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6-07 15:32:02| 人氣4,150| 回應27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仲夏閱讀:湖碧書香映新月

 
閱讀傳奇:《莎士比亞書店》

書名:莎士比亞書店

作者:雪維兒.畢奇 Sylvia Beach。
一八八七年出生於美國巴爾的摩,一九一九年在巴黎河左岸開了一間英文書店「莎士比亞書店」,吸引了喬伊斯、海明威、費滋傑羅、紀德、拉爾博、梵樂希等作家與藝術家,不僅成為英語和法語文學交流的重心,也是當時美國「迷惘的一代」流連忘返的精神殿堂。

一九二二年,雪維兒以莎士比亞書店的名義,為喬伊斯出版了歐美列為禁書的巨著《尤利西斯》,因而名譟一時。然而在盜版、戰爭、經濟蕭條的威脅下,書店多次面臨困境,還好在藝文友人的協助下仍繼續經營了下來,直到一九四一雪維兒被納粹逮捕入獄。出獄後雪維兒已無心再開店,一九五六年寫下自傳作品《莎士比亞書店》,一九六二年逝世於巴黎。

內容介紹:
不久後我那住在普林斯頓的老媽接到一封我打回家的電報,上面簡單寫著:「在巴黎開書店。匯錢過來。」於是她把所有的積蓄都匯了過來。

一九一九年,一位傳奇女子雪維兒.畢奇,在巴黎左岸開了一間英文書店「莎士比亞書店」,這間傳奇的書店不僅成為文人雅士匯集的聚點、文化交流的中心,更成為一直以來人們夢想中嚮往的一家書店──它是書店,任何冷門的期刊女主人都會幫你弄來;它是圖書館,供人們盡情借閱;它是出版社,出版全世界沒有人敢碰的禁書;它是銀行,窮苦的作家若有急需,可以簽帳借款;它是郵局,流浪的作家以此為通訊地址。

透過雪維兒率直而風趣的文筆,繁華熱鬧的巴黎左岸風景在我們眼前展開,我們彷彿親身參與了喬伊斯的禁書《尤利西斯》的銷售狂潮;安塞爾《機械芭蕾》的瘋狂演出;海明威解放劇院街的神勇英姿;喝醉酒差點跳下樓的費茲傑羅;拿烏龜捉弄人的紀德……。

守著這座書本堆砌的堡壘,一個單純的愛書人雪維兒.畢奇,看遍作家百態,嚐盡人世冷暖。
 
 
閱讀傳奇:《莎士比亞書店》

譯者序:巴黎舞台上的英美現代主義

陳榮彬
初次知道雪維兒.畢奇(Sylvia Beach)這個奇女子,是多年前翻譯一本喬伊斯(James Joyce)的傳記時。該傳記作者是知名愛爾蘭女作家,她對喬伊斯與幾位女性的關係多所著墨——其中幫他在巴黎安頓下來,屢屢義助其全家,並且出版《尤利西斯》(Ulysses)的,是雪維兒.畢奇。

一九八三年,諾愛爾.萊利.費奇(Noel Riley Fitch)出版了《雪維兒.畢奇與失落的一代:二、三零年代的巴黎文學史》(Sylvia Beach and the Lost Generation: A History of Literary Paris in the Twenties and Thirties),對畢奇小姐一生在巴黎的活動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值得有興趣者做為延伸閱讀的參考。

已逝法國國家檔案中心主任安德黑.項松(Andre Chamson)也是個小說家,他從年輕時就認識畢奇小姐。項松曾這樣回憶她:「她就像隻傳播花粉的蜜蜂,作家們都透過她才能互利互助,英、美、愛、法四國在她促成下更緊密聯繫在一起,四國大使的功勞加起來也沒她大。」莎士比亞書店是一九二、三零年代英美現代主義在巴黎的活動基地,兼有圖書館、郵局、銀行等多種功能,店主畢奇小姐堪稱現代主義最重要的「褓母」之一——而「教母」或許是史坦因女士(Gertrude Stein)。

除了與喬伊斯的關係之外,美國小說家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與畢奇小姐之間的關係也是現代主義文學非常重要的一頁,海明威的巴黎生活回憶錄《流動的饗宴》(A Moveable Feast)中有一章就專門用來回憶畢奇小姐,而本書最後一章也生動描寫了海明威與她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重逢的過程。當時擔任戰地記者的海明威帶著自己的人馬解放了畢奇小姐居住的劇院街(rue de l’Odeon),兩人帶著淚眼擁抱對方,字裡行間所釋放出的真情,令人動容。

很高興有機會翻譯這本書,而這本書是任何一個想了解英、美、法三國現代主義文學的人都不能錯過的。
 
 
書摘:最佳顧客海明威

我們最喜歡的顧客,是幾乎每天早上我們都會在書店某個角落看到的一位年輕人,他從不麻煩我們,總是在那裡看雜誌,或者是閱讀馬瑞亞特船長(Captain Marryat)1或其他人寫的東西。那年輕人就是海明威,在我記憶中,他是一九二一年年底在巴黎出現的。他自稱為「最佳顧客」,而且也沒人跟他爭這個頭銜。像我這種小本經營的書店主人,最感謝的就是他這種顧客——不但常來光顧,而且還花錢買書。

然而,就算他在我書店裡沒有付過一毛錢,他還是有辦法讓我喜歡上他。從我們相識那一天開始,他就讓人感覺到友誼的溫暖。

遠在芝加哥的舍伍德.安德森,給了「他年輕的朋友海明威夫婦」一封向我介紹他們的信函。這封信我到現在還留著,信裡寫著:

為了讓您認識我的朋友恩尼斯特.海明威,特以此函介紹他;他與海明威太太正要前往巴黎定居,我會請他在抵達後把這封信交給您。

海明威先生是一位美國作家,他以寫作的本能處理此間各種值得了解的題材,我相信您會發現海明威夫婦是讓人想欣然結識的……但是直到海明威夫婦想起把安德森的介紹信拿給我時,我跟他們已經認識好一陣子了。海明威有一天就這樣走進書店來。

我抬頭看到一個高大,皮膚黝黑,留著一小撮八字鬍的小伙子,聽見他用非常低沉的聲音介紹自己是恩尼斯特.海明威。我邀他坐下,發問後得知他是芝加哥人,我也得知他為了腿部的復健而在軍醫院待了兩年。他的腿部怎麼啦?他帶著歉意告訴我,膝蓋是因為參戰而受傷2,那口吻好像是個小男孩,向別人坦承自己在打架時受傷。我想看他的傷口嗎?當然好。所以莎士比亞書店暫時不做生意,要等他把鞋襪除下,把布滿了腿部與腳上的可怕傷口弄給我看。膝傷是最嚴重的,但是腳上的傷似乎也很嚴重,他說是砲彈碎片造成的。醫院的人認為他會死掉,甚至問他要不要進行最後的聖禮,但虛弱的他同意把聖禮改為受洗儀式——他說:「萬一他們說對了,我總得做點準備。」

海明威就是這樣受洗的。不管是否有受洗──嗯,不管海明威是否會因此射殺我,我都得說3──我總感覺他是一個很虔誠的人。海明威是喬伊斯的好哥兒們,喬伊斯有天跟我說,大家都看錯了:海明威總把自己當成一條硬漢,而麥克阿蒙則裝得一副好像很敏感的樣子。他覺得,其實應該是相反才對。所以,喬伊斯把你看透啦,海明威!

海明威跟我透露,就在他還是個「穿著短褲的男孩」,正要從高中畢業之前,他父親突然去世,家中陷入愁雲慘霧,留給他的遺物就只有一把槍。他發現自己變成一家之主,家中母親與弟妹都要依賴他,他不能升學,而且要養家活口。他在一場拳賽中賺得第一筆錢,但據我所知,他並沒有在這一行持續下去。根據他的說法,他的少年時期過得很苦。

他沒有多談離開學校後的生活。為了謀生,他做過很多工作,包括報社記者4;我相信,在那之後他就到加拿大從軍。他實在太年輕,所以必須虛報年紀。

海明威是一個飽學博覽的年輕人,他對許多國家都很了解,也懂幾種語言,而且都是自學,不是透過大學教育。他對於事物的掌握,比我認識的其他年輕作家都還要深入也快速,雖然帶有一點孩子氣,但是特別聰明與自立。海明威在巴黎擔任《多倫多星報》(Toronto Star)的體育特派記者。無疑他當時已經開始試著創作小說了。

他帶著年輕的妻子海德莉(Hadley)來跟我見面,她是個迷人而討人開心的可人兒。我當然也帶著他們去見愛德希娜。海明威的法語能力非常出眾,不知道怎麼辦到的,但他除了讀完我書店裡所有的出版品,同時也遍覽法文書籍。

因為擔任運動特派記者,海明威必須出席所有的運動場合,所以他懂的法文也包括各種「黑話」。像我跟愛德希娜這種海明威在書店裡交到的朋友,是不可能了解他那個體壇世界的,但我們總是期待海明威能讓我們開開眼界,而他也真的做到了。

我們學的東西從拳擊開始。某天晚間海明威跟海德莉兩位「老師」先來店裡,我們一起坐地鐵到靠山的莫尼勒蒙當地區(Ménilmontant),該區住的都是一些工人、運動員以及一些流氓。在貝勒波將軍車站(Pelleport station)下車後,我們必須爬上陡峭的階梯,當時懷著「邦比」(就是約翰.海德莉.海明威)的海德莉走得有點氣喘噓噓,要靠她丈夫拉一把。海明威帶我們去一間很小的拳擊場,要先經過一個後院才走得到,我們在狹小而沒有靠背的板凳上坐下。

