒有忘記皇后的遺囑。他依然重用長孫無忌,但是也不是沒有限制。至於最後長孫家族在高宗時的覆滅,責任不在長孫皇后,也不在唐太宗。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說,長孫皇后最擔心的後果,後來還是可怕地出現了。

皇后怎麼能夠洞察到後來的局面呢?
這個世界上,長孫皇后最熟知兩個人,一個是哥哥長孫無忌,一個是夫君李世民。 只有妹妹才知道,在艱難的歲月裏,長孫無忌如何渴望翻身,如何渴望獲得權力,揚眉吐氣。他的這些渴望已經到了心理扭曲的程度。而在現今的政治旋渦中,特別是在李世民的高度信任的前提下,長孫無忌的這些渴望真的可能實現。這在皇后看來是可怕的,渴望已久的權力一旦獲得,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貪婪,一切惡果都可能發生。於是,皇后才在臨死前再度提出這個問題。

為什麼皇后不直接對李世民說出來呢? 她可以說,我的哥哥我知道,他的權力慾望過於強烈,重用他一定會出現干政局面。如果這樣說了,唐太宗真的開始防範長孫無忌,甚至猜忌起來,那也一定是一場悲劇。這也不是皇后所願意看到的。所以,唯一兩全的辦法是,讓李世民保持與無忌的良好關係,但是絕不重用。

長孫皇后真是用心良苦。
後來悲劇還是發生了。我們能說什麼呢?皇后已經盡心了。悲劇屬於長孫無忌,絕不屬於長孫皇后。

貞觀十年(636)六月二十一日,皇后崩于立政殿。
宮中女官把皇后編撰的《女則》一書呈給唐太宗,說:皇后生前把歷代婦人參政得失的歷史編成此書,自覺文字尚不精練,不敢呈獻,不想皇后還沒有來得及修完就……太宗打開書卷,不禁失聲痛哭。史書記載:“上覽之悲慟”,準確的理解應該是內心悲傷,放聲痛哭。

想一想整日高深莫測的皇帝;想一想唐太宗這個衝鋒陷陣、殺敵無數的馬上英雄;想一想玄武門下,唐太宗一箭封喉,讓他哥哥眨眼間死於馬下……總之,如今唐太宗失聲痛哭的樣子,讓人感到落差太大。不過,這正應了那句老話: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皇后的去世,確實讓唐太宗感到悲傷,心中空空如也,忽然之間喪失了依靠。史書記載,唐太宗說:以後入後宮,再也聽不到她的規諫了。

皇后六月去世,十一月埋葬于昭陵。
太宗經常想念皇后,不能自已,於是在宮苑之內修建一個多層塔樓,為的是便於自己經常登臨,瞭望昭陵。有一次,太宗引領魏徵同登塔樓,讓魏徵看昭陵。魏徵說:在哪啊,我眼睛不好,看不到啊。太宗就用手指示:那不就是昭陵嗎?啊?魏徵故意打馬虎眼說,啊,是昭陵啊,我還以為你要看獻陵呢,要是看昭陵,我早就看到了。魏徵這話,含義很隱晦。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皇后先死,所以先葬,後來太宗死後與皇后合葬于昭陵。獻陵是唐高祖李淵的陵墓,他在貞觀九年去世,埋葬于獻陵。魏徵的意思是:作為兒子,你不想念父親,單單想念妻子,這讓天下人知道了,可不是一個好榜樣啊。畢竟,我們是以孝治天下啊。魏徵的意思,唐太宗何嘗不懂?但是他太想念皇后了。在魏徵面前,太宗大概也用不著掩飾,他再一次哭了起來。

這次痛哭之後,太宗下令拆毀這座塔樓。那座思念之樓雖然拆了,但在太宗的心中,思念之樓永遠高聳。
 
歷史風華:漢武唐皇
 
書摘:第二十講 貞觀之魂
貞觀十七年,太子謀反事件以後,唐太宗的生命狀態急劇下降,僅僅六年以後,一代英明君主終於走完他人生的歷程,貞觀時代也隨之結束。但是唐太宗給人們留下的疑問沒有隨著他生命的逝去而消失,晚年的唐太宗是一位什麼樣的皇帝?一位英雄的暮年是如何度過的?我們如何以現代眼光審視那個遙遠的過去?

貞觀之治,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近乎完美的時代,它留給後人太多美好的追憶。
這裡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名言警句,也有“房謀杜斷”的君臣佳話。貞觀的輝煌幾乎讓人忘卻了李世民皇位得來的不正當性,那麼貞觀的歷史魅力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會有貞觀之治?

貞觀十七年,唐太宗在痛苦中做出了決定,立他並不滿意的兒子晉王李治當太子。隨後,唐太宗又竭盡餘力幫助太子擺平後顧之憂,以求給太子留下一個穩定的基業,但是結果卻不盡如人意。此後,太宗的生命連續受損,英雄末路,進入落日光影之中。

一、太宗駕崩 山河動容
貞觀二十三年(649)五月,唐太宗駕崩,享年五十二歲。 唐太宗家族有家族病史,當時叫做風疾,有人認為可能屬於高血壓之類。唐太宗早年馳騁天下,能文能武。

