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6-23 08:57:45| 人氣2,80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美好生活微趨勢》熟女、大叔瘋手作 揪出好生意 財訊

推薦 1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美好生活微趨勢》熟女、大叔瘋手作 揪出好生意
2016/01財訊 黃靖萱
手作最療癒,但療癒兩個字要重新定義。不論是去市場採買後,自己下廚料理一桌的豐盛;還是蒔花種草、整理水族箱;又或是捲起袖子敲敲打打,做一張椅子、打造自己的首飾,不但能填滿自己生活中難覓的成就感、主控感及優越感,還能透過社群團體平台的演進,展演自己的手作成果,並讓這樣的成果變成一門好生意。
  
台北市通化街上一間被綠色植物包圍的小小店「好好生活」,老闆也是荷意生活總經理的侯西添,正優閒地坐在原木桌前,手舉得高高地,順時針一圈圈繞著,將鶴嘴銅壺裡91度C的熱水,緩緩沖向自家輕烘焙的「日曬藝伎」咖啡上。
侯西添是國揚建設、漢來飯店創辦人侯西峰的二哥,自己也經營了一家紡織廠,他每天都要在這裡先喝一杯手沖的咖啡,再開始一天的生活,但多數時候都是荷意生活品牌總監王雅婷幫他沖泡。
「著迷起來時,是我拿起壺就會想畫圈圈,就算倒白開水,也會一直畫圓圈,」王雅婷笑說。
療癒新詮釋
不是修補,而是填滿
由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創立、研究華人未來生活形態與消費趨勢的龍吟研論的營運總監李竺姮分析,當你很專心投入在「手作」上,且不斷重複動作時,其實是透過手作過程和自我對話,同時也在進行自我療癒,包括切菜、做木工都是。
自己的傷自己療癒,「我們夢想是如果有再大一點的空間,就可以讓客人用工具自己沖咖啡,」侯西添說。
和過去壓力一大,就結伴K歌、狂購物,或是購買可愛玩偶的療癒不同;現在忙碌的上班族、熟女、中年大叔們,開始著迷的是各種手作,從料理、榫接木工、金工,到深陷在生命力十足的魚菜共生裡。但說是療癒可能還不夠精準,不足以解釋這波手作趨勢。
療癒不再是修補,它的全新詮釋,是填滿。
「過去的休閒是在『丟』,丟掉壓力、丟掉不好的,可是這兩年我們發現休閒的意義在改變,還有加法原則,大家要填補一些日常所缺的,」李竺姮說,例如工作中得不到,因而常感到挫折的成就感、主控感和優越感。當然,還有透過將休閒做得很拿手後,能證明自己有更多元生活的可能性。而在龍吟剛發表兩岸共189位消費者深度訪談後的研究後,發現「手作」就是在旅遊、運動之外的重要休閒。
休閒不得閒
愈累愈做,驚喜愈多
在這家被花木、香氣包圍的小店,手沖咖啡架是王雅婷用銅敲打出來的,原木桌上一盆多肉植物是她自己栽種,植物旁純白色的香氛蠟蠋她做的,一抬頭,掛在牆上栽滿綠色植物的花圈是她自己繞,架子擺放的純銀首飾也有幾樣是她的作品,架子下方的柿子、柚子果醬......都是她自己熬煮的成品。
每一種手作,都讓王雅婷有不同程度的療癒及成就感。
本來不愛碰土的王雅婷,很害怕泥土沾在手上髒髒的感覺,只喜歡製作乾燥花,但直到有一位朋友要出國,將家裡植物「託孤」給她後,才開始不得已去照顧。「好像回到小時候玩泥巴的感覺哦!」王雅婷露出孩子般的靦腆笑容,綠色植物更有生命力,她指著桌上的多肉植物笑說,「你看,這裡居然開了一朵小花,每天都有小驚喜。」
而製作金工時,拿著沉重的鐵鎚從銀粒開始敲打,則是一種發洩,「敲完,生活裡的負面情緒也不見了。」
對王雅婷來說,姊做的不是手工藝,而是美好生活。
「下午親手做了一個多肉花園,花3小時一株一株耐心植入,累得肩頸僵硬、腰酸背痛......,但感覺得到療癒了!」王雅婷在臉書上分享綠油油充滿生命力的花圈時寫著,同時她從底下一句句驚歎者回覆「好漂亮啊!」也得到滿滿的成就感。
「事後分享很重要,這是成就感的延續,」李竺姮分析,「而且同好和觀眾是維持動力的助燃劑。」
當自我療癒和成就感的目的達到後,得到的滿足,還有社交的附加價值。當有更不同的生活領域,開始有不同的同好圈後,生活就能持續擴張。
美好新生活
揪團分享,收穫爆表
生活形態與消費市場研究顧問東方線上行銷副總監李釧如則觀察,當大家有各自的興趣、休閒生活後,過去要展現自己,除非是頂尖的那個人,才會被媒體報導、被大家看到;但現在有很多社群平台可以展演自己,同時能看到其他人的展演,也看到更多人的生活方式,反過來更強化「我也做得到」的自信。
而且因為社群的力量,大家不只能在各種社群裡面找到同好、互相取暖,更重要的還能得到社團裡臥虎藏龍的大神們指導和分享,當手作功力突破、精進,甚至能從素人變達人時,就不會因遇到瓶頸或一成不變,而輕易冷卻消散,讓這股手作風吹很久。
以臉書上一個討論鑄鐵鍋的熱門社團為例,才不到2年,社員已經超過9萬人,每天,大家都不藏私地分享鍋、盤的消費訊息,燒滾社員的購買欲;或是po出自己每天的餐桌風景,附上被美食勾動後,社員殷殷期盼的食譜;然後,是更多人因為有食譜、有人問,跟著做、再上傳成果照,得到成百上千個讚,支持他們有繼續再嘗試的動力。
而更多是料理或使用鍋具過程、遭遇各項疑難雜症無處可問的求救文。無論是哪一類的po文,底下的回應都十分熱烈,遠遠大過由企業品牌自己成立的粉絲專頁。
透過手作,達到了放空和填滿,放空的是如工作這樣的常軌,填滿的則是能和現實壓力隔離的離軌。李竺姮就舉一位受訪者的例子說,因為要釋放工作壓力,即使下班再晚,有人還是會在半夜燉肉、烘焙。「我們的休閒也是不得閒的。」
不景氣、工作壓力無法排解,加上負面新聞環繞,是該幫自己找一件「休閒活」來忙了,療癒生活中受的傷、填補總是莫名感到空洞的心靈吧!
*********
社群燃燒料理魂 愛做、敢秀也能變大廚
料理篇 最大成就感:立刻聞得到、吃得到
2016/02財訊 黃靖萱
料理課程,時常被作為治療憂鬱症的工具,因為它紓壓,能建立自信和成就感。社群崛起,強化了大家的料理魂,分享自家餐桌,成為持續動手做的動力。今天,你家的餐桌風景是什麼?
  
