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醫道還元
卷六無礙心印詳解-5【印心無礙】
莫謂三教分途,同歸此中極樂。倘求一心印証,試把其妙詳陳。
【原解】
呂真人曰:自古三教聖人,無非自修心造到無礙。因各把生平所得力之源源委委,敷之為教。
論其跡,則似有分,究其本源則一。乃自后世粗淺謬妄之徒,襲乎道貌,並不知道之所寄安在。致愈趨愈歧,而教遂顯分為三。
不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三教聖人當日,原不聞捨此心理立教。人果細為考求,便知三教一理,非有分途也。
學期歸宿,皆造到此心圓融無礙,此境乃極樂之境,儒到此,釋道亦到此,故曰“同歸此中極樂”。
然則人無論其為儒、為釋、為道,亦皆以印心無礙為正宗,特患人甘暴棄,置此心于無用,則道終無可幾耳。
苟力求所以修心之法,要恆其心力,實無不可印證于無礙也。
但此中奧妙,諸說紛紛,即如孔聖演易,非不寓此中奧妙,然解釋者,究未昭雪。所以后之學者,看之不明,遂不復精求。
至若釋道之書,后世推演者,又多好為矜奇立異,藉端隱喻,甚而藏頭匿尾,使人迷目,而心學亦隱。
吾所以不辭勞瘁,務必窮形盡相以分晰之,人如不以吾說為迂,此中奧妙,非真不可顯直剖晰也。
以下乃詳陳此無礙之妙,欲印心者,細熟記之。
【白話解】
呂真人曰:自古三教聖人,無非自修心造到無礙。因各把生平所得力之源源委委,敷之為教。
呂真人曰:自古以來儒釋道三教的聖人,雖然修煉的方法不一樣,不過最終都是把這顆心修到無礙。因此各自把生平所得能力的始末過程,敷之為教1。
論其跡,則似有分,究其本源則一。乃自后世粗淺謬妄之徒,襲乎道貌,並不知道之所寄安在。致愈趨愈歧,而教遂顯分為三。
分析儒釋道三教發展的跡象,則好像有所區別,深入推究後三教本源其實只有一個。自從後世粗淺謬妄2的人,襲乎道貌3,並不知「道」寄藏在何處。於是導致愈向前走愈分岔不一致,而教義就明顯分為三種。
不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三教聖人當日,原不聞捨此心理立教。人果細為考求,便知三教一理,非有分途也。
卻不知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過去昔日的三教聖人,從沒聽過能夠捨棄這個心理進行教化。人如果仔細地考求,便會知道三教只有一個真理,並非有不同的途徑。
學期歸宿,皆造到此心圓融無礙,此境乃極樂之境,儒到此,釋道亦到此,故曰“同歸此中極樂”。
學習的最終目的,都是將此心修造到圓融無礙,這個境界就是極樂的境界,儒家修到這裡,佛門、道家也是修到這裡為止,所以稱為「同歸此中極樂」。
然則人無論其為儒、為釋、為道,亦皆以印心無礙為正宗,特患人甘暴棄,置此心于無用,則道終無可幾耳。
然而在於平凡人無論是修儒、修釋、修道,也都是以印心無礙(印証此心圓融無礙)為正宗。特別怕人容易自暴自棄,閒置此心而不用,那麼道終究不可能到達而已。
苟力求所以修心之法,要恆其心力,實無不可印證于無礙也。
如果努力尋求修心的方法,只要有長久不變的意志,實際上沒有不能達到印証於無礙的境界。
但此中奧妙,諸說紛紛,即如孔聖演易,非不寓此中奧妙,然解釋者,究未昭雪。所以后之學者,看之不明,遂不復精求。
但是其中的奧妙,眾說紛紜,就算是孔子推演的《易經》,也是把奧妙的方法,寄藏在裡面,但注解的人並沒有彰顯真相(或是根本不理解所寄藏的真相為何)。所以導致後來的學者,看不清楚,於是不再精益求精。
至若釋道之書,后世推演者,又多好為矜奇立異,藉端隱喻,甚而藏頭匿尾,使人迷目,而心學亦隱。
至於佛門、道家的經書,後世推演經義的人,大多喜愛誇耀奇特,標榜新異,假託事由,作為暗示的比喻,甚至言多隱晦,使人迷惑,最後修心的方法就這樣被掩沒無法顯露。
吾所以不辭勞瘁,務必窮形盡相以分晰之,人如不以吾說為迂,此中奧妙,非真不可顯直剖晰也。
我所以不辭勞累,務必把修心的方法寫的極為細緻生動,讓人讀後清楚明白,如果人們不認為我說的道理誇張、不切實際的話,其中的奧妙,不是不可以直接揭露明白解釋分析的呀!
以下乃詳陳此無礙之妙,欲印心者,細熟記之。
以下乃詳細陳述這個無礙的奧妙,想要印心的人,要深入詳細地牢記它。
註1敷教:傳布教化。
註2謬妄:荒謬背理。
註3襲乎道貌:這裡指抄襲道家的外表,而沒有得到真髓。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