貞觀十一年十月,唐太宗在洛陽圍獵,那一次主要是獵殺野豬,合圍之後,野豬向太宗這邊突圍,太宗一箭一頭,四頭野豬當場斃命。但是,一頭雄野豬兇猛迅捷,已經突進到唐太宗的馬鐙旁邊。兵部尚書唐儉一見,立刻手忙腳亂上來援助,還沒有等他到來,唐太宗手起刀落,那頭野豬斷為兩截。而這時的唐儉則是狼狽不堪。唐太宗哈哈大笑,說你這個天策府的長史,沒有見過我這個天策上將殺敵嗎?為什麼這麼膽小?唐儉也不示弱,說馬上打天下不能馬上坐天下,陛下以神武定天下,現在又跟一頭野獸逞威風,有這個必要嗎?那時候的唐太宗不僅雄姿英發,而且心胸開闊。他對唐儉說,好,你說得對,咱們這就罷獵。

當時的唐太宗,身手多麼矯健,連續四次射箭之後,又放下弓箭,拔出禦刀,及時而準確地砍下。這一連串的動作,不僅要求熟練,而且要求鎮靜,更要求力度,而這一連串動作完美地完成,證明唐太宗那個時候的身體十分強健。

貞觀十六年以前,唐太宗有過多次外出行獵的記錄。
那是一種準軍事行動,對於軍事訓練有積極意義,同時對於皇帝來說,也是一項體育運動。但是,從貞觀十七年到他去世,唐太宗只有貞觀二十二年正月進行過一次行獵活動。貞觀十九年,他勉強去討伐遼東,回來就大病一場。這之後,他就大病、小病不斷,甚至一次風寒感冒也持續三個月。

貞觀十七年是唐太宗的一個坎,俗稱生命的關口。
這一年,他的精神遭受巨創。太子問題,給唐太宗帶來的是毀滅性的打擊,特別是精神上。此後,他對於天下事情的看法,也隨之發生改變。他過去的從容不見了,他急於解決問題,急於解決所有問題,對於太子不敢倚重,對於生命似乎也不再有信心。御駕親徵遼東及其失敗,則讓唐太宗的身體遭到重創。

兩次打擊,讓唐太宗的生命狀態迅速下降,很快進入英雄暮年。
生命是一個自然過程。我們曾經見過長孫皇后如何理性地對待死亡。對於唐太宗,我們如果作為觀眾和讀者,也希望他能同樣理性。唐太宗早年談古論今,對於秦始皇、漢武帝迷信長生的行為,都曾經給予很理性的批判。但是,他自己的晚年卻也淪為同樣的下場。眼看就是覆轍,為什麼還要走上去?對自己的身體喪失信心,對那些莫明其妙的理論和行為才會燃起幻想。

貞觀二十一年正月,高士廉去世。
唐太宗要親自參加葬禮,長孫無忌來勸阻,理由就有陛下服金石,不宜臨喪。可見,當時唐太宗已經在吃丹藥。貞觀二十二年,從天竺來了一名方士,自稱二百歲,號稱有長生之術。於是,他開始在宮廷裏煉製丹藥,經過一年的時間,丹藥煉出來了。唐太宗服了這個“洋藥”,中毒而死。如此愚昧的行為,其實是可以理解的。唐太宗一方面是病急亂投醫,一方面是放心不下身後事,更沒有想到事與願違,本來希望長生,反而促成早亡。

總之,促使唐太宗過早死亡的原因很多,但是,以下三個方面應該是最重要的:第一,貞觀十七年太子廢立之事對他精神的沉重打擊;第二,遼東戰役對他身體的嚴重損害;第三,“長生丹藥”的服用最終葬送了他的生命。

一代明君的隕落,應該如同落日般輝煌。但是,唐太宗的死,不是這樣。這讓我們有些感傷,有些遺憾,就如同對待朋友的逝去,讓我們感到深深的惋惜。

二、歷史意識 鑒古知今
一個時代的歷史地位,取決於這個時代的歷史創造,取決於他們的建設成就。對此,作為這個時代的領導集團,他們必須具有清醒的歷史意識。

作為皇帝,一位偉大國家的領導人,他們的言行,每時每刻都可能對國家的未來產生影響。所以,國家的領導人是否有明確的歷史意識,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如果國家的領導人渾渾噩噩,只知道吃喝玩樂,那麼國家的治理成績是可想而知的。古代帝王,多數人其實就是這個樣子,一個很平常的庸人,指望他們把國家引向發展幾乎就是天方夜譚。

歷史上,凡是有作為的皇帝,無不具有清醒的歷史意識。他們知道國家的現狀,知道未來的發展方向。而這種清醒的意識是從哪來的?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不是頭腦裏固有的,而是通過學習獲得的。

過去,歷史研究者比較重視貞觀君臣來自隋朝、經過隋末動亂這個事實。大家認為隋朝滅亡的教訓讓貞觀君臣產生了自覺性。這雖然是不錯的,但是,有一定的問題。比較隋朝,很容易滿足,因為隋朝畢竟是一個滅亡的朝代,他們的問題實在太多。而一個真正具有歷史創造的朝代,他們的領導人當然應該明白怎樣可以導致政權滅亡,這樣就可以保證政權的存在。但是,僅有這一點是不夠,避免了滅亡,不等於就明白了發展。所以,歷史的創造者更應該懂得發展。這就是說,歷史的教訓固然重要,歷史的經驗同樣重要。

為什麼要強調歷史意識呢?因為歷史的創造,作為人類的文化活動,它是一種自覺的活動,是有意識的活動,是有目的的活動。

在唐太宗的心目中,重要的歷史人物主要有三個,秦始皇、漢武帝和東漢光武帝。他一直在努力,要與這些帝王比照。

貞觀九年,唐太宗對大臣們說:現在天下無事,四夷鹹伏,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是大家共同的功勞。所以,我們應該有始有終,要我們的子子孫孫互相輔佐,永遠持續下去,讓後代讀史書的人知道,我們的“鴻勳茂業粲然可觀”,超過西周、西漢和漢光武帝和漢平帝的時期。