憂鬱嗎?《華爾街日報》說,「來做菜吧!」
「心情不好時,進入廚房好像什麼都能放下。就像練瑜伽或靜坐,老師要你專注呼吸、專心感受你的身體,就不會亂想一樣;做菜對我也是,每個步驟都要很專心,從計畫要煮什麼、進廚房切菜開始,中間幾乎不會想別的事情,這過程本身就很療癒。」
「寫博士論文時或現在稿子寫不出來,我就會去做菜或燉一鍋肉。小火慢燉的時間,我就回去寫我的文章,慢慢等到香味傳出來,再去打開蓋子,攪一下、聞一下。好像因為燉了一鍋菜,文章也比較寫得出來。」
憂鬱嗎?那就做菜吧!
一直做也不煩 把興趣變主業
暢銷書《廚房裡的人類學家》作者莊祖宜,當年面對研究所課業的緊張焦慮,之後撰寫博士論文的緊繃壓力,她都在做菜裡得到救贖。
一五年她又出了食譜《簡單.豐盛.美好:祖宜的中西家常菜》,做料理已經變成莊祖宜的主業,但她接受《財訊》雙週刊採訪時說,她依舊享受做菜,從沒感到壓力,「我常常覺得很欣慰,我真的找到一件可以一直做、一直做都不會煩的事,不會煩是因為我可以一直變、一直變。」
紓壓、踏實、主控、成就感,莊祖宜的感受,也療癒了所有看過她的書後,發出「對,就是這種感覺」的讀者。
和過去媽媽們做菜是放不下的責任不同,因為自己想做而做,少了責任,多了藉由料理和自我對話的空間,也有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樂趣。
代理德國WMF、LOTUS、經營鍋具市場有20多年經驗的旺代企業藝術總監王璿,她每天下廚的時間,就是排解工作壓力、轉換工作心情的時刻。「因為做菜得專心,如果分心,做出來的味道、樣子就不是你想要的,就差那幾秒,菜就不脆了。」
在王璿位於新北市林口的新家,將很大的空間留給了廚房。她認為,吃飯是最能拉近和家人關係的時候,彼此要在餐桌上分享自己的一天,所以廚房靠牆的那一面有瓦斯爐,但面對著餐桌的中島區上,還有電磁爐,就是為了能面對坐在餐桌前的家人,做點簡單無油煙的料理,看他們吃到美食時的滿足及笑臉。
「做菜的成就感,是能立即摸得到、聞得到、吃得到。還有和家人、朋友分享,聽到他們的稱讚,就覺得很有成就感,」莊祖宜也說。
料理不是新鮮事,但社群,絕對是推波助瀾、形塑這一股「做菜是最美好休閒」的關鍵。
莊祖宜以她家廚房做攝影棚,土法煉鋼請大學生志工協助拍攝了68支她做菜的短片,希望透過鏡頭解釋背後的原理,如為什麼這時要加這種香料,如果沒有香料,可以怎麼變通等,讓做菜不會是很匠氣地計較幾公克、幾大匙、幾分鐘,變成讓人緊張兮兮的事。
社群推波助瀾
名廚光環式微 素人廚師崛起
莊祖宜因此擁有龐大的粉絲,光是一道烤雞腿的示範影片,在YouTube上就有超過12萬人次觀看過。
博客來分析,過去名廚出書是一大賣點,民眾想偷師獨門祕方;但去年有了很大的轉變,名廚光環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因社群力量崛起,散發出「人人都會做菜」美好氛圍的素人廚師崛起。例如莊祖宜和另一位跟隨先生定居香港的蘇發福,兩人在社群裡都有極高的支持度,臉書粉絲團分別有超過3萬人追蹤,以及6萬8000人按讚。去年,2人不約而同出版食譜書,也攻占博客來當年度飲食榜冠亞軍。
在一個分享健康鍋具、美麗餐桌有關的臉書社團裡,時常能見到一張張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照,下方就會有句「謝謝莊祖宜的分享」、「參考自蘇發福的食譜」等文字。
和素人主廚成為各社群裡的學習對象一樣,人們也藉由社群尋找料理同好,互窺對方的餐桌風景,從食譜到各種工具、神器。
例如臉書上一個名為「飛利浦智慧萬用鍋的料理方法分享園地」的不公開社團,是由買了萬用鍋的素人發起,裡面每天都有人PO上自己用這神器做出來的烤魚、蘿蔔糕、麻油雞等,也有人在這裡請教前輩們的經驗,光這個只討論一個品牌的一件商品的社團,就有將近1萬3000名社員。「烹飪變成了社交工具,有了更進一步社交的意義,」東方線上行銷副總監李釧如說。
烹飪變成社交工具
勤分享找同好 粉絲成千上萬
料理熱,包括萬用鍋在內的各種神器產品也在社群裡狂燒。「看到這些美麗的鍋具,燃起我的少女心和料理魂,」在一個鑄鐵鍋的社群裡,一位社員分享著。
這兩年,每年銷售都呈兩位數成長的法國琺瑯鑄鐵鍋,連莊祖宜也在迷上做菜後不久,就入手了一支導熱性穩、儲熱性佳的寶藍色琺瑯鑄鐵鍋,因為這支鍋,她混在廚房裡的時間與日俱增,多年下來,從百貨、拍賣網站上血拼了一廚櫃的鑄鐵鍋具,沒事就把玩,就算擺著也賞心悅目。只不過,走過那時期,莊祖宜提醒,「千萬不要買太多,」因為鑄鐵鍋是很全能的,現在莊祖宜只留下3個不同尺寸與功用的鑄鐵鍋。許多人也像剛開始的莊祖宜一樣,迷戀蒐集色彩繽紛的鑄鐵鍋,看到這股熱潮,不只大型連銷量販店推出集點換購鑄鐵鍋,連輪胎品牌都祭出換輪胎送鑄鐵鍋的活動。
打開王璿廚房的大抽屜,10幾支不同尺寸、功能的不鏽鋼鍋具,不花稍卻純樸耐操。「你知道的,喜歡煮東西的人,看到鍋子就像看到美麗的衣服一樣,」王璿有點不好意思地笑說。
智榮基金會下的龍吟研論營運總監李竺姮研究,休閒帶來的價值感高低,是從規畫、準備階段就開始,這階段愈完善,實際體驗製作過程的價值感及愉悅感也愈高,就是一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概念。對許多愛料理的人來說,好的神器產品是讓他們更享受在做料理氛圍的原因之一。
以萬用鍋為例,飛利浦健康生活產品經理尤怡婷解釋,智慧萬用鍋其實是電子型的壓力鍋,因為把時間和溫度等都預設好多種模式,沒有高深烹調經驗的人,不會因為火候、時間拿捏不準,而毀掉料理,更毀了做菜的興致。
食譜、神器大熱賣
讓料理變簡單 提高成功率
於是,為了拉升料理的成就感,這些能讓料理變簡單、提高成功率的各式神器商品,成為廚房新寵。「這些所謂神器,讓大家有了我也可以是『類』吳寶春的想像。」李釧如說。
博客來從去年的銷售統計,就觀察到這股變化,除了麵包機、烤箱、氣炸鍋、水波爐、鑄鐵鍋等熱銷,連玻璃罐、燜燒罐等入門產品,也掀起一陣風潮。
「表面上我們是在參加社群找同好,但其實社群只是一塊拼圖,透過社群找到心中所缺的部分,」李竺姮提醒。
你累嗎?憂鬱嗎?今天,要不要試試為自己做道料理?
**************
城市叢林玩種養 下班當農夫健身也養生
耕食篇 讓小鮮肉、小丑魚占領你家
2016/02 財訊 洪綾襄
植物與魚缸一直都是辦公室療癒寵兒,如今更進階到珍稀多肉植栽賞玩與海水魚缸,飼養者也不再只是消耗性的消費購買,而是更深層的生命生態思索。
  
