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09-17 00:22:50| 人氣18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卷6-4心學還元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白話醫道還元

 

卷六無礙心印詳解-4心學還元

 

言功施則周行無礙,溯體段則渾穆難形。心學苟得還元,方斯妙境。道藏以是為至,隨意卷舒。

【原解】

呂真人曰:何謂言功施周行無礙?功施即從發用處見之,上文亦渾言之,此特承上以開下文詳論三教之意。

 

蓋一心元神發越光輝,其功施實不可限量,大則無處不充,小則無微不入,活潑周流,捷于影響,故謂之周行無礙。

 

何謂體段渾穆難形?體段者,蘊藏之本真,即上文所言未發用之本體也。淬美淵深,有莫可形容之妙,惟此體段渾全,是以能周行無礙,渾穆即幽深玄遠之意也。

 

人特不知反本,至拘于物欲,逐流飄蕩,無所歸宗耳。果克放下萬感之緣,澄心內造,由五氣之分途,層層煉到純熟,返而還歸本原之地,無聲無臭,蘊藏萬有,是謂心學還元。

 

則存之莫窺其朕,發之莫遏其功,自然與吾所論之妙境吻合。有心心相印,不差累黍處,故曰“方斯妙境”。

 

心苟能印證于無礙境,則心即道,道即心。質之上界,《道藏》之秘書寶典,更無他妙巧,此乃最上真乘也,故曰“《道藏》以是為至”。

 

到此地位,化之又化,不待矜持,並無跡象,只覺真意一動,萬化流通,或卷或舒,皆隨乎真意之動靜耳,故曰“隨意卷舒”。此意字非同凡夫之意也,最宜細玩。

 

此一節乃承上以起下,申論三教之詞也。

 

【白話解】

呂真人曰:何謂言功施周行無礙?功施即從發用處見之,上文亦渾言之,此特承上以開下文詳論三教之意。

 

呂真人曰:什麼是言功施周行無礙(說心中元神的功用施行周行無障礙)?功用施行就是從運用的角度來看待,上文也只有籠統的概述,這裡特別承接上文以開啟下文詳論三教1的意思。

 

蓋一心元神發越光輝,其功施實不可限量,大則無處不充,小則無微不入,活潑周流,捷于影響,故謂之周行無礙。

 

一心元神散播出的光輝,它的功用施行實在不可限量。大到無處不充,小到無微不入,活潑靈動周流全身,反應速度比影子移動與聲音迴響還快,所以稱為「周行無礙」。

 

何謂體段渾穆難形?體段者,蘊藏之本真,即上文所言未發用之本體也。淬美淵深,有莫可形容之妙,惟此體段渾全,是以能周行無礙,渾穆即幽深玄遠之意也。

 

什麼是體段渾穆難形(心中元神的形態幽眇深遠難以形容)?心中元神的形態,就是心中蘊藏的本來真我,也就是上文所說的:心中元神還沒運用的本體。淬煉出的美德幽遠而深邃,有無法形容的奧妙。只有心中元神的形態圓融完全,所以才能周行無礙。渾穆就是幽深眇遠的意思。

 

人特不知反本,至拘于物欲,逐流飄蕩,無所歸宗耳。果克放下萬感之緣,澄心內造,由五氣之分途,層層煉到純熟,返而還歸本原之地,無聲無臭,蘊藏萬有,是謂心學還元。

 

就是不知道返還本原之地的重要,以至於受到物欲(物質欲望)的限制與拘束,隨波逐流隨風飄蕩,找不到本源而無所依歸罷了。如果能放下緣自各種官感造作的起心動念,澄淨心靈由內修持,由五臟之氣不同途徑,層層煉到純熟,返還回歸本原之地(一心的本來面目),無聲無味,卻蘊藏萬象,這就是所謂的「心學還元」。

 

則存之莫窺其朕,發之莫遏其功,自然與吾所論之妙境吻合。有心心相印,不差累黍處,故曰“方斯妙境”。

 

那麼存養它也莫窺其朕2(看不到它的預兆),運用它顯露之時也不能阻止它的功用施行,自然與我所論述的妙境吻合。有心心相印,不差累黍3處(沒有絲毫的差別),所以稱為「方斯妙境」。

 

心苟能印證于無礙境,則心即道,道即心。質之上界,《道藏》之秘書寶典,更無他妙巧,此乃最上真乘也,故曰“《道藏》以是為至”。

 

心如果能印證到這般無礙境界,則心就是道,道就是心。如果質4問於上界神靈,《道藏》的秘書寶典,更沒有其他的巧妙,印心無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所以稱為「《道藏》以是為至」。(道藏以印心無礙為至上的真理)

 

到此地位,化之又化,不待矜持,並無跡象,只覺真意一動,萬化流通,或卷或舒,皆隨乎真意之動靜耳,故曰“隨意卷舒”。此意字非同凡夫之意也,最宜細玩。

 

到了個境界,化之又化(有形的境界已改變而消失),不需要拘束,並無跡象,只覺真意一動,萬化流通,或是收藏、或是舒展,都隨著真意的動靜,所以稱為「隨意舒卷」。這個「意」字不同於凡夫的「意」(凡夫為意識、意念),最應該細細體味。

 

此一節乃承上以起下,申論三教之詞也。

 

這一節乃承接上文以起下文申論三教的言論。

 

註1三教」即指儒教、道教、佛教,又有「三教合一」的說法。

「三教合流」大意指宋明以降,儒教、道教、佛教三家思想相互影響,融會貫通。三教合流,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三教」的說法在東漢時期就已經出現。「三教合流」的說法據說由南北朝時期的醫學家、道家學者陶宏景較先提出。三教原是一理所生,雖分門別戶,言論各有不同,然而究其實際,概屬一理。故三教俱是因時而設,應運而興,無非代天宣化,挽救人心,化惡為善,化莠為良而已。況道家以虛無為本,注重保養虛靈,返回無極; 釋家以寂靜為根,注重返觀寂靜,滅除雜慾;儒家之明明德,注重私慾淨盡,天理純全。天理就是至善,亦可說是寂靜,寂靜便是無極,無極即是真理,三教宗派,皆由無極一理而生也。且佛講萬法歸一,明心見性; 道講抱元守一,修心煉性;儒講執中貫一,存心養性。雖三教之傳法不同,要皆以一為本原,以心性為入手,自是由一理而化為三教,猶人之一身而分為精氣神焉。現在三教合一,乃收圓之象,猶之返本還原,俱為不昧之靈性,則又合為一也。

 

註2朕:預兆。

 

3累黍:指極微小之量。

 

4質:詰問。

 

台長: 藥王﹐小沈 & 非頑童
人氣(18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醫道還元全 |
此分類下一篇:卷6-5印心無礙
此分類上一篇:卷6-3靜納日魂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