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6-07 08:42:52| 人氣2,476|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在日內瓦學習簡單生活 李柏青/文 (中國時報)

推薦 1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在日內瓦學習簡單生活   李柏青/文  (中國時報)
聯邦路是日內瓦最繁華的一條街,但到了星期天一樣萬籟俱寂。李柏青/攝影
瑞士日內瓦的地標:湖泊與噴泉。李柏青/攝影
我是在二○一五年一月十四日來到日內瓦的。
當時歐洲正值多事之秋,希臘大選將已遷延六年的國債問題推到懸崖邊緣,民眾反對歐洲央行與國際貨幣基金會強加的撙節要求,希臘脫歐已成檯面上的議題。一月二十五日,力阻撙節的希臘極左派聯盟Syriza在大選中勝出,集魅力與爭議於一身、從不打領帶的齊普拉斯先生就任總理,危機從此被推升到新的層次。
另一方面,歐元區量化寬鬆政策從暗示變明示,一月十五日歐洲法院判決歐洲央行撒錢救市的措施符合法定職權,綠燈一開,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便在二十二日正式宣佈量化寬鬆政策(QE)上路,準備投入1.1兆歐元扭轉低迷的歐洲經濟。
瑞士法郎狂漲
各位請不要緊張,這並不是財經專欄,以上段落只是要鋪陳我在踏上歐洲土地時,那種膠著、扭曲的時空背景罷了。若我仍在台灣,這些故事會在報紙的財經版占據一個版面,我可能在蹲馬桶時匆匆讀過,然後告訴自己千萬別買歐洲的基金(結果買了能源類股的基金,慘賠)。我看這些新聞,就如同小王子看商人鎖在抽屜中星星的數字般,說是要有「國際觀」,但其實我們關心的還是小小行星上那朵倔強的玫瑰。
然而當雙腳踏上歐洲大陸,數字就不只是數字而已。就在來到日內瓦的隔天,一月十五日晚間,瑞士央行宣佈終止二○一二年以來瑞士法郎緊盯歐元的匯率政策,在接下來數小時內,瑞郎狂漲百分之三十,對新台幣的漲幅較小,但也從原本一瑞郎比約三十一元新台幣漲到三十六元。
瑞郎升值其來有自,歐元區經濟局勢不穩,熱錢便就近往經濟穩定的瑞士流入,瑞士央行為保持出口競爭力,長期以一歐元比1.2瑞郎為外匯操作目標,然而希臘問題與歐元QE雙箭齊發,瑞士央行終究難以招架,只得放任瑞郎升值。
我看著瑞郎垂直上升的匯率,還懷疑是否是電腦壞了。當時我身邊沒有太多瑞郎現金,原擬是開設銀行帳戶後,再將安家費用從台灣電匯過來,現在瑞郎大漲,等於是我匯一萬新台幣賠一千六,實在難以下手。而此刻距發薪又尚有一段時日,在此之前,只能靠隨身少少的瑞郎現金度日。
物價怵目驚心
阮囊羞澀時,瑞士的物價高牆顯得更怵目驚心。麥當勞一客大麥克餐十四瑞郎(折合新台幣四百八十六元)已是老生常談,住宿方面的花費才會讓人有「不到日內瓦,不曉得皮包小」之嘆。我當時落腳於歐洲連鎖飯店集團Ibis中的廉價品牌「Ibis Budget」,約莫三坪大小房間、浴室僅容一人轉身、沒有冰箱與熱水壺、自然更不會有保險箱或mini bar,如此的房間每晚一百瑞郎起跳,日內瓦表展期間房價更上看一百八十元瑞郎。而且因為沒有烹煮工具,被迫每餐外食的情形下,連買一條五瑞郎的熱狗(大概就像國內便利商店賣的大亨堡)都要費盡思量,誠有當年秦叔寶當鐧賣馬、一文錢壓死英雄好漢的體悟。
事實上,瑞士的高物價不僅嚇著外國人(泛指所有非瑞士人,包括鄰近歐洲國家、美國、日本等傳統上被認為的高物價國家),瑞士本地人也頗感吃不消。瑞郎暴漲的那個星期,日內瓦街上到處可見外幣兌換所外的排隊人潮,瑞士人們爭相將瑞郎換成歐元,聽說那個週末,日內瓦往鄰近法國市鎮的道路嚴重堵塞。