比賽開始了,我們的課程也隨之展開。在前幾場賽事裡,台上只見年輕選手的拳頭到處飛舞,他們身上大量出血,我們很怕他們會失血過多而死掉,但海明威向我們保證,那只是因為下手太重以及流鼻血的關係。我們學到一些拳賽規則,也得知那些走進走出,讓人看不大清楚的傢伙就是拳手的經紀人,他們的眼睛似乎沒有瞥望著那些選手,但有時又在交頭接耳著。這些人到拳擊場是為了尋找有潛力的新秀。

等到真正的好戲上場時,「老師」的眼睛已經忙到他根本無暇給我們提示,我們這兩個學生只能自個兒看拳。

這最後一場拳賽之後又「加演」了一場,連觀眾都加入了戰局。裁判的判決讓觀眾意見分歧,所有的人都站到板凳上,然後往別人身上跳——那場面就像西部片裡的大對決。在拳打腳踢、大吼大叫與你來我往的混戰中,我深怕我們被人往身上「招呼」,也怕海德莉因此受傷。我聽見有人大叫:「警察!警察!」顯然大叫的人不是警察自己——因為,當時法國警察並沒有義務在任何娛樂場所維持秩序,不管是高級的法國國家劇院,或者是低下的莫尼勒蒙當拳擊場都是如此。我們聽到海明威在嘈雜的大叫中發出不同意的聲音:「找警察,去公共廁所比較快!」

後來愛德希娜跟我又在海明威的指導與影響下開始從事腳踏車運動——但我們不是自己騎車兜風,而是跟著「老師」一起去體驗「六天賽程」(Six-Jours):總計六天,在「冬季自行車賽場」(Vél D’Hiv)裡面像迴轉木馬似的比賽,無疑地,那確實是巴黎在冬季期間最受歡迎的盛事。車迷不但去看比賽,還住在那裡,儘管越看精神越不濟,但還是欣賞著那些遠遠看像是小猴子的選手在自行車上屈背出賽,他們時而慢慢繞過賽場,時而突然衝刺。不分晝夜,整個賽場裡瀰漫著煙霧與塵土,到處都是劇場明星,到處都是扯著嗓門大呼小叫的人。我們盡力去了解「老師」跟我們說些什麼,但是在一片嘈雜聲中,很難聽出一個端倪。可惜的是,愛德希娜和我卻只能挪出一晚來觀賞,儘管比賽實在引人入勝。但是話說回來,在海明威的陪伴下,又有哪一個活動不是精采紛呈的?

有個更刺激的活動正在等著我們。我記得之前海明威有一段時間全心投入一些故事的寫作。有天他說他寫完了一個故事,問我跟愛德希娜是否願意聽聽看。像這種活動都是我們渴望參加的,因為我跟愛德希娜不就像拳擊場裡面那些進進出出的傢伙,也在尋找有才華的人嗎?也許我們不太懂拳擊,但如果說是寫作,就是另一回事了:這可是海明威第一次「出賽」呢!想像一下,我們有多欣喜?

所以海明威就讀了《我們的時代》(In Our Time)裡面的一個故事給我們聽,讓我們眼睛為之一亮的,包括他的原創性、個人風格、作家技法、簡潔的文字、說故事的天份、戲劇張力,還有他的創作力——原本我可以一直列舉下去的,但是借用愛德希娜的話說來,就是:「海明威具有真正作家的氣質。」

當然,如今海明威已經是世人公認的「現代小說之父」。
無論是在法國、英國、德國、義大利,或者任何其他地方,只要提到小說或短篇故事,大家對他的評價都是如此。他的作品被選進教科書裡,對小孩來講,他的東西比那些平常的課文有趣多了,他們可真是幸運!

到底是哪個作家影響哪個作家?這種問題從不會困擾我,而且,有哪個成年寫作者會在半夜挖空心思,只為了搞清楚自己到底是受到誰影響?但是,我確信海明威的讀者都知道是誰教他寫作的:就是他自己。而且就像其他貨真價實的作家一樣,他知道如果要有「好作品」,就得動手寫——這可是他自己說的。

愛德希娜是海明威的第一個法國書迷,第一個用法文出版他的故事的,也是她。〈不敗者〉(The Undefeated)這個故事就曾在她的《銀船》雜誌(Le Navire d’Argent)上刊載過,引起了雜誌讀者的廣大迴響。

海明威的讀者通常是看了第一本書就愛上他。我還記得強納森.開普是多麼熱愛他讀到的第一本海明威小說。開普先生是「阿拉伯的勞倫斯」及喬伊斯的英國出版商,他第一次來巴黎就詢問他該幫哪個美國作家出書。我說:「來,讀海明威的書吧!」開普先生就這樣變成了海明威的英國出版商。

不管做什麼事,海明威總是又認真又好勝,就算是照顧嬰兒這件事也是如此。在加拿大待了一段時間以後,他們回來時帶著另一個「最佳顧客」:約翰.海德莉.海明威。有天我去他家,看到他在幫小嬰兒「邦比」洗澡,那靈巧的手法讓我感到訝異。「老爹」海明威的確有臭屁的本錢,他還問我:是不是認為他以後可以當褓母?

「邦比」還沒學會走路就已成為莎士比亞書店的常客了。海明威一邊小心抱著他兒子(儘管有時候會變成頭下腳上的姿勢),一邊閱讀著最近的期刊——說真的,這可是需要技巧的。至於「邦比」,只要跟著他最喜歡的「老爹」,天塌下來也沒關係。他總是用法文口音說我這裡是「雪維兒.畢奇的書店」,剛會走路就來店裡進進出出。我常常可以看到他們父子手牽手,沿著街道走來。「邦比」總是一臉認真地坐在高腳凳上觀察他老爹,沒有不耐煩過,等著最後他把他從高處抱下來,雖然有時候要等很久。等到他們離開時,我又會看著他們並不直接返家(因為要等海德莉把家事做完才能回去),而是去街角的簡餐店。他們會挑個桌子坐下,前面擺著飲料(「邦比」喝的是紅石榴糖漿),父子兩開始一整天的問答對話。

當時每個人都去過西班牙,但每個人的評價不一。史坦因跟托卡拉斯覺得很有趣。其他有人去看鬥牛,結果被嚇到,還沒結束就逃之夭夭。以鬥牛為主題的寫作中,有些人用道德去批評,有些人用性的角度解讀,也有人覺得那是一種色彩亮麗的運動,如圖畫一般美麗。至於外國人對於鬥牛的評論,西班牙人常常不懂他們在說些什麼,而且嚴格來講,都是荒謬的。

而海明威跟其他人不一樣。他用往常那種認真、好勝的態度去了解鬥牛,然後才寫出相關的文字。《午後之死》(Death in the Afternoon)就是這樣寫出來的,而且簡直就像一篇有關鬥牛的論文——即使我那位最難搞的西班牙友人也讚譽有加。海明威有些最棒的作品就出現在這本書裡面。

好的作家是如此難尋,所以如果我是個文評家,我只會依據自己的看法,試著指出他們的文字到底有哪些值得信賴與欣賞之處。因為,有哪個人可以看透創作的奧祕?

海明威是一個可以接受任何批評的人——前提是,必須由他自己提出。他自己就是最會挑他毛病人的人,但是就像其他作家夥伴一樣,對於其他人的批評很感冒。有些批評家確實很擅長用筆鋒去刺傷作家的要害,這些無辜作家的激動反應是讓他們最高興的。溫罕.路易斯就曾成功地讓喬伊斯坐立難安。他也曾寫過一篇文章來講海明威,標題為〈那頭笨牛〉(The Dumb Ox)——遺憾的是,這文章在我店裡出現後,惹得海明威大發雷霆,三打被當作生日禮物送來的鬱金香全部被他扯斷花朵,結果花瓶裡的東西全都翻倒灑在書上。一陣發作過後,海明威坐在桌邊寫了一張指名給我的支票,賠償金額比我損失的還要多兩倍以上。

身為一個書商與圖書館員,我對書名的注意也許遠勝過其他只是把書稍微瀏覽一下的人。我想,不管在任何競賽中,他那些書名都應該得獎,他的每本書名都美得像一首詩。海明威之所以能成功,也要歸功於這些書名對讀者散發一股神祕的力量。他的書名都好像獲得了獨立的生命,美國英語的辭彙因為它們而生色不少。

譯注:
1佛德列克.馬瑞亞特(Frederick Marryat):英國早期航海小說家之一,也是小說家狄更斯的朋友,早期以航海工作維生。
2海明威不是當兵,他因為視力問題而未獲准入伍;他負傷是因為在義大利幫紅十字會開救護車時遭受攻擊。
3海明威很喜歡打獵,最後也是在槍口下喪生(據說為自殺,也有可能是意外)。
4海明威在十八歲就開始當《堪薩斯城星報》(The Kansas City Star)記者,但並未持久;一次大戰後,他又到《多倫多星報》(Toronto Star)當記者。
 
 
閱讀溫暖:《三杯茶》

書名:
《三杯茶》

作者:
葛瑞格.摩頓森(Greg Mortenson)

出生於非洲的坦尚尼亞,而後遷居美國。原是個登山家。1993年因攀登世界第二高峰K2失敗,因緣際會下,成為一位獻身公益的人道主義者。本書印量超過40萬冊,售出多國語文版權,作者說書行程已排至2009年,本書並有專屬網站。
http://www.threecupsoftea.com/
目前是中亞協會負責人。與妻子、2個小孩居住於蒙大拿州。