我們看到,唐太宗心中有理想,就是以歷史上評價最高的時期做樣板,要努力超越。他的歷史意識十分強烈,他是希望後代在讀史的時候,有這樣的評價。這個心理十分能夠理解,一個人已經到了皇帝的這個位置,最有誘惑力的就是歷史評價。

朕觀古先撥亂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但朕年十八便舉兵,年二十四定天下,年二十九升為天子,此則武勝於古也。少從戎旅,不暇讀書,貞觀以來,手不釋卷,知風化之本,見政理之源。行之數年,天下大理而風移俗變,子孝臣忠,此又文過於古也。昔周、秦已降,戎狄內侵,今戎狄稽顙,皆為臣妾,此又懷遠勝古也。此三者,朕何德以堪之?既有此功業,何得不善始慎終耶?

唐太宗說這個話的時候,大約是貞觀十二年。
他自己的評價,是從個人和國家治理幾個方面來看的。他自己認為,武功方面已經超越古代,文治方面也超越古代,在國際地位上也超越了古代。這不是唐太宗自吹自擂,他的話是中肯的。

唐太宗治理天下,可以叫做求治心切。而向古代帝王學習,是他努力的一方向。也是貞觀十二年,他跟魏徵有一段談話,被記錄下來:

貞觀十二年,太宗謂侍臣曰:“朕讀書見前王善事,皆力行而不倦,其所任用公輩數人,誠以為賢,然致理比于三、五之代,猶為不逮,何也?”魏徵對曰:“今四夷賓服,天下無事,誠曠古所未有。然自古帝王初即位者,皆欲勵精為政,比跡于堯、舜;及其安樂也,則驕奢放逸,莫能終其善。人臣初見任用者,皆欲匡主濟時,追蹤于稷、契;及其富貴也,則思茍全官爵,莫能盡其忠節。若使君臣常無懈怠,各保其終,則天下無憂不理,自可超邁前古也。”太宗曰:“誠如卿言。”

唐太宗明言自己向歷史學習,但仍感覺不滿足。他要爭取成為歷史上最好的君主。
此外,唐太宗批評秦始皇、漢武帝的談話更多: 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漢武驕奢,國祚幾絕。朕提三尺劍以定四海,遠夷率服,億兆乂安,自謂不減二主也。然念二主末途,皆不能自保,由是每自懼危亡,必不敢懈怠。惟藉公等,直言正諫,以相匡弼。若惟揚美隱惡,共進諛言,則國之危亡,可立而待也。

這就是歷史意識。他認識到古之名主的優點和不足,然後對照自己,希望取其所長,避其不足。善於向歷史學習,才能更好地創造未來。

當然,在貞觀時代,不僅皇帝李世民有如此清醒的歷史意識,他的大臣們同樣有強烈的歷史責任感。著名的魏徵,我們可以稱他為沒有帝師頭銜的帝師。他是什麼立場?叫做“恥君不如堯舜”。那也是一種歷史意識的結晶,他希望自己的君主是最優秀的。
 
歷史風華:漢武唐皇
 
書摘:第二十講 貞觀之魂
三、疾風知勁草 板蕩識誠臣
僅僅有思想當然不夠。貞觀君臣的歷史意識,是他們審視自己的坐標,從歷史的經驗教訓中,看到自己的歷史責任和機遇。因此唐太宗能成為中國歷史上文治武功最出色的皇帝之一,他本人也成為中國古代封建帝王的楷模。

評價一位皇帝,需要看很多條件。
就武功而言,很多時候要看歷史是否給你這樣的機會。所以,武功方面,與其說是學習,不如說是機會。不是生逢亂世,再高的軍事才能也沒有用武之地,這就是歷史條件和機遇。所以,我們應該更強調文治。為什麼呢?因為絕大多數的情況下,國家領導人更需要的是文治的功夫,畢竟戰亂的時間屬於少數。

就唐太宗而言,文治方面,我以為兩個方面最突出,其水準之高是空前絕後的:第一,以人為本;第二,克己納諫。

民為邦本,是先哲的觀點,在中國漫長的古代歷史中,真正高舉這個旗幟,並努力付諸實踐的要數貞觀時代。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唐太宗多有闡發,他輕徭薄賦的政策,建立在治國必先養民的前提下。這個以人為本的思想也叫民本主義的思想,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中一種最重要、最閃光的思想。它雖然建立在君主制度的體制之上,但是在那個時代,已經算是最好的一種理論了。所謂好的理論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它在制訂政策、設置制度的時候,它能考慮到百姓的位置。它的考慮很重要,如果它不考慮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它能夠以人為本,考慮人的性情考慮人的因素,在那個時候,就更有利於調動更多的社會力量參加到國家建設上來。唐太宗的思想和實踐,比較朱元璋刪改《孟子》來,更是高下立判。朱元璋時期,因為太反感孟子,說,如果“使此老在今日,寧得免乎”?他堅持把孟子從孔廟中趕出去,後來大臣錢唐堅決為孟子爭辯,最後達成妥協,孟子可以依舊呆在孔廟中,但是《孟子》一書必須修改,怎麼修改呢?就是把那些朱元璋看著生氣的句子刪掉,成為《孟子節文》,一共刪去八十五條。而凡刪掉的部分,“課試不以命題,科舉不以取士”。刪去的都是哪些話呢?民貴君輕自然不用說了,還有“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君有大過則諫,反復之不聽,則易位”,等等,都是今天看來令人拍案、令人欽佩的文字。

