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3-08-14 06:00:00| 人氣1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文人篆刻流派

推薦 6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原題為〈小可愛的印章〉,係在警大篆刻社教篆刻社時,《警大》半月刊邀稿。九十五年五月一日轉載於【隨意窩】,改稱〈文人篆刻流派〉。【隨意窩】將停止服務,以內容為簡要篆刻史,有助於初學者了解篆刻門派及風格重點,因此轉載於此。

 

一、前言

  印章只是方寸之物,經過鈐蓋作用,卻可威行萬里,而印章的形制,經過二千餘年的發展,已成為一門很有特色的文字藝術。擠身在文人所擅場的詩、書、畫三絕之間,儼然成了四科角據的文人藝術局面。

二、進入文人篆刻以前的璽印

  若從制作方式而言,印章應是起於陶器上之文飾,是先民製作陶器,以文彩為裝飾時,把族徽、圖騰、標誌,印在陶器上的作法,是目前推測為印章濫觴的結論,這種對所屬物品標記所有權的方式,就一直延續下來。

  以目前考古所獲得的殷商三印為最古,印文如圖、如文,雖然解說紛紛,仍是不可辨識。下及周朝,以五、六分(1.51.8公分)小銅印為印章主流,朱文、白文、官印、私印均有,其製作均以鑄造為之,所見尤以戰國之物為多,通稱為「古璽」。

  秦漢時,璽印約六、七分,銅製,亦以鑄造為之。漢印則特別受到重視,以方正白文為主,字體似篆似隸,稱為摹印篆,特色為無邊欄、無界格、橫平豎直之方塊字,筆畫沿邊切齊,每字橫豎以六或五畫為基準。亦有鑿印,為急於封拜,來不及鑄造之故,所以用鑿,或稱「急就章」。漢印大抵不出鑄跟鑿兩種方法,仍屬於工匠的事。工匠不諳字學,所以《東觀漢記》有馬援彈劾「伏波將軍印」刻錯「伏」字「犬」向的事。

  最初,璽印是蓋在檢牘之封泥上,其用意就如今時郵局的「鉛封」。所以,印章並不是一開始就使用現行的印泥。或說使用印泥約起於晉代,如火漆烙印方式,其後水印、密印、油印遞變至今貌。

三、文人篆刻的三條路

  近世篆刻藝術,宋代文人已經有刻過,惟一般均以王冕(1287-1359用花乳石刻印為先河,作為文人篆刻之開端,但真正發揚光大則應推許明代文徵明之子文彭(1498-1573),文彭精通說文字學,將文字學融入璽印藝術,才奠定文人篆刻的地位,印學得以滋長,文彭也被推為篆刻藝術之祖。其弟子何震(1530-1604?)最得其精蘊,以衝刀為主,稱為「徽派」,並以師門長技為薪傳,稍後,徽州歙縣人程邃(1605-1691)、汪肇(1722-1780)、巴慰祖(1744-1795)、胡唐(1759-1826)繼起,合稱歙中四子」。入清後,徽派印風以衝刀走入光整鮮麗階段,印法逐漸衰退至於式微。到乾隆年間,西泠丁敬(1695-1765)以切刀法代起,號為「浙派」,弟子有黃易1744-1802)、蔣仁(1743-1795)等繼踵,論者豔稱「西泠八家」,其印風傳至民國初,王福庵1880-1960)仍有「新浙派」之目。

  在浙派大行其道之同時,大黃易一歲之鄧石如1743-1805)以「印外求印」之意,在印文中加入了書法的特色。於西泠印法之外另創新局,或以鄧氏祖籍稱「皖派」,其再傳弟子吳讓之1799-1870)繼起光大,往往於筆寫之中,加入用刀的趣味性,論者以為重刀味。篆刻至此,已是刀、筆並濟之時。