大衛.奧利佛.瑞林(David Oliver Relin)
是個遊歷世界的專欄作家,其作品獲得無數獎項。曾在「愛荷華作家工作坊」教導寫作。同時長期為滑雪雜誌(Skiing Magazine)、《展示雜誌》(Parade Magazine)寫稿。目前住在奧勒岡波特蘭市。

內容介紹:
三杯茶
敬上第一杯茶,你是一個陌生人
再奉第二杯茶,你是我們的朋友
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將用生命來保護你
一個早逝女孩的生命,讓另一群女孩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在過去的十二年,巴基斯坦、阿富汗及西藏山區,六十所學校陸續成立,摩頓森守護妹妹的信念,讓他願意用生命去化解世界上最大的仇恨,幫助一群女孩有勇氣改變世界。

當我們懷疑,一個人的力量是否真的能改變世界時,願意放棄日常生活享受的摩頓森做到了! 書中主人翁摩頓森原來是個登山家,1993攀登世界第二高峰K2時發生意外,與隊友們失去連絡,只留下他一人,沒有水也沒有食物。十分幸運地,他在巴基斯坦山區的一個偏僻小村落被救起,而且在村民的細心照護下,他的身體得以康復。被村民的善良所感動的摩頓森發現,當地小孩只能坐在戶外髒汙的泥地上上課。村民窮到沒錢聘請老師。摩頓森於是承諾一定會回來為他們辦所學校…… 

他放棄白天的工作,過著最低度的生活,到圖書館尋找名人錄、找出一個個參議員與明星的名字,在還不會使用電腦的時候,租用打字機開始寄出580封信;當他灰心不已的時候,是小學生激勵了他: 「我真的發現,要解釋半天,讓大人聽懂為何要幫助巴基斯坦的學生是件很困難的事。」摩頓森說,「但是這些孩子馬上就懂了。當他們看到照片時,沒有辦法相信怎麼會有這樣的地方:孩子在寒冷的天氣坐在戶外,沒有老師教、卻努力上著課。他們馬上就決定要做點什麼。」

六個月後,他終於收到回信,一張一萬二千美金的支票,足夠蓋第一間學校,他終於可以前往巴基斯坦蓋學校,......

摩頓森會實現他的承諾嗎?
一個人,一個承諾,一段辛苦漫長的旅程,許許多多人的愛心,一個美麗的承諾,終於實踐。故事的後來,的確是美好結局:在過去的十二年後,摩頓森總共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及西藏山區,蓋了不止一所,而是六十所學校,特別是能讓女孩子上學的學校。
 
 
《三杯茶》書摘:八十三元的存款

一個小時後,摩頓森從累得連夢都沒有的熟睡中,猛然被敲門聲拉回真實世界。他坐了起來,看看房間四周,還以為自己仍在拉瓦爾品第。電視上一個叫紐特.金瑞契的人正在說英文,螢幕上出現一堆星星的圖案、說著像是火星文般讓他無法理解的話:「少數黨黨鞭調查,共和黨接收。」

彷彿房間正在大海中漂浮著般,他搖搖晃晃走到門邊去開門。瑪琳娜正站在門口,穿著他最喜歡的那件Gore-Tex黃色派克大衣。「我很抱歉,這不是我想像的結果。你還好嗎?」她問,拉了拉他的黃色大衣,緊緊包住胸前。

「這真是……我想……不好。」摩頓森說。
「你剛才在睡覺嗎?」瑪琳娜問。
「是的。」
「聽著,我並不想讓事情變成這樣,但是你在巴基斯坦的時候,我沒辦法連絡你。」房門大開,只穿著內衣的摩頓森被寒風灌得直發抖。

「我有寄明信片給你。」他說。
「告訴我屋頂材料的價格……喔,還有花多少錢租一輛卡車到司卡度……那真是浪漫啊!除了不斷延後回家的時間外,你從來沒有提到過我們。」

「你什麼時候又開始和馬利歐約會?」他強迫自己不去看她的嘴唇,心想注視她的眼睛可能會好些,但又覺得這還是太危險,只好把眼神轉開。

「那不是重點。」她說,「我可以從你的明信片中知道,從你離開後,我就不存在了。」
「那不是真的。」摩頓森說,心裡卻在問自己:真的是這樣嗎?
「我不希望你恨我。你不會恨我對吧?」
「還沒。」他說。
瑪琳娜放下叉在胸前的手臂,嘆了口氣。她的右手拿著一瓶愛爾蘭貝里奶酒,遞給摩頓森。他接了過來,看來大約還有半瓶。

「葛瑞格,你是個好男人。」瑪琳娜說,「再見了。」
「再見。」在說出會讓他後悔的話之前,摩頓森把門關上。
他站在空盪盪的房內,手中握著還剩半瓶、或該說是只剩半瓶的酒。反正這不是他會喝的那種酒,他以為瑪琳娜該會知道才對。摩頓森不常喝酒,更不會一個人喝酒,而且沒有比甜酒更讓他討厭的酒了。

錢和痛在摩頓森的心裡爭奪著主導權。
過完假期,當他試著從提款機領出兩百元時,機器告訴他:帳戶裡只剩八十三元了。

比攀登K2更難的事
五月的一個傍晚,摩頓森躺在他的睡袋上,一邊想著他的睡袋實在該洗一洗了,一邊卻掙扎著是不是該花錢去自助洗衣店。電話響了,是路易斯‧羅和德博士打來的。一九七八年,羅和德與他的登山夥伴吉姆‧威克偉爾是首度成功登頂K2的美國人。摩頓森出發攀登K2前曾經打電話向他請益,之後他們偶爾會連絡,雖然次數不多,卻總是談得很熱烈。「霍爾尼告訴我你想蓋學校的事情,」羅和德說,「事情進行得怎麼樣了?」

摩頓森把所有的事情都說了,從五百八十封信開始,一直講到他現在遭遇造橋瓶頸。他也發現自己在跟這個父執輩長者訴說著自己遇到的困難:從失去他的女友、失去他的工作,到最讓他害怕的——失去他的方向。

「振作起來,葛瑞格。你當然是遇到一些問題,」羅和德說,「但是你現在打算做的事,比攀登K2要困難太多了。」

三杯茶的真正意義
哈吉‧阿里伸出手放在摩頓森的肩上,「這些山在這裡已經很久了,」他說,「我們也一樣。」然後拿出他的棕色羊毛「托比帽」,科爾飛村長唯一戴過的權威象徵,戴在銀白的髮上,「你不能告訴山該做什麼,」他語調中的嚴肅把摩頓森震懾住了,一如眼前的景色。「你必須學會聆聽它們。所以我也請你聽我說,因著全能阿拉的慈悲,你為我的村民做了許多,我們很感激。但是現在你得再為我做一件事。」

「我願意做任何事。」摩頓森說。
「坐下,然後閉上你的嘴。」哈吉‧阿里說,「你把大家都快逼瘋了。」
「然後他伸手把我的鉛垂線、我的水準儀、我的帳簿全都拿走,接著走回科爾飛。」摩頓森說,「我跟著他走回屋裡,擔心他不知道要做什麼。他的脖子上一直戴著一個皮串,上頭穿了一根鑰匙。他用鑰匙打開了雕著褪色佛教木雕的一個櫃子,然後把我的東西鎖在裡頭,裡面放的都是些重要的東西,包括醃山羊肉、他的禱告珠、還有他那把舊式英國滑膛槍,然後要莎卡娜幫我們準備茶。」

在莎卡娜煮「白玉茶」的半個小時裡,摩頓森坐立難安地等著,哈吉‧阿里則是用手隨意地翻著他最寶貝的可蘭經,專心凝視著他的內在世界,幾乎無聲地唸著阿拉伯禱詞。

等到裝著滾燙酥奶茶的瓷碗在他們手中冒煙時,哈吉‧阿里開口了,「如果你想在巴提斯坦成功,你就得尊重我們的方式。」哈吉‧阿里說,一邊吹著他的碗,「當你第一次跟巴提人喝茶的時候,你是個陌生人,第二次你再喝茶,你就是我們的貴客,第三次你再和我們一起喝茶,就已經成為家人,而對於我們的家人,我們會願意為他們做任何事,甚至是死。」他說,把溫暖的手放在摩頓森的手上,「葛瑞格醫生,你必須花時間喝這三杯茶。我們雖然沒受過教育,但是我們並不笨,我們已經在這裡居住生存了很久。」
我不識字。這是我這一生最大的悲哀。
塔瓦哈挨近摩頓森說,「這個人是哈吉‧麥迪,糟糕。」他細聲說。

摩頓森早聽說過哈吉‧麥迪這個人,他是艾斯科里的村長。「他表現得一付很虔誠的穆斯林樣子,」摩頓森說,「其實像個黑手黨老大一樣壓榨著整個布勞度河谷村落的經濟。巴提人賣的每一隻綿羊、山羊、或是雞,他都要抽成;他也剝登山者的皮,用離譜的高價販售補給品。如果有人賣給登山隊一個雞蛋,膽敢不讓他抽成,哈吉‧麥迪就會派他的打手用棍棒去修理那些人。」

在哈吉‧阿里擁抱過麥迪後,這位艾斯科里的村長拒絕了喝茶的邀請。「我就在這兒說話,這樣大家都聽得到。」他對開始沿著崖壁集中的人群說,「我聽說一位非信徒到這裡用他教的東西,毒害穆斯林的孩子,男孩女孩,」哈吉‧麥迪吠著,「阿拉禁止女孩子受教育,我禁止你們蓋這所學校。」