以人為本的思想,貫徹為方針政策,可以更多地動員社會資源。
古代中國不是貴族政治,沒有一些相對穩定的家族勢力作為國家的統治基礎。中國古代的皇帝制度,是與官僚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官僚的來源由選官制度決定,如科舉制度等。參加科舉也有一些限制,但是它比貴族制度的限制要少得多。事實上古代中國的帝國,要比同時代的其他國度擁有更廣泛的社會基礎。換句話說,參政的社會廣度要遠遠高於貴族體制下的其他國度。這應該是中國古代總是領先於世界其他地區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這種體制,與民為邦本的思想是有密切關係的。

帝王納諫,以唐太宗為最,是貞觀時期理性行政的集中體現。
理性運用權力,行使權力,貞觀時代,典範可稱。明代的皇帝,抗拒臣下的不同意見,使用“賣直”來攻擊大臣,為國盡忠成了道德上的污點。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唐太宗說治國若治病。理解納諫問題,重要的有兩點:一是長孫皇后總結的,魏徵善於“以禮制主之情”;二是納諫的制度化。需要說明的是,納諫不是限制君權,而是支援君權,是使最高權力運行更加合理的一種保證。唐太宗和他的大臣們,不論在思想上還是在行動上,對這一點都是清晰明白的。

在唐太宗看來,做一個好皇帝,應該具備哪些要素呢?
他曾向大臣們介紹他是怎麼教太子的。太子吃飯,他就對太子說,你知道種地這件事嗎?太子說,不知道。然後他就給太子講,種地是怎麼回事,春天一顆種,夏天怎麼收拾,到秋天收上來多不容易,所以應該珍惜糧食,還要注意節約民力。農時很重要,你要是亂役使百姓的話,農時耽誤了,你就沒得可吃了。教他重視農時這個問題,尊重農業發展的規律。太子騎馬,他就問,你知道馬嗎?太子說我不知道。他就說,這個馬是能代你走路的,你要注意節約你的馬力,你不能一下把它的力量用光了。使用老百姓也是這樣的,要注意節約。這都是以民為本。然後唐太宗又說,坐船,你知道船嗎?太子說,我不知道。他說,一般比喻民是水,皇帝是舟,水可以載舟,水也可以覆舟。你要想使船能夠安穩地劃下去,就要好好對待那個水,要不然水給你翻過來就麻煩大了。太子站在一顆歪脖子樹下,太宗就問:你知道這個樹嗎?太子說,不知道。太宗就說,那我給你講這個樹是怎麼回事吧。別看樹是歪的,但是按照尺子量還是可以變直的,皇帝沒有天生的,他一定是有錯誤的,所以要聽大臣們正確的話,要聽從他們的教導,改正自己。這樣天下就有希望了,只能這樣治理下去才好。唐太宗就這麼教導太子。李世民還寫過一本叫《帝范》的書,內容是怎麼樣做皇帝。我覺得核心就兩條,就是跟太子這番講話:一是以民為本,一是克己納諫。就這點而言,唐太宗絕對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中國的皇帝體系中,李世民絕對是獨一的。後代的人崇敬他,崇拜他,為什麼呢?因為大家覺得做不到啊。

作為一位皇帝,他的主要對象,無非是對民,對下,對自己。以民為本,重視民心民意,重視民眾利益,在古代,這已經是最佳表現了;對臣下,能夠用其所長,聽從他們的正確意見,讓他們的付出有所回報;對自己,尤其不容易,就是克制慾望,以身後名聲為重。

貞觀時代的唐太宗,交出了一份讓歷史滿意的答卷。
但是,正如李世民說的那樣,貞觀時代的成績是大家共同的功勞,不是皇帝一個人的功勞。那麼貞觀大臣們是怎麼做的呢?對此,我們在有關的地方,都講到過,大臣守法,大臣進諫等。還有一點十分值得注意,那就是貞觀大臣們很少斂財。有的大臣,位置重要,品階很高,但是他們的家庭卻一點都不富裕。

中書令岑文本,已經是中書省的長官了,但是自己住的房子又小又濕,家裏甚至連帷帳這樣的東西都沒有。有人勸他經營一點產業,產業就是家業。岑文本說,我沒有什麼功勞,僅僅因為寫文章就擔任了這麼重要的官職,這已經讓自己很擔心了,哪有心思搞什麼產業。我們看到,岑文本想的不是自己的家產,而是自己是否對得起這個重要的職務。中書省的機密最多,因為任何重大的事情首先是中書省知道,皇帝的什麼想法,也總是先通過中書省草擬詔敕。在當中書令之前,岑文本當中書侍郎多年。如果要經營產業,他早就有機會。但是,他為什麼情願保持這樣的生活狀況呢?因為他的心思不在這個上邊,他一心考慮的是朝廷。

戶部尚書戴胄于貞觀七年去世的時候,因為家裏太窮,房屋又破又小,連祭祀場所都沒有,沒有辦法設置。最後,太宗親自下令為戴胄修廟。戶部尚書是什麼官,是當時國家財政最高級官員,相當於現在的財政部部長、銀行行長、工商總局局長、國土資源部部長等中央一級長官之和。所有國家的預算、決算、稅收、土地、人口等都在戶部的管轄範圍之內。但是,誰會想到,掌管國家經濟命脈的人,家裏竟然如此貧困。

溫彥博為尚書右仆射,也是一個家貧的官員。
人死之後,應該在正房設置弔唁場所,但是,溫彥博家沒有正寢,只好安排在旁室。太宗聽說,感嘆良久,命令有關部分給他造正寢,並指示多給喪葬費。溫彥博不是一般的大臣,他是皇帝小時候的朋友,是朝廷上有名的美男子。對於自己的家政,根本不關心,但是對於國家事情,則知無不言,他擔任宰相以後,杜絕賓客,一心為國。宰相沒有機會置辦家業嗎?當然不是。