「我是個容易因工作而焦慮的人,生活的平衡便很重要。所以每天早上上班之前,我會手沖一杯咖啡,到屋頂看看多肉植物後再出門,一整天狀態會比較安定,」談到自己的小花園,36歲、從事文創產業行銷企畫的熒熒說,她去年夏天趁著換工作的空檔,整理了自宅頂樓,就一頭栽進多肉植物的世界裡,從此成為她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
休閒再學習
把生活過好 才算是成就
平日少有機會踏出戶外,卻仍渴望融入自然的現代人,在水泥叢林中的斗室一隅,為自己打造一個花園、供需平衡的生態系,成為療癒心靈、尋回自我的出口。
熒熒本來只是想重新布置閒置空間,便在網路、臉書上找些資料,沒想到愈找愈入迷,甚至被社群內的肉友感染熱情。在爬文中,她才知道多肉不只是擺在電腦前防輻射的「懶人植物」仙人掌,其實種類豐富、賞玩性很高。
例如最近「肉友們」爭相在臉書上分享,在不同地區與氣候條件下,把百合科的「玉露」養出嫩綠晶瑩的「窗」,一張逆光照就能吸引到成千上百個讚;或如何避免應該長得毛茸茸、圓滾滾的景天科多肉「兔耳」,發生「徒長」現象等。光是看著社員的分享,就能讓熒熒忘了生活中的壓力。
熒熒分享,多肉雖然長得慢,但每天都有新變化;長相猙獰多刺的月世界,開的花竟相當嬌豔粉嫩,總讓她驚喜連連。她現在開始自組組合盆、做盆器,甚至想自己設計一個架子來擺放。
日本知名景觀盆栽作家小林健二便曾分享,植物吸取人所給予的水分而長出嫩芽,再回饋給人的樂趣,其實是「關懷」。「關懷是很重要的,與其自顧自地活著,關懷不僅能拯救自己,也能拯救對方;這就是植物教導我們的事,」他在自己的書中提到。
智榮基金會龍吟研論營運總監李竺姮發現,對年輕世代來說,工作已不是人生的全部,把生活過得好才算成就,懂得培養休閒平衡身心,更能獲得同儕歆羨、為職場加分。
而五十歲以上的準退休族與退休族,也比過去年輕時期更重視休閒學習,因為奔波了大半輩子的中年族群,擔心退休後生活出現空白,因此更主動學習休閒,像是到社區大學上多肉組盆、手工課、下鄉嘗試最新的魚菜共生農法,「休閒要轉成興趣,才能不斷重複,進入生活,你才能從中找到快樂。」
而之所能形成風潮,則與當代生活美感與現代人作息息息相關。和需要維持一定溼度的蘭花,或大量日照的香草、松柏不同,多肉適應力強,能配合現代人忙碌、工作彈性的形態;但講究起來,在不同的日照、水分、介質搭配之下,又可養出各種奇巧的顏色與形態。
玩家可引用景觀盆栽的原理重新造景組盆,像是大戟科的「白銀珊瑚」、「麒麟座」等常被應用,搭配一個透氣性佳的水泥盆或素陶盆,便能改變整個空間氛圍。「半年多就買了一百多盆吧!」熒熒掛著一抹買太多的心虛笑說。
百變多肉植物
綠化新美學 適合大忙人
因此,肉友們身上往往反映出某種獨特的現代性格。原為廣告視覺設計、曾為日本歌壇天后濱崎步打造MV場景的陳錫甫,身在五光十色的廣告界,作品風格華麗奇幻,但本人和位於巷弄內的小店卻是一派內斂溫和。喜歡親自動手做器具的他,最近剛創立個人設計品牌「甫工作室」,以水泥、銅、鑄鐵、壓克力製作出現代極簡設計的盆器,盛裝各式多肉植物造景,在業界頗負盛名。「多肉的玩法、價位、層次都很豐富,風潮應會持續下去,」他觀察。
南投埔里,也有一群熱愛多肉植物的年輕男孩們。有人類學研究所背景的蔡岳廷,兩年多前和好友創立了小山舍多肉植物工作室,致力於推廣多肉植栽美學。他說,和普通草花不同,多肉是進化到最高級的植物,繁衍、開花、結果都有驚人之美,種植便是與植物的雙向溝通過程,得到的不只是彌平心靈空缺而已,「用對的方法照顧多肉,它也會用最美好的姿態回饋你。」
有人喜愛植物,也有人偏好水中世界。過去擺個水族箱,看著魚兒優游水中,三不五時換水、調整一下造景,也成為許多都會白領族的心靈寄託。
魚草共生自己來
一邊玩造景 一邊愛地球
若有財力,砸錢飼養成群觀賞魚、螢光蝦,又或是造景水草缸,都不在話下,只是受限於辦公空間,大多數人只能擺放一個簡單的小缸或生態瓶怡情養性,不過現在,魚友們有更新、更有創意的選擇。
26歲、從事網頁設計的瑞瑞,每天都得長時間盯著電腦做圖,一抬頭,望出窗外也只有水泥大樓,她試著在辦公桌上擺放綠色植物、小公仔紓壓,但看久了也無趣,最近她開始進階到「魚草共生」生態缸,自己動手組裝,養魚又種草。
養著養著,許多人養魚造景的功力進化後,海水魚缸也成了另一種新寵。
但有好的工具,提高成功率,才能讓想藉由養魚得到療癒的人,不會愈養反而壓力愈大。
主打極簡海水小丑魚缸的豐彩生技,由一群澎湖科技大學年輕人所創立,創辦人之一的林作丞表示,豐彩原本只專注於發展人工繁殖小丑魚技術,2015年則在群眾募資平台上推出「極簡易海水魚缸」,透過改良傳統海水缸繁複的零配件,重新設計出一組簡易套缸,將過去養海水缸光是「養水」就要兩個月的繁瑣漫長時程縮短為兩個小時,降低海水缸的進入門檻,讓電影《海底總動員》的Nemo、海洋也能在你辦公桌前。
豐彩經營的「繽紛海洋wawaocean」粉絲團討論也相當熱烈,從海洋生態教育、售後服務與養缸觀念無所不談。原非創辦成員,因在社群內積極分享海水缸經驗而加入團隊的網頁設計師陳盈誌表示,今年中,《海底總動員2》將上映,勢必又將掀起養小丑魚風潮,但他們希望藉由社群討論,推廣以人工取代野生撈捕的飼養觀念,鼓勵魚友盡量把魚養得活、養得好,海水缸熱潮才不會因為魚死了就結束。「水族店老闆往往會說魚只能活半年,其實好好養,小丑魚可以活十幾年,」陳盈誌說,魚是有生命,他們的商業模式不是把魚當商品賣,而是溝通和服務。
進階版玩家
踏出辦公室 走進大自然
不過對於再進階的玩家而言,療癒追求的就不只是靈魂的暫時遁逃,而是更進一步的行動。
電商平台PayEasy總經理林坤正曾經也很講究辦公室療癒,而且很喜歡親自動手。在台新銀行信用卡團隊時期開始,他組過偌大的水草箱,養觀賞魚,有一陣子和幾位企業家好友分別在各自的大樓內用LED燈種菜、種稻,後來在辦公室外的陽台上打造一個小小的造景花園。但現在愈玩愈大,他踏出辦公室,直接踩在爛泥裡,扎扎實實地種花、割稻、抓魚。
如今他在事業上,將商業思維結合生態觀,用社會企業的精神及電商平台的創新,推廣台灣美妝品牌與在地農作,鼓吹水稻復耕。在臉書上,他大方分享旅遊、路跑、美食、家庭等各種美好的片段,成立一個「台灣行道樹」粉絲團,分享討論台灣各地路樹、四季自然之美,分享他登山路線上有哪些野菜可採食,默默地竟然聚集了4萬多名粉絲,儼然就是一位熱愛土地與生命的生活行動家。
「年紀大了,愈簡單愈好,」現在他已把生長箱、魚缸都收起來,在新北市三峽山上買了2甲地,每個月至少去2次,和父親一起種果樹和花草。林坤正笑說,再厲害的LED都比不過真正的陽光、空氣、水。
聊到過去的室內種稻及養魚經驗,他也有新的體悟。他說,不管養魚還是植物都是經營一個生態系,「其實台灣也是一個大水草箱,而這個生態系正因人為的不當干預而崩潰中,」從怡情小物觸發大生命觀,進而從己身嘗試創新改變,對林坤正來說也是意想不到的生命開展。「走出去,不要怕辛苦,自己種的,最好,」他笑說。
*******
退休金融家自學魚菜共生 意外開發事業第二春
耕食篇 讓魚幫菜、菜幫魚
2016/02 財訊 洪綾襄
從德意志銀行退休後的陳登陽重拾農林本科,從國外網站自學魚菜共生,從自家陽台開始,向全台灣推動魚菜共生農業革命。
  