赴法國購物去
這是我後來才理解的現象。日內瓦位在瑞、法邊境,若將瑞士國土比成一張掌心朝下、指尖朝南的右掌,日內瓦便是小指指尖,深深插在法國六邊形國土的腰脇上。日內瓦的西、南、東三面都是法國國土,只靠北方沿雷夢湖畔五公里許寬的走廊與瑞士國土相連。從日內瓦市區開車到鄰近的法國市鎮不過十五分鐘,公車不過十餘站,連負責交通的官員都說,他和法國政府開會的時間,遠超過與其他瑞士地方政府的開會時間。
有趣的是,地理如此接近,交通如此便利,但物價卻有明顯落差。以平均值來說,法國鄰近地區的物價是日內瓦的三分之二,同樣是帶骨的牛肋條,在日內瓦連鎖超市Migros賣價約是一公斤二十瑞郎,但數公里外、僅一座機場相隔的法國家樂福,價格就降到一公斤七歐元之譜,法國麥當勞的大麥克套餐也只要六到七歐元,而且離日內瓦越遠,價格就越低,如等高線圖上自峰頂向四面順降的趨勢般。
因此每逢周六,大量掛著「GE」車牌的車輛便會跨過邊境,湧向鄰近的法國賣場,然後載著滿車的「戰利品」回到日內瓦,這原是本地的常態,只是瑞郎升值使採購潮更踴躍而已。
星期天安靜日
這是外國人在日內瓦簡單生活學習的第一課:與高物價為伍。法國採購是個治標的方法,可惜大多數時候你還是在城裡,眼前只有30瑞郎的瑞士起司鍋、25瑞郎的電影票、300瑞郎的洗衣機安裝服務可供選擇。這時候你只能妥協,一方面扭曲自己的價值觀告訴自己這樣的價格很合理,一方面練習讓生活簡單些,能做飯就不外食、能去公園就別上電影院、水電能DIY就別找水電工。
另外一個和高物價比肩,給外國人震撼教育的──特別是對於勤奮工作的亞洲人,就是瑞士的星期日。瑞士有比其他歐洲國家更嚴格的「星期日營業」(所謂Sunday Shopping)法規,百貨公司、賣場、家具店、藥妝店、美容院全都要關門(如法國的Ikea可以在星期日營業,但在瑞士就得休息)。即便你待在家中,星期日也不是扮演勤勞的丈夫的時間,依日內瓦市的法規,星期日視同深夜,不可使用吸塵器,不可使用洗衣機,不可搬重物、修補家具、鑽釘牆板,要保持安靜,莫得干擾鄰居休息。
因此如何打發星期日,就成了在日內瓦外國人的一門學問,若Google「Geneva Sunday」,可以找到一連串「日內瓦星期日生存指南」。夏天天氣晴朗時,沿湖畔漫步,還可以稍微感受觀光客帶來的活力,但冬天陰冷之際就星期天的日內瓦就真的是個死城了,或可比擬為農曆新年假期間的台北市,但台北無論如何是不可能那麼安靜的。
強迫悠閒度日
對於已經習慣二十四小時都有熱騰騰的關東煮、半夜三點上完夜店還可以順便繳個水費的台灣人來說,這種全城死寂的狀態是一種恐慌,彷彿冰箱裡總會少顆雞蛋、衛生紙隨時會用完、髒衣服行將發臭、帳單到期未繳、接下來一週將要過貧窮線以下的生活一樣。
這樣的恐慌大約要半年後才慢慢消失,才開始真切地認知到,星期日就是什麼都不能做,這一天就是要全心地奉獻給主,不信主者如我,便奉獻給簡單的生活,而且是真正的奉獻,不是那種假奉獻之名行逛街之實的奉獻。在家裡煮咖啡與家人聊天,躺在湖邊草地上曬太陽,或是出城上山有雪滑雪無雪健行,至於明天有沒有米下鍋、帳單遲繳罰金多少,沒辦法,等明天再說。
在許多台灣部落客的瑞士遊記中,總會找到一、兩張許多人在湖邊做日光浴的照片,照片下的文字多半是羨慕瑞士人很會享受生活,很悠閒。
其實如果一星期之中有一天,台灣所有的便利商店、超級市場、百貨公司都關上門,有開門的餐廳一客套餐都賣到一千元台幣時,你也會開始過得那麼悠閒。而且會慢慢習慣,一星期中就該有這樣一天,才算是真正的休息。
這就是來到日內瓦最初簡單生活的學習。