這些都是當朝大臣,對於家中財產的態度很清楚。
那麼地方大臣呢?可以舉李大亮為例。貞觀十八年,五十八歲的李大亮去世。他職務是左衛大將軍、太子右衛率和工部尚書,等於是國家的最高級將軍,東宮的最重要將軍和國家建設部部長。此前,還擔任過劍南道巡省大使和涼州都督,那都是比現在的省長還大的地方官。可是,他死的時候,家裏沒有朱玉可以為口含,只有米五石,布三十端(五丈為一端)。

不管是中央的大臣,還是地方的大臣,他們都絕對有機會為自己謀取私利,至少可以多置家業。但是,他們竟然如此清貧。然而,在他們的清貧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種時代精神,看到一種精神財富。這種財富,在一千年以後,也能讓我們感動。

也許人們會說,作為大臣,這樣貧窮,朝廷應該有所愧疚。
其實,也不是朝廷對不起這些大臣。以李大亮為例,他立有軍功,朝廷賞賜很多很多,但是他都不據為己有,而是把這些散發給了親戚和下屬。他撫養的孤兒,如同父子的有十五人,其他的更多。有一次唐高祖賞給李大亮奴婢一百人,被他同時放良。

這些事跡面前,我們只能承認是精神的力量。
兢兢業業,殫精竭慮,都是為了這個國家。像李大亮這樣的人,合法的收入都情願放棄,他們怎麼可能去搞腐敗呢?

李大亮還在做土門縣令的時候,當地發生旱災,民眾沒有力量救荒,李大亮把自己騎的馬賣了,把錢分給貧弱百姓。李大亮是軍人,軍人的戰馬是戰場上的雙腿,是生死與共的朋友。但是,面對災民,他別無長物,只好賣馬,畢竟災民比戰馬更重要。據說,當年就感動了上蒼,當年就取得了豐收。

這樣的人和事,任何時代,都會動人心魂的。“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太宗給蕭瑀的詩,不正是貞觀群臣的整體寫照嗎?

四、煌煌太宗業 樹立甚宏達
唐代歷史對於唐太宗和貞觀之治,幾乎是眾口一詞,迭加稱讚。其中,吳兢《貞觀政要》的評價最具有代表性: 惟太宗文武皇帝之政化,自曠古而來,未有如此之盛者也。雖唐堯、虞舜、夏禹、殷湯、周之文武,漢之文景,皆所不逮也。

太宗生前因為政績不如堯舜而心焦,死後,終於有了這樣的評價。太宗在天之靈,應該滿意了吧。
貞觀時期,成為唐朝的一個榜樣,凡是有太平景象,無不用“貞觀”表述。比如到了開元的時候,唐玄宗重振唐朝,提法是“依貞觀故事,有志者莫不想望太平”。唐憲宗讀史書,看到貞觀、開元的故事就愛不釋手。宣宗的時候,喜歡閱讀《貞觀政要》,評論當時就說有貞觀之風。

貞觀精神、貞觀故事,更在詩人的筆下廣泛流傳。杜甫詩句有“煌煌太宗業,樹立甚宏達”。白居易、李賀都寫過歌頌貞觀之治的詩歌。所以《舊唐書》總結說,到了五代的時候,“貞觀之風,到今歌耠”。

後代君主,喜歡閱讀《貞觀政要》,都是想以唐太宗為榜樣。
《貞觀政要》一書流傳到日本等國,日本的清和天皇也給自己起了一個貞觀年號(859-877)。宋神宗銳意改革,而當時王安石的改革名氣很大。宋神宗終於見到了王安石,第一句話就說:你來做魏徵,我來做唐太宗。

魏徵家的房子也是又小又破,太宗幾次要給他修,都被魏徵拒絕。直到魏徵到了生命的最後時刻,太宗不再聽魏徵的意見,停止了正在修建的一個小殿,用那些材料迅速為魏徵修建了一個正堂。太宗為魏徵修建的這個正堂,在開元的時候依然存在,但是家人不小心把這個正堂燒掉了。子孫圍著灰燼痛哭三天。當時朝中的大臣們也紛紛前往憑吊。大家懷念的不僅僅是貞觀文物,更是貞觀的精神。

貞觀君臣的關係,任何時代,都會讓人感動的。從此以後,貞觀之治,成為後代看得清晰的歷史榜樣。

後代中國人,總是懷著複雜的心情回顧貞觀,特別是對照自身的狀況,每每感到對貞觀的需要。貞觀時代不僅是中華歷史上的一座豐碑,它也是中華民族心中的一塊聖地、一方凈土。當我們的感情需要撫慰時,我們會想到貞觀。當我們需要鼓舞勇氣的時候,我們還會想到貞觀。

我以為,有三點,貞觀讓後人永久地懷念。當然,我必須說明,這是有主觀情感因素的,是允許存在偏差的。

一是君臣如親人。
我們後來的歷史,有過很多權力等同野蠻的事實。元明清時代,理性行政幾乎是每況愈下,君臣關係混亂至極,權力鬥爭沒完沒了。像明朝打大臣,一板子下去打死多少人?貞觀的時候,皇帝對待大臣彬彬有禮,大臣對皇帝對朝廷盡心盡力。這個時候,我們就會懷念貞觀。貞觀時代皇帝不是這樣對待臣下的。貞觀時代,權力不是這樣野蠻的。