最近不少上班族熱中參與魚菜共生社群討論,不僅假日攜家帶眷地去上親子生態教育課程,連辦公桌上也擺了一套魚草共生的生態球,紓壓又養眼,臉書上有關魚菜共生的社團數量,也一舉超過60個。這股風潮的引領者,都要歸功於一位退休銀行家──陳登陽。
陳登陽打造示範農場
種出安全蔬果 維持生態平衡
來到陳登陽在新北市林口打造的魚菜一家示範農場,溫室裡雖然沒有額外加裝噴霧灑水裝置,但一畦畦苗圃之間沒有塵土飛揚,也聞不到水產養殖場的魚腥味或農田常飄散的刺鼻堆肥味,只隱約聽到沉水馬達慢速運轉和淙淙流水聲。
但這個農場卻真的有魚有菜。「這是無土栽植,用發泡煉石取代一般飛灰沙土,就能避免潛藏在土壤中的病菌蟲害,」陳登陽撥開一叢正由綠轉紅的番茄枝葉,兩隻手掌大小的螳螂正張牙舞爪地找芽蟲吃。
魚池裡則分池飼養著台灣鯛、加州鱸、紅尼羅、鯉魚等,都是可以食用的,陳登陽撈了一尾起來,足足有20公分大,生命力旺盛,拍打起來的水花濺得滿地都是。
陳登陽解釋,魚菜共生其實就是結合了農業及水耕兩個原理,將魚的排泄物(阿摩尼亞),經由抽水馬達送到植床後,經由硝化菌分解成小分子(磷、氨),以便植物水根吸收,促進植物生長,同時也淨化了水質,再透過物理性虹吸原理,循環回魚池供給魚類健康的生長環境。
為解決耕地不足、食品安全與都市化需求,水耕、植物工廠都是風靡一時的都市農耕技法;但後來發現,水耕所產生的廢水與廢棄物反而會對環境造成更大的負擔,且造價昂貴、漸漸不被採用。
而最新的魚菜共生觀,利用水循環以及三種生物(魚、細菌、植物)所形成的互惠互利生態系,不須額外澆水、換水,就實現以魚養菜、以菜餵魚的。
2030年熱門職業
魚菜共生農夫 將愈來愈搶手
一套魚菜共生能有多節能減碳?陳登陽試算,以這間65坪大的溫室,有8個中型魚池、30個苗圃,但1個月用水量不到40度,水費不到300元,抽水馬達1天僅用8度電,就算是夏季,電費也僅500元上下,和一個四口之家差不多。而且除了水電之外,幾乎不須任何額外開銷,只要生態維持平衡,連營養劑都不用添加。
「其實,一開始我只是想在家裡的陽台種點菜,給自己吃,」畢業於文化大學森林系的陳登陽有點靦腆地笑說,後來進入德意志銀行任職,一做30幾年,沒想到自己還會回到農林漁牧。
直到2010年退休後,他想在自家陽台規畫一個空間做水耕,上國外網站找資料後才發現魚菜共生這個新形態的都市農法,便想試試看。
然而直到一一年,台灣仍沒有人談論魚菜共生,頂多利用現成的衣物整理箱加塑膠水管改造的小尺寸的魚菜共生箱,系統很不穩定;因此,陳登陽便自己畫設計圖,到南部找廠商幫他用玻璃纖維打造專用植床,重新規畫電路與水流,成立了「魚菜一家 魚菜共生Home Aquaponics」部落格,記錄實驗過程。
「剛開始的一年,幾乎都沒有人看」,但陳登陽仍積極分享並熱心回答網友提問,他也不吝邀請網友來家裡參觀,最新鮮、最安全的菜,「大學同學會時還被笑說,以前念書都沒那麼認真。」
看到民眾對魚菜共生的需求與嚮往愈來愈強烈,陳登陽一二年和好友一起規畫示範農場,一三年成立睿陽魚菜共生農業科技公司,希望將魚菜共生推到商業規模生產,進而為台灣農業進行一場寧靜革命。
來林口找陳登陽上一堂課,要價2500元;上網找影片自學魚菜共生,免費。但求教者仍絡繹不絕,陳登陽也發現,不只是退休族,愈來愈多年輕人熱情參與,不只是享受動手打造、耕種、摘食的樂趣,還有不少人想以此創業。
現在只要談起魚菜共生,陳登陽便不怕老、也不顯老,因為魚菜共生將成為顯學。他引述一四年美國《Business Insider網站》的預測,2030年時最搶手的9項新職業,除了機器人顧問、垃圾規畫師之外,魚菜共生農夫(Aquaponic fish farmer)也名列其中,「我現在60歲,但15年後,身價可能更高,」他笑說。