其實如果一星期之中有一天,台灣所有的便利商店、超級市場、百貨公司都關上門,有開門的餐廳一客套餐都賣到一千元台幣時,你也會開始過得那麼悠閒。而且會慢慢習慣,一星期中就該有這樣一天,才算是真正的休息。




聯邦路是日內瓦最繁華的一條街,但到了星期天一樣萬籟俱寂。李柏青/攝影



瑞士日內瓦的地標:湖泊與噴泉。李柏青/攝影

我是在二○一五年一月十四日來到日內瓦的。
當時歐洲正值多事之秋,希臘大選將已遷延六年的國債問題推到懸崖邊緣,民眾反對歐洲央行與國際貨幣基金會強加的撙節要求,希臘脫歐已成檯面上的議題。一月二十五日,力阻撙節的希臘極左派聯盟Syriza在大選中勝出,集魅力與爭議於一身、從不打領帶的齊普拉斯先生就任總理,危機從此被推升到新的層次。
另一方面,歐元區量化寬鬆政策從暗示變明示,一月十五日歐洲法院判決歐洲央行撒錢救市的措施符合法定職權,綠燈一開,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便在二十二日正式宣佈量化寬鬆政策(QE)上路,準備投入1.1兆歐元扭轉低迷的歐洲經濟。

瑞士法郎狂漲

各位請不要緊張,這並不是財經專欄,以上段落只是要鋪陳我在踏上歐洲土地時,那種膠著、扭曲的時空背景罷了。若我仍在台灣,這些故事會在報紙的財經版占據一個版面,我可能在蹲馬桶時匆匆讀過,然後告訴自己千萬別買歐洲的基金(結果買了能源類股的基金,慘賠)。我看這些新聞,就如同小王子看商人鎖在抽屜中星星的數字般,說是要有「國際觀」,但其實我們關心的還是小小行星上那朵倔強的玫瑰。
然而當雙腳踏上歐洲大陸,數字就不只是數字而已。就在來到日內瓦的隔天,一月十五日晚間,瑞士央行宣佈終止二○一二年以來瑞士法郎緊盯歐元的匯率政策,在接下來數小時內,瑞郎狂漲百分之三十,對新台幣的漲幅較小,但也從原本一瑞郎比約三十一元新台幣漲到三十六元。
瑞郎升值其來有自,歐元區經濟局勢不穩,熱錢便就近往經濟穩定的瑞士流入,瑞士央行為保持出口競爭力,長期以一歐元比1.2瑞郎為外匯操作目標,然而希臘問題與歐元QE雙箭齊發,瑞士央行終究難以招架,只得放任瑞郎升值。
我看著瑞郎垂直上升的匯率,還懷疑是否是電腦壞了。當時我身邊沒有太多瑞郎現金,原擬是開設銀行帳戶後,再將安家費用從台灣電匯過來,現在瑞郎大漲,等於是我匯一萬新台幣賠一千六,實在難以下手。而此刻距發薪又尚有一段時日,在此之前,只能靠隨身少少的瑞郎現金度日。

物價怵目驚心

阮囊羞澀時,瑞士的物價高牆顯得更怵目驚心。麥當勞一客大麥克餐十四瑞郎(折合新台幣四百八十六元)已是老生常談,住宿方面的花費才會讓人有「不到日內瓦,不曉得皮包小」之嘆。我當時落腳於歐洲連鎖飯店集團Ibis中的廉價品牌「Ibis Budget」,約莫三坪大小房間、浴室僅容一人轉身、沒有冰箱與熱水壺、自然更不會有保險箱或mini bar,如此的房間每晚一百瑞郎起跳,日內瓦表展期間房價更上看一百八十元瑞郎。而且因為沒有烹煮工具,被迫每餐外食的情形下,連買一條五瑞郎的熱狗(大概就像國內便利商店賣的大亨堡)都要費盡思量,誠有當年秦叔寶當鐧賣馬、一文錢壓死英雄好漢的體悟。
事實上,瑞士的高物價不僅嚇著外國人(泛指所有非瑞士人,包括鄰近歐洲國家、美國、日本等傳統上被認為的高物價國家),瑞士本地人也頗感吃不消。瑞郎暴漲的那個星期,日內瓦街上到處可見外幣兌換所外的排隊人潮,瑞士人們爭相將瑞郎換成歐元,聽說那個週末,日內瓦往鄰近法國市鎮的道路嚴重堵塞。
赴法國購物去
這是我後來才理解的現象。日內瓦位在瑞、法邊境,若將瑞士國土比成一張掌心朝下、指尖朝南的右掌,日內瓦便是小指指尖,深深插在法國六邊形國土的腰脇上。日內瓦的西、南、東三面都是法國國土,只靠北方沿雷夢湖畔五公里許寬的走廊與瑞士國土相連。從日內瓦市區開車到鄰近的法國市鎮不過十五分鐘,公車不過十餘站,連負責交通的官員都說,他和法國政府開會的時間,遠超過與其他瑞士地方政府的開會時間。
有趣的是,地理如此接近,交通如此便利,但物價卻有明顯落差。以平均值來說,法國鄰近地區的物價是日內瓦的三分之二,同樣是帶骨的牛肋條,在日內瓦連鎖超市Migros賣價約是一公斤二十瑞郎,但數公里外、僅一座機場相隔的法國家樂福,價格就降到一公斤七歐元之譜,法國麥當勞的大麥克套餐也只要六到七歐元,而且離日內瓦越遠,價格就越低,如等高線圖上自峰頂向四面順降的趨勢般。
因此每逢周六,大量掛著「GE」車牌的車輛便會跨過邊境,湧向鄰近的法國賣場,然後載著滿車的「戰利品」回到日內瓦,這原是本地的常態,只是瑞郎升值使採購潮更踴躍而已。