二是社會和諧。
後來,我們看到過很多政府,對待自己的百姓如同對待敵人,兇狠殘暴,如狼似虎。這個時候,我們就會懷念貞觀,貞觀時代,政府不是這樣對待百姓的,貞觀時代的百姓不是這樣不幸的。

三是國際地位崇高。
天可汗,那是令人肅然起敬的稱號。每當我們又一次遭受侵略者欺淩的時候,每當國家再度割地賠款的時候,我們都會想到貞觀。天可汗在的話,我們不會這樣受氣,天可汗在的話,我們不會這樣低三下四。

一個人與一個時代不期而遇。 一個時代因一個人而登上歷史的巔峰,一個人因一個時代而名垂千古。唐太宗與貞觀之治,共生共榮,共創中國歷史的一個神話。千年之後再回望,怎能不使人感慨萬千。

可惜的是,在我們漫長的歷史記錄中,貞觀這樣的時代,實在太少。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什麼時候,我們不用再夢回唐朝,什麼時候,我們不用再靠回憶來增強信心呢?秦家築城備胡處,漢家還有烽火燃。歷史的火炬已經傳遞下來,回望天可汗,不該只有慚愧啊。五千年的文化底蘊,化作一句期盼的詩吧: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
 

台長: 讀.冊.人
人氣(5,098) | 回應(14)| 推薦 (6)| 收藏 (0)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人生:人物風采 |
此分類下一篇:懷念身影:敬悼吳舜文女士
此分類上一篇:歷史風華:發現 南唐《李後主》

讀.冊.人
神仙故事:茅山王遠知

道士王遠知,本是琅琊人。
他的父親王曇選,任揚州刺史。他的母親是駕部郎中丁超的女兒。

他母親曾經夢見彩雲靈鳳集聚在她的身上,於是就懷了孕。
她還聽到自己肚子裡有聲音。和尚寶誥對王曇選說:你的這個兒子出生之後,將成為受人推崇的神仙大師。

王遠知從小聰明機敏,博覽群書。
他當初進了茅山,從師陶弘景,繼承了陶弘景的道法。等到隋煬帝成為晉王,鎮守揚州,建起一座玉清玄壇的時候,邀請王遠知做壇主,先後派王子相、柳顧言去請他。王遠知於是就來拜見隋煬帝。他讓自己的頭髮、鬍鬚片刻之間變白了,隋煬帝就害怕了,把他打發回來。不久他便又和從前一樣了。

唐高祖未稱帝時,
王遠知曾經秘密地陳述他該當皇帝的祥瑞徵兆。
武德年中,秦王李世民與自己的幕僚房玄齡裝扮成普通人來拜見王遠知。王遠知迎接的時候對他們說:“你們二人當中有一位聖人,大概是秦王吧?”唐太宗於是把實情告訴了他。王遠知說:“你要做太平天子,希望你自己愛護自己。”唐太宗登基以後,要封他大官,他堅決拒絕,請求回山。

貞觀九年,
唐太宗讓他在潤州茅山建起一座太平觀,同時有十四人出家成為他的弟子,唐太宗親自寫信安慰他,勉勵他。後來他對弟子潘師正說:“我見過仙人的功過條文,因為我小時候誤傷了一個兒童的嘴唇,不能大白天升天為仙,現在被徵召為少室山的長官,馬上就要出發。”第二天,他洗頭洗身,換了衣服帽子,焚香死去,享年一百二十六歲,謚號“升玄先生”。資料來源:《太平廣記》
2008-06-21 14:04:53
讀.冊.人
評價一位皇帝,需要看很多條件。
就武功而言,很多時候要看歷史是否給你這樣的機會。
所以,武功方面,與其說是學習,不如說是機會。不是生逢亂世,再高的軍事才能也沒有用武之地,這就是歷史條件和機遇。所以,我們應該更強調文治。為什麼呢?因為絕大多數的情況下,國家領導人更需要的是文治的功夫,畢竟戰亂的時間屬於少數。

民為邦本,
是先哲的觀點,在中國漫長的古代歷史中,真正高舉這個旗幟,並努力付諸實踐的要數貞觀時代。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唐太宗多有闡發,他輕徭薄賦的政策,建立在治國必先養民的前提下。這個以人為本的思想也叫民本主義的思想,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中一種最重要、最閃光的思想。它雖然建立在君主制度的體制之上,但是在那個時代,已經算是最好的一種理論了。

就唐太宗而言,
文治方面,兩個方面最突出,其水準之高是空前絕後的:第一,以人為本;第二,克己納諫。

貞觀時代的唐太宗,
交出了一份讓歷史滿意的答卷。
但是,正如李世民說的那樣,貞觀時代的成績是大家共同的功勞,不是皇帝一個人的功勞。那麼貞觀大臣們是怎麼做的呢?對此,我們在有關的地方,都講到過,大臣守法,大臣進諫等。還有一點十分值得注意,那就是貞觀大臣們很少斂財。有的大臣,位置重要,品階很高,但是他們的家庭卻一點都不富裕。

貞觀君臣的關係,
任何時代,都會讓人感動的。從此以後,貞觀之治,成為後代看得清晰的歷史榜樣。

有三點,貞觀讓後人永久地懷念。

一是君臣如親人。
我們後來的歷史,有過很多權力等同野蠻的事實。
元明清時代,理性行政幾乎是每況愈下,君臣關係混亂至極,權力鬥爭沒完沒了。像明朝打大臣,一板子下去打死多少人?貞觀的時候,皇帝對待大臣彬彬有禮,大臣對皇帝對朝廷盡心盡力。這個時候,我們就會懷念貞觀。貞觀時代皇帝不是這樣對待臣下的。貞觀時代,權力不是這樣野蠻的。