美好生活微趨勢》熟女、大叔瘋手作 揪出好生意
2016/01財訊 黃靖萱

手作最療癒,但療癒兩個字要重新定義。不論是去市場採買後,自己下廚料理一桌的豐盛;還是蒔花種草、整理水族箱;又或是捲起袖子敲敲打打,做一張椅子、打造自己的首飾,不但能填滿自己生活中難覓的成就感、主控感及優越感,還能透過社群團體平台的演進,展演自己的手作成果,並讓這樣的成果變成一門好生意。
  
台北市通化街上一間被綠色植物包圍的小小店「好好生活」,老闆也是荷意生活總經理的侯西添,正優閒地坐在原木桌前,手舉得高高地,順時針一圈圈繞著,將鶴嘴銅壺裡91度C的熱水,緩緩沖向自家輕烘焙的「日曬藝伎」咖啡上。

侯西添是國揚建設、漢來飯店創辦人侯西峰的二哥,自己也經營了一家紡織廠,他每天都要在這裡先喝一杯手沖的咖啡,再開始一天的生活,但多數時候都是荷意生活品牌總監王雅婷幫他沖泡。

「著迷起來時,是我拿起壺就會想畫圈圈,就算倒白開水,也會一直畫圓圈,」王雅婷笑說。

療癒新詮釋
不是修補,而是填滿

由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創立、研究華人未來生活形態與消費趨勢的龍吟研論的營運總監李竺姮分析,當你很專心投入在「手作」上,且不斷重複動作時,其實是透過手作過程和自我對話,同時也在進行自我療癒,包括切菜、做木工都是。

自己的傷自己療癒,「我們夢想是如果有再大一點的空間,就可以讓客人用工具自己沖咖啡,」侯西添說。

和過去壓力一大,就結伴K歌、狂購物,或是購買可愛玩偶的療癒不同;現在忙碌的上班族、熟女、中年大叔們,開始著迷的是各種手作,從料理、榫接木工、金工,到深陷在生命力十足的魚菜共生裡。但說是療癒可能還不夠精準,不足以解釋這波手作趨勢。

療癒不再是修補,它的全新詮釋,是填滿。

「過去的休閒是在『丟』,丟掉壓力、丟掉不好的,可是這兩年我們發現休閒的意義在改變,還有加法原則,大家要填補一些日常所缺的,」李竺姮說,例如工作中得不到,因而常感到挫折的成就感、主控感和優越感。當然,還有透過將休閒做得很拿手後,能證明自己有更多元生活的可能性。而在龍吟剛發表兩岸共189位消費者深度訪談後的研究後,發現「手作」就是在旅遊、運動之外的重要休閒。

休閒不得閒
愈累愈做,驚喜愈多

在這家被花木、香氣包圍的小店,手沖咖啡架是王雅婷用銅敲打出來的,原木桌上一盆多肉植物是她自己栽種,植物旁純白色的香氛蠟蠋她做的,一抬頭,掛在牆上栽滿綠色植物的花圈是她自己繞,架子擺放的純銀首飾也有幾樣是她的作品,架子下方的柿子、柚子果醬......都是她自己熬煮的成品。

每一種手作,都讓王雅婷有不同程度的療癒及成就感。

本來不愛碰土的王雅婷,很害怕泥土沾在手上髒髒的感覺,只喜歡製作乾燥花,但直到有一位朋友要出國,將家裡植物「託孤」給她後,才開始不得已去照顧。「好像回到小時候玩泥巴的感覺哦!」王雅婷露出孩子般的靦腆笑容,綠色植物更有生命力,她指著桌上的多肉植物笑說,「你看,這裡居然開了一朵小花,每天都有小驚喜。」
而製作金工時,拿著沉重的鐵鎚從銀粒開始敲打,則是一種發洩,「敲完,生活裡的負面情緒也不見了。」

對王雅婷來說,姊做的不是手工藝,而是美好生活。

「下午親手做了一個多肉花園,花3小時一株一株耐心植入,累得肩頸僵硬、腰酸背痛......,但感覺得到療癒了!」王雅婷在臉書上分享綠油油充滿生命力的花圈時寫著,同時她從底下一句句驚歎者回覆「好漂亮啊!」也得到滿滿的成就感。

「事後分享很重要,這是成就感的延續,」李竺姮分析,「而且同好和觀眾是維持動力的助燃劑。」

當自我療癒和成就感的目的達到後,得到的滿足,還有社交的附加價值。當有更不同的生活領域,開始有不同的同好圈後,生活就能持續擴張。

美好新生活
揪團分享,收穫爆表

生活形態與消費市場研究顧問東方線上行銷副總監李釧如則觀察,當大家有各自的興趣、休閒生活後,過去要展現自己,除非是頂尖的那個人,才會被媒體報導、被大家看到;但現在有很多社群平台可以展演自己,同時能看到其他人的展演,也看到更多人的生活方式,反過來更強化「我也做得到」的自信。

而且因為社群的力量,大家不只能在各種社群裡面找到同好、互相取暖,更重要的還能得到社團裡臥虎藏龍的大神們指導和分享,當手作功力突破、精進,甚至能從素人變達人時,就不會因遇到瓶頸或一成不變,而輕易冷卻消散,讓這股手作風吹很久。

以臉書上一個討論鑄鐵鍋的熱門社團為例,才不到2年,社員已經超過9萬人,每天,大家都不藏私地分享鍋、盤的消費訊息,燒滾社員的購買欲;或是po出自己每天的餐桌風景,附上被美食勾動後,社員殷殷期盼的食譜;然後,是更多人因為有食譜、有人問,跟著做、再上傳成果照,得到成百上千個讚,支持他們有繼續再嘗試的動力。

而更多是料理或使用鍋具過程、遭遇各項疑難雜症無處可問的求救文。無論是哪一類的po文,底下的回應都十分熱烈,遠遠大過由企業品牌自己成立的粉絲專頁。

透過手作,達到了放空和填滿,放空的是如工作這樣的常軌,填滿的則是能和現實壓力隔離的離軌。李竺姮就舉一位受訪者的例子說,因為要釋放工作壓力,即使下班再晚,有人還是會在半夜燉肉、烘焙。「我們的休閒也是不得閒的。」

不景氣、工作壓力無法排解,加上負面新聞環繞,是該幫自己找一件「休閒活」來忙了,療癒生活中受的傷、填補總是莫名感到空洞的心靈吧!

 

社群燃燒料理魂 愛做、敢秀也能變大廚
料理篇 最大成就感:立刻聞得到、吃得到
2016/02財訊 黃靖萱

料理課程,時常被作為治療憂鬱症的工具,因為它紓壓,能建立自信和成就感。社群崛起,強化了大家的料理魂,分享自家餐桌,成為持續動手做的動力。今天,你家的餐桌風景是什麼?
  

