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有無「印相」這回事?現在可以查到,最早的記載是《三國志》魏書〈諸夏侯曹傳第九〉中的〈夏侯尚、夏侯玄〉父子傳中,有許允事。註引《魏氏春秋》:
「……允善相印,將拜,以印不善,使更刻之,如此者三。允曰:「印雖始成,而已被辱。」問送印者,果懷之而墜于廁。相印書曰:相印法本出陳長文,長文以語韋仲將,印工楊利從仲將受法,以語許士宗。利以法術占吉凶,十可中八九。仲將問長文從誰得法﹖長文曰:本出漢世,有《相印》《相笏經》,又有《鷹經》《牛經》《馬經》。印工宗養以法語程申伯,是故有一十二家相法傳于世。」
照以上說法,這套相印法的傳承,簡圖如下:
印工宗養→程申伯…(不詳)…陳長文→韋仲將→印工楊利→許士宗。
這裡說「將拜」,是拜「鎮北將軍假節督河北諸軍事」。「許士宗」即許允。關於他的故事,在《世說新語》中也有幾筆。《三國志》註文所引的《相印經》,據《隋書‧經籍志》載:
《相手板經》六卷(《梁相手板經》《受版圖》《韋氏相板印法指略抄》《魏征東將軍程申伯相印法》各一卷,亡。)
這裡說《相印法》已亡,《三國志集解》引潘眉說:「《相印經》,今失傳。」還說:
「《相笏經》載《太平御覽》六百九十三,其書敘出自蕭何,東方朔見而喜之,魏陳長文以示許士宗云云,當亦六朝人手定,非漢世舊經也。其法,取五行,尋四時,定八節,明二十四時,版長一尺五寸,廣一寸五分,上狹而薄,下廣而厚,八角十二芒,欲端平完淨,版舊用白直檀刺、榆、桑、竹四材理(理即紋路)通直,從上至下直如弦,不得出邊絕理,版頭是君座,版頭不如法,與君共事必不得。中作四分,上一分為二親、左父右母;第二分都為婦;第三分左男右女;第四分左奴右婢。若其處傷、踢、破、裂、蝎、穿。兆隨所屬,必損失死亡。版兩邊,左為城,右為社,寬博文采,斑斑光澤清淨,必得封邑,此大略也。」
這些書,都很明白的說《相印法》已經失傳。如何「印相學」、「開運印」又會在寶島臺灣重見天日?這不禁令人懷疑目前開運印的理論基礎。
當下,臺灣所稱開運印的理論根據是很薄弱的。可是,我們那些一心求吉求財的民眾,並不會向刻工求證一下有關「開運印」的理論架構。
據我側面瞭解,目前開運印是把印面分成九個區塊,九區各代表何意義,刻工應該說不上來,如果說得上來,你就問他:「根據什麼書?」但是要特別注意,上面引述這段文字,已經很明白的說,書早已失傳,如果說得上一本書名,你還能信嗎?
其次,開運印的九個區塊,換成了九個點,這九個點,就在「田」字九個線條交會處,分布在四邊、四角和中心點。它的理論就是這九處一定要有筆劃,不可虛空。就因為如此,有些印文,甚至勉強把本來不是這樣寫的筆劃,也彎到這九個位置來填補。而這樣作,印文文字「筆劃」弄錯,是常有的事。進一步講,如果連名字都寫錯了,不就等於連主人都不認識,您說,這還能保護主人嗎!
再次,開運印,還一個特點,就是筆劃都胖嘟嘟的,很福態。其實,我也想問,這世間,當真只有胖嘟嘟像楊貴妃的,就鐵定是命好?
再來是不能破邊,這大概就是潘眉略述《相笏經》那段話的意思吧!可我看臺灣百歲書家曹容老前輩所用的印,好像不當一回事哩。
最後,補充說明。
所有流傳的數術,都有類似長篇古詩的「歌訣」傳世,沒有這個「歌訣」,就很難說這門功夫是古法。比如堪輿有《撼龍經》《疑龍經》《雪心賦》,紫微斗數有《形性賦》《骨髓賦》《千金賦》。雖然,不是古法,我們也不說就不可以創造,只是,流傳的古法,像堪輿類的東西,經過千年的淘洗,都還有差錯,何況這個剛剛問世,未經求證的理論。說穿了,那不就是把沒有理論基礎的概念,包裝成商品在販賣嗎?
幾年前,有個朋友跟我說,手拿著開運印,還不是照樣「跑三點半」。而我是認為,身外之物,如果可以用感應來決定你的命運,那麼!身上經常穿的西裝,腳上每天踏的皮鞋,與你相處的時間遠比印章還要長,感應的力道應該比偶爾拿來蓋一下的印章還要強。如果說印章刻有私人名字,所以有感應,那西裝不也繡有名字嗎?何況可以代表私人標識的東西,也有明示暗示之分,明的如上述的名字,暗的如唇印、手澤。這些東西如果可以決定你的命運,那,你要信的可多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