「我們會把學校蓋好,」哈吉‧阿里平靜地說,「不管你禁止或同意。」
摩頓森往前走,希望幫忙化解空氣中越來越濃厚的衝突味,「我們何不先喝茶再討論這件事。」
「我知道你是誰,『卡飛爾』(拒絕信仰者),」麥迪說,用了句罵非信徒最惡劣的詞,「我跟你無話可說。」

「至於你,你不是穆斯林嗎?」麥迪轉身對著哈吉‧阿里恐嚇的說,「只有一位真神。你是事奉阿哈,還是事奉這個『卡飛爾』?」
哈吉‧阿里拍著摩斯頓的肩膀,「從來沒有人來到這裡幫助我的村民,我每年付你錢,但是你什麼事也沒有幫我們作。這個人是比你好的穆斯林,他比你更值得我的奉獻。」
哈吉‧麥迪的打手開始蠢動不安的摸著手中的棍棒,他舉起手作勢要他們先別動,「如果你堅持要留住你的『卡飛爾』學校,你必須付出代價。」麥迪說,眼瞼往下垂,「我要十二隻最大的羔羊。」

「如你所願。」哈吉‧阿里說,將背轉向麥迪,藉以強調他的索賄已經將自己的身份貶低了。「把邱可拉巴帶過來。」哈吉‧阿里吩咐道。
「你要知道,在這些村子裡,一隻羔羊就等於頭胎小孩、珍貴的母牛、家裡的寵物,這些通通加在一起。」摩頓森解釋著,「每戶人家長子最神聖的任務就是照顧這些羔羊,哈吉‧麥迪的要求對他們而言簡直是大禍臨頭。」

哈吉‧阿里一直背對著他的客人們,直到十二個孩子拖著這些粗角厚蹄的動物過來。他從孩子手中接過韁繩,把羊綁在一起。所有孩子把他們最珍貴的財產交給村長時,都忍不住哭泣。哈吉‧阿里領著一行哀哞的羊群到哈吉‧麥迪面前,一句話都沒說、把繩頭丟給他。接著他轉過身,把村民們趕到學校地點去。

「那是我見過最謙卑的事情之一,」摩頓森說,「哈吉‧阿里剛剛才把村裡的一半財產給了那個惡棍,但是他笑得就像是剛贏了樂透一樣。」

哈吉‧阿里停在那棟村民共同努力蓋起來的建築物前,它穩穩的站立在科爾飛K2前,有整齊的石牆、塗上了灰泥、粉刷成黃色,還裝了個厚重的木門能把惡劣的天候擋在門外,科爾飛的孩子再也不需要跪在結冰的地上讀書。

「不要難過,」他告訴心碎的村民們,「那些羊都死了、被吃掉之後許久,這間學校還會在這裡。哈吉‧麥迪今天拿走了食物,但是我們的孩子永遠會有教育。」

天黑之後,在哈吉‧阿里家中的爐火旁,他請摩頓森坐到他身旁,拿起他那本折角又油漬斑斑的可蘭經書,舉在火光前面,「看見這本可蘭經有多美嗎?」哈吉‧阿里問。

「是的。」
「我沒辦法讀,」他說,「我不識字。這是我這一生最大的悲哀。我願意做任何事,讓我村裡的孩子永遠不要知道這種感覺。我會付任何代價,讓他們能夠擁有他們應得的教育。」

「當時坐在他身旁我才知道,」摩頓森說,「任何事情、任何我所經歷的困難,從我答應蓋學校那天開始,一直到經過漫長努力終於完成的那天,比起他準備為他的村民所做的犧牲,根本不算什麼。那位坐在那裡不識字的老人,很少離開他在喀拉崑崙山的村子,」摩頓森說,「卻是我遇見過最有智慧的人。」

「走,我們去看馬戲團。」蘇利曼說。
這回的情景,可把摩頓森給嚇到了。鋪著大理石地板,豪華得像宴會廳的飯店大廳,通常都是空盪盪的,頂多有位琴師或幾位輕聲講手機的商業人士,零零落落坐在過多的沙發上。但眼前摩頓森看到的,卻是滿屋子的人──靠著咖啡因趕截稿的人。全世界的新聞媒體都到了。

「馬戲團。」蘇利曼驕傲的對摩頓森笑,好像科展中展示優秀作品的學生一樣。不管眼睛往哪裡看,摩頓森都會看到攝影機和商業標識,還有每個人身上的緊張壓力:CNN、BBC、NBC、ABC、阿拉伯半島電視台。摩頓森用力殺出一條生路,掩耳經過正用德語對著衛星電話狂吼的一位攝影師,終於走到飯店的娜迪亞咖啡廳入口,這咖啡廳和大廳之間隔著一排香草植物盆栽。

「那一天,哈吉‧阿里教了我這一生最重要的一堂課。」摩頓森說,「我們美國人認為必須很快把事情做完,我們是個三十分鐘解決快速午餐、兩分鐘完成足球訓練的國家,我們的領導人以為『震撼教育』似的宣傳活動,就能在還沒攻打伊拉科前贏得戰爭。哈吉‧阿里教我要花時間喝三杯茶,慢下來,像重視蓋學校一樣的重視和工人間的關係。他給我上了寶貴的一課,讓我知道從這些和我一起工作的人身上,我有太多要學的,而不是自以為是的要教給他們些什麼。」
 
 
《三杯茶》書摘:八十三元的存款

「看來,我們這個世界的小角落突然間變有趣了。」摩頓森轉過身,看到金髮的加拿大記者凱西.甘農穿著剪裁保守的夏瓦兒卡米茲對他微笑。凱西是美聯社伊斯蘭馬巴德辦公室的主任,駐在巴基斯坦已經很長一段時間了,此刻她也在等位子。摩頓森跟她擁抱打招呼。

「這裡變成這樣有多久了?」
摩頓森問,試著讓自己的聲音在德國攝影師的吼叫下還聽得見。
「幾天了。」
凱西說,「等炸彈開始掉下來,他們就會開始叫價一天一千美金了。」
摩頓森搖搖頭,他絕對不會花錢去住富豪酒店。想到銀行不停往下掉的存款數字,他只能用同樣微薄的經費推動中亞協會的各項計畫,這也說明為什麼他更喜歡蘇利曼介紹的「甜蜜的家」賓館。

「甜蜜的家」座落在尼泊爾大使館附近一處蔓草叢生的地方,原本是棟堅固的別墅,但蓋到一半,經費不足的前任屋主只好放棄原計畫。那裡的房間,雖然有著無法預期的水管狀況和燒了很多香煙洞的黏漬粉紅地毯,但一個晚上只要十二美金。

「葛瑞格醫生,大人,凱西女士,到這兒來。」一位認識他們,穿西服的服務生小聲說,「那邊有一桌快要好了,但是我怕這些……」他搜索著適當的語詞,「外國人……會衝過去坐下來。」

他們的桌子就在放滿食物的自助餐檯旁邊。在鋪著粉紅桌布的餐桌上,凱西跟摩頓森說明他不在巴基斯坦的期間,到城裡來的這些小丑耍把戲和走鋼索的情形。

「真是可悲,」她說,「對此地一無所知的生手記者,穿著防彈衣在屋頂拍畫面,然後裝得一副驚恐的樣子,在他們背後那座大家周末帶孩子去玩的馬加拉山,到了報導裡卻成了戰區。大部分人根本不想到離邊界近一點的地方去,只會拚命在這裡追新聞,而且也不加求證。那些真的想去邊界的人運氣又不好,塔利班剛剛下令不准任何記者進入阿富汗。」

二○○一年的秋天,記者們得知摩頓森對巴基斯坦有深入瞭解,而且算是最熟悉偏遠邊界地區的外國人之一,便紛紛企圖收買摩頓森,希望他安排他們進入阿富汗。

「記者彼此間競爭的程度,一點也不亞於他們希望美國趕快攻打阿富汗的期待。」摩頓森說,「CNN和BBC聯合對付ABC和CBS。巴基斯坦的特約記者會跑進大廳,說塔利班軍隊擊下了一架美國無人飛機,大家都在等待的戰爭就要開始了云云。」

「一位NBC製作人和記者帶我到萬豪酒店的中國餐廳吃飯,說想透過我進一步瞭解巴基斯坦,」摩頓森還記得,「但是他們和別的記者一樣,真正想要的是進入阿富汗。如果我能設法把他們帶進去,他們將給我超過一年薪水的錢。接著他們會左顧右盼,然後好像隔牆有耳般的小聲說,『不要讓CNN或CBS知道。』」

最讓摩頓森忙碌的事,是接受一個又一個的記者採訪,提供在萬豪酒店和塔利班大使館之間活動的記者們一些當地色彩──因為記者會的內容通常十分平淡乏味。

「我試著解釋造成衝突的根本原因,也就是巴基斯坦人民缺乏教育機會、『瓦哈比宗教學校』的興起,以及導致恐怖主義的原因。」摩頓森說,「但這些內容幾乎都被剪掉了,因為他們想要的只有當我提到塔利班最高領導人時的聲音和畫面,好讓他們在戰爭氣氛升高的時候,把塔利班領導人塑造成人人喊打的壞人形象。」

每天晚上像定時鬧鐘一樣,位在伊斯蘭馬巴德的塔利班高階領導人會走進萬豪酒店的大理石大廳,他們頭纏黑色頭巾、身穿黑色長袍,在娜迪亞咖啡廳等位子──他們也是來看馬戲團表演的。