憂鬱嗎?《華爾街日報》說,「來做菜吧!」

「心情不好時,進入廚房好像什麼都能放下。就像練瑜伽或靜坐,老師要你專注呼吸、專心感受你的身體,就不會亂想一樣;做菜對我也是,每個步驟都要很專心,從計畫要煮什麼、進廚房切菜開始,中間幾乎不會想別的事情,這過程本身就很療癒。」

「寫博士論文時或現在稿子寫不出來,我就會去做菜或燉一鍋肉。小火慢燉的時間,我就回去寫我的文章,慢慢等到香味傳出來,再去打開蓋子,攪一下、聞一下。好像因為燉了一鍋菜,文章也比較寫得出來。」

憂鬱嗎?那就做菜吧!
一直做也不煩 把興趣變主業

暢銷書《廚房裡的人類學家》作者莊祖宜,當年面對研究所課業的緊張焦慮,之後撰寫博士論文的緊繃壓力,她都在做菜裡得到救贖。

一五年她又出了食譜《簡單.豐盛.美好:祖宜的中西家常菜》,做料理已經變成莊祖宜的主業,但她接受《財訊》雙週刊採訪時說,她依舊享受做菜,從沒感到壓力,「我常常覺得很欣慰,我真的找到一件可以一直做、一直做都不會煩的事,不會煩是因為我可以一直變、一直變。」

紓壓、踏實、主控、成就感,莊祖宜的感受,也療癒了所有看過她的書後,發出「對,就是這種感覺」的讀者。

和過去媽媽們做菜是放不下的責任不同,因為自己想做而做,少了責任,多了藉由料理和自我對話的空間,也有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樂趣。

代理德國WMF、LOTUS、經營鍋具市場有20多年經驗的旺代企業藝術總監王璿,她每天下廚的時間,就是排解工作壓力、轉換工作心情的時刻。「因為做菜得專心,如果分心,做出來的味道、樣子就不是你想要的,就差那幾秒,菜就不脆了。」

在王璿位於新北市林口的新家,將很大的空間留給了廚房。她認為,吃飯是最能拉近和家人關係的時候,彼此要在餐桌上分享自己的一天,所以廚房靠牆的那一面有瓦斯爐,但面對著餐桌的中島區上,還有電磁爐,就是為了能面對坐在餐桌前的家人,做點簡單無油煙的料理,看他們吃到美食時的滿足及笑臉。

「做菜的成就感,是能立即摸得到、聞得到、吃得到。還有和家人、朋友分享,聽到他們的稱讚,就覺得很有成就感,」莊祖宜也說。

料理不是新鮮事,但社群,絕對是推波助瀾、形塑這一股「做菜是最美好休閒」的關鍵。

莊祖宜以她家廚房做攝影棚,土法煉鋼請大學生志工協助拍攝了68支她做菜的短片,希望透過鏡頭解釋背後的原理,如為什麼這時要加這種香料,如果沒有香料,可以怎麼變通等,讓做菜不會是很匠氣地計較幾公克、幾大匙、幾分鐘,變成讓人緊張兮兮的事。

社群推波助瀾
名廚光環式微 素人廚師崛起

莊祖宜因此擁有龐大的粉絲,光是一道烤雞腿的示範影片,在YouTube上就有超過12萬人次觀看過。

博客來分析,過去名廚出書是一大賣點,民眾想偷師獨門祕方;但去年有了很大的轉變,名廚光環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因社群力量崛起,散發出「人人都會做菜」美好氛圍的素人廚師崛起。例如莊祖宜和另一位跟隨先生定居香港的蘇發福,兩人在社群裡都有極高的支持度,臉書粉絲團分別有超過3萬人追蹤,以及6萬8000人按讚。去年,2人不約而同出版食譜書,也攻占博客來當年度飲食榜冠亞軍。

在一個分享健康鍋具、美麗餐桌有關的臉書社團裡,時常能見到一張張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照,下方就會有句「謝謝莊祖宜的分享」、「參考自蘇發福的食譜」等文字。

和素人主廚成為各社群裡的學習對象一樣,人們也藉由社群尋找料理同好,互窺對方的餐桌風景,從食譜到各種工具、神器。

例如臉書上一個名為「飛利浦智慧萬用鍋的料理方法分享園地」的不公開社團,是由買了萬用鍋的素人發起,裡面每天都有人PO上自己用這神器做出來的烤魚、蘿蔔糕、麻油雞等,也有人在這裡請教前輩們的經驗,光這個只討論一個品牌的一件商品的社團,就有將近1萬3000名社員。「烹飪變成了社交工具,有了更進一步社交的意義,」東方線上行銷副總監李釧如說。

烹飪變成社交工具
勤分享找同好 粉絲成千上萬

料理熱,包括萬用鍋在內的各種神器產品也在社群裡狂燒。「看到這些美麗的鍋具,燃起我的少女心和料理魂,」在一個鑄鐵鍋的社群裡,一位社員分享著。

這兩年,每年銷售都呈兩位數成長的法國琺瑯鑄鐵鍋,連莊祖宜也在迷上做菜後不久,就入手了一支導熱性穩、儲熱性佳的寶藍色琺瑯鑄鐵鍋,因為這支鍋,她混在廚房裡的時間與日俱增,多年下來,從百貨、拍賣網站上血拼了一廚櫃的鑄鐵鍋具,沒事就把玩,就算擺著也賞心悅目。只不過,走過那時期,莊祖宜提醒,「千萬不要買太多,」因為鑄鐵鍋是很全能的,現在莊祖宜只留下3個不同尺寸與功用的鑄鐵鍋。許多人也像剛開始的莊祖宜一樣,迷戀蒐集色彩繽紛的鑄鐵鍋,看到這股熱潮,不只大型連銷量販店推出集點換購鑄鐵鍋,連輪胎品牌都祭出換輪胎送鑄鐵鍋的活動。

打開王璿廚房的大抽屜,10幾支不同尺寸、功能的不鏽鋼鍋具,不花稍卻純樸耐操。「你知道的,喜歡煮東西的人,看到鍋子就像看到美麗的衣服一樣,」王璿有點不好意思地笑說。

智榮基金會下的龍吟研論營運總監李竺姮研究,休閒帶來的價值感高低,是從規畫、準備階段就開始,這階段愈完善,實際體驗製作過程的價值感及愉悅感也愈高,就是一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概念。對許多愛料理的人來說,好的神器產品是讓他們更享受在做料理氛圍的原因之一。
以萬用鍋為例,飛利浦健康生活產品經理尤怡婷解釋,智慧萬用鍋其實是電子型的壓力鍋,因為把時間和溫度等都預設好多種模式,沒有高深烹調經驗的人,不會因為火候、時間拿捏不準,而毀掉料理,更毀了做菜的興致。

食譜、神器大熱賣
讓料理變簡單 提高成功率

於是,為了拉升料理的成就感,這些能讓料理變簡單、提高成功率的各式神器商品,成為廚房新寵。「這些所謂神器,讓大家有了我也可以是『類』吳寶春的想像。」李釧如說。

博客來從去年的銷售統計,就觀察到這股變化,除了麵包機、烤箱、氣炸鍋、水波爐、鑄鐵鍋等熱銷,連玻璃罐、燜燒罐等入門產品,也掀起一陣風潮。

「表面上我們是在參加社群找同好,但其實社群只是一塊拼圖,透過社群找到心中所缺的部分,」李竺姮提醒。

你累嗎?憂鬱嗎?今天,要不要試試為自己做道料理?

