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1-02 20:50:02| 人氣16,664| 回應7 | 上一篇 | 下一篇

【細讀三】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前言:文學的第一個祕密
1、讀懂文學的第一個祕密就是:在世界與人之間,建立一種「認同」關係。〈始得西山宴遊記〉做出了很好的示範,柳宗元在「自己」與「西山」之間,建立了某種認同,在那一刻,柳宗元就是西山、西山就是柳宗元。但必須指出,這種「認同」是建立在文學的「隱喻」之上,並非宗教上所謂的「同一」。宗教的「同一」是以一種神秘的方式,將「我」與「世界」融為一體;而「隱喻」則是語言的、或者概念的轉換過程,與宗教的直接生命證悟不同。

2、我們擁有兩種世界觀,一種是科學的世界觀,一種是文學的世界觀。科學的世界觀將我們從世界獨立出來,世界是可以讓我們觀察、探索以及思考的對象。文學的世界觀則是一種衝動,讓我們想與世界融合為一,我們覺得自己與世界是一體的,即使我們已經出發到了宇宙邊緣,仍然忘懷不了神秘的自然。

3、在神話的思維裡,人與世界以「神」、「靈」作為中介,兩者分開實則為一,世界萬物是可以相互交換、轉化的,這種經驗仍被保留在某些神秘的宗教經驗裡。然而人類理智愈盛,愈不相信自然,我們終於從世界走了出來,感到自己獨一無二、卻也孤獨無依。這是一種原初的撕裂,以科學的世界觀造成,必須靠文學的世界觀彌補。然而我們已經不再相信神靈了,知識又加深了這種偏見;幸好我們還有文學——文學便以「隱喻」來重建與世界的「認同」關係。

4、這是讀懂文學的第一個祕密,文學靠著「隱喻」重新把人與世界融為一體。因此,在所有的文學表達裡,世界的一景一物都是人(或是主題)的某種情感投射。比如四季春夏秋冬將一一對應著不同的事件境況,青春成長故事總與夏天有關,而冬天總是涉及了死亡相關的種種。空間也是如此,大海總是伴隨著自由,而森林潛藏著陌生的際遇。

5、在文學中出現的事物,經常都不是單純的,舉凡人物的衣著、飾物,事件發生的環境、背景等等,都必須將之視為隱喻,雖然較為間接;更直接的隱喻則是人把自己比擬成某種事物,如〈始得西山宴遊記〉裡,柳宗元將「自己」比擬成「西山」,如更早的〈愛蓮說〉,周敦頤將「君子」比擬成「蓮花」。


文本分析
第一段
1、〈始得西山宴遊記〉全文共四段,可簡單將之區別為兩部分,第一段是第一部份,第二、三、四段是第二部分。以「始指異之」作為經驗的分界,在柳宗元發現西山之怪特後,文章也被區分成了迥然相異的前後兩部分。我們可說,文章的前半部是「迷茫」的,後半部則給人一種更加「明確」的感覺。

2、第一段的迷茫感來自於一種快速的節奏感,那是藉由大量頂真修辭造成的效果。「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夢,……覺而起,起而歸」,一連串的動作接連發生,然而都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在這一連串的「動作」背後,我們感知不到有個「心靈」在理解或者經驗這一切,它只是不斷生發、延展、一個接著一個,但是缺乏某個主體的詮釋,一切都失卻了意義。

3、在這一段裡有兩句話寫得特別好,那是「意有所極,夢亦同趨」一句。夢是虛幻無形的,卻又好像有著自己的生命,會往某處傾斜、漫流。「夢」往「意」之所至處漫流,「意」又與「夢」相互傾斜、匯合。這種經驗每個人都曾經有過,夜半夢醒,又迷迷糊糊睡著,剎那間會分辨不清何者是醒何者是夢?並且醒時經驗與夢時意象交相滲透、混融,終至不知現實與夢境、清醒與幻覺。「意有所極,夢亦同趨」,這一句將生命倚賴的確定性打破,彷彿整個世界回到了洪荒狀態,飄蕩不安。