「他們在那裡坐一晚上,只點一壺綠茶,」摩頓森說,「因為那是菜單上最便宜的東西,他們賺的塔利班薪水根本付不起一頓飯二十塊美金的自助餐。我一直在想,如果哪位記者願意請他們所有人吃頓晚飯,一定能取得相當重要的新聞故事,不過我從來沒看到有人這麼做。」

最後,摩頓森自己和他們坐下來了。巴基斯坦《國家》報負責所有喀拉崑崙山脈登山隊新聞的記者亞勝.穆斯塔法,跟在司卡度的摩頓森經常聯絡,以取得最新的登山界消息。穆斯塔法認識塔利班大使毛拉.阿都.沙蘭.札耶夫。一天晚上,他在飯店的娜迪亞餐廳介紹摩頓森讓他們認識。

在穆斯塔法陪同下,摩頓森和四位塔利班官員同桌而坐,就坐在塔利班大使毛拉.札耶夫隔壁,那天晚上剛好是餐廳的墨西哥之夜。

一位留著捲鬚的巴基斯坦侍者,好像有些尷尬的戴著巨大的墨西哥帽,走過來問他們是要用自助餐,還是想試試吧台的墨西哥餡餅晚餐。

「只要茶。」毛拉.札耶夫用烏爾都語說,穿掛鮮艷墨西哥披肩的侍者立刻轉身去拿茶。
「札耶夫是少數塔利班領導官員中受過正式教育,而且對西方文化有些瞭解的人。」摩頓森說,「他的孩子跟我的小孩年紀差不多,所以我們聊了好一會兒孩子的話題。我很好奇塔利班官員對教育孩子的看法,尤其是對女孩子,所以特別詢問了這個問題,結果他的答案就跟政治人物一樣,只是空泛的說教育很重要。」

侍者端著盛茶具的銀盤回來,幫桌上的客人倒茶,摩頓森也忙著用帕施圖語和其他塔利班官員聊天。摩頓森問候他們的家人是否都健康,他們也回答一切都很好。一個突然閃過摩頓森腦海的念頭讓他不寒而慄:或許再過幾個星期,他們的回答就完全不同了。

當話題轉到即將爆發的戰爭,摩頓森瞭解到,毛拉.札耶夫的處境非常困難。札耶夫住在伊斯蘭馬巴德的「藍區」,因此跟外面世界有較多接觸,也知道戰爭即將來臨。但是位於喀布爾和坎大哈的塔利班最高領導官員們卻不是那麼瞭解世俗。毛拉.歐瑪爾是塔利班政權的最高領導人,和他身邊大多數的死硬派一樣只接受過宗教學校的教育,根據分析過宗教學校與伊斯蘭極端主義教派間關聯性的阿哈瑪.拉希德報導,塔利班的教育部長甚至沒有受過任何正式教育。

「也許為了阿富汗,我們應該把賓拉登交出來。」毛拉.札耶夫對摩頓森說,堅持請客的他揮手要戴大墨西哥帽的侍者把帳單拿過來。「毛拉.歐瑪爾認為我們還有時間跟美國談,避掉這場戰爭。」他發現自己可能失言了,立刻裝回強悍的樣子,「別搞錯,」他虛張聲勢的粗聲宣告,「如果我們被攻擊,我們會奮戰到最後一刻。」

毛拉.歐瑪爾以為他還能跟美國繼續談判,避免戰爭,直到美國的巡弋飛彈把他的個人住宅夷為平地才知道一切為時已晚。由於未曾和美國華盛頓建立任何正式溝通管道,據稱這位塔利班的領導人一拖再拖之後,終於在十月兩次用衛星電話撥打白宮公開給民眾的電話號碼,要和布希坐下來協商。但可想而知,美國總統連回都沒回他的電話。

摩頓森不情願離開萬豪酒店,回到自己住的賓館去工作。美國大使館打來了一通又一通留言,警告他對美國人來說巴基斯坦已經不再是安全之地。不過摩頓森得回到在柏夏瓦外圍的難民營,中亞協會在那裡贊助了一些學校,眼看戰爭已經是無法避免了,他必須去看看那裡能不能容納更多即將湧入的難民。所以他跟貝格和蘇利曼會合,簡單打包行李後,一行人開車前往柏夏瓦再過去一點的阿富汗邊境。

摩頓森認識的一位《丹佛郵報》記者布魯斯.芬利,受不了成天待在沒有真正新聞的萬豪酒店,希望能跟他們一起去柏夏瓦。所以他們一起參觀了桑夏圖難民營,在那裡,中亞協會贊助的約一百名老師正在極度艱難的環境下,努力教育孩子。

芬利寫了篇文章報導他們的參訪經過,除了說明摩頓森的工作,也引述他對即將爆發的戰爭的看法。摩頓森力促芬利的讀者不要以為穆斯林都一樣可怕,那些和家人躲在難民營的孩子也是受害者,值得大家同情。

「這些人不是恐怖份子,這些人不是壞人。」摩頓森指出,把九一一的錯誤歸罪在所有穆斯林身上,「只會使無辜人民陷入驚恐。」

「唯一能擊敗恐怖主義的辦法,是讓這個恐怖主義存在的國家、人民學會尊重愛護美國人──」摩頓森做了結論,「假使我們也能同樣尊重、愛護這裡的人。想想看,造就一位對社會有貢獻的公民或是造就一名恐怖份子,兩者的差別在哪裡?我想關鍵答案就在教育。」

查理.薛曼斯基是許多敬佩摩頓森的登山界人士之一,他是「美國高山俱樂部」的前任執行長,曾在那一年中亞協會針對該組織會員舉辦的捐款活動中捐出最多的個人捐款。在丹尼爾.皮爾被綁架斬首的兩個月前,查理.薛曼斯基將葛瑞格在九一一之事件後回到巴基斯坦的行動比喻成那些衝進世貿大樓的救火員。

「當日後葛瑞格贏得諾貝爾獎時,我希望奧斯陸的評審們能夠特別指出這一點。」薛曼斯基說,「這個傢伙葛瑞格,不肯放棄的悄悄回到戰區,去和造成恐怖主義的真正原因奮戰。就像那些救火英雄一樣,當每個人都瘋狂往外逃時,他們卻跑上燃燒的高樓去救人。」

接下來的一個月,美國的炸彈和巡弋飛彈開始猛擊西邊的阿富汗,摩頓森的吉普車也在巴基斯坦北部四處奔走,想確定中亞協會所有進行中的計畫能否在寒冬來臨前如期完成。

「有時在晚上,我和貝格兩個人開著車,聽到軍機從頭上飛過的聲音,美國飛機照理是不該飛過巴基斯坦領空的。然後會看到整個西邊地平線就像是著了火一樣。貝格只要看到賓拉登的照片就會吐口水,但一想到飛彈掉在無辜人民身上時,又讓他不寒而慄──於是趕快舉起手做『度瓦』禱告,請求阿拉免除他們無謂的苦難。」

二○○一年十月二十九日,貝格陪著摩頓森到柏夏瓦國際機場。到了出境的安檢門,只有乘客可以進入,摩頓森便把背包從貝格身上接過來,卻看到他的保鏢眼中滿是淚水。費瑟.貝格曾經立誓,摩頓森在巴基斯坦任何地方工作的時候,他都會保護他的安全,而且不論什麼情況都有為他犧牲生命的準備。

「貝格,怎麼了?」摩頓森問,捏了捏他保鏢的寬厚肩頭。
「你的國家現在在打仗,」貝格說,「我該怎麼辦?我該怎麼保護你?」 摩頓森一再請求美國民眾不要把所有穆斯林混為一談,還有他對剷除恐怖份子多管齊下的建議──著重於教育穆斯林的孩子,不要只是丟炸彈──觸動了這個剛宣戰的國家的敏感神經。摩頓森打開一封又一封的信,生平第一次,看到裡面盡是仇恨的言語。

一封郵戳上顯示寄自丹佛但沒有寄件地址的信說,「我希望我們的飛彈會掉到你頭上,因為你做的事完全抵消我們軍隊的努力。」另一封從明尼蘇達州寄來沒有署名的信,則用蜘蛛般的字跡攻擊摩頓森,信的開頭寫著,「我們的上帝會看到,你這個叛國者要付出沉重的代價。」接著警告摩頓森,「很快的,比起我們英勇的士兵們,你會遭受更殘酷的痛苦。」

摩頓森打開幾十幾百封類似的未署名信件,最後沮喪得根本看不下去。 「那個晚上,自從在巴基斯坦工作以來,我頭一次出現放棄的念頭。」他說,「這樣的信如果是來自一位無知的鄉下毛拉,我一點都不驚訝,但是當我收到美國同胞們寄來這樣的信時,我真的忍不住想是不是該放棄了。」

摩頓森煮了壺咖啡,繼續讀信,也有不少人讚美他的努力。在國家面臨這麼多的危機時,摩頓森被這些支持的信鼓勵,欣慰還是有部分美國人接收到他的訊息。

隔天下午,二○○一年十一月一日,還沒有機會和家人好好聚聚,摩頓森又跟家人說再見,應邀到西雅圖去演講。他把換洗衣物塞進行李箱,搭機前往西雅圖。因《顛峰》(Into Thin Air)一書而聲名大噪的作家強.克拉庫爾,為中亞協會在西雅圖舉辦的募款活動義務擔任開場致詞人,並成為中亞協會最主要的支持者。

克拉庫爾在《顛峰》一書中詳述商業化對攀登埃佛勒斯峰的致命影響。在這場宣傳標題為「強.克拉庫爾《顛峰》再現」的募款活動上,克拉庫爾鄭重的向大家介紹摩頓森。《西雅圖郵訊報》的記者約翰.馬歇爾說,這位隱居作家難得同意出席公開場合,是因為想讓更多人知道摩頓森的工作。