 

城市叢林玩種養 下班當農夫健身也養生
耕食篇 讓小鮮肉、小丑魚占領你家
2016/02 財訊 洪綾襄

植物與魚缸一直都是辦公室療癒寵兒,如今更進階到珍稀多肉植栽賞玩與海水魚缸,飼養者也不再只是消耗性的消費購買,而是更深層的生命生態思索。
  
「我是個容易因工作而焦慮的人,生活的平衡便很重要。所以每天早上上班之前,我會手沖一杯咖啡,到屋頂看看多肉植物後再出門,一整天狀態會比較安定,」談到自己的小花園,36歲、從事文創產業行銷企畫的熒熒說,她去年夏天趁著換工作的空檔,整理了自宅頂樓,就一頭栽進多肉植物的世界裡,從此成為她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

休閒再學習
把生活過好 才算是成就

平日少有機會踏出戶外,卻仍渴望融入自然的現代人,在水泥叢林中的斗室一隅,為自己打造一個花園、供需平衡的生態系,成為療癒心靈、尋回自我的出口。

熒熒本來只是想重新布置閒置空間,便在網路、臉書上找些資料,沒想到愈找愈入迷,甚至被社群內的肉友感染熱情。在爬文中,她才知道多肉不只是擺在電腦前防輻射的「懶人植物」仙人掌,其實種類豐富、賞玩性很高。

例如最近「肉友們」爭相在臉書上分享,在不同地區與氣候條件下,把百合科的「玉露」養出嫩綠晶瑩的「窗」,一張逆光照就能吸引到成千上百個讚;或如何避免應該長得毛茸茸、圓滾滾的景天科多肉「兔耳」,發生「徒長」現象等。光是看著社員的分享,就能讓熒熒忘了生活中的壓力。

熒熒分享,多肉雖然長得慢,但每天都有新變化;長相猙獰多刺的月世界,開的花竟相當嬌豔粉嫩,總讓她驚喜連連。她現在開始自組組合盆、做盆器,甚至想自己設計一個架子來擺放。

日本知名景觀盆栽作家小林健二便曾分享,植物吸取人所給予的水分而長出嫩芽,再回饋給人的樂趣,其實是「關懷」。「關懷是很重要的,與其自顧自地活著,關懷不僅能拯救自己,也能拯救對方;這就是植物教導我們的事,」他在自己的書中提到。

智榮基金會龍吟研論營運總監李竺姮發現,對年輕世代來說,工作已不是人生的全部,把生活過得好才算成就,懂得培養休閒平衡身心,更能獲得同儕歆羨、為職場加分。

而五十歲以上的準退休族與退休族,也比過去年輕時期更重視休閒學習,因為奔波了大半輩子的中年族群,擔心退休後生活出現空白,因此更主動學習休閒,像是到社區大學上多肉組盆、手工課、下鄉嘗試最新的魚菜共生農法,「休閒要轉成興趣,才能不斷重複,進入生活,你才能從中找到快樂。」

而之所能形成風潮,則與當代生活美感與現代人作息息息相關。和需要維持一定溼度的蘭花,或大量日照的香草、松柏不同,多肉適應力強,能配合現代人忙碌、工作彈性的形態;但講究起來,在不同的日照、水分、介質搭配之下,又可養出各種奇巧的顏色與形態。
玩家可引用景觀盆栽的原理重新造景組盆,像是大戟科的「白銀珊瑚」、「麒麟座」等常被應用,搭配一個透氣性佳的水泥盆或素陶盆,便能改變整個空間氛圍。「半年多就買了一百多盆吧!」熒熒掛著一抹買太多的心虛笑說。

百變多肉植物
綠化新美學 適合大忙人

因此,肉友們身上往往反映出某種獨特的現代性格。原為廣告視覺設計、曾為日本歌壇天后濱崎步打造MV場景的陳錫甫,身在五光十色的廣告界,作品風格華麗奇幻,但本人和位於巷弄內的小店卻是一派內斂溫和。喜歡親自動手做器具的他,最近剛創立個人設計品牌「甫工作室」,以水泥、銅、鑄鐵、壓克力製作出現代極簡設計的盆器,盛裝各式多肉植物造景,在業界頗負盛名。「多肉的玩法、價位、層次都很豐富,風潮應會持續下去,」他觀察。

南投埔里,也有一群熱愛多肉植物的年輕男孩們。有人類學研究所背景的蔡岳廷,兩年多前和好友創立了小山舍多肉植物工作室,致力於推廣多肉植栽美學。他說,和普通草花不同,多肉是進化到最高級的植物,繁衍、開花、結果都有驚人之美,種植便是與植物的雙向溝通過程,得到的不只是彌平心靈空缺而已,「用對的方法照顧多肉,它也會用最美好的姿態回饋你。」

有人喜愛植物,也有人偏好水中世界。過去擺個水族箱,看著魚兒優游水中,三不五時換水、調整一下造景,也成為許多都會白領族的心靈寄託。

魚草共生自己來
一邊玩造景 一邊愛地球

若有財力,砸錢飼養成群觀賞魚、螢光蝦,又或是造景水草缸,都不在話下,只是受限於辦公空間,大多數人只能擺放一個簡單的小缸或生態瓶怡情養性,不過現在,魚友們有更新、更有創意的選擇。

26歲、從事網頁設計的瑞瑞,每天都得長時間盯著電腦做圖,一抬頭,望出窗外也只有水泥大樓,她試著在辦公桌上擺放綠色植物、小公仔紓壓,但看久了也無趣,最近她開始進階到「魚草共生」生態缸,自己動手組裝,養魚又種草。

養著養著,許多人養魚造景的功力進化後,海水魚缸也成了另一種新寵。

但有好的工具,提高成功率,才能讓想藉由養魚得到療癒的人,不會愈養反而壓力愈大。

主打極簡海水小丑魚缸的豐彩生技,由一群澎湖科技大學年輕人所創立,創辦人之一的林作丞表示,豐彩原本只專注於發展人工繁殖小丑魚技術,2015年則在群眾募資平台上推出「極簡易海水魚缸」,透過改良傳統海水缸繁複的零配件,重新設計出一組簡易套缸,將過去養海水缸光是「養水」就要兩個月的繁瑣漫長時程縮短為兩個小時,降低海水缸的進入門檻,讓電影《海底總動員》的Nemo、海洋也能在你辦公桌前。

豐彩經營的「繽紛海洋wawaocean」粉絲團討論也相當熱烈,從海洋生態教育、售後服務與養缸觀念無所不談。原非創辦成員,因在社群內積極分享海水缸經驗而加入團隊的網頁設計師陳盈誌表示,今年中,《海底總動員2》將上映,勢必又將掀起養小丑魚風潮,但他們希望藉由社群討論,推廣以人工取代野生撈捕的飼養觀念,鼓勵魚友盡量把魚養得活、養得好,海水缸熱潮才不會因為魚死了就結束。「水族店老闆往往會說魚只能活半年,其實好好養,小丑魚可以活十幾年,」陳盈誌說,魚是有生命,他們的商業模式不是把魚當商品賣,而是溝通和服務。

