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10-16 13:40:30| 人氣95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人物專訪>詹宏志--從出版人到無任所大使

推薦 47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貼)
<人物專訪>詹宏志--從出版人到無任所大使 

台灣數位經濟的夢想與現實 
 
 
 
 2017-09-11

記者藍祖蔚/採訪 記者楊媛婷/整理


 

詹宏志創辦的「PChome網路家庭」一直是國內電商龍頭,只要到東南亞舉行電商論壇,地主國的內閣部長一定與會出席,日前甚至被蔡英文總統聘任為無任所大使,「網路家庭」能成功,卻源自詹宏志2000年創辦數位新媒體「明日報」的失敗,詹宏志是怎麼帶領台灣數位經濟如何走出去?又如何從挫敗中找回創業打拚的養分?

 

 

台灣無任所大使 率隊前進東南亞

 

Q蔡總統聘你為無任所大使,是否是想借重你的數位經濟經驗?

 

詹宏志:我做了好幾年媒合台灣網路業者與東南亞合作的工作,說媒合,其實也就是將台灣年輕電商團隊帶到東南亞當地,舉辦為期一天的媒合會議,當初是為了呼應當地華裔商人的需求,這些華裔商人希望能了解電子商務經濟,但是一來苦無機會,二來當地也沒有足夠經驗的團隊。於是,我從馬來西亞開始,一路從泰國再到越南,與台灣年輕電商團隊用一天時間,也許就講一個題目或是介紹相關業務等,經過幾年的累積,開始受到當地政府的重視,這幾年我在東南亞舉辦的活動,當地政府大員如泰國副總理、經濟部長等都會出席,外交部工作人員到了現場看到這些大官們也嚇一跳,因為若循正式外交管道,外交部平常很難與這些要員會面,也才發現數位經濟是東南亞國家跟台灣打交道時,一定會談及、也最感興趣的重要話題,台灣與東南亞國家數位經濟媒合接觸的機會非常多,我看大家對這塊很有興趣,就決定多帶幾個人一起做,或許可以贏得友誼,也能帶動商機。

 

台灣經驗好用 東南亞有商機

 

Q在美國、中國等幾乎壟斷數位經濟話語權的情況下,為什麼數位經濟是東南亞國家對台灣最有興趣的一塊?

 

詹宏志:過去東南亞國家在建立數位經濟的商業模式時,一開始確實是想學中國,但嘗試後一定發現中國數位經濟模式太難學,因為中國有獨特的經濟環境,首先是目前全球資金都聚集到中國,一間一年賠一億(約台幣5億)的公司,只要有一點利基,就可能有辦法吸引到1億美金(約台幣33億)的融資挹注,這是除了印度外,其他地區不可能發生的經濟模式。

 

另外,中國有網路「防火長城」,外國人無法衝破長城進入中國市場,所以可以觀察到中國的數位經濟競爭者都是來自中國內部,但東南亞的數位經濟環境則截然不同,就算當地數位經濟不發達,但是使用者仍然會使用Line、臉書、谷歌等全球性的網路服務工具,就我接觸的經驗來說,如果東南亞國家想循一定模式學習,台灣經驗是他們最適合的模式之一,我曾出席APEC會議提議,小型經濟體要發展數位經濟,應該有另一套階段跟模式,當時獲得許多與會者共鳴,數位經濟讓國家有溝通對話的話題,或許也是這個原因,讓總統蔡英文決定任命我與痞客邦執行董事陳正然為無任所大使的原因。

 

曾經歷失業歲月 往後走反而成功

 

Q雖然在數位經濟取得成功,但其實你也曾經歷一段失業歲月,你怎麼度過那段低潮?

 

詹宏志:一開始我在遠流出版擔任編輯時,主要的工作就是物色新書與新作者,那時遠流是國際書商中重要的版權購買者,國外出版商或是版權、作家經紀公司都會將作家的寫作計畫、尚未出版的書稿等寄來給我,因此只要觀察幾個重要經紀人開出的書單,就能意識到出版潮流的變動。

 

離開遠流後我一度失業在家,當一個自由編輯,那時我想我能努力的方向不是「往前」,反而是「往後」做,也就是將那些舊的、已經出版的書籍,用個人觀點重新組合,因為我不時會幫朋友一些忙,做起這件事情不會因為我人在哪兒而有限制或影響,於是我從自己的興趣出發,跟皇冠出版社提議出版十大間諜小說,如《俄羅斯情書》、《機密檔案》等,後來我也跟老東家遠流負責人王榮文提議出版一百本推理小說的計畫等,這些可以說一半是我興趣,一半也是我認為具有市場價值,在我失業的這段時光裡,編輯這些書目工作帶給我收入,也帶給我內心的安定。

 

從零開始 用一萬張名片介紹自己

 

Q目前的「PChome網路家庭」來自「電腦家庭出版集團」,當初你怎麼從文學編輯跨進電腦出版,曾經遇到什麼樣的困難?