「葛瑞格所做的事,和任何一顆我們丟下的炸彈一樣重要。」馬歇爾引述克拉庫爾的話說,「如果沒有中亞協會的工作,當地人很可能會在口中誦唸著『我們恨美國人!』但是因為中亞協會的努力,他們將我們視為拯救者。」

摩頓森穿著夏瓦兒卡米茲抵達座落在西雅圖「第一山」頂部,宛如古雅典神廟的「市鎮廳」。摩頓森遲到了十五分鐘,他謙遜的看著建築物大廳,位子全坐滿了,還有更多的群眾擠在大廳入口處的羅馬拱門爭相眺望舞台。他趕快跑上講台後方的位置上坐好。

「各位花了二十五塊美金買門票到這兒來,這是很多的錢。但今晚我不會唸我的任何一本作品,」在人群安靜下來後,克拉庫爾說,「我要唸的是,和世界現況有更直接相關的作品,還有葛瑞格的工作與日俱增的重要性。」

他首先唸了一段葉慈的名詩〈第二度降臨〉。
「『事物分崩離析,中心無法維繫』,」克拉庫爾用彷彿被扼住喉嚨的微弱聲音唸著,似乎和摩頓森一樣不善於站在群眾面前說話,「『僅有混亂,漫溢世間/暗色血潮,四處漫延/純真之禮,已然沉沒/最好之人全無信念,然而最壞者/充滿狂熱激情。』」

詩中的哀悼力量,從一九二○年葉慈首度發表至今絲毫未減。克拉庫爾唸完最後一句詩,整座大廳陷入靜默,安靜得如同空無一人。接著克拉庫爾讀了一大段從《紐約時報雜誌》摘錄的文章,那篇報導討論了柏夏瓦的童工問題,還有孩子困苦的經濟環境如何讓他們變成伊斯蘭教極端主義吸收的對象。

「等到克拉庫爾介紹我的時候,全場觀眾,包括我在內,都已經淚流滿面。」
當克拉庫爾要介紹摩頓森上台的時候,他回頭談到葉慈的詩,「雖然最壞的人可能真的充滿狂熱激情,」他說,「但是我相信,最好的人卻是不會失去信念的人。最好的證明,就是坐在我身後的這位大個兒。葛瑞格用一點點錢完成的事情,已經接近奇蹟。如果我們能複製五十個葛瑞格,我一點都不懷疑伊斯蘭教恐怖主義很快就會變成過去。可惜,我們只有一個葛瑞格。請大家和我一起歡迎葛瑞格.摩頓森先生。」

摩頓森擁抱克拉庫爾,感謝他的介紹,然後請協助投影機的人員放映第一張幻燈片,來自另一個世界的K2在他身後的藍色背景螢幕上出現。這裡,在這麼多世界知名登山家面前放映著的,是他的失敗──被放大投射在三層樓高的螢幕上讓全場觀眾看。但為什麼,他卻覺得人生像到達了一座全新的高峰?

譯註:
布卡,伊斯蘭教的阿富汗婦女傳統服裝,包頭蒙面的長罩袍,眼睛部位有塊網狀織布。

譯註:
丹尼爾.皮爾是《華爾街日報》記者,二○○二年一月在巴基斯坦採訪時被綁架,並在一個月後被處決。電影「無畏之心」(A Mighty Heart)即根據其遺孀傳記所拍攝。

譯註:
強.克拉庫爾Jon Krakauer,美國作家和登山家,以野外和登山報導著稱,其另一本獲電影改編的知名著作為《阿拉斯加之死》(Into the Wild)。
 
 
《永遠的林青霞》:華文影壇最清麗的傳奇

書名:
《永遠的林青霞》華文影壇最清麗的傳奇。

作者:
鉄屋彰子(Akiko Tetsuya)

日裔資深影劇記者,看了幾部華語電影後成為林青霞的忠實影迷。本書是她夢想的實現,採訪寫作及收集資料歷時七年始成。

作者前言:
從一九七三年的銀幕處女作到一九九四年的最後一部(到目前為止)電影作品,林青霞以超級明星之姿縱橫港臺影壇。

這位超級明星的名氣到底多大呢?她是全球華人圈家喻戶曉的女演員。她的名字象徵中國女性的美。甚至有許多人說,她是亞洲影壇的「女神」。若和好萊塢明星比較,林青霞受歡迎的程度媲美茱莉亞‧蘿勃茲(Julia Roberts),她純淨的形象直追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她的冷豔令人想起葛莉絲‧凱莉(Grace Kelly)或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她的魅力不亞於瑪琳‧黛德麗(Marlene Dietrich),她的偶像地位一如伊麗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在她的一百部電影作品之中,她演過各種角色,從天真無邪的女孩、優雅的女神、成熟的女人,到武功高強的劍客。林青霞從影至今沒有拍過任何電視劇,這在華人明星之中相當罕見。正因為如此,她可說是純粹的電影明星。

我很高興自己是林青霞的忠實影迷。
我曉得有些人,特別是學者與知識份子,可能會輕視那些仰慕名流明星的人,因為英文裡的「迷」(fan)這個字是從「狂熱入迷」(fanatic)衍生而來的。我也許有那麼點兒狂熱吧,因為我是日本人,英文對我來說是外語,我卻決心用英文寫一本談林青霞的書;不過,我這影迷既不具傷害力、也不會歇斯底里。我對於「迷」的定義,並不是盲目的仰慕者而已。一個真正的仰慕者,必須對心目中的偶像一心一意、忠實、真心誠意、支持而且奉獻心力。這偶像近在眼前,卻又遙不可及。仰慕者感覺自己與偶像產生連結時,偶像便成為指引仰慕者前往喜悅世界的星辰。縱然,偶像有時候的確可能帶給人極大的悲傷、絕望或焦慮,但影迷還是能從偶像身上得到靈感、活力、喜悅、快樂、希望和情感上的滿足。

只要一想到心目中的偶像,就能忘卻現實生活中的不愉快。這就像沈迷上癮,然而,真正的迷是不需要任何藥物的。從理想的角度而言,仰慕某人所得到的收穫,也可能是有建設性、有創意的成果——甚至成為一份回饋給偶像的禮物。

以我為例,我把我的「影迷能量」加以引導,寫成了這本書,全書的主題就是我的偶像:林青霞。

如果你已認得她的名字、她的臉孔、她的電影,那麼這是你必讀的一本書。
當然啦,我也歡迎任何對本書心懷好奇的人展頁一讀,繼而對林青霞其人與作品產生興趣。身為林青霞的忠實影迷,我投注了時間、精力、金錢,盡我所能取得與她有關的資料,因為我想貢獻一己之力以助釐清事實。其他著作、雜誌與網站的相關資訊常有大量的謬誤。在我眼中,此事純屬個人任務,我滿懷熱情要完成這件大事。

一開始,最大的難題是如何見到林青霞本人。
該怎麼說服她接受採訪呢?訪問不到她,寫這本書就沒有意義了。人人都說,要訪問林青霞根本不可能,因為她是超級巨星,且相當重視隱私。我在香港或臺灣影壇全無人脈,不過我沒有放棄希望。我不但不放棄,更決心要儘量多看她的作品、收集她的資料,直到我終於見到她的那一天為止。我知道這會耗掉很多時間,但總有一天願望會成真的,因為我覺得我和她很有緣。我也相信祈禱的力量。我嘗試每一種可能的方法去接觸她,包括祈禱。我試了又試,祈禱又祈禱。兩年後,願望實現了。

一九九七年四月十一日,一個晴朗的香港午後,我坐在一間大客廳裡的白色長沙發上。在此之前我緊張了整整三天,因為我終於要採訪林青霞了。我從未這麼緊張兮兮過。我只是個住在洛杉磯、把影壇相關報導傳送給日本刊物發表的日本記者。即便二十年來我訪問過三百多個好萊塢明星、導演和製片人,對我來說,採訪到林青霞本人有如美夢成真。

往後五年多的日子裡,我數度訪問林青霞。她極少接受訪問,嫁作人婦後尤然。我自認非常幸運,有幸與她對談二十多個小時。我完全不諳中文,也從未請人翻譯,而且堅持雙方以英語交談;因為,我想為任何可能的誤解負起全責。然而我承認,無人居中翻譯對她並不公平。倘若當初她以中文接受訪問,便能更深入表達她的觀點。

大多數時候,我只是問她從影拍片的事,請她談談她的想法。我在不同的時候問林青霞類似的問題,如此就能聽到更詳盡的細節。她的一百部電影,我看過九十部;其中有些沒附任何字幕,有些只有中文字幕。所以,我並未針對她的每一部電影逐一提問。我的主要目的並非撰寫一份電影作品年表或者從影生涯紀錄,而是以她的電影作品為主題,並用林青霞本人的話語傳達她的見解。我體認到,如果我對她的私事難以啟齒,便稱不上是個好記者。總之我嘗試了,但這麼做令我很難受。我必須承認我略去許多問題沒問,這證明了當我坐在她面前的時候,多半只是個無可救藥的影迷。