進階版玩家
踏出辦公室 走進大自然

不過對於再進階的玩家而言,療癒追求的就不只是靈魂的暫時遁逃,而是更進一步的行動。

電商平台PayEasy總經理林坤正曾經也很講究辦公室療癒,而且很喜歡親自動手。在台新銀行信用卡團隊時期開始,他組過偌大的水草箱,養觀賞魚,有一陣子和幾位企業家好友分別在各自的大樓內用LED燈種菜、種稻,後來在辦公室外的陽台上打造一個小小的造景花園。但現在愈玩愈大,他踏出辦公室,直接踩在爛泥裡,扎扎實實地種花、割稻、抓魚。

如今他在事業上,將商業思維結合生態觀,用社會企業的精神及電商平台的創新,推廣台灣美妝品牌與在地農作,鼓吹水稻復耕。在臉書上,他大方分享旅遊、路跑、美食、家庭等各種美好的片段,成立一個「台灣行道樹」粉絲團,分享討論台灣各地路樹、四季自然之美,分享他登山路線上有哪些野菜可採食,默默地竟然聚集了4萬多名粉絲,儼然就是一位熱愛土地與生命的生活行動家。

「年紀大了,愈簡單愈好,」現在他已把生長箱、魚缸都收起來,在新北市三峽山上買了2甲地,每個月至少去2次,和父親一起種果樹和花草。林坤正笑說,再厲害的LED都比不過真正的陽光、空氣、水。

聊到過去的室內種稻及養魚經驗,他也有新的體悟。他說,不管養魚還是植物都是經營一個生態系,「其實台灣也是一個大水草箱,而這個生態系正因人為的不當干預而崩潰中,」從怡情小物觸發大生命觀,進而從己身嘗試創新改變,對林坤正來說也是意想不到的生命開展。「走出去,不要怕辛苦,自己種的,最好,」他笑說。
 
 

退休金融家自學魚菜共生 意外開發事業第二春
耕食篇 讓魚幫菜、菜幫魚
2016/02 財訊 洪綾襄

從德意志銀行退休後的陳登陽重拾農林本科,從國外網站自學魚菜共生,從自家陽台開始,向全台灣推動魚菜共生農業革命。
  
最近不少上班族熱中參與魚菜共生社群討論,不僅假日攜家帶眷地去上親子生態教育課程,連辦公桌上也擺了一套魚草共生的生態球,紓壓又養眼,臉書上有關魚菜共生的社團數量,也一舉超過60個。這股風潮的引領者,都要歸功於一位退休銀行家──陳登陽。

陳登陽打造示範農場
種出安全蔬果 維持生態平衡

來到陳登陽在新北市林口打造的魚菜一家示範農場,溫室裡雖然沒有額外加裝噴霧灑水裝置,但一畦畦苗圃之間沒有塵土飛揚,也聞不到水產養殖場的魚腥味或農田常飄散的刺鼻堆肥味,只隱約聽到沉水馬達慢速運轉和淙淙流水聲。

但這個農場卻真的有魚有菜。「這是無土栽植,用發泡煉石取代一般飛灰沙土,就能避免潛藏在土壤中的病菌蟲害,」陳登陽撥開一叢正由綠轉紅的番茄枝葉,兩隻手掌大小的螳螂正張牙舞爪地找芽蟲吃。

魚池裡則分池飼養著台灣鯛、加州鱸、紅尼羅、鯉魚等,都是可以食用的,陳登陽撈了一尾起來,足足有20公分大,生命力旺盛,拍打起來的水花濺得滿地都是。

陳登陽解釋,魚菜共生其實就是結合了農業及水耕兩個原理,將魚的排泄物(阿摩尼亞),經由抽水馬達送到植床後,經由硝化菌分解成小分子(磷、氨),以便植物水根吸收,促進植物生長,同時也淨化了水質,再透過物理性虹吸原理,循環回魚池供給魚類健康的生長環境。

為解決耕地不足、食品安全與都市化需求,水耕、植物工廠都是風靡一時的都市農耕技法;但後來發現,水耕所產生的廢水與廢棄物反而會對環境造成更大的負擔,且造價昂貴、漸漸不被採用。

而最新的魚菜共生觀,利用水循環以及三種生物(魚、細菌、植物)所形成的互惠互利生態系,不須額外澆水、換水,就實現以魚養菜、以菜餵魚的。

2030年熱門職業
魚菜共生農夫 將愈來愈搶手

一套魚菜共生能有多節能減碳?陳登陽試算,以這間65坪大的溫室,有8個中型魚池、30個苗圃,但1個月用水量不到40度,水費不到300元,抽水馬達1天僅用8度電,就算是夏季,電費也僅500元上下,和一個四口之家差不多。而且除了水電之外,幾乎不須任何額外開銷,只要生態維持平衡,連營養劑都不用添加。

「其實,一開始我只是想在家裡的陽台種點菜,給自己吃,」畢業於文化大學森林系的陳登陽有點靦腆地笑說,後來進入德意志銀行任職,一做30幾年,沒想到自己還會回到農林漁牧。
直到2010年退休後,他想在自家陽台規畫一個空間做水耕,上國外網站找資料後才發現魚菜共生這個新形態的都市農法,便想試試看。

然而直到一一年,台灣仍沒有人談論魚菜共生,頂多利用現成的衣物整理箱加塑膠水管改造的小尺寸的魚菜共生箱,系統很不穩定;因此,陳登陽便自己畫設計圖,到南部找廠商幫他用玻璃纖維打造專用植床,重新規畫電路與水流,成立了「魚菜一家 魚菜共生Home Aquaponics」部落格,記錄實驗過程。

「剛開始的一年,幾乎都沒有人看」,但陳登陽仍積極分享並熱心回答網友提問,他也不吝邀請網友來家裡參觀,最新鮮、最安全的菜,「大學同學會時還被笑說,以前念書都沒那麼認真。」

看到民眾對魚菜共生的需求與嚮往愈來愈強烈,陳登陽一二年和好友一起規畫示範農場,一三年成立睿陽魚菜共生農業科技公司,希望將魚菜共生推到商業規模生產,進而為台灣農業進行一場寧靜革命。

來林口找陳登陽上一堂課,要價2500元;上網找影片自學魚菜共生,免費。但求教者仍絡繹不絕,陳登陽也發現,不只是退休族,愈來愈多年輕人熱情參與,不只是享受動手打造、耕種、摘食的樂趣,還有不少人想以此創業。

現在只要談起魚菜共生,陳登陽便不怕老、也不顯老,因為魚菜共生將成為顯學。他引述一四年美國《Business Insider網站》的預測,2030年時最搶手的9項新職業,除了機器人顧問、垃圾規畫師之外,魚菜共生農夫(Aquaponic fish farmer)也名列其中,「我現在60歲,但15年後,身價可能更高,」他笑說。

台長: jean
人氣(2,808) | 回應(0)| 推薦 (1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攝影寫真(作品、技術、器材) | 個人分類: 閱讀心得註記 |
此分類下一篇:五感書寫,眼、耳、鼻、手、心 中時電子報
此分類上一篇:楊絳&錢鍾書 中時電子報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