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幾年前寫下有關咖啡的二三事,主要在品嚐帶有口舌冒險的樂趣,而味蕾的開發尤須長時間的訓練。但除了隨眾附和的批評Starbucks等跨國財團壟斷的「精品咖啡」外,多少綜合了許多咖啡玩家舉薦的咖啡標示方式,加上近年來玩Whisky越發的有心得,更堅定了對完整產區標示的信念。簡單的說,對慣喝咖啡的普羅大眾而言,點飲、烹煮咖啡僅需知道哥倫比亞、曼特寧、巴西、摩卡、爪哇等等即可,但全球咖啡產國超過50,而每個國家又有不同的產區和莊園,譬如若僅標示「爪哇咖啡」,入口的可能是劣等Robusta豆種,也可能是最富盛名的Kayumas、Jambit、Blawan三個國營莊園,而印尼更擁有蘇門答臘、蘇拉維西、爪哇三個主要產區。所以基本的標示應包括出產國/產區/莊園,若要再詳細,則可包括處理方法(水洗/非水洗)、採收年份、等級、品種等,對消費者來說,無非提供更進一步的保障。
這些感想在我初入門時當作圭臬,不認真但也玩了許久的咖啡,但很不幸的(或很幸運的?),我在Discovery中瞥見了有關「公平貿易」的概念,流動的影像不斷作鮮明的對比,衝擊我未曾打開的視野。這事無關咖啡的品種、產區、等級、好壞,無關烘焙、沖煮、品飲,也無關跨國連鎖或小型精品咖啡店,而是當我們閒適的坐著、優雅的舉杯享受屬於中產階級的悠閒時,另一個國度裡的咖啡作農正揮汗工作,似乎與我們毫無關係,因為這只不過是在成熟的國際化環境運作下,整體市場機制的一環。但如果看得更深入一些,非洲或中南美等第三世界國家的咖啡作農不但喝不起他們種植的咖啡,甚至連基本生活都有困難,因為所謂開放市場、取消關稅等等「國際自由貿易」的市場法則,反而成為對第三世界國家傾銷與豪奪的利器,在誰強勢誰就擁有發言權的情況下,發展中國家的小農被迫賤賣農產品,甚至被推離市場,這時候,是否該思考以「公平貿易」來取代「自由貿易」?
「公平貿易標籤」於1988年首度由荷蘭的一個民間組織Solidaridad推出,Max Havelaar標籤的名稱來自一本荷蘭商人剝削爪哇咖啡農的暢銷書,其後Fairtrade Foundation等公平貿易標籤制度相繼在不同國家出現,譬如國際公平貿易標籤組織(Fairtrade Labelling Organizations International,FLO)、國際公平貿易協會(The international Fair Trade Association,IFAT)等。這一股新理念,無可諱言是「國際化」爭議下的反思,主要是為了改變世界貿易的遊戲規則,基本目標是希望讓弱勢生產者獲得基本而穩定的收入,並且能建立永續的貿易關係。為了取得標籤,在認證制度上,收購商必須以保證價格、長期契約來向農民購買產品,以確保他們的基本收入,並且要提供一筆保障基金來協助當地社區發展。因此販售的廠商必須先揚棄過去「買低賣高」的市場法則,並且認同「買高賣高」的理念,付出比市價更高的價錢買進,讓生產的農人得到更高的利潤。相對的,消費者同時也必須接受教育並認同這樣的理念,付出較高的代價來購買同等級的商品。在這種條件約束下,所謂的公平貿易與市場機制基本上是扞格不入的,很顯然,除了單純的數字交易之外,另外加上了看不見的人性和同情,違背了資本主義運作的機制,或可稱之為「有良心的資本主義」。
這樣對國際化、全球化的反思,經過幾年的努力推行後,慢慢被大公司所接受,歐美許多超市的農產品,常可見到一個小標籤寫著「Fair Trade Certified」,顯示這是經過公平貿易認證的產品;美國已經有一百多所大學的咖啡店,在學生的壓力下,採用公平貿易咖啡;全球最大的連鎖咖啡店Starbucks,2000年起在龐大壓力下開始在美國門市販賣公平貿易咖啡,去年更以高於市價23%的價格,買進500萬公斤的「公平貿易」咖啡,但所有的公平貿易咖啡僅佔全年採購數量不到2%,台灣的星巴克愛用者應該可以在店內看到這個標示,但並非所有的星巴克門市都有賣。
同樣的情況也在台灣複製,雖然咖啡不是我們的主要農產品,但在全球化趨勢中仍莫可奈何的被迫接受許多協定,產銷的不平衡導致每年總要上演幾齣「果賤傷農」的相同戲碼。2004最重要的一部紀錄片「無米樂」,記述了台灣在這難以抗拒的趨勢中,即將成為過眼雲煙的稻米作農,因為不再受到主流社會的關心,未來台灣是否還能看到廣陌的稻海已成疑問。但這些疑問或遺憾,意外的在今年有了奇妙的轉折,紀錄片中因100斤的米只賣700元而發愁的崑濱伯,想像不到在2006年的比賽中勇奪冠軍米,而統一超商更以1公斤600元的價錢收購參賽的「台農七十一號」,當作中秋禮盒推出,前後50倍的身價差異,真不知該為崑濱伯喜,還是為其他辛勤耕作的農夫憂,而各項國際杯測大賽(Cupping Competition)冠軍豆的咖啡作農如果得知,是否該羨慕這類似一步登天的際遇?
我憶起以前在美國唸書時有位同學來自哥倫比亞,他的模樣,便有如Folger咖啡罐標籤印著的作農圖案,黝黑、強壯、唇上一撮鬍鬚、永遠露著憨厚的微笑,只差頭戴墨西哥帽和牽著滿載咖啡果實的騾子走在安地斯山脈。有回在實驗室裡他啜了一口黑咖啡,滿懷感激的對我說:「每天只要有哥倫比亞咖啡就心滿意足了」,在台灣成長下、被即溶「藍山口味」、「哥倫比亞口味」咖啡洗腦下的我不假思索的問他:「你怎麼知道這是真正的哥倫比亞咖啡」,他顯然完全無法理解我的問話「它不是寫著『Columbia coffee』?」現在的我自國內歐舍、煌鼎,或自國外咖啡莊園的網站購買生豆,可以輕易的得到當初所想要得知的詳細標示,不僅出產國/產區/莊園,還包括處理方法、年份、等級或烘焙建議等等,但我還真不知道,它們是否屬於公平貿易咖啡。
參考網站:
1. Fair Trade:
http://www.globalexchange.org/campaigns/fairtrade/coffee/2. 認證:
http://www.maketradefair.org.hk/trad_06/concern3_4_1.asp3.
http://www.levelground.com/mbeya.php,點選這個網頁的右下角,可以看到一系列咖啡生產過程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