二是社會和諧。
後來,我們看到過很多政府,對待自己的百姓如同對待敵人,兇狠殘暴,如狼似虎。這個時候,我們就會懷念貞觀,貞觀時代,政府不是這樣對待百姓的,貞觀時代的百姓不是這樣不幸的。

三是國際地位崇高。
天可汗,那是令人肅然起敬的稱號。
每當我們又一次遭受侵略者欺淩的時候,每當國家再度割地賠款的時候,我們都會想到貞觀。天可汗在的話,我們不會這樣受氣,天可汗在的話,我們不會這樣低三下四。

一個人與一個時代不期而遇。
一個時代因一個人而登上歷史的巔峰,一個人因一個時代而名垂千古。唐太宗與貞觀之治,共生共榮,共創中國歷史的一個神話。千年之後再回望,怎能不使人感慨萬千。

可惜的是,在我們漫長的歷史記錄中,貞觀這樣的時代,實在太少。“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什麼時候,我們不用再夢回唐朝,什麼時候,我們不用再靠回憶來增強信心呢?秦家築城備胡處,漢家還有烽火燃。歷史的火炬已經傳遞下來,回望天可汗,不該只有慚愧啊。五千年的文化底蘊,化作一句期盼的詩吧: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

以史為鑑,
期待政府之施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以民為邦本。
2008-06-21 15:03:21
綠色回翼草
回訪
2008-06-22 21:44:59
版主回應
歡迎
2008-06-26 17:59:12
藏心
//借讀冊人此處張貼,若有打擾請多包涵//


歐陽喬』是一位樂觀堅強的女子。
在這段時間裡,她一直與癌症在抗戰!
最近一段時間裡,正是她與病魔陷入激烈的戰役中。
這麼堅強善良的人,值得老天爺的眷顧。

我在此衷心地懇求來此的好友們:請與我一起為她祈禱!

希望她能再次戰勝病魔,健健康康的與我們一起在文字海裡起舞!

【老喬的家】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laujoe

----------------------------------

以下連結的是『歐陽喬』的親親小妹『咪公主』,在喬姐ㄦ抗戰的同時,咪公主總是陪在身邊。我知道咪公主現在很累了,但是她仍舊不放棄、與喬姐ㄦ一同奮戰到底!
再次懇求好友們,能給她多一點的鼓勵~謝謝你們!!!

 


【我們姐妹,正在努力】  2008-06-22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bbps0805/3/1308293174/20080622162242/
2008-06-23 14:13:57
版主回應
請無須客氣。
自己非常樂意配合,送上一份衷心的祝福,這麼堅強善良的人,值得老天爺的眷顧。
2008-06-24 10:29:59
csming
這本書也許不需要買了,看你的大作就很足夠了呀~
2008-06-24 01:31:55
版主回應
Dear csming 您好:

歡迎您來,
書摘僅僅是開一扇窗的視野,無法呈現作者完整的作品與專業。

如果朋友也喜歡唐史,確實值得拜讀與細細領域之作。
2008-06-24 10:37:01
讀.冊.人
【沁園春˙雪】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
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曰,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2008-06-24 10:26:50
pin
感恩喔!
2008-06-25 22:33:24
版主回應
達人請無須客氣
2008-06-26 13:27:34
讀.冊.人
《佳人歌》漢 李延年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
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使人難再得。
這首詩典故出自《漢書》卷九十七˙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傳。

孝武李夫人,本以倡(一)進。
初,夫人兄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武帝愛之。
每為新聲變曲,聞者莫不感動。延年侍上起舞,歌曰:
「北方有佳人, 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
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上嘆息曰:
「善!世豈有此人乎?」
平陽公主因言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見之,實妙麗善舞。
由是得幸,生一男,是為昌邑哀王。

李夫人少而蚤卒,
上憐閔焉,圖畫其形於甘泉宮。
及衛思后廢後四年,武帝崩,大將軍霍光緣上雅意,以李夫人配食,追上尊號曰孝武皇后。

註解:
(一)師古曰:「倡,樂人,音昌。」
2008-06-26 17:39:07
讀.冊.人
《長門賦》漢·司馬相如

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遙以自娛。魂踰跌而不返兮,形枯稿而獨居。
言我朝往而暮來兮,飲食樂而忘人。心慊移而不省故兮,交得意而相親。

伊予志之漫愚兮,懷真愨之懽心。
願賜問而自進兮,得尚君之玉音。
奉虛言而望誠兮,期城南之離宮。
修薄具而自設兮,君曾不肯乎幸臨。
廓獨潛而專精兮,天飄飄而疾風。
登蘭臺而遙望兮,神怳怳而外淫。
浮雲鬱而四塞兮,天窈窈而晝陰。
雷殷殷而響起兮,聲象君之車音。
飄風迴而起閏兮,舉帷幄之襜襜。
桂樹交而相紛兮,芳酷烈之誾誾。
孔雀集而相存兮,玄猿嘯而長吟。
翡翠脅翼而來萃兮,鸞鳳翔而北南。

心憑噫而不舒兮,邪氣壯而攻中。
下蘭臺而周覽兮,步從容於深宮。
正殿塊以造天兮,鬱並起而穹崇。
間徙倚於東廂兮,觀夫靡靡而無窮。
擠玉戶以撼金鋪兮,聲噌吰而似鐘音。