星期天安靜日

這是外國人在日內瓦簡單生活學習的第一課:與高物價為伍。法國採購是個治標的方法,可惜大多數時候你還是在城裡,眼前只有30瑞郎的瑞士起司鍋、25瑞郎的電影票、300瑞郎的洗衣機安裝服務可供選擇。這時候你只能妥協,一方面扭曲自己的價值觀告訴自己這樣的價格很合理,一方面練習讓生活簡單些,能做飯就不外食、能去公園就別上電影院、水電能DIY就別找水電工。
另外一個和高物價比肩,給外國人震撼教育的──特別是對於勤奮工作的亞洲人,就是瑞士的星期日。瑞士有比其他歐洲國家更嚴格的「星期日營業」(所謂Sunday Shopping)法規,百貨公司、賣場、家具店、藥妝店、美容院全都要關門(如法國的Ikea可以在星期日營業,但在瑞士就得休息)。即便你待在家中,星期日也不是扮演勤勞的丈夫的時間,依日內瓦市的法規,星期日視同深夜,不可使用吸塵器,不可使用洗衣機,不可搬重物、修補家具、鑽釘牆板,要保持安靜,莫得干擾鄰居休息。
因此如何打發星期日,就成了在日內瓦外國人的一門學問,若Google「Geneva Sunday」,可以找到一連串「日內瓦星期日生存指南」。夏天天氣晴朗時,沿湖畔漫步,還可以稍微感受觀光客帶來的活力,但冬天陰冷之際就星期天的日內瓦就真的是個死城了,或可比擬為農曆新年假期間的台北市,但台北無論如何是不可能那麼安靜的。

強迫悠閒度日

對於已經習慣二十四小時都有熱騰騰的關東煮、半夜三點上完夜店還可以順便繳個水費的台灣人來說,這種全城死寂的狀態是一種恐慌,彷彿冰箱裡總會少顆雞蛋、衛生紙隨時會用完、髒衣服行將發臭、帳單到期未繳、接下來一週將要過貧窮線以下的生活一樣。
這樣的恐慌大約要半年後才慢慢消失,才開始真切地認知到,星期日就是什麼都不能做,這一天就是要全心地奉獻給主,不信主者如我,便奉獻給簡單的生活,而且是真正的奉獻,不是那種假奉獻之名行逛街之實的奉獻。在家裡煮咖啡與家人聊天,躺在湖邊草地上曬太陽,或是出城上山有雪滑雪無雪健行,至於明天有沒有米下鍋、帳單遲繳罰金多少,沒辦法,等明天再說。

在許多台灣部落客的瑞士遊記中,總會找到一、兩張許多人在湖邊做日光浴的照片,照片下的文字多半是羨慕瑞士人很會享受生活,很悠閒。

其實如果一星期之中有一天,台灣所有的便利商店、超級市場、百貨公司都關上門,有開門的餐廳一客套餐都賣到一千元台幣時,你也會開始過得那麼悠閒。而且會慢慢習慣,一星期中就該有這樣一天,才算是真正的休息。

這就是來到日內瓦最初簡單生活的學習。


台長: jean

林照翔+鐘穗雀
讚....
2016-06-10 14:22:41
賴佑建~台中房屋.土地買賣
一周裡有一天街頭安安靜靜也挺舒服的
2016-06-10 16:06:50
版主回應
安靜除了安頓身心,更是予思緒放空,調息的好時間
謝謝您的共鳴~
2016-06-12 10:01:3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