我對林青霞人生的研究已變成一個我鍾愛的寫作計畫,從不願劃下句點。
我訪問了大約二十個人,包括她的好友、電影導演、合作演員,港臺兩地都有。一九九九年四月,我終於訪問到徐克(林青霞從影生涯的關鍵人物之一),在此之後我本應開始撰寫初稿。為了讓本書在日本出版,我就內容部分請朋友提供意見。他們提供了寶貴的建議,對林青霞說了什麼卻不感興趣,比較想知道我如何成功訪問到一位華人巨星。雖然如此,我還是試著用日文動筆,進度十分緩慢。太慢了,慢到令我極為挫折。有一天,我決定我該去做我真正想做的事,不論結果如何。重要的是誠心誠意地寫一本有關林青霞的書,而不是擔心內容能否迎合廣大讀者,再說讀者也不一定是香港電影的支持者呢。在我以自己真正想用的方式寫完這本書以後,一定有辦法出版的。

所以,我決定用英文來寫,並以問答與獨白兩種形式呈現。本書讀者比較有興趣的會是林青霞和其他受訪者的談話,而不是我個人對超級巨星的觀感。此外,我答應過林青霞,出書之前會先讓她過目,所以用英文寫作是最能避免雙方語意誤解的方法。這回我想依循自己的直覺。

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從報章雜誌上讀到與自己有關的文章,各位知道那是什麼感覺嗎?我以前認為那只會發生在公眾人物身上,像我這種小人物不會碰上的,可是我錯了。

我確實在二○○二年七月去過臺灣,目的是為本書裡的林青霞劇照取得使用許可。我在臺灣停留了三天半,就在我離臺那天,令我驚訝的是,《聯合報》登出一篇報導本書的文章。接著,香港與中國大陸的報紙也跟進報導,廣為流傳。我從未與《聯合報》記者說過話,甚至沒找著願意出版本書的出版社。必定是我在臺灣見過的某人向《聯合報》透露了本書的訊息。我覺得那篇報導怪怪的,因為文中對我個人的描述很正確,但其他訊息有誤。

突然間我明白了,那篇報導之所以出現,與我的作品無關,原因出在本書主角——自婚後就過著低調生活的林青霞。然而,不論她如何堅稱自己只是平凡的家庭主婦,她永遠都是影壇的明星。只要她的電影仍存在這世上,她在我們心中便不僅僅是個家庭主婦而已。媒體會永遠受她吸引。我一直都很清楚自己寫作的題材是個巨星,但我常常忘記這一點,因為林青霞為人十分隨和。

打從我下定決心要寫一本林青霞的書開始,至今(二○○四年——譯注)已過了七年,寫完本書所費的時間比我預料中還要久。在這些年裡,我經歷許多希望與絕望。一開始我打算在二○○○年下半年出版本書。後來,我認為二○○一年年底應可大功告成,然而完稿日期一延再延。由於我以英文寫作,速度怎麼也快不起來,還得仰賴朋友替我校對潤稿。此外,我自律不嚴也是拖稿原因。再者,我每檢查一回稿子,就得重頭校對一回。我本想在修改完畢後即刻出版,可是我發現,出版一本書和寫一本書根本是兩碼子事。我得尋找出版社,還得向電影公司徵求劇照使用權。我漸漸了解到,書籍出版的過程,從頭到尾都需要耐性、毅力與決心。

為了這個寫作計畫,我錄製了五十小時的錄音帶,時間地點各異。
我把錄音資料按主題編排,因此訪談內容並未按照時間順序呈現,另捨棄或濃縮了某些部分。然而本書的任何意見或內容若有冒犯之處,我該負起全責。謹此先行致歉。如有錯誤,還請各方指教。

林青霞花了許多時間與我相處,其實她大可不必這麼做。我非常感謝她的耐心相待與支持,也很感謝她的影壇同業諸多配合。在訪問過程中,我得知與她的工作、她的思慮、同業對她的看法,在此與她所有的影迷分享。我盡了最大努力,把這本以林青霞為主角的書寫得還算像樣、持平,希望各位讀來會有愉快且內容豐富的感受。更甚者,我覺得本書展現了她的真性情,與各位在銀幕上所見相去甚遠。

本書是我的夢想,是我靈魂之所繫。
在她尚未再度告別影壇之前,謹以本書為各位呈現這位東方最後的巨星——林青霞。
 

台長: 讀.冊.人
人氣(4,150) | 回應(27)|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人生:人間書房 |
此分類下一篇:七月詩情畫意 :盛夏赤壁懷古念奴嬌
此分類上一篇:四月閱讀:領略小說之美

讀.冊.人
一九一九年,
一位傳奇女子雪維兒.畢奇,在巴黎左岸開了一間英文書店「莎士比亞書店」,這間傳奇的書店不僅成為文人雅士匯集的聚點、文化交流的中心,更成為一直以來人們夢想中嚮往的一家書店──它是書店,任何冷門的期刊女主人都會幫你弄來;它是圖書館,供人們盡情借閱;它是出版社,出版全世界沒有人敢碰的禁書;它是銀行,窮苦的作家若有急需,可以簽帳借款;它是郵局,流浪的作家以此為通訊地址。

透過雪維兒率直而風趣的文筆,
繁華熱鬧的巴黎左岸風景在我們眼前展開,我們彷彿親身參與了喬伊斯的禁書《尤利西斯》的銷售狂潮;安塞爾《機械芭蕾》的瘋狂演出;海明威解放劇院街的神勇英姿;喝醉酒差點跳下樓的費茲傑羅;拿烏龜捉弄人的紀德……

守著這座書本堆砌的堡壘,
一個單純的愛書人雪維兒.畢奇,看遍作家百態,嚐盡人世冷暖。
2008-06-07 15:33:24
jaco
祝您端午佳節愉快
^_^
2008-06-07 17:00:33
版主回應
Thanks a lot
2008-06-09 12:25:32
Liz
端午节快乐!^_^
2008-06-08 16:05:35
版主回應
you,too
2008-06-09 12:25:07
讀.冊.人
《永遠的林青霞》華文影壇最清麗的傳奇,
本書是自者自己的夢想,也是作者靈魂之所繫。

一個真正的仰慕者,
對心目中的偶像一心一意、忠實、真心誠意、支持而且奉獻心力。偶像近在眼前,卻又遙不可及。仰慕者感覺自己與偶像產生連結時,偶像便成為指引仰慕者前往喜悅世界的星辰。縱然,偶像有時候的確可能帶給人極大的悲傷、絕望或焦慮,但影迷還是能從偶像身上得到靈感、活力、喜悅、快樂、希望和情感上的滿足。

在她尚未再度告別影壇之前,
謹以本書為各位呈現這位東方最後的巨星——林青霞。
2008-06-08 17:58:10
讀.冊.人
關於雪維兒.畢奇年表:

1887年3月14日
雪維兒.畢奇於巴爾的摩。
1919年11月19日
「莎士比亞書店」於巴黎杜皮特杭街八號開張。
1920年7月11日
雪維兒.畢奇在詩人安德黑.史畢荷家中與喬伊斯認識。
1921年夏天
「莎士比亞書店」搬到劇院街上。
1921年11月
海明威首次光顧「莎士比亞書店」,成為該店圖書館會員。
1922年2月2日
喬伊斯在他四十歲生日當天拿到印刷成書的《尤利西斯》,出版社是「莎士比亞書店」。
1924年
在雪維兒.畢奇的安排下,巴黎的「牠主人的聲音唱片公司」錄製了喬伊斯朗誦的有聲版《尤利西斯》。
1927年
「莎士比亞書店」幫喬伊斯出版了詩集《一首詩一便士》。
1929年
「莎士比亞書店」出版了《我們眼裡的”創作中的作品”:作者如何讓它從無到有,化為事實》,裡面收錄許多作家對《創作中的作品》(《芬尼根守靈記》一書前身)的評論文章。
1934年
美國藍燈書屋出版社幫喬伊斯出版了《尤利西斯》一書的美國版,但出版過程並為充分尊重畢奇小姐之版權。
1936年
為避免「莎士比亞書店」面臨倒閉的命運,許多法國文藝圈人士發起解救它的運動。
1937年
雪維兒.畢奇參加巴黎世界博覽會的展覽。
1940年五月
納粹軍隊佔領巴黎。
1941年底
因不願把她自己的最後一本《芬尼根守靈記》賣給德國軍官而得罪德國人;為避免「莎士比亞書店」的書被充公,畢奇小姐與友人以最快速度將書店的一切移往同棟大樓的空房中,書店就此走入歷史。
1942年
畢奇小姐住進聖米榭大道九十三號的美國學生旅館(Foyer des Etudiantes),在那裡生活了兩年。
1944年8月26日
海明威「解放」劇院街,與畢奇小姐重逢。
1959年
《莎士比亞書店》一書出版。
1962年10月5日
畢奇小姐於巴黎辭世,享年七十五歲。
2008-06-08 18:01:12
寒冰
讀你的網站.悄悄告訴你.真的可以少買幾本書.謝謝啦.
2008-06-09 14:42:06
版主回應
寒冰 您好:

歡迎您來,
原來寒冰是風趣之人,書摘應該僅僅是開一扇分享的視野而已,無法完整呈現作者的作品全貌。
2008-06-24 16:40:18
芷凝
問候大哥好
每一本書都看的出是大哥精選的
只是我總得要花好大的耐心才看的完這樣的簡介ㄚ@_@
2008-06-09 16:03:35
版主回應
妹妹您好:

歡迎您來,
只要時間許可,閱毒與分享是幸福的。
2008-06-24 16:37:37
楊風
拜讀了
2008-06-09 17:29:08
版主回應
前輩 您好:

歡迎您來,
選擇一本書即選擇了自己 的人生。
在閱讀的分享上,大文豪蕭伯納有一段話說:「交換蘋果,每個 人只有一個蘋果;交換彼此的思想,則每個人都擁有無數個思想」。
而閱讀的快樂,「分享」是重要的價值。

