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8-26 14:10:38| 人氣2,53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電子商務的回憶(九之一)/詹宏志

推薦 31 收藏 1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貼)電子商務的回憶(之一)詹宏志

(本文原載於2012《壹周刊》專欄)

 

 

 

當今網路零售型電子商務的創始者亞馬遜(Amazon.com)是在一九九五年的七月十六日正式上線的,我在同年十月間從《連線》(Wired)雜誌上讀到這個消息,十一月中我連線上網,瀏覽了這個自稱「地球上最大書店」(the biggest bookstore on earth)的網站,十一月十六日我下了生平第一張網路購物的訂單,從此接觸了所謂的「電子商務」…。

 

 同一年的十一月,我深夜裡在網路上「衝浪」(Surfing),幾個無心插柳的鏈接之後,意外來到一個名稱怪異的網站「電子海灣」(ebay),當時猜想它是舊金山灣區某個新創網路公司,但到網站中左右閒逛,發現它有眾多張貼的舊品出售,我來到「二手書」一欄尋訪,不意竟看見有范達因(S. S. Van Dine, 1888-1939)的絕版舊書,當下忍不住加入會員,並且試著了解拍賣規則,下標搶購,三天之後以九.五美元購得,從此有了拍賣網站的第一次經驗…。

 

 九年之後(二○○四年),ebay執行長瑪格.惠特曼(MegWhitman, 1956- )來台巡視業務,我拜訪她下榻的旅館與她相晤,說起這項往事,惠特曼女士大吃一驚:「No kidding1995My god,那時候我根本不知道ebay是什麼?」

 

 的確,因緣際會,我與電子商務結緣甚早,但一開始我只是一個「網路敗家」的好奇消費者,我並不知道有一天自己將會從事這個「行業」,甚至使自己的名字和電子商務變得密不可分,更有點不甘心地眼睜睜看著這個印象掩蓋了我過去幾十年努力的工作生涯…。

 

 一個已邁中年的我,為什麼會成為網路購物新事物的第一批「早期接受者」(不是應該都是勇於嘗試的年輕人)?回想起來,其實有跡可循。八○年代,我已經投身出版工作,我對「買書」有更大的飢渴;我本來就是個「愛買書」的人(雖然有很多人把我買書的數量視同我的閱讀數量,事實上我很多買來的書是從來沒讀過的),由於鄉下人的出身,我總是有種「找不到書」的危機意識,每當我在書中讀到某些其他書的隻字片語,就發現不易追索,線索往往就斷了。

 

 等我來到城裡讀書,這樣的情況稍有好轉,高中時期的「美國新聞處」,大學時期的學校圖書館,都給了我一點知識的滋潤。但七○年代台灣書市裡新鮮知識的外文書還是很匱乏很有限的,我常常讀到某些消息找不到書,知道某些書存在卻無法入手,心裡上很是煎熬。

 

 八○年代我開始有機會出國,第一個落地之處就是美國的舊金山,一路再到紐約與華盛頓特區,在異鄉的書店裡,城市或城郊或大學旁,我發現不同的社會、不同的社區都有不同的書,呈現出不同的視野和景觀,這個經驗牢牢攫住了我,我開始對「出國買書」有著強大的渴求。

 

 八○年代我有計畫地來到買書的城市,當時我心目中最好的買書城市是倫敦、紐約和東京,但我也隨興在各種遊蹤之地買書,即使是荒僻之處也有所得。但是台灣當時並不是個友善的讀書之地,買書之後要帶回來並不容易。海關總有奇形怪狀「書的檢查者」,他們面貌猥瑣,拿著放大鏡似地尖聲指著封面問:「這是什麼?嗄?」

 

 「《毛以後的中國經濟》(ChineseEconomy After Mao),美國國務院出版的。」我陪著小心回答。

 

 「這麼說來,你對毛很有興趣哦?」檢查者斜睨著我,聲調起伏,這當然是引人入罪的套話。

 

 「我是學經濟學的,各種經濟理論和社會制度都想多學一點。」

 

 「有興趣也可以呀,但要看我們同不同意。」

 

 先是這本書,然後是那本書,最後我傷心地看著行李箱裡的書被抽出了四本或五本,檢查者換了一種嚴厲的口吻:「這幾本,不可以。」

 

 然後會有一張公文紙,上面表格裡草草寫著「查沒書五冊」,檢查者指著紙的空白處:「這裡,簽名。」從此之後,你不會再見到這些書了。

 

 買書的樂趣永遠在進入國門時要受到一點打擊,台灣不是一個對讀書人友善之境,我買來的任何一本書都是書店裡公開陳列販賣的,並不是什麼神祕恐怖的來源,這些全世界都能讀的書在台灣是不准許的,一位平凡的知識追求者當然感覺到荒謬,甚至不能不感覺憤怒…。

 

 今天當政的國民黨從政者,如果不明白或不體會這一段歷史,可能會對民間底層對國民黨的敵意感到意外。但國民黨所做過的壞事不此一樁,歷史上它對台灣人民在生活各種層面有過的森嚴控制和無情壓迫,這些創傷經驗不會憑空消逝;今日國民黨的當政者是在老百姓對民進黨(以及陳水扁)的失望而「暫時」恢復了執政,它如果沒有深切體會那個底層心理並且誠心化解治療,長期而言,國民黨輸掉全面大選是正常的。

 

 在那個「強控制」不准自由讀書的年代裡,我尋找各種方式讓書本能夠「入關」(但如今回想起來,沒有什麼奇怪的書呀,有的只是檢查者不懂的書),取得書本變成昂貴而艱難的事。

 

 幸虧這個時代並沒有持續太久,我也終究沒有因為多買幾本書被抓進牢裡,然後解嚴的時代就跟著來了。八○年代末、九○年代初,書本在海關被刁難的機會少了,漸漸什麼書(包括大陸出版的簡體字書)都進得來了,我開始想到也許不用千山萬水出國去買書,也許,我在想,我可以改用「郵購」。

 

 我去參加各式各樣的讀書俱樂部,除了出名的「每月一書」讀書俱樂部,還有歷史書俱樂部,推理小說俱樂部,商業管理書俱樂部,軍事書俱樂部,我都參加了,除了提供你每月一冊的選書,它們也都會提供一本書訊,提供更多選擇的同類書的消息,這就讓我的手伸得更長,我無需等到「出國」,就有很多書可買,而這些書總是能夠平安到達,不再有檢查者沒收書或塗掉字句的情事。

 

 但選書俱樂部的書種有限,有時候我想要有更大的來源,我開始寫信給國外出版社,要來它們的出版目錄。在那些書名(有時候有若干描述)當中想像,望文生義,透過有限的線索揣測這本書的真相,然後我把選好的書目再寫給出版社,請它們告訴我是否有書(有時候書目上的書並無庫存),並且給我最新的報價,我再用信用卡或匯票付款,出版社收到款後就寄給我書(我捨不得付昂貴運費,通常是海運),這樣一來一往,購書的完成有時候要耗費三個月以上…。

----

 

台長: 一個讀者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