4、這當然是柳宗元自貶為僇人的關係,文章開頭便用了「惴慄」兩字,並以一「恆」字形容,那是一種輕輕淺淺、卻無處不在的威脅感。如果以音樂來比喻,其實非常像莫札特。「惴慄」兩字也許最接近台語的「驚惶」,與「恐怖」不同,「恐怖」總有個明確的對象,並會產生即時的威脅;然而「驚惶」不同,它缺少一個明確的對象、可能也不具有立即的傷害,然而卻更加不可捉摸,轉化成一種龐大而莫名的心理陰影。

5、就是這種「惴慄」帶來的驚惶,讓第一段變得六神無主、飄盪不安。第一段將一種現實與夢境不辨、意識沉入潛意識的迷茫感描寫得很好,這種迷茫感讓第一段發生了很多事,但都成為了不重要的事。這是很特別的寫法,認真說來,整個第一段都可以刪掉,直接從第二段進入本文即可;然而柳宗元花了第一段的篇幅寫了很多「事件」、很多「動作」,然後再讓這些事件、動作都成為無意義的。第一段的精彩便在於它的「無意義」,那種快速的節奏加上大量堆疊的句子,都使得這個開頭成為「反諷」的,它既重要又不重要、它既存在又不存在、它既要我們注意它又要我們忽略它,而這一切都來自於柳宗元的「自我」未明……。


第二段
1、第二段的第一句與前半部相較,便顯得非常不同,那是「今年九月二十八日」一句。這句明確點出了時間,而且是非常精確的時間,甚至詳記月日。一般來說我們不會將時間筆記得如此明確,除非那是非常特別的一天。此外,我們也發現,以第二、三、四段組成的第二部分,開始於「時間」、也結束於「時間」——全文的最後一句是「是歲,元和四年也」。

2、因此,整個第二部分被「時間」框了起來,而「時間」是一種最明確的符號、標誌,將事物從渾沌裡「指了出來」,進而獲得了一個位置。這是第二部分給人「明確」之感的重要理由,與第一段的「迷茫」相較,我們感覺第二部分是浮現的、凸起的,世界彷彿有什麼重要的東西被指了出來、被確定了下來。這種抽象的「指出」感在「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一句裡得到了更具體的說明、呈現,柳宗元在這一天,「突然」發現了西山的怪特,由於這種斷裂感,始得文章從第一部分的「未始」堂而皇之便進入了第二部分的「始知」,文章色調也從「迷茫」進入「明確」、宛如晦暗進入光亮,一切都顯得全然不同了。

3、這一段也出現了接連不斷的動作,「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但與第一段不同,這裡出現了明確的對象——西山;與第一段不同,這些動作由一個主體——柳宗元,「遂命僕人」明確發出。在第一段裡缺少的那個在理解、經驗著這一切的心靈,此時完全浮現了出來,藉由「始指異之」的這個動作,一個主體——柳宗元,與一個對象——西山,被明確的關連到了一起。

4、然而第二段有個斷裂、有個神秘,那是整篇文章從迷茫跨入明確後,再也未曾提起的,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呢?從「未始」到「始知」,我們看到了「始指異之」的動作,卻終究無法理解那是怎麼發生的。九月二十八日,為什麼就是這一天,發生了改變,使得整個生命都得到了翻轉?柳宗元在第三段告訴我們的,已經是改變後的結果了,那個改變的「契機」始終未明。

5、這是這篇文章裡的神秘之處,也是生命的神秘之處。不知所以,就是「突然」地轉變了,從此前半部與後半部各不相干,但都有各自存在的理由。我們不知道柳宗元是否真的發生了宗教裡所謂的神秘經驗,使得一夕之間世界觀完成了轉換,生命進入另一個歷程。然而從文學的角度來說,這種轉變屬於「隱喻」,是某種類型的文學常規,也就是說,不管柳宗元是否看開了際遇得到了寬慰,文章總是要這麼寫的,一如蘇軾寫〈定風波〉時最後的領悟:「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即使世人多認為並非真得解脫,也仍是一首好詩。因此,在這篇文章中,第三段大量的玄思妙理,也都必須做出文學的解讀,那是一種隱喻,一種寫文章的技巧,與宗教上真正的「同一」經驗,畢竟不同。