刻木蘭以為榱兮,飾文杏以為梁。
羅丰茸之游樹兮,離樓梧而相撐。
施瑰木之欂櫨兮,委參差以糠梁。
時彷彿以物類兮,象積石之將將。
五色炫以相曜兮,爛燿燿而成光。
緻錯石之瓴甓兮,象毒瑁之文章。
張羅綺之幔帷兮,垂楚組之連綱。

撫柱媚以從容兮,覽曲臺之央央。
白鶴噭以哀號兮,孤雌跱於枯楊。
日黃昏而望絕兮,悵獨託於空堂。
懸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於洞房。
援雅琴以變調兮,奏愁思之不可長。
按流徵以卻轉兮,聲幼妙而復揚。
貫歷覽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卬。
左右悲而垂淚兮,涕流離而從橫。
舒息悒而增欷兮,蹝履起而彷徨。
揄長袂以自翳兮,數昔日之愆殃。
無面目之可顯兮,遂頹思而就床。
意芬若以為枕兮,席荃蘭而茞香。

忽寑寐而夢想兮,魄若君之在旁。
惕寤覺而無見兮,魂迋迋若有亡。
眾雞鳴而愁予兮,起視月之精光。
觀眾星之行列,畢昴出於東方。
望中庭之藹藹兮,若季秋之降霜。
夜曼曼其若歲兮,懷鬱鬱其不可再更。
澹偃蹇而待曙兮,荒亭亭而復明。
妾人竊自悲兮,究年歲而不敢望。

漢·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公元前179∼前118)。西漢文學家。字長卿。
註記︰
《長門賦序》云,孝武皇帝陳皇后時得幸,頗妒。別在長門宮,愁悶悲思。聞蜀郡成都司馬相如天下工為文,奉黃金百斤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辭。而相如為文以悟上,陳皇后复得親幸。
2008-06-26 17:55:34
莎賓娜
要常常來這裡”讀冊”.
2008-06-26 22:07:43
版主回應
歡迎
2008-06-27 11:10:41
莎賓娜
蠟炬成灰淚始乾~
2008-06-27 12:22:52
版主回應
莎賓娜 您好:

歡迎您來;
果真是益友有三,惠我良多,感謝指正筆誤。
2008-06-27 12:40:00
讀.冊.人
《詠史》唐李義山

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何須琥珀方為枕,豈得真珠始是車。
運去不逢青海馬,力窮難拔蜀山蛇。
幾人曾預南薰曲,終古蒼梧哭翠華。

作者:
李商隱,
字義山,號玉谿生,唐朝懷州河內(今河南省沁陽縣)人,享年僅四十六歲。是晚唐漸趨寥落的詩壇中最光輝燦爛的一顆晨星,對當時和後世都有深廣的影響。

作品有不少的詠史詩。
詠史,是詠嘆歷史事實,而不是運用典故。詩中還有不少詠物之作。在優秀的詠物詩中,每借物以寄慨身世,把自己的感受和情緒融進物中,物我一體。

愛情詩,是義山集中重要內容。
義山情詩是中國古典文學寶庫中不可多得的瑰寶,至今還值得我們珍惜。善於運典。 這是義山詩藝術上第二大特色。使詩歌的內涵更豐富多采。

清麗字句,字字錘鍊。這是義山詩藝術的第三特色。
義山是極富於藝術感的詩人,對美有獨特的會心之處。他能細緻入微地摹寫事物,把自然界中最有詩意的都融進詩中。義山詩在藝術上就形成了含蓄婉曲、情韻深表的風格。

《牡丹》
錦幃初卷衛夫人,繡被猶堆越鄂君。
垂手亂翻雕玉佩,招腰爭舞郁金裙。
石家蠟燭何曾剪,荀令香爐可待熏。
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

《李夫人三首》
一帶不結心,兩股方安髻。
慚愧白茅人,月沒教星替。
剩結茱萸枝,多擘秋蓮的。
獨自有波光,彩囊盛不得。
蠻絲系條脫,妍眼和香屑。
壽宮不惜鑄南人,柔腸早被秋眸割。
清澄有餘幽素香,鰥魚渴鳳真珠房。
不知瘦骨類冰井,更許夜簾通曉霜。
土花漠漠雲茫茫,黃河欲盡天蒼蒼。

《漢宮詞》
青雀西飛竟未回,君王長在集靈台。
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賜金莖露一杯。

《漢宮》
通靈夜醮達清晨,承露盤晞甲帳春。
王母不來方朔去,更須重見李夫人。

《杜工部蜀中離席》
人生何處不離群,世路干戈惜暫分。
雪嶺未歸天外使,松州猶駐殿前軍。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雲雜雨雲。
美酒成都堪送老,當壚仍是卓文君。

《寄蜀客》
君到臨邛問酒壚,近來還有長卿無。
金徽卻是無情物,不許文君憶故夫。

《茂陵》
漢家天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
內苑只知含鳳觜,屬車無複插雞翹。
玉桃偷得憐方朔,金屋修成貯阿嬌。
誰料蘇卿老歸國,茂陵松柏雨蕭蕭。

《無題二首》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台類斷蓬。
聞道閶門萼綠華,昔年相望抵天涯。
豈知一夜秦樓客,偷看吳王苑內花。

《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赤壁》
折戟沈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f1a3
2008-06-27 12:37:04
小雅子愛睡覺
魏徵過世的時候
唐太宗是不是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的話?
2008-06-27 14:14:13
版主回應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2008-06-30 15:32:36
JT^^創作支持團團長
《手繪達人》投票剩下最後2天
堅持到底我們就是勝利
謝謝相挺啊
gogogo~~~~~~~

^_~
2008-06-29 22:51:30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