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卷之四(徵集)
<篇名>茯苓(茯神)(心、脾、肺、肝、腎,兼入膀胱、大小腸、膻中、胃)-1
茯苓,味甘、淡,氣平,降也,陽中陰也,無毒。有赤、白二種,白者佳,亦可用,入心、脾、肺、肝、腎五臟,兼入膀胱、大小腸、膻中、胃經。助陽,利竅通便,不走精氣,利血僅在腰臍,除濕行水,養神益智,生津液,暖脾,去痰火,益肺,和魂練魄,開胃濃腸,卻驚癇,安胎孕,久服耐老延年。
【白話解】
茯苓,味甘、淡,氣平,降,陽中陰,無毒。有赤、白二種,白者佳,亦可用,入手少陰心、足太陰脾、手太陰肺、足厥陰肝、足少陰腎五臟,兼入足太陽膀胱、手陽明大腸、手太陽小腸、手厥陰膻中、足陽明胃經。助陽,利竅通便,不走精氣,利血僅在腰臍,除濕行水,養神益智,生津液,暖脾,去痰火,益肺,和魂練魄,開胃厚腸,卻驚癇,安胎孕,久服耐老延年。
茯神,即茯苓之一種。但茯神抱松木之根而生者也,猶有顧本之義,故善補心氣,止恍惚驚悸,尤治善忘,其餘功用,與茯苓相同,此二種,利中有補,久暫俱可用也,可君可臣,而又可佐使。惟輕重之宜分,無損益之可論。
【白話解】
茯神,即茯苓之一種。但茯神抱松木之根而生,還有顧本之義,所以善補心氣,止恍惚驚悸,尤治善忘,其餘功用,與茯苓相同;此二種,利中有補,久用、暫用都很適合,可君可臣,而又可佐使。只是要注意藥量使用的輕重,不用考慮損益。
或謂汗多而陰虛者宜忌,少用之何損哉。或言小便素利者勿服,恐助燥損陰,微用之何妨。初病與久病相殊,而健脾正宜于久病,何必盡去夫茯苓也。
【白話解】
有人說汗多而陰虛者應當忌用,少用有甚麼傷害呢。或說小便素來通暢的人勿服,恐怕會助燥損陰,稍微使用又有何妨。初病與久病情況不同,而久病正適合健脾,何必完全捨去茯苓不用。
丹溪曰︰茯苓有行水之能,久服損人。八味丸用之,亦不過接引諸藥,歸就腎經,去胞中積陳,而以為搬運之功也。夫八味丸有桂、附、熟地、山萸之直入于腎,何藉茯苓之引經耶。
【白話解】
丹溪說︰「茯苓有行水的能力,久服傷人。八味丸用之,只不過是用來接引諸藥,歸入腎經,去胞中1積陳舊物,作為搬運的功用」。以八味丸有肉桂、附子、熟地、山茱萸直入于腎,何必另外藉用茯苓來引經。
仲景張夫子用茯苓于八味丸中,大有深意。以熟地純陰,而性過于膩滯,雖澤瀉利水,熟地之滋潤已足相制,然而澤瀉過于利水,未必健脾以去濕。故亦用茯苓以佐之,利腰臍而又不走氣,使澤瀉亦不過于滲泄,則瀉中有補,助熟地、山藥、山茱速于生陰,實非徒為接引而用之也。
【白話解】
仲景張夫子用茯苓于八味丸中,大有深意。因為熟地純陰,而性過于膩滯,雖澤瀉利水,熟地之滋潤已經足以相互抵制,然而澤瀉過于利水,未必可以健脾來去濕氣。所以同時使用茯苓來協助,利腰臍而又不走氣,使澤瀉又不過于滲泄,則瀉中有補,助熟地、山藥、山茱萸速于生陰,所以茯苓的作用實非僅僅作為接引而用。
或問茯苓健脾,而張仲景公用之益腎,意者脾腎同治耶?夫茯苓雖亦入脾,而張夫子用之全非取其健脾,止取其益腎耳,夫腎惡燥,而亦惡濕,過燥則水乾,而火易熾,過濕則邪住,而精難生。用茯苓于六味丸中,瀉腎中之邪水,以補腎中之真水也,故與健脾之意全不相干,勿認作脾腎同治也。
【白話解】
問:茯苓健脾,而張仲景公用來益腎,本意在於脾腎同治嗎?
答:茯苓雖也能入脾,而張夫子在此使用上完全沒有取用健脾的效果,只取用益腎的效果,只因為腎討厭過燥,也討厭過濕,過燥則水乾,而火易熾,過濕則邪氣常住,而精難生。用茯苓在六味丸中,瀉腎中之邪水,以補腎中之真水,故與健脾之意全不相干,切勿認作脾腎同治。
或問茯苓不健脾而益腎,而茯苓實健脾之物也,意者腎健而脾亦健乎?夫腎健而脾亦健,此六味湯之功用也。茯苓只能益腎以通胃耳,胃為腎之關門,腎氣足而關門旺,不可單歸功于茯苓也。
【白話解】
問:茯苓不健脾而益腎,而茯苓實健脾之物,可以理解為腎健壯的同時脾也健壯嗎?
答:能使腎健壯而脾也健壯,這是六味湯的功用。茯苓只能益腎來通胃,胃為腎之關卡,腎氣足而胃也健旺,不可單歸功于茯苓。
然而,茯苓之氣實先通于胃。夫茯苓下利之物,如何能上行于胃。不知茯苓尤通上下之竅,而胃亦是水穀之海,利水而水不入海,將何注乎。故下通膀胱,而上通于胃,胃氣得腎氣之升騰,而胃氣有不更開,飲食有不更進乎。似乎脾健而能容,實亦胃健而能受焉也。
【白話解】
然而,茯苓之氣實際上先通于胃。茯苓是下利之物,如何能上行于胃。不知茯苓特別擅長通上下之竅,而胃也是食物流通積聚的大海,利水而水不入海,水將注入何處呢。所以下通膀胱,而上通于胃,胃氣得腎氣之升騰,而胃氣會有不更加通暢,飲食有不更增加的道理嗎。似乎脾健而能容納更多食物,實際上也是胃健而能受納食物。
或疑茯苓、澤瀉,同是利水之物,而或言過于利水,或言未能健脾,皆是與人相反,謂先生不好奇得乎?曰︰非好奇也。二味實各有功用,不得不分言之耳。
澤瀉,瀉之中有補,表其補之功,則其瀉正可用也;
茯苓,補中有瀉,論其瀉之益,則其補亦可用也。
凡藥有功有過,明辨功過于胸中,自然臨症無差也。
【白話解】
問:或許質疑茯苓、澤瀉,同是利水之物,有人說過于利水,有人說不能健脾,您說的皆與人相反,這是因為先生喜歡奇特的說法嗎?
答︰不是我喜歡奇特的說法。二味藥其實各有功用,不得不分開說明。
澤瀉,瀉之中有補,彰顯它補的成效,則它的瀉正可使用;
茯苓,補中有瀉,分析它瀉的益處,則它的補也可使用。
凡是藥有功有過,在心中能夠明白清楚藥的功過,自然臨症不會有差錯。
註1: 胞中為人體部位名。出《黃帝內經靈樞·五音五味》。即子宮。張景岳:“胞中者,子宮是也,此男女藏精之所,皆得稱為子宮,惟女子于此受孕,因名曰胞。”如是,胞中也應包括男子精囊、睪丸等。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