  在吳讓之稍後的趙之謙(1829-1884),繼續前人的成就,加上碑版文字之運用,銳意搜討印文以外之文字,亦自成一家法。晚清,地下古物,鍾鼎彝器的發現,及古文字研究之風盛行,亦波及璽印藝述之文字,印文遂又有“甲骨文”及“金文”大量參入。

  夾雜各種見解,「印外求印」之思維,已為近世篆刻藝術之主流,文人印派依其所偏重,大致可分為文字、刀筆、理論等,三者在印藝,本是互相融通運用以刻成一印,因個人特別強調,而形成藝術流派。

  印文文字的發展情形,早先是文、何二人的印宗六書觀念,及古印出土日多,印風逐漸以仿古為主流,印文更以漢印之“樸茂”為尊,歙中四子及西泠家法,幾乎只是用不同的刀法為漢印作註腳。稍後,印文漸有漢晉之鏡、銘、磚、瓦、衡、錢等文字入印。清末民國初,地下古物之發現及考古學盛行,以古文入印遂為風尚,這一路以具有特色之碑碣銘文,為著力研究之對象。受重視之碑銘有〈天發神讖碑〉〈祀三公山碑〉〈石鼓文〉等。以文字特色著名者有吳昌碩(1844-1927)、黃牧甫(1849-1908)、齊白石(1864-1957,各有門風,或稱海派、齊派、黟山派。王福庵則以精工小篆,廁身其間。

  然而印文畢竟與文字學之發展相關連,文字發展又會有新的衍生字,古文、奇字未必足夠運用,因此有巧施變化之法,於古籀所無者,就所現有者,加以割截裁補成字,雖然仍以六書為準據,但實際上是在沒有見到古字的情況下「造字」,這方面,雖博通大家猶不免。如楊麗花的花,凱旋的凱等。

  筆跟刀,是篆字、刻字的途徑,在這途逕上發揮特色,才形成流派,如前述明時何震、清時丁敬,民國時的齊白石,都是這方面很有特色的佼佼者。若說其法,何是直衝,丁是碎切,齊則是偏鋒,偏鋒只是刀口偏一邊斜刃,便形成一家法。這方面,是仗著運刀產生的效果,發揮的有特色,所以成家。

  璽印理論,自成體係,其中藉用美學理論,影響最大的是「章法」理論,章法講究布字的法則,論以疏密、增損、呼應、屈伸、挪讓、盤錯,擴為界劃,破邊、粘邊等項,甚至有離合、虛實、輕重等等。這方面明代已發端,近世印風明顯以理論為作用者,則以鄧散木(1898-1963)為標竿,有《篆刻學》乙書傳世。鄧氏學於趙古泥(1874-1933),師徒合稱「虞山派」。其影響之大,臺海兩岸皆有傳人。此派於印文筆畫安排,都透過增損、呼應思考,佳處則妙趣橫生,只是淺薄無學者,大都附會章法之意,常常妄加增損筆畫,任意屈伸字形。只問章法,不求字學,以致印風雖明顯,氣格反而卑下。

四、結語

  綜觀文人篆刻藝術發展之源流,先是六書概念的運用,窮通變易,而有衝刀、切刀之法,其中還有用筆、用刀之別以盡其變。至考古風盛,遂進而取用古文、奇字。更旁及理論之運用。由今觀之,刀、筆、文字之法均在「印外求印」之目標下用功,理論則又於印外求印之外矣。

  近世篆刻,文字以古文為宗,漢印已稍退其位,於理論方面,則是兼取併用,刀筆同施,是造字配合理論、用刀,為今時之風尚。風尚本是一時流行之事,所以學者不必驟然據為法則,所貴「自得心源」,文人篆刻發展至今僅五百年,已為四藝之一,江山代有才人,有志者,大須努力以赴。

台長: 南山子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14) | 回應(0)| 推薦 (6)|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篆刻叢談 |
此分類上一篇:吳縣潘伯寅平生真賞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