第三段
1、第三段直接將「我」等同於「西山」,因此所有描寫「西山」的句子與心得,都是對於「我」的詮釋,是「我」的情感投射,這也是文學的第一個祕密,在世界與人之間,建立一種認同關係。這一段的最後兩長句「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讓自我消散於無形,成為了整個時空、整個天地。這是一種很難想像的經驗,然而我們有時會有類似的體會,比如極度專注之時,會有那麼一刻忘卻己身,產生某種靜定的永恆感。人的心智極度複雜細膩,人與世界亦有糾結纏繞、牽扯不清的互動關係,也許正因為如此,我們才需要文學的世界觀給予安慰與力量,即使只是用一種隱喻的方式去描繪、理解與想像。這一句讓人想起陳子昂〈登幽州臺歌〉的最後一句:「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個哭泣也絕非單純因為悲傷,而是一種莫以名之的心情,人在面對無限時,會突然感到不知所措,似悲似喜。文學裡經常描寫這種「類宗教」的經驗,然而大多屬於藝術表達,不應混同。

2、第三段在形式上亦有一個特色,那是從短句逐漸過渡到長句,並且相較於其他各段,有著更整齊的句式、更明顯的音樂感。我們可以發現,古典文章在寫景的時候多會出現大量的對句,精鍊而濃麗,這多是受到魏晉南北朝山水詩的影響,山水詩強調文學的「形式」一面,面對單純的景物極盡描摹之能事,在文學發展上具有本質上的重要性。可以將這一段與〈醉翁亭記〉的第二段、〈岳陽樓記〉的第三、四段相比,都會發現這種高度的詩化傾向。


第四段
1、最末段我們又回到了第一段已經出現的幾個母題,那是「醉」、「歸」,從「未始」到「始」的主題句也再次出現。然而這裡的「醉」與「歸」都與第一段不同,第一段的「醉」是逃避,這裡的「醉」則是收穫;第一段是「起而歸」,這一段則是「猶不欲歸」,第一段的迷茫與倉促,到了最後成為眷戀不捨與企盼停留。這當然是歷經第二、三段,而總結於「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的體悟上。

2、末段有個小細節,那是「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將黑夜降臨時的天空變化,描寫的具有動態感,是從遠方漸漸延伸而來,直到最後覆滅一切。這一句又讓我們想起了第一段「意」與「夢」、清醒與沈睡、現實與幻覺難辨的意象。同一種「漫流」又產生了,意識與潛意識又逐漸混融,只是並非飄盪不安、而是篤定與自由。




台長: 陳雋弘
人氣(16,664) | 回應(7)|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細讀 |
此分類下一篇:【細讀四】歸有光〈項脊軒志〉
此分類上一篇:【細讀二】馮諼客孟嘗君

owl
文本分析之前的前言寫得真好

讀文本分析感覺要珍而重之的拿出文章對照
並且不是一時半刻之事
只得等等了
2013-01-03 21:26:27
我剛剛去你那留言後
回來竟就看到了你的留言
我們好像是同時在彼此版上留言哩

文章在網上都很容易找到
但基本上這系列的對象是老師或學生
希望是連學生也可以讀懂七、八成
2013-01-03 21:51:50
owl
哈 這麼剛好
我知道網路上查得到
但總有一種要正襟危坐才開始讀的感覺
真是奇怪

比較想讀詩哩
有嗎?
2013-01-07 22:26:33
暫時沒有哩
是有幫出版社寫一些詩的賞析的東西
下次找個時間貼好了
2013-01-08 15:39:48
JY
雋弘老師好
老師的筆記對我總是受益良多
要教始得西山宴遊記之前在看一次,覺得受益匪淺
也想像老師請教一個問題
在這個地方,柳宗元與西山心凝形釋,萬化冥合,我個人覺得十分抽象,而且生命經驗不夠也無法體會,該有怎樣比較好的方法向學生解釋呢?
2016-09-28 09:37:57
JY
這本來就很難解釋
我傾向於句意上理解就好
不需一定要他們體會那樣的生命經驗
不然就分享一些
曾經印象深刻的
對於大自然的感動就可以了:)
2016-10-03 16:35:32
壯陽藥
2020-01-13 08:29:2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