但肯尋詩便有詩,靈虛一點是吾師;
夕陽芳草尋常物,解用都為絕妙詞。
2008-06-11 15:58:52
Erlysha
看到您多次來訪..
十分感謝
您介紹的每一本書
著實令人想多瞧瞧
讓我受了荷包多長了些智慧啊^^
2008-06-09 20:15:30
版主回應
Erlysha 您好:

歡迎您來,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藏書不難,能看為難;
看書不難,能讀為難;
讀書不難,能用為難。
這世界雖大,有緣的人必能相逢,若不能相逢於世界,也會在文章裡相逢。
2008-06-11 15:37:06
昨夜微霜
開卷有益
2008-06-10 18:52:18
版主回應
昨夜微霜 您好:

閱讀是一種幸福,
願朋友日日,
讀好書、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時時刻刻平安相隨!
2008-06-11 15:34:38
小柔子
內容豐富...相片精采..^_^
2008-06-11 23:35:35
版主回應
喜歡讀萬卷書;以文字紀錄心情。
喜歡行萬里路;以映像紀錄行腳。

這世界雖大,
有緣的人必能相逢,若不能相逢於世界,也會在網路裡相逢。
2008-06-12 10:58:20
傾聽
吳哥窟耶,我曾經去過,感動過
對於那裡殺戮戰場的記憶
看到百人塚與及非人的監牢而感概

讀冊人,早安
閱讀了,你真有心的介紹
2008-06-12 09:50:53
版主回應
傾聽 您好:

歡迎您來,
大小吳哥窟也是自己所喜歡,因為處處文化與歷史的點滴。

把握當下;珍惜一切得來之不易。歷史是給活著的人的提醒,是一面鏡子。

來自高棉的微笑;
有讚嘆,有更多的感傷。
2008-06-12 11:10:05
舞影
林青霞我的最爱
2008-06-12 10:17:22
版主回應
me,too
2008-06-12 10:56:21
小雅子愛睡覺
看到這本書的介紹
讓我想到查令十字路八十四號
2008-06-17 13:50:08
版主回應
小雅子愛睡覺 您好:

歡迎您來,
願聞其詳。
2008-06-17 14:48:09
翼(大翅膀)
那天在書店裡翻閱了一下三杯茶,
覺得寫得很棒,就買回家了!
接下來的幾天就是啃書日囉!呵呵~
也謝謝讀冊人的分享哦!^^

另外,最近Blog在玩新的活動,
若是王兄有時間的話,
翼的Blog在旅遊達人第三頁,
也懇請王兄來惠賜一票哦!大感謝!^^
http://mypaper.pchome.com.tw/active/pro_2008/vote_list.htm?type=3&Page=2#video8

順便同頁的夏杯杯-&quot阿夏的窩,秀?小吃&quot,
也請一併推薦,感恩!^^
2008-06-17 14:04:28
版主回應
翼(大翅膀)您好:

歡迎您來,
《三杯茶》是一本質得推薦,溫暖的書。
書中主人翁摩頓森原來是個登山家,1993攀登世界第二高峰K2時發生意外,與隊友們失去連絡,只留下他一人,沒有水也沒有食物。十分幸運地,他在巴基斯坦山區的一個偏僻小村落被救起,而且在村民的細心照護下,他的身體得以康復。被村民的善良所感動的摩頓森發現,當地小孩只能坐在戶外髒汙的泥地上上課。村民窮到沒錢聘請老師。摩頓森於是承諾一定會回來為他們辦所學校。

他放棄白天的工作,過著最低度的生活,到圖書館尋找名人錄、找出一個個參議員與明星的名字,在還不會使用電腦的時候,租用打字機開始寄出580封信;當他灰心不已的時候,是小學生激勵了他: 「我真的發現,要解釋半天,讓大人聽懂為何要幫助巴基斯坦的學生是件很困難的事。」摩頓森說,「但是這些孩子馬上就懂了。當他們看到照片時,沒有辦法相信怎麼會有這樣的地方:孩子在寒冷的天氣坐在戶外,沒有老師教、卻努力上著課。他們馬上就決定要做點什麼。」

六個月後,他終於收到回信,一張一萬二千美金的支票,足夠蓋第一間學校,他終於可以前往巴基斯坦蓋學校。

一個人,
一個承諾,
一段辛苦漫長的旅程,許許多多人的愛心,一個美麗的承諾,終於實踐。

幫忙推薦投票,
那是自己樂意去做的歡喜之事。預祝您與參加達人活動的朋友。都有令人滿意的結果。
2008-06-17 14:46:41
光.點.
謝謝你的一票。

希望下次PCHOME有「閱讀達人」
因為你真是很棒的閱讀達人呢!
請繼續分享好書唷~
2008-06-17 19:58:54
版主回應
光.點 您好:

歡迎您來,
很高興可以因為這次達人活動認識這個屬於光點的好園地,推薦投票是務不容辭的,預祝這次參加活動的朋友,都成為達人。

至於自己,
光點的正面鼓勵就是自己快樂的動力,對自己而言,閱讀就是幸福,讓自己的幸福與朋友分享,所以人生閱讀。
2008-06-18 10:04:34
JT^^創作支持團團長
小行趕來謝謝你喔
感謝文質彬彬的讀冊人
你在粉絲團的留言太感人了啦
就像你每篇,每篇用心貼的文章

動人心弦!

^_~

(活動到6/30,要麻煩你每天6票喔,嘻^_^)
2008-06-18 09:46:59
版主回應
一定照辦
2008-06-18 10:06:39
繾綣璃雨
好一個書香之地...璃雨也變的有卷氣哩~.~
感謝來訪 , 邀您不坊帶著您的書冊..來璃雨府上邊閱邊吃個好早餐~❤
2008-06-19 12:13:14
版主回應
繾綣璃雨 您好:

歡迎您來,
感謝您的邀請。
在此;先預祝您達人有好成績。
加油!
2008-06-19 18:51:58
幽默 JT^^
感謝! 你的支持, 投票給我
真是感激不盡! thank you again~
記得 oh要天天都去投下你神聖的6票 ^_<
2008-06-19 15:07:58
版主回應
幽默 JT^^ 您好:

歡迎您來,
無須客氣,這是自己所樂意之事,況且只是舉手之勞而已。

達人吩咐,老人家一定照辦。
加油!
2008-06-19 18:56:13
秋謙
好棒
這樣整理過的書介
對我這愛書人真有用!
而且我今天才在書局裡看到三杯茶這本書呢!

台長每本書都看過才介紹嗎?
我愛買書,看書速度卻慢的像龜
自己的藏書搞不好看不到三成
唉......

還有一定要來好好感謝讀冊人的推薦!
謝謝您的支持ㄋㄟ!希望以後幫其他達人推薦時也別忘了秋謙唷!:P
2008-06-19 23:19:21
版主回應
秋謙 您好:

歡迎您來,
自己投票支持,只是舉手之勞,請勿客氣,預祝您達人活動有好成績。

對自己而言,
閱讀是一種幸福,是工作需要閱讀是一種幸福,也是人生的樂趣,自己是個貪心之輩,不論是自己的讀書會的選書或是職能領域的管理與專案管理類
,或是出版社贈書與自己每週購買的上架新書,遠遠超過自己部落格中出現的數量。

是的。
不但看過,一般有眉批之處,更是精讀。
自己每天再忙都有空出看書的時間,不是愛不釋卷,單純的閱讀是一種幸福。
2008-06-20 10:42:42
芷凝
問候大哥早安
您最近很忙吧
端午佳節早過了呢
不過書香依舊裊繞
還真是香氣襲人
2008-06-20 06:24:32
版主回應
妹妹您好:

歡迎您來,
感謝您的細心與叮嚀,老人家確實分身無術,失職。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杜牧詩中有畫,寫山中所見秋景。

中國四大名亭之一的「愛晚亭」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七年,即公元1792年,原名紅葉亭,由當時的岳麓書院山長,清代著名學者羅典所建。

清風峽中遍佈古楓,每到秋天,遍山的紅葉將清風峽映照得非常美麗。
  
相傳清代學者袁枚到岳麓山瀏覽,看到當時的紅葉亭,取杜牧詩句中的意境,向羅典建議將紅葉亭改名為愛晚亭。據記載,後由湖廣總督畢沅將紅葉亭正式改為愛晚亭。

好一幅《秋山旅行圖》,老人家只能夢中尋。
2008-06-20 10:20:34
翼(大翅膀)
午安~

感謝讀冊人的熱情推薦與鼓勵!^^
2008-06-20 13:37:16
版主回應
翼(大翅膀)您好:

歡迎您來,
那是自己樂意之事,請勿客氣。
2008-06-24 16:41:48
Benetton
視力變差後,加上每天都盯著電腦,事實上我的閱讀習慣已經改變。

書摘對我來說是最好的閱讀,讀冊人,晚安~
2008-06-20 20:00:59
版主回應
Dear Benetton
您好:

歡迎您來,
自己常上您的部落格去學習與拜訪。
事實上您說的也是自己碰到的現況難處 ,畢竟歲月不饒人是事實。
2008-06-21 16:44:58
pin
謝謝您喔!
感謝您的每ㄧ票!
2008-06-21 00:04:26
版主回應
Dear pin 您好:

歡迎您來,
那是自己樂意的事,預祝達人活動成功
2008-06-21 16:41:30
早安
好書真是閱讀不完呢

總覺 大哥大非凡人非凡人 ~ ^__^
2009-04-14 07:00:12
(悄悄話)
2012-04-05 21:32:16
(悄悄話)
2012-04-06 17:55:30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