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方來自汪訒庵所著的醫方集解,又稱「錢乙瀉黃散」,是治療脾胃濕熱而引起的口臭、口苦、舌瘡、口內炎、白腐、唇破、喉炎等火氣上炎於口的症狀。
其藥方組成有以下幾種:
1甘草:味甘性平,歸脾、心、肺三經,有解毒、調和百藥、蜜炙則補、生用則
通。
2防風:味辛甘。性微溫,歸膀胱、肝、脾、胃四經,升浮為陽,有却風解表,勝濕止痛。
3藿香:味辛甘性微溫。入手足太陰(肺、脾)。快氣和中,開胃止嘔。
4石膏:味甘辛而淡,體重而降。入胃、肺、三焦三經。有清熱降火、生津止渴。
5山梔子:味苦性寒。輕飄象肺,瀉心肺之邪熱,使之屈曲下行,從小便出。生用瀉火。炒黑止血。薑汁炒止煩嘔。內熱用仁,表熱用皮。
還有另一個配方是升、防、芷的就不在這次討論之內。
本方石膏、梔子將脾胃清熱消炎,使邪熱下行從小便而出,甘草可修補潰瘍的傷口,防風、藿香可以防止前面的寒涼藥吃太多而造成壞病,並將脾胃的濕氣向上升發而出。
這二種相反作用的藥用甘草將它們栓在一起,是很典型的太極陰陽觀念,寒藥下行從小便出,溫藥升發從汗出;若用甘草梢可以加強下行的力量,若用炙甘草可以加強補脾的作用,才不會因為瀉過頭而造成脾胃虛弱,所謂「虛虛之過」指的就是這個。
我曾用這帖藥治好腳底長水泡的病,您會問為什麼治口瘡的藥也可以治腳氣,因為懂藥理的人都知道,腳氣是屬於脾臟濕氣太重的病,可以除脾濕的藥當然可以治腳氣,這樣解釋你明白了嗎?注意!我是用甘草梢的那一組喔。
有的人認為防風沒有消炎的作用,所以在本方沒有什麼地位,而我認為它可以制衡寒涼藥「瀉」與「下」的太過,雖然不能直接對患處消炎,但在整體長期服用的角度來看是有著「保險絲」的作用。
我舉這個例子是想讓大家明白,藥方的設計和電路的設計概念一樣,除了針對用電的問題而設,還要注意「安全」,用電過頭會造成電線走火,用藥過頭會死人的,在安全的基礎上才有所謂的「量身定做」或「對症下藥」。
那我要治胃火嘔逆的症可以嗎?當然可以,注意那味山梔子用薑汁先浸再炒,及藿香用蜜酒先浸再炒,效果就會比較好。那我要治輕微胃潰瘍可以嗎?可以!但要注意重用甘草及將山梔子炒成黑炭。那我要治胯下陰部的濕疹可以嗎?可以!但要注意重用防風、山梔子及甘草梢。
這浸呀、炒呀就是炮製學的範圍,而藥方是屬於方劑學的範圍,切脈、問症狀是屬於診斷學的範圍。懂診斷才有方劑,有方劑才有本草,有本草才有炮製,除了這些還要學五運六氣的天氣學說,學通了自然就會靈活運用。
瀉黃散這黃字指的就是脾胃,脾胃在五行屬土,土在五色是黃,很多人認為毒某走的是補土派的路線,而今聊聊瀉土散以彰顯中庸之王道,非太過與不及也。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