 

詹宏志:成立「電腦家庭出版集團」,其實是情境推著人走,情境常會逼迫人們走出人所不能及的地步。我決定做電腦出版業的初心很簡單,就是因為曾經在遠流出版社做過,我不好意思再做傳統出版,不希望我做的出版社跟老朋友互相競爭外,坦白說,如果我做的是傳統出版,當時我的人脈都會有很大幫助,但我就是想做大眾認為文組背景不會做的事情,所以我決定來做電腦雜誌。

 

那時的科技界根本沒人知道「詹宏志」是誰,我沒人脈也沒基礎,只好一切從頭來,還記得甚至去拜訪IBM時,IBM的主管就明白告訴我,他們在兩年內不可能在一本新成立的雜誌刊登廣告。你可能不相信,創辦電腦雜誌的前兩年,我印了,也用了整整一萬張名片來介紹我自己,逐一跟電腦科技圈表明「我是誰」、「我想做什麼」,我正好撞上了網際網路起飛時代,整個台灣社會都在大步往前邁進的潮流高點,雜誌很快就有了六萬訂戶,等於公司一下子就有了一億多來自訂戶的現金,我知道雜誌會成功,但沒想到這麼巨大,我便跟夥伴說,現在社會決定給我們機會,一定要專注辦好雜誌。

 

遇網路泡沫化危機 轉投電子商

  

QPChome》站穩腳步後,你的出版策略又有許多調整,不只出版電腦雜誌,還進軍居家、甚至高爾夫等相期刊,為什麼會有這樣調整?你的經營理念是什麼?

 

詹宏志:電腦雜誌雖然成功,但我知道只要做錯一件事,整家公司立刻會被打回原形,所以我決定將出版社調整為「辦雜誌的媒體」,當時的夥伴也都願意朝著這方向發展,當時在六年內辦了四十類不同雜誌,靠的就是一個團隊戰力,新雜誌出刊前由團隊統籌,雜誌順利出刊後,籌備團隊就又轉移到下個戰場,累積的經驗非常可觀,例如我們的高爾夫雜誌就透過主辦一場又一場的名人球敘,快速打響了名號。

 

後來為了拓展雜誌開始做了網站,我就發現網路的節奏非常不同,也刺激了我這個編輯人,當時想說既然新媒體已經誕生,我得跳下去學習,就這樣越玩越多樣,直到後來遇上網路泡沫化的危機,我擔心公司撐不下去,轉而投入電子商務,原本只是做一個給同仁看的示範計畫,沒想到電子商務愈做愈大,這時我才明白,我應該要集中全力,專心做電商了。

 

對媒介錯誤理解 明日報1年熄燈

 

Q你在二千年時成立全世界第一分電子報《明日報》,但不到一年就吹熄燈號,為什麼?是你走得太早太快了嗎?

 

詹宏志:我認為當初錯的不只是走太快,當時經濟條件還沒完善,錯的還有對媒介的錯誤理解。

 

當時《明日報》的形式其實還是移植既有的報紙模式,從稿件到分版的概念都是,同業對網路的觀念也不夠新。《明日報》最有趣的成就是提供了一個名為個人新聞台的新平台,後來,《明日報》最熱門的頁面多數是創作者/台主的心情分享,當時,社群媒體都還沒有出現,個人新聞台的出現讓台灣許多網路找到了一個心情出口,可以在我們的平台上分享每天的心情等,有的台主因此還成為網紅,如果那時有意識到這種社群的強大能量,或許就會出現台灣版的「臉書」了。

 

Q你是一輩子的文化人,現在還會想編書嗎?之後的寫作計畫是什麼?

 

詹宏志:坦白說,不是我願不願意的問題,而是我已經沒有力氣編書了,體力與能力都有限;我已經是個過六十歲的人,現在寫一本書至少需要五到六年的時間,到這個階段,我不能有太多的嚮往,「選擇」跟「減法」占據了生活,我得先評估有哪幾件事情是值得我付諸實行,並且來得及完成?如果有機會,應該還能再完成兩到三個計畫。

 ----


台